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有哪些于姓家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4收藏

山东有哪些于姓家谱?,第1张

搜览古籍,追本溯源,于姓起源有三: \x0d\\x0d\一者源出姬姓。为周武王姬发之后,以国为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武王克商,大举分封诸侯, 其第二子邘叔册封邘国(即今河南省泌阳县北部西万镇邘邰村) 后邘叔子孙以国为氏,有邘姓。又有去邑旁者则为于姓。由此, 后世汉族之邘姓和于姓,按血统论当无异矣,皆为武王二子邘叔之后。 史称于姓正宗,是为河南于氏。\x0d\\x0d\二者据《路史》记载:东海(大致相当今山东东南及江苏东北以东地带)有于公裔孙,本为汉人,随拓跋跬迁徙至代北(大致相当今山西代县、繁峙、五台、原平一带)为万忸于氏(鲜卑族复姓),至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时恢复为于氏。 \x0d\\x0d\三为唐代淳于氏避讳改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 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氏。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 至唐宪李纯时,为避皇帝之嫌名(因“淳”与“纯”同音)复姓淳于姓改 为单姓于氏。至宋代,始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然《史记》文王伐邘 尚书大传》正作于,于盖诸侯之国,非始于邘封也。 \x0d\   \x0d\于姓郡望堂号亦有三:\x0d\ \x0d\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原阳县。此支于氏,盖于氏始祖邘叔之直系后裔。\x0d\ \x0d\东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郯(今山东郯城北)。西汉时相当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此支于氏应为春秋战国时于泰之后及北魏鲜卑族复姓万忸于氏改汉字单姓于氏之后裔。 \x0d\\x0d\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相当于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含汲县)以西地区。此支于氏,亦为邘叔之直系后裔。 在我国历史上,于姓之崭露头角,始于汉初之于公。于公时乃东海郯人,以善决狱名。其雪洗之“东海孝妇”一案,为千古美谈。汉初有丞相于定国(东海郯县人)初为狱吏,宣帝时任廷尉,决疑平法,后为丞相,封为西平侯。三国时魏有名将于禁(泰山巨平 〈今山东泰安〉人),南北朝北周有太傅于谨,后周有工部尚书于德臣。隋代有车骑将军于宣道,又有江南道行军总管、行军元帅于仲文。唐代有宰相于顒、于志宁、工部尚书于颀、巴道刺史于邵。代宗时有工部尚书 、东海郡公于休烈,诗人于瀵。元朝有兵部侍郎于钦(今山东寿光人)。 明代有大臣于谦(浙江钱塘人),成祖年间进士,曾历任监察御史、巡抚、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时,平反冤案,赈济灾荒,颇得民心。后被英宗判死,史称“行路嗟叹,天下冤之”。宪宗时复官并赐祭,葬西湖三台山麓。又有监察御史于敬、鹰扬卫指挥使于光、山东按察使于大节(任丘人)。文学家于慎行(东阿人),曾官至东阁大学士。 能诗文,有《读史漫录》等。清代有军机大臣于敏中、大臣于成龙、江苏巡抚于准。近代史上有于右任(陕西泾阳人),同盟会员,创办《民呼报》、《民主报》等,宣传革命。历任国民党联军驻陕总司令、国民政府审议院院长、监督院院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等职。善草书、喜作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存》行世。现代有于学忠(山东蓬莱人),历任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苏鲁战区总司令、山东省政府主席等职。参加过淮河战役、台儿庄战役和武汉保卫战。又有“五·四”天津学生运动领 导人于方舟,历任中共顺直省委组织部长等职。于树德,参加过辛亥革命,后从事学术研究,是我国最早讲授合作社理论者之一……\x0d\\x0d\拜览高楼分支谱系,自士诚公始,亦多有济世贤才,或著书立说,或挥戈疆场,或妙手回春,或桃李天下,或心系民众疾苦……皆恩泽一方,村人口碑,惠风长存。后世子孙续承箕裘,当承抟祖志,恪守祖训,标秉族风。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忠诚敬业,开拓善思;修德为本,仁善为怀;孝道当先,尊爱孺幼;勤俭创业,诚信立言;摒弃劣风陋习,广纳科学新知;不以富贵*、不以贫贱移、不以威武屈;不苟且偷生,不唯利是图;国事为重,大局为先。为华夏民族之昌盛 ,为炎黄子孙之团结,为于氏家族之振兴,各司其职,各显其力,各尽其能。“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广济天下”。愿我于氏宗族人丁兴旺 ,族风长存,英才辈出,贤者云集。一屋既扫,再匡天下。 \x0d\\x0d\附:\x0d\于氏族谱\x0d\首要重望德\x0d\租武天光明\x0d\正大贯敏慎\x0d\惠恩庆昌荣\x0d\圣德启景远\x0d\庭训呈孝行\x0d\宗泽培此久\x0d\文武成泰洪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在黄河以南,故称河南。因古为“豫州”,简称“豫”,又因古时豫州位于九州中心,因此又有“中州”、“中原”之称。

