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欧阳修借阅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欧阳修借阅典籍,第1张

#高考# 导语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备考,也需要一点点积累才能到达好的效果。 考 网为您提供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考试时会更得心应手。快来看看吧!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欧阳修借阅典籍

 典故: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自幼天资过人,但是由于家境贫寒,家里无钱买纸买笔,欧阳修的母亲郑氏为了让儿子习文练字,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欧阳修勤奋刻苦,练成了一手好字,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而这种刻苦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人物介绍:

 欧阳修

 (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知识拓展:

 荻草:

 荻(Triarrhercasacchariflora)为禾本科,芒属,俗称荻草、荻子、霸土剑,巴茅,巴茅根,大白穗草,大茅根,岗柴,系多年生草本水陆两生植物。荻是一种多用途草类,可以用于环境保护、景观营造、生物质能源、制浆造纸、代替木材和塑料制品、纺织、药用。因此,荻是开发价值高的重要植物资源,在我国早已广泛栽培和利用。

延伸阅读:其他优秀素材两篇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读破万卷书

 出处: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原文: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典故: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人物介绍: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关于书籍的名言:

 1、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

 2、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4、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

 5、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高考作文历史典故素材:阎若璩口吃成大器

 典故:

 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的学者。

 人物介绍:

 阎若璩

 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阎若璩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

 父亲阎修龄,字再彭,号饮牛叟,明末贡生,以词章名,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祠》行世。母亲丁氏亦能诗文。家学渊源,使阎若璩自幼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他幼年体弱多病,口吃,秉性迟钝,甚至“读书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犹未熟”。但仍自强不息,勤勉不怠,“潜心钻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当同学日暮抱书归家之后,他仍“独吟不置,必背诵如翻水乃已”,甚至“发愤将书拆散,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积思自悟,他终于在15岁的一个冬夜“心忽开朗,如门牖顿辟,屏障壁落”。从此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15岁的阎若璩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此后更是钻研经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览群书,曾经集陶宏景、皇甫谧的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发奋学习。

 多年孜孜不倦的潜心研读,使他成为才富学赡的青年士子,为他日后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时海内名流过淮,皆与之交接,当地的学者如李明睿、方文、阎尔梅等,亦折辈和他来往,一起讨考古今,切磋学问,使他获益匪浅。

 

弋阳诸腔以锣鼓伴奏,一唱众和,曲牌格律不是很严格,可以人乡随俗,以当地语音演唱,甚至可以冲破曲牌格律限制,穿插滚白、滚唱和兼有滚白、滚唱的“滚调”,将文人传奇的深奥唱词进行诠释,化作较为通俗的唱词,极易在民间流传。 1、徐文昭编辑《新刊耀目冠场翟奇风月锦囊正杂两科全集》

该书现藏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近郊的皇家图书馆,由著名戏曲史家孙崇涛、黄仕忠先生笺校,2000年8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该书共见五处题署,卷首分署:“汝水云崖徐文昭编辑”、“书林詹氏进贤堂梓行”;续编《兰花记卷之一》卷首署有“书林詹氏仁智斋梓”;《苏武牧羊记十四卷》卷首又署有“江右龙峰詹子和校”,该书的编辑者徐文昭,字云崖,“汝水”,即抚河,由临川县流经进贤县、南昌县入鄱阳湖:徐氏自署“汝水”人,当是临川或进贤人,若是

南昌县人则会署“南昌”或“豫章”的称谓。校订者为“江右龙峰詹子和”,江右即江西,唐子和也是江西人。詹子和可能就是“进贤堂”的主人,或与出版商“书林詹氏仁智斋”、“书林詹氏进贤堂”之詹氏是旗人。“詹氏进贤堂”之取名若与进贤县有关,则校订者詹子和可能是进贤县人。尽管我还不能认定该书出版者是江西人,但至少我们已知道,该书的编选者、校订者都是江西人。 《风月(全家)锦囊》卷终分署:“嘉靖癸丑秋月”、“詹氏进贤堂重刊”。嘉靖癸丑为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又系重刊,原刊本刻于何年,尚不清楚。《风月(全家)锦囊》重刊之日,正是弋阳诸腔盛行于南北各地之时。孙祟涛先生在《风月(全家)锦囊考释》一书15页说:“《风月(全家)锦囊》可以说是我国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部戏曲摘汇选刻。”该书共收入戏曲剧三十八种,收入“杂曲”(包括剧曲、散曲、民间小曲、曲艺唱段)共三百七十余支。该书有些剧本,可能是弋阳诸腔所用剧本,或在其出版后为弋阳诸腔所演唱。据笔者粗略统计,该书所收三十八种剧本中,弋阳诸腔能演唱的有《荆钗记》、《刘智远》、《拜月亭》、《杀狗记》、《苏秦》、《琵琶记》等二十余种。《风月(全家)锦囊》一书为江西人编选戏曲选本首开先河,是研究南戏、弋阳诸腔、江西戏曲史的珍贵史料。

