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山海经中有哪些植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古书山海经中有哪些植物,第1张

1、桂树:为木樨科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者可达7米。叶对生,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 全缘或上半部疏生细锯齿。终年常绿,秋季开花,花簇生于叶腋,呈聚伞状,**或黄白色,极芳香,有'独占三秋压群芳'的美誉。

2、迷榖(gǔ):传说中异木名。状如榖(构树),却呈现黑色的纹理,其花光华四射,人们佩其枝叶或花不迷失方向。

3、棪(yǎn)木:为一种乔木,结出的果实像苹果,表面红了即可吃。“棪木”即是今柿树科柿树属君迁树,后来由于“棪木”之的读音为“君”字和“迁”字的合音,致使后人以君迁为名,而“棪木”字为人所忘,既而不知 “棪木”为何物。

4、怪木:生长在猨翼山,十分险恶,人上不去。

5、梓树:即梓,为紫葳科梓属乔木植物,高达15米。树冠倒卵形或椭圆形,树皮褐色或黄灰色。喜光,稍耐阴,耐寒,适生于温带地区,在暖热气候下生长不良,深根性。喜深厚肥沃;湿润上壤,不耐干旱和瘠薄,能耐轻盐碱土。抗污染性较强。梓树树体端正,冠幅开展,叶大荫浓,春夏黄花满树,秋冬荚果悬挂,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可作行道树、绿化树种。嫩叶可食;根皮或树皮、果实、木材、树叶均可入药;木材亦可作家具。

6、枏:楠木。为我国特有,是驰名中外的珍贵用材树种。常绿大乔木,高达30余米,胸径 1 米。主要产于四川、云南、广西、湖北、湖南等地。《博物要览》记载:'楠木有三种,一曰香楠,又名紫楠;二曰金丝楠;三曰水楠。南方者多香楠,木微紫而清香,纹美。宫殿及重要建筑之栋梁必用楠木。楠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也是我国的特产树种。楠木皮可入药。

7、牡荆:灌木或小乔木。小枝方形,密生灰白色绒毛。叶对生,掌状5出复叶,小叶片边缘有多数锯齿,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无毛或稍有毛。圆锥状花序顶生;花萼钟形,顶端有5齿裂;花冠淡紫色,顶端有5裂片。果实球形,称“黄荆子”,黄褐色至棕褐色,作药材用,也可提取芳香油。花果期7~11月。

8、枸杞:茄科枸杞属的多分枝灌木植物,高05-1米。枸杞全身是宝,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枸杞嫩叶亦称枸杞头,可食用或作枸杞茶。现枸杞子有降低血糖、抗脂肪肝作用,并能抗动脉粥样硬化。

9、松:常绿树。绝大多数是高大乔木。高20~50米,最高可达75米。极少数为灌木状,如偃松和地盘松。松树为轮状分枝,节间长,小枝比较细弱平直或略向下弯曲,针叶细长成束。松树的种类有很多,观赏林木有罗汉松、白皮松等等;工业林木则有赤松、白松、黄花松等等;常见的还有雪松、黑松、马尾松。世界上松树种类将近115种,叶形大都细长似针,通称松针。

10、文茎:传说中的一种树。《山海经》中记载,文茎生长在西山山系中的符禺山上,结的果实像枣,人吃了可以治疗耳聋。

11、白gāo:一种植物名称,具体不详,待考。形状像一般的构树却是红色的纹理,枝干流出的汁液似漆,味道是甜的,人吃了它就不感到饥饿,还可以解除忧愁,名称是白gāo,可以用它把玉石染得鲜红。

12、杻(niǔ):杻树,长得近似于棣树,叶子细长,可以用来喂牛,木材能造车辋。

13、橿(jiāng):橿树,木质坚硬,古人常用来制做车子。

14、箭媚(méi):一种节长、皮厚、根深的竹子,冬天可以从地下挖出它的笋来吃。

15、棕树:即棕榈。常绿乔木,高达15米。无主根,须根密集。干圆柱形,直立,不分枝,干有残存不脱落的老叶柄基部,并被暗棕色的叶鞘纤维包裹。叶大,簇生于树干顶端,掌状分裂成多数狭长的裂片,裂片坚硬,顶端浅二裂。叶柄极长。雌雄异株,花期5月,淡**,肉穗花序,排列成圆锥花序。核果肾形,初为青色,11~12月果熟,熟时黑褐色。 多为观赏用。

16、樗(chū):即臭椿树,长得很高大,树皮灰色而不裂,小枝粗壮,羽状复叶,夏季开白绿色花。

17、枳:枳树,也叫做“枸橘”、“臭橘”,叶子上有粗刺。复叶,小叶三片,有透明腺点。

18、盼木:长着枳树一样的叶子却没有刺。

19、竹箭:即篠。细竹。

20、棫(yù):棫树,长得很小,枝条上有刺,结的果子像耳珰,红紫色,可以吃。

21、柞:古人说就是栎树。它的木材可供建筑、器具、薪炭等用。

22、构树:楮(chǔ)树。落叶乔木,高达16米;树冠开张,卵形至广卵形;树皮平滑,浅灰色或灰褐色,不易裂,全株含乳汁。单叶互生。椹果球形,熟时橙红色或鲜红色。花期4—5月,果期7—9月。其叶是很好的猪饲料,其树皮是造纸的高级原料材质洁白,其根和种子均可入药,树液可治皮肤病,经济价值很高。

23、桔梗:橘树的茎干。

24、桃枝:一种竹子,它每隔四寸为一节。

25、钩端:属于桃枝竹之类的竹子。

26、檀(tán):落叶乔木,木质坚硬,用于制家具、乐器(亦称“青檀”)。可入药。

27、jì:水松,有刺,木头纹理很细。

28、豫章:古人说就是樟树,也叫香樟,常绿乔木,有樟脑香气。

29、棠:这里指棠梨树,结的果实似梨而小点,可以吃,味道甜酸。

30、无名树:圆圆的叶子白色的花萼,红色的花朵上有黑色的纹理,结的果实与枳实相似,吃了它就能使人多子多孙。

31、嘉果:结出的果实与桃子很相似,叶子却很像枣树叶,开着**的花朵而花萼却是红红的,吃了它就能使人解除烦恼忧愁。

32、丹木:红红的茎干上长着圆圆的叶子,开**的花朵而结红色的果实,味道是甜的,人吃了它就不感觉饥饿。有人说是槭树,种类较多,秋天叶子变红。

33、若木:神话传说中的树,具有奇异而神灵的特性。

34、榣(yáo)木:特别高大的树木。

35、沙棠:形状像普通的棠梨树,开**的花朵,结红色的果实,味道像李子却没有核,可以用来辟水,人吃了它就能漂浮不沉

36、桑树:落叶树,桑叶是喂桑蚕的主要匍食料;桑树木材可以制家俱、农具,并且可以作小建筑材;桑皮可以造纸;桑条可以编筐;桑葚可以酿酒。

37、榛树(zhēn):落叶灌木,结的果实叫榛子,近球形,果皮坚硬。

38、楛(hù)树:形似荆而赤茎似蓍。木材可以做箭。

39、漆树:落叶乔木,从树干中流出的汁液可作涂料用。

40、柏树:常绿乔木,树高一般可达20米。树皮红褐色,纵裂。小枝扁平。叶鳞片状,小形。雌雄同株,球花单生枝顶。球果近卵形。寿命极长。种子、根、叶和树皮可入药;用种子榨油,供制皂、食用或药用。