河南地处中国中东部,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黄河以北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河以南有秦岭东延部分的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绵亘。东西联系的通道是黄河谷地,可以上溯关中,直达大西北和西亚地区,著名的丝绸之路向东延伸正是经过黄河谷地,现代重要的交通动脉第二条欧亚大陆桥(陇海线、兰新线)也是经过这个通道。南北之间的通道也是在山地与平原交界的地带开辟的,如古代著名的南襄通道,现代的京广线、京深高速公路等。从政区和交通地位来看,河南处于居中的位置。以河南为中心,北至黑龙江畔,南到珠江流域,西至天山脚下,东抵东海之滨,大都跨越两至三个省区。若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北距京津塘,南下武汉三镇,西至关中平原,东至沪、宁、杭,其直线距离大都在600——800公里之间。河南承东启西、通南达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全国经济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从历史上看,河南是各族人民南来北往、西去东来的必经之地,是各族人民频繁活动和密切交往的场所,因此,古人称:“得中原者得天下”、“当取天下之是,河南在所必争”。今天,河南境内三纵四横的铁路网、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不断发展的航空运输,进一步强化了其交通枢纽的地位,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点工程陆续兴建,河南仍然是全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之一。

河南省域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17位,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74%,平原盆地、山区丘陵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和443%。全省总人口9667万,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有汉、回、蒙古、壮、苗、藏、维吾尔、彝、朝鲜、土家、白等51个民族,以汉族为主,是全国少数民族比较多的省份之一。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89个县、48个市辖区,2123个乡镇。

全省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省境之西耸立着太行山和豫西山脉。豫西山脉是秦岭的东延部分,秦岭进入豫西向东呈扇状展布。伏牛山是豫西山地的主体,山势雄伟高耸,海拔1000—2000米,被誉为全省的屋瓴。桐柏山脉、大别山脉拱卫于省境之南,海拔一般在1000米以下,为淮河、长江的分水岭。太行山脉与豫西山脉之间的黄河两岸分布有黄土丘陵区。豫中屹立着巍峨峻峭的中岳嵩山。省境东部为辽阔的黄淮平原。

河南横跨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水系,境内1500多条河流纵横交织,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93条。黄河横贯中部,境内干流711公里,流域面积36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5。省境中南部的淮河,支流众多,水量丰沛,干流长340公里,流域面积88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面积的1/2。北部的卫河、漳河流入海河。西南部的丹江、湍河、唐白河注入汉水。全省水资源总量413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

河南平原广袤,地理气候条件适中,是全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全省有耕地资源81103千公顷(实有耕地面积72628千公顷,合1089亿亩),占全国的624%,仅次于黑龙江、四川和内蒙古,居全国第4位。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由南向北年平均气温为155℃~95℃,年均降雨量13806~5260毫米,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无霜期265—332天,适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烟叶等农产品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粮食产量大体占全国的1/10,油料产量占全国的1/7,牛肉产量占全国的1/7,棉花产量占全国的1/6,小麦、玉米、烟叶、豆类、芝麻等农产品和肉类、禽蛋、奶类等畜产品产量也都居全国前列。河南还有很多名优特产品,如原阳大米、开封西瓜、杞县及中牟大蒜、永城辣椒、淮阳黄花菜、信阳毛尖和板栗、西峡猕猴桃、灵宝苹果、宁陵酥梨、内乡山茱萸、洛阳牡丹、鄢陵花卉、焦作四大怀药等,都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河南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全省已发现矿产资源157种,探明储量的81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中,居全国首位的有钼矿、蓝晶石、铸型用砂岩、天然碱、水泥配料用粘土、珍珠岩、蓝晶铸岩等8种,居前5位的有26种,居前10位的有48种。优势矿产可归纳为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等“七大非金属矿产”。依托丰富的资源,河南发展起了以轻纺、食品、冶金、建材、机械、电子、石油、化工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全省有大、中型工业企业1200多家。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河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十万年以前,南召云阳镇发现的猿人臼齿化石,年代大致与北京猿人相当。自远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中原大地上,创造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令世人赞叹的史前文化。相传伏羲女娲就是在中原一带奠定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基础,至今淮阳仍保存着规模庞大的太昊陵。被称为“中华第一大帝”的轩辕黄帝,据说就诞生在今天郑州的新郑市,并在这里建立都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有3个,即:殷商古都安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以及近现代的李季、冯友兰、姚雪垠、李准等。河南还是少林武术和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堪称中国功夫的故乡。

