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文、一钱、一两银子都值现在的多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古代的一文、一钱、一两银子都值现在的多少?,第1张

古代的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或许都想知道。看过一些古籍,人们就会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高,为此,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值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 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是中产阶级,有房有地还雇得起仆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就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只是45两白银。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市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每斤15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折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6608元。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其购买力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很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一两银子也要价值2065元人民币。 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发展很快,工商业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空前庞大,由于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且当时不存在类似央行这样的宏观货币调控管理机构,因此造成货币使用上极为混乱的局面。我们知道,古代以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历代都是不变的,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 《宋史·食货志》记载:“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宋史·职官志》记载:“每斗(米)折钱三十文。”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北宋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300—6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银子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924—1848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如果有人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 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英雄传》等,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 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模糊,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的描写,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籍是用来记录中华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古籍上面记载了很多古代的文学知识,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的国家也非常注重对古籍的保护以及传承和发展,也开始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古籍虽然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古籍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也一定要加强公众和古籍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古籍很好的传承下去,就一定要注重中小学的教育,虽然近几年国画书法等也相继的进入了中小学的课本课堂里,但是也一定要让古籍进入中小学的课堂里。一定要让下一代知道古籍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文化载体。

要知道古籍是一个非常能体现我们华夏文明的载体,一定要加强青少年的古籍基础教育,多培养青少年们对古籍的兴趣,最好是通过去学习等方法来让青少年了解古籍的历史以及发展。古籍中记载有很多知识,比如我们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一些看法,对世界的看法等等。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中国人,那么古籍就是非常好的渠道之一。不光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古籍了解中国,对于一些外国人来说也是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古籍不能够仅仅只在学者之间了解起来,而是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到古籍的重要性。古籍从很多方面能够串起中华5千年的文明,这就是古籍本身的魅力,以及我们之所以坚持要传承古籍的原因。我们不光要保护古籍,而且一定要让古籍传承下去。

原始时期,人们不自觉地把自然力形象化、拟人化,而形成了幻想神奇的故事和传说。它是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的产物,是古代人们对于宇宙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幼稚的解释和理想的追求,富于积极的战斗的浪漫主义精神。它不强调人物的性格刻画和背景描绘,所注重的只是“神”的怪诞事件的述说。神话是宗教的萌芽、美术的由起、小说的渊源。我国的《山海经》、《淮南子》等,保存着许多古代的神话。历代文学创作中,以神为题材反映现实、讽谕社会的作品,通常也称神话。著名的古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件瑰宝。

《山海经》以记载古代地理知识为主,对我国各地民俗和传说,包括珍奇的物产资源、草木禽兽,也都有详细描述。像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盘古开天、后羿射日都出自《山海经》。

伟大文学家鲁迅小时候最喜爱的书就是《山海经》。

传说大都以特定的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也通过幻想和加工。我国关于黄帝、羿、尧、舜、禹等的故事都是传说。传说一般情况下与神话是有区别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