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之反经:《论士》全文阅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4收藏

古籍之反经:《论士》全文阅读,第1张

  《书》曰:“能自得师者王。”何以明之?齐宣王见颜触曰:“触前。”触亦曰:“王前。”(议曰:夫触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触为慕势,不若使王为趋士。)宣王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者贵乎?”对曰:“昔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百步而樵采者,罪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言之,生王之头,曾不如死士之垄。”宣王竟师之。

 (宣王左右曰:“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之钟,东南西北,莫敢不服。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于农亩之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触曰:“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舜起农亩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人者,乃廿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哉?《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其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其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夸其名,华而无其实德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十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不学,而成其道。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夫孤、寡者,困贱下位者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以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名,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谚曰:“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士不必贤也,要之知道;女不必贵种,要之贞好。”何以明之?淳于髡谓齐宣王曰:“古者好马,王亦好马;古者好味,王亦好味;古者好色,王亦好色;古者好士,王独不好!”王曰:“国无士耳。有则寡人亦悦之。”髡曰:“古有骅骝骐骥,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马矣;古有豹象之胎,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味矣;古有毛嫱、西施,今之无有,王选于众,王好色矣;王必待尧舜禹汤之士,而后好之,则尧舜禹汤之士,亦不好王矣。”

 (鲁仲连谓孟尝君曰:“君好士未也。”孟尝君曰:“文不得士故也。”对曰:“君之厩马百乘,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岂有骐骥騄耳哉?后宫十妃,皆衣缟纻,食粱肉,岂有毛嫱、西施哉?色与马取于今之世,士何必待古哉?故曰:‘君好士未也。’”

 张敞《与朱邑书》曰:“饥者甘糟糠,饱者饫粱肉。何则?有无之势异也。昔陈平虽贤,须魏倩而后进;韩信虽奇,赖萧何而后信。故士各达其及时之宜。若待古之英俊,必若伊尹、吕望而后荐之,则此人不因足下而进矣。”《淮南》曰:“待腰袅、飞兔而后驾,则世莫乘车矣;待西施、洛浦而后妃,则终身不家矣。然不待古之英俊而自足者,因其所有而遂用之也。”)

 《语》曰:“琼艘瑶楫,无涉川之用;金弧玉弦,无激矢之能。是以分絜而无政事者,非拨乱之器;儒雅而乏治理者,非翼亮之士。”何以明之?魏无知见陈平于汉王,汉王用之。绛、灌等谗平曰:“平盗嫂受金。”汉王让魏无知。无知曰:“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闻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于胜负之数,陛下假用之乎?今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耳!盗嫂受金,又安足疑哉?”汉王曰:“善。”

 黄石公曰:“有清白之士者,不可以爵禄得;守节之士,不可以威刑胁。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守节之士,修其道。”何以明之?郭隗说燕昭王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厮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凭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恣睢奋击,呴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乃古之服道致士者也。

 黄石公曰:“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招其所归,示其所死,则所求者至矣。”何以明之?魏文侯太子击礼田子方,而子方不为礼,太子不悦,谓子方曰:“不识贫贱者骄人乎?富贵者骄人乎?”子方曰:“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人主骄人而亡其国,大夫骄人而亡其家。贫贱者若不得意,纳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贫贱乎?”

 宋燕相齐,见逐罢归,谓诸大夫曰:“有能与我赴诸侯乎?”皆执杖排班,默而不对。燕曰:“悲乎!何士大夫易得而难用也?”陈饶曰:“非士大夫易得而难用,君不能用也;君不能用,则有不平之心。是失之于己而责诸人也。”燕曰:“其说云何?”对曰:“三升之稷,不足于士,而君雁鹜有余粟,是君之过一也。果园梨栗,后宫妇女,以相提挃,而士曾不得一尝,是君之过二也。绫纨绮縠,美丽于堂,从风而弊,士曾不得以为缘,是君之过三也。夫财者,君之所轻;死者,士之所重。君不能行君之所轻,而欲使士致其所重,譬犹铅刀畜之,干将用之,不亦难乎?”宋燕曰:“是燕之过也。”

