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烽火传军情、鸿雁传书、青鸟传书、黄耳传书、风筝通信、灯塔、通信塔、信号旗、旗语。请笑纳。概述
在远古时候,我国使用击鼓传递信息,最早当在原始社会末期。
到西周时候,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邮驿通信逐渐完备起来。
三国时期,曹魏在邮驿史上最大的建树是制定《邮驿令》。
隋唐邮传事业发达的标志之一是驿的数量的增多。
我国元朝时期,邮驿又有了很大发展。
清代 邮驿制度改革的最大特点是“邮”和“驿”的合并。
清朝中叶以后,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古老的邮驿制度就逐渐被淘汰了。
通信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其历史悠久,因此在古今中外都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趣闻。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文字和使用交通工具之前,就已经能够互相通信了。当时人们通信,很可能是采取以物示意的通信方法。我国古代民间有种种通信方式。古时写信用绢帛,把信折叠成鲤鱼形。唐朝李商隐《寄令狐郎中》诗:“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之语。
汉代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流放在北海边牧羊,与朝廷联系中断。苏武利用候鸟春北秋南的习性,写了一封信系在大雁的腿上。此雁飞到汉朝皇家的花园后,皇帝得知了苏武的情形。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唐玄宗时,首都长安有一富翁杨崇义,家中养了一只绿色鹦鹉。杨妻刘氏与李某私通,合谋将杨杀害。官府派人至杨家查看现场时,挂在厅堂的鹦鹉忽然口作人语,连叫“冤枉”。官员感到奇怪,问道:“你知道是谁杀害杨崇义的?”鹦鹉答:“杀害家主的是刘氏和李某。”此案上报朝廷后,唐玄宗特封这只鹦鹉为“绿衣使者”。
烽火传军情
“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在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要冲的高处,每隔一定距离建筑一高台,俗称烽火台,亦称烽燧、墩堠、烟墩等。高台上有驻军守候,发现敌人入侵,白天燃烧柴草以“燔烟”报警,夜间燃烧薪柴以“举烽”(火光)报警。一台燃起烽烟,邻台见之也相继举火,逐台传递,须臾千里,以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求得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
在我国的历史上,还有一个为了讨得美人欢心而随意点燃烽火,最终导致亡国的“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周灭商后建都镐京,历史上称作西周。初期,周王为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还建立了一整套制度,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单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单于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帝继位,汉凶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凶,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有关“鸿雁传书”,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但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血和泪写下了一封思念夫君、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书信,让鸿雁捎去。
以上两则“鸿雁传书”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而“鸿雁传书”也就渐渐成了邮政通信的象征了。
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由于唐人常用一尺长的绢帛写信,故书信又被称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绢)。因捎带书信时,人们常将尺素结成双鲤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隐“双鲤迢迢一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非真正的两条鲤鱼,而只是结成双鲤之形的尺素罢了。
书信和“鱼”的关系,其实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饮马长城窟行》, 主要记载了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离子散之情,且多为妻子思念丈夫的离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写道:“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这首诗中的“双鲤鱼”,也不是真的指两条鲤鱼,而是指用两块板拼起来的一条木刻鲤鱼。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写有书信的竹简、木牍或尺素是夹在两块木板里的,而这两块木板被刻成了鲤鱼的形状,便成了诗中的“双鲤鱼”了。两块鲤鱼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线槽内捆绕三圈,再穿过一个方孔缚住,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粘土封好,然后在粘土上盖上玺印,就成了“封泥”,这样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于诗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饪”,而只是一个风趣的用字罢了。
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书信,西王母派青鸟前去传书,而青鸟则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汉宫承华殿前。在以后的神话中,青鸟又逐渐演变成为百鸟之王——凤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诗“愿因三青鸟,更报长相思”,李商隐有诗“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崔国辅有诗“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借用的均是“青鸟传书”的典故。
