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籍离家百年被AI找回,这是怎么做到的?
相信很多朋友在这段时间已经看到过一则非常让人震惊的消息,那就是在5月18日的时候,20万页的古籍以数字化的方式回归到了我们的眼前。这让很多网友在表示非常震惊的时候也表示非常的疑惑,究竟这群专家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做到这样的地步的,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来看一下。
根据网络上相关的信息表明,在世界博物馆日的这一天,海外古籍数字化回归发布会,在中国的科技馆直接进行了相关的发布会。一大批珍藏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中文古籍善本以数字化的方式回归到了自己的家乡,并且直接落地在了这样的平台之上。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首批20万页古籍首先回归到自己的家乡里面,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后可以方便更多的人来去检索和查询这样的书籍。
而在这一切的最后的最大的功臣就是一位七旬的老人。这位老人家就是中央文史馆馆员,四川大学的教授成陈立,这位老人家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并且直接奔走联系了加州的大学伯克利分校,希望你用现代化的技术,能够让收藏在这所学校的中文古籍得到相关的修复,并且能够以数字化的方式回归到自己的本土里面。所以这才有我们所看到的一面,才能够最终看到有四十多种宋元真本向公众开放。才能让这一批流失在外面的书籍最终回到自己的家乡,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这样的技术,能够将这些古籍回归到自己的家乡,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也是非常的去佩服的。也很佩服这些技术团队和专家,能够联手开发这样的系统识别,这不仅仅是对这批古籍有着非常好的作用,对于以后流失在外国的相关的书籍也有着非常强大的作用。
海外古籍数字化回归:如何做到“为天下人所用”?
南方周末
原创
2021-6-2 00:09 · 《南方周末》官方账号
陈力和何梦超讨论古籍数字化方法。 (达摩院供图/图)
流散海外八十多年后,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中的《宋百家诗存》重现大众视野。
在扫描影像中,这本中国古籍上的水浸、虫噬、霉变历历可见,每一处都是历史的风霜。1790年左右,《宋百家诗存》随《四库全书》入藏杭州文澜阁,清咸丰年间在太平军入杭后散失,1861年左右被嘉业堂收藏。抗战时期,部分嘉业堂藏书流落到了上海,可能被日本人收购,并于1949年辗转到了美国,如今藏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
东亚图书馆收藏了大量中国古籍善本,截至2021年5月18日,其中二十万页被扫描影像、读取文字,以数字化形式回归祖国。
这是海外古籍回归项目“汉典重光”的成果之一。这批数字化古籍善本中既有宋元本,也有明清至民国时期著名学者的稿本、抄本,其中一些是以前很少有人见过的珍贵藏本,比如清文澜阁本《宋百家诗存》。
古籍流散海外的原因多种多样,实体回归几乎是不可能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数字化回归。
此前的古籍数字化平台,大多是展示扫描后的古籍,读者只能在这些平台阅读,无法就书中内容进行检索分析。此次汉典重光的数字化团队不仅将古籍扫描,还将扫描下来的识别转化成了电子文字。搜索某一字词,可以跳转到字词所在书本的具体章节段落。
这些古籍资源将向公众免费开放。阿里达摩院院长张建锋表示,汉典重光古籍数字化平台将被捐赠给权威公共机构长期运营。
“让蒙尘的古籍重焕新生”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力是汉典重光项目的古籍专家。陈力的父亲是教历史的,1977年,陈力作为恢复高考的第一届考生,填报的所有志愿都与历史、中文、图书馆相关,最后被省内第一志愿四川大学历史系录取,从此“一辈子都在做这个”,对古籍积累下一份深厚的感情。
在汉典重光项目之前,陈力已经参与过古籍数字化项目。他曾经在国家图书馆工作18年,其中一半的时间分管古籍,经手过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的一个古籍数字化回归项目。2009年,燕京图书馆馆长郑炯文专门从美国飞到中国商量相关事宜,目录都筛选完成了,也做完了一部分书的扫描,但项目最终因为资金、技术等没能达到预期而搁浅。
这次未竟的合作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汉典重光项目的起源。在哈佛大学访问期间,高晓
越南古籍存世量三千余件。于2017年成立了以越南汉喃古籍为主要特色的,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越南古籍私人收藏文库——许灿煌文库。文库共计有藏品有三千余件,相当一部分藏品为海内外孤本,这无疑为开拓越南古籍研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一手资源。
没有
2002年,为海内外炎黄子孙极为关注的圆明园四件文物分别由保利集团、北京文物公司用巨款购回。人们不禁要问,一八六○年英法联军闯进圆明园,到底抢走多少件珍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世界四十七个国家的二千多个博物馆中,流失的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多数都是战时掠夺品。北京的一些收藏家谈到,在国外参观时,看到数不清的中国文物,其中有不少是圆明园中的文物。
