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选自于?相传为什么时期?谁所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伯牙鼓琴选自于?相传为什么时期?谁所著?,第1张

《伯牙鼓琴》选自春秋战国的《列子·汤问》,是由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

《伯牙鼓琴》是伯牙在探亲途中发生的故事。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在古籍中,《吕氏春秋》一书中有关于伯牙绝弦的民间故事。

《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钟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扩展资料

伯牙鼓琴遗址:

伯牙鼓琴遗址现存争议的有两处:一处是武汉市汉阳区月湖湖畔的伯牙琴台(又称古琴台),另一处是石首市调关镇境内的调弦口。汉阳古琴台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抗日战争时期毁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调关古调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毁于民国,后一直未予修复。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历代毁建多次,现有建筑大多为1949年后重修。新建的古琴台规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协以庭院、林园、花坛、茶室、层次分明。

在中国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当我们背诵朝代秩序时,总能熟练地说出“夏、商、周”。这也意味着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着夏朝。但事实上,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夏朝的存在。最初,考古学家发现的与夏朝直接相关的文字记载出现在西周时期。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对夏朝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有着清晰的记载。

然而,无论是战国以后的书籍,还是西周的历史文献,都离夏王朝的存在还有500多年的时间。即使在西周,也有一个被商朝分隔的王朝。因此,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些文件或史书的真实性。就像过去的两颗豌豆一样,夏桀的内容与后人基本相同。即使是在商代的史籍资料中,夏桀的内容也基本相同。

这不禁让人怀疑,很可能是周人模仿商人编造的故事。在夏代,古籍《尚书》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但《尚书》是周代写的。书中的记载只能证明商朝以前确实有一个王朝或一个大部落向商朝过渡,但由于商朝以前发现的文物和甲骨文只能证明商朝本身的存在,因此没有夏王朝,考古学家认为一直怀疑夏朝的存在。

夏朝灭亡后,是商朝。他们一定见证了夏朝的灭亡。遗憾的是,怀疑再次出现。据考古学家介绍,商代都城遗址出土的甲骨文与夏代无关。此外,商朝在与夏王朝的斗争中也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这并没有出现在赞扬商朝功德的文章中,而是提到了许多其他的战斗。

不过,甲骨文也可以不提夏代来解释:一是我们还没有对出土的甲骨文进行充分的解释;二是甲骨文是商代记载的占卜碑文,不提前朝是无可厚非的。在寻找夏代都城遗址的过程中,考古学家在洛阳发现了二里头遗址。有“京”字的宫殿和道路都反映出这个地方曾经是首都。

根据测试,遗址的最大年龄不超过公元前1750年。不过考古学家因为没有找到可以直接证明的文字,所以不得不怀疑二里头或许是商朝早期的都城但很快就被拒绝了。通过各种时间的检验和分析,得出二里头时代比商代早100多年的结论。此后,专家先后在陕西、山西发现了世茂、桃四遗址。研究表明,商尧之间一定有另一个王朝。

根据一些出土的陶器和坟墓,二里头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颠覆活动。如果商唐消灭了夏,那两个朝代怎么能不留痕迹地改变呢?此外,这里还没有发现商代的一些贵族墓。但从第三时期开始,随葬品不再是简单的陶器,而是相对细致的青铜。还有一些具有商代文化特色的文物,如蜀锦盆地。

然而,考古学家也在郑州发现了二里港遗址。它的时代与二里头三期相吻合。但二里岗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有些比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更为精致。相比之下,二里头器物上的一些符号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文章,甚至比甲骨文文字还要原始,这说明这个地方的文明程度远低于商代。

因此,我们有理由怀疑,夏代的文明可能远远落后于我们所知道的。也许商朝建立以后,夏朝虽然没有被消灭,但它仍然存在,但是经过太多的发展,它跟不上先进文明的步伐,最终被历史自动消灭。

“戊不朝真“之说虽然古籍载,也是现代专家学者普遍的说法,但实际上在现实中,很多道教派并不遵循此规定,比如在在清代道教全真派丛林规定:每逢戊日,定要讲习《道德》、《南华》、《黄庭》等经。

根据重要的道教典籍《天坛玉格》中所言:戊日不得烧香行判开印。但随后又指出:雷法多用戊日。并在天师指迷歌中指出:法印却在戊日雕,天雷尤禁不教烧香,盖此法家之所宜详考,高职之士,固不待疏。

由此而可知,戊日不朝真,只是道教一些流派的做法,如果按这些学者的说法,非是要所有的道教人士都必须遵从“戊不朝真”之说,那便荒谬了。

四书五经本来是四书六经,后来《乐经》失传,就变成五经了。

然后就是清朝时有名的《四库全书》、明朝的《永乐大典》,其实编纂过程中,篡改、销毁很多古书,为了迎合统治者意志嘛

还要失传的古籍真的不要太多,毕竟中华文化几千年,战乱、陪葬、维护统治什么的毁了很多,什么《黄帝外经》、《青囊经》、《阴符》、《五典》、《九丘》、《八索》,太多了,数不过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