黄耳传书
信鸽传书,大家都比较熟悉,因为现在还有信鸽协会,并常常举办长距离的信鸽飞行比赛。信鸽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源于它所特有的一种功能,即可以通过感受磁力与纬度来辨别方向。
信鸽传书确切的开始时间,现在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信鸽传书就已经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有“传书鸽”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张九龄是唐朝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但用信鸽来传递书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诸朝,信鸽传书一直在人们的通信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上,信鸽主要被用于军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视察部下曲端的军队。张浚来到军营后,竟见空荡荡的没有人影,他非常惊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队召集到眼前。曲端闻言,立即把自己统帅的五个军的花名册递给张浚,请他随便点看哪一军。张浚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看看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了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将士全副武装,飞速赶到。张浚大为震惊,又说:“我要看你全部的军队。”曲端又开笼放出四只鸽子,很快,其余的四军也火速赶到。面对整齐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队,张浚大喜,对曲端更是一番夸奖。其实,曲端放出的五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它们身上早就被绑上了调兵的文书,一旦从笼中放出,立即飞到指点的地点,把调兵的文书送到相应的部队手中。
风筝通信
我们今天娱乐用的风筝,在古时候曾作为一种应急的通信工具,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巧匠公输盘(即鲁班)就曾仿照鸟的造型“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种以竹木为材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到了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纸糊之,便成了“纸鸢”。五代时人们在做纸鸢时,在上面拴上了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声如筝鸣,“风筝”这个词便由此而来。
最初的风筝是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制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军事侦察,或是用来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到了唐代以后,风筝才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的玩具,并在民间流传开来。
军事上利用风筝的例子,史书上多有记载。汉初楚汉相争时,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绢帛竹木制作大型风筝,在上面装上竹哨,于晚间放到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响,同时汉军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发楚军的思乡之情,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士气,赢得了战事的胜利。
竹筒传书
在我国历史上,还有用竹筒传书的故事哩。
竹筒传书的故事,得从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0年)说起,那年十一月,南方各地纷纷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江山,隋文帝紧急下诏,任命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前去讨伐。
杨素率领水军渡江进入江南,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士气非常旺盛。于是,杨素一鼓作气,率领主力部队追踪叛军,一直追到了海边。面对绵延的山脉和茫茫的大海,杨素一面命令大部队就地驻扎,一面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军队两千人,翻山越岭穿插到叛军的背后发动进攻。
史万岁率部猛进,转战于山林溪流之间,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的失地。当他想把胜利的战况向上级汇报时,却因交通的阻绝和信息的不畅而无法与大部队取得联系。一日,他站在山顶临风而望,看到前面茂密的竹林正波浪状随风而舞,忽有所悟,立即派人截了一节竹子,把写好的战事报告装了进去,封好后放入水中,任其漂流而下。几天后,有一个挑水的乡人看到了这个竹筒,便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了史万岁封在里面的报告,便按报告上的提示将它送到了杨素手中。史万岁一去无音讯,不知生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不安,忽见乡人送来报告,大喜过望,立即把史万岁部队接连取得胜利的战况向朝廷作了报告。隋文帝听到喜报,龙颜大悦,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领军将军。然后,杨素率领大部队,继续乘胜追击反隋散兵,没用多久,就彻底平定了叛乱。
灯塔
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信号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上,像一座巨大的钟楼矗立着。那时人们在灯塔里燃烧木柴,利用它的火光指引航向。