 《语》曰:“夫人同明者相见,同听者相闻。德合则未见而相亲,声同则处异而相应。”韩子曰:“趋舍同则相是,趣舍同则相是,趣舍异则相非。”何以明之?楚威王问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欤?何士人众庶不誉之甚?”宋玉曰:“夫鸟有凤而鱼有鲸,凤凰上击九万里,翱翔乎窈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料天地之高哉?鲸鱼朝发于昆仑之墟,暮宿于孟津;夫尺泽之鲵,岂能与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鲸,士亦有之。夫圣人瑰琦意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议曰:世之善恶,难得而知;苟非其人,莫见其际,何者?夫文章为武人所嗤,未必鄙也;为杨、马所嗤,此真鄙矣。夫人臣为桀、纣所毁,未必为愚也;必若尧、舜所毁,此真愚矣。世之毁誉,不足信也。故曰:“不夜出,安知有夜行人?”太公曰:“智与众同,非人师;伎与众同,非国工也。”老子曰:“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曰:“凡人所贱,圣人所贵。”信矣哉!)

 《语》曰:“知人未易,人未易知。”何以明之?汗明说春申君,春申君悦之。汗明欲谈,春申君曰:“仆已知先生意矣。”汗明曰:“未审君之圣孰与尧?”春申君曰:“臣何足以当尧?”汗明曰:“然则君料臣孰与舜?”春申君曰:“先生即舜也。”汗明曰:“不然,臣请为君终言之。君之贤不如尧,臣之能不及舜。夫以贤舜事圣尧,三年而后乃相知也。今君一时而知臣,是君圣于尧而臣贤于舜也。”

 《记》曰:“夫骥唯伯乐独知之,若时无伯乐之知,即不容其为良马也。士亦然矣。”何以明之?孔子厄于陈、蔡,颜回曰:“夫子之德至大,天下莫能容。然夫人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故曰:文王明夷则主可知,仲尼旅人则国可知。)

 《谷梁传》曰:“子既生,不免乎水火,母之罪也;羁冠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羁冠,谓交互剪发;成童,谓八岁以上。);就师学问无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心志既通,而名誉不闻,友之罪也;名誉既闻,有司不举,有司之罪也;有司举之,王者不用,王者之过也。”(孔子曰:“内行不修,己之罪也;行修而名不彰,友之罪也。”)

 《论》曰:“行远道者,假于车马;济江海者,因于舟楫。故贤士之立功成名,因于资而假物者。”何以明之?公输子能因人主之材木,以构宫室台榭,而不能自为专屋狭庐,材不足也;欧冶能因国君之铜铁,以为金炉大钟,而不能自为壶鼎盘盂,无其用也;君子能因人主之政朝,以和百姓、润众庶,而不能自饶其家,势不便也。故舜耕于历山,恩不及州里;太公屠牛于朝歌,利不及于妻子。及其用也,恩流八荒,德溢四海。故舜假之尧,太公因之周文,君子能修身以假道,不能枉道而假财。

 (慎子曰:“螣蛇游雾,飞龙乘云,云罢雾霁,与蚯蚓同,则失其所乘矣。”韩子曰:“千钧得船则浮,锱铢失船则沉,非千钧轻而锱铢重,有势之与无势耳。故势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乌获轻千钧而重其身,非其身重于千钧也,势不便也;离娄易于百步而难于眉睫,非百步近而眉睫远,道不可也。”)

 《语》曰:“夫有国之主,不可谓举国无深谋之臣、阖朝无智策之士,在听察所考精与不精、审与不审耳。”何以明之?在昔汉祖,听聪之主也,纳陈恢之谋,则下南阳。不用娄敬之计,则困平城。广武君者,策谋之士也。韩信纳其计,则燕、齐举。陈余不用其谋,则泜水败。由此观之,不可谓事济者有计策之士、覆败者无深谋之臣。虞公不用宫之奇之谋,灭于晋;仇由不听赤章之言,亡于智氏;蹇叔之哭,不能济崤渑之覆;赵括之母,不能救长平之败。此皆人主之听,不精不审耳。天下之国,莫不有忠臣谋士也。

