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8收藏

孝子画像石棺【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石椁艺术】,第1张

  画像石棺是一种采用线刻、浮雕或镂雕等雕刻技法,将图像或文字雕刻在石棺上的一种装饰艺术。在文物考古学的分类中一般把它归于画像石类,学术界称其为画像石棺。由于不属于平面绘画艺术范围,因此,美术史学家称其为“中国早期的雕刻”。

中国画像石棺从公元前二世纪启蒙发展至公元十三世纪,历经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演变,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其艺术风格、雕刻技术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中国美术发展史的一个侧面,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世界雕塑史的一席之地。折射出中国古代民间艺术家所独有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

汉代画像石棺,除少数部分是出土于砖室墓外,其他普遍存于汉代崖墓之中,特别是在四川地区。画像石棺按其所反映的内容可以分为五个类型:一是反映日常生产、生活等现实世界的场景;二是反映历史故事、烈女孝子等题材内容;三是反映未来世界,即理想中的天堂仙界的生活场景;四是各类动物、怪兽、仙巫传说或图腾;五是几何纹、花卉等装饰性图案。

一、西汉石棺石椁艺术

从文献以及考古发现看,以石为棺(椁)的葬制其实很早就已经在一些地区流行。晋人常璩在《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有:“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说明商周之际在蜀地就有石棺石椁之葬制。吉林辽源市东辽县平岗镇共安村出土的两具商周石棺,更进一步证实石棺这种葬制至商周时已较为成熟,但这一时期的石棺石椁由于出土数量不多,且基本上没有雕刻纹饰,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处于萌芽状态。

到了西汉,中国画像石棺作为一门装饰艺术,才真正开始起步和发展。西汉早期的画像石棺,在纹饰风格上,表现为简单的门阙、穿璧、常青树、楼堂人物等内容。这一时期的石椁数量较少,主要见于山东邹城龙水、滕州庄里西、临沭曹庄、临沂庆云山等汉代墓地。如现藏于临沂市博物馆的一具石椁,为1984年临沂市册山乡庆云山南坡出土,石椁两挡头和两壁,用阴线雕刻,其中的西侧画像分为三格,中间刻一屋宇,垂幛悬挂,屋内两人相斗,左者持戟冲刺,右者执刀、盾抵御,屋外两侧各植一株常青树。左右两边皆刻玉璧纹,璧间饰不规则的多边纹、三角形纹(图1)。而石椁南壁挡头四周边饰阴线刻菱形纹、三角纹。中间刻两人,戴长冠,着长袍,腰佩长剑,相对而立,作交谈状(图2)。

西汉晚期,石椁墓的分布范围明显扩大,发现数量急剧增多,覆盖了整个苏、鲁、豫、皖交界地区,四川(重庆)地区也有部分出土。题材内容也逐步扩展,不仅刻画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如狩猎、出行、乐舞等图像增多,神仙、怪兽等内容也开始出现,尤以西王母、伏羲、女娲等的图像引人注目,还出现了历史人物图像,如老子、伯乐相马等历史故事与传说。总体内容不仅如此,单个石椁墓的图像比早期的墓也丰富了许多。山东邹城卧虎山、兖州农机学校、微山县微山岛、金乡香城蝈堆、江苏沛县栖山等地发现的石椁墓是其中的代表。这一时期的石椁画像无论是雕刻技法,还是题材内容都呈现出发展的趋势,并演变为画像石室墓。

例如,藏于济宁市汉任城王墓管理所的济宁市肖王庄一号石椁,长272厘米,宽90厘米,高86厘米,棺椁四周雕刻有乐舞、谒见、凯旋、双阙、和车马等图案,内容丰富,雕刻手法古朴,表现了死者对生的眷恋,希望将生前的奢华生活带到未来世界(图3、图4、图5)。

山东邹城博物馆所藏的郭里镇出土石椁,题材内容丰富,阴线雕刻有豫让二刺赵襄子等历史传说,有雷公、雨师、风婆、西王母等神仙人物,还有建筑、人物、制车、射猎、建鼓、百戏等日常生产生活,这些图案无不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神仙思想(图6、图7、图8)。

总之,由于现存于世的西汉时期的石棺石椁数量不多,能提供的信息有限,但我们也能从这些图案纹饰上窥见西汉古朴的石棺雕刻艺术,简洁的线条,古拙的装饰表现手法,为后来的东汉石棺艺术的大发展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二、东汉石棺石函艺术

东汉是画像石棺艺术发展的高峰,与西汉时期多由石板组合而成的石椁相比,东汉的石棺大都是以整石凿成,应是真正意义上的石棺。从发现和出土的数量来看,东汉也是最多的,基本上占据已发现石棺石椁的一半左右;而从分布情况看,东汉石棺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和重庆地区的河流沿线一带。

庄园经济的发展,以及平民化的出现,造就了东汉多姿多彩的画像石棺艺术。由于是就地取材,还有部分与崖体相连而“伴生”的石函,即崖棺。这些石函、石棺,大多是材质酥松的砂岩,这与川渝地区的地质结构有关,这种红色的砂岩分布广泛,利于开凿雕刻,使这类葬具的普遍使用成为可能。