41、木瓜树:果树也叫楙(mào)树,落叶灌木或乔木,果实在秋季成熟,椭圆形,有香气,可以吃,也可入药。

42、櫰(huái)木:形状像棠梨,叶子是圆的,结红色的果实,果实像木瓜大小,人吃了它就能增添气力。

43、丹树:叶子像构树叶,结出的果实像瓜大小,红色的花萼却带着黑色的斑纹,人吃了它就可以治愈黄疸病,还可以辟火。

44、机木:即桤(qī)木树,长得像榆树,把枝叶烧成灰撒在稻田中可作肥料用。桤木又名水冬瓜树、水青风、桤蒿, 为桦木科,桤木属植物。落叶乔木,叶倒卵形,小坚果卵形或倒卵形,果期11月。

45、椐(qū)树即灵寿树:也就是灵寿木,树干上多长着肿节,古人常用来制做拐杖。 

46、梧桐:落叶乔木,高达16米;树皮青绿色,平滑。叶心形,掌状3-5裂,直径15-30厘米。叶柄与叶片等长。圆锥花序顶生,花淡黄绿色;种子圆球形,表面有皱纹,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47、桃:山桃,又叫榹(sì)桃,也叫毛桃,一种野果木。果子很小,核与果肉粘结一起,桃仁多脂,可入药。

48、李树:落叶果树。中国现有李属植物资源8个种、5个变种, 800余个品种和类型。

49、柘(zhè):柘树,也叫黄桑,奴柘。落叶灌木,叶子可以喂蚕,果子可以食用,树皮可以造纸,根皮入药。

50、枳(zhǐ)木: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刺,春天开白花。果实黄绿色,味酸不可食,可入药。

51、棘木就是丛生的小枣树,即酸枣树,枝叶上长满了刺

52、柳树

53、无名树:叶子像柳树叶而有红色的纹理。

54、三桑树:树高百仞,无枝,树叶如花团,簇拥在树冠顶部。通常,此树每三棵生长在一处,叶子似桑叶,因此名为三桑。三桑树南面的那棵树,树叶通红如火;中间那棵,叶子金黄;南边那棵,树叶湛青如蓝。

55、栒树:古人常用树干部分的木材制做拐杖。

56、芑:“杞”的假借字。形状像一般的杨树却有红色纹理,树干中的液汁与血相似,不结果实,名称是芑,把液汁涂在马身上就可使马驯服。

57、类杨树:形状像普通的杨树,开红色花朵,果实与枣子相似但没有核,味道是酸中带甜,吃了它就能使人不患上疟疾病》

58、桢木:即女桢,一种灌木,叶子对生,革质,卵状披针形,在冬季不凋落,四季常青。初夏开花,是白色,果实椭圆形。

59、楝:楝树,也叫苦楝,落叶乔木,春夏之交开花,淡紫色,核果球形或长圆形,熟时**。木材坚实,易加工,供家具、乐器、建筑、农具等用。又据古人说捣碎楝树的子实可以洗衣,而服食它可以益肾。

60、杤(lǐ)木:这种树木,茎干是方形的而叶子是圆形的,开**花而花瓣上有绒毛,果实像楝树结的果实,人服用它可以增强记忆而不忘事。

61、雕棠树:叶子像榆树叶却呈四方形,结的果实像红豆,服食它就能治愈人的耳聋病。

62、举:即榉柳,落叶乔木,生长得又快又高大,木材坚实,用途很广。 

63、蔓荆:一种灌木,长在水边,苗茎蔓延,高一丈多,六月开红白色花,九月结成的果实上有黑斑,冬天则叶子凋落。

64、野枣树

65、柞(zuò):柞树,也叫蒙子树、凿刺树、冬青,常绿灌木,初秋开花,雌雄异株,花小,黄白色,浆果小球形,黑色。

66、槐: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和制家具。花蕾可做**染料。

67、櫄(chūn)木:与高大的臭椿树相似,树干可以作车辕。

68、酸枣树:酸枣树属灌木科木本植物,很难成树,长到杯口粗细便自然干枯,由根部再生嫩芽。

69、柳树:落叶乔木,柳枝细长,性喜湿地,高可达 20--30米 ,茎50 -60 公分,生长迅速;树皮组织厚,纵裂。

70、竹子:禾本科的一个分支竹亚科的总称,又称竹类或竹子。有低矮似草,又有高如大树。通过地下匍匐的根茎成片生长。多年生植物。有一些种类的竹笋可以食用。已知全球约有150属,1225种。

71、五倍子树:盐肤木,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10米。小枝棕褐色,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是五倍子药源植物,所以称“五倍子树”。

72、橚(xiāo):同“楸”。楸树落叶乔木,树形高大,树干端直。夏季开花,子实可作药用,主治热毒及各种疮疥。

73、簳(gǎn):小竹子,可用做箭杆。

74、天匾:方方的茎干而像葵菜形状,服用了它就能使人吃饭不噎住。

75、蒙木:叶子与槐树叶相似,开**花不结果实。服用了它就能使人不糊涂。

76、帝休:叶子的形状与杨树叶相似,树枝相互交叉着伸向四方,开**花结黑色果实,服用了它就能使人心平气和不恼怒。

77、栯(yū)木:叶子的形状像梨树叶却有红色纹理,人服用了它就没了嫉妒心。

78、椒:有三种,一种是木本植物,即花椒;一种是藤本植物,即胡椒;一种是蔬类植物。这里指花椒,枝干有针刺,叶子坚而滑泽,果实红色,种子黑色,可以入药,也可调味。

79、帝屋:叶子的形状与花椒树叶相似,长着倒勾刺而结红色果实,可以辟凶邪之气。

80、亢木:一种树木,叶子的形状像臭椿树叶而结红色果实,人吃了它可以驱虫辟邪。

81、蓟(jì)柏:一种树木,形状与牡荆相似,开白色花朵而结红色果实,吃了它的果实就能使人不怕寒冷。

82、櫾(yòu)树:同“柚”。柚子与橘子相似而大一些,皮厚而且味道酸。

83、橘树:常绿乔木,初夏开花,白色。在深秋的时候结果。果实叫橘子,味甜酸,可以吃,果皮可入药。

84、桃枝竹:竹的一种。《酉阳杂俎·广动植序》:“桃支竹以四寸为一节。”

