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几十年五仁月饼,“红绿丝”到底是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吃了几十年五仁月饼,“红绿丝”到底是啥?,第1张

红绿丝,也叫青丝玫瑰丝是常用的汤圆、月饼、糕点等食品馅料。

红绿丝有多种原料:

高贵版“红绿丝”——青杏、玫瑰真正的青丝是青杏的干丝,玫瑰丝就是玫瑰花瓣加糖浸泡、糅合成泥后做出来的。真正的青丝、玫瑰丝毕竟是由自然材料制成,它们的胶质感并不重。

平民版“红绿丝”——橘子皮、萝卜皮那咱们平时吃的“红绿丝”一般是由什么做的呢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用橘子皮做的了。将新鲜的橘子皮经过备料、切丝、浸渍、上色、糖渍、拌糖粉等等工序,就能制成橘皮底的青红丝了。

扩展资料:

青丝玫瑰由橘子皮青梅和玫瑰切丝加颜色和糖做成的,保存好的话可20年不坏。以前月饼里面的青红丝都是用萝卜腌出来的,当然也有橘皮的,味道不一样 ,那中很粗的都是萝卜丝。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汉族传统小吃,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美食,月饼的形状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它象征着团圆和睦,是在中秋节这一天的必食之品。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

五仁月饼是中国传统糕点之一,属于广式月饼的一种,在中秋节各式月饼中最为著名。它具有配料考究、皮薄馅多、味美可口、不易破碎、便于携带等特点。 这种月饼,呈鼓形,边稍鼓出,花纹和字迹清晰,形状端正,不破皮,不露馅,边角分明。

文化习俗

在祖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湛的茶文化艺苑中,赣南、闽西、粤东、湘中、湘南、川北、台湾、香港等地的客家擂茶,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其以古朴见奇趣,以保健见奇效,自古闻名遐迩。

客家人热情好客,以擂茶待客更是传统的普遍的礼节,无论是婚嫁喜庆,还是亲朋好友来访,即请喝擂茶。客家人制擂茶,以妇女见长。其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一是口径50厘米且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约85厘米长的擂棍;三是用竹篾制成的捞滤碎渣的“捞子”,制作擂茶,用一把好茶叶,适量芝麻,几片甘草等,置入擂钵,手握擂棍沿钵内壁顺沟纹走向有规律旋磨,间或钵中间擂击,将茶叶等研成碎泥,即用捞子滤出渣,钵内留下的糊状食物或叫“茶泥”、或称“擂茶脚子”。再冲入沸水,适当搅拌,再佑以炒米、花生米、豆瓣、米果、烫皮等,就是一缸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了。品尝擂茶时,茶桌上荡溢出一片诱人的清香,一口试饮,口舌生津,满腔留香;二口深饮,神气仙人,通体舒畅。

历史渊源

擂茶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闽有“居建阳县的畲族雷大爷创始擂茶”的传说;湘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足证研麻,泡茶款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枣擂杵。

制 作

制作客家擂茶是要科学合理的配料。这除了要用好茶、芝麻为主要原料外,配料可随时令变换。春夏湿热,可采用嫩的艾叶、薄荷叶、天胡荽;秋日风燥,可选用金盏菊花或白菊花、金银花;冬令寒冷,可用桂皮、胡椒、肉桂子、川芎。还可按人们所需,配不同料,形成多种多样多功能的“擂茶”。如加茵陈、白芍、甘草,为“清热擂茶”;加鱼腥草、霍香、陈皮,为“防暑擂茶”。经医学验证,擂茶对常年生活在大山长谷瘴气较重的客家人,有一种独到的驱邪健身功效。君不见客家老翁老妪,精神健旺,少病少痛,这不能说不是得益于常饮客家擂茶。客家人每当劳作回来,一进客门,就要先饮一碗擂茶,再说进食解饥肠事。客家人又常用糯米做糍粑,或用大米做米果(粑粑)当点心。故有俗谚说:“喝擂茶,吃粑粑,壮身体,乐哈哈。”以致说这奇特的客家擂茶是“药食兼佳,味中有味”的“客家保健饮料”。