东汉时期,厚葬之风愈演愈烈,原始的道教思想、神仙思想和奢靡享乐主义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反映在丧葬习俗上。从石棺的内容来看,涵盖了东汉社会的各个方面。

1 神仙人物及图腾崇拜

在佛教还没有传入时,当时的原始宗教崇拜,主要还是对自然图腾的一种崇拜,这一类主要体现在代表日神与月神的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坐在龙虎座上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仙界西王母、各种祥瑞的珍禽异兽,以及代表方位镇守四方和避邪的四灵等。

伏羲女娲和西王母的艺术形象,是东汉时期石棺石函的主要题材内容。1972年,郫县竹瓦铺东汉砖石墓出土的一号石棺后挡,上刻人首蛇身两尾相交的伏羲女娲,左边的伏羲手执日轮,轮中有金乌;右边的女娲,手执月轮,轮中有桂树、蟾蜍(图9)。而二号石棺的前挡阴线雕刻坐在龙虎座上的西王母,头戴胜,饰灵芝,构图简洁饱满(图10)。

现藏于新津县文物管理所的四号棺,为2000年9月在新津县邓双镇龙岩村出土。其前后挡上雕刻的人头鸟身羽蒙、天鹿和六博、师旷鼓琴,无不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图11、图12),而四川博物院所藏的郫县二号石棺棺盖上,所雕刻的青龙白虎,动态十足,栩栩如生,是东汉石棺雕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图13)。除主图为青龙白虎衔璧之外,棺盖上还雕刻有牛郎织女图,这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最早的实物的图案;牛郎头上戴冠,用力拉着牛,织女头上梳双髻,长袖飘飘,面向牛郎手执绕线板,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夫唱妇随、男耕女织的农耕文化。

2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市井生活

在汉代,休养生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实施,使得庄园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谷物堆满粮仓。《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充分反映出汉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的生活画面。

从藏于乐山麻浩崖墓博物馆的一口石棺上,我 们清晰地看见人们席地而坐开怀畅饮,各类豪华车马来来往往,表现出富豪们日常出行前呼后拥的生活画面(图14)。而藏于四川博物院的郫县一、五号石棺“宴饮、杂耍、乐舞”图(图15、图16)和“曼衍角抵、水嬉”图(图17)更是将汉代的市井生活,用线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向了极致,难怪《后汉书・仲长统传》里描述:“豪人之家,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妖童美妾,填乎倚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东汉奢靡的生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另外,大量表现农业生产、渔猎、养老等题材内容的画像,也广泛见于这一时期的画像石棺上。

3 历史故事与传说

注重礼仪与孝道,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二十四孝的出现,以及烈女、孔子与老子等历史故事和传说故事的大量出现,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

现藏于四川射洪县的一具东汉石棺,侧面雕刻有一幅“鲁秋胡戏妻和季扎挂剑”的故事(图18):在一树下,一女子身着长裙,正躬腰采摘树上的果实,树腰挂一竹篮,其身后一头戴冠,身着长衣,腰佩长剑,牵着马的男人,伸手作调戏状;马后一树上挂着长剑,一男正躬身作揖。

1999年在合江县城出土的一具画像石棺,现藏于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图19),棺的一侧雕刻了“董永侍父”的故事,图中左边一大树下一执杖的老者坐在独轮车上,其前一人,手执一锄,右边刻一辎车,车旁一御者,正赶马车前行。而新津县邓双镇崖墓出土的石棺一侧,表现了汉武帝封方士栾大为“天道将军”的故事(图20)。图中六人,其中二人,体生长羽毛,是古籍中所记载的“羽衣”。左第三人为汉武帝,跟随其身后手上捧笏的二人为侍者,左起第四人为栾大。

“孔子问礼”在东汉画像石棺中也多有发现,现藏于四川博物院的画像石函和新津县的东汉画像石棺上都表现了这一题材(图21)。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孔子问礼”石函,早年台湾学者的文章里曾介绍过,说这件东西毁掉了。其实,该石函早年因偷盗搬运方便被戳断为三段,偷渡出境时被截下,有所损害,加之风化等原因,断裂成大小不等的7、8块,一直未修复示人。2009年四川博物院因新馆开馆陈列展览所需,对其进行了修复,这件文物才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石函画面中的每个人物头顶上方都有人物的名字,整个图案分为三个故事情节,从左至右为:1孔子见老子:左侧有一执杖老者,榜题:“老子”,中间戴冠者向左侧老子问礼,榜题:“孔子”,孔子后方有戴冠执简者,榜题:“曾子”;2神农尝百草:左侧一人朝右方向上手执一草,榜题:“汝诵”,右侧有一人一手执杖,一手将草放入口中,榜题:“神农”;3内容不详:有二人相对牵手,左侧一人腰挂长剑,榜题:“郎麦少君”(已毁);右边一宽袍戴冠者,榜题:“东海太守”。

烈女的出现是夫权思想下的产物,其从一而终的烈女故事,作为封建礼教禁锢了中国妇女千百年来对爱情和婚姻的幸福追求,梁高行是其中的代表,歌颂了梁寡妇,夫早死不嫁,有人求妾,高行挥刀割鼻自刑的故事。新津县邓双镇崖墓出土的十三号石棺既表现了这一题材内容(图22)。图右二人,较胖者右手执镜,左手持一把小刀,正欲挥刀割鼻自刑,此为梁高行,身后一妇人。图中的持节者为使者,其左的扛幡者为随从。