85、钩端:竹名。

86、柤:柤树的形状像梨树,而树干、树枝都是红色的,开**花朵,结黑色果子。

87、栗: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板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

88、梓树:紫葳科梓属乔木植物,高达15米。树冠倒卵形或椭圆形,树皮褐色或黄灰色。喜光,稍耐阴,耐寒,适生于温带地区,不耐干旱和瘠薄,能耐轻盐碱土。抗污染性较强。叶大荫浓,春夏黄花满树,秋冬荚果悬挂,是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可作行道树、绿化树种。嫩叶可食;根皮或树皮、果实、木材、树叶均可入药;木材亦可作家具。

89、桃:蔷薇科落叶乔木,树皮黑色,为常见的果树及观赏花木。果肉清津味甘,果、叶均含杏仁酣,均可入药。

90、李树:蔷薇科落叶乔木。果树。

91、梅子树:蔷薇科乔木,干呈褐紫色,多纵驳纹。小枝呈绿色。叶片广卵形至卵形,边缘具细锯齿。果实球形,味酸。

92、杏树:果树,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分布在我国北方。

93、寓木:又叫宛童,即寄生树。又分两种,叶子是圆的叫做茑木,叶子像麻黄叶的叫做女萝。因这种植物是寄寓在其它树木上生长的,像鸟站立树上,所以称作寄生、寓木、茑木。俗称寄生草。

94、海棠树:属蔷薇科植物,叶片为椭圆形,花瓣呈倒卵形,既有草本也有木本,有西府海棠、贴梗海棠、垂丝海棠、木瓜海棠、四季海棠等多种。具有生津止渴、健脾开胃等功效。

95、栒(xún):木名,可以作为策与杖。

96、楢(qiū):一种木材刚硬的树木,可以用作制造车子的材料。

97、棷(zōu):不详何样树木。

98、椫(shàn):也叫白理木。木质坚硬,木纹洁白,可以制做梳子、勺子等器物。

99、杨树:杨柳科杨属植物落叶乔木的通称。全属有100多种,中国有50多种。木材用作民用建筑材料,生产家具、火柴梗、锯材等,同时也是人造板及纤维用材。叶是良好的饲料。

100、弞(shěn)杻:杻树的树干都是弯曲的,而弞杻的树干长得比较直,不同于一般的杻树。

101、槠:槠树,结的果实如同橡树的果实,可以吃,木质耐腐蚀,常用来作房屋的柱子。

102、桓:桓树,树叶像柳叶,树皮是黄白色。古人说它又叫无患子,可以洗涤衣服,除去污垢。

103、椆:据古人说是一种耐寒冷而不凋落的树木。

104、櫄:又叫杶树,形状像臭椿树,树干可制做车辕。

105、櫐(紫藤树):又叫做滕,古人说是一种与虎豆同类的植物。虎豆是缠蔓于树枝而生长的,所结豆荚,成熟后是黑色,有毛刺外露,像老虎指爪,而荚中豆子有斑点,像老虎身上的斑纹,所以又叫虎櫐。虎櫐,即今所说的紫藤。櫐,同“蘽”,蔓生植物。

106、帝女桑:一种桑树,树干合抱有五十尺粗细,树枝交叉伸向四方,树叶方圆有一尺多,红色的纹理、**的花朵、青色的花萼。

107、杨桃:羊桃,形状像一般的桃树却是方方的茎干,可以用它医治人的皮肤肿胀病。

108、桂竹:竹子的一种。古人说它有四、五丈高,茎干合围有二尺粗,叶大节长,形状像甘竹而皮是红色。

109、扶竹:即邛竹。节杆较长,中间实心,可以制做手杖,所以又叫扶老竹。

110、筀竹:就是桂竹。据古人讲,因它是生长在桂阳地方的竹子,所以叫做桂竹。

111、菌竹:一种小竹子。

112、檿:即山桑,是一种野生桑树,木质坚硬,可以制做弓和车辕。

113、雒(luò)棠树:不知是何树。

114、据树:据古人解说,是凭依桑树一边吃桑叶一边吐出丝,像蚕似的。这大概是图画上的形状。

115、甘柤(zhā):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枝干都是红色的,花是**的,叶子是白色的,果实是黑色的。

116、甘华: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枝干都是红色的,花是**的。

117、建木:形状像牛,一拉就剥落下树皮,样子像冠帽上缨带、**蛇皮。它的叶子像罗网,果实像栾树结的果实,树干像刺榆。

118、栾:传说中的一种树木,树根是**的,树枝是红色的,树叶是青色的。

119、苉:即刺榆树。

120、鸟秩树:不详。

121、甘木:即不死树,人食用它就能长生不老。

122、枫木:古人说是枫香树,叶子像白杨树叶,圆叶而分杈,有油脂而芳香。

123、朱木树:红色的枝干、青色的花朵、黑色的果实。

124、柜格之松:树名。不详。

125、白木:一种纯白色的树木。

126、朱木:树皮、树枝、树干都是红色的,叶子是青色的。

127、槃(pán)木:盘旋弯曲一千里的大树。

128、牡丹:多年生落叶小灌木,生长缓慢,株型小。木本名贵花卉,根皮入药,花朵颜色众多,有粉色,红色,白色等等。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其余篇章内容早佚。原共22篇约32650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晚出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代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史记》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真正作者,前人有认为是禹、伯益、夷坚,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

对于《山海经》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过于荒诞无稽,所以作史时不敢以为参考,如鲁迅认为“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参考资料:

—《山海经》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书名·电针疗法 5 针灸治疗方法之一·电针疗法 51 电针临床应用的发展 52 电针的电流作用 53 电针仪 531 电针仪种类 532 电针仪 适应现象及其防止 533 电针 与手法运针 的比较 54 电针的适应症 55 电针的禁忌症 56 电针的操作 561 选穴 562 电针方法 563 脉冲电流的选择 564 电流的 强度 "感觉阈" 565 治疗时间 57 电针的应用 58 注意事项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电针疗法 1 拼音

diàn zhēn liáo fǎ

2 英文参考

electrotherapy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cupuncture with electric stimulation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galvanoacupuncture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EAC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lectroacupuncture therap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lectroacupunctur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electroaxupuncture therap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电针疗法:1书名;2针灸治疗方法。