2、黄文华选辑《新刻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四卷 该书藏日本阁文库。刊本首页署《新刻京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卷一。次行分署:“古临玄明黄文华选辑”;“古临赢宾郄绣甫令纂”“闽建书林叶志元梓”。四卷终署“万历新岁孟冬月叶志元绣梓”。古临,即江西临川。该书编选者黄文华、郄赢宾皆为江西临川人。是书出版于“万历新岁”,即明万历元年(1573)。该书封面署“刻词林第一枝”,“海内时尚滚调”。并附出版者叶志元题识:“千家摘锦坊刻颇多.选者俱用古套,悉未见其妙耳。予特去故增新,得京传时兴新曲数折,载于篇首,知音律者幸鉴之”。该书是“青阳时调”的第一部折子戏剧本选集,而且以“海内时尚滚调”为广告,说明“青阳时调”己出现了以“滚调”为标志的声腔特征,并已成了“京传时兴新曲”。据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宜黄、临川一带在明嘉靖年巳盛传弋阳腔的支派乐平、徽州、青阳等腔,《词林一枝》所收剧本可能有不少是在宜黄、临川一带演出的剧目,该书共收剧目三十八种,折子戏五十二出,大都是弋阳诸腔常演剧目。

3、黄文华精选《鼎雕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六卷

该书藏日本内阁文库。刊本首页署《鼎雕昆池新调乐府八能奏锦》卷之上。次行分署“汝川黄文华精选”,“书林蔡正河绣梓”。三卷末署“爱日堂蔡正河

梓行”。此书亦刊于“皇明万历新岁”,亦即明万历元年,这是黄文华编选《词林一枝》时,同年编选的另一部戏曲折子戏剧本选集。“汝川”,与《风月锦囊》作者徐文昭所署“汝水”一样,都是指抚河,此处代指作者家乡临川。所谓“昆池新调”,“昆”指昆山腔;“池”指“池州调”,实际是“青阳腔”,因青阳腔的发源地在安徽省池州府青阳县,故青阳腔又称“池州调”。青阳腔当时称为“青阳时调”,此时的昆山腔是经过魏良辅、梁伯龙等改革的昆山腔,由粱伯龙编撰的《浣纱记》开始搬上舞台演出,所以亦称为“新调”。《八能奏锦》收入了《浣纱记》的个别单折。《八能奏锦》收入剧目四十六种,单折八十一出。其中与《词林一枝》相同的剧目有三十一种,这些都应该是青阳腔剧目,其余十五种剧目中有些是昆山腔剧目,因昆山腔新出,剧目不多。

4、黄文华选辑《新锲精选古今乐府滚调新词玉树英》五卷 该书藏丹麦哥本哈根的皇家图书馆。现收入(俄)李福清(中)李平编辑的《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该书卷首有《乐府玉树引》,文末署“皇明万历已亥季秋谷旦上浣之吉书于青云馆,古临玄明壮夫言”。卷之一次行分署:“汝川黄文华选辑”、“书林余绍崖绣梓”。万历已亥为二十七年(1599)。这是黄文华在编选《词林―枝》、《八能奏锦》之后的二十六年编选的第三部戏曲折子戏剧本选集,书名署明是“滚调新词”,表明是“滚调戏曲”的新编或新改编的剧本。该书所收剧目共五十四种,折子戏一百零六出。

5、阮样宇《梨园会选古今传奇滚调新词乐府万象新》八卷

该书藏丹麦哥本哈根的皇家图书馆。现收入(俄)李福清(中)李平编辑的《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杜1993):前集卷之一次行分署:“安成阮祥宇编书林刘龄甫梓”。安成,古郡名,在今江西吉安市安福县境内。可见编选者阮祥宇是江西吉安市安福县人。虽因存书残缺,该刊本的刊行时间尚不清楚,但从该书的版式、内容来看,与《古今乐府滚调新词玉树英》当是同一时期的出版物。该书与《玉树英》一样,都以“滚调新词”为号召,该书目录有剧目五十九种,折子戏一百一十七出。与(玉树英》相同的剧目者竞达四十五种之多。

6、《精刻汇编新声雅杂乐府大明天下春》。

原刊本藏奥地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现收入(俄)李福清(中)李平编辑的《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上海古籍出版杜L993)。该书存本缺前三卷,因而编选者、出版者、出版年月都不清楚。笔者考证,其编选者当是江西人,该书所收杂曲、民歌、歇后语,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其一,该书杂曲中收有《弋阳童声歌》十四首,其第一首有云“时人作事巧非常,歌儿巧改弋阳腔”,江西弋阳县是弋阳腔发源地,是古老的戏曲之乡。当地戏班有将他种声腔的剧目改为弋阳腔演唱的传统。此童声歌当流行在江西弋阳、上饶一带。其二,该书杂曲收有《新增协韵耍鞋儿》,唱的是全国各地的“姐儿”、“小伙”,其中提到的一些小地名均与弋阳、上饶地区不远.如江西九江、建昌(今抚州市南城县),浙江金华、兰溪,甚至提到了与弋阳为邻的江西贵溪县上清镇,这是该民歌惟一提到的小镇名。不是弋阳一带的民歌,不会提及这个小镇。,是亦可证该书编选者所收《新增协韵耍鞋儿》流行于上饶地区;其三,该书所收《通方俏语》(即歇后语),三处出现“鄱阳湖”:三人说话过鄱阳湖――胡说;鄱阳湖里翻厂船――感戴也不浅;鄱阳湖打篱笆――难为。上饶地区西临鄱阳湖,此类歇后语盛行于上饶地区也是情理之中的。上述三点地域特征,表明剧本的编选者极有可能是江西弋阳、上饶一带的人。其编选时间虽不清楚,但从版式看与《玉树英》、《万象新》一样,书分三栏,上栏小于下栏,均刊载剧本,中栏竖行只排四个字,都是杂曲、小曲甚至省府州县名。其刊印时间不会相差太远。该书仅存剧日四十五种,折子戏九十七出,俗曲二百九十四首。若前三卷能找到的话,估计所收折子戏可达一百五十种以上。此书有滚调,但不多,也末以“滚调乐府”为书名,是“滚调”兴起不久的戏曲刊本。从所收剧目和并不发达的滚调来看,可能略早于《玉树英》、《万象新》,估计是明万历十年(1582)前后出版的。

