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记大宋优秀的超级马拉松运动员戴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原创:记大宋优秀的超级马拉松运动员戴宗,第1张

记大宋优秀的超级马拉松运动员戴宗

中国古代虽无“体育”一词,实际上却拥有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记载的,比较普及的运动项目有以下八项,我们可以了解一下。

1围棋,对应现代的围棋。

2蹴鞠,对应现代的足球。

4射箭,对应现代的射箭。

5角力,对应现代的摔跤。

6木射,对应现代保龄球。

7马球,对应现代的马球。

8捶丸,对应现代高尔夫。

从上面看,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跑步运动项目,实际上跑步运动在古代有相对丰富的史料记载。

1、《山海经·海外北经》记录的跑步图腾一样的人物——夸父,木匠的祖师爷是鲁班,如果跑步作为一个职业的话,在中国的祖师爷应该是夸父。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西周,每战车之后必有编队步兵随后,为跟随战马的速度,要求步兵必须要具有(负重)长跑能力。据说,当年周成王甚至用赏赐奴隶来激励军中步兵坚持长跑,所以,在西周跑步可能是屌丝逆袭的好通道。

3、汉代,出现了职业跟随马车跑步的人“伍佰”(想象一下伍佰跑过挪威的森林吧,哈哈),“伍佰”的作用是在马车前清场开道,也就是说他们的速度必须超过马车。据说,汉代的蹴鞠实际是用游戏的方法来训练跑步能力的。

4、宋代在邮递行业出现了急脚递,速度也是相当快的,可以日行400里。金代,急脚递是一种长途负重接力跑,每10里至15里为一站,传递者都是健硕之人,背负文书,防身武器和雨具,而且腰悬响铃。这些担任急脚递的传递者都是来自军中的善跑能手,可以说是最早的职业长跑家了。日本知名的箱根驿传,这个驿传的汉语词源就在这里,驿传的发源实在中国的春秋时期。箱根驿传每驿间隔均为20-23公里之间,中国汉代每驿间隔通常约为30里(折合现代10公里左右)。

5、元代出现长跑比赛“贵由赤”。《辍耕录·贵由赤》云:“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名曰放走,以脚力便捷者膺上赏。”“在大都,则自河西务起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起程。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直抵御前,俯伏呼万岁。先至者赐银一饼(锭),馀者赐缎匹有差。”也就是说,这项比赛有两条线路,一条是“东线”,由河西务(位于今天津市武清区)起跑,到皇城大内结束,全程约62公里(相当于超级马拉松了)。

对于跑步记载最详细的,当属《水浒传》中的神行太保戴宗,我们节选了下面三段文字:

1、原来这戴院长有一等惊人的道术;但出路时,书飞报紧急军情事,把两个甲马拴在两只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一日能行五百里;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便一日能行八百里:因此,人都称做神行太保戴宗。

2、次日,起个五更,赶早凉行;拴上甲马,挑上信笼又走。约行过了三二百里,已是已牌时分,不见一个干净酒店。

3、(起点梁山)当日戴宗别了众人;次早,打扮做承局,离了梁山泊,取路望蓟州来。把四个甲马拴在腿上作起“神行法”来,于路些素茶素食。在路行了三日,来到沂水县界。

对何为“甲马”有很多考证的文字,无有定论,不过这些详细的文字记载可以让我们相对准确的推断出戴宗的配速。

速度=距离/时间。

我们从上面三段文字来做一个推算。

一、古籍中关于“里”的记载以及“里”的长度推定

《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年):“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井田。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汉书·西域传上》: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扜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

先界定宋代的“里”的长度,宋代的“里”,《水浒传》记录宋朝的事情,成书于元末明初,中国历史上“里”的长度界定相对模糊,也正因为如此,不像“丈、尺、寸”那样变化较大。有一个相对稳定通用的说法是“三百步为一里”,《小尔雅·广度》篇中载:“跬,一举足也;倍跬谓之步。”所以古时所称的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按照丈量标准的“不紧不松”,一“步”可以取1米,那么,宋代的1里略等于300米。

用百度地图测距,楼兰古城遗址离西安的实际直线距离是1960公里,而汉书记载是6100里,折算之后,可以得出,古代一里约等于1960/61001000=321米。

用百度地图测距,楼兰古城遗址离玉门关(阳关)的实际直线距离是450公里,而汉书记载是1600里,折算之后,可以得出,古代一里约等于450/16001000=281米。

考虑到古代测量的准确度,我们根据这三个推算,将一里取值为300米。

二、戴宗跑步速度的推算

1、按《水浒传》第一段文字记载,

戴宗慢行日行500里,实际上距离是150公里(300米500),如果按每天“神行”12小时计算,每小时的速度是125公里,配速为4分48秒每公里。

戴宗快行日行800里,实际上距离是240公里,如果按每天“神行”12小时计算,每小时的速度是20公里,配速为3分钟每公里。

2、按《水浒传》第二段文字,“三二百里”取中间值250里,实际总距离是250300=75公里,“五更至已牌时分”,即“3点至9点”合计6小时,这个速度为75公里/6小时,每公里配速约4分48秒。这正是戴宗的慢行速度。