4 书名·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为书名[1]。朱龙玉撰[1]。1957年由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

5 针灸治疗方法之一·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electroaxupuncture therapy)为针刺疗法之一[2]。是在刺入腧穴的针具上,用电针机通电,将电流 和针刺结合起来治疗疾病的方法[3]。一般是在毫针针刺的基础上,通过针体对机体导入不同性质的电流[1][2]。

51 电针临床应用的发展

关于电针的临床应用,国内早在1934年《针灸杂志》第一期上就有报道[1]。但比较系统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则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1]。

电针疗法是用电针仪器输出不同的脉冲电流,通过毫针作用于人体的经络穴位而治疗疾病的方法。是在祖国医学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4年《针灸杂志》对电针疗法就有报道,近年应用较广。

电针能够代替长时间的持续运针,比较客观地挖制 量,电生理效应也可产生治疗作用。对于一些较顽固的病症,需要较强的 而收效,脉冲电流的强 与手捻针相比,病人较易耐受。电针选穴一般以循经取穴为主,也可按神经节段取穴和经验取穴,常选2~4个主要穴位通电。先将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将电针机的输出线分别接于针柄上,选择好所需的波形及频率,逐渐加大电针机的输出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一般通电15~20分钟,病人持续出现酸、麻、胀等感觉和肌肉节律性收缩。凡适用于针灸治疗的疾病,大都适宜用电针。尤其是对某些神经疼痛或麻痹等疾病效果更好。电针在针刺麻醉中也较多应用。

电针疗法系在留针过程中,于相关穴组(两穴为一组)上通以由电针机输出的脉冲电流,电流的组合方式有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起伏波、锯齿波等。临床操作时,选择一定的波型和 强度,至预定时间达到 量时,即可停止通电,然后出针。该疗法适应范围很广,体针、头针、耳针、面针等均可使用,针刺麻醉中更为常用。应用中须注意的是:心脏病患者要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延髓附近的穴位电流不宜过强,以防发生意外。

52 电针的电流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通过毫针 腧穴,具有调整人体功能,加强止痛、镇痛,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肌张力等作用。 低频脉冲电流的波形、频率不同,其作用亦不同,

名 称

频率、波形

特 点

主治及功用

密 波

同频50100次/秒

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

止痛、镇静、缓解痉挛、针麻

疏 波

低频25次/秒

能引起肌肉收缩,提高肌肉韧带张力

痿证,各种肌肉、关节、韧带损伤

疏密波

疏、密波交替,持续时间各约15秒

能促进代谢,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种

止痛,扭挫伤,关节炎,面瘫,肌无力,冻伤等

断续波

断时,15秒内无电流,续时,15秒密波

能提高肌肉组织的兴奋性

痿证、瘫痪

锯齿波

620次/分,锯齿形波

能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改善气血循环

膈神经,做人工电呼吸,抢救呼吸衰弱

53 电针仪 531 电针仪种类

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电针仪虽然种类很多,但从原理上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 蜂鸣式电针仪 是一种利用电铃振荡原理,将直流电转换成脉冲电流。这种脉冲电流波形较窄,如针尖状,且不对称。由于耗电量大,有噪音,现在已很少使用。

② 降压式交流电针仪 是一种以一般市电交流电源,经变压器将电压降至25V以下,再经电阻和电位器加以调控输出,以获得适当的 强度。由于频率不可调,现在也很少使用。

③ 音频振荡电针仪 是一种利用音频振荡器,在20~200Hz范围内,产生频率可调的正弦波电针仪,虽然频率与输出强度可调,但波形单纯,疗效较差。这种电针仪目前亦很少应用。

④ 晶体管噪音式电针仪 此种电针仪的电源为直流6V,噪音频率为15000~20000 Hz,调制频率为3~30 Hz,输出电压为0~50V。E1332电针仪即属此种类型,主要适用于针麻与镇痛治疗等。

⑤ 声波电针仪 即声电针,是将音波发生器所产生的多种声源,如音乐、戏剧、歌曲、广播等声波输入电针仪,输出通过导线与刺入穴位的针灸相联,从而产生一种错综复杂、参差不齐、随机瞬变的复合声电波 ,故不易引起人体的适应性,从而长时间治疗时其作用不衰减。由于没有较强的基波干扰, 较为舒适患者易接受。声电流比一般脉冲波镇痛效果好。

⑥ 脉冲式电针仪 此种电针仪近年来在国内外应用最广。典型机种为G6805。其采用间歇振荡器为脉冲发生器,由可变电阻改变电路的时间常数,控制脉冲频率。在振荡变压器上绕有多组相互隔离的输出绕组,备绕组的输出经电位器分压后输出。由多谐振荡器输出方波,可获疏密波及断续波与脉冲波型。但是这两种波形的频率是不可调的,方波产生的起伏信号可调制其幅度,可获起伏波及锯齿波等脉冲列波型。 最近由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实验针灸教研室与美国亚特兰大针灸医疗中心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六研究室联合研制成功的第四代WL I型恒流对称双向脉冲电路电针仪。它的特点是恒流对称,而且可用经皮电极。

532 电针仪 适应现象及其防止

为了防止出现适应,电针仪的脉冲波型、脉冲幅度、频率和序列组织应该是多变的。所谓适应是指用固定的脉冲频率和序列作较长时间的 时,随 时间延长,虽然 电流强度不变,但针刺效应会减弱,患者主诉针感降低,甚至毫无 效果,临床上遇到这种情况时,一般都采用不断增加 强度的办法来解决。而另一个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对电针仪的脉冲和脉冲列波型有较大的可调性,使之能产生多种脉冲列波型,可以防止这种适应现象,增加 效果。低频 时,短的脉冲上升时间短暂,较不易适应。高频 时,可利用频率调制或幅度调制形成间断、疏密、起伏、锯齿等不同波形,以避免产生适应现象。

533 电针 与手法运针 的比较

电针和手法运针是两种不同性质的 ,电针是依赖电流的作用来兴奋穴位组织,而手法运针则是借助提插捻转等机械动作达到 穴位组织的目的。

实验证明,电针与手法运针的针感与传入神经纤维类别不同,前者以麻为主,主要经以Ⅱ类为主的粗纤维传入中枢,手法运针以酸胀感为主,主要经以Ⅲ类为主的细纤维传入中枢。电针和手法运针的针刺效应也不尽相同。

