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杨梅介绍,第1张

杨梅常绿乔木,高可达15米以上,胸径达60余厘米;树皮灰色,老时纵向浅裂;树冠圆球形。小枝及芽无毛,皮孔通常少而不显著,幼嫩时仅被圆形而盾状着生的腺体。

花雌雄异株。雄花序单独或数条丛生于叶腋,圆柱状,长1-3厘米,通常不分枝呈单穗状,稀在基部有不显著的极短分枝现象,基部的苞片不孕,孕性苞片近圆形,全缘,背面无毛,仅被有腺体。

核果球状,外表面具乳头状凸起,径1-15厘米,栽培品种可达3厘米左右,外果皮肉质,多汁液及树脂,味酸甜,成熟时深红色或紫红色。

扩展资料:

杨梅,喜酸性土壤,原产中国温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的海拔125-1500米的山坡或山谷林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海南岛以北;

即北纬20度至31度之间,与柑桔、枇杷、茶树、毛竹等分布相仿,但其抗寒能力比柑桔、枇杷强。

杨梅在中国分布的省份有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台湾等,国外,如日本和韩国有少量栽培,东南亚各国,如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国也有分布。

余姚得名,说法不一。一说,《风土记》载,舜文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云余姚”)。另一说,《越绝书》裁,夏少康封少于无余于会稽,以奉禹记,姚乃其届邑,故曰余姚。《山海经》郭璞注,句余山在会稽余姚县南,句章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云,此为第三种说法。还有一说,“邑有句余山,又南有姚江”,故名。再有一说,明代《郡县释名》说,县隶会稽,在余姚山之西,以河东有姚姓,故曰余姚。近有人主张,余姚为越语地名,其义石明。

秦时置余姚县(一说汉建),属会稽郡。东汉建安五年(200年)始筑县城,为浙东古县城之一。据《太平寰宇记》所载:唐初“余姚之境东包明州,西辖上虞,为越州巨镇”,一度升为姚州(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姚州)。宋为“望县”,“东南最名邑”。元贞元年(1295年)改为余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州复县。1911年11月8日(清宣统三年九月十八日)余姚“光复”。

1949年5月23日余姚解放。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多次变动,最大一次是1954年,大古塘以北棉区划归慈溪县,慈溪县西部稻区、山区划归余姚县。

1985年7月26日撤县设市,隶属宁波市,设9区、8个镇、63个乡。

杨梅文学- 余姚慈溪杨梅的前世今生

作者 方旭蛟

前几天去了余姚丈亭镇寺前王村,前去拜访余姚“梅老大”。陆埠和丈亭是相邻的两个镇,同属余姚市(县)。我们从陆埠出发很快便找到了“梅老大”的家。

“喂,你好,我是@未来木卫二(网名),我和@余姚慈溪-杨梅胜地(网名)已经在你家了”。

“好、好,我正过来了,马上到家了”。

见到“梅老大”后一阵寒暄,@未来木卫二送上了特意从上林湖带来越窑青瓷赠与“梅老大”。“梅老大”领着我们参观了他的杨梅保鲜处理室,“杨梅是最具时令的水果,有‘一日味变,两日色变,三日色味俱变’的说法,但是经过我们保鲜处理可以保持22天不变色味。可以空降全国,甚至已经走向世界”,梅老大自豪的对我们说着,又忙从车的后备箱拿出了他杨梅的外包装,“好的物品就应该有好的包装啊,你看,这是我们去年做的外包装,在第三届农博会组委会举办的名优农产品包装设计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初级鲜活类特色农产品包装一等奖”。我们连连点头表示很赞许。

里屋喝过茶之后,“梅老大”开车带我们去了杨梅基地,站在杨梅山与山的交界处,远眺山岭有一排很整齐的树木,@未来木卫二忙问哪里是什么,“梅老大”解释说:这是丈亭镇与横河镇的交界,上的那边就是横河镇了,丈亭和横河两镇杨梅栽培面积占余姚慈溪50%以上。常有游客说摘慈溪杨梅,慈溪的杨梅正宗,每当这时,“梅老大”总会表示些许的气愤,会跟游客理论说慈溪的杨梅以前还不都是属于余姚的······

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余秋雨写的那篇散文《乡关何处》,其中有一段是这么说的:“我终于成为一个基本上不大会说余姚话的人,只有在农历五月杨梅上市季节,上海的水果摊把一切杨梅都标作余姚杨梅在出售的时候,我会稍稍停步,用内行的眼光打量一下杨梅的成色,脑海中浮现出上林湖的水光云影,但一转眼,我又汇入了街市间雨点般的脚步。故乡,就这样被我丢失了。故乡,就这样把我丢失了……”。那么杨梅是不是也被故乡丢失或者丢失了故乡呢?

杨梅属于杨梅科乔木植物。又称圣生梅、白蒂梅、树梅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在中国华东和湖南、广东、贵州等地区均有分布。最早在浙江余姚境内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遗址发现杨梅属花粉,说明在7000多年以前该地区就有杨梅生长。

历史追溯到七千年前。那时,先民们在崇山峻岭中穿梭,或打猎或玩耍,累了坐在树旁偶尔发现了那么一两株长满红色小果的植物,大胆的人尝试着采摘来吃,惊奇地发现味道鲜甜,酸中带甜。于是一传十、十传百,野生的小果子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之下,聪明的先人又踏上了人工栽培改良的漫漫之路。

在春秋战国时期,相传二千多年前,江南各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越国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决定隐居山野,永不为政。在勾践一次大摆庆功宴时,范蠡带着西施悄悄离开了都城。他们遇河搭桥,逢山觅路,不久来到会稽山中。范蠡觉得此地虽然渺无人迹,但山上有果树,山下有清泉,是个安身的好地方。于是他们就伐木为梁,割茅为瓦,住了下来。初到山野,他俩来不及开垦种植,只得上山采摘野果充饥。由于当时正值夏至,山上虽有满山野果伸手可得,可惜这些野果酸得掉牙,涩得麻舌。西施吃得皱眉捧心,苦不堪言,而范蠡则心痛如焚。可怜这位满腹经纶名闻天下的大夫,有计谋可退敌,却苦苦思索也无法改变野果酸涩之味。无奈之下,他发疯似地摇着一颗颗果树,直摇得满手是血。这时西施闻声上山,看到范蠡手上殷红的鲜血往下滴,心疼得失声痛哭,泪珠滴在被鲜血染红的果实上。可能是范蠡的虔诚感动了上苍,这时,染血的野果一下子变得水灵灵了。当西施把它放进嘴里时,已是香甜可口。于是,他们把吃剩的残核种在地里,世世代代传了下来,变成了现在的杨梅。这是一个关于杨梅的美丽传说。在《越郡志》中载有:“会稽杨梅为天下之奇,颗大核细其色紫”。其中说的会稽杨梅即为现余姚慈溪一带的杨梅,余姚秦时置县为“余姚县”,慈溪秦时置县为“句章县”。“颗大核细其色紫”,七个字是对吴越杨梅的真实写照。

