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湿热蕴结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腰痛·湿热蕴结证的病因病机 5 腰痛·湿热蕴结证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腰痛·湿热蕴结证的治疗 71 治法 72 方药治疗 73 饮食疗法 731 推荐食材 732 推荐食疗方 8 关于腰痛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腰痛·湿热蕴结证的穴位 2 治疗腰痛·湿热蕴结证的方剂 3 治疗腰痛·湿热蕴结证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腰痛·湿热蕴结证 1 拼音
yāo tòng ·shī rè yùn jié zhèng
2 英文参考lumbago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腰痛·湿热蕴结证(lumbago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为病证名[2]。见《丹溪心法·腰痛》。又称湿热腰痛[3]。腰痛之一[2]。是指感受湿热,以腰髋弛痛,牵掣拘急,痛处伴有热感,每于热天或腰部著热后痛剧,遇冷痛减,口渴不欲饮,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3]。
腰痛·湿热蕴结证可见于西医的类风湿性脊椎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盂肾炎、肾周围炎等病[2]。
4 腰痛·湿热蕴结证的病因病机腰痛·湿热蕴结证因感受时令湿热,或因饮食厚味,内蕴湿热所致[2]。
5 腰痛·湿热蕴结证的症状
腰痛·湿热蕴结证患者腰髋弛痛,牵掣拘急,痛处伴有热感,每于热天或腰部著热后痛剧,遇冷或活动后或可减轻,口渴不欲饮,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4][3][5]。
《症因脉治》卷一:“湿热腰痛之症,内热烦热,自汗口渴,二便赤涩,酸痛沉重。”
6 证候分析湿热邪气侵袭腰部,筋脉拘急,气血阻滞:湿热壅于腰部,筋脉弛缓,经气不通,故腰部弛痛而伴有热感。热天或雨天热重湿增,故疼痛加重,活动后气机稍有舒展,湿滞得减,故痛或可减轻。湿热下注膀胱,故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之象。[4][5]
7 腰痛·湿热蕴结证的治疗 71 治法腰痛·湿热蕴结证治宜清热利湿,舒筋止痛[4][5]。
72 方药治疗腰痛·湿热蕴结证可用加味二妙散、大分清饮、柴独苍术汤等治疗[2]。兼虚者,宜用七味苍柏散[2]。
腰痛·湿热蕴结证可用四妙丸[备注]四妙丸(《成方便读》):苍术、黄柏、牛膝、苡仁加减治疗。方中苍术苦温燥湿;黄柏苦寒清下焦之热;配薏苡仁清利湿热;再以牛膝通利筋脉,引药下行兼能强壮腰膝,四药合用,则湿热下清,而腰筋强壮,疼痛可愈。临证应用可酌加木瓜、络石藤,以加强舒筋通络止痛之功。若舌质红、口渴、小便短赤,脉弦数则是热象偏重,可酌加栀子、泽泻、木通以助清利湿热。湿热之邪,蕴蓄日久,或热象偏重,亦能耗伤阴津,兼见腰酸咽干、手足心热,治当清利湿热为主,佐以滋补肾阴,但要注意选用滋阴而不恋湿的药物,如女贞子、旱莲草等。[4]
73 饮食疗法 731 推荐食材腰痛·湿热蕴结证患者建议食用茯苓、木瓜、栀子、薏苡仁、赤小豆、金银花、蒲公英等[5]。
732 推荐食疗方[5]
1.薏豆苓汤:薏苡仁50~100g,赤小豆30~60g,茯苓50~100g,将以上食物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
2.苓瓜粥:茯苓10~30g,木瓜50~100g,蒲公英15~30g,先将茯苓和蒲公英放入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再用煎煮后的汁液煮大米粥,在大米粥煮熟前10分钟放入木瓜,食粥。
3.英花茶:金银花10g,蒲公英10g,木瓜10g,泡水代茶饮。
8 关于腰痛腰痛(lumbago[1][6])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又名腰脊痛(出《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6]。疼痛部位或在脊中,或在一侧,或两侧俱痛[7]。腰为肾之府,故腰痛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4]。腰痛多由外感、外伤、劳累、肾虚等引起腰部经气阻滞或经脉失养所致[8]。可见于任何年龄,是很多病证的常见症状之一[7]。
腰痛一证,外感内伤皆可产生,其病理变化常表现出以肾虚为本,感受外邪,跌仆闪挫为标的特点,因此治疗时除散寒行湿,清利湿热,活血祛瘀,舒筋活络外,多配补肾强腰的药物,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4]。据临床所见,上述各型单发的少,兼见的多,腰痛日久,虚实夹杂,用药尚需互参[4]。治疗本病,除内治外,尚可配合针灸、 、理疗、拔火罐、膏贴、药物熏洗等方法,取综合治疗,疗效较好[4]。针灸治疗本病证有较好疗效。因脊椎结核、肿瘤等引起的腰痛不属针灸治疗范围。
