古籍中的神仙粥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神仙粥简介,第1张

《丹台玉案》卷二:神仙粥处方老姜90克功能主治治冒雨受寒,身热头疼,腹中作饱,不思饮食。用法用量用带皮老姜捣烂,将热酒适量泡饮,出汗,轻者即愈,重者可解一时之急。摘录《丹台玉案》卷二《寿世保元》卷四方名神仙粥组成山药(蒸熟,去皮)1斤,鸡头实半斤(煮熟去壳,捣为末),粳米半升。功效补虚劳,益气强志,壮元阳,止泄精。主治劳瘵泄精。用法用量上以慢火煮成粥。空心食之。食后用好热酒饮12杯更妙。加减加韭子末23两尤妙。《玉案》卷二方名神仙粥组成带皮老姜3两(捣烂)。功效发汗。主治冒雨受寒,身热作饱,不思饮食,头疼者。用法用量饮酒。饮后出汗,轻者即愈,重者可解一时之急。制备方法上以热酒浸泡。附注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神仙酒”。《惠直堂方》卷一方名神仙粥组成葱白7条(连根叶),生姜5大片(捣碎),白糯米1撮。主治伤寒阴阳两感,初起发寒热。用法用量上以水3碗,煎清粥2碗,再入老醋半小盏,乘热饮之。待汗大出而愈。加减病人肚内饱胀,不思饮食,去糯米。

详见百科词条:神仙粥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35:07 共43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早在两三千年前,《黄帝内经》就主张:“饮食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这就是饱食的危害。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节制饮食可以抗衰老、延寿命,经常饱食则使人早衰,对人体有害。

有关学者还证实:饱食能诱发人脑内一种叫做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饱腹后,它在大脑中的含量要比吃饭前增加数万倍,而且其数量的增长与食量成正比。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被证实是促使脑动脉硬化的元凶,脑动脉硬化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学者还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约20%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在他们青壮年时期皆是饱食的“美食家”。这就是饱食的危害。

所以,要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必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饭饱八分,通过调节食量来推迟大脑的衰老过程。

人过中年以后的进食方式应该像“羊吃草”那样,饿了就吃点,每次吃不多,胃肠总保持不饥不饿不饱的状态。我国著名营养学家李瑞芬教授总结的秘诀是:“一日多餐,餐餐不饱,饿了就吃,吃得很少。”只有这样,才能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以上这些就是饱食的危害。饱食是一中很不好的饮食习惯。经常吃撑了,会影响到胃肠道健康,还会影响你的脂肪堆积,有发胖的危险。所以,为了我们的健康而言,在吃饭的时候,适量为好,不要出现饱食的情况。了解一些饮食禁忌,对于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好处。

《清史稿》 《满洲秘档》

满汉全席 提出者:努尔哈赤

“满汉全席”起源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关于满、汉两族和睦相处的进步政策。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公开反明。由于在萨尔浒一战大获全胜,逐步据有辽沈。据《满洲秘档》,努尔哈赤进入辽沈地区后,满洲人与关内北迁于此的汉民时有摩擦,以至出现过“今闻满洲以汉人之牛车,执汉人令运粮草,并索取诸物”的事件。对此,努尔哈赤在天命七年(1622年)下了一道旨谕,说这事件“岂令汉人给满洲为仆乎”汉人“因其远处迁来,无住舍食粮耕田”,故令“满汉等合居一处,同住同食同耕……计口合粮而食。所有田地,满、汉人等务宜各自耕种。若满洲人欺索汉人故违此谕,则汉人可扭而告之执法之官;而汉人亦不准因降此谕任意诬诳满洲人,因尔等,同为一帝之民故耳”。

不仅如此,在努尔哈赤的政权中,对满、汉官员(包括蒙古官员)也执行平等的政策,在编制、礼仪,甚至在饮宴和娱乐中,都注意保持均衡。以至“汉之小官及平人前往满洲地方者,得任意径入诸贝勒大臣之家,同席饮宴,尽礼款待”。(《满洲秘档》)