时至汉、晋代,当地的先民已经基本掌握了杨梅栽培技术,杨梅除了鲜食外,对其形态和贮藏加工已颇有研究。由于吴越杨梅在品质上上乘,于是到了汉代,就已经跻身贡品之列。晋时稽含在《南方草木状》中细致地描述了杨梅的形态和习性:“杨梅其子发弹丸,正赤,五月中熟,熟时似梅,其味酸甜”,大抵可以找到与现在余姚慈溪两地杨梅一脉相承的铁证。在汉东方朔《林邑记》中这样记载道:“林邑山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以酿酒,号梅香酎,非贵人重客不得饮之。”现在的许多人对杨梅酒并不陌生,或者有着特殊的偏好,不过,很少有人了解杨梅酿酒的起源。

北宋苏东坡在吃了吴越杨梅后说:“闽广荔枝,何物可对者,可对者西凉葡萄,我以为未若吴越杨梅”,认为吴越的杨梅可以与闽广荔枝和西凉葡萄平分秋色,这是对吴越杨梅很高的赞誉。唐代的有一位诗人平可正则直接就杨梅味和色赞道:“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

数千年的孕育和发展,吴越杨梅到明清已经走入千家万户,不仅与生产生活相关连,还渗透和维系了一种情感叫杨梅情结。明代著名诗人徐阶诵咏杨梅:“折来鹤鹤顶红犹湿,剜破龙睛血未干;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长安?”清人杨芳灿在他的《迈陂塘·杨梅》中这样描写:“闲消暑,露井水亭清坐,不须料理茶磨。夜深一口红霞嚼,凉沁华池香唾。谁饷我?况消渴,年来最忆吾家果。”长年在外漂泊的游子,一到杨梅成熟时节,便会顿生一种思乡之情。

吴越杨梅7000年的历史,2000年的人工栽培,到了此时杨梅已经细分为很多种。以名闻遐迩的荸荠种和早大种杨梅为主,占栽培总面积的95%以上,果大、核小、色佳、肉质细嫩、汁多味浓、甘甜可口。在余姚慈溪杨两地杨梅主要集中在丈亭镇和横河镇,种植面积占两市55%以上。1954年10月,为建立商品棉基地,调整县域,将慈溪的丈亭、陆埠、城关、云山4个区和慈城镇划归余姚县,所以1954年以前吴越杨梅可以叫慈溪杨梅,之后有余姚慈溪杨梅之分。国家质检总局发出公告,分别批准从2004年12月13日起对余姚杨梅和2004年12月31号起对慈溪杨梅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品种为荸荠种、早大种。

三四月杨梅花开,五月杨梅泛青藏绿叶,六月杨梅红满林。余姚杨梅和慈溪杨梅就像品一颗杨梅,甜里带酸,酸里带甜,应是酸甜可口带着幽香。@未来木未二说:余姚慈溪是杨梅胜地,是杨梅的故乡,是一家人。余姚慈溪应该合作起来,联合经营推广,不能让其他地方的杨梅假冒余姚慈溪杨梅,坏了名声。我们在“梅老大”笑声中表示一致赞同。

品余姚杨梅 悟酸甜人生

——袁孝冲

“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梅雨季节正是我们余姚人品尝酸酸的、甜甜的杨梅的大好时机,一看到它那饱满鲜嫩的紫果子就馋涎欲滴,抓几颗陆续放进口里细嚼,我们就可享受到它的甜,也能感悟到它的酸……

人生就如吃杨梅,酸甜交融,耐人寻味。人生本来就充满着失败与成功、悲剧与喜剧、痛苦与幸福、仇恨与恩爱等的人生“酸甜”。享受人生,是甜也好,是酸也罢,都应泰然品味,只有当酸甜滋味同在,才知杨梅的独特,才觉杨梅的珍贵,才会翘指赞美。生活本来就是辛酸与甘甜的抗争,我们既不能让自己一迷地在酸楚与苦闷中沉沦!也不能一味地在甜蜜与温暖的怀抱里沉睡。人要为酸而活着,也要为甜而流汗。

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甜蜜人生,都是把自己人生愿望和理想,牢牢地建立在现实的根基上,并为之付出了不息不懈的努力和奋斗,饮苦馔酸,“苦尽甘来”!杨梅就是凝重、深厚地扎根在山地里,在绵绵细雨中,从容淡定地演绎着它的酸甜人生。酸,杨梅内在的素质,是它精神成长磨砺的积淀,杨梅正因为拥有了酸味的甘甜,才真正实现了自身特有的价值!

杨梅之所以让人见闻流涎,正是因为它有酸酸的滋味;杨梅之所以让人唇齿难忘,正是因为它有酸甜爽口的韵味。杨梅结果成熟时,就是它的人生辉煌时,也是最易被害虫或菌类所侵蚀的高危期。我们不得不醒悟,人生得意之时,也是最易凋零坠落时。我们在人生道路中,甜时不忘酸苦时,酸时坚信甘甜来。

杨梅就是在成长时不忘“知苦为甜”奋斗一生,成功时不忘“存酸思甜”警示后生!它深深地懂得,甜美是苦酸积累过程中的一个质变的飞跃!人生的价值总是以加法积累模式似的赋值得以实现,“不经一番风雨洗礼,哪有杨梅酸甜美味”!甜美的滋味总是在花落结果的成熟后献给!

陈景沂(生卒年未详),或说名景沂,或说名咏,景沂为字,号愚一子、肥遯子。其籍贯《四库全书总目》作天台,民国《台州府志》作泾岙(今温岭市晋岙村),经考证,以宋台州(今属浙江)为是。理宗宝祐(1253-1258)年间重新整理《全芳备祖》,并进献朝廷,请人作序,谋求出版。综其一生行迹,属于当时的江湖游士,没有科举、仕宦方面的任何信息,布衣终身,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江淮、湘赣、浙闽等地漫游、客居。现存著作唯有《全芳备祖》一种,其中收有一些自己的诗词和短文。 陈景沂 人物籍贯争议 陈景沂,植物专题类书《全芳备祖》的编者,浙江天台县人,生卒年不详,生活于南宋末年,号江淮肥遁子、愚一子。浙江温岭晋岙陈氏家谱记载,其祖先有陈咏,字景沂,编纂《全芳备祖》。清嘉庆年间当地学者据此写入县志,引起关注。但陈氏宗谱记载的陈咏是南北宋之交人,曾上书宋高宗主张抗金复仇,其子陈天佑与陆游同时,与宋末《全芳备祖》的编者陈景沂不可能是同一人,仅仅因为字与名偶而巧合而误作一人。浙江天台县又曾发现当地吴氏家谱记载有吴咏,字景沂,也是《全芳备祖》的编者。据程杰《〈全芳备祖〉编者陈景沂姓名、籍贯考》考证,天台吴氏家谱有关内容抄袭温岭陈氏家谱而来,所谓《全芳备祖》编者是陈咏、吴咏的说法均不可信。 文学成就

《全芳备祖》是一部植物专题的重要类书,由南宋末年台州陈景沂编辑。全书27万多字,列名著录植物280多种,被农学、植物学界誉为“世界最早的植物学辞典”。该书所辑资料以文学作品,尤其是两宋文学作品为主,其中多有存世文集不载者,是宋代文集辑佚、校勘的重要资源,为文献学界所重视。该书保存了大量宋人的作品,堪称宋人文学的渊薮,其中多有别集和总集失收的,因而又有鲜明的文献学价值。