西医的各种脊椎炎、腰椎间盘脱出、脊椎肿瘤、增生性脊柱炎纤维织炎、腰部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腰椎退行性病变、肌肉风湿病及类风湿病及肾下垂、肾盂肾炎、肾周围组织炎、肾囊积水、肾结核、肾结石和盆腔疾病等,凡出现腰痛者,均属中医腰痛范畴[8][9][7]。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内外标本:内伤肾虚为本,外感、闪挫为标。
(2)辨新旧虚实:新病卒痛多实,久病多虚;壮年外感多实,老年体质多虚;虚证中久事劳役多气虚,房事过度多精虚。
(3)辨疼痛性质:悠悠酸痛多虚(但酸不痛多为肾虚);隐痛重着阴雨天加重多湿;冷痛拘急多寒;痛处喜冷,遇热痛甚多热,局部刺痛,按之痛甚,多闪挫,血瘀。
2.治疗原则实者泻之,祛邪通络;虚者补之,宜补益肾精,填髓壮骨;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宜分清标本虚实主次,标本兼顾。
3.应急措施腰痛多以外伤急发剧烈疼痛,为缓解疼痛可采用下列方法:
(1)针刺殷门、人中、委中、承山、阿是穴,强刺激,留针15~20min。
(2)耳针腰椎、腰痛点、骶椎。
(3)服云南白药,三七伤药片或跌打丸。
(4)地鳖虫,焙黄研末,每服3g,2/d,黄柏煎水冲服。
(5)七厘散或冬乐膏等外敷或外贴。
4.分证论治
(1)寒湿腰痛
主证: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痛不减,阴雨天则加重;苔白腻,脉沉细而迟。
治法:祛寒除湿,温经通络。
方药:甘姜苓术汤加味。干姜5g,茯苓15g,炒白术12g,狗脊10g,骨碎补10g,汉防己10g,炙甘草6g。
(2)湿热腰痛
主证:腰痛重着而热,热天或雨天疼痛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口干口渴;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舒经活络。
方药:四妙丸加减。苍术10g,黄柏10g,薏苡仁30g,牛膝10g,萆薢10g,汉防己10g,当归10g,炙甘草6g。
(3)瘀血腰痛
主证: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舌质黯紫,或有瘀斑,脉涩。部分患者有外伤史。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没药10g,五灵脂10g,秦艽6g,羌活6g,香附10g,牛膝10g,甘草6g,地龙10g。
(4)肾虚腰痛
主证:腰痛以酸软为主,喜按喜揉,腿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者,则少腹拘急,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法:偏阳虚者,宜温补肾阳;偏阴虚者,宜滋补肾阴。
方药:偏阳虚者宜右归丸。熟地黄10g,山药10g,山茱萸10g,枸杞子10g,川牛膝10g,鹿角胶10g,龟板胶10g,肉桂6g,熟附子10g。
偏肾阴虚者用左归丸化裁。龟板胶10g,熟地黄12g,山茱萸10g,鹿角胶10g,枸杞子10g,山药15g,菟丝子10g,牛膝10g。
5.针灸疗法主穴:大椎、肾俞、承山、殷门、委中。寒湿,湿热者加足三里、三阴交穴;脾虚者加脾俞、足三里穴;肝郁者加期门、行间穴;瘀血者加血海、人中。
外感急性腰痛者多用泻法,内伤慢性腰痛用补法,虚实兼夹者宜平补平泻法。针刺后通常留针20~30min,1/d,半个月为1个疗程。寒湿、脾虚、肾虚者可用灸法、火罐疗法。
6.推拿疗法推拿取穴以近取法为主,尤其是近取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的经穴。施术部位主要在腰背部,光在腰郝疼痛区及其周围应用攘法式推法,配合按压所取诸穴,如肾俞、大肠俞、居髎、环跳、殷门及压痛点。
预防避免寒湿,湿热之邪外侵,勿坐卧湿地,勿冒雨涉水,身劳汗出后及时擦拭身体,更换衣服。保持正确的坐、卧、行体位,劳作后要适当体息,避免腰部劳损,节制房事,勿使肾精亏损,不可强力举重,不可负重久行,避免腰部跌、仆、闪、挫。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湿腰痛·外感腰痛 5 寒湿腰痛·外感腰痛 6 湿热腰痛·外感腰痛 7 风腰痛·外感腰痛 8 风寒腰痛·外感腰痛 9 风热腰痛·外感腰痛 10 湿腰痛·外感腰痛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外感腰痛的穴位 2 治疗外感腰痛的方剂 3 治疗外感腰痛的中成药 4 外感腰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外感腰痛 1 拼音
wài gǎn yāo tòng
2 英文参考exogenous lumbago
lumbago caused by exogenous pathogenic facto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外感腰痛为病证名[1]。指感受外邪所致的腰痛[1]。见《症因脉治·腰痛总论》。主要有风湿腰痛、寒湿腰痛、湿热腰痛三种[1]。另有风腰痛、风寒腰痛、风热腰痛、湿腰痛等也属外感腰痛[1]。一般以实症居多[1]。治疗以祛邪通络为主[1]。
4 风湿腰痛·外感腰痛