 (议曰:天下无灾害,虽有贤德,无所施才。老子曰:“大道废,有仁义;国家昏乱,有忠臣。”

 《淮南子》曰:“未有其功而知其贤者,唯尧之知舜也;功成事立而知其贤者,市人之知舜也。”

 陆机曰:“飞辔西顿,则离朱与蒙瞍收察;悬景东秀,则夜光与碔砆匿耀。是以才换世则俱困,功偶时而并劭。”以此推之,向使殷无鸣条之事,则伊尹有莘之媵臣;周无牧野之师,则太公渭滨之渔者耳。岂能勒名帝籍,策勋天府乎?故曰:“贤、不肖者,才也;遇与不遇者,时也。”诚哉是言也。)

 黄石公曰:“罗其英雄,则敌国穷。夫英雄者,国家之干;士民者,国家之半。得其干,收其半,则政行而无怨。”知人则哲,唯帝难之。慎哉!

嗝屁股的嗝是嗝gé。

古籍解释:《广韵》古核切《集韵》各核切,𠀤音隔。《玉篇》雉鸣也。《集韵》与㗆同。又《新语·资执篇》穷泽之民,据犁嗝报之士,或怀不羁之才。

嗝字造句:

1、这次大伙儿都酒足饭饱,而且太阳也已经西斜,凉爽了许多,所以不时有人打着嗝儿伴奏。

2、可那么一大杯温热的咖啡倒掉也实在可惜,还是免费的,于是我咕咚咚咕几口饮尽,打着饱嗝儿熄灯上床躺下了。

3、4D超声波成像技术告诉医生,从26周起,胎儿典型的行为和情绪诸如抓挠、微笑、哭闹、打嗝儿和吸吮动作都已经开始了。

4、有关专家在活动启动仪式上介绍说,打嗝儿、反酸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病理现象,更是胃病的一种常见症状。

5、按老头儿许诺的,他会把自己的灵魂投到一名即将嗝儿屁的年轻军官身上,如果按照地球上军衔等级划分来看,那个军官是个少将级别。

6、泰山大帝大为惊讶,放下手头的活计,走出大殿,搭手往山下一瞧,果然见一个铁塔似的鬼佬,倚卧在山脚下,打着嗝,似睡非睡,好不舒坦。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春泽汤处方泽泻(三钱)猪苓(二钱)茯苓(二钱)白术(二钱)桂心(一钱)人参(一钱半)柴胡(一钱)麦门冬(一钱半)功能主治治伏暑发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兼治伤寒阴阳不分,疑二之间,最宜服之。用法用量每服七钱,水一钟半,灯心二十茎,煎至一钟,食远服。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医钞类编》卷十:春泽汤处方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猪苓、肉桂、甘草(炙)。功能主治肠虚泄泻,小便不利。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医钞类编》卷十《得效》卷二:春泽汤处方人参、白术、茯苓、泽泻、猪苓。功能主治伤暑烦渴,引饮无度,兼治伤寒温热,表里未解,烦渴引水,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用法用量《证治要诀类方》春泽汤,为五苓散加人参。临床应用水逆证:马某某,女性,回族。患儿于半年前某日中午外出拾柴,劳累汗出,口渴难忍,回家后暴饮生冷水二瓢,自觉胃脘胀满,夜寐不安,半夜后吐出清稀痰涎半碗许始得安睡。第二天晨起即觉口干,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半年来未见好转,亦未延医诊治。就诊时心下胀满,活动时,胃脘有振水声,呕吐清水后腹中肠鸣,漉漉有声,脘腹微痛,喜热恶冷,大便微溏,小便不利,四肢欠温。舌质淡,苔白腻水滑,脉弦滑稍缓,诊为水逆之证。治以温化,春泽汤增损治之。处方:桂技9g,茯苓9g,炒白术9g,猪苓9g,泽泻10g,党参6g,生姜6g,代赭石12g(先煎)。每日一剂,水煎温服,连服五剂,药后呕吐止,诸症减轻,继进前方去代赭石十剂,后以六君子汤加味而竟全功。摘录《得效》卷二《普济方》卷一三三引《御药院方》方名春泽汤组成泽泻3钱,猪苓3钱,赤茯苓2钱,白术2钱,官桂1钱,人参2钱,柴胡2钱,麦门冬2钱。主治伤寒表里不解,发渴饮水,小便赤涩,阴阳不分,疑贰之间。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灯草20根,同煎8分,去滓,空心服。制备方法上(口父)咀,依证如法修制。