《全芳备祖》分前集二十七卷、后集三十一卷,别为花、果、卉、草、木、农桑、蔬、药8部,着录近300种植物,备述特征、形态、品种、功用、来源、演变以及典故、传说。成书后作者又有增删、修正,约在宋宝祐四年(1256)付梓。

该书宋刻本海内失传,宋以后未见重刻,海内所见唯明清抄本。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宋刻残本传入我国,1982年农业出版社据以影印出版,残缺部分以华南农学院转抄积学斋本配补,发行较多,成为广为人知的通行本。此后,该书的《四库全书》本、上海辞书出版社所藏汲古阁抄本陆续得到影印,尤其是作为电子书纳入《四库全书》、《中国基本古籍库》等大型古籍全文资料库以后,读者使用极为方便。

陈景沂的诗文止渴不相似,和羹凉亦同。不思五和里,调济荷元功。——宋代·陈景沂《杨梅》

杨梅

止渴不相似,和羹凉亦同。

不思五和里,调济荷元功。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不及杏每时,林间有仙虎。——宋代·陈景沂《杨梅》

杨梅

红实缀青枝,烂漫照前坞。

不及杏每时,林间有仙虎。为尔生来体态柔,因情感物寓风流。汝无血气何知觉,自是诗人想像求。——宋代·陈景沂《杨柳》

杨柳

为尔生来体态柔,因情感物寓风流。

汝无血气何知觉,自是诗人想像求。查看更多陈景沂的诗文>>

杨梅,因疮的外似杨梅 ,故名。杨梅也称梅毒 ,是一种经典性性病。据医史学家考证,杨梅毒起源于美洲,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通过海员和士兵使梅毒在欧亚两洲迅速传播。16世纪以前,我国尚无梅毒的记载。大约于1505年,梅毒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岭南一带,当时称“广东疮”、“杨梅疮”,此后梅毒向内地传播。

古人陈司成著《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最完美的专著,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详细记载了梅毒流行情况。

梅毒最早是由葡萄牙人在16世纪时带入我国的,古代称花柳病、杨梅疮、霉疮、秽疮等。建国以后,梅毒在我国曾一度被消灭,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梅毒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别名有杨梅疮、霉疮、广疮、天柳病、花柳病、卖疮、大疮、广东疮、时疮、棉花疮等等。

1慈溪杨梅慈溪杨梅是浙江省慈溪市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标志性产品。慈溪市横河镇是著名的杨梅之乡,种植面积25万亩,年产量近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各乡镇之首。1996年,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其新鲜杨梅果实销往杭州、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还出口到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慈溪的杨梅品种主要是著名的“菱角种”和“早大种”。它最大的特点是果大、核小、色好、肉嫩、汁多、香甜可口,既可鲜食,又可加工食用。2杜尔杨梅Dubayberry是杨梅的一个品种。上虞二都杨梅之名的历史记载与由来1500多年前,就有“杨梅天下无双,知风味胜于他处”的诗句。光绪二十五年,上虞县志校勘续曰:“嘉泰志、万历志,名为山、会、盈、丘,不及虞镇。今天,我们镇的生产者在其他镇蓬勃发展”,“生产不同,特别是在县城以北的杨家溪”。在古代杨家溪,它的行政区划是杜尔,所以它被称为杜尔杨梅。果实大,色泽鲜艳,品质优良,味道鲜美。被誉为“越中第一果案”,曾是慈禧的必备贡品。两个水晶杨梅,俗称“白沙”杨梅。看起来很白,看起来很恶心,但细细品味,有“不知三月肉味”的美誉。3漂浮的大杨梅杨梅产于江苏无锡郊区的大夫山和马继山,已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杨梅果肉厚、果核小、酸甜可口,有黑李、白荔枝、大叶、细蒂等10多个品种。漂浮在无锡的杨梅。这里丘陵多山,介于太湖和五里湖之间,沙质土壤温暖湿润,适宜杨梅生长,所产杨梅品质优良。梅东坡曾评价闽广荔枝、西凉葡萄、吴越杨梅、大福杨梅,果色鲜艳,汁多,营养价值高,酸甜可口,风味佳。4东魁杨梅东魁杨梅产于浙江仙居,浙江文成。它以伟大的因果而闻名。其主要特点是果实不圆,单果原生20-25g,果色紫红色,肉柱粗,属晚熟品种,果实大。该品种树势强,树姿直立,树冠高大,头形圆润。产量稳定,抗风,成熟不易落果,是很好的鲜食品种,近年来发展很快。东魁杨梅“东魁的祖先”是一种野生杨梅。它的原名是东魁杨梅,又叫东岙杨梅。它的年龄超过130岁。它的16个嫁接后代已经有100岁了。5舟山晚稻杨梅舟山晚稻杨梅是浙江省舟山市的特产,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舟山晚稻杨梅种植主要分布在舟山市定海区,尤其是白泉镇高斜社区种植的晚稻杨梅,素有“美味杨梅高斜坳”之称。这里的晚稻杨梅果圆形,紫黑色,肉质细腻,酸甜可口,汁香,核易分离。舟山晚稻杨梅为黑色李品种,果面紫黑色。平均单果重10克以上,果实近圆形,肉柱钝,果实有大有小,可食率94%左右。肉质柔软,多汁,充满特殊风味。6临海杨梅临海杨梅是浙江省临海市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标志性产品。临海是浙江省最大的杨梅生产基地之一,面积11万亩,年产量4万吨,产值近2亿元。是临海仅次于柑橘的第二大果业。枣大美是临海产的水梅品种,早熟,果形大,耐贮,品质优良。临海东魁杨梅果形大,色泽鲜艳,酸甜可口,风味浓郁。2003年,临海市白水洋上游杨梅产业合作社生产的“上游”牌东魁杨梅荣获“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2005年被评为省名牌农产品。临海有三个镇杨梅种植面积超过万亩,白水洋镇也被授予“浙江杨梅之乡”的称号。7丁岙杨梅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特产顶澳杨梅,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标志性产物。定澳杨梅生长在定澳,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镇。相传早在明朝嘉庆年间,定澳的悬崖下就有一棵杨梅树。由于崖下阴凉适中,土壤疏松厚实,生长茂盛,杨梅结出香甜可口的味道。长期以来,当地的杨梅基本上都是杨梅、东魁李、晚稻李。一个偶然的机会,丁岙村的农民摘下悬崖下的杨梅,拿到城里卖。人们品尝后大为惊讶,认为它的颜色和味道在温州的杨梅中名列前茅。8余姚杨梅余姚杨梅是浙江省余姚市的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的标志性产品。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考古研究中发现,早在7000年前,这里就有杨梅的原种存在。据史料记载,人工栽培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从汉代到明代都有杨梅的记载。贵州叫科技杨梅,江西叫杂交杨梅,云南也叫大树杨梅。该品种具有适应性广、早果、高产的特点,可在许多地区和环境中表现早果、高产。9仙居杨梅仙居杨梅是浙江台州著名的特产之一,也是中国最著名的杨梅之一。仙居杨梅色美味甜,个头大,核小。大的比乒乓球大,成熟早。一般6月初就可以上市了。仙居杨梅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要求管理,具有早熟、色美、味甜、核小、产量高的特点。果实外形美观,汁多,风味独特。平均单果重21克,最大54克。东魁杨梅有乒乓球那么大,平均单果重21克,最大54克。10西山杨梅西山杨梅是指分布在江苏省苏州市西山岛上的杨梅。西山有句谚语“夏至杨梅满山”。杨梅多种在山丘上,平地上不多。西山杨梅人工种植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野生树种,后来山林被砍伐用于栽培。杨梅因其酸甜口感而得以保存。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人工培育,成了家,成了林。其特点是果形大,深紫色红色,果柄细长,通常果肉柱状钝圆,有时呈尖状,大小不均匀,果表面平坦,缝合线明显,果肉厚而多汁。