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奉国王托来美二世菲莱戴尔夫之命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罗斯岛上修筑灯塔,高达85米,日夜燃烧木材,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的标志。法罗斯灯塔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1302年毁于地震。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杜昂礁上建立灯塔,至今已两次重建,现存的建于1611年。
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莱戈恩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是建于1304年,用石头砌成,高50米。美国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力灯塔,1885年首次用沉箱法在软地基上建造灯塔,1906年落成第一座气体闪光灯塔。1850年,全世界仅有灯塔1570座,1900年增到9400座。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
通信塔
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查佩成功地研制出一个加快信息传递速度的实用通信系统。该系统由建立在巴黎和里尔230千米间的若干个通信塔组成。在这些塔顶上竖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装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使木杆转动,并能在绳索的操作下摆动形成各种角度。在水平横杆的两端安有两个垂直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通过木杆可以构成192种不同的构形,附近的塔用望远镜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依次传下去,在230千米的距离内仅用2分钟便可完成一次信息传递。该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信号旗
船上使用信号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号通信的优点是十分简便,因此,即使当今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这种简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来,成为近程通信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进行旗号通信时,可以把信号旗单独或组合起来使用,表示不同的意义。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例如,悬挂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潜水员,请慢速远离我船";悬挂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悬挂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医疗援助"等等。
旗语
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舰队司令靠发炮或扬帆作训令,指挥属下的舰只。1777年,英国的美洲舰队司令豪上将印了一本信号手册,成为第一个编写信号书的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记"字母,创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加之役时,在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信号是波帕姆旗语第16号:"驶近敌人,近距离作战。"
1817年,英国海军马利埃特上校编出第一本国际承认的信号码。舫海信号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数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状各异:有燕尾形、长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颜色和图案也各不相同。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1.关于神话的产生,一向比较通行的解释是宗教说和( )
A.游戏说 B.宣泄说
C.模仿说 D.劳动说
2.《诗经静女》是( )
A.情爱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汉代经师伏生所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定的《尚书》是( )
A.今文《尚书》 B.古文《尚书》
C.伪古文《尚书》 D.《逸周书》
4.《荀子》散文属于( )
A.寓言体 B.叙事体
C.语录体 D.论述体
5.下列关于水的文句出自《老子》的是( )
A.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B.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6.《墨子》的文风特点是( )
A.语录体裁,辞约义丰 B.篇幅简短,韵散结合
C.质朴无华,逻辑性强 D.义正词严,理直气壮
7.下列寓言出自《庄子》的是( )
A.舐痔结驷 B.自相矛盾
C.五十步笑百步 D.狡兔三窟
8.下列关于旗帜的诗句中,属于宋玉所作的是( )
A.凤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B.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C.载云旗之委蛇兮,扈屯骑之容容
D.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9.除分析秦亡的原因外,贾山《至言》着重讨论的另一问题是( )
A.经济发展问题 B.礼仪制度问题
C.君臣关系问题 D.统一思想问题
10.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 )
A.反对通俗浅白,提倡典重艰深 B.反对文辞华美,提倡质实无华
C.反对以情为文,提倡冷峻沉着 D.反对虚妄不实,提倡真诚实用
11.《史记》的核心部分、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
A.本纪、表、书 B.本纪、表、世家
C.本纪、书、列传 D.本纪、世家、列传
12.以下有关《吴越春秋》的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吴越春秋》的作者是东汉人袁康
B.《吴越春秋》的结构是各篇相对独立
C.《吴越春秋》除记叙吴越争霸,还有记载地理、占气等专篇
D.《吴越春秋》前五卷记叙吴国历史,后五卷记叙越国历史
13.下列辞赋中表达怀人主题的是( )