7、吉州景居士《鼎锲精选增补演调时兴歌令玉谷调簧》五卷 该书藏日本内阁文库,封面题“玉谷调簧”。书林刘廷礼梓行。目录署“鼎镌玉谷调簧”,卷首题“鼎刻时兴滚调歌令玉谷新簧”。次行分署:八景选辑,书林刘廷礼梓。二卷首署“鼎镌精选增补滚调时兴歌令玉谷调黄”卷之上,次行分署“吉州景居士汇选”“书林刘次泉绣梓”。又“鼎镌精选增补滚调时兴歌令玉谷新簧”卷之一,次行分署:“吉州景居士选辑”“书林刘廷礼绣梓”。卷之二,末页署“万历庚戌年孟秋月梓行”。刊印者刘廷礼,字次泉,刊行时间为明万历庚戊三十八年(1610)。编选者景居士,吉州人,吉州.即今江西吉安市。本书以”滚凋时兴歌令”为名,与前述吉安府安福县阮样字所编选的《滚调新词乐府》一样,都是“该调戏曲”,可见”滚调戏曲”在吉安地区非常盛行。全书收剧目四十二种,折子戏六十五出,剧曲若干种。与前述各种”滚调”剧目相同者居多。

8、豫章饶安殷启圣《新锓天下时尚南北新调尧天乐》二卷

该书有中国书店燕石居梓本,与《精选天下时尚南北徽池雅调》(闽建书林熊稔寰汇辑、潭水燕石居主人刊梓)合刻,总题日:《秋夜月》。卷首下层分署:“豫章饶安殷启圣汇辑”、“闽建书林熊稔寰绣梓”。豫章饶安,当指江西余江县。余江县,曾名安仁县,属饶州府所辖。“饶安”可能是“饶州府安仁县”的简称。该书共收剧目四十四种,折子戏八十五出,剧目多与滚调剧目相同,估计也是明万历年间刊本。

9、豫章刘君锡辑《新锲梨园摘锦乐府菁华》十二卷

该书刻于明万历庚子二十八年(1600)。书林三槐堂王会云梓。编选者刘君锡,豫章人。晋、隋曾置豫章县,故治在江西南昌县。刘君锡可能是南昌人。该书至少收入剧目三十九种,折子戏七十一出,剧目与滚调戏曲选本多数相同,表明当时南昌同临川、吉安等地一样盛行滚调戏曲。

10、玉茗堂主人(汤显祖)点辑《听秋轩精选乐府万锦娇丽传奇》 此书为明末刊本,见于王秋桂先生主编之《善本戏曲丛刊》第二辑,目录、卷首皆署“玉茗堂主人点辑”,卷首有玉茗堂主人题词,五茗堂主人即汤显祖。该书仅存“风集”,书分上下两层,上层刻话本三种,下层刻传奇剧本《琵琶记》、《金印记》、《寻亲记》、《荆钗记》四种,折子戏十三出。

11、秦淮墨客(纪振伦)选辑、唐振吾刻本《新刊分类出像陶真选粹乐府红珊》十六卷此书刻于万历壬申三十年(1602)有清嘉庆庚申五年(1800)积秀堂复刻本,藏英国大英图书馆。该书编选者纪振伦,号秦淮墨客,江苏南京人。常为南京唐氏书坊校订剧本。刻印者唐振吾,为明万历年间南京著名书坊广庆堂主人,原籍江西金溪县。全书收入剧口六十三种,折子戏一百零一出。剧目除滚调剧目外.还有不少昆腔戏,如梅鼎祚的《玉合记》等,也有海盐腔剧本如,汤显祖的《紫箫记》。

曾氏姒姓后裔 具有黄帝血统

曾,这个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据考证,是传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兴夏室的贤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当然,更是最为光彩的黄帝子孙。因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的裔孙,而颛顼高阳氏,则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这样一步步推溯上去,后世的曾姓人当然也是具有最高贵血统的黄帝子孙了。

提起曾氏的来龙去脉,可真是说来话长。原来,当夏禹的第五世孙少康中兴了夏室以后,曾经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作“¤”的地方,这就是古代著名的“¤国”。然后,少康的这一房子孙就世代在¤国相袭了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国才被莒国所并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国太子巫,就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去,并且在鲁国作了官。同时,以故国的国名“去邑当曾”,以曾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袭下来。

光辉家世源流

关于曾氏的悠长源流,是明载于最古老的姓氏专书《世本》。该书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于¤,后为莒灭,¤太子巫仕鲁,去邑为曾氏”。另外,历来的姓氏古籍,像《姓纂》、《姓氏考略》等书,也都同样的记载。

除了拥有这样一份光辉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还有一个比别人更加幸运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尽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长久以来却始终未曾发现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记录。换言之,天下所有曾姓的人,都是一脉传自春秋时代的¤国太子巫,系出上古的圣君夏禹,名符其实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对于同姓联婚,在曾氏家族之间是一向被严格禁止的。

古代的¤国,位置是在现在山东省峄县的东方。换句话说,曾氏家族正是发祥于此地。每一个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东!