例如给家兔膀胱内充以等渗温氯化钠溶液50ml,大多可使膀胱呈平静状态,部分出现小的节律性波动。用2~4次/s、幅度360°的手法捻针 次 穴经2~3s的潜伏期,则可见膀胱内压升高,每次运针15s可使膀胱内压升高0392~0980kPa,针500次有效率达90%以上;用同法针刺穴旁1厘米的对照点,不能使膀胱内压升高、针200次升高率仅为1%,且上升幅度不超过0196kPa,具有显著的穴位特异性。而且适宜的电针 同一穴位则一般不能使膀胱内压升高,只有当 强度增加达血压升高、瞳孔放大时才能使膀胱内压升高,但经1~2次电针后针效减弱或消失,要加大 方可继续使膀胱内压改变,而且对照点及其他穴位也有同样的效应,无明显的穴位特异性,这种现象显然是痛 造成的应急反应。

因此就针刺次穴提高膀胱内压而言,手法运针的效果要较电针明显的多。实验证明,手法运针在提高皮肤温度、镇痛针麻、调整胃电、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抑制痫样放电、降低癫痫状态下升高的皮层Ach和K+活度、提高痫症状态下降低的Na+活度等方面也均较电针为佳,而电针对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和对与前阿皮素有关的多肽的影响方面则较手法运针为好。因此,电针和手法运针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

54 电针的适应症

电针疗法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一般针刺的适应症外,还可用作针刺麻醉、电针休克等[1]。耳针、头针、面针等均可参用本法[2]。

电针疗法目前常用于瘫痪、麻痹、肌萎缩、神经痛、精神病、胆道蛔虫病、胆石症、尿路结石、内脏下垂、尿失禁、尿潴留等。各种痛症,痹症,痿症,心、胃、肠、胆、膀胱、子宫等器官的功能失调,癫狂,肌肉、韧带、关节的损伤性疾病等。针刺麻醉。

55 电针的禁忌症

禁忌证同体针疗法;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早期(急性炎症期,约12周)病侧不宜用电针治疗。

56 电针的操作

临床操作时,选取两个适宜穴位,进针得气后,即可按电针机使用要求给予电流 ,至予定时间达到 量时,即可停止通电,然后退针[2]。一般每次通电20~30分钟,每日或间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治疗完毕,应调节电钮至“O”位,关闭电源,除去导线,再行起针[1]。

561 选穴

必须选取两个穴位以上,一般以取用同侧肢体13对穴位(即用13对导线)为宜,不可过多,以免 太强,患者不易接受。

562 电针方法

① 将2支针刺入治疗的有效穴位深度,寻找到应有的针感。

② 将电针机的输出旋纽转到零,打开电源开关。

③ 将输出电极分别夹在穴位上的两支针上,慢慢旋动输出旋钮;当肌肉开始收缩时,调整频率及波长旋钮,将频率调到要求程度,再慢慢加大输出量,观察针体周围的收缩,并询问病人的感觉,使其达到适应量。 通电时间:一般520分钟左右。针刺麻醉可持续长时间。如果感觉减低,可适当加大输出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左右再行通电。

④治疗完毕,应调节电钮至“O”位,关闭电源,除去导线,再行起针[1]。

563 脉冲电流的选择

由电针机输出的脉冲电流,有双向脉冲电流(间歇振荡电流)、正弦波、方波等[1]。其组合方式有连续波(其低于30赫的称疏波,高于30赫的称密波)、疏密波(疏波密波交替)、断续波(时断时续)、起伏波(脉冲幅度呈周期变化)、锯齿波(起伏如锯齿状)等[1]。

一般使用连续波时,病人感觉较舒适,但易出现电适应现象[1]。疏密波不易产生电适应,但病人局部常觉不适。断续波更不易产生电适应,兴奋作用较强[1]。起伏波、锯齿波较为柔和,且易耐受,所用频率多为1~100次/秒,少数达1000次/秒以上[1]。

通电时,电量应由小到大,以病人感到舒适或能耐受为宜[1]。切忌忽大忽小,时有时无,引起患者不安或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1]。

564 电流的 强度 "感觉阈"

当电流开到一定强度时,患者有麻刺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感觉阈"。 "痛阈":若电流强度增加,患者突然产生刺痛感,这时的电流强度称为电流的"痛阈"。 一般情况下,感觉阈和痛阈之间的电流强度,是治疗最适宜的 强度。

565 治疗时间

一般10~20min,1/d,7~10次为l疗程。

一般每次通电20~30分钟,每日或间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

57 电针的应用

① 麻痹病证 电针最适应于麻痹病的治疗,如偏瘫、小儿脊髓灰白质炎后遗症、脑炎后遗症、面瘫及其他神经麻痹等。电针可以帮助肌肉收缩,防止萎缩,以促进神经机能恢复。治疗时对穴位的准确度不必过于刻板,主要是根据 部位, 穴位下肌肉内有肌梭的穴位和部位,或是靠近神经干的穴位;而肌腱及腱膜部位的穴位疗效并不佳。输出量以肌肉出现明显的收缩为度, 时间以15分钟左右为宜。过于强烈的收缩易于疲劳,对疗效有一定影响。使用频率在每秒钟3~20次较为理想,每秒50次以上的频率麻痹肌肉易出现疲劳及适应现象,从而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

②疼痛病证 电针有较好的镇痛作用,针刺麻醉多数是采用电针 法。在治疗疼痛病症时,采用病灶附近及远距离穴位都有很好的镇痛效果。如牙痛针颊车穴、下关穴、冲阳穴有同等的疗效。使用频率为每秒钟100~200次为最理想,输出功率以肌肉明显的收缩或患者感觉较麻为限,镇痛所需要的 时间一般30分钟以上。

③ 针感迟纯者 刺针后针感较为敏感者不需要电针 ,单用手法足以达到治疗效果。而针感迟纯者,行针时有针感,停止操作则针感消失,为了保持较长时间的留针 作用,可以采用电针 法。这种电针 不需肌肉的收缩;应以加强针感为目的,使针下产生麻感或胀感,如只产生肌肉收缩,而无针感的加强,应调整针刺的位置,使针感增强,或是在增强针感和肌肉收缩的同时出现均可。此种 法,使用的频率较高,通常为每秒钟200~500次。最理想的是交流波电机,增 长可以满足针感的要求。

58 注意事项

1电针器的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

2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以防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3.毫针多次通电后针体易剥蚀,用针前必须检查,以防断针。施术时,必须选用性能正常的电针机,并注意检修针具、防止折针[2]。

4.体针疗法的注意事项均应遵守。

5胸背、上肢穴位使用电针时,不宜将同一对输出的二个电极分别跨接于身体两侧,有严重心脏病者或靠近延脑、脊髓部的穴位应慎用[1]。心脏病患者使用本法时,须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以防发生意外[2]。

6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或有严重心脏病者电流量宜小;腰以上部位一般不宜将一组导线跨接脊柱两侧,以免因强电流横贯脊髓而发生意外。对延髓附近的穴位,电流不宜过强[2]。