丁岙杨梅,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丁岙杨梅生长于丁岙,丁岙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镇。

相传早在明朝嘉庆年间,丁岙板障崖下有一棵杨梅树。因崖下阴润适度,土质松厚,生长得特别茂盛,结出的杨梅尝起来甘醇可口。一直以来,本地杨梅基本以荸荠种杨梅、东魁梅、晚稻梅这些梅子为主。一个偶然的机会,丁岙村农民把崖下杨梅挑进城里卖,人们品尝后,大为惊艳,认为其色味居温州杨梅之冠。

2007年04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丁岙杨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基本介绍 中文名 :丁岙杨梅 产地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 品质特点 :肉柱饱满圆钝,柔嫩而脆不刺口 地理标志 :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 批准文号 :国家质检总局公告2007年第66号 批准时间 :2007年04月23日 产品特点,特点,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产地环境,综述,气候,土壤,历史渊源,生产情况,产品荣誉,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质量技术要求,专用标志使用,历史文化, 产品特点 特点 果实肉柱饱满圆钝,柔嫩而脆不刺口,色泽紫黑发亮,果柄特长,绿色,果柄基部有一红色圆球形突起,被誉为“红盘绿蒂”。 丁岙杨梅是浙江省4大杨梅优良品种之一,是杨梅中最好的鲜食品种,其特点是: ⑴品质佳:果实色泽鲜艳、柔软多汁、甜酸可口、个大核小,素有“红盘绿蒂”之美称。 ⑵投产早:嫁接后4—5年就能投产,7—8年盛产。 ⑶产量高:一般亩产量达1000千克,最高产量在1500千克以上。 ⑷寿命长:盛产期达70—80年,最长达百多年。 ⑸树型美:树形较矮呈自然圆头型。 ⑹效益好:一般亩产值达上万元。 丁岙杨梅 营养价值 杨梅营养价值高,是天然的绿色保健食品。据测定,优质杨梅果肉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13%,含酸量为05—10%,富含维生素、花青素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果胶以及8种人体有益的胺基酸,其果实钙、磷、铁含量都高出其它水果10多倍。 药用价值 杨梅在医疗上有多种作用,具有消食、御寒、消暑、止泻、利尿、治痢疾以及生津止渴、清肠胃,除烦愤恶气等多种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杨梅 “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现代科技证明杨梅中的原花青素,有降低血脂、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血脂,减少脂肪肝发生;可以减轻心脏冠状动脉收缩,减轻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脏的损伤;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的形成和提高血管弹性而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产地环境 综述 瓯海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下游南岸,东经120°19′—120°55′北纬27°55′—28°10′之间。境内山地、平原、河流、溪涧犬牙交错,山水相间,风光秀丽,以“六山、一水、三分田”著称。丁岙村是丁岙杨梅起源地,,东、南、北三面环山,形如山斗,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原河流纵横,乃温瑞塘河之支流,山区峰峦绵延,乃大罗山之支脉,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的平原水网和山区相交地带。丁岙杨梅一般栽培于海拔5米至350米处,坡度15°—45°,借助大水体、山体调节温度和湿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气候 瓯海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冬短夏长、四季分明,水热变化同步,年相对湿度80%,良好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杨梅。 土壤 丁岙杨梅适宜生长在红土壤类、黄红壤亚类、黄泥土属的黄泥土,丁岙杨梅果园土层深厚、土质松软、排水良好。据山根山郏底铜钱山不同海拔山腰土壤分析,有机质含量247%,PH值为57,当地称为“漏砷土”,该土壤就是丁岙杨梅最理想的土壤类型。 瓯海地理 历史渊源 一、中国杨梅历史 杨梅,又名龙晴、朱红,因其形似水杨子、味道似梅子,因而取名杨梅。杨梅是中国特产水果之一,素有“初疑一颗值千金”之美誉,在吴越一带,又有“杨梅赛荔枝”之说。杨梅果实色泽鲜艳,汁液多,甜酸适口,营养价值高。 杨梅的生长和栽培历史悠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浙江河姆渡遗址的挖掘中就发现了野生杨梅核,以此推算,杨梅的生长历史可追溯到7000年以前。至于人工栽培杨梅的历史,最早见于公元前二世纪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其中有“樗枣杨梅”的词句,这是南方杨梅北引到长安种植的最早尝试的记载。 1972年,在湖南长沙市郊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发掘出一个陶罐,内有杨梅果实和种子。经鉴定,与现今栽培的杨梅完全相同。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出土的西汉古墓中,也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杨梅核。汉代陆贾在《南越行记》中写道:“罗浮山顶有湖,杨梅、山桃绕其际”。据此证明,中国人工栽培杨梅的历史至迟从西汉开始。 二、丁岙杨梅历史 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温州府志》中就有温州盛产杨梅的记载,距今已有500多年。清光绪八年(1882年)《永嘉县志》载:“旧志土产杨梅,今出茶山者,味尤胜”。说明茶山丁岙杨梅品质之好在100多年前已闻名遐迩、当时的温州民谣“茶山杨梅雁荡酒,江心寺后凤尾鱼”最能反映茶山丁岙杨梅在温州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中国实业志(浙江省)》中浙江省各县杨梅产销表记载,永嘉(今温州瓯海)杨梅产量达到七五〇〇担,其中有一三五〇担运销上海,说明民国年间茶山的杨梅产量已非常可观,市场知名度已扩大到上海等地。 丁岙杨梅原产于茶山街道丁岙村,因酸甜可口、色紫黑、果柄特长而有“红盘绿蒂”之美誉。据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年)《温州府志》载:“杨梅,泰顺尤盛”,清光绪八年(1882年)《永嘉县志》载:“旧志士产杨梅,今出茶山者,味尤胜”。迄今已有500多年的栽培历史,罗胜村仍保留着一棵树龄达150年的古杨梅树。 生产情况 1958年,丁岙杨梅生产跌入低谷。当年8月,全国上下掀起大炼钢铁运动,茶山建起了炼钢的高炉。由于炼钢需要大量的木炭,于是漫山遍野的杨梅树被人们大量砍伐。到了1960年,杨梅树被砍得剩下不到1000亩。茶山杨梅树数量锐减,茶山杨梅产业差点遭遇灭顶之灾。丁岙杨梅自嫁接后,需3年到4年才开始结果,10年后才能进入盛果期,而之前的大量砍伐,让丁岙杨梅元气大伤。“文革”后好多年里,茶山丁岙杨梅都处于低谷徘徊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瓯海杨梅业发展出现了新高峰,栽培区域从老产区茶山镇扩大到瞿溪、郭溪、潘桥、泽雅等杨梅产区,栽培面积达到28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1万吨,年产值11亿元。 1992年,浙江省农业厅品种命名委员会命名茶山杨梅为“瓯海丁岙杨梅”。丁岙杨梅基地通过一系列无公害生产栽植管理,提高了丁岙梅的品质、产量、市场知名度和商品率,在浙南地区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优势,成为瓯海区最具地方特色的优势拳头农产品。 1998年,瓯海率全省之先进行了丁岙杨梅大棚覆盖提早成熟试验并取得成功。 2005年,丁岙杨梅的种植面积达28万亩,年产量6000吨,年产值6000万元,远销日本、美国、以色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瓯海区启动丁岙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措施,制订《丁岙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和《瓯海区杨梅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6—2015年)》。2007年,瓯海丁岙杨梅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截至2010年,瓯海区杨梅栽培面积35万亩,年产量1万余吨,产值1亿多元。 丁岙杨梅 产品荣誉 丁岙杨梅获得了第五届全国杨梅协作研讨会鲜果评比第一名,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并先后获得浙江省农博会金银奖、浙江省十大精品杨梅、温州市农业名牌产品等荣誉。茶山因此被命名为“浙江省杨梅之乡”,瓯海被命名为“中国杨梅之乡”。 2007年04月2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丁岙杨梅”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丁岙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温州市瓯海区人民 《关于丁岙杨梅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产区划定的意见》(温瓯政[2005]38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立地条件 海拔300米以下,≥10℃年有效积温5200℃至6500℃,土壤类型为砂质红壤土,土层深厚≥40厘米,有机质含量≥15%。 (二)育苗与建园 1种苗:从纯正丁岙杨梅植株上选取接穗,选用适宜砧木,嫁接繁殖培育优良苗木。 2建园:在坡地砌筑水平梯田或鱼鳞坑栽植,栽植密度≤600株/公顷。 (三)土壤管理与施肥 1土壤管理:以自然生草法栽培,果园逐年培土,每年采收前割草,采收后中耕松土。 2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施用化学肥及叶面肥。 (四)花果管理 硬核期过后分2至3次进行人工疏果,每一结果枝留1至3果。 (五)采收贮存 果实充分着色后分批分级采收,带冰包装可贮存3至4天。 (六)质量特色 1感观特色:果实肉柱饱满圆钝,肉嫩而脆不刺口,色泽紫黑发亮;果柄长达25厘米至35厘米,果柄基部有一红色园球型突起,被誉为“红盘绿蒂”;平均单果重≥12g。 2理化指标:可溶性固形物≥10%,总酸≤15%,可食率≥85%。 专用标志使用 丁岙杨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温州市瓯海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历史文化 自从西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将杨梅写入《上林赋》,历代著名文学家多有写杨梅的诗句,盛唐诗仙李白诗曰:“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白居易有写杨梅花的诗,“花非花,雾非雾。天明来,夜半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时朝霞无觅处。” 写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北宋诗人苏东坡也曾盛赞杨梅:“闽广荔枝、西凉葡萄,未若吴越杨梅”。后来陆游有杨梅诗:“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未爱满盘堆火齐,先惊探颌得骊珠。斜插宝髻看游舫,细织筠笼入上都。醉里自矜豪气在,欲乘风露扎千株。” 明朝礼部尚书、余姚人孙升在京为官为稻梁谋,分身乏术,想到夏至杨梅满山红,小暑杨梅要生虫,心中极度郁闷,写下:“旧里杨梅绚紫霞,烛湖佳品更堪夸。自从名系金闺籍,每岁尝时不在家。” 清代全祖望有咏《白杨梅》:“萧然山下白杨梅,曾入金风诗句来。未若万金湖上去,素娥如雪满溪隈。”与他同朝代一个叫杨芳灿的在《迈陂塘·杨梅》中怀旧:“夜深一口红霞嚼,凉沁华池香唾。谁饷我?况消渴,年来最忆吾家果。”