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曾氏有鲁国,庐陵两望,也就是说,这个家望过去是以鲁国和庐陵两处地方为繁衍中心。鲁国,就是山东;庐陵,指的则是现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庐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孙避王莽乱渡江居庐陵;易言之,庐陵一望始自东汉之际。目前遍布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谱的记载可考,当可发现自己的先祖大多是来自过去的鲁国或庐陵。

南方巨姓大族

两千多年前始见于山东,又是一脉相传的曾氏,后来为为什么会“望出庐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个繁衍中心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一项珍藏于台北县莺歌镇的《武城曾族谱》的记载,可资参考。该项族谱是这样说的:“曾氏去邑为氏,武城之族,盛于山东,西汉之末,不仕新莽,举族南迁,居于豫章庐陵之吉阳县,由吉阳析居永丰县龙潭,由龙潭徙居吉水兰溪。”

由此可见,发祥于山东的曾氏,是早在大约两千年前的王莽篡汉之时,由于不屑在篡国之臣的*威之下生活,就举族搬迁到了江西,并且在庐陵一带开创了另一个新天地的。然后,他们又以庐陵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迁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广东诸地,更是他们向外发展的主要目标。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有关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迁和繁衍情形,还有下面两项文献,可资参考:《晋江曾氏族谱》所录《清源曾氏族谱序》:“曾氏先出于¤,春秋时并莒,子孙散析,在鲁者自别为曾氏。唐僖宗光启间,王潮由光州国始入闽,中原士民避难者皆徙以从,曾姓亦随迁于漳、泉、福兴之间;晋江之曾,始祖延世,为光州刺史也”;《兴宁曾氏族谱》曰:“¤,官封鲁国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宁化县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辉,辉子桢孙、¤孙,因宋元兵扰,不能安居,由宁化徙广东长乐县家焉。现居兴宁、梅县、平远、镇平、五华、龙川、惠州、河源、和平、广州、新宁等县之曾姓,皆为此祖之后。”

曾子备受敬仰

上面曾经一再提到过,曾氏自古以来就是名门大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这样的至高荣誉的获得,当然不是偶然所致,而是由他们的无数杰出祖先,一点一滴地累积而成的。而提起两千多年来曾氏的一连串光荣历史,头一位浮上大家脑际的,可能就是人人都衷心敬仰的曾子。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春秋时代鲁国的武城人。他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弟子,以事亲至孝,悟圣道一贯之旨,而被后世尊称为“宗圣”。

近年来,不论读书抑或浏览各类平面的和立体的媒体,说句夸张的话,有关历史地理常识以及其他方面(诸如行文遣字等)的些许谬误,竟会不时地在眼前出现只因某些谬误甚为明显,想必大家不至于被误导;或者,广大的读者和观众将会以各种不同方式予以指出,从而最终得到纠正的然而,谁料某些谬误有时竟会反复出现,以致呈现流传之势盖缘于此,笔者只好不揣谫陋,怀着一种难以推卸的责任感,谨就其中一件最应勘正的谬误予以解说澄清

话说两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时期,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项羽,遭垓下兵败后溃退乌江,乃至在凄凉的四面楚歌中引刀自刎,悲壮地结束了一代枭雄的短暂一生这是民间大众耳熟能详的一个传诵至今的历史故事

如今,笔者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这个名为乌江的一方水土,曾经十分遗憾地且又连续不断地被人们误认为此乃一条河流殊不知,乌江实乃安徽省和县的一座乡镇,绝不是某条河流的称谓于是乎,一起又一起令人为之遗憾的、以讹传讹的谬误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了如谓不然, 则请看看某些媒体在论及这一历史事件时对"乌江"此一称谓所做出的如下种种描述:

其一,十年前的2004年6月某日, 在中央电视台二套节目《为您服务》中的小栏目《旅游风向标》里, 主持人刘仪伟在谈到项羽自刎地时,居然眉飞色舞地将这个乌江小镇说成是贵州的那条长江有名的支流乌江,当年的项羽竟然跑到贵州去自刎了,显然这是一个贻笑大方的错误当然, 主要责任不在刘先生而在栏目的编辑者, 因为他可能是照本宣科的

其二,笔者在《随笔》2006年第2期上有幸读到了军旅杂文家章明先生的一篇题为《读"高祖还乡"的联想》的文章,在第四段末尾处有如下一行文字:"……最后项羽在垓下决战中大败,身负重伤,有人劝他东渡乌江逃脱……"从"东渡乌江"这样的行文语气上来看,章先生也是按《史记·项羽本纪》上的一句"东渡乌江"的记载把乌江当成一条河流了

其三,2006年5月间, 央视三套重播了侯耀文与其老搭挡石富宽的一段相声, 在描述项羽溃逃的状况时,侯耀文口出如下一句台词:"前有乌江挡道, 后有汉兵追杀……"显而易见,相声的作者也是把乌江当成一条河流了此外,可能还会有一些不同的谬误版本一直在延续着并传开下来,只是笔者没有看到罢了

从以上三个实例来看,显然这是历史地理常识上的一件以讹传讹的典型谬误事例尽管这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且也不知谬误的源头始于何时何处,但为了免于这个谬误继续流传下去而误导青少年读者,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人,正如前面所言,我要在这里做一次"正本清源"的工作然泚笔至此,不得不表白一句,此篇小文的主题,仅为世传的项羽自刎地做出旨在信而有征之举,亦即征信安徽和县乌江实为一座乡镇而非一条河流,并无涉及二十多年前学界引发的一场有关项羽自刎地的争论之意顺便提一下,争论的另一方则坚持认为,项羽自刎地乃安徽定远东城