7.治疗中如电流输出量时大时小、时断时续,常系导线接触不良,应暂停待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耳屏·耳门 5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耳门 6 经穴名·耳门 61 出处 62 穴名解 63 所属部位 64 耳门穴的定位 65 耳门穴的取法 66 耳门穴穴位解剖 661 层次解剖 662 穴区神经、血管 67 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68 耳门穴主治病证 69 刺灸法 691 刺法 692 灸法 610 耳门穴的配伍 611 特效 612 文献摘要 613 耳门穴研究进展 6131 治耳聋 6132 促凝血 7 经穴别名·耳门 71 听会穴的别名 72 出处 73 穴名解 74 所属部位 75 听会穴的定位 76 听会穴的取法 77 听会穴穴位解剖 771 层次解剖 772 穴区神经、血管 78 听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79 听会穴主治病证 710 刺灸法 7101 刺法 7102 灸法 711 听会穴的配伍 712 文献摘要 713 听会穴研究进展 7131 治疗神经性耳聋 7132 治疗面痛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耳门 1 拼音

ěr mén

2 英文参考

ěrmén TE21 [中国针灸学词典]

Tīnghuiì GB2 [中国针灸学词典]

ěrmé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E2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J2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耳门:1经穴名;2耳屏;3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4经穴别名。

4 耳屏·耳门

耳门(tragus)为人体部位名[1]。见《黄帝内经灵枢·五色》。又名蔽[2]。是指外耳孔道的小瓣[2]。即耳屏[2][1][3]。《黄帝内经灵枢·五色》:“蔽者,耳门也。”

耳门为听宫穴所在;手、足太阳,手、足少阳,足阳明等经脉所过[4]。

耳门部分布的耳穴如下:外侧是外鼻穴,边缘是上屏尖、下屏尖穴;内侧面有咽喉、内鼻穴[5]。

耳屏(耳门)

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称耳屏,后方的对耳轮下部有一突起,称对耳屏[6]。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一凹陷,称为耳屏间切迹[6]。

5 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耳门

耳门为古代全身遍诊法三部九候部位之一[1]。即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1]。《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上部人,耳前之动脉。”王冰注:“在耳前陷者中,动应于手,手少阳脉气之所行也。”候耳目之气。

6 经穴名·耳门

穴位 耳门 汉语拼音 Ermen 罗马拼音 Erhmen 美国英译名 Ear Gate 各

号 中国 TE21 日本 21 法

国 莫兰特氏 TR23 富耶氏 TR23 德国 3E23 英国 T21 美国 TB21

耳门为经穴名(ěrmén TE21)[1]。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少阳三焦经[2][1]。耳即耳窍,门即门户,此穴居耳前,如声音入耳之门户,故名耳门[1]。耳门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等:如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聋哑,唇吻强,颈颌肿痛,现代又多用耳门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耳疮流脓,中耳炎,口周肌肉痉挛等。

61 出处

《针灸甲乙经》:耳门,在耳前起肉当耳缺者。

62 穴名解

耳即耳窍,门即门户,此穴居耳前,如声音入耳之门户,故名耳门[1]。

耳,听觉。《说文》:“耳,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门,人所出入处,经气出入之所。穴在耳屏上方切迹凹陷处,本经从耳后入耳中,由本穴出走耳前,穴居外耳道口,功能聪耳助听,有如声音入耳之门户,故名耳门。[7]

63 所属部位

耳前[8]

64 耳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耳门穴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9]。

耳门穴位于耳屏上切迹之前方凹陷处,张口取穴[2]。

耳门穴位于耳区,耳屏上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1]。即微张口,耳屏上切迹前的凹陷中,听宫直上[1]。

耳门穴在手少阳三焦经的位置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肌肉)

耳门穴在耳前的位置(骨骼)

65 耳门穴的取法

正坐或侧伏,微开口,当听宫穴直上05寸之凹陷处取穴。

正坐或侧伏位,微开口,当听官直上05寸之凹陷处取穴[10]。

快速取穴:耳屏上缘的前方,张口有凹陷处即是耳门穴[11]。

66 耳门穴穴位解剖

耳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腮腺。有颞浅动、静脉。分布著耳颞神经及面神经分支。皮肤由三叉神经的上颌神经的分支耳颞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除含有上述皮神经外,还有颞浅动、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腮腺上端的筋膜入该腺,直抵外耳道软骨上方的骨膜。

66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1]。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12]。

66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颞神经分布和颞浅动脉干经过;深层有下颔神经和舌咽神经腮腺支分布[12]。

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和颞浅动、静脉[2]。

67 耳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耳门穴有开耳窍、疏邪热作用[1]。

耳门穴具有开窍聪耳,泄热活络的功效。

手少阳经脉入耳中,交颊部,耳门穴又位于耳前,邻近齿部,故取之聪耳开窍、散风通络,治疗耳疾及齿痛等[13]。

耳门穴有疏通经络、开窍益聪作用,是耳疾的常用穴。主治耳鸣,耳聋,齿痛。[7]

68 耳门穴主治病证

耳门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等:如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聋哑,唇吻强,颈颌肿痛,现代又多用耳门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耳疮流脓,中耳炎,口周肌肉痉挛等。

耳门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颌肿,眩晕等[2]。

耳门穴主要用于耳部疾患等:如耳鸣、耳聋、聋哑、齿痛、眩晕等[1]。

耳门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12]。

耳门穴主治头颈五官病:耳聋,耳鸣,聤耳流脓,唇吻强,齿痛,颈颌肿痛等。

现代又多用耳门穴治疗下颌关节炎、面神经麻痹等[1]。

耳聋耳鸣,耳疮流脓,中耳炎,牙痛,下颌关节炎,口周肌肉痉挛。

69 刺灸法 691 刺法

直刺03~05寸[2]。

一般直刺05~l0寸,避开耳前动脉[1]。

张口,直刺05~1寸[12]。

治耳聋时,斜向内前下方深刺15~2寸,局部有酸胀感[10]。

治口眼㖞斜时,可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05~1寸,耳底胀痛,有时酸胀感可扩散至舌前部[10]。