详见百科词条:春泽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5:05:17 共79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一、译文

秦统一天下,吞并诸侯,临朝称帝,供养四海,天下的士人顺服的慕风向往,为什么会像这样呢?回答是:近古以来没有统一天下的帝王已经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继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诸侯凭着武力相征伐,强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战事不止,军民疲惫。

如今秦皇南面称帝统治了天下,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这样一来,那些可怜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没有谁不诚心景仰皇上,在这个时候,应该保住威权,稳定功业,是安定,是危败,关键就在于此了。

秦王怀着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个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亲近士民,抛弃仁政王道,树立个人权威,禁除诗书古籍,实行严刑酷法,把诡诈权势放在前头,把仁德信义丢在后头,把残暴苛虐作为治理天下的前提。

实行兼并,要重视诡诈和实力;安定国家,要重视顺时权变:这就是说夺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样的方法。秦经历了战国到统一天下,它的路线没有改,他的政令没有变,这是它夺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没有不同。

秦王孤身无辅却拥有天下,所以他的灭亡很快就来到了。假使秦王能够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现骄奢*逸的君主,也不会有倾覆危亡的祸患。所以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国家,名号卓著,功业长久。

当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没有人不伸长脖子盼着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冻的人穿上粗布短袄就觉得很好,挨饿的人吃上糟糠也觉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执政才能的表现。这就是说劳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

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为天下的苦难而忧心,丧服期间就改正先帝的过失,割地分民,封赏功臣的后代,封国立君,对天下的贤士以礼相待,把牢狱里的犯人放出来,免去刑戮,废除没收犯罪者妻子儿女为官家奴婢之类的杂乱刑罚,让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乡。

打开仓库,散发钱财,以赈济孤独穷困的士人;减轻赋税,减少劳役,帮助百姓解除急困;简化法律,减少刑罚,给犯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机会,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变节操,修养品行,各自谨慎对待自身;满足万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对待天下人,天下人就归附了。

如果天下到处都欢欢喜喜安居乐业,唯恐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有奸诈不轨的人,而民众没有背叛主上之心,图谋不轨的臣子也就无法掩饰他的奸诈,暴乱的阴谋就可以被阻止了。

二世不实行这种办法,破坏宗庙,残害百姓,比始皇更加暴虐无道,重新修建阿房宫,使刑罚更加繁多,杀戮更加严酷,官吏办事苛刻狠毒,赏罚不得当,赋税搜刮没有限度,国家的事务太多,官吏们都治理不过来;百姓穷困已极,而君主却不加收容救济。

于是奸险欺诈之事纷起,上下互相欺骗,蒙受罪罚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连绵不断,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难。从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处穷苦之境,到处都不得安静,所以容易动乱。

因此陈涉不凭商汤、周武王那样的贤能,不借公侯那样的尊贵,在大泽乡振臂一呼而天下响应,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处于危难之中。

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开端与结局的变化,知道生存与灭亡的关键,因此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

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尊贵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拥有天下,而自身却不能免于被杀戮,就是由于挽救倾覆局势的方法错了。这就是二世的错误。

二、原文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

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

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

然后奸伪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借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三、出处