晚唐五代时期,浙江词家尚为数甚少,总共只有9家,在文学史上比较著名的人物有姚合、朱庆余、皇甫松、吴融和罗隐。若就词史而言,则皇甫松是唯一一位比较重要的作家,他对本期浙江词特色和风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大词史上也是一位特色鲜明、卓有成就的作家。

皇甫松,生卒年不详,一作皇甫嵩,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杭州淳安)人,唐代著名古文家皇甫湜之子。松工于诗、词,亦擅文,但终生未中进士。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唐昭宗光化三年(900)十二月,韦庄奏请追赐孟郊、李贺、皇甫松、李群玉、陆龟蒙、赵光远等人进士及第,称诸人“俱无显通,皆有奇才。丽句清辞,遍在时人之口;衔冤抱恨,竟为冥路之尘”。《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九录其诗、词凡13首及断句1联,卷八百九十一又收其词18首,但有6首重复。《花间集》选录其词12首。今依曾昭岷、曹济平、王兆鹏、刘尊明四先生所辑《全唐五代词》,皇甫松共存词22首。此外,尚著有《醉乡日月》三卷、《大隐赋》一卷和《大水辨》、《牛羊日历序》、《齐夔凌纂要》等;《大隐赋》并序见存于《文苑英华》卷九十九,《醉乡日月》详载唐人饮酒令①,尚有残文见存于《说郛》、《古今说部》、《五朝小说》、《唐代丛书》、《类说》、《水边林下》等书,《牛羊日历序》亦有残文一节见录于《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三考异,余皆佚。其生平事迹仅在《唐摭言》卷十及《唐诗纪事》卷五十三中有寥寥数语的记载。

皇甫松出生于浙江,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在江南度过的。后随父长期生活、游历于长安,屡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失意彷徨之下,经常借酒浇愁,与世浮沉,并萌生厌世、弃世的想法。他在《大隐赋》里的开篇,就将这种处境和心情交代得十分清楚:“萍漂上国,迨逾十年。遨游不出于醉乡,居处自同于愚俗。”时人康骈深表同情,他在《剧谈录》卷下“元相国谒李贺”条中曾说:“自大中、咸通之后,每岁试春官者千余人,其间章句有闻,亹亹不绝,如何植、李玫、皇甫松……以文章著美;温庭筠……以词赋标名;……皆苦心文华,厄于一第。然其间数公,丽藻英词,播于海内。”足见皇甫松确实文采杰出,名动一时。

上文已论及,晚唐五代是一个出产“风流才子”的时代。皇甫松没有成为像温庭筠那样的人物,也许与他的身世背景有关。其父皇甫湜性格褊直,狷急耿介①,他与李翱一起师从韩愈学习古文,但结果却是,“翱得其正,湜得其奇”②。而其论文也以“怪”、“奇”为宗,以为“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众,出众则奇矣”③;在当时古文创作“宜难”、“宜易”的争论中,实为“宜难”派首领,为晚唐古文家孙樵所祖尚。皇甫湜盛赞顾况的诗“骏发踔厉,往往若穿天心,出月胁,意外惊人语,非寻常所能及,最为快也”,也是从新奇着眼。可见其论诗与论文观点一致。既然他教子是那样的严厉,其文学观点对皇甫松也不可能没有影响。具体说,就是既坚持雅正传统,又情不自禁地要求有所背叛和突破。