注意:耳门穴不宜针刺过深,以免刺伤颈内动、静脉。针刺留针不宜过长,以免发生弯针、折针。

692 灸法

可灸[1][10][12]。

艾条灸5~10分钟[2]。

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610 耳门穴的配伍

耳门穴配翳风、中渚、听宫、听会治耳鸣、耳聋[1]。

耳门穴配翳风、合谷治中耳炎[1]。

耳门穴配丝竹空治牙痛[1]。

耳门配翳风、合谷,治聤耳[10]。

耳门配风池、翳风、听会、听宫,治重听无所闻[10]。

耳门配听官、听会、翳风、中渚,治耳聋[10]。

耳门配听宫、听会、翳风,有清热聪耳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聤耳。

耳门配颊车、下关、合谷,有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齿痛。

耳门配颧髎、颊车、翳风,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下颌关节炎。

611 特效

每天早晚各揉按耳门穴1次,每次1~3分钟,可改善和治疗耳呜、中耳炎、耳道炎、重听等耳部疾病[11]。

6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耳鸣聋,头颔痛,耳门主之。

《外台秘要》:治中风口㖞。

《针灸大成》:主耳鸣如蝉声,聤耳脓汁出,耳生疮,重听无所闻,齿龋,唇吻强。

《类经图翼》:主治耳聋,聤耳脓汁。

《百症赋》:耳门、丝竹空,住牙疼于顷刻。

613 耳门穴研究进展 6131 治耳聋

针刺耳门,对链霉素中毒性耳聋有显著的疗效[13]。

6132 促凝血

在实验研究中发现,针刺动物“耳门”,凝血时间明显缩短[13]。

7 经穴别名·耳门

耳门为经穴别名,即听会穴[1]。出《千金翼方》。

穴位 听会 汉语拼音 Tinghui 罗马拼音 Yinghui 美国英译名 Listening Conference 各

号 中国 GB2 日本 2 法

国 莫兰特氏 VB1 富耶氏 VB2 德国 G2 英国 G2 美国 GB2

听会为经穴名(Tīnghuiì GB2)[1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耳门(《备急千金要方》),听呵(《针灸资生经》),后关(《针灸资生经》),听河(《针灸大全》),机关(《针灸学》(南京))。属足少阳胆经[14]。听即听觉,会指聚会,此穴在耳前,故名听会[14]。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耳鸣,面痛,口㖞,聘耳,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颌关节脱臼,牙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等。

71 听会穴的别名

耳门(《备急千金要方》),听呵(《针灸资生经》),后关(《针灸资生经》),听河(《针灸大全》),机关(《针灸学》(南京))。

72 出处

《针灸甲乙经》:听会,在耳前陷者中,张口得之,动脉应手。

73 穴名解

听即听觉,会指聚会,此穴在耳前,故名听会[14]。

听,聆也,耳受声为听。会,有会合、聚会之义。耳主听觉,穴当耳前,为耳部脉气之聚会,以其主治耳聋气闭,针此可使声音得以会聚,为司听之汇。本穴之上有和髎、耳门、听宫,本穴与之挨近,而名听会。[7]

74 所属部位

耳前[15]

75 听会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听会穴在面部,当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9]。

听会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14]。

听会穴位于面部,当耳屏间切迹前方,下颌髁状突之后缘,张口有空处[16]。

听会穴在足少阳胆经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肌肉)

听会穴在耳前的位置(骨骼、神经、血管)

76 听会穴的取法

正坐仰靠位,在耳屏间切迹前,当听宫直下,下颔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处取穴。

听会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突之间的凹陷中。正坐仰靠或侧伏位张口取穴[14]。

正坐或仰卧位,张口,当耳屏间切迹与下颌骨髁状突之间的凹陷中取穴[17]。

77 听会穴穴位解剖

听会穴下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有颧眶动、静脉。分布著颧面神经和颧颞神经,面神经的颞支。皮肤由上颌神经的耳颞神经分布。腮腺内部的血管主要有颈外动脉、颞浅动静脉、上颌动静脉、面横动静脉、面后静脉,神经有耳颞神经和面神经丛。

7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囊→腮腺[14]。

皮肤→皮下组织→咬肌筋膜→腮腺[18]。

7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耳颞神经、耳大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深层有面神经丛、下颌神经肌支和舌咽神经腮腺支分布[18]。

布有耳大神经,面神经和颞浅动脉[16]。

78 听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听会穴具有开窍聪耳,通经活络的功效。

听会穴有开耳窍、疏风热的作用。[14]

足少阳胆经入耳中,听会穴位于耳前,近于齿部,穴下正是颞颌关节,故可治疗耳、齿、口、面及颞颌关节部位疾病[19]。

听会穴有清热散风、通关开窍作用,是治疗耳疾的常用穴[7]。

79 听会穴主治病证

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耳鸣,面痛,口㖞,聘耳,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突发性耳聋,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颞颌关节疼痛,颞颌关节脱臼,牙痛,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等。

听会穴主治耳及面颊等疾患:如耳鸣、耳聋、聤耳、耳底痛、眩晕、口噤、音哑、齿痛、腮肿、口眼斜等[14]。

听会穴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面痛、齿痛、口㖞[18]。

听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病:耳鸣,耳聋,聘耳,齿痛,口㖞,面痛,颞颌关节疼痛或脱臼[19]。

现代又多用听会穴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聋哑、神经性耳聋、咀嚼肌痉挛、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14]。

听会穴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口眼㖞斜;以及中耳炎,腮腺炎,下颌关节炎等[16]。

1五官科系统疾病: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痉挛;

2其它: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

710 刺灸法 7101 刺法

张口,直刺05~08寸,局部有酸胀感,并向周围扩散[17]。

张口[18],直刺05~1寸[18][16][14]。

注意:深刺1寸左右起针后,偶可致颞颌关节部位疼痛或咀嚼疼痛,经局部热敷后即可缓解疼痛症状,但再次施针时应注意适当浅刺[17]。

7102 灸法

可灸[14][17][18]。

艾条灸5~10分钟[16]。

艾条灸5~10分钟。

711 听会穴的配伍

听会配翳风、听宫、外关,治耳鸣、耳聋[17]。

听会配颊车、地仓、阳白、合谷,治口眼呙斜[17]。

听会配太阳、率谷、头维,治偏头痛[17]。

听会配睛明、丝竹空、攒竹,有清热止痛的作用,主治目痛,目赤,目翳。

听会配头维、印堂、太冲,有疏散风热,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头痛。

听会配合谷、太阳、颧髎,有祛风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主治三叉神经痛。

712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手太阳,手、足少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目泣出,头不痛者,听会主之。聋,耳癫溲,癫溲者若风,听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青盲目无所见,远视,目中肤翳,白膜,头痛,目外眦赤痛。