风湿腰痛为病证名[2]。见《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多因风湿乘袭,留滞经络所致[2]。症见腰背重痛,转侧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自汗身重;或见浮肿,脉多浮涩[2]。治宜祛风化湿[2]。可用羌活败毒散、独活秦艽汤、五加皮汤等方[2]。本证可见于肌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类风湿性脊椎炎等病[2]。
5 寒湿腰痛·外感腰痛寒湿腰痛为病证名[3]。腰痛之一[3]。见《丹溪心法·腰痛》。又名湿冷腰痛[3]。因寒湿著腰伤肾所致[3]。《医学入门》卷五:“久处卑湿,雨露浸*,为湿所著,腰重如石,冷如水,喜热物熨。不渴便利,饮食如故,肾著汤加附子;停水沉重,小便不利,五积散、渗湿汤。”也可用术附汤、五积散、独活苍术汤等方[3]。外治用摩腰丹[3]。
6 湿热腰痛·外感腰痛湿热腰痛为病证名[4]。腰痛之一[4]。见《丹溪心法·腰痛》。因感受时令湿热,或因饮食厚味,内蕴湿热所致[4]。《症因脉治》卷一:“湿热腰痛之症,内热烦热,自汗口渴,二便赤涩,酸痛沉重。”并有腰间热,或肢节红肿,苔黄,脉数等[4]。治宜清热利湿[4]。方用加味二妙散、大分清饮、柴独苍术汤等[4]。兼虚者,宜七味苍柏散[4]。本证可见于类风湿性脊椎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盂肾炎、肾周围炎等病[4]。
7 风腰痛·外感腰痛风腰痛为病证名[5]。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十三。又称伤风腰痛[5]。因风邪伤于肾经所致的腰痛如掣,或左或右,痛无定处,或连肩背,或牵引两足,或见寒热,脉浮[5]。治宜祛风通络活血[5]。可用独活寄生汤、五积散、小续命汤等方[5]。风腰痛有风寒腰痛、风热腰痛、风湿腰痛之分[5]。
8 风寒腰痛·外感腰痛风寒腰痛为病证名[6]。见《东医宝鉴·外形篇》。《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凡腰痛病有五……二曰风痹,风寒著腰是以痛。”因风寒著腰所致的腰痛拘急,或连脊背,或引脚膝,或见寒热,腰间觉冷,得温痛减,脉浮而紧[6]。治宜疏散风寒[6]。可用二柴胡饮、五积散、加味龙虎散等方[6]。本证可见于纤维组织炎、增殖性脊椎炎、类风湿性脊椎炎、腰肌劳损等病[6]。
9 风热腰痛·外感腰痛风热腰痛为病证名[2]。腰痛之一[2]。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因风热之邪侵袭肾经所致[2]。症见腰痛强急,牵连脚膝,口渴便秘,脉洪数[2]。治宜祛风清热[2]。可用败毒散,或大、小柴胡汤等方[2]。
10 湿腰痛·外感腰痛湿腰痛为病证名[7]。腰痛之一[7]。见《济生方·腰痛》。因雨露水湿侵袭腰部所致[7]。症见腰冷腰痛,如坐水中,身体沉重,或见身肿,逢阴雨则痛剧,脉缓[7]。治宜温化水湿[7]。小便不利者则宜渗利,可用不换金正气散、肾著汤、渗湿汤等方[7]。湿本阴邪,若寒偏重者,称寒湿腰痛;与风相兼者称风湿腰痛;与热相兼者称湿热腰痛[7]。
11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肾虚腰痛 5 血虚腰痛 6 沥血腰痛 7 食积腰痛 8 痰注腰痛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内伤腰痛的方剂 2 治疗内伤腰痛的穴位 3 治疗内伤腰痛的中成药 4 内伤腰痛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内伤腰痛 1 拼音
nèi shāng yāo tòng
2 英文参考lumbago caused by internal damage
lumbago with internal inju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内伤腰痛为病证名[1]。因血瘀、气滞、痰注、阳虚、阴虚等所致腰痛[1]。见《症因脉治·腰痛总论》。《症因脉治·腰痛总论》:“内伤腰痛之症,日轻夜重,痛定一处,不能转侧,此沥血停蓄之症;胁肋气胀,遇怒愈甚,此怒气郁结之症;腰间重滞一片如冰,得热则减,得寒愈甚,此痰注作痛之症;时常怕冷,手足不暖,凡遇寒气,腰背即痛,此真火不足,阳虚之症也;五心烦热,足心如火,痛如锥刺,此阴虚火旺之症也。内伤腰痛之因,挫闪跌仆,劳动损伤,则腰腹作痛;七情恼怒,忧思郁结,则腰胁疼痛;脾湿不运,水饮凝结,则为痰注腰痛;先天不足,真阳亏损,则为阳虚腰痛;真水不足,复损 ,则肾虚火旺而腰痛。”
4 肾虚腰痛
肾虚腰痛为病证名[2]。腰痛之一[2]。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又称肾经腰痛[2]。因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肾脏精气所致[2]。《金匮翼·腰痛》:“肾虚腰痛者,精气不足,足少阴气衰也。……其症形羸气少,行立不支,而卧息少可。无甚大痛,而悠悠戚戚,屡发不已。”又有阳虚与阴虚之不同[2]。肾阳虚者,症见腰间冷痛,手足不温,面色苍白,便溏溺清,舌淡,脉沉细或虚软无力[2]。治宜温阳补肾[2]。可用八味丸、二至丸、右归丸、补髓丹等方[2]。肾阴虚者,症见腰痛绵绵,面色黧黑,头晕耳鸣,咽干口燥[2]。阴虚而火旺者,更见面红升火,内热心烦,小便黄赤,舌质红,脉细数或洪而无力[2]。治宜滋阴补肾[2]。可用左归丸、当归地黄饮、大补阴丸等方[2]。本证可见于慢性肾炎、肾下垂、腰肌劳损、脊椎结核等病[2]。
5 血虚腰痛血虚腰痛为病证名[3]。因血虚筋脉失养所致[3]。《证治要诀·诸痛门》:“妇人失血过多,及素患血虚致腰痛者。当益其血。”宜用四物汤加减[3]。