在法国巴黎东南七十公里郊外,有一座建于一一三七年的法国国王的行宫——枫丹白露宫,宫内有一个“中国宫 ”,里面的陈列品全部来自圆明园。宫内最大的一间展室屋顶上,有三幅巨大的工笔重彩佛像,画上清干隆的鉴赏御印清晰可见。大厅正面是镶嵌珠宝的屏风、宫扇,左侧是两个大多宝阁柜,透过玻璃可见珊瑚、田黄石、白玉等雕刻文物,还有战国青铜器、各代瓷器、清皇帝戴的皇冠。在一架木托碧玉插屏上还刻写着记录清干隆六十六大寿举行百叟盛事的文章。展厅的另一侧是几个展柜,里面全是大型器物。一件雕绘有双龙图案的景泰蓝瓶的足边上,镌刻着“大清干隆年制”。
挪威西部有一座叫伯尔根的城市,那里有一个实用艺术博物馆。其中一处展厅摆放着几千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仅出自一人的捐献,他是挪威人蒙茨。蒙茨一八八七年来到中国,在中国海关任职,以后又担任了袁世凯的骑兵团长、参谋长多种职务。蒙茨在中国生活了五十余年,收集了二千五百多件中国文物。这些文物多是散落在民间的圆明园遗物,包括石雕、玉器、青铜器、陶瓷、绘画、丝绣等,其中许多是价值连城的珍品。
瓷器中有来自清朝宫内的祭蓝天球瓶、青花梅瓶、斗彩笔筒、瓷雕;收藏的丝绣更是堪称极品,有一件仿宋徽宗 “旭日初升图”的刺绣,色彩鲜艳如新,技法高超,如同原画一般。该馆藏品中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的石雕,在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的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宴堂铜版画。从上面还能认出部分石雕原来所在的位置。这座展厅被命名为“圆明园展厅”。
在欧洲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里也收藏有圆明园文物,《圆明园全景图》现保存在巴黎博物馆内。清代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所绘《圆明园四十景图》的原画,和郎世宁所绘的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现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内。英国大英图书馆收藏着原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部分图册,还有众多的来自圆明园的瓷器、金器、玉器等。
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内到底保存有多少圆明园文物?私人手中又收藏有多少圆明园文物?具体的数字谁也说不清,可能永远是个不解之谜。
为了进一步说明大量中国文物流失海外的事实,兹列举部分国外博物馆重要中国文物的收藏如下:
大英博物馆
该馆东方艺术馆,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可谓应有尽有,总数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部分是无价之宝。
大英图书馆
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该馆最出色的收藏是东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国文物,数量多、质量高。
波士顿美术馆
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
芝加哥美术馆
该馆的东方部以收藏中国青铜器而为世人瞩目。最引人入胜的是一件战国提梁盉。
俄国东方文化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从殷商到明清的青铜器、绘画和雕刻作品。绘画中有唐代周颉的《贵妃出浴图》、明仇英的《侍女图》、清任伯年的《荷花》等杰作。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该馆几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国文物,包括书画、佛教艺术、铜器、玉器、陶器等。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尤其是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该馆收藏相当数量的中国壁画、石雕、青铜器、玉器、绘画等珍贵文物。
此外,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仅其分馆吉美博物馆就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首,卢浮宫还收藏6000多件中国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绘画。法国巴黎市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其中尤以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最丰,设有五大展厅展示中国文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以收藏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著称,尤其是汉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骏”中的拳毛马和飒露紫就在该馆。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万,难以计数。