悠久的历史给河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河南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安阳殷墟被国家文物部门列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 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原第一古刹——洛阳白马寺,开封古朴巍峨、雄伟壮观的龙亭,造型古朴、宋代风韵的宋都故街,楼阁宏伟、庄严绚丽的大相国寺,还有嵩山少林寺,嵩阳书院,登封观星台、中岳庙,汤阴岳飞庙,汉三阙、开封铁塔、包公祠,南阳武侯祠,三门峡函谷关,淮阳太昊陵等一大批名胜古迹。为了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建设了造型新颖、气势恢宏、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河南博物院。目前该院馆藏文物达1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4万多件,尤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器、金简等珍贵文物最具特色。

除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外,河南还有很多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奇峰耸峙、峻峭巍峨的太行山,重岩迭嶂、气势磅礴的伏牛山,岗峦起伏、溪流蜿蜒的桐柏山,树木繁茂、郁郁葱葱的大别山组成河南的四大山系,其间不乏许多名山奇观,如气魄宏伟、古迹棋布的中岳嵩山,怪石嶙峋、风景幽奇的鸡公山,汕奇涧幽、景色秀丽的云台山,异峰突起、巍峨挺拔的石人山,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河南河流如网,水库棋布,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游览胜地。远眺源远流长、奔腾不息的黄河,长天无垠、天水一色,给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之感。山水楼台交相辉映的百泉湖,烟波浩渺、富有南国旖旎风光的南湾湖,吐珠喷玉、各具特色的珍珠泉、喷玉泉,千姿百态、神奇曼妙的自然溶洞,都独具特色、情趣各异。目前全省共有风景名胜区31个,总面积达017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岳嵩山、龙门山、鸡公山、云台山和王屋山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地方级自然保护区22个;森林公园55处。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3年我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2593亿元,居中西部18个省市区前列。1998年—2003年年均增长92%,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省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251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58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377亿元,比1997年增长753%。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一、二、三产从1997年的247∶471∶282逐步调整为2003年的176:505:319,传统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迈进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2003年全省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22356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2612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68%和29%,年均分别增长9%和4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91909亿元,比1997年增长12倍。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居民食品消费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城镇由45%下降到33%、农村由55%下降到4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常年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以上。棉花、油料、水果、烟叶、肉类等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多年来稳居全国前三位。河南不仅用占全国174%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75%的人口,而且还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全省以建设全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加工基地和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全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305万亩,占小麦播种总面积的32%,初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的格局。蔬菜、瓜类、药材、花卉等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作物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畜牧业快速发展,主要畜牧业生产指标居全国前列,其中牧业产值、增加值等7项指标居全国首位。着力对40家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和一批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促进了农副产品深加工迅速发展,拉长了农副产品生产加工链条,提高了附加值。2003年全省小麦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800万吨左右,肉类精深加工能力超过230多万吨,均居全国前列。培育了莲花味精、金象麦业、南阳天冠、漯河双汇、华英肉鸭、郑州花花牛、思念、三全等一批知名品牌。其中,漯河双汇集团产品种类已达600多种,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肉制品加工基地;华英集团肉鸭加工系列产品达200多种,成为亚洲最大的肉鸭加工企业;郑州花花牛日加工鲜奶能力达到500吨左右,跻身全国乳品加工企业10强。目前全省拥有火腿肠、味精、速冻食品、方便面等30多类优势产品,其市场占有份额分别为70%、44%、46%和25%。