6 沥血腰痛沥血腰痛为病证名[4]。腰痛之一[4]。又名瘀血腰痛、血瘀腰痛[4]。《证治要诀·诸痛门》:“腰痛如锯刀所刺,大便黑,小便赤黄或黑,由血滞腰间,名沥血腰痛。”症见痛有定处,日轻夜重[4]。脉涩[4]。治宜化瘀行气[4]。可用调营活络饮(大黄、当归、川牛膝酒洗、杏仁、赤芍药、红花、羌活、生地黄酒洗、川芎、桂枝)、桃红四物汤、复元通气散等方,或用桃仁酒调黑神散[4]。
7 食积腰痛食积腰痛为病证名[5]。腰痛之一[5]。因饮食停积不化所致[5]。《金匮翼·腰痛》:“食积腰痛者,食滞于脾而气传于肾也。夫肾受脾之精而藏焉者也。若食不消则所输于肾者,非精微之气,为陈腐之气矣,而肾受之,乱气伤精,能无痛乎?”宜用神曲酒吞服青娥丸[5]。
8 痰注腰痛痰注腰痛为病机[6]。腰痛之一[6]。又称湿痰腰痛[6]。《症因脉治·内伤腰痛》:“脾湿不运,水饮凝结,则为痰注腰痛。”症见腰间重滞,牵引背脊,一块冷痛,得寒更甚,得热稍减,或兼见大便泄泻,或见腰间肿而按之濡软不痛,皮色不变,脉滑或沉伏[6]。治宜涤痰化湿[6]。可选用南星二陈汤、导痰汤、龟樗丸、控涎丹等方[6]。兼虚者,可并用六君子汤、八味丸[6]。
9太阳病为病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出《伤寒论》。太阳病包括经证和腑证。多由外感风寒所致。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 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参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太阳中风为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中风是外感风邪之意,与猝然倒地、口眼㖞斜的中风不同。太阳中风的特征是发热恶风,汗出脉缓。《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感之则为中风矣。然非独春令为然也,四时皆有之,唯春时为当令耳。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太阳伤寒为病证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实证。由外感寒邪所致。太阳伤寒的特征是发热,恶寒,无汗,脉紧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头痛,发热,身
详见百科词条:太阳病 [ 最后修订于2015/10/26 15:41:19 共130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腰痛病的病因病机 5 腰痛病的症状 6 腰痛病的辨证分型 61 腰痛·风湿证 611 病因病机 612 症状 613 治疗 62 腰痛·风寒证 621 病因及症状 622 治疗 63 腰痛·风热证 631 病因病机 632 症状 633 治疗 64 腰痛·湿痰证 641 病因病机 642 症状 643 治疗 65 腰痛·寒湿证 651 病因病机 652 症状及治疗 66 腰痛·湿热蕴结证 661 病因病机 662 症状 663 治疗 67 腰痛·脾湿证 68 腰痛·肝气郁结证 69 腰痛·瘀血证 691 病因病机 692 症状 693 治疗 610 腰痛·肾虚证 6101 病因及症状 6102 分类 7 腰痛的治疗 71 刺灸法 72 耳针法 73 穴位注射法 74 刺络拔罐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腰痛病的穴位 2 治疗腰痛病的方剂 3 治疗腰痛病的中成药 4 腰痛病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腰痛病 1 拼音
yāo tòng bìng
2 英文参考lumbag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umbago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腰痛病(lumbago[1][2])为症状名[3]。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1][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现代医学中的各种脊椎炎、腰椎间盘脱出、脊椎肿瘤、增生性脊柱炎纤维织炎、腰部软组织损伤、腰肌劳损、风湿及类风湿病及肾下垂、肾盂肾炎、肾周围组织炎、肾囊积水、肾结核、肾结石和盆腔疾病等,凡出现腰痛者,均属本症范畴[4][3]。
4 腰痛病的病因病机
多由外感、外伤、劳累、肾虚等引起腰部经气阻滞或经脉失养所致[4]。
腰为肾之外候,诸脉多贯于肾而络于腰背[3]。腰痛与肾及腰脊部经脉、经筋、络脉病损相关。故凡年高、病久,劳倦过度,情志所伤,房室不节而使脏气虚衰;或因感邪、外伤而使腰部经脉不利,气血不畅等,皆可导致腰痛[3]。《济生方·腰痛》:“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审如是说,则知肾系于腰,因嗜欲过度,劳伤肾经,肾脏既虚,喜怒忧思,风寒湿毒,得以伤之,遂致腰痛。又有坠下闪肭气凝血滞,亦致腰痛。”
寒湿腰痛:多由感受风寒或久居寒冷湿地,涉水冒寒,风寒水湿之邪浸渍经络,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发为腰痛。