上述这些例证,从侧面反映了东汉推崇孝道礼教的社会风尚。

4 装饰纹样

东汉画像石棺的装饰纹样一般以配角出现,少部分石棺用装饰纹样作主图,图案主要是几何纹、联璧纹、柿蒂纹等,这类纹饰大多雕刻在石棺的棺盖上,起装饰作用。现藏于泸州博物馆的一具石棺棺盖上的纹饰(图23),一头饰柿蒂纹,另一头饰青龙白虎。而合江县白来乡碾子榜村出土的一具藏于合江县汉代画像石棺博物馆石棺(图24),整个画面均刻联璧纹饰,充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玉璧的重视与崇拜,而玉璧是礼天的,是地位与权力的象征。

三、结语

两汉时期的画像石棺,是中国雕塑史上的一朵奇葩,其中又以东汉时期的画像石棺艺术为最,其雕刻艺术粗犷豪放,充分展示了“汉八刀”简洁的雕塑艺术风格,反映了汉代雄浑大气、灵动自然的艺术风尚。难怪一代大文豪郭沫若也感叹汉代的画像石棺是“巨人米克郎吉乐,壁画犹传创世编”。

汉代画像石棺艺术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东汉的政论家、文学家王符在其《潜夫论・浮奢篇》里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有这样的描述:“生不极养,死乃崇丧,或至刻金缕玉。�梓鞭槽,良田造萤。黄壤致藏,多埋珍宝、偶人、车马。造起大�。广种松柏,庐舍祠堂,崇移上潜。”说明汉代厚葬之风的盛行,除了大量陪葬的物品外,还有对墓室的装饰,必然带动墓葬装饰上的攀比,加之一般民众的扩大化,在装饰上出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内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汉代思想之活跃。同时,也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人们的生死观,即对死的恐惧、生的渴望和眷念,而其留下的众多题材史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为今人研究那个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和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以下内容来自)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周颂·有瞽》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天子在宗庙祭祀先祖的乐歌,写在周王朝宗庙的大庭上,排列着很多乐器,当乐器齐备、乐师到齐的时候就开始合奏,声音洪亮和谐,先祖神灵前来欣赏,参祭的贵客聆听了全部演奏。全诗一章,共十三句,诗中详细描述了乐队的组成,乐器的安排,乐声描绘得形象生动,场面描写得盛大恢宏。

作品名称:周颂·有瞽

作品别名:有瞽

创作年代:西周

作品出处:《诗经》

有瞽有瞽,

在周之庭⑵。

设业设虡⑶,

崇牙树羽⑷。

应田县鼓⑸,

鞉磬柷圉⑹。

既备乃奏⑺,

箫管备举⑻。

喤喤厥声⑼,

肃雝和鸣⑽,

先祖是听。

我客戾止⑾,

永观厥成⑿。[1]

⑴周颂:《诗经》中“颂”部分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不仅配乐,而且还有舞蹈。周颂部分今存三十一篇。瞽(gǔ):盲人。这里指周代的盲人乐师。

⑵庭:庭院,宗庙的前庭,应指西周辟雍建筑的庭院。

⑶业:悬挂乐器的横木上的大板,为锯齿状。虡(jù):悬挂编钟编磬等乐器的直木架,上有业。

⑷崇牙:古代乐器架横木上刻的锯齿,用以悬挂乐器。树羽:装饰上羽毛。树,插。

⑸应:小鼓。田:大鼓。县(xuán):“悬”的本字。

⑹鞉(táo):一种立鼓。一说为一柄两耳的摇鼓。磬(qìng):玉石制的板状打击乐器。柷(zhù):木制的打击乐器,状如漆桶。音乐开始时击柷。圉(yǔ):即“敔”,打击乐器,状如伏虎,背上有锯齿。以木尺刮之发声,用以止乐。

⑺既:已。备:安排就绪。乃:语助词。

⑻箫:古箫如今之排箫,是以小竹管排编成的。管:管乐器,即笛子之类的乐器。

⑼喤(huáng)喤:乐声宏亮和谐。

⑽肃雝(yōng):声音和谐舒缓。

⑾戾(lì):到达,到来。止:语尾助词。

⑿永:终,一直。成:指一曲终了;或解为乐之一阕。一说此指祭礼完毕。一说成就。[2][3][4][5][6]

盲人乐师排成行,

聚集周庙前庭上。

钟架鼓架摆设好,

五彩羽毛架上装。

既有小鼓和大鼓,

鞉磬柷敔列停当。

乐器齐备就演奏,

箫管一齐都奏响。

众乐交响声洪亮,

肃穆和谐声悠扬,

先祖神灵来欣赏。

诸位宾客都来到,

乐曲奏完齐赞赏。[2][3]