具体到词体创作,皇甫松也是介于新旧之间,既有传统诗歌的品位,又渗透进了新的审美情趣,时露绮丽和妩媚。与温庭筠一味的粉泽秾艳相比,皇甫松应是一位懂得欣赏少女纯真活泼之美的词家。

皇甫松今存词22首,按题材内容来分,有咏物词8首,艳情词5首,风土词2首,怀古词2首,闲愁词2首,写景词2首,人物词1首,边塞词1首。其中,《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既是风土词,又是人物词,故一阕两计。艳情词占存词的2273%。与温庭筠相比,与晚唐五代词的代表性总集《花间集》相比,这个比例都是很小的。而且没有闺情词,没有染上“男子作闺音”的时代风气,在存词较多的晚唐五代词家中,这一点也是比较特殊的。就风格而言,皇甫松的词感情自然深切,语言清新雅正,没有过分的秾艳和香腻,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显示出从民间词向文人词的过渡色彩。或者说,表现出作家虚心学习、效仿民间词的努力。在这一点上,他与韦庄比较相似。从创作态度和词体风格上讲,皇甫松之词仍保留着诗歌的基本属性,尚是诗人之词。

在皇甫松现存词作中,写得最好的词作是两首《梦江南》、《摘得新》(酌一卮)和《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其次则是《浪淘沙》二阕、《天仙子》二阕、《杨柳枝》二阕以及《采莲子》(菡萏香莲十顷陂)。此外,《竹枝》是皇甫松学习、效仿民歌的产物,艺术性虽然平平,但清新自然,在晚唐五代词中显得难能可贵。而《怨回纥》二阕,一写戍边战士及其亲人的愁苦,一写征人出发时与亲人或恋人的离愁别绪,都真切感人,内容充实,没有无病 的卑弱柔靡;尤其是“白首南朝女”一阕,突出边塞羁愁,悲悯而刚健,更是晚唐五代词中的别调。总体看,皇甫松词最鲜明的特征有四:一是浙北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二是情感的深挚细腻,三是弥漫的惆怅或潜藏的忧愁,四是深沉的时空感慨。后三个特征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交融成一种浓郁的、苍茫的愁情、愁思。正因为如此,皇甫松的词既新鲜别致,又容易打动人,感染人,引人追缅类似的往事,既沉浸其中,又获得一定程度的宽慰和解脱。

且看皇甫松的两首《梦江南》名作: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楼上寝,残月下帘旌。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

这两首词作的结构基本一致,都是首二句写抒情主人公现在身处的环境,第三句扣题,点明相思的时间、地点,最后两句才托出念念不忘的往事。晚唐五代时期的词作,所咏即调名。此二篇既名“梦江南”,就是他乡游子追忆江南往事。

且看词人所忆何事,何事让他牵挂不舍。先看第一首。开篇两句,写卧室内的陈设,以富于特征性的物象点染出了一个适于梦境的环境和氛围。兰烬、红蕉,是幽艳、香暖和静谧,由“落”而“暗”,既暗示无眠,又是写环境催眠;夜晚无眠,看香烛渐成烬,屏上的红蕉没入幽暗,无法看清,画屏上的江南风物遂触发起词人对江南往事的缅怀。“闲梦”一句扣题,并点明往事发生的时节。“梅熟日”,一般人都解为黄梅时节,这自然没错;不过,浙江人有他们更真切的感受,这就是可爱的梅子成熟了。不过,浙北最美味的水果并不是黄梅,而是杨梅。杨梅是浙北的珍果,至迟在宋代即成贡品,成熟也是在五月,所谓黄梅时节。①皇甫松乃睦州新安人,其所谓梅,殆即杨梅。正如《世说新语·识鉴》记载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皇甫松亦因久困长安而思念起家乡的杨梅,又想起与杨梅有关的人和事,想起因采梅、食梅而相识或同游的恋人,当在情理之中。一个诗人,久试不第,困居京城,失意彷徨之时,自然没有什么比故乡和故乡的恋人更让他感到温暖和慰藉的了。一想到故乡的恋人,自然是满页的美好,哪怕是在“夜船”上,哪怕是“雨潇潇”,哪怕是在即将分手的“驿边”!就像当代一首流行歌曲里唱的,“今天是个好天气,因为我和你在一起;正好天上在下着雨,雨天无人迹。今天是个好天气,因为我和你在一起,正好天上在下着雨,雨天难忘记”②。夜雨潇潇,船中吹笛,桥边私语,欢情依旧,如在目前,又恍如隔世,昨日之乐事已成今日之凄苦!

第二首的写法与第一首相似,但感情更趋强烈,形象更为鲜明。开篇即言“寝”,是为下文说“梦”设伏。“残月下帘旌”,不但表明失眠时间之长,而且写出心境的破碎和凄婉。首阕尚称“闲梦”,这里就直言长夜难眠的“惆怅”了。所为何事“秣陵事”。在秣陵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桃花柳絮满江城,双髻坐吹笙”。暮春三月,桃花流水,柳絮回风,芳草如茵,一位梳着双髻的少女席地而坐,吹奏着悠扬的笙乐,好一派凄迷梦幻景象!如今在梦中想见,更觉是水影幻花,一晌贪欢,令人神伤!陈廷焯《云韶集》卷一谓之“凄艳”,《词则·大雅集》更谓之“婉转凄清”。

再来看皇甫松的一首《摘得新》:

酌一卮,须教玉笛吹。锦筵红蜡烛,莫来迟。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

这首词的题旨无疑是消极的,感伤的。作者将人生比喻为一场筵席和一树鲜花,劝告人们莫负良辰美景,及时行乐。杜秋娘《金缕曲》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残空折枝。”此曲意思相仿,但说得更为透彻,节奏和措词更为紧密劲峭,隐然透露出一股悲凉之感。这种心态和感情,显系晚唐五代乱世的折射。况周颐《餐樱庑词话》说得好:“词以含蓄为佳,亦有不妨说尽者。皇甫子奇《摘得新》云:‘繁红一夜经风雨,是空枝。’语淡而沉痛欲绝。”刘大杰先生论及此曲时,亦写道:“用清丽的字句,描写景物,而其中又寄寓着哀怨的感慨,虽侧艳而不 ,但其情调低沉。”①

情调低沉的远不止以上几阕。《天仙子》二阕,借助神仙故事,抒写对美好事物得而复失的遗憾、怅惘和悔恨。《浪淘沙》二阕借写江水流沙,抒写人世沧桑的感慨。《花间集》汤显祖评本卷一评其一云:“桑田沧海,一语破尽。红颜变为白发,美少年化为鸡皮老翁,感慨系之矣。”李冰若《栩庄漫记》评其二云:“此首亦有受谗畏讥之意,寄托遥深,庶几风人之旨。”再如《杨柳枝》二阕,借言柳枝年年空绿,写江山依旧而物是人非的兴亡之慨。尤其是首阕,径言本朝,有感而发,以常新的柳色反衬日趋衰微的晚唐王朝,在鲜明的对比中凸现昔盛今衰之慨,使人倍感苍凉。《怨回纥》二阕,其一写征人“吹笛泪滂沱”,其二写征人“别离惆怅泪”,自然满是怨恨和感伤。六首《竹枝》也多反映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和离别之苦。即使两首《抛球乐》,写及时行乐,也仍是匆促、悲凉心理的外露。