腰肌劳损:多因劳累过度,闪挫跌仆,经筋络脉受损,或因各种原因引起 不正,致气滞血瘀,脉络受阻,发生腰痛。
肾虚腰痛:素体禀赋不足,或年老精血亏衰,或房劳伤肾,精气耗损,肾气虚惫,发为腰痛。
脊柱外周肌肉群是带动骨关节运动的动力源,是加强骨关节稳定的重要因素,其 关系易受外力作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故外伤、炎症常为腰痛的直接致病因素,如姿势不当、重力、暴力直接作用腰部,引起脊柱小关节周围韧带撕裂、关节损伤而产生腰痛。
5 腰痛病的症状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2]。
《内经》论述此证,常兼见“转摇不能”、“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等症,而痛的部位则可“痛引脊内廉”、引项背,引膺及腰以下部位(如“腰脽痛”等);腰痛的性质,则有“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痛如小锤居其中”、“腰中如张弓弩弦”(胀痛)等不同。
临床常见的腰痛类型有寒湿腰痛、劳损腰痛、肾虚腰痛及急性扭伤腰痛等。寒湿者,腰部重痛,得热痛减,发作与寒冷阴雨气候有关[4]。劳损者,多有陈伤宿疾史,劳累痛剧,腰部强直酸痛[4]。肾虚者,腰痛隐隐,绵绵不已,病程日久,伴肾虚等症状[4]。急性扭伤者,腰部突然剧烈疼痛,转侧俯仰不能[4]。
6 腰痛病的辨证分型《景岳全书·杂证谟》:“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
61 腰痛·风湿证腰痛·风湿证(lumbago with winddamp syndrome[1])为病证名[5]。又称风湿腰痛,是指感受风湿,以腰背重痛,转侧不利; 或发热恶寒,自汗身重; 或浮肿,脉浮涩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6]。见《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
611 病因病机多因风湿乘袭,留滞经络所致[5]。
612 症状症见腰背重痛,转侧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自汗身重;或见浮肿,脉多浮涩[5]。
613 治疗治宜祛风化湿。可用羌活败毒散、独活秦艽汤、五加皮汤等方[5]。本证可见于肌纤维组织炎、腰肌劳损、类风湿性脊椎炎等病[5]。
62 腰痛·风寒证(lumbago with windcold syndrome[1])为病证名[7]。又称风寒腰痛,是指感受风寒,以腰痛拘急,或连脊背,或引腰膝,或见寒热,腰间觉冷,得温痛减,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6]。见《东医宝鉴·外形篇》。
621 病因及症状《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凡腰痛病有五……二曰风痹,风寒著腰是以痛。”
因风寒著腰所致的腰痛拘急,或连脊背,或引脚膝,或见寒热,腰间觉冷,得温痛减,脉浮而紧[7]。
622 治疗治宜疏散风寒[7]。可用二柴胡饮、五积散、加味龙虎散等方[7]。
本证可见于纤维组织炎、增殖性脊椎炎、类风湿性脊椎炎、腰肌劳损等病[7]。
63 腰痛·风热证腰痛·风热证(lumbago with windheat syndrome[1])为病证名[5]。又称风热腰痛,是指感受风热,以腰痛而热,小便热赤,或身热微汗,口干而渴,咽喉红肿,舌边有红刺,苔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6]。腰痛之一[5]。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
631 病因病机因风热之邪侵袭肾经所致[5]。
632 症状症见腰痛强急,牵连脚膝,口渴便秘,脉洪数[5]。
633 治疗治宜祛风清热。可用败毒散,或大、小柴胡汤等方[5]。
64 腰痛·湿痰证腰痛·湿痰证(lumbago with dampphlegm syndrome[1])为病证名[8]。又称湿痰腰痛,是指感受湿痰,以腰部冷痛沉重,牵引背胁,阴雨为甚,或见便泄,苔白腻,脉滑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6]。腰痛之一[8]。又称痰注腰痛[8]。
641 病因病机《症因脉治·内伤腰痛》:“脾湿不运,水饮凝结,则为痰注腰痛。”
642 症状症见腰间重滞,牵引背脊,一块冷痛,得寒更甚,得热稍减,或兼见大便泄泻,或见腰间肿而按之濡软不痛,皮色不变,脉滑或沉伏[9]。
643 治疗治宜涤痰化湿[9]。可选用南星二陈汤、导痰汤、龟樗丸、控涎丹等方[9]。兼虚者,可并用六君子汤、八味丸[9]。
65 腰痛·寒湿证腰痛·寒湿证(lumbago with colddamp syndrome[1])为病证名[10]。又称寒湿腰痛,是指感受寒湿邪气,以腰部冷痛重著,转侧不利,逐渐加重,每遇阴雨天或腰部感寒后加剧,痛处喜温,体倦乏力,或肢末欠温,食少腹胀,舌淡体大,苔白腻而润,脉象沉紧或沉迟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6]。腰痛之一[10]。见《丹溪心法·腰痛》。又名湿冷腰痛[10]。
651 病因病机因寒湿著腰伤肾所致[10]。
652 症状及治疗《医学入门》卷五:“久处卑湿,雨露浸*,为湿所著,腰重如石,冷如水,喜热物熨。不渴便利,饮食如故,肾著汤加附子;停水沉重,小便不利,五积散、渗湿汤。”