《周颂·有瞽》表现的是周王祭祀先祖时乐队齐奏的盛况。在先秦时代的政治生活中,乐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往往与礼密切相关联。《礼记·乐记》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由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周武王灭殷后两年病死,成王年幼,周公旦摄行王政。为了维护周的统治,周公旦制定了一整套法定的礼乐制度,希望通过礼仪乐舞显示征服者的威严,体现奴隶社会的等级名分制度,维护以血缘宗法关系为基础的周王朝内部团结。这套礼乐制度规定的各种关系极为严格,不许违反和僭越,这就是史书盛传的周公制礼作乐。《周颂·有瞽》就是描写作乐的篇章。《毛诗序》云:“《有瞽》,始作乐而合乎祖也。”《郑笺》云:“王者始定,制礼功成,作乐合者,大合诸乐而奏之。”

周代有选用先天性盲人担任乐官的制度,据《周礼·春官·序官》记载,其中的演奏人员有“瞽蒙,上瞽四十人,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计三百人;另有“眡瞭三百人”,贾公彦疏说“眡瞭,目明者,以其扶工”,即是在乐队中配备视力正常的人做盲人乐师的助手。可见,当时王室乐队的规模相当庞大。《周颂·有瞽》正是王室乐队演奏壮观场面的记录。[2][3][4][5]

《周颂·有瞽》是一首纯写作乐过程的诗篇,不仅表现了周王朝音乐成就的辉煌,而且也显示了周人“乐由天作”因而可以之沟通入神的虔诚观念。

此诗前六句以赋法铺写盲乐师们演奏前的准备,他们在周太祖庙庭上以紧张而娴熟的动作放置支架、横板。这些用来悬挂编钟、磐和各种乐鼓的板架上雕着精美的花纹,插着五色羽毛,然后乐师们又依次将各种乐器安放停当。诗人之所以要详细地描述演奏前的准备和各种器乐设施,是想将“始作乐”的盛况表现出来,突出周天子受天命、君临天下的正统地位和征服者的煊赫威严。

“既备乃奏”四句描写“合诸乐器于祖庙奏之”的情形。先秦时代的“乐”,是歌舞器乐合为一体的,仅以周初制度的表现黄帝、尧、舜、禹、汤、武王功绩的六代舞来看,就是明例。《周礼·春官》载: 祀天神时,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祭地示时,奏太簇、歌应钟,舞《咸池》; 祀四望时,奏姑洗、歌南钟,舞《大韶》; 祭山川时、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 享先妣时,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 享先祖时,奏无射、歌应钟,舞《大武》。不同的场合,表演不同的歌舞,有明确规定。此诗所描述的是祭先祖的仪式,显然是舞《大武》一类祭祀舞蹈的。据后代《乐记》记载,舞《大武》的场面是颇为壮观的。不过,诗人在这里没有去描述舞蹈场面,而是集中描写乐队的演奏。肃静的庙堂中,一声祝响,倾刻之间钟鼓和鸣、箫管齐奏、笙簧相间,庙堂气氛更加凝重、肃穆。

诗的最后三句以点染法描绘降临神庙的周先祖神灵和周王朝客人欣赏音乐的情形。虚写神灵、实写活人,一实一虚,将美妙悠扬的乐声,舒缓雍和的节奏以空外传音的方式煊染出来,正当庙堂上下的神灵和活人陶醉在音乐中时,一声清脆悦耳的圉声止住众乐,听者方才如梦初醒。

作为一首表现“始作乐”的诗,《周颂·有瞽》不仅详细地记载了当时的器乐设备和演奏情况,在中国古典音乐史上具有宝贵的价值;也不仅因为此诗反映了周初制礼作乐的史实,在中国思想史和美学史上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此诗流传至今而不减艺术魅力,是因为它以古拙而又巧妙的艺术手法描写了先秦时代的宗庙音乐,以及音乐欣赏者的心理。“永观厥成”,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将欣赏者凝神聆听的神态,曲终兴犹未尽,不觉时间流逝的心理描写得淋漓尽致。诗的前两部分写各种乐器设施和演奏情况,采用赋法铺写,而描摹心理则用虚笔传神,在详略、虚实、藏露等表现手法上,都可见出作者的匠心独运,这样就使枯燥乏味的宗庙诗歌闪现出灵动之气,这些因素使此诗在诗歌史上占有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周颂三十一篇都是乐诗,但直接描写奏乐场面的诗作惟《周颂·执竞》与此篇《周颂·有瞽》。《周颂·执竞》一诗,“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虽也写了作乐,但也落实于祭祀降福的具体内容。惟有《周颂·有瞽》几乎纯写作乐,最后三句写到“先祖”“我客”,也是点出其“听”与“观”,仍归结到乐的本身,可见这乐便是《周颂·有瞽》所要表达的全部,而这乐所包含的意义,在场的人(周王与客)、王室祖先神灵都很明了,无须再加任何文字说明。因此,《周颂·有瞽》所写的作乐当为一种定期举行的仪式。《礼记·月令》:“季春之月……是月之末,择吉日,大合乐,天子乃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之。”高亨《诗经今注》认为这即是《周颂·有瞽》所描写的作乐。从作乐的场面及其定期举行来看,大致两相符合,但也有不尽一致之处。其一,高氏说“大合乐于宗庙是把各种乐器会合一起奏给祖先听,为祖先开个盛大的音乐会”,而《礼记·月令》郑玄注则说“大合乐以助阳达物风化天下也,其礼亡,今天子以大射、郡国以乡射礼代之”,目的一空泛、一具体;其二,高氏说“周王和群臣也来听”,《礼记·月令》则言天子率群臣往视,音乐会的主办者便有所不同了。另外,高氏说“据《礼记·月令》,每年三月举行一次”,《月令》原文是“季春之月”,按周历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季春之月”便不是“三月”了。可见要确指《有瞽》作乐是哪一种仪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3][4]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序以此为始作乐而合乎祖之诗。(前)两句总序其事也。”(中六句)“以上叶瞽字。”(末五句)“以上叶庭字。如箫韶九成之成。独言二王后者,犹如言虞宾在位,我有嘉客,盖尤以是为盛耳。”[1]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6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60-761