贾谊《过秦论》

四、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育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汉文帝,力主改革,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因当时长沙王不受文帝宠爱,故有被贬之意)。后改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堕马而死,自伤无状,忧愤而死。

贾谊的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代表作有《过秦论》《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论积贮疏》等。其中《陈政事疏》和《论积贮疏》是批评时政之作,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西汉文帝时代,是汉代所谓的“太平盛世”,即“文景之治”的前期。贾谊以他敏锐的洞察力,透过表象,看到了西汉王朝潜伏的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

国内封建割据与中央集权的矛盾、统治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以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都日益加剧,统治者的地位有动摇的危险。 

为了调和各种矛盾,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贾谊在《陈政事疏》《论积贮疏》以及《过秦论》等著名的政论文中向汉室提出了不少改革时弊的政治主张。本文就是以劝诫的口气,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秦王朝政治的成败得失,为汉文帝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二、作品赏析

《过秦论》是一篇政论,其主旨在于分析“秦之过”。

上篇通过对秦国兴盛历史的回顾,指出秦国变法图强而得天下,“仁义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则具体地论述了秦统一之后的种种过失。

中篇指出秦统一天下,结束了多年的战乱,本来处在很好的形势中,但秦始皇没有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反而焚书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时,仍不能改正原先的过失,终致国家倾覆。

《过秦论》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时候,如果子婴能改变原来错误的政策,“闭关据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图发展,甚至可以重新恢复国家的统一。

但遗憾的是,秦朝钳口闭言的一贯政策,导致上下“雍闭”,子婴孤立无亲,终于不免灭亡的命运。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过秦论

  古人读书校书,常常随手在书上记下读校时间,或记下其它感慨。这种随手写下的即兴文字,就其内容讲,不同于不般意义上的题跋,通常称为手识或手泽。这种手泽,不仅反映了该书的实际流传情况,而且还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史料。如被日人收藏的《周易注疏》十三卷,共十三册,每一册的末尾都有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第六子──陆子的手识。其第一册写道:“其月二十一日,陆子三山东窗传标。”第二册写道:“端平改元冬十二月二十三日,陆子三山写易东窗标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末一册,即第十三册的手识:“端平二年正月十日,镜阳嗣隐陆子,遵先君手标,以朱点传之。时大雪初晴,谨记。”从这些手泽中我们不难看出:①这部《周易注疏》是陆游读过的,陆游不仅读过,还作了句读。②陆子所标,系“遵先君手标”,也就是他仅仅用“朱点”重复了一下他父新陆游所作的句读。③陆子称“镜阳嗣隐”,并且是在“三山东窗”完成读易的。

 考三山在浙江山阴县的镜湖之中,陆游中年以后即卜居于此。

 而所谓“东窗”,即陆宅龟堂的`东窗,这是陆游与家人聚坐和读书的地方。陆游《剑南诗稿》卷三七有《与子虞、子坦坐龟堂后东窗偶书》一诗,卷三六又有《龟堂东窗戏弄笔墨偶得绝句》一诗,其中有“北庵睡起坐东厢”一句,知所谓“龟堂”是陆宅中的东厢房。卷三十三有一首诗叫《读易》,陆游写道:羸躯抱疾时时剧,白发乘衰日日增。

 净扫东窗读《周易》,笑人投老欲依僧。

 陆游十分重视“六经”,他在《六经示儿子》一诗中(诗见《剑南诗稿》卷三八),说“六经如日月,万世固长悬”。并且说“我老空追悔,儿无奈壮年”。趁着年富力强,好好读“六经”。

 显然陆子遵从了其父的这一教导,而且还按着陆家的传统,在“东窗读易”。不用说,陆游诗中的《周易》,就是现藏日本的这部《周易注疏》,而陆子的十三条手泽,又每一条都可和陆诗相印证。这部书无论从文物角度(名人读阅本),

 还中从实用角度(宋本、且有句读),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1955年该书被定为“日本国宝”。