A.《自悼赋》 B.《李夫人赋》
C.《哀秦二世赋》 D.《非有先生论》
14.被后人誉为汉大赋之绝响的作品是( )
A.司马相如《长门赋》 B.扬雄《甘泉赋》
C.班固《两都赋》 D.张衡《二京赋》
15.汉乐府民歌中反映妇女婚姻生活不幸的诗篇是( )
A.《悲歌》 B.《上邪》
C.《孔雀东南飞》 D.《长歌行》
16.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的诗歌是( )
A.汉乐府民歌 B.《古诗十九首》
C.秦嘉《赠妇诗》 D.张衡《同声歌》
17.魏晋时期,开创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盛局面的是( )
A.蔡琰 B.曹操
C.曹丕 D.曹植
18.第一个将庄子诗化,诗中具有清远境界的是( )
A.阮籍 B.嵇康
C.陆机 D.潘岳
19.“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出自陶渊明的( )
A.《归园田居》 B.《饮酒》
C.《杂诗》 D.《咏贫士》
20.左思诗歌的特点为( )
A.辞藻温丽 B.弘丽妍赡
C.烂若舒锦 D.文典以怨
21.现存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是( )
A.《世说新语》 B.《语林》
C.《笑林》 D.《西京杂记》
22.钟嵘《诗品》中尤为重视( )
A.文气 B.灵感
C.怨与兴 D.文与质
23.隋代诗人卢思道的名作《从军行》的艺术特点是( )
A.重词采 B.重音律
C.重气质 D.重思理
24.下列诗句属于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的是( )
A.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B.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C.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D.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5.孟浩然的诗风可概括为( )
A.质朴刚健 B.绮丽华艳
C.平淡自然 D.凝炼精深
26.下列诗歌属于刘禹锡咏史诗的是( )
A.《石头城》、《乌衣巷》 B.《西塞山怀古》、《金陵怀古》
C.《赤壁》、《过华清宫绝句》 D.《金陵怀古》、《咸阳城东楼》
27.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是( )
A.冷艳怪丽 B.清奇僻苦
C.深情绵邈 D.绮丽精工
28.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著名诗论是( )
A.“不平则鸣”说 B.“象外之象”说
C.风雅说 D.风骨说
29.下列有关唐传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唐传奇标志着小说文体的完全独立
B.《任氏传》是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
C.“黄粱梦”的典故出自《南柯太守传》
D.《游仙窟》有鲜明的骈体小说特征
30.李煜早期词作表现的是( )
A.人生际遇 B.享乐生活
C.离愁别绪 D.亡国悲痛
二
1保留原始歌谣风貌的作品《弹歌》的歌词是( )
A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B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C长人千仞,惟魂是索些。 D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
2《诗大序》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是( )
A“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B“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C“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D“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诗经大雅生民》是( )
A史诗 B情爱诗 C农事诗 D社会政治诗
4下列寓言出自《孟子》的是( )
A庖丁解牛 B买椟还珠 C揠苗助长 D唇亡齿寒
5《天问》的诗歌体式是( )
A四言体 B五言体 C七言体 D杂言体
6汉代“四家诗”中属于古文经学的是( )
A齐诗 B鲁诗 C韩诗 D毛诗
7贾谊《服鸟 鸟赋》所表现的主要情感倾向是( )
A齐同生死的豁达B知难而进的执着
C随波逐流的混世D挑战命运的抗争
8在《史记》的五种编写体例中,“本纪”这种体例是( )
A记述王侯各国的兴衰始末 B记述古今著名人物的事迹
C记述历代帝王的兴衰更替 D记述重要人物的家族变迁
9从思想倾向看,桓谭是( )
A反对君权至上的代表 B讥刺儒家经典的代表
C反对图谶虚妄的代表 D抨击恶风鄙俗的代表
10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 )
A《归田赋》B《刺世疾邪赋》C《穷鸟赋》D《鹦鹉赋》
11最早收录《孔雀东南飞》的诗歌总集是( )
A《乐府诗集》 B《文选》C《玉台新咏》 D《古诗纪》
12王充在文章写作上的重要主张是( )
A反对通俗浅白,提倡典重艰深B反对文辞华美,提倡质实无华
C反对以情为文,提倡冷峻沉着D反对虚浮不实,提倡真诚适用
13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 )
A灵感说 B文气说 C宗经说 D滋味说
14王粲的诗被誉为( )
A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B怀文抱质,语气低婉
C骨气奇高,辞采华茂 D文多兼善,辞少瑕累
15潘岳诗的特点是( )
A过为峻切,讦直露才 B辞藻绝丽,婉转侧折
C天才秀逸,清峻自然 D情伤一时,心存百代
16东晋诗坛主流诗风的特点是( )
A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B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C志深笔长,梗概多气 D嵇志清峻,阮旨遥深
17南朝诗人徐陵最擅长的诗体是( )
A宫体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乐府诗
18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的是( )
A地理 B寺庙 C怪 异 D轶事
19“初唐四杰”的审美追求是( )
A提倡纤巧绮靡 B提倡刚健骨气
C主张体物精巧 D主张竞为雕琢
20陈子昂提出的诗美理想是( )
A研练精切,稳顺声势 B兴象玲珑,无迹可寻
C骨气端翔,音情顿挫 D点缀升平,彩丽竞繁
21王维出塞前后的诗作往往具有( )
A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 B清纯情思和明净之美