[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70-671

[4]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853-855

[5]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513-514

[6]  李山 解读.诗经(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367-368

《中医大辞典》·羊髓羊髓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脊髓或骨髓。性味甘,平。功能主治益阴补髓,润肺泽肤,清热解毒。1治虚劳羸弱,肺痿,骨蒸,咳嗽,消渴,皮毛憔悴。熬膏或煮食,30~60g。2古方治痈疽,配他药熬膏外敷。《辞典》·羊髓出处《别录》拼音名YánɡSuǐ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骨髓或脊髓。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性味《别录》:"味甘,温,无毒。"功能主治益阴补髓,润肺泽肌。治虚劳羸弱,肺痿,骨蒸,咳嗽,消渴,皮毛憔悴,痈疽,疮疡,目赤,目翳。①《别录》:"主男女伤中,阴气不足,利血脉,益经气,以酒服之。"②《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却风热,止毒。"③《食疗本草》:"酒服之补血,主女人风血虚闷。"④《删繁本草》:"治肺虚毛悴,酥髓汤中用之。"⑤《本草纲目》:"润肺气,泽皮毛,灭疤痕。"⑥《随息居饮食谱》:"润五脏,充液,补诸虚,调养营阴,滑利经脉,却风化毒,填髓。"用法用量内服:熬膏或煮食。外用:搽、敷。附方①治虚劳腰痛,咳嗽,肺痿骨蒸:熟羊脂五两,熟羊髓五两,白沙蜜五两(炼净),生姜汁一合,生地黄汁五合。上五味,先以羊脂煎令沸,次下羊髓又令沸,次下蜜、地黄、生姜汁,不住手搅,微火熬数沸,成膏。每日空心温酒调一匙头。或作羹汤,或作粥食之亦可。(《饮膳正要》羊蜜膏)②治消渴口干,濡咽:羊髓二合,白蜜二合,甘草一两(炙,切)。以水三升,煮甘草取一升,去滓,内蜜、髓,煎令如饴,含之尽,复含。(《千金翼方》羊髓煎)③治痈疽始作便败坏:羊髓一两,甘草二两,胡粉五分,大黄一两,猪脂二升。上五味,切,合脂、髓煎令烊,纳甘草、大黄三上下,去滓,

详见百科词条:羊髓 [ 最后修订于2016/8/11 20:11:25 共92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保护文物小知识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2保护文物小知识

一,文物不同于艺术品

现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收藏热,其中既有文物又有艺术品,但是艺术品不等于文物,那么什么是文物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第2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 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文物管理部门一般认为1966年以前的符合文物条件的才是文物—括号内是笔者加的)。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

我国有文物法和实施条例,但是没有关于艺术品的法律,这给市场上的交易带来了混乱,使得许多收藏者被所谓的拍卖公司欺骗。但是文物管理部门对艺术品没有管理权限,这使得专空子者很是猖狂。

二,设立文物商店的条件

设立文物商店,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

(二)有5名以上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三)有保管文物的场所、设施和技术条件;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文物行政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第八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部门对本行

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 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

3保护文物的小知识,急

首先你要说清楚是什么样的文物啊!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4保护文物的小知识,急

一,文物不同于艺术品 现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收藏热,其中既有文物又有艺术品,但是艺术品不等于文物,那么什么是文物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第2条的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文物受国家保护: (一)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 (二)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 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 (三)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四)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等; (五)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物认定的标准和办法由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批准(文物管理部门一般认为1966年以前的符合文物条件的才是文物—括号内是笔者加的)。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的保护。

我国有文物法和实施条例,但是没有关于艺术品的法律,这给市场上的交易带来了混乱,使得许多收藏者被所谓的拍卖公司欺骗。但是文物管理部门对艺术品没有管理权限,这使得专空子者很是猖狂。

二,设立文物商店的条件 设立文物商店,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2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注册资本; (二)有5名以上取得中级以上文物博物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三)有保管文物的场所、设施和技术条件;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三,文物行政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法》第八条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

地方各级人民 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 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 有关行政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文物保护工作。