 清朝乾隆四十年敕修的《天禄琳琅书目》,即著录一书的名人手泽。如卷三所收《六臣注文选》,即著录元明诸家手泽多条,其中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的题识最为有名,他写道:霜月如雪,夜读阮嗣宗《咏怀》诗,九咽皆作清冷气,而是书玉楮银钩,若与灯月相映,助我清吟之兴不浅。

 至正二年仲冬三日夜,子昂识。

 这是说,该书刊刻与纸墨的精良,促进了他读书的兴趣。《书目》的编者说:赵氏的题识“作小行楷书,曲尽二王之妙。其爱是书也,至足以助吟兴,则宋本之佳者,在元时已不可多得矣。”可以看出,赵孟的这一题识本身,由于“曲尽二王之妙,已是一件珍贵的艺术精品,至于这部《文选》全书,其价值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文 / 安安

一直以为,菏泽二字,是取自“菏山和雷泽”之意。

可是如今,菏山在哪里,雷泽又在哪里?是什么样的变迁,能够生生夷平一座山?

直到有天,漫无目的搜索时,才发现,菏泽,本身就是古泽的名字。

上古以九为尊,有九州,九道,亦有九泽。

九泽曰:大陆泽、雷夏泽、大野泽、孟渚泽、彭蠡泽(今鄱阳湖)、云梦泽(今洞庭湖)、菏泽、震泽(今太湖)、荥泽。

九泽之中 雷泽、大野泽、孟渚泽、菏泽 ,遗址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境内。

这话看的我有几分触目惊心。只是想想而今的菏泽,哪有半分曾经山水盎然的样子。

我总是如此向别人描述菏泽,“大平原”。

是的,大平原,一望无际,没有山,没有水,只有一条黄河流经的大平原。

可历史却告诉我,这里,曾经是一方水域丰饶、往来漕运繁荣的兵家必争之地。

千年。或人为或自然的地质变迁,江河改道,有关九泽的前世今生,又是个什么样子。

于是野生历史爱好者陷入深深的迷惑之中。

于是便有了这样一篇文字。

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山海经-海内东经》中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人头,鼓其腹则雷”。

而又有传说,华胥履迹雷泽而生伏羲。舜渔于雷泽。他们都曾与这方水域息息相关。

相似的记载再次出现,却是在史记。只是,这次却换了主角。

《史记-周本纪》有云,“姜源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约期而生子。”生子便是后稷,后稷是周的始祖。

上古的传说,总是少不了这种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神话色彩,便牵强附会给先祖一个声名远动的天神父亲,多多少少体现了母系氏族式微,父系氏族正在萌芽的状态吧。

先秦上古时期,依山傍水水草肥美的中原是文明的起源。

雷泽,也曾在这些神话传说中享有神圣的地位。传说中,这是养育先民的生命之泽。

可是由于黄河的泛滥,雷泽不断淤浅和退缩。

及至北魏时期,这方生命大湖在史书中的记载是,“ 东西二十余里,南北十五余里 ”。

它的故事正逐渐走向结局。

宋。

黄河屡决,大水东注,灌淤雷泽。

至此,这方传说中居住了雷神的东方湖泊,终成历史。如果不是因缘际会,我怕是一直都以为,雷泽是个传说中的地方,它从未真实存在过。

那场灌淤了雷泽的黄河决堤。

在古书上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决黄河,水往东注,为患曹、濮,淤雷泽、大野泽。

洪水主流先入雷泽,后入大野泽,雷泽、大野泽先后成了黄河的主河道,翻卷而来的泥沙逐渐将雷泽与大野泽淤为平地。

远古时以泰山为主体的鲁中山地,曾是一座海中岛屿。只因黄河携带的泥沙淤积,在泰山西南逐渐形成了一片广袤的平地旷野,因而才有了今天的鲁西南平原,使泰山与大陆相连。鲁人西出群山,见此连绵旷野,谓之大野。大野平原上的河流汇于东南洼地处,于是便有了大野泽。