转入主题的话要从头说起,故有必要对隶属于安徽省和县的乌江镇做一简介众所周知,烟波浩淼、汹涌澎湃的扬子江自西而东咆哮直下,而过江西湖口后则近乎南北走向继续东下斯时,日益宽阔的江面,犹如一条无比硕大的巨龙的一段躯干,斜卧在安徽境内,当此段流域(古人称之为楚江,李白《望天门山》首句"天门中断楚江开"即为例证,而皖人则称其为皖江)过安徽芜湖即呈径直南北走向进入江苏省境

斯地,在大江的西岸,有一座小有名声的历史文化古城,那就是刘禹锡笔下的"陋室"所在地--安徽省和县此县秦制历阳,据《南畿志》载":历阳本秦县,项羽封范增为历阳侯,即此"当由和县北门出城行二十公里,就到了俗称"八百里皖江第一镇"的乌江镇根据典籍记载,乌江这个地方,秦制为乌江亭(十里为一亭,设亭长),至西晋置县,直至明朝后期废县为镇,前后计有千年以上的县治历史,且南北朝时期还曾有百年的郡治历史近至民国时期,因与南京仅一步之遥而广受影响,经济即呈繁荣景象而如今的乌江,当可称为长江下游经济文化发达的乡镇之一

乌江古镇紧靠长江西岸,一条东西向的支流穿越其北端,名曰驻马河,河上有一小桥,桥的中部即为皖苏两省的交界处古镇的南侧有一小山,名为凤凰山,山下有一古老祠堂,即乃闻名遐迩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楚霸王灵祠,亦称楚庙,史传原为项羽衣冠冢所在地,后人于此建亭祭祀,人称"项亭",并于唐初建祠,只因屡遭兵燹,部分建筑物被毁或在建部分忍痛废圯后经历代修葺扩建,计有正殿、青龙宫和水灵宫等近百间之多

自唐而降,官民依时祭祀,香火长年不断同治七年(1868),重塑霸王像,悬挂"拔山盖世"匾额,以及"山襟水带,虎啸龙吟"楹联从此,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引来了无数骚人墨客和硕学名流来此凭吊有道是,乌江古镇因系两千多年前项羽魂归之所而留下了名声

至于后人缘何将乌江这一千年古镇视为一条河流,恐系由来已久,且容笔者试言浅说盖乌江作为一个地名,古籍上首见于《史记·项羽本纪》而《项羽本纪》一文,自古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散文中的千古名篇,语言凝练隽永,人物逼真感人,情节起伏跌宕,诚可谓史实与文采之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在记述项羽行将从容就义的情节时,《项羽本纪》是这样描述的: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太史公这段绘声绘色的笔力,复原了项羽引刀自刎前的那段大义凛然且足以载入史册的须臾情景,表征了一代旷世豪杰的英雄气概和知耻精神

窃以为,后人读了太史公笔下的"东渡乌江"四个字,可能顿时会从字面上误解为乌江就是一条河流,而这也就有可能是产生这起谬误的源头缘何如此,诚因绵延数千里东西走向的长江,至此一段流域即呈南北走向的这一实况却往往被人们忽略所致

殊不知,此处民间俗称的江南实为江东,而江北即为江西历史还告诉我们,秦时乌江亭早已是长江此段流域的重要渡口,所谓"东渡乌江"的原意,理当解读为经由乌江亭东渡长江,即可抵达位于江东的当年楚地尽人皆知的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可为此立照也有鉴于《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东渡乌江"和"江东"的字样引发了后人的误解,故笔者顺意借用《夏日绝句》的词句作为以勘误为主旨的本文之题此外,还有一点也顺便指出,全国地名冠以"乌江"二字的则有数处,诸如贵州省遵义市濒临大河乌江(一条知名的长江支流)的乌江镇,甘肃省张掖市的乌江堡,以及江西省吉安市的乌江圩等等缘于此,有人就会犯了将此"乌江"当成彼"乌江"这样的错误了

谨由上述可见,乌江古镇称谓上的"江"字着实迷惑了一些人;以讹传讹的谬误之所以能够一直延续至今,亦恐盖源于此也时至今日,笔者特作如上勘正

今天可知的有姓有名的状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国16人,两宋118人,辽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张献忠大西国1人,太平天国3人。

1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崇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这也是文天祥的家乡吉安市也被誉为“文章节义之帮”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吉安考出了3000名进士 ,是中国出进士最多的地方 )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3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龢。他一生两次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4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6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7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8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庠(xiáng,即宋郊)、杨寘(zhì,同‘置’)、冯京、王岩叟等6人。9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10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11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12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頫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13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祐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14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15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濬(jùn,同‘浚’)。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睹,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16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17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18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19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20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阝。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怀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等人一并处死。