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工业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增强。河南以丰富的矿产资源为依托,建立了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煤炭、电力为主体,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全省现有上市公司30家。通过深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是中国最大农机制造企业,平顶山神马帘子布集团是中国最大帘子布生产企业,周口莲花味精公司产量居亚洲第一位,安阳彩色显像管玻壳有限公司产量居全国第一位、世界第三位,长城铝业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氧化铝生产企业之一。一批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大型拖拉机销售量占全国市场销售量的40%,帘子布占35%,彩色玻壳占70%。机制纸及纸板产量居全国第1位,卷烟、化肥、原煤、平板玻璃在全国居第2位,大中型拖拉机居第3位,纱、水泥居第4位,发电量、原油、天然气、通讯电缆、轮胎、化学纤维、家用电冰箱、饮料酒等产品产量在全国均居前10位。我省是华中电网重要的火电基地之一,全省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007万千瓦,居全国第6位。随着工业生产的逐步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按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有选择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思路,近年来,先后实施了对增强工业发展后劲起重大作用的164个标志性工业结构调整项目,新增粮食加工能力1000多万吨、氧化铝生产能力100多万吨、电解铝能力140万吨、铝加工能力30多万吨,加快了优势工业品基地建设和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进一步拉长了产品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初步形成了小麦、畜产品和铝工业三大产业链,提升了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能力。一批知名品牌和骨干企业相继成长壮大,“安彩”玻壳、“双汇”火腿肠、“邦杰” 火腿肠、“莲花”味精、“新飞”冰箱和冰柜、“金星”啤酒等相继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以华中制药、竹林众生、羚锐制药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和以彩色大屏幕为标志的电子电器产品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到303414亿元,居全国第6位。

交通、通讯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河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中国两大铁路干线京广和陇海铁路、两大高速公路干线京珠和连霍公路都交汇于此。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铁路、公路为骨干,民航、水路运输为辅助的交通体系。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419公里,居全国第9位,十字型高速公路骨架已初步形成。预计“十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可达到2500公里。作为全省重要的铁路枢纽之一,河南省目前已形成了“三纵四横”的铁路网,成为全国重要的客货运输中心,2002年铁路营运里程达到66321公里,其中地方铁路1372公里,居全国首位。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郑州东站是全国最大的零担中转站,郑州站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航空运输,目前省内已建成三个民用机场,分别为郑州机场、洛阳机场、南阳机场,共开辟32条国内航线和不定期国际旅游包机,通航国内56个大中城市及港澳地区,每周航班560个,年吞吐量150万人次。

作为全国重要的通信枢纽之一,全省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3646万户,居全国第5位;城市电话用户7599万户,居全国第4位;农村电话用户6047万户,居全国第5位;移动交换机用户10726万户,居全国第11位;通讯长途传输实现了自动化,长途线路实现了数字化,城乡电话交换机全部实现了程控化和传输数据化,全面启动了用户接入网工程,光纤、无线、宽带等技术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全省互联网用户达到1949万户,居全国第10位;基本建成覆盖全省城乡、连通世界的通信网络。网络技术基本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网络能力及业务种类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东引西进取得新成效。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认真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003年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716亿美元,其中出口298亿美元,双双刷新历史最高记录。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食用小麦出口填补了国内空白,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正在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建立了郑州铁路东站、郑州机场两个国家一类口岸。贸易伙伴已遍及五大洲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外资领域不断扩大,质量进一步提高,日立、东芝、菲利浦、普尔斯马特、里昂水务、德国MAN(曼公司)等24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相继落户中原。一批企业已经开始采用战略协作、贴牌生产等手段,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50多家河南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设立了分支机构或投资办厂。大力实施“东引西进”战略,豫粤、豫沪经贸合作逐步深入,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加强。面向西部地区,成功举办了河南产品兰州展销会、乌鲁木齐贸易洽谈会、广西投资洽谈会等一系列经贸展销活动,扩大了河南产品西部市场的占有率。一些优势企业开始在西部地区实施企业购并或设点办厂。

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40余万,各类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300多个。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推广率达到3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教育事业得到优先发展。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接近100%,普通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以上,“普九”人口覆盖率93%以上,基础教育水平稳居全国前列。普通高中规模发展迅速。高等教育规模成倍扩大,郑州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普通高校由1997年的50所增加到66所,在校生规模由1997年的136万人增加到557万人,增长31倍。普通高校录取率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民办教育发展迅速,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已达4400多所,居全国第5位,在校生达70万人。实施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广播、电视人口有效覆盖率均达94%以上。文化、体育、卫生、新闻出版等社会事业更加繁荣。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11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成效显著,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二十一世纪前二十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9600万河南人民在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下,迈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按照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河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坚持“一高一低”,确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努力实现中原崛起。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完备,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努力完成基本实现工业化这一历史性任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要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发展布局上,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全省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在内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要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成全省对外开放、东引西进的主要平台和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金融城市和科教文化中心,中西部综合竞争力较强的开放性经济区,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以上。豫北地区的安阳、鹤壁、濮阳,要充分发挥工农业基础较好,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的优势,逐步建成我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钢铁基地、煤化工和石油化工基地。豫西地区的三门峡,要充分发挥矿产、林果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搞好精深加工,建成全省重要的煤化工基地、黄金生产加工基地、铝工业基地和林果业生产加工基地。豫西南地区的南阳,要形成中药生产基地、纺织基地、以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黄淮地区的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要建成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生猪和肉牛肉羊生产加工基地、油料生产加工基地和劳务培训输出基地。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新发展机制,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国民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运作程度,着力抓好六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举措。(一)坚持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二)不断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不断扩大东引西进;(四)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五)坚持科教兴豫,发挥人才作用;(六)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