3、按《水浒传》第三段文字,梁山到沂水(路程)距离约为300公里(据百度地图),考虑到古代不可能有现代发达的交通路线,故将路程延长到450公里,那么戴宗的速度,就是每天150公里左右,这个速度呼应了第一段戴宗慢行时日行“500里(150公里)”的说法,同时也验证了我们所取的“宋里”长度300米,是基本准确的。

按第三段文字推算的戴宗速度,配速也是4分48秒每公里。

三、与现代马拉松运动员的比较

按快速计算,戴宗快速时的马拉松速度应是206(342/60,2小时零6分),马拉松速度略逊于世界冠军基普乔盖,不过戴宗是日跑24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所以理论上他的42公里马拉松配速可以更快一些。

考虑到古代的路况,戴宗跑的相当于是越野超级马拉松,所以我们以现代越野超级马拉松的成绩与他做一下“比赛”,看看他的实力。

比如引进国内的“12小时超级马拉松赛”,目前的最好记录是150公里(这个国内纪录目前由梁晶保持,其距离刚好是戴宗的按12小时的日行500里),这个记录的速度也正是戴宗的慢行速度。

1997年10月5日,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创下303506公里的24小时超马世界纪录之后,库罗斯自信地宣称:“这个纪录将保持多个世纪。300公里按照“宋里”来计算是“一千里”,所以中国成语“日行千里”已经给人类24小时跑步距离划定了上限——就是300公里。

所以前面讲到的戴宗的快行速度“日行八百里”应该不是12小时的白天速度,而是延长了跑步时间而达到的距离,比如月亮好、白天长的时节,一天能跑16-18小时。

考虑到戴宗不可能随身携带能量胶、运动饮料和盐丸,鞋子也是普通布鞋,沿途也没有像样的补给站,路况基本上是全程越野,这样看,他的跑力应该是超过梁晶和库罗斯的。

对于“神行术”期间的起居饮食,戴宗也是相当注意,反复强调不可吃肉沾荤,同时不能喝酒,注意睡眠充足,这和现在的马拉松爱好者比赛期间的饮食起居要求也非常接近。   

所以,作为极具现实主义的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虽然极力渲染了甲马这样的神秘物件,但是对于距离、时间、速度这些要件,却是非常写实的,并非我们原来印象中的只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

总之,戴宗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超级马拉松跑步专家,至于他如何达成这样的跑步实力,施耐庵先生也没有交代。

比赛都分什么型别,比如说锦标赛,邀请赛,都是什么意思?

锦标是冠军的意思吧,锦标赛就是表示是争取全球或者区域冠军的赛事。

以足球为例。锦标赛是作为三种赛制之一。

锦标赛制是乌拉圭人1916年发明的,实际上是联赛制与杯赛制的混合体,参赛队先分组单回圈赛,然后淘汰赛,既保证了各队至少3场比赛交流的机会,又使大赛逐渐推向 。由于南美足联组办美洲国家杯赛届届成功,乌拉圭足协主办首届世界杯赛不仅没有赔本,竟然还可以给所有决赛圈参赛队分红,解决所有参赛队和国际足联比赛官员往返旅行费用,所以欧洲足联从1980年起也采用锦标赛制,欧洲杯赛的全称也就改为欧洲国家足球锦标赛。

邀请赛

参赛选手是由主办方挑选并邀请来参赛的。

锦标赛是什么意思,跟其他比赛有什么区别?

锦标赛

锦标 本是锦制的标旗;后泛指授给竞赛优胜者的奖品。

锦标赛便指 不同地区或竞赛大组的优胜者之间的一系列决赛之一

锦标赛是排名在一定水平上的人才可以参加,而且每个国家的选手数量有限制。比如世界羽毛球锦标赛里我们的选手排在前20的有的是,而且理论上可以列为种子选手的人也应俯大有人在,但是由于有参赛人数的限制,有些人就失去了机会,(如果他代表别的国家或许就是第一人)。锦标赛的地位和奖金、积分等要比公开赛高很多,因为它和奥运会的比赛一样,是这个专案最高级别的个人赛事。

比赛机制是什么意思

应该是指比赛的规则。

机制,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语出清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寄伯瑶》:“西人嗜糖嗜其白,贱买赤砂改机制。”

在社会学中的内涵可以表述为“在正视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的前提下,协调各个部分之间关系以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执行方式。”

什么比赛暨什么比赛那个“暨”字是什么意思 5分

基本字义

(1)和,同:弟~兄。

(2)及,到,至:~今年。

(3) 姓。[2]得姓始祖:彭祖。暨姓是彭祖的后裔。根据《姓考》及《姓氏考略》等古籍的考证,两部古籍是这样记载的,大彭的后裔被封于暨,子孙因此就“因地命氏”以暨为姓氏。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旦,既声。本义:太阳初升略现。

(2) 同本义。

暨,日颇见也。——《说文》。段玉裁注:“颇,头偏也。头偏则不能全见其面,故谓事之略然者曰颇,日颇见者,见而不全也。”

(3) 限制、遏制或限制的东西。如:靡暨。[3]

词性变化

◎ 暨 jì

(1) 和,与。

广州府余暨、 南、 番二县。——《广东军务记》

(2) 又如:李先生暨夫人。

◎ 暨 jì

〈介〉

直到某时。如:暨今。[3]

词性用途

“暨”的意思跟“和”“及”差不多。但是,它用在更庄重、正式的场合。而且,它跟“和”“及”并不通用。在一些专用的名称中,则更是非它不可。

最佳答案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还有: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