C壮伟之情和豪侠之气 D明朗的情思和飞动的气势
22孟浩然山水诗创作的特色是( )
A善于写空山的宁静之美 B善于表现慷慨的情怀
C善于写水乡的纯净之美 D善于抒发失意的悲哀
23下列诗句出自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C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D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4姚合《极玄集》将李端、卢纶等人称为“大历十才子”的主要原因是( )
A从事诗歌创作活动的年代相近
B都是长期在江南任职的地方官
C主要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
D诗歌作品都存有盛唐余韵
25在李白诗歌中,具有境界清新、风神飘逸潇洒艺术特色的诗体是( )
A乐府 B绝句 C歌行 D七律
26“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指的是( )
A杜甫七律的创作特色 B杜甫五律的创作特色
C杜甫七绝的创作特色 D杜甫新乐府的创作特色
27具有鲜明的士大夫之词特征的词是( )
A敦煌曲子词 B早期文人词 C花间词 D南唐词
28后人称为“吴中三高”的是( )
A范蠡、张翰、陆龟蒙 B范蠡、张翰、司空图
C范蠡、张翰、柳宗元 D张翰、陆龟蒙、司空图
29据民间说唱故事“一枝花话”加工创作而成的传奇作品是:( )
A《任氏传》 B《李娃传》C《莺莺传》 D《霍小玉传》
30晚唐游侠小说中被后世誉为“风尘三侠”的是:( )
A李靖、红拂女和虬髯客 B 李靖、红拂女和黄衫豪客
C 李靖、虬髯客和黄衫豪客 D 红拂女、虬髯客和黄衫豪客
初中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是根据具体语境释词,释词即将句中某个关键词解释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这些词对理解句意至关重要,多为文言中的常用词,故释词教学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
我认为初中文言文的释词教学更应引导学生给常用词分类,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还能使学生感知汉语言运用的规律,为高中阶段的规律性学习奠定基础。我在释词教学中就致力于让学生由大量支离破碎的死记硬背提升到认识汉语词语运用规律,并且能活用现代常用词,直至最终完全脱离教师讲解独立阅读。
我让学生将文言词语归成四种:单义词和多义词,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这里的“单义词”,包括词典中的“单义词”,也包括字典中是多义项但初中课文中反复出现在不同语境中却只有一种义项的情况,如“尝”“辄”等作时间副词时。可引导学生将课文学过的所有例句归纳后记住。
多义词指的是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不同含义,这样的词多是至今仍然鲜活的词,是文言词语教学和考查的重中之重,尤其应在初中花功夫梳理并牢固掌握。我在教授多义词释义时,曾经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组词,给此单音节词组成现汉中常用的双音节词或译成现代汉语中的说法,然后放入句中读一读,此意是否讲得通。如“过”在现汉中有“经/路过”“超过” “过错/失”等,在 “三过家门而不入”“过犹不及”“人谁无过”中分别组词, 均符合句义,但“过错/失”义放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就说不通,“过错/失”是名词,此处意为“有过错/失并且能够及时改正是非常好的”,需要动词,故须运用第二种方法。
方法二:词类活用。释义放入句中不通顺,要变通才能符合现汉的表达习惯。如“其岸势犬牙差互”的“犬牙” 释为“狗的牙齿”,句意为“那溪流两岸的地势狗的牙齿互相交错”,不通!进而猜想可能是说“那溪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以此来形容那里的地势比较复杂。这就是文言中经常使用的“词类活用”,绕开这个常用规律不讲,中考又要考,光叫学生死记肯定不行。
方法三:总结多义项并辨析。如,“许”在文言中乃常用多义词,“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中均为“表约数”,即可推知在数量词后“许”表约数;“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中“许”表处所,“何许”经常连用,而“几许”连用,因“几”是数词,“几许”之“许”只能表约数;“安陵君其许寡人”“遂许先帝以驱驰”二句中因后面均有名词做“许”的宾语,“许”作动词“答应”解,而后者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为诚意所动而出山,故“答应”中有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郑重,译为“许诺”更恰当,2004年上海毕业考“遂许先帝以驱驰”之“许”的标准答案是“答应”和“同意”,我认为此处“同意”极不恰当,写《出师表》时诸葛亮已做了蜀汉之相,且刘备已逝,诸葛亮尊称其为“先帝”,前文历陈自己对先帝的感恩之情,目的在于向后主表明自己对蜀汉的忠心,此处如果译为“我于是同意了先帝为他奔走效劳”,这是否符合诸葛亮此时的身份和说话的环境?;“杂然相许”之“许”译为“答应”就不如“同意”恰当,因愚公一心要移山,需得到家人首肯和支持,“杂然”表明发表言论的家人多而踊跃,若在“同意”与“赞同”“赞许”之间选,我认为后者更能准确地表达当时的气氛和心情。怎样辨析在不同语境中恰当选择多义项是教学难点。
辨析近义词须对原文深入理解,这和简单记忆课下注释的做法不可同日而语。我坚信方法三才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花大力气的地方,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这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汉语言优越性之一即“灵活”。近年来增加课外文言文的用意恐怕也在此。只不过初中和高中对“灵活”释词的能力要求应有区别,初中可规定必须掌握的常用词,高中再扩大常用词量。目前没有考纲,教师也可根据经验指导学生归纳。
通假字,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借音同音近或形似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方式,中学课文出现的通假字,课下均有注释,且古人使用通假字相对固定,故掌握了课文中的通假字,一般文言中的通假字均迎刃而解。
中学的通假字大致有三种情形:一、通假的频率较高的字,如“说”同“悦”先秦典籍常用,后世亦习用;二、不常见,课外文言尤少见。如“便要还家”之“要”同“邀”;三、像“小惠未徧,民弗从也。”之“徧”同“遍”,“入则无法家拂士”之“拂”同“弼”则属个别文章中出现的通假字。