2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丑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女科状元傅善祥。22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23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24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天四年(907 年)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25中国历史上,一届科举考试中由同一地区包揽前三名发生在明朝建文二年,来自江西吉安府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了一甲前三的状元、榜眼、探花。永乐二年则诞生了一个更加令人瞠目结舌的科举奇迹:同样是来自江西吉安府的才子们包揽了此次科举考试前七名!26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注:清朝一代正宗江苏籍状元应为43人。之所以有49人的说法的原因是戴有祺(康熙30年状元)、王敬铭(康熙52年状元)、秦大成(乾隆28年状元)、徐郙(同治元年状元)等4人严格说应属上海人,而当时上海属于江苏;吴信中(嘉庆13年状元)、黄思永(光绪6年状元)等2人原籍都是安徽休宁、寄籍在江苏。就算除去这4人,江苏的43人仍大大领先于第二的浙江19人(如不算寄籍在外的应为18人)。27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28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29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30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31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32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32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33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34历代状元中,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656年)登第的苏瑰和咸亨四年(673年)登第的郭元振,都是18岁。35历代状元中,有史可查的最年老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一直考到70多岁,才因一偶然机会毛遂自荐,成了状元。嘉庆年间,杭州人王严,以80高龄中试,但未及殿试就死了,不然的话他也许会打破尹枢的纪录。36、历史上唯一一次同年文武两状元均为同一个地方举子,发生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福建路兴化军(今莆田市)的徐铎和薛奕分别高中文武状元,宋神宗得知大魁天下的文武状元乃是同乡时,不由龙颜大悦,特作诗以赐,诗曰:“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入彀中。”37、历代状元中、在今天地位最高的,当属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戊辰科状元陈文龙(福建莆田人),明永乐六年(1409年),朝廷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皇帝加封陈文龙为镇海王,是福州城惶庙神。38、在历代状元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因为诗赋被罢免的状元,为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状元莆田人徐寅,因梁太祖指其《人生几何赋》中“一皇五帝不死何归”句,要其改写,徐寅答“臣宁无官,赋不可改”,梁太祖怒削其名籍。39、历代科举唯一一次“四异”同科,为绍兴八年(1138),莆田人黄公度(1109-1156)殿试进士第一名为榜魁(状元);陈俊卿(1113-1186)第二名为亚魁(榜眼);林邓七十三岁,为榜尊;龚茂良(1121-1178)十八岁,为榜幼。时称“四异”同科。又,黄公度与陈俊卿,又被称为“魁亚占双标”。40、1300年的科举,共有连中三元的状元13名,大约100年才有一个。

问题一:洞天福地是什么意思? 洞天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构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体部分,中国五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文物和神话传说。

问题二:洞天福地是什么意思 洞天福地 [dòng tiān fú dì][解释]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问题三:洞天福地指的是什么生肖? 猴。西游记中悟空在花果山水帘洞住过。洞口有“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的对联。一所天造地设的家当,让花果山的猴儿们,有了住所,因此,悟空才被奉为“美猴王”。

问题四:什么叫七十二洞天福地 第一福地地肺山,一名太乙山,在江�K江甯府句容县。汉四皓高士隐此不受高祖召。

第二福地盖竹山,在浙江台州府临海县。施真人得道处。

第三福地仙�r山,在浙江温州府瑞安县,宋陈傅良读书於此朱子尝访之。

第四福地大涤山,在浙江杭州府馀杭县。大涤语何法仁曰汝居此可逃世成真。

第五福地仇池山,在廿肃阶州成县。唐罗公远真人修道处。

第六福地具茨山,在河南许州府临颍县。昔黄帝尝登此山。唐卢照邻隐於此。

第七福地高盖山,在福建福州府侯官县西南刘彝诸贤尝隐於此。

第八福地青屿山,在山东沂州府东海中。姜一真真君隐於此。

第九福地都水洞,一名玉笥山。在江西吉安府永甯县。南北朝萧子云侍郎栖隐处。

第十福地丹霞洞,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蔡经真人成道处。

十一福地君山,在湖南岳州府巴陵县西南洞庭湖中。湘君游憩之所。

十二福地赤水�r,在浙江温州府永嘉县。地仙李方回先师栖隐处。

十三福地姑射山,在山西平阳府临汾县西。庄子所谓藐姑射之山即此。

十四福地灵墟山,在安徽太平府当涂县东三十里。白云先生栖隐处。

十五福地沃州山,与天姥山对峙,在浙江绍兴府新昌县。晋支遁真人放鹤处。

十六福地天姥山,在浙江绍兴府新昌县东。李凝姬修道处。

十七福地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府会稽县。越西施采莲於此。南北朝何允栖隐处。

十八福地金庭山,一名紫微山。在浙江绍兴府嵊县。上有金庭洞,马仙翁栖隐处。

十九福地峡山,一名中宿峡。在广东广州府清远县。相传黄帝二少子太焕太英隐居於此。

二十福地安山,一名白云山。在广东广州府城东北。汉安期生真人冲举於此。

二十一福地焦源山,在福建建甯府建阳县北真人霍童所居。

二十二福地鹅羊山,在湖南长沙府长沙县仪封人方回桀溺秦不虚隐於此。

二十三福地�x皂山,在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晋许逊真君栖隐处。

二十四福地青玉坛,在湖南衡州府衡山县。乃祝融君游憩之所。

二十五福地马岭山,一名�K仙山。在湖南郴州东北。晋�K耽入山修道,其母窥之见乘白马飘然。

二十六福地洞灵源,在湖南衡州府衡山县招仙观西。唐李邺侯读书於此。

二十七福地洞宫山,在福建建甯府浦城县。晋魏夫人华存以洞宫为栖真之所。

二十八福地陶公山,在广东琼州府城东南。陶安公真人栖隐处。

二十九福地顶湖山,在广东肇庆府高要县东北四十里。明温倬臣仙人隐此。

三十福地泐溪,在广东韶州府乐昌县。有仙人石室高三十馀丈。

三十一福地泉源洞,在广东惠州府博罗县与铁桥相接。唐轩辕集尝隐於此。

三十二福地龙虎山,山上两石对峙如龙昂虎踞。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汉张道陵得道於此。