也可用术附汤、五积散、独活苍术汤等方[10]。外治用摩腰丹[10]。
66 腰痛·湿热蕴结证腰痛·湿热蕴结证(lumbago with syndrome of accumulation and binding of dampheat[1])为病证名[8]。又称湿热腰痛,是指感受湿热,以腰髋弛痛,牵掣拘急,痛处伴有热感,每于热天或腰部著热后痛剧,遇冷痛减,口渴不欲饮,尿色黄赤,或午后身热,微汗出,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6]。腰痛之一[8]。见《丹溪心法·腰痛》。
661 病因病机因感受时令湿热,或因饮食厚味,内蕴湿热所致[8]。
662 症状《症因脉治》卷一:“湿热腰痛之症,内热烦热,自汗口渴,二便赤涩,酸痛沉重。”并有腰间热,或肢节红肿,苔黄,脉数等[8]。
663 治疗治宜清热利湿[8]。方用加味二妙散、大分清饮、柴独苍术汤等[8]。兼虚者,宜七味苍柏散[8]。本证可见于类风湿性脊椎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盂肾炎、肾周围炎等病[8]。
67 腰痛·脾湿证腰痛·脾湿证(lumbago with spleen damp syndrome[1])又称脾湿腰痛,是指湿邪侵袭,以腰痛重滞,面色晄白,纳食不馨,或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滑或濡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6]。
68 腰痛·肝气郁结证腰痛·肝气郁结证(lumbago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depression[1])又称肝郁腰痛,是指肝气郁滞,以腰痛连胁腹胀满,似有气走注,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行走,舌偏红,苔薄,脉弦细或沉弦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6]。
69 腰痛·瘀血证腰痛·瘀血证(lumbago with static blood syndrome[1])为病证名[11]。又称瘀血腰痛,是指病程迁延,常有外伤、劳损史,以痛处固定,或胀痛不适,或痛如锥刺,日轻夜重,或持续不解,活动不利,甚则不能转侧,痛处拒按,面晦唇暗,舌暗青或有瘀斑,脉弦涩或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6]。腰痛病的一种[11]。见《丹溪心法》卷四。又称沥血腰痛[11]。
691 病因病机多因闪挫跌仆、或腰痛经久,瘀血凝积所致[11]。
692 症状症见痛有定处,如锥刺状,日轻夜重,或腰痛而便黑,小便赤黄或黯红,脉涩[11]。
693 治疗治宜活血化瘀为主[11]。用补阴丸加桃仁、红花,或桃仁承气汤、川芎肉桂汤(李东垣方:羌活、肉桂、川芎、柴胡、当归梢、苍术、炙甘草、神曲、独活、防己、防风、桃仁)等并可配合针灸、拔火罐治之[11]。
610 腰痛·肾虚证腰痛·肾虚证(lumbago with kidney deficiency syndrome[1])为病证名[12]。又称肾虚腰痛,是指肾气亏虚,以腰痛酸软,喜按喜揉,腰膝无力,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偏阳虚则少腹拘急,面色晄白,手足不温,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 偏阴虚则心烦失眠,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腰痛证候[6]。腰痛之一[12]。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又称肾经腰痛[12]。
6101 病因及症状因房室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肾脏精气所致[12]。
《金匮翼·腰痛》:“肾虚腰痛者,精气不足,足少阴气衰也。……其症形羸气少,行立不支,而卧息少可。无甚大痛,而悠悠戚戚,屡发不已。”
6102 分类有阳虚与阴虚之不同[12]。
肾阳虚者,症见腰间冷痛,手足不温,面色苍白,便溏溺清,舌淡,脉沉细或虚软无力[12]。治宜温阳补肾[12]。可用八味丸、二至丸、右归丸、补髓丹等方[12]。
肾阴虚者,症见腰痛绵绵,面色黧黑,头晕耳鸣,咽干口燥[12]。阴虚而火旺者,更见面红升火,内热心烦,小便黄赤,舌质红,脉细数或洪而无力[12]。治宜滋阴补肾[12]。可用左归丸、当归地黄饮、大补阴丸等方[12]。
本证可见于慢性肾炎、肾下垂、腰肌劳损、脊椎结核等病[12]。
7 腰痛的治疗大抵外邪、外伤所致者,以急性腰痛居多,治以祛邪疏通为主;内伤虚损以慢性腰痛多见,治以补肾强筋为主[3]。
针灸治疗腰痛有较好效果,但因脊椎结核、肿瘤等引起的腰痛不属针灸治疗范围。
平时常用双手掌根揉擦腰部,早晚各1次,每次10min,可减轻和防止腰痛发作。
本处主要讨论寒湿腰痛、腰肌劳损、肾虚腰痛的针灸治疗,其他腰痛可参照治疗。
71 刺灸法取肾俞、大肠俞、委中、夹脊穴、阿是穴等穴为主[4]。寒湿腰痛加关元俞、大肠俞;劳损腰痛加次髎、膈俞;肾虚腰痛加志室、命门、太溪;急性扭伤腰痛加人中、腰痛穴,委中放血[4]。
治则 除湿散寒,补益肾气,通经止痛
处方 肾俞 腰眼 委中
方义 腰为肾之府,肾俞乃肾经经气转输之处,取之补益肾气,灸之可祛湿散寒;腰眼疏理局部筋脉,通经止痛;委中通调足太阳经气,通络活血止痛。