左传中有个美丽的故事,叫做宋哀公“西狩获麟”。大野泽,就是这个故事的发生地。

成也黄河,败也黄河。大野泽的扩大和消亡,都和黄河有关。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6年),黄河决口于瓠子(今濮阳西南)。史记云,“今天子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通于淮泗 ”此次黄河决口长达二十余年,导致 大野泽湖底抬高,湖面扩大

及至两晋与燕秦之战,都曾 利用巨野泽引战舰自济入河 。《水经注·济水》记载:“巨野湖泽广大,南通洙泗,北连清济,旧县故城,正在泽中。”

更精确的记载在唐元和年间的《元和郡县图志》中:“大野泽,在县东五里。 南北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有关大野泽的最后辉煌。

唐以后大野泽西南部因受河水泥沙淤积抬高,湖区向北相对低洼处移动。

大野泽的后期,与另外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相关,便是 梁山泊

“滑州河决,侵汴、曹、单、濮、郓五州之境,环梁山而合于汶,与南旺、蜀山湖相连,弥漫数百里。”著名的梁山泊就此形成。

其后百年间,黄河灌注梁山泊,其水面虽不断扩大,但湖底却迅速淤高。这一烟波浩渺、绵亘数百里的巨泊,最后成为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据点。

自金代开始,黄河南徙,梁山泊水源枯竭,大片滩地涸露,被分割成东平、蜀山、南旺、马场、马踏五湖。

但黄河北泛时仍灌注梁山泊,梁山泊迅速淤浅,元朝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灌注梁山泊,又成为一片泽国,“河徙后,遂为平陆”。明代后期,黄河长期稳定由淮入海,梁山泊逐渐淤涸,蜀山、南旺、马场、马踏四湖大部淤积,成为仅供夏季蓄洪的平缓洼地。 至清康熙初年,湖泊已经全部被垦为农田。 曾经有八百里水面的梁山泊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今天只有东平湖还多少保留了一些古代梁山泊的遗迹。

而大野泽也沉睡在古籍中,再不为人所知。

唯有现今菏泽市的巨野县,这个名字,似乎还能让人想起,曾有一方湖泊名唤大野。

倾晖速短炬,走海无停川。冀餐圆丘草,欲以还颓年。此事不可得,微生若浮烟。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鹰豪鲁草白,狐兔多肥鲜。邀遮相驰逐,遂出城东田。一扫四野空,喧呼鞍马前。归来献所获,炮炙宜霜天。出舞双美人,飘摇若云仙。留欢不知疲,清晓方来旋。

当李白的这首诗流传千年后,有个姑娘才知道诗里描写的景色是一方叫做孟渚的湖泊,而 孟渚泽为上古九泽之首,遗址在她的家乡。

可她的家乡,却再无孟渚泽。

孟渚泽的形成已不可考。只能从先秦零零星星的典籍、从上古断断续续的传说中,隐隐约约看到,孟渚也许形成于上古的洪水。

洪水的形成,最终在传说中归于“共工怒撞不周”,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直至大禹治水,才使滔天的洪水东流入海四方退去,也许,这才有了孟渚泽。

后来,我们只能从古书中窥得它当年的烟波浩渺。

孟渚泽在春秋属宋,彼时其蓄水量巨大,足够引灌整个国域的土地。宋人望洋兴叹,大抵指的就是孟渚吧。

《林辞-宋玉对楚王问中》,"鲲鱼发昆仑之墟,暴髻碣石,暮宿于孟渚”。

山海经中有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为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有学者论证,“鲁地在北,孟渚属鲁。夸父追日口渴,非孟渚一带的洪水不能解渴,于是他欲北饮大泽,可惜没有达到这地方就道渴而死了”,隔了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大泽究竟在什么地方已经没了太大的意义。我们只能知道, 孟渚泽,曾经很大很大,孟者,长也。