《针灸资生经》:目中翳膜,针瞳子髎、丘墟。

《类经图翼》:妇人乳肿,针瞳子髎、少泽。

《针灸大成》:主耳鸣耳聋,牙车臼脱,相离一二寸,牙车急不得嚼物,齿痛恶寒物,狂走,瘛疭,恍惚不乐,中风口呙斜,手足不遂。

《玉龙歌》: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

《胜玉歌》:耳闭听会莫迟延。

713 听会穴研究进展 7131 治疗神经性耳聋

主穴取患侧听会、翳风。肝气厥逆者,加太冲、侠溪、丘墟、中渚等;气血瘀阻者,加血海、膈俞、三阴交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者,加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肾元亏损者,加肾俞、关元、太溪等;药物中毒者,加百会、哑门、上星、外关等。听会张口略向内上方斜刺1~12寸,翳风向内上方徐徐刺入1~13寸,使有酸麻胀感并向周围扩散为得气。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通以脉冲电流,选用连续波,频率13 Hz,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或见患侧面部表情肌微有抽动即可,通电20~30 min。对于配穴,虚证者用提插捻转补法,实证者用泻法。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一次。每日治疗1次,20次为一疗程。治疗38例患者,经1~3个疗程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1%。[17]

7132 治疗面痛

面痛位于三叉神经第3支感觉区内,取翳风、听会二穴为主;发展至三叉神经第1、2支感觉区,取听宫、听会二穴为主,均张口进针。针刺翳风时,针尖向对侧颧髎方向斜刺,进针15~2寸,听宫、听会二穴进针向对侧耳后方向2寸左右,针感应向三叉神经感应区放射。而后加电针治疗仪,选用连续波,100~120次/min,中度 。治疗12例患者,10例均达到痛止病除的疗效,2例针刺1次疼痛即减轻。[17]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术前准备 5 手术器械 6 手术方法 61 扁针操作法 62 圆针操作方法 7 白内障针拨术后处理 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白内障针拨术 1 拼音

bái nèi zhàng zhēn bō shù

2 英文参考

Couching for cataract

3 概述

白内障针拨术是在古代中医眼科眼科“金针拨内障”的基础上,经过改良的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是通过手术将混浊的晶状体移位到玻璃体腔内,而使患者复明。适应证为老年性成熟期或近成熟期白内障。本法具有患者痛苦少,手术时间短,伤口小,恢复较快,术后不需卧床和器械简单,操作方法简便等优点。年老多病患者尤宜这种手术方法。[1]

4 术前准备

术前数天患眼点消炎眼药水,冲洗泪道。术前2h滴1%阿托品液或1~25%新福林液散瞳,直至瞳孔充分放大(8mm以上)。术眼结膜囊及术区皮肤按常规消毒,眼垫包封。进手术室后再冲洗结膜囊及消毒皮肤,作表面麻醉。[1]

5 手术器械

持针器、小蚊式止血钳、固定镊、无齿结膜镊、双面刮胡须刀片(用时掰成三角形,刀锋长约7~8mm,底边宽约4~5mm)。扁针法加扁针头拨障针、扩张针、眼睑拉钩、眼科剪、针及线。圆针法加圆头拨障针、开睑器。[1]

6 手术方法

白内障针拨术有扁针法和圆针法两种方法[1]:

61 扁针操作法

以左眼为例,患者取半卧位,或用五官科检查椅取坐位,头微后仰,铺手术巾,作球后及下睑缘外侧1/3处皮下浸润麻醉或用针麻。助手用眼睑拉钩拉起上睑,下睑缝线牵引,术者左手用固定镊子挟持角膜缘6点钟处的球结膜以固定眼球,并牵拉眼球转向鼻上方,右手持止血钳夹紧掰成三角形的刀片,在角膜缘4~5点钟外4 mm处,刀尖与巩膜垂直,作一平行于角膜缘,穿通眼球壁全层的切口,切口长约3mm。

右手换取拨障针,针头部的弯曲面朝下,针尖与巩膜垂直,将拨障针的扁平部全部插入切口,然后略退针,针头留在切口内约3 mm时,针柄倾向面部,保持针头朝向1~12点钟处,并在睫状体与晶状体之间轻轻摆动前进,经过虹膜后面,到达瞳孔中心部,然后将针头凹面贴住晶状体向下绕过晶状体赤道部6点钟处,转向晶状体后上,直接拨断4~6点钟处韧带,接着把针放平到针头在晶状体后7~8点钟赤道部处,向4~5点钟作水平摆动,做第一

次划破玻璃体前界膜的动作。此时,针头的凹面已朝上,要注意针柄向外旋转,使针的凹面仍然朝下。然后退针,重新进入晶状体前,再依次压晶状体边缘的1~4点、9~12点,使晶状体向后下倾倒,相应处的韧带亦同时折断。此时,用拨障针由左向右第二次水平划破瞳孔区下1/3的玻璃体前界膜(划时将拨障针头超过晶状体赤道缘)。最后将针头部移到8点钟处的晶状体边缘,将晶状体拨至眼球内颞下的视网膜锯齿缘附近(注意不可使晶状体靠后)。除6点钟处保留几根韧带外,务使6点半至9点钟处韧带全部折断。稍压数分钟,起针后晶状体不再浮起,即可退针。

如对划破玻璃体前界膜没有把握,可在取出拨障针后,换用扩张针伸向切口(必须朝向球心),缓慢来回捻转扩张切口。捻转角度90度左右即可,使手上有紧涩感才能达到充分扩张的目的。去扩张针之前,左手松开固定镊,换取结膜镊去扩张针,使结膜切口与巩膜切口错位,达到用结膜遮盖巩膜切口的目的。术毕点1%阿托品眼膏加抗生素眼膏,术眼盖眼垫包封。

62 圆针操作方法

以右眼为例,患者取平卧或半卧位,铺手术巾,作球后麻醉,放置开睑器(盲端在鼻侧)。术者右手持固定镊夹持角膜边缘6点处的球结膜,并牵拉眼球转向鼻上方,左手持止血钳夹紧掰成三角形的刀片,在角膜缘8~9点钟的外侧4mm处,与巩膜垂直,刀锋向外,作一垂直于角膜缘,穿通眼球壁全层的切口,切口长约3mm[图(1))。

用拨障针从切口垂直穿入球内3 mm深,再将针体转至与眼球壁接近平行,缓慢将针由睫状体与晶状体之间向瞳孔区推进,使针达晶状体前面。然后用拨障针按外下、外上、内上、内下等方向的顺序,将晶状体相应部位的韧带直接拉断,并向后方轻压[图(2)]。继而以拨障针头弯曲部抱着晶状体对侧赤道部(右眼4点,左眼8点钟处)[图(3)]拉压向颞下方,使之紧贴于睫状体扁平部和锯齿缘之间的球壁内侧[图(4)]。稍候片刻,徐徐起针至瞳孔领。如晶状体不再浮起,方可抽出拨障针。用小棉签轻轻揉按出针口,使结膜切口与巩膜切口错位,达到用结膜遮盖巩膜的目的。术毕涂抗生索眼药膏及散瞳剂,术眼盖跟垫包封。

图 白内障针拨术

7 白内障针拨术后处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