随证配穴 寒湿重—腰阳关,血瘀—水沟,肾虚—命门、三阴交。
操作 毫针刺,根据病情虚实酌情补泻或平补平泻,或加艾灸,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72 耳针法选穴 腰骶椎 肾 神门
方法 毫针刺患侧耳穴,针刺后嘱患者活动腰部,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
73 穴位注射法选穴 以痛点为主。
方法 地塞米松5ml和普鲁卡因2ml混合液,严格消毒后刺入痛点,无回血后推药液,每次每穴注射05~1ml,每日或隔日1次。
74 刺络拔罐选择压痛点为主,用皮肤针重叩出血,加拔火罐[4]。适用于寒湿、劳损及急性扭伤腰痛[4]。
8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腰俞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腰户穴的定位 9 腰户穴的取法 10 腰户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腰户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腰户穴主治病证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132 灸法 14 腰户穴的配伍 15 文献摘要 16 腰户穴研究进展 1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腰户 1 拼音
yāo hù
2 英文参考Yāoshū GV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腰户为经穴别名,即腰俞[1]。出《针灸甲乙经》。
穴位 腰俞 汉语拼音 Yaoshu 罗马拼音 Yaoshu 美国英译名 Lumbar Locus 各
国
代
号 中国 GV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 富耶氏 德国 LG2 英国 Gv2 美国 Go2
腰俞为经穴名(Yāoshū GV2[1],DU2[2]) 。出《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别名髓空(《针灸甲乙经》),背解(《针灸甲乙经》),腰户(《针灸甲乙经》),腰柱(《外台秘要》),髓俞(《针灸大全》),髓孔(《针灸资生经》),腰注(《圣济总录》),背鲜(《针灸学》(南京))。属督脉[1]。腰即腰部,俞即输注,此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腰俞[1]。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尿血,泄泻,便血,痔疾,癫痫,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泻,痢疾,痔疮,脱肛,便秘,带下,经闭,遗精,淋浊,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淋病等。
4 腰俞穴的别名髓空(《针灸甲乙经》),背解(《针灸甲乙经》),腰户(《针灸甲乙经》),腰柱(《外台秘要》),髓俞(《针灸大全》),髓孔(《针灸资生经》),腰注(《圣济总录》),背鲜(《针灸学》(南京))。
5 出处《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月少,不可以仰息,刺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
6 穴名解腰即腰部,俞即输注,此穴在腰部,是经气输注之处,故名腰俞[1]。
胁之下、胯之上为腰,居身之中。俞为腧之简,腧为输之变。输者,通达传送也。穴在脊椎第21椎节下间腰眼处,居腰部冲要之地,为腰部经气注输之处也。《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谓:“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线循行之初步。由长强上行越过尾闾,透出荐骨之下,由此而上乃腰之分野,此处为腰之输气处,为全腰之俞。试将腰部扭转,本穴如户下枢轴(腰背督脉诸穴,皆具枢动能力,本穴居下代表全部),以功能而论,本穴能疏解腰部郁滞之气,故名腰俞。[3]
7 所属部位骶骨[4]
8 腰户穴的定位标准定位:腰俞穴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5]。
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1]。
腰俞穴位于骶部,第四骶椎下,当骶管裂孔中[6]。
腰俞穴在督脉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肌肉)
腰俞穴在骶骨的位置(骨骼)
9 腰户穴的取法腰俞穴位于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俯卧或侧卧取穴[1]。
俯卧或侧卧,正当骶管裂孔中取穴。
俯卧或侧卧位,先按取尾骨上方的骶角,在与两骶角下缘平齐的后正中线上取穴[7]。
10 腰户穴穴位解剖腰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有骶中动、静脉分支。浅层主要布有第五骶神经的后支。深层有尾丛。
101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骶尾背侧韧带→骶管[1]。