5保护文物的小知识,一定要简短

首先你要说清楚是什么样的文物啊!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6小学生怎么保护文物

1不到处乱刻“XX到此一游”。

2多学习文物保护的知识。

3多了解文物的价值及文物存在的意义。

4向公共宣传保护文物的相关知识。

5对破坏**文物的不法行为作斗争。

1、从我做起,做一个文明的游客。

2、号召少先队来阻止那些在长城乱扔垃圾的人。

3、提醒公民不在长城设点收费,让长城变得更美丽。

4、对破坏长城的人进行诉责。

5、添加保护长城的标语牌。

6、不携带危险物品,不扔烟头。

7、在长城内见到垃圾应随手捡起。

8、不在长城上面往下扔垃圾,保护长城周围的环境。

9、不应在长城上乱涂乱画。

10、不要在长城上大声吵闹,破坏了别的游人的好心情。

7文物的保护知识有哪些

1、什么是文物? 文物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

也可以说,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是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2、可移动文物有哪些分类? 可移动文物分为以下26大类:青铜器、玉器、陶瓷、金银器、钱币、雕塑、书画、漆器、家俱、科技文物、铜镜、古籍善本、玺印、竹木骨角雕刻、织绣、甲骨、文房四宝、紫砂器、古董钟表、景泰蓝、鼻烟壶、宣德炉、砖瓦、宝石、扇子、杂项。

3、古文化遗址有哪些? 古文化遗址是指古人的建筑废墟及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的遗留痕迹。古文化遗址主要包括古代的城堡、宫殿、村落、居室、作坊、寺庙遗址。

此外还包括当时的矿穴、采石坑、窖穴、仓库、水渠、水井、窖址等经济建筑遗存,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燧、长城、界壕等防御性设施遗存。 4、不可移动文物有哪些? 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

5、古文化遗址有那些? 古文化遗址是指古人的建筑废墟及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的遗留痕迹。 古文化遗址主要包括古代的城堡、宫殿、村落、居室、作坊、寺庙遗址。

此外还包括当时的矿穴、采石坑、窑穴、仓库、水渠、水井、窑址等经济建筑遗存,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燧、长城、界壕等防御性设施遗存。 6、什么是古墓葬? 古墓葬即古人埋葬尸体的坟墓。

人类将死者的尸体或其残余按特定方式安置在特定的场所叫“葬”,放置尸体或其残余的特定设施叫“墓”,中国考古学常将二者合称为“墓葬”。 7、什么是祖传文物? 祖传文物又称为传世文物,是指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已经归个人或者其家庭所有,而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又继续归该个人所有或者传承给其继承人的文物。

8、古建筑的种类有哪些? 古建筑指保存至今的古代各时期的房屋、桥梁、水坝、隧道、等建筑物。它们可按功能分为四大类:(1)皇家宫殿、陵寝、坛庙和王府、官署等;(2)私家园林、名人故居、居民和祠堂、会馆、楼阁、书院、戏台等供集体活动的建筑;(3)古代生产和科学技术活动的建筑物,如都江堰、赵州桥、古观象台等。

(4)古代的庙宇、佛塔、道观、 寺等宗教建筑。 9、为什么要对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加以保护? 因为古脊椎动物化石对研究地球在古脊椎动物繁盛时代的历史以及当时地球上的生态环境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古人类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及其进化历程等科学问题的最重要材料。

10、哪些文物是国有文物?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出土的文物都是国有文物,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出土的文物,已经作为传世文物归私人所有的文物除外。 11、什么是考古发掘?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考古是指在中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所进行的一切田野考古发掘和水下考古活动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是‘考古发掘系指在发现具有考古特征的实物的任何研究,不论这种研究涉及挖掘土地还是对地面的系统勘探,也不论这种研究是在一成员国内陆或领海的水底地层上或地层下进行’。 12、什么是文物收藏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所指的文物收藏单位,是指通过征集、收藏文物并对文物进行展览、展示,承担文物研究、宣传、教育功能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机构,包括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等,在国际上这类机构被通称为博物馆。

13、文物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哪些? 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的是国家文物管理局;云南省文物保护工作的主管部门是云南省文物局;各州市、县(市)区人民 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主管本地的文物保护工作。 14、哪些文物可以复制?复制时有什么要求? 严重受损,难于长期保存,濒临损坏且有珍贵价值的文物;未进行保护技术处理,而又急需提供给观众欣赏的文物;陈列环境不佳,为避免损坏的文物;为充实丰富陈列内容而展出的非本馆文物;为给私人收藏家用于纪念的其捐赠给博物馆收藏的文物。

复制品要忠实于藏品原件的原状,应具有真实性。普通复制品要求在造型、规格、纹饰、文字、色彩、质感、风格、完残等方面均与原件保持一致。

要求标准高的复制品在材料质地、化学成分、物理性能、重量、硬度、音响、手感等方面,也要与原件基本相同。 复制品应注明标志、避免真伪不分,造成混乱。

15、什么是哄抢国有文物? 哄抢国有文物主要是指聚众多人,公然夺取国有文物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哄抢国有文物的行为不仅是侵夺了国家的财产所有权,而且侵犯了社会正常管理秩序。

构成犯罪,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一是犯罪主体是哄抢国有文物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的人。二、是行为客观方面表现为纠集多人,采取哄闹、滋扰或者其他手段,公然夺取国有文物,纠集多人哄抢行为的主要特征。

三是行为人主观方面是出于故意,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16、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如何划定?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是指对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以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

8关于保护文物的手抄报资料~

文物保护技术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Cultural Relics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