古文默写要求学生尊重古人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照原文默写,但按照现汉较成熟的词语标准衡量,通假字即错别字。初中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正确书写现汉词语的能力较差,强化通假字极易混淆初中生的思维习惯和书写习惯。因此我认为初中学生了解古汉语发展过程中曾存在通假现象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作为考点,即使考也只可考查最常见的几个。熟练掌握通假字则放到高中文言词语的教学目标中。遗憾的是目前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的考纲还没有对文言文词语教学要掌握哪些词语或哪些词类有很明确的规定。
古今异义词有三类:一、貌似一个词实则两个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此点须让学生了解。如,“妻子”即“妻子和儿女”,“无论”即“不要说”;二、古代汉语中的特殊称谓,不拆开解释;如“牺牲”专指祭祀之猪牛羊,别于今义;“白丁”指无功名之人,代指平民。三、转义,如古指眼泪的“涕”现指鼻涕,“走”古义为“跑”等。初中学习古今异义词的意义在于了解汉语演变规律,不一定熟记,高中都可不列为考查重点。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初中语文卷中凡考查课内文言释义,不标明出处。若说考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但默写题已经考查了,释词还有没有必要进一步考查?何况有些课文不要求背诵,如“明烛天南”之“烛”,“不能名其一处”之“名”,“王即购之千金”之“购”,分别出自清代姚鼐《登泰山记》、清代林嗣环《口技》和晋代干宝辑录的《搜神记》,均不背诵,且此处释义均非现汉中的常用义,或是词类活用,或是词义引申。学生若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又无上下句判断语境,准确释义很难。这有违学古代汉语“积累词语,活学活用”的目的。
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言文合一”,是语言发展的一大进步,学习文言文就在于将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打通,背诵名篇是必要的,但词语教学一定给学生方法,教学生去总结认识一些古汉语规律,现在最起码的一步是文言文教学大纲的细致化,避免教师“大海捞针”的盲目式教学。
1 核木记文言文全文翻译
不是《核木记》,没有这样一篇文言文,应该是《核舟记》。
核舟记
明魏学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像弥勒佛,敞开胸怀, 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像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像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像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注:
参考“古诗文网”曹光甫翻译,个别地方作了修订。
链接网址:gushiwen/GuShiWen_53ca8fd4fcx
2 求:中考必考古诗文文言文(含内容及赏析)三峡、小石潭记、陋室铭、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夸父逐日 、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桃花源记、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
1《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日:“肉食者谋 之,又何间焉?”对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 日: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
刿日:“可矣。”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刿日:“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论语》十则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 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 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8《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唏。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滨。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9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 《饮 酒》 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1《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2《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
3 求高一语文常考古诗句,文言文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 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必修二:
1、《兰亭集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2、《游褒禅山记》: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赤壁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 高中必考古诗文有哪些 高考必背文言文篇目一、古诗词部分:
1 氓(2)《诗经》
2 短歌行(2)曹操
3 归园田居(其一,2)陶渊明
4 蜀道难(3)李白
5 秋兴八首(其一,3)杜甫
6 咏怀古迹 (其三,3) 杜甫
7 登高(3)杜甫
8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4)李清照
9声声慢(寻寻觅觅,4)李清照
10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4)辛弃疾
1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4)辛弃疾
二、文言文部分:
1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1) 《战国策》
2兰亭集序(全文,2)王羲之
3游褒禅山记(第三段,2)王安石
4赤壁赋(全文,2)苏轼
5寡人之于国也(全文,3)《孟子》
6劝学(全文,3)《荀子》
7过秦论(后三段,3)贾谊
8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部分,4)司马迁
9陈情表(全文,5)李密
10归去来兮辞并序(全文,5)陶渊明
11滕王阁序(2-3段,5)王勃
5 核船记是文言文版的什么文核船记是文言文版的什么文? 本文题目有“记”字,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这是一篇介绍事物的说明文。
题目中的“记”在这里是描述、摹写的意思。文章全面而如实地描述了雕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活灵活现,使人能领会神奇的雕刻技巧。
从对象看,《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从语言看,《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像《岳阳楼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写作特点描写细致,说明清楚,层次井然,富于想象。本文语言平实、洗练,特别是摹写舟中人物情状,句句都出自作者审视所得,毫无夸饰,逼真而又生动,读罢令人有如同亲见“大苏泛赤壁”之感。
6 翻译文言文:《宋史》丰稷《宋史》丰稷 翻译丰稷,字相之,明州鄞县人。
登上第,为谷城令,以清廉明察著称。从安煮出使高丽,海上大风,桅杆折断,船几乎覆盖,众人惶恐不安不知所措,丰稷却神色自如。
煮叹息说:“丰你不易测量的。“我知道封丘县,神宗召回答,问:你从前在海上遇到风暴,为什么不害怕?”回答说:“巨泡几天,风浪固其常罢了,凭仗军威,还怕什么!皇帝很高兴”,提拔为监察御史。
治理参知政事章请托的事情,没有什么改变阻挠,从重视陈州。徒著作佐郎、吏部员外郎,提点利州、成都路刑狱。
入为殿中侍御史。上疏哲宗曰:“陛下明足以察万事之统,而不可用其明;智足以应变曲当,而不可用其智。
顺考古道,二帝所以圣;仪刑文王,成王所以贤。愿以《洪范》为元龟,祖训为宝鉴,一动一言,思所以为则于四海,为法于千载,则教化行,习俗美,而中国安矣。”
刘奉世册立夏国嗣子乾顺,而乾顺来贺坤成节,奉世遽出境,稷劾之,奉世以赎论,迁右司谏。扬、荆二王为天子叔父,尊宠莫并,密令蜀道织锦茵。
稷于正衙论曰:“二圣以俭先天下,而宗王僭侈,官吏奉承,皆宜纠正。”既退,御史赵?几谓曰:“闻君言,使?几汗流浃背。”
改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历太常少卿、国子祭酒。车驾幸太学,命讲《书·无逸篇》,赐四品服,除刑部侍郎兼侍讲。
元祐八年春,多雪,稷言:“今嘉祥未臻,沴气交作,岂应天之实未充,事天之礼未备,畏天之诚未孚欤?宫掖之臣,有关预政事,如天圣之罗崇勋、江德明,治平之任守忠者欤?愿陛下昭圣德,祗天戒,总正万事,以消灾祥。”帝亲政,召内侍居外者乐士宣等数人。
稷言:“陛下初亲万机,未闻登进忠良,而首召近幸,恐上累大德。”入朝任殿中侍御史。
上疏哲宗说:“陛下眼力足以看清万事的统,而不能用照明;智谋足以应付变曲应,而不能用他们的智慧。顺考古道,二帝之所以圣人;效法文王,成王这样认为。
希望以《洪范》为借鉴,训为宝鉴,一言一行,想以此为则在四海,为法律在千年,那么教化行,风俗习惯美,而中国怎么了。”刘奉世册立夏国儿子干顺,而乾顺来祝贺坤成节,冯奉世马上出境,国家弹劾的,冯奉世以赎罪论处,升为右司谏。
扬、楚二王为皇帝的叔父,没有人都尊宠,秘密让蜀道织锦褥。国家在正衙评论说:“二位圣人以节俭先天下,而宗王奢侈,官吏奉承,都应该纠正。”
退出,御史趟?几乎对他说:“听到你说的话,使?多少汗流浃背。”改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历任太常少卿、国子祭酒。
皇上临幸太学,命令他讲《尚书·无逸篇》,赐给四品服,任刑部侍郎兼侍讲。元八年春,多雪,后稷说:“现在吉祥尚未达到,渗气交作,难道应天的果实不充足,侍奉上天的礼仪不完备,畏惧上天的的确不孚吗?宫廷的臣子,有参与政事,如天的罗崇勋、江德明,治平之任守忠的人吧?希望陛下圣德美盛,恭敬上天的告诫,总正万事,以消除灾祸。
“帝亲政,叫内侍在外的音乐人宣等几个人。后稷说:“陛下开始亲理万机,没有听说登进忠良,而首召见宠幸,恐怕上多次大的德行。”
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江宁府,拜吏部侍郎,又出知河南府,加龙图阁待制。章惇欲困以道路,连岁亟徙六州。
徽宗立,以左谏议大夫召,道除御史中丞。入对,与蔡京遇,京越班揖曰:“天子自外服召公中执法,今日必有高论。”
稷正色答曰:“行自知之。”是日,论京奸状,既而陈瓘、江公望皆言之,未能动。
稷语陈师锡等曰:“京在朝,吾属何面目居此?”击之不已,京遂去翰林。又乞辨宣仁诬谤之祸,且言:“史臣以王安石《日录》乱《神宗实录》,今方修《哲宗实录》,愿申饬之。”
时宦官渐盛,稷怀《唐书·仇士良传》读于帝前,读数行,帝曰:“已谕。”稷为若不闻者,读毕乃止。
以集贤院学士知颍州、江宁府,任命吏部侍郎,又从河南知府,加龙图阁待制。章想困在路上,连年多次迁徙六州。
徽宗即位,任命左谏议大夫召,道任御史中丞。进入回答,与蔡京遇到,京越班行礼说:“天子从外地召公中执法,今天一定有高论。”
国家严肃地回答说:“做自己知道的。“这一天,论蔡京狼狈为奸,不久陈酵、江公望都说的,不能动。
国家对陈老师锡等说:“京在朝廷,我们有什么脸在这?“打不完的,京就离开翰林。又请求辨别宣仁诽谤之祸,并且说:“史臣认为王安石《日录》《神宗实录》混乱,现在正在修撰哲宗实录》,希望整顿的。
“当时宦官逐渐增多,国家有《唐书·仇士良传》读到上帝面前,读几行,皇帝说:“我已经告诉。”国家为如果不听到的人,读完后就停止了。
曾布得助嬖昵,将拜相,稷约其僚共论之。俄转工部尚书兼侍读,布遂相。
稷谢表有佞臣之语,帝问为谁,对曰:“曾布也。陛下斥之外郡,则天下事定矣。”
改礼部。论宋用臣不当赐美谥,不为书敕。
哲宗升祔,议功臣配享,稷以为当用司马光、吕公著。或谓二人尝得罪,不可用。
稷曰:“止论其有功于时尔,如唐五王岂非得罪于中宗,何嫌于配享?”又言:“陛下以‘建中靖国’纪元,臣谓尊贤纳谏,舍己从人,是谓‘建中’;不作奇技*巧,毋使近习招权,是谓‘靖国’。以副体元谨始之义。
传递方式
1, 古代:邮驿传递制度,鸿燕传书。
2,现代:电报,网络通讯。
从人类的传播历史来说,人类传播信息方式的演变呈现这样一个脉络:视觉文化、听觉文化(直观的感受、“看的精神”)——概念性文化(“读的精神”)——新的视与听的文化(“新的看的精神”)。
因此,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在将来的某一天,图像信息会占据主流,文学也会退到一种极其边缘的位置,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能听能看甚至能触能闻的多媒体艺术。但是,文字是不会像有些人预测的那样,被图像完全取代的,因为文字是积累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人类获得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环节,是人类传播不能缺少的传播媒介。