皇甫松词中真正欢快的篇章,就是两首《采莲子》了。且看原词:

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

船动湖光滟滟秋举棹,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遥被人知半日羞年少。

整个江南,仿佛就只剩下这片水域尚荡漾着欢乐;而所有的欢乐,又仿佛全集中到这几个少女身上。莲花是娇艳和圣洁的象征,出淤泥而不染;莲子(莲蓬)是清纯和爱情的象征,“莲子”即“怜子”;而少女,则是人伦中美丽、活泼、自由、圣洁的代表。当少女与莲相遇,成为“采莲女”的文化意象,自然就成为人世间最理想的美好与自由的象征。更何况是一群嬉戏笑闹的、情窦初开、纯真无邪的采莲女!莲叶田田,红裙亭亭,笑语盈盈,岁月苍苍的江南,在战乱和苦难的罅隙,青春依然如红莲般绽放!这是皇甫松心中所有欢乐和慰藉的源泉。《望江南》中与他同船吹笛、驿桥私语的双髻少女,是否就是这些采莲女当中的一个桃花、柳絮之后,还有红莲如火,抛却《望江南》的惆怅,便是《采莲子》的欢愉了。

所以,皇甫松无疑是晚唐五代时期浙江词家中用情最真、体验最深的一位。在他的词作中,江南和江南女子,其实已无法截然分开,而是乡情和爱情的结合体。只要轻叩他心房的门环,乡愁便袅袅升腾,不绝如缕,随风悠扬。岑参《春梦》诗云:“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良有以也。

与深挚、忧郁的情感体验相关联的,有时甚至互为表里的,是皇甫松词中深沉的时空感慨。上文已有涉及,这里再略作申述。且以他的《浪淘沙》第一首为例:

滩头细草接疏林,浪恶罾船半欲沉。宿鹭眠鸥飞旧浦,去年沙觜是江心。

前三句看似纯为写景,但联系结句来看,才知写景之外别有深意。结句说现在的沙嘴去年还在江心,则首句的“滩头”当为新滩。新滩形成的原因乃是“浪恶”,从上游挟带来的泥沙沉淀淤积所致。一年过去了,滩头已细草丛生,与岸边的疏林连成一片。白鹭、江鸥早已把这里当做理想的栖息地,将这里视为“旧浦”了。足见风浪之急,沙沉之快。大有沧海桑田的感慨,表现手法却纡曲有致。而“浪恶罾船半欲沉”一句,也不可轻易放过,写凶险环境中生命、生活的艰难和脆弱,亦是社会现实的折射和比拟。但换一个角度,罾船欲沉而未沉,又凸显了生命的抗争和顽强,词境阔大。全篇四句,三开一合,结句出人意表,点而未破,收束有力,言尽而意不尽。读来确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蓬莱水浅、东海扬尘的沧桑悲凉,难怪汤显祖要起红颜白发的浩叹。

第二首的时空感受则更为幽秘,在表现手法上也有创新。词云:

蛮歌豆蔻北人愁,浦雨杉风野艇秋。浪起䴔䴖鸣不得,寒沙细细入江流。

皇甫松是江南人,困居北方,一定时常被北方风物触发起思乡之情,可是本词却只言北人在江南的艰难处境以及由此而来的强烈羁愁,突出北人在江南的风雨、寒秋和江涛中蜷居野艇、彻夜不眠,想象自己一如细沙被卷入浩荡汹涌的江流。北人在江南如此艰难,自己在北方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表面写南方的北人,其实是写北方的自己。这种遥揣之法,是皇甫松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段。

比如《怨回纥》第一首,言征人遥想由于自己离乡日久,他所怀念的女子应该已经白头了,而且因为怕引起离恨,甚至愁听异域之歌,这便是遥揣;通过遥揣,打通了江南和塞北,让征人和闺妇共处词人想象的时空,达到同时表现写征人和闺妇两地相思之苦的目的,时空跨度遥深而又妥帖自然,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技巧。

再如《天仙子》(踯躅花开红照水),首二句写刘郎回家途中之景①,但语意双关,既为江南水乡常见的景物,又以杜鹃花的别名“踯躅”暗喻刘郎因依恋仙女徘徊不前,以习于雌雄对啼的鹧鸪②在山口盘旋暗喻刘郎对仙女的依依不舍。三四两句写其跋涉万里,经年始归,而已历数世,人物皆非,自然无比懊恼,则其对仙境必更为眷念了。但最后两句,却宕开一笔,写山中仙女肯定也在后悔,悔恨自己托付错了人,其实这是刘郎在悔恨,在内疚,显得含蓄蕴藉,委婉曲折。可见使用遥揣之法,每每能使作品的情感意蕴层折无限,耐人寻味。恰如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卷八分析杜甫《月夜》诗时所云:“怀远诗说我忆彼,意只一层。即说彼忆我,意亦只两层。惟说我遥揣彼忆我,意便三层。又遥揣彼不知忆我,则层折无限矣。”皇甫松此词,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通过遥揣和悬想,使不同艺术时空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使作品获得巨大的潜能和深厚的意蕴。

《天仙子》是将仙凡两界打通,前引《杨柳枝》第二首则是将古今、盛衰、幽明和南北同时贯通。据清人曹锡彤《唐诗析类集训》卷九,“唐有吴王宅,在长安禁城东”。唐人祖咏《宴吴王宅》有诗云:“吴王承国宠,列第禁城东。”按,唐太宗第三子李恪(619-653)曾封吴王。如此,则皇甫松此词极可能写于困居长安时。词人从眼前的吴王宅遗迹,和吴王宅边的绿柳以及柳丛里的莺啼,遥想起江南的古吴国,又进一步遥想起吴宫里的美女西施:当吴王凯旋而归,正志满意得,又得美人西施,锦上添花,该是何等美好幸福。那时的吴宫一定处处春光,充满喜庆和欢乐。可后来呢如今呢如今正是春天,遥想江南的吴宫旧址,也一定是柳枝披拂,莺啼婉转,但茂密的柳绿和婉转的莺啼正好反衬了宝殿、香闺的荒败,除非真有在天之灵,西子恐怕永远也不会再看到这大好的春色,听到这悦耳的莺啼了。诚可谓遥揣层折。至于作者是否有为吴王李恪英年屈死③,致使唐王朝可能失去一位贤君而遗恨的隐情,则不得而知;若有,则其意深长矣。笔者以为,首阕既咏玄宗误国,本阕再咏李恪屈死,皮里春秋,颇合人情事理。姑聊备一说。