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即:①人为的破坏。如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被战火焚毁、被拆除或维修不当失去原貌;铜铁器、书画、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护、搬运不当被损坏。

②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霉菌等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技艺历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拨正歪闪古建筑梁架的记载,另据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载,成都曾迁移三堵墙的壁画,经过 200多年仍完好如初。

字画保护的揭裱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漆粘石头,鳔粘木”更是流传很久的修复石质文物和木质文物的传统技艺。

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检测技术逐渐引进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欧洲一些国家在18世纪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赛因修复壁画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防护技术 文物保护应遵照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不可移动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防虫害、鸟害等,则主要采用工程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办法。

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的污染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解除污染源,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内的,应绿化环境、减轻污染,同时要严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复技术 木构建筑物整体歪闪,打牮拨正后,再作加固处理。构件局部残损应剔补、墩接。

大构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严重的按原制更换。 砖石结构古建筑,整体歪闪,应先做定点、定期观测,经加固后稳定的,就不再做地基处理。

裂缝可采用加箍和灌浆的方法加固,砌体残缺可剔补,如无法剔补可局部或全部拆除并按原样重砌。石窟寺的山体裂隙,采用喷铆加固或灌浆加固,渗水漏水处要疏导、截流。

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表面风化应用有机硅类的高分子材料封护。 古建筑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

对于古建筑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

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检测技术 主要用于对文物残伤痕迹的探测、质地结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测定。

探伤常用 X光、超声波等;质地结构的分析常用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观测;文物的化学成分常用光谱、质谱分析;模糊不清、显示反差甚小的墨迹绘画等,可采取红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质可用碳十四测定年代;陶瓷砖瓦等可用热释光测定年代。 石质文物保护技术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Stone Cultural Relics石质文物因受到日照、水浸蚀、地震等自然营力作用和环境污染、小气候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粉化、变色、生霉、起甲、酥碱、劈裂、蚀空、凝浆、崩塌、倾覆等破坏形态。

石窟寺保护技术 首先应调查病害。调查工作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测绘地形图、窟区平面图、立面图、纵横剖面图等。

测图方法有经纬仪导线测量、控制网测量、小平板测量。在进行立面测量、窟内石雕艺术品测绘时,可采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

②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文物所在山体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地震资料,污染源及造成的危害等。

应指出文物受到的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③地球物理勘探。

为解决某个特殊目的而用,要在满足物理前提与必需的工作条件下才能收效。目前利用的物探方法有:直流电阻率法寻找渗水途径,微电极系法探测石窟表面风化层厚度,声波法测石窟风化程度,地震勘探进行窟前考古等。

④稳定性分析。许多石窟位于陡立的边坡内,属于陡坡与洞室相结合的三向空间。

分析其稳定性应从文物所在山体的岩性、裂隙、变形破坏过程、力学分析计算等方面进行研究,预测其变形破坏规律。对于体量较大的危险岩体还应进行结构面的分析、计算。

预防措施是指改善文物所处的环境,避免各种风化应力的继续破坏。主要措施是在石窟崖顶作。

9关于保护文物的手抄报资料~

文物保护技术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Cultural Relics文物保护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物制作、保护以及与防治有关的科学技术、材料性能、操作工艺和各种勘察、检测等。

文物在保存过程中,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即:①人为的破坏。如古建筑、石窟寺、古墓葬被战火焚毁、被拆除或维修不当失去原貌;铜铁器、书画、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护、搬运不当被损坏。

②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霉菌等自然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中国文物保护方面的技艺历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拨正歪闪古建筑梁架的记载,另据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载,成都曾迁移三堵墙的壁画,经过 200多年仍完好如初。

字画保护的揭裱技术,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漆粘石头,鳔粘木”更是流传很久的修复石质文物和木质文物的传统技艺。

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检测技术逐渐引进到文物保护工作中来。 欧洲一些国家在18世纪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赛因修复壁画的传统技艺,一直流传到现在。

防护技术 文物保护应遵照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方针。不可移动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来解决,而防虫害、鸟害等,则主要采用工程技术与化学处理相结合的办法。

大气中的粉尘、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对文物的污染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时,应解除污染源,在国家标准许可范围内的,应绿化环境、减轻污染,同时要严格控制新添污染源。 可移动文物的防护,应首先注意博物馆库房和陈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霉等防护措施,然后再对不同质地的各类文物分别进行防护,如铜铁器的防锈,砖石质地文物的防风化,丝绸纸张的防霉、防蠹、防老化等。

修复技术 木构建筑物整体歪闪,打牮拨正后,再作加固处理。构件局部残损应剔补、墩接。

大构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饱和聚酯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严重的按原制更换。 砖石结构古建筑,整体歪闪,应先做定点、定期观测,经加固后稳定的,就不再做地基处理。

裂缝可采用加箍和灌浆的方法加固,砌体残缺可剔补,如无法剔补可局部或全部拆除并按原样重砌。石窟寺的山体裂隙,采用喷铆加固或灌浆加固,渗水漏水处要疏导、截流。

石雕、石刻等石质文物表面风化应用有机硅类的高分子材料封护。 古建筑的修复,应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尽量保留原构件,以保留古建筑的历史价值。