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用候鸟,特别是鸽,雁等作传输工具
2作内馅的方式,如藏在鱼肚,饼类,包子等
3以特殊声音,如钟声,鼓声,鞭炮声等
4以灯光,火光,如孔明灯烽火台等
5还有其他记号,摆设等,如诱敌的记号
现代信息传递的方式:
1有线通讯传输,如电话,传真,电报,电视等
2无线通讯传输,如对讲机,BP机(以淘汰),移动电话,收音机
3数字通讯传输,最熟悉的,连网的电脑,数字电视
4纸张通讯传输,如书信,报纸等
鸿雁传书 雁是信使
。鸿雁传书的故事源于《汉书•苏武传》,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拘于北海。后来,汉匈和好,汉求放苏武等人,匈奴诡称苏武已死,苏武属下官吏常惠,夜见汉使,教汉使对匈奴称汉天子在上林射猎时,得从北而来鸿雁,雁足系有帛书,说苏武等人困于某泽中。单于得讯后大惊,不得不放回苏武。由此后人就将书信与来去有时的鸿雁联系起来,雁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屡屡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文中。如“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五代•李煜《清平乐》)“鱼书不至雁无凭,几番欲作悲秋赋”。(明李开先《宝剑记》) 不仅如此,古人,邮寄书信时,还用竹木或绢帛等制成雁的形状,中间夹着书信,以资邮寄。古人还用惊鸿代指美女。曹植在《洛神赋》中形容洛神宓妃:“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李善注:“翩翩然若鸿雁之惊”。“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南宋陆游《沈园二首》)这里用惊鸿来形容陆游的前妻唐婉之美。
古代社会的人们传递信息,往往借助特定的肢体动作、有声语言及纹身、饰物、舞蹈等以身体为传播媒介或载体的广告传播形态来达到目的。身体或肢体是为最原始的广告媒介,其媒介功能在中国古代社会漫长的岁月里被不问断地保留并延续下来。古代社会常用的肢体语言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拟态与手势语。在语言使用之前,拟态与手势语是把特定信息传递给受众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如原始人在狩猎过程中,当一个人遇到野牛群时,就立即跑到同部落的人都能望见他的高地上,两手举起身上遮体的东西,伸到头顶,然后再慢慢放下,反复不已。这是动员全部落成员围猎的信号。原始人狩猎喜欢结伴合作,当猎手们发现兽迹时,需要隐蔽行进,就相互用手势语交换情况。那些手势往往都能表现动物最显著的特征。高举双手,食指伸直,表示所见野兽是有一对大角的大捻角羚;中指弯曲,其余四指伸展,大家明白这是发现了长颈鹿;发现鸵鸟则斜举手臂,象征其长颈。民族学研究证明,这种拟态与手势语在古代社会里是到处存在的,是原始人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
2.身体彩绘和纹身。在身体上涂色彩或画图形的装饰叫做绘身,这种装饰起源极早。在数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址中,经常发现有可以作为颜料的赫石。直到近代,许多保持着古老习俗的民族仍喜欢在自己身上绘彩。我国旧俗端午节,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都习惯在头面、手腕等处涂雄黄或画符,将牙齿染黑色可以说是一种绘身装饰。古籍中记载我国东南方有一个“黑齿国”:“倭国东四千有裸国。裸国东南有黑齿国,船行一年可到。”我国云南的傣、基诺、布朗等族,平时喜欢咀嚼槟榔和石灰,久之也能使牙齿变黑。
在人体表面皮肤上刺花的装饰叫做纹身,这种习俗起源也很早。据古书记载,我国古代江南地方的吴人、越人、楚人崇拜龙图腾:“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能害也。”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大多数民族在古代或近代都有纹身的习俗。黎族女子开始纹身的年龄是十二三岁至十六七岁。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别的标记,这种标记往往是情人亲手给予黥刺的。我国云南基诺、布朗、独龙等族,台湾高山族同胞也有纹身的习俗。……(删节)由于纹身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之间的交往及原始人的群体活动中具有较强的识别作用,在不同的群体交流、争斗及通婚过程中又传递着特定的信息,随着原始群体的迁徙与活动,又在更宽泛的据土范围内发挥作用,因而也可以视为一种能够传达生活及社会信息的原始广告媒介。
3.人体饰物。在人体上加装饰品,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后期。在我国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里,就发现了丰富的装饰品。其中有空孔的兽牙、空孔的海蚶子壳、钻孔石珠、钻孔小砾石、钻孔的鱼骨和刻沟的骨管等。它们是用带子串起来套在身上的。人体饰物形形色色,名目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发饰、头饰、耳饰、鼻饰、唇饰、颈饰、脚饰等等。人体饰物的配带,跟不同时代人们的发型、发式密切关联。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一般是将头发盘结成椎形,或结于额前,或结于背后,逢节日往往满插繁花。广西瑶族妇女发式因地而异,有头上插竹箭两根,约二尺长,分头发为两股,左右盘结,绕箭而上,又以纱巾覆盖,形关如蝶翼双立。有的则头戴竹箍,两端翘起,形状象牛角,再系以珠子丝绵扎紧。浙江东部一些地方的畲族妇女,头饰用竹筒制成,长三尺左右,外面包以红呢,嵌以银边,竹筒前后都钉有一个银牌,并挂上白色串珠。根据不同饰物,可以判断不同族群的生活习惯和特性,可以通过不同饰物的搭配、组合传递特定思想或文化信息。在这里,人体饰物不仅反映着原始人的喜怒哀乐,而且还把这种生活文化信息传播到族群每个成员当中,甚至传播到临近或敌对氏族群体之中,原始广告传播的功能也表现得较为强大,具有明显的广告“告知”功能。
根据以上材料不难看出,在原始社会及文明早期漫长的岁月里,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地区的不同人群,传递信息的方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靠肢体语言进行的,特别是一对众、群族对群族之间特定的、具有“告知”和“识别”功能信息的传递,都是以这种方式来完成的。肢体语言在这里成为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广告传播媒介。
二借代物——广告信息传递的特定标记
本文2023-08-03 16:55: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