配 料

擂茶的配料多种多样,可以因寒暑不同或荤素各异加不同的佐料和药物,但制作过程基本是一样的。春夏湿热,常用新鲜艾叶、薄荷叶;秋天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金银花;冬天寒冷,便用桂皮、肉柱子、川芎等。据中医验证,从茶具有生津止渴、防风祛寒、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润肤美容、延年益寿之功效。在客家祖地石壁,每户每天都制作普通擂茶一钵,劳作后回来喝上几碗,一天的辛苫便烟消云散。客人远道而来,喝上一碗,便可提神醒脑,充饥益体。荤、素擂茶是石壁擂茶的特有品种。荤擂茶用冬季腌藏的生猪大油,拌佐料,加炒好的肉丝或小肠、煎豆腐、粉干、香葱等,泡入擂茶中;素的则用净茶油拌佐料,然后加熟花生米、绿豆、糯米饭、地瓜粉条、粉干等。

典 故

相传三国时,刘备领兵驻扎江南,时正酷暑,将士们不服水土,一个个又吐又泻,军营皆成了病房。这可急煞了刘备,到处求医寻药及不济事。有客家老婆婆闻如此事,大发善心,走家串户动员众客家乡亲动用“擂茶三宝”,制成大量擂茶,使刘备的将士们饮后病情大减。客家擂茶从此更是盛名远播。

风 俗

  擂茶是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2-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叶、米、芝麻、黄豆、花生、盐及桔皮,有时也加些青草药。茶叶其实不全是茶叶,可充当茶叶的品种很多,除采用老茶树叶外,更多的是采摘许多野生植物的嫩叶,如山梨叶、大青叶、中药称淮山的雪薯叶等等,不下十余种。经洗净、焖煮、发酵、晒干等工序而大量制备,常年取用。加用药草则随季节气候不同而有所变换,如春夏温热,常用艾叶、薄荷、细叶金钱、斑笋菜等鲜草;秋季风燥,多选金盏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叶椒或肉桂。原料备好,同置钵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协助或仅用双腿夹住擂钵,右手或双手紧握擂持,以其圆端沿擂钵内壁成圆周频频擂转,直到原料擂成酱状茶泥,冲入滚水,撒些碎葱,便成为日常的饮料。相传擂茶起源于中原人将青草药擂烂冲服的"药饮",客家先民在流迁过程中,艰辛劳作,容易"上火",为防止"六*"致病,经常采集清热解毒的青草药制药饮,江南可供采用的药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茶,古称贾,《本草经集注》谓主好眠,兼有清热、解暑、止渴、生津等多种功效,所以成了药饮必不可少的用料。后又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一些食物,便改良成了乡土味极浓的家常食饮。劳动归来,美美地享用一碗,甘醇的清流沁人心脾。如果用来淘饭,一股馨香,格外爽口。逢有普通客到,一勺笊饭,一把炒豆,搅入茶中,便可以招待。令人称绝的是擂茶不排斥任何"飨料",几乎所有的食物都可加入,可荤可素,可粗可精。农家取材,极为方便。豆米花生、粉条干果之类应先煮熟,连水冲入;菇笋香料和肉类应另行炒熟再加;芝麻米花则可直接撒入茶中。用勺搅匀,即成佳品。既可解渴,又可充饥,用以待客,经济实惠。客家人热情好客,吃擂茶往往见者有份,越吃人越多,客人吃了一碗又一碗,主人添满这碗舀那碗,欢声笑语,彼此间感情得以充分交流。

  斗转星移,历史变迁。如今擂茶在许多地方都消失了,可将乐还保存着这一古代饮食习俗,并富于浓郁的地方风情。将乐擂茶的主要工具是:擂钵,以陶土烧制而成,内径一尺左右,成倒置的圆台形,内有沟状坚绞;擂杵,由山茶树干制成,长2尺许;笊篱,即竹编的捞瓢,供泸去渣滓用。