再如《梦江南》由眼前的室内陈设而远梦江南,进而梅雨、江城,再而夜船、驿桥、桃花、柳絮,最终定格在恋人依偎,时空感受也不可谓不深沉。

最后,附带说一下皇甫松词中所反映的浙北地区的江南地域特色。首先,词调本身的江南文化色彩,如《梦江南》、《杨柳枝》、《采莲子》和《竹枝》,一看便知所写内容与江南有关,后三调更直接来自江南民歌;其次,题材内容中的江南色彩,如《天仙子》写剡县东汉刘、阮入天台山遇仙故事,《采莲子》、《竹枝》对江南女子情感世界的反映;第三,词中密集的水国意象,如《天仙子》中的“鹭鸶”、“水葓花发秋江碧”、“踯躅花开红照水”、“鹧鸪飞绕青山觜”,《浪淘沙》中的“蛮歌豆蔻”、“蒲雨杉风”和“䴔䴖”众多物象,《杨柳枝》中的“烂漫春归水国时”、“柳丝垂”、“黄莺长叫”,《摘得新》中的“繁红一夜经风雨”,《梦江南》中的“红蕉”、“江南梅熟”、“桃花柳絮满江城”,《采莲子》中的“菡萏香莲十顷陂”、“晚来弄水船头湿”、“船动湖光滟滟秋”,《竹枝》中的“槟榔花发鹧鸪啼”、“木棉花尽荔枝垂”、“并蒂芙蓉”等,《怨回纥》中的“南朝白头女”、“吹管杏花飘”、“江路湿红蕉”等等;四是词中的江南女子形象,如《天仙子》中的天仙,《杨柳枝》中的西子,《梦江南》中“双髻坐吹笙”的少女,《采莲子》中的“小姑”、“无端隔水抛莲子”的少女、《竹枝》中“待郎归”、“眼应穿”的女子,《怨回纥》中的“白首南朝女”和“隔筵桃叶”。最后,则是皇甫松词所具有的江南文化的柔婉感伤气质。受其父影响,皇甫松的性格中虽然较多狷介因素,但得自时代和命运的感伤、消沉以及南方人的优柔,仍渗透了他的词作。

综合起来看,正如本节开头部分所概括的那样,皇甫松词仍属诗人之词,仍习惯于或不自觉地用诗的眼光看待词体,用写诗的态度和手法来填词。更准确地说,是在晚唐诗的基础上添加词的色彩和因素。这样的“以诗为词”与后来苏、辛等人有明确理论主张和实践行为的自觉的革新词体的“以诗为词”,有本质区别。前者是对诗体进行尝试,后者是对词体进行变革。正因为皇甫松的词体创作仍保留了很重的诗歌成分,所以在词体艳俗化、萎靡化的晚唐五代,反显得不同凡响,成为可与韦庄、孙光宪、李珣、鹿虔扆、李煜等人相并列的少数几个晚唐五代词家之一。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七对皇甫松赞誉有加,尝曰:“唐人皇甫子奇词,宏丽不及飞卿,而措词闲雅,犹存古诗遗意。唐词于飞卿而外,出其右者鲜矣。五代而后,更不复见此种笔墨。”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亦称:“子奇词不多见,而秀雅在骨,初日芙蓉春月柳,庶几与韦相同工。至其词浅意深饶有寄托处,尤非温尉所能企及,鹿太保差近之耳。”就连深喜《清真词》的郑振铎先生,也认为皇甫松词“独具朗爽之致,不入侧艳一流”①。

值得高兴的是,皇甫松词还对后来的浙江词,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并非如陈廷焯所言,“五代而后,更不复见此种笔墨”。比如宋初浙江著名词人张先,其词清疏秀雅,就有皇甫松的影响在里面。近人夏敬观手批《张子野词》也曾指出:“子野词凝重古拙,有唐、五代遗音。”当然,这已是下一章的话题了。

①(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一云:“唐人饮酒令,此书详载,然今人皆不能晓也。”

①(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裴晋公大度”(附“皇甫郎中褊直”)条云:“皇甫郎中湜气貌刚质,为文古雅,恃才傲物,性复褊而直。……又尝命其子松录诗数首,一字小误,谇詈且跃呼杖。不及,则擒啮其臂,血流及肘而止。其褊急之性率此类也。”

②(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卷二《皇甫持正文集书后》。《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卷十五“《皇甫持正集》六卷”条亦曰:“其文与李翱同出韩愈。愈文谨严而奇崛,翱得其谨严,湜得其奇崛。”

③《皇甫持正集》卷四《答李生第一书》,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①《欧阳文忠集》卷八十七《端午贴子皇帝合六首》其二即云:“彩索盘中结,杨梅粽里红。宫闱九重乐,风俗万方同。”《东坡全集》卷一百十五《皇太后合六首》其五亦云:“上林珍木暗池台,蜀产吴包万里来。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棕里得杨梅。”释祖可《杨梅》诗云:“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味方河朔蒲桃重,色比泸南荔子深。飞艇似闻新入贡,登盘不见旧供吟。诗成欲寄山中旧,恐起头陀爱渴心。”陆游《项里观杨梅》诗云:“山前五月杨梅市,溪上千年项羽祠。小伞轻舆不辞远,年年来及贡梅时。”陆游于诗末特地注明:“乡俗谓杨梅止曰梅。”可见浙北一带,所谓梅即杨梅。因梅思人、因梅怀乡,则肯定比其成为贡品的时间更早。李白《叙旧赠江阳宰陆调》诗即云:“江北荷花开,江南杨梅熟。正好饮酒时,怀贤在心目。”而宋人田锡似乎对杨梅格外钟情。其《三月二十八日书怀》诗云:“惜春将尽自徘徊,巷馆残阳户半开。芳树更无莺舌语,故巢空有燕归来。音书杜绝家千里,愁愤消磨酒一杯。地狭长沙何所适,行谣方忆摘杨梅。”卷十六《和温仲舒感怀》又云:“郡斋松盖翠斜欹,客至鸣琴泛酒卮。江上正当摇落景,天涯空惜太平时。雪残幽谷春难到,兰茂深林众岂知。上国三千五百里,杨梅熟日是归期。”

②语出歌曲《今天是个好天气》,李海鹰作曲、陈小奇作词。

①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42页。

①《太平御览》卷四十一引刘义庆《幽明录》云:“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浙江剡县人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采药,迷不得返。忽于溪边遇二女子,资质绝妙,并邀至其家中成亲,留居半年。后二人思乡心切,二女乃指示归路,送其回家。既归,亲旧零落,邑屋改异,无复相识。问得七世孙,传闻上世入山,迷不得归。”

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鹧鸪》云:“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

③(后晋)刘昫撰《旧唐书》卷七十六云:“恪又有文武才,太宗常称其类己。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永徽中,会房遗爱谋反,遂因事诛恪,以绝众望,海内冤之。”

①郑振铎著《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三十一章,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第427页。

杨梅原产我国温带、亚热带湿润气候的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海南岛以北,即北纬20度至31度之间,与柑桔、枇杷、茶树、毛竹等分布相仿,但其抗寒能力比柑桔、枇杷强。目前分布的省份有云南、贵州、浙江、江苏、福建、广东、湖南、广西、江西、四川、安徽、台湾等,其中以浙江的栽培面积最大,品种质量最优,产量也最高。其次是江苏、福建与广东。国外,如日本和韩国有少量栽培,东南亚各国,如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等国也有分布,但因其果形小、味酸,多种植在庭院供作观赏,或作糖渍食用,没有作为经济果树栽培。因此,杨梅是我国南方的特色水果。

最早记载杨梅的书好象是中医的一本书 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名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