三十三福地灵山,在江西广信府上饶县西北。北宋辛幼安尝隐於此。

三十四福地�K门山,在河南卫辉府辉县西北七里。孙登尝隐於此。

三十五福地金精山,在江西甯都洲。汉女仙张丽英飞升之所。

三十六福地马当山,在江西九江府彭泽县。晋王勃顺舟而下至洪州作滕王阁序。

三十七福地始丰山,在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汉吴猛真人成道处。

三十八福地逍遥山,在四川成都府简州。隋刘庆善仙人尝游於此。

三十九福地�j池山,在江�K淮安府山阳县西北十五里。晋王乔真人成道处。

四十福地鸡笼山,在安徽和州含山县西北三十五里。宋王中正成道之所。

四十一福地毛公坛,在江�K�K州府吴县西南洞庭湖中。汉刘根真人得道处。

四十二福地绿萝山,在湖南常德府桃源县南十五里。魏伯阳真人栖隐处。

四十三福地防山,在山东兖州府曲阜县东二十里。先贤颜子有墓於此。

四十四福地桐柏山,在浙江台州府天台县。桐柏真人张大顺修道於此。

四十五福地平都山,在四川忠州酆都县东北。唐举真人得道於此。

四十六福地金堂山,在四川成都府金堂县东南五十里。唐李八百仙人尝游於此。

四十>>

问题五:福地洞天,是什么意思 福地洞天 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后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

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清・曾朴《孽海花》第七回:“一到南边,果然山明川丽,如登福地洞天。”