擂茶的用料很讲究,主要是:雪白饱满的芝麻,芳香袭人的绿茶,间以花生果、橘皮、甘草等。

擂茶的制作方法独特。先把芝麻、茶叶等原料,放置擂钵内用擂杵细细研磨,待磨成浆状,即用滚烫的开水冲泡,然后以笊篱捞去渣滓,甘润芳香、白如琥珀、清爽可口的擂茶就制成了。

将乐擂茶品种繁多。它可因四季气候的变化,人体状况的不同而制作,既有去乏解渴的功用,也有防病健身的疗效。据中医验证,常喝擂茶,有防风祛寒、清肝明目、润肺健胃等功效。配料稍加变化,则妙用无穷。加鱼腥草、霍香、陈皮等擂成的,能祛湿防暑,曰防暑擂茶;加上凤尾车、佩兰叶、铜钱草等擂成的,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曰清热擂茶。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请喝擂茶是将乐传统的社交手段。每过婚嫁寿诞、乔迁之喜、亲朋聚会、邻里串门,常以擂茶相待。谁家子女高考中榜,家长便会请老师到家喝擂茶。大碗敬,小碗添,以示不忘导师栽培的深情。擂茶席上,一般还有糖果、饼干、瓜子、花生等松、甜、香、脆的佐茶食品。

一场擂茶席,就是一幅淳朴的风俗书。一张张桌子排开来,男女老少团团围中。这边客人喝着茶,说今论古,谈笑风生;那边女主人手持擂杖,在擂钵内有节奏地旋转擂动,时而像高山流水,时而似鸾凤和鸣,构成一幅立体的民俗风情图。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的茶文化渊远流长。而将乐擂茶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澈饮方式,倍受人们的喜爱,被称为"古代茶文化的孑遗。"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10月23日,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霜降,这也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这是说霜降期间,天气变得更冷,露水开始凝结成霜。这个时期,古人讲究“补冬不如补霜降”,食肉进补、吃柿子就成了这个节气的饮食习俗。

霜降北方秋收扫尾

霜降期间,一般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这个时期,干冷空气逐渐一统天下,全国各地气温逐渐下降。气温的变化也在影响物候变化,这也是霜降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意思是此时豺开始捕获猎物准备过冬;树叶枯黄掉落;蛰虫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

在农业方面,这一时期,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农民会及时将收获后的庄稼地秸秆、根茬收回来,以防越冬虫卵和病菌。华北地区大白菜即将收获,要加强后期管理。而在一些南方地区,却是“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开始收割;早茬麦、早茬油菜开始播种。

霜降传统美食有这些

古人讲究“补冬不如补霜降”,那么传统的霜降美食有哪些呢?

萝卜

山东地区有农谚“处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萝卜”。在当地,霜降时节流行吃萝卜。而民间也有“十月萝卜赛人参”的说法,意思是指在十月吃萝卜有益健康。萝卜是秋冬家常菜,可以生吃、凉拌,也可以做成热菜、汤饮、粥品等。

柿子、柚子

“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福建泉州流行在霜降吃柿子,在当地人看来,霜降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加之霜降前后,正好是柿子完全成熟时期,这时候的柿子皮薄味美,营养价值高,广受追捧。

此外,霜降时节正好柚子成熟,有些地区也讲究吃柚子。这个时期的柚子水分多,营养丰富,正是口感最佳时。

牛肉、羊肉

霜降时节,气温逐渐变冷,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羊肉“进补”的习俗,俗称“煲羊肉”“煲羊头”。人们认为牛肉、羊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适宜这个季节滋补。在北京地区,霜降流行吃铜锅涮羊肉或者炙子烤肉,以达到“贴秋膘”进补的功效。

鸭子

在闽南,霜降来临会吃鸭子“贴秋膘”。据说,每到霜降时节,当地的鸭子就会销售火爆。

兔肉

古人“秋补”还讲究在霜降期间食兔肉,称“迎霜兔肉”。有说法认为,经霜的兔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较高,适宜秋冬滋补。这一习俗在北京地区较为流行,此前有报道称,稻香村这个时期还推出过霜降兔肉的点心。

新京报记者 刘欢 来源 视觉中国、新京报资料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