皮肤→皮下组织→骶骨[8]。
102 穴区神经、血管浅层有臀中皮神经分布;深层有骶神经后支、骶正中动脉后支和臀下动脉分布[8]。
布有尾骨神经分支和骶中动、静脉分支[6]。
11 腰户穴的功效与作用腰俞穴有强腰脊、理下焦等作用[1]。
腰俞穴具有调经清热、散寒除湿的功效。
腰俞穴为腰的输气之所,主治腰髋疼痛、腰脊背不得回转等腰疾,有调肾气、强腰脊、明耳目之功。凡腰疾之转运不利者,可以取此穴。他如沉滞委楚之症,则非所宜,当求其罹病之本也。[3]
腰俞穴又与肾经沟通,腰部有疾,求之于肾,故俗称内肾为腰子,因之此穴又名腰户。养生家盘膝运腰时,以本穴为全腰柢础,左右前后反复盘旋,可使两肾生热,添命门之火。[3]
12 腰户穴主治病证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尿血,泄泻,便血,痔疾,癫痫,痔疾,麻木不仁,腹痛,腹泻,痢疾,痔疮,脱肛,便秘,带下,经闭,遗精,淋浊,腰脊痛,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淋病等。
腰俞穴主要用于腰腿及两阴等疾患:如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盆腔炎、月经不调、带下赤白、遗尿、癃闭、尿路感染、泄泻、便血、痔疾及癫痫等[1]。
腰俞穴主治月经不调、痔疾、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癫痫[8]。
腰俞穴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麻木不仁;癫痫;腹痛,腹泻,痢疾,便血,痔疮,脱肛,便秘;月经不调,带下,经闭,遗精;淋浊,遗尿[7]。
腰俞穴主治腰脊痛,便血,泄泻,痔疮,月经不调,癫痫,下肢痿痹等[6]。
治腰脊疼痛,脱肛,便秘,尿血,月经不调,足清冷麻木,温疟汗不出,下肢萎痹,腰骶神经痛,过敏性结肠炎,痔疮,淋病。
13 刺灸法 131 刺法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1][6][8]。
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腰骶部[7]。
132 灸法可灸[1][7][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6]。
14 腰户穴的配伍腰俞穴配长强治腹泻不止[1]。
腰俞穴配次髎、中极、关元治盆腔炎[1]。
腰俞配长强、膀胱俞、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有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腰痛、髋胯痛。
腰俞配环跳,有温经通络的作用,主治冷风冷痹,髋部寒痛。
腰俞配照海,有益肾调经,行气活血的作用,主治经闭,经少,小腹胀坠。
腰俞配悬钟,有强筋壮骨的作用,主治足痹不仁,足痿软不用。
腰俞配百会、大肠俞、承山,治脱肛[7]。
腰俞配大椎、身柱、神门,治癫痫[7]。
腰俞配环跳,治冷风冷痹[7]。
腰俞配委中、涌泉、小肠俞、膀胱俞,治腰脊强痛[7]。
15 文献摘要《针灸甲乙经》: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坐起,尻不举,腰俞主之。乳子下赤白,腰俞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髋疼,腰脊强不得回转,温疟痎疟。
《针灸大成》:主腰胯腰脊痛,不得俯仰,温疟汗不出,足痹不仁,伤寒,四肢热不已,妇人月水闭,溺赤。
《针灸聚英》:以挺身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后乃取其穴。
16 腰户穴研究进展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一麻二至丸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一麻二至丸 1 拼音
yī má èr zhì wán
2 处方黑芝麻30克,女贞子10克,墨旱莲草10克,制首乌10克,侧柏叶10克,枸杞子10克,生熟地各15克,黄精20克。
3 功能主治补肾养血,兼以凉血。主肾虚精血不足而兼血热者。
4 一麻二至丸的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5 摘录方
古籍中的一麻二至丸 《医方论》:[卷一补养之剂]二至丸
为丸)临卧酒服。一方加桑椹子为丸,或熬膏和入。二至丸,取意甚佳,尚嫌力量浅薄,加入天冬、地黄、人参
《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五心集·杂证谟腰痛]腰痛论列方四一)当归地黄饮(新补二十)补阴丸(寒百六十)二至丸(热一二八)当归拈痛汤(寒百三十)左归丸(新补
《本草简要方》:[卷之八兽部]麋精安神。明目黑发。患气滞者。加枳实木香各一两。二至丸。麋角镑细。酥二两。米醋一升煮干。慢火炒取半两
《医灯续焰》:[卷九]腰痛脉证第六十五得,膝酸胫冷,腰中冷,面黑,伛偻不能久立。(宜二至丸、子和无比山药丸、六味丸之类。)一种腰痛,因作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五十八腰痛门]药方本文2023-08-03 19:36: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