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造字圣人

仓颉,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据历史记载:轩辕黄帝兴起之后,黄帝的史官仓颉、沮诵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后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仓颉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称为文字。仓颉所创的文字有六类大意,一类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声字,如“江、河”,四是指会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转注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长”。指事情的文字,在上为上,在下为下。指象形的文字,日满月亏,仿照其形也。形声的文字,以类为形,配以声。会意的文字,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的文字,以老寿考也。假借的文字,数言同字,其声虽不一样,文意相同。所以自黄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一直沿用未曾做改动。

仓颉造字成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即《淮南子》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啼”。

一分钟了解仓颉00:41

仓颉[cāng jié]

原始象形文字创造者

本词条是多义词,共2个义项

仓颉,原姓侯冈,名颉,俗称仓颉先师 ,又史皇氏,又曰苍王、仓圣。[1]《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2],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3]。

据《河图玉版》、《禅通记》记载,仓颉曾经自立为帝,号仓帝,是上古时期的一部落首领。仓颉在位期间曾经于洛汭之水拜受洛书。[4][5]

仓颉也是道教中文字之神。据史书记载,仓颉有双瞳四个眼睛,天生睿德,观察星宿的运动趋势、鸟兽的足迹,依照其形象创文字,革除当时结绳记事之陋,开创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为“文祖仓颉”。

本名

仓颉

别名

仓颉先师

所处时代

五帝时期

民族族群

华夏族

出生地

中国

快速

导航

主要成就史书记载人物评价后世影响后世纪念轶闻典故籍贯争议

人物生平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一些文献记载仓颉为黄帝左史官,为造字圣人[6][7];另有文献记载仓颉为部落首领,曾自立为帝拜受洛书[5][4]。

造字圣人

仓颉,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8],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据历史记载:轩辕黄帝兴起之后,黄帝的史官仓颉、沮诵受鸟兽足迹的启迪,集中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呕心沥血数十载,搜集、整理流传与先民中的象形文字符号并加以推广和使用[9]。绳结虽有大小和形状区别,但年久月深,难于辨识。后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仓颉

仓颉以此造出的形象,遂称为文字。仓颉所创的文字有六类大意,一类是指代事情的字,如“上、下”,二是指形象字,如“日、月”。三是指形声字,如“江、河”,四是指会意字,如“武、信”。五是指转注字,如“老、考”。六是指假借字,如“令、长”。[10]指事情的文字,在上为上,在下为下。指象形的文字,日满月亏,仿照其形也。形声的文字,以类为形,配以声。会意的文字,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的文字,以老寿考也。假借的文字,数言同字,其声虽不一样,文意相同。所以自黄帝到夏商周三代,文字一直沿用未曾做改动。[11]

仓颉造字成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即《淮南子》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啼”。[12][13]

部落首领

《河图玉版》中记载仓颉是一位部落首领,以阳武为都,自立为帝,号仓帝[4]。以甲辰年(前4637)为仓帝元年。

仓颉

仓颉在位时,向南巡狩其领土,仓帝登上阳虚之山,然后顺着洛水而下,在元扈(一作玄扈)洛汭之处发现灵龟负书,由此仓颉拜受洛书。[14]洛汭在今洛阳市洛宁县境内,今洛宁县兴华乡西北仍留有仓颉造字台,是后人为纪念仓颉帝而建造。在几千年前的上古,河图、洛书的出现,预示着天象的变化,人间新帝王的诞生。因为历史上许多文明始祖都和它有过一段故事,仓颉也是其中一位。

仓颉在位执政四十二年,卒于仓颉四十二年(乙酉,前4596),享年七十一岁。死后遗体葬在利乡,尊号仓帝。[4]

主要成就

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仓颉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仓颉造字