满汉全席 提倡者: 乾隆

乾隆时期,“怀柔郝氏,膏腴万顷,纯庙(乾隆)尝驻跸其家,进奉上方水陆珍错百余品,王公近侍及舆抬奴隶,皆供食馔,一日之餐,费至十余万”(《啸亭杂录》)。可以想见,郝氏能将乾隆请入家中赴宴,是件光宗耀祖的盛事,因此他不惜巨资,意欲乾隆“买账”;郝氏也必然会趋于“满汉一体”的政治社会意识,在饮宴上做到满、汉肴馔并陈,以博乾隆的进食逸兴。我疑这是没有写明的“满汉全席”,是“满汉全席”出现的最初形式。如果这个引证不够确凿,那么还有一例可以佐证。

乾隆在第五次巡游山东时,同皇后到曲阜祭孔,并将女儿下嫁孔府后代,“陪嫁品”中有一套

````````“满汉宴·银质点铜锡仿古象形水火餐具”。这套餐具共计408件,可盛装196道菜,出自广东潮城(今潮州)“颜和顺正老店”的潮阳银匠杨义华之手。也许正因为乾隆赐给孔府这套“满汉全席”餐具表达了他寻求“满汉一体”的“圣意”,人们也就从中领悟到了什么。于是,也就在这个时期,官府和市肆上开始盛行“满汉全席”。``````````

乾隆这个举措,是“满汉全席”形成的引发点,乾隆本人也成为“满汉全席” 的倡导者。

光禄寺的宴制是嬗变满汉全席的基础

清宫光禄寺是专门管理国家筵宴的机构,乃沿袭明宫膳事机构的体制设立,始于顺治元年(1644年)。清定都北京后,面对统治全国的形势,宫中膳事活动骤增。这样,完善、健全宫廷膳事体制便被清统治者们接受。清宫光禄寺的宴制嬗变为后来的“满汉全席”,其原因大体有如下四种:

1光禄寺的宴制分为“满席自一等至六等;汉席自一等至三等;又有上席、中席”(《钦定大清会典》卷七十四)。可以想见,“满席”由满厨主掌,“汉席”由汉厨主掌。“上席、中席”一类,大可值得研究。它既没有标明是“满席”,又没有标明是“汉席”,介于“满席”和“汉席”之间。从用料上看,既有用面定额(做饽饽用),又有“汉席”中的肉类菜肴,既有烧方、羊方这类满式菜肴,又有“汉席”中的蒸食、蔬食;而且,还特别写明有关陈设和席面安排。其实,这是将满、汉食俗和烹饪加以联结和交融的一类筵宴。由于政治原因和清廷统治者的民族心理意识,以及宫规食制的束约,“上席、中席”不便用满、汉联结的名称出现,而笼统地以“上席、中席”谓之。但在实际内容上已经满汉交融。由此窥测,清宫中的“满汉席”已经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隐形地运作着。这是研究“满汉全席”与清宫御膳之间的承袭关系和嬗变特征的一个重要切口。

2清宫光禄寺的宴制,以满族规制为主。出于清朝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和民族意念,当时朝廷中最重要的筵宴,均为“满席”食制所主宰。另外,清朝统治者在朝政、祭祀、婚丧嫁娶、生活等方面所反映的饮食现象,承袭祖制,已成固有习俗。因此,后来的“满汉全席”,以“满”字当头,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历史原因。

3光禄寺的“汉席”被规定在传经讲学、文武会试、修书编典等文化活动的应用之内,反映了汉族饮食与汉族的文化一样,被清廷所接受和认定。“汉席”现象的存在,即清宫御膳中的山东饮食风味和康、乾时期引入宫廷的苏扬饮食风味,则是后来“满汉全席”中“汉菜”部分的基础。

4清入关后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其宫廷食制的实际内容已经随着清朝政权的延伸而潜移默化地受到汉族食俗礼仪及烹饪技艺的濡染和渗透,特别是乾隆朝以后,这种迹象更为明显。清宫光禄寺在筵制上划分为“满席”、“汉席”、“上席、中席”的特殊作用,以及清宫御膳在向汉族食俗、烹饪的贴近发展,是导致乾隆时期嬗变、衍生“满汉全席”的蓄积和启领阶段。

东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和《医简》中记载的50余种病,其中半数左右可以食疗或以食养之。《医简》还记载了饮食宜忌和食物作为药引与赋形剂。东汉时期杰出的医家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采用不少食物进行治病,如千百年来仍在广泛使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是典型的食疗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