问题六:道教的洞天福地都有哪些? 第一福地地肺山,一名太乙山,在江�K江甯府句容县。汉四皓高士隐此不受高祖召。

第二福地盖竹山,在浙江台州府临海县。施真人得道处。

第三福地仙�r山,在浙江温州府瑞安县,宋陈傅良读书於此朱子尝访之。

第四福地大涤山,在浙江杭州府馀杭县。大涤语何法仁曰汝居此可逃世成真。

第五福地仇池山,在廿肃阶州成县。唐罗公远真人修道处。

第六福地具茨山,在河南许州府临颍县。昔黄帝尝登此山。唐卢照邻隐於此。

第七福地高盖山,在福建福州府侯官县西南刘彝诸贤尝隐於此。

第八福地青屿山,在山东沂州府东海中。姜一真真君隐於此。

第九福地都水洞,一名玉笥山。在江西吉安府永甯县。南北朝萧子云侍郎栖隐处。

第十福地丹霞洞,在江西建昌府南城县。蔡经真人成道处。

十一福地君山,在湖南岳州府巴陵县西南洞庭湖中。湘君游憩之所。

十二福地赤水�r,在浙江温州府永嘉县。地仙李方回先师栖隐处。

十三福地姑射山,在山西平阳府临汾县西。庄子所谓藐姑射之山即此。

十四福地灵墟山,在安徽太平府当涂县东三十里。白云先生栖隐处。

十五福地沃州山,与天姥山对峙,在浙江绍兴府新昌县。晋支遁真人放鹤处。

十六福地天姥山,在浙江绍兴府新昌县东。李凝姬修道处。

十七福地若耶溪,在浙江绍兴府会稽县。越西施采莲於此。南北朝何允栖隐处。

十八福地金庭山,一名紫微山。在浙江绍兴府嵊县。上有金庭洞,马仙翁栖隐处。

十九福地峡山,一名中宿峡。在广东广州府清远县。相传黄帝二少子太焕太英隐居於此。

二十福地安山,一名白云山。在广东广州府城东北。汉安期生真人冲举於此。

二十一福地焦源山,在福建建甯府建阳县北真人霍童所居。

二十二福地鹅羊山,在湖南长沙府长沙县仪封人方回桀溺秦不虚隐於此。

二十三福地�x皂山,在江西临江府清江县。晋许逊真君栖隐处。

二十四福地青玉坛,在湖南衡州府衡山县。乃祝融君游憩之所。

二十五福地马岭山,一名�K仙山。在湖南郴州东北。晋�K耽入山修道,其母窥之见乘白马飘然。

二十六福地洞灵源,在湖南衡州府衡山县招仙观西。唐李邺侯读书於此。

二十七福地洞宫山,在福建建甯府浦城县。晋魏夫人华存以洞宫为栖真之所。

二十八福地陶公山,在广东琼州府城东南。陶安公真人栖隐处。

二十九福地顶湖山,在广东肇庆府高要县东北四十里。明温倬臣仙人隐此。

三十福地泐溪,在广东韶州府乐昌县。有仙人石室高三十馀丈。

三十一福地泉源洞,在广东惠州府博罗县与铁桥相接。唐轩辕集尝隐於此。

三十二福地龙虎山,山上两石对峙如龙昂虎踞。在江西广信府贵溪县西南。汉张道陵得道於此。

三十三福地灵山,在江西广信府上饶县西北。北宋辛幼安尝隐於此。

三十四福地�K门山,在河南卫辉府辉县西北七里。孙登尝隐於此。

三十五福地金精山,在江西甯都洲。汉女仙张丽英飞升之所。

三十六福地马当山,在江西九江府彭泽县。晋王勃顺舟而下至洪州作滕王阁序。

三十七福地始丰山,在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汉吴猛真人成道处。

三十八福地逍遥山,在四川成都府简州。隋刘庆善仙人尝游於此。

三十九福地�j池山,在江�K淮安府山阳县西北十五里。晋王乔真人成道处。

四十福地鸡笼山,在安徽和州含山县西北三十五里。宋王中正成道之所。

四十一福地毛公坛,在江�K�K州府吴县西南洞庭湖中。汉刘根真人得道处。四十二福地绿萝山,在湖南常德府桃源县南十五里。魏伯阳真人栖隐处。

四十三福地防山,在山东兖州府曲阜县东二十里。先贤颜子有墓於此。

四十四福地桐柏山,在浙江台州府天台县。桐柏真人张大顺修道於此。

四十五福地平都山,在四川忠州酆都县东北。唐举真人得道於此。

四十六福地金堂山,在四川成都府金堂县东南五十里>>

问题七:洞天福地,从此开头,此指的是哪里 是浙江温州的洞头。2010年,著名诗人余光中老先生在游览了洞头之后生发了“洞天福地,从此开头”的感叹,此后“洞天福地,从此开头”便成了洞头的县名解(现在是区了)。洞头还有一块破世界吉尼斯纪录的贝雕,上书“洞天福地,从此开头。余光中”

问题八:洞天福地的概述 洞天,是指道家信仰的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除了将宇宙整体分成三十六层天以及无尽宇宙空间之外,道家还详细描述了和地球空间相连的各个空间,这就是洞天福地。 所谓洞天福地,主要是指大天之内的道教神圣空间。它所涵括的地域有洞天、福地、靖治、水府、神山、海岛等,具体说来就是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五镇海渎、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以及十洲三岛,无尽虚空宇宙世界。  洞天福地理论是道教宇宙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内涵用现代语言可以解释如下:在我们人类栖居的以宇宙为中心的居留空间中(即所谓的“大天世界”)还并存着三十六所相对隔绝、大小不等的生活世界(即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及七十二处特殊地域(即七十二福地)。这些洞天福地入口大多位于中国境内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间,它们通连贯通通达上天,构成一个特殊的世界。其中栖息着仙灵或避世人群。  按照道教的解释,洞天福地世界与我们所处的大天世界相似也具有各自的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等自然组成因素。由于洞天福地位于大天世界的空间中,因而它们与我们的世界就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例如世人有时误入洞天,洞天居民有时也造访人间)。同时又由于它们存在的相对隔绝性,洞天福地世界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时空构造。一般而言,洞天世界对世人是不敞开的,它们的存在具有很大的隐秘性。从功能方面看,除少数避世型洞天外,洞天福地可以视为道士在达到终极解脱目标前的修炼场所;从起源角度看,道教洞天福地理论的产生与形成应与史前期及文明初期中国古代先民的山居习性有密切关系。对此,我们只要考虑“石室”、“洞窟”在前道教时期和道教产生初期曾经充当过修道之士的基本居留场所就可明白。从宇宙论、存在论的角度看,道教洞天福地理论反映了道士们观照天、地、人、物的独特视角,其中所隐含的天观、地观、人观、物观都是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它与我们通常看待存在、非存在、虚无、实体的看法都不相同,乃是以一种环环相套的圈层宇宙构成论为背景来解释天、地、人、物的存在形式。这与道教的根本道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中国有许多论述洞天福地的古籍,其中《正统道藏》收录最多。对洞天概念的最好解释见于早期上清系经典《 真人内传》。其云:“天无谓之空,山无谓之洞,人无谓之房也。山腹中空虚,是谓洞庭;人头中空虚,是谓洞房。是以真人处天处山处人,入无间,以黍米容蓬莱山,包括六合,天地不能载焉。”依此所解则“洞天”实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洞天包括天空(天无)、山洞(山无)及洞房(头空)。此解释清楚地表明了道家的宇宙观:宇宙由多层空间组成,宇宙中的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有中存无、无中生有、大中有小、小亦含大。

问题九:洞天福地款是什么年代的 有知道的朋友告诉我谢了!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十大洞天一一对应。

历史来源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政府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一 ; 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云 。周武王分封其第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

二 ; 为五胡十六国时氐族姓氏,据《晋书》云 ; 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 甘肃仇池山 )。

三 ;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四 ; 出自「扬」姓。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

家族名人

杨玉环 (杨贵妃):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胖美人。又名杨太真,是唐玄宗的贵妃,又称杨贵妃。她体态丰腴,肌肤细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起初嫁给唐玄宗的儿子李瑁为妃,后因为美貌被唐玄宗召进宫中,封为贵妃,深受宠爱。杨氏一家因此而显贵,堂兄杨国忠操纵朝政,败坏政事。756年,唐玄宗逃到马嵬驿,兵士哗变,杨贵妃被迫自缢而死。

杨坚:冯翊(今陕西省大荔)人,南北朝时北周丞相。公元581年杀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他励精图治,改革兵制,于公元589年灭陈,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27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杨广:隋文帝杨坚的次子。荒*奢侈,急功好利,惨酷猜忌,远征高丽,开凿运河,赋役繁苛,终激乱败国,为宇文化及弑于江都。谥炀。

杨行密 (852~905):字化源。五代吴国开国君主。庐州合肥人。少为群盗,占据庐州,唐昭宗拜为淮南节度使,封吴王,悉有淮南江东地,在位十五年。后其子溥称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