一、完善文字,所谓的“苍(仓)颉作书”,并不是说仓颉一个人完全地将文字发明创造出来,而是说仓颉将民间既有的图画文字进行广泛搜集,并加以认真整理,从而创制出一套成体系的规范的象形文字。[15]

二、受洛书,河图、洛书上详细记录古代帝王的兴亡之数,和统民治国的道法。只有天授命的帝王才能得到,仓颉登基为帝后,向南巡狩自己的领土,登上阳虚山,随着洛河向东来到了洛水与黄河交汇处的洛汭,发现灵龟背负着神秘图案,献给仓颉。八卦就是洛书演化而来,后为《周易》来源。[5]

史书记载

造字史官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籍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逐渐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16]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战国时期已经广泛流传:

《荀子·解蔽》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韩非子·五蠹》:“昔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吕氏春秋·君守篇》亦记载有:“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序》中记载:“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纬书《春秋元命苞》中,进一步记载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徐坚《初学记·卷二十一》记载:“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又“仓颉造文字,然后书契始作,则其始也。”

南北朝后期及唐代佛教传说,仓颉与在印度创造梵文和“伽书”(佉楼文)的仙人是三兄弟,“梵天”派他们三人下凡,分赴天竺与中华两地造字。

《中国人名大辞典》载:“仓颉,黄帝时为左史,生而神圣,而四目,观鸟兽之迹,字成,天雨粟,鬼皆夜哭。[17]”司马迁著的《史记》、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及《国事全书》等均同持这样的观点。

宋代罗泌撰的《禅通纪》云:“仓帝史皇氏,姓侯冈,名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颉有四目,仰观天象。因俪乌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

《说文解字·叙》记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远,万品以察。”这段记录表述的就是仓颉造字的事迹。

《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称:“奚仲作车,苍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18]

《苟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19]

部落首领

另一些史书上记载仓颉为一部落首领。

古文《河图玉版》载文:“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

《汉书古今人表疏证》中这样释疑:“仓颉或以为古帝,或以为黄帝史官,疑莫能定。[20]

《春秋元命苞》: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刚。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受河图绿字,于是穷天地之变化。仰观奎星圆趋知势,俯察龟文鸟语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

人物评价

总评

在遥远的上古原始社会时代人类一步步从“堆石记事”、“结绳记事”、发展到“符号文字”。远古符号文字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约五千余年,远古早期的文化记录基本上都是用符号文字记录下来的。

仓颉的功绩就在于,他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史书上说:“仓帝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黄氏逸书考》辑《春秋元命苞》)。

仓颉半身像

其实,这只是古人对仓颉的一种盲目崇拜,又经历代文人和史学家炒作,仓颉便成了中国文字发明的始祖。实际上中国的文字史早在仓颉以前数千年就已经诞生了。

在中华民族光灿夺目的历史画卷里,仓颉是一位介于神话与传说之间的人物,无论从神话学,民族学或民俗学的角度考察,他都是古之神圣者,史称“龙颜四目”,“声有睿德”(《论衡》《吕氏春秋》),其赫赫卓著的功绩在于“始制文字,以代结绳之政”。这个人类“秘密武器”的创造弄得“天雨粟,鬼夜哭,龙亦潜藏”(《淮南子》),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创举。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12],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

历代评价

《汉书·卷六三·列传第三三》:“是以仓颉作书,“止”“戈”为“武”。圣人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兵戈,非以为残而兴纵之也。”

《世本八种·张澍集补注本·世本卷第一》:“仓颉之书。世以纪事。奚仲之车。世以自载。”

《魏书·卷九一·列传第七九》:“古史仓颉览二象之爻,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维事。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

《北史·卷八一 ·列传第六九》:“自仓颉以来,八体取进,一人而已。”

《荀子· 解蔽筒》:“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

仓颉们,远古时代的文化英雄

文化先锋

赞11

阅读2757

后世影响

仓颉把异体殊形的文字统一起来,使它系统化、整齐化[21],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 年)统一中国之后,效法仓颉推行“书同文字”,强制对文字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说文·序》中记载, 秦统一之前,“分为七国”,各国之间“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 一统后,“ 随想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 《 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秦朝统一和简化文字,采用小篆。由此可见,文字的发明和流传,不是一人之力和一时之功所能完成的,承载着更多祖先的智慧,历经反复筛选,最终走向规范化,被人们所接受。仓颉作为汉字的发明者,仅是诸多的为汉字发明做出贡献的“ 智者”的代表和象征。[22]

上一篇:朱自清的详细资料下一篇:勾股定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