对于古建筑中带有雕刻的瓦兽件、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构件,要慎重处理,尽量做到不换或少换。对塑像、壁画、彩画等附属艺术品,更不能随意修补。

可移动文物的修复,可采取传统技艺与近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如铜器害锈,可用机械取除或用电解还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脱水,可用自然干燥法,或用醇醚联浸、冰冻升华、高分子材料渗透聚合法;残毁的书画多采用传统的揭裱方法修复;近代书刊可用丝网加固;古代丝网绢帛可用熏蒸法杀菌;脆弱纺织品可用丝网加固或传统的装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断裂用虫胶或环氧树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复中采用的新材料、新工艺必须保证不损害文物的历史价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质、色泽、强度等,同时还要有可逆性。

古建筑构件维修时所用的新材料还应遵守只能加强不能代替的原则。 检测技术 主要用于对文物残伤痕迹的探测、质地结构化学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测定。

探伤常用 X光、超声波等;质地结构的分析常用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观测;文物的化学成分常用光谱、质谱分析;模糊不清、显示反差甚小的墨迹绘画等,可采取红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质可用碳十四测定年代;陶瓷砖瓦等可用热释光测定年代。 石质文物保护技术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Stone Cultural Relics石质文物因受到日照、水浸蚀、地震等自然营力作用和环境污染、小气候改变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粉化、变色、生霉、起甲、酥碱、劈裂、蚀空、凝浆、崩塌、倾覆等破坏形态。

石窟寺保护技术 首先应调查病害。调查工作有以下几个步骤:①测绘地形图、窟区平面图、立面图、纵横剖面图等。

测图方法有经纬仪导线测量、控制网测量、小平板测量。在进行立面测量、窟内石雕艺术品测绘时,可采用近景摄影测量的方法。

②环境质量评价。包括文物所在山体的地层、岩性、构造,水文地质条件,气象、水文、地震资料,污染源及造成的危害等。

应指出文物受到的主要危害和治理措施。③地球物理勘探。

为解决某个特殊目的而用,要在满足物理前提与必需的工作条件下才能收效。目前利用的物探方法有:直流电阻率法寻找渗水途径,微电极系法探测石窟表面风化层厚度,声波法测石窟风化程度,地震勘探进行窟前考古等。

④稳定性分析。许多石窟位于陡立的边坡内,属于陡坡与洞室相结合的三向空间。

分析其稳定性应从文物所在山体的岩性、裂隙、变形破坏过程、力学分析计算等方面进行研究,预测其变形破坏规律。对于体量较大的危险岩体还应进行结构面的分析、计算。

预防措施是指改善文物所处的环境,避免各种风化应力的继续破坏。主要措施是在石窟崖顶作。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白莲散的用法用量 6 注意 7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白莲散 白莲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bái lián sǎn

2 处方

花堿2钱,桑柴灰(炒)1钱,风化石灰半钱,糯米3钱。

3 制法

上药1处,盛在小瓷罐儿内,上用瓦盖口,用黄泥固济,以文武火焙定半时,取出药,用乳钵研为极细末。

4 功能主治

去黑子诸般瘤瘢。主瘢黡或雕青。

5 白莲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先用针尖拨过黡子,用药少许干贴。

6 注意

忌油腻物及当风行立。

7 摘录

《御药院方》卷八

古籍中的白莲散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耳]停耳

上捣罗为末,每用先以绵杖子净拭后,用药吹入耳。白莲散枯矾乌贼骨黄连(去须)龙骨(各一两)上为细末,

《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七窍门下]耳

耳汤、通气散、蔓荆子散。外用,红绵散、松花散、白莲散、麝香散、杏仁膏、矾石散、葱涎膏、菖蒲散、竹蛀

《普济方》:[卷二百六十八杂录门]祛虫食皮法

碗)巴豆(三十枚去壳)胡椒(三十粒)木安灰添固白莲散治瘢靥及或雕青。或肌肉碎破。用纸灰烙。以纸灰渍

《普济方》:[卷五十二面门]面疮(附论)

四味末之。以酥和。夜敷面上。旦洗之。亦灭瘢痕。白莲散治去黑子诸般瘤瘢。花堿桑柴灰风化锻石(各二钱)

《滇南本草》:[第一卷]荷叶藕

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

化石是古生物遗骸、遗物或留在岩石中的遗物通常是骨骼和贝壳。化石意为挖掘。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它为研究地质时期的动、植物生命史提供了证据。中国古籍中早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如春秋时代的计然和三国时代的吴晋,都曾提到山西省产龙骨。

所谓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分子。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

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来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

我们把这些石化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化石一般最少都要经过上亿年才能形成。通常如肌肉或表皮等柔软部分在保存前就已腐蚀殆尽,而只留下抵抗性较大的部分如骨头或外壳。它们接着就被周围沉积物的矿物质所渗入取代。许多化石也被覆盖其上的岩石重量压平。

化石的形成条件:

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

4、被埋藏的生物尸体还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后才能形成化石。有时生物死后虽然被迅速埋藏,但不久因冲刷等各种因素暴露出来而遭到破坏,也不能形成化石。

5、沉积物在固结成岩的过程中,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保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