几百年的黄河淤积,孟渚泽在逐渐变小。《元和郡县志》记录,及至唐朝时孟渚泽方圆尚有 50里

宋以后,黄河决堤,河水改道,洪水淹没的不只是雷泽、大野泽,还有,孟渚。

如今,大抵只在菏泽单县浮龙湖畔依稀可见孟渚当年风光,可它却不是孟渚。

上古九泽,曾有菏泽。

菏泽之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在《禹贡》——豫州“导菏泽”;导川,“又东至于菏”,即此。

它西纳济水,通黄河;东出菏水,接泗水,再南通淮河、长江、东海;东北出济水入大野泽,又东北,经济南北,东流入海。北连雷泽,通濮水、羊里水、瓠子河;南纳黄沟枝流,通孟渚泽,是古代中原一带水上交通枢纽。

根据众多文献记载,古菏泽是一个东西长五、六十里,南北宽十几里的狭长水泽。

它本就不大,后来,淤浅的也很是彻底。

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五月,黄河大决滑州韩村,菏泽淤浅。

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五月,“河决郓州王陵帚,浮钜野入淮、泗,水势悍激,侵迫州城。命使率诸州丁男二万人塞之”。这两次河决,基本淤塞了菏泽水源广济河,进一步淤浅菏泽、大野泽及二泽之间的济水,广济河运中断。漕运虽不成,然广济河却得到进一步疏通,菏泽之水尚存。

宋仁宗天圣年间,广济河曹州以下改道,菏泽水源断绝。从此,广济河漕运渐废,菏泽水域已完全淤浅,不能行舟。及至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州李固渡决黄河,水漫曹、濮,以阻金兵。黄河在菏泽市全境由北往南漫流达四十年之久,菏泽水面彻底淤平。

直到七百年后的2010年,菏泽闹市发掘出一艘元代古沉船。这艘古沉船保存之好、考古成果之丰,大大出乎专家预料。沉船出土元代瓷器数量之丰富、包含的窑口之多特别是出土梅瓶等青花瓷器,在全国亦属罕见。其中包括陶器、漆器、玉石、玛瑙、金饰、木尺等,而这些文物中甚至囊括了景德镇、龙泉窑、钧窑、磁州窑、哥窑等五六个瓷系。

古沉船斑驳,依稀可见当年菏泽漕运的繁荣。

我们很难想象,千年前,在这艘船上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它因何而沉;我们更难想象,当年,往来的船只嘈杂,码头是怎样一幅热闹场景。

可是,世间却再无菏泽。它早已成了平整的土地,掩盖了当年的喧嚣和过往。

上古有记载。

菏泽境内有四泽十水一山。

菏泽、雷夏泽、大野泽、孟渚泽和济水、菏水、氾水、沮水、灉水、汳水、黄沟水、包水、黄沟枝水、瓠子河、菏山。

我的家乡也曾山环水绕。

可是黄河养育了这方土地,也改变了这方土地。千百年来或人为或自然的决堤与改道,生生夷平了菏山,淤浅了四泽。

及至宋东京留守杜充于滑州渡决黄河,水漫曹、濮,以阻金兵。四泽至此再无踪迹。

雷泽、大野泽、孟渚泽、菏泽。

终究成了后人眼中陌生的字眼。

每每翻历史,每每看到菏泽的地名频频出现在先秦的典籍中,我总是会恍惚。

有关这些故事,有关这些人,甚至有关山河的悲欢,都在几千年的变换中究竟被掩盖了什么,被抹去了什么。

可历史太难想象。历史终不可复原。而过往,也终不见天日。

最后说一说史前的洪水。

我年幼时翻看各国神话,总是疑惑为什么各国先祖都会遇见一场洪水。你看中国有大禹治水,基督教有诺亚方舟,希腊有宙斯怒降洪水,印度有湿婆灭世,甚至是澳大利亚,也有洪水的传说也许远古的地球真的是洪灾泛滥,于是先民们把对洪水的恐惧一代代口耳相传,警惕后代。

我想起《魔戒》中的一句台词。

当历史成为传说,当传说成为神话。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