面对如此光彩夺目的中国古代艺术瑰宝,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杰出创造力感到自豪的同时,也为如此众多的无价之宝流落海外而感到痛惜,近年来,我国政府和民间企业积极在全球各地追索和赎买流失海外的文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和流失在海外上百万、数百万的祖国文物相比较,能够回到祖国的文物实在少之又少。
中医古籍还是非常多的,不过很多中医古籍都在国外馆中,比如日本的早稻田图书馆馆藏了很多中医古籍,很多珍稀罕见的中医古籍 也都在里面
另外曾经在 医书网 下载到一些的中医古籍类书籍资料,也都是整理国外一些馆藏的中医古籍资料,都是纯古籍扫描版的中医书籍,非常罕见的,你可以看
内景备览(上下卷)
内科秘录(9卷)
内经知要(上下卷)
切要方义(1-5卷)
千金方药注(1-4卷)
千金方衍义(1-36卷)
千金方(1-32卷)
景岳全书(40卷)
本草经百种录(上中下卷)
歌伤寒杂病论俗辨(上中下卷)
经穴汇解(1-8卷)
经穴纂要(1-5卷)
经络歌括(2卷)
经络腧x学 68讲
经验丹方(四卷)
蔓难录(1-5卷)
蕉窗方意解(一二卷)
蕉窗杂话(2卷)
补正辑光伤寒论(上下卷)
金匮二刘合注(上下卷)
金匮玉函经(1-20卷)
金匮玉函要略论注(6卷)
金匮要略 54讲
金匮要略国字解(1-6卷)
金匮要略心典(3卷)
金匮要略述义(1-4卷)
金匮论注(1-8卷)
金镜内台方义(3卷)
难经小解(1-6卷)
难经抄(一二三卷)
难经本义抄(1-6卷)
难经本义(上下卷)
难经疏证(上下卷)
难经经释(一二卷)
难经铁鉴(5卷)
雷公炮制(1-8卷)
风寒热病方纬篇(1-7卷)
麻疹三书(一二卷)
黄帝内经相关书籍整理(124册)
黄帝内经素问(1-9卷)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
伤寒蕴要二卷明彭用光著明嘉靖四十年江西官刊本黑白版
元版子部伤寒论注解存7卷(卷1-3缺)汉张机撰金成无己注解元刊1册
元版子部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张仲景注解伤寒百证歌5卷新编张仲景注解发微论2卷宋许叔微述元刊4册
元版子部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8卷金刘守真撰马宗素重编元刊8册
元版子部新刊惠民御药院方20卷元御药院编元刊10册
元版子部新编南北经验医方大成10卷首目1卷元孙允贤编元刊11册
宋版史部图经严州重修图经存3卷卷1-3宋董弅撰陈公亮刘文富校宋刊明修4册
宋版史部新雕名公纪述老苏先生事实1卷撰者未详南宋刊1册
宋版子部伤寒总病论6卷附音训1卷修治药法1卷宋庞安时撰南宋刊抄补4册
宋版子部史载之方2卷宋史堪撰南宋刊2册
宋版子部外台秘要方40卷首目1卷唐王焘撰南宋刊42册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12卷金张从正撰金刊9帖
宋版子部太医张子和先生儒门事亲零本金张从正撰南宋刊1帖
宋版子部新雕孙真人千金方30卷唐孙思邈撰南宋刊配元明刊本24册
宋版子部普济本事方存6卷(卷1-6)宋许叔微撰南宋刊6册
宋版子部重校证活人书18卷宋朱肱撰南宋刊带图本10册
宋版子部鸡峰普济方存25卷首目1卷宋孙兆撰贾兼重校南宋刊24册
宋版集部新刊校定集注杜诗存6卷唐杜甫撰宋郭知达编宋宝庆元年广东漕司刊3册
类证普济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清钱氏萃古斋抄本
2012年,过云楼藏古籍善本一百七十九种,以216亿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古籍类藏品的成交纪录,这或许令很多藏友记忆犹新。近年,古籍类藏品以稳健的价格表现,丰厚的历史价值,深厚的学术底蕴,逐渐吸引着藏家的眼球。时至今日,这个项目已经不容小觑,很多大型拍行纷纷开设古籍专场。古籍收藏成为市场中的一颗明星。古籍收藏,历来是收藏界中品味较高的一个项目。不仅需要藏家具有欣赏、鉴别的能力,更需要藏家具备一定的学术修养。历来大学问家大多嗜好收藏古籍。为了探寻古籍类藏品的魅力,记者走进中国书店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拜访了资深古籍鉴定专家窦水勇老师。在业内,人们都称他“窦师傅”。访谈之中,故纸墨香扑鼻而来。古籍收藏,投资正当时古籍收藏自古就是文人雅好,而古籍类藏品的交易量和交易额在艺术品市场中异军突起还是十几年前的事。
大英博物馆
该馆东方艺术馆,大部分是中国历代的稀世珍品,可谓应有尽有,总数达3万多件,其中绝大部分是无价之宝。
大英图书馆
中国珍贵文献和古籍6万多种,其中有中国波罗蜜佛经最早版本,《永乐大典》45卷及甲骨片、竹简、刻本古书、敦煌藏经和地图。
美国纳尔逊美术馆
该馆最出色的收藏是东方文物,其中最精彩而著名的是中国文物,数量多、质量高。
波士顿美术馆
该馆以东方艺术品著称于世,现藏有中国和日本绘画5000余幅。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宋、元时期名画,如保存完好的唐张萱《捣练图》宋代摹本、宋徽宗《五色鹦鹉》。
芝加哥美术馆
该馆的东方部以收藏中国青铜器而为世人瞩目。最引人入胜的是一件战国提梁盉。
俄国东方文化博物馆
馆内收藏了从殷商到明清的青铜器、绘画和雕刻作品。绘画中有唐代周的《贵妃出浴图》、明仇英的《侍女图》、清任伯年的《荷花》等杰作。
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
该馆几乎一半收藏品是中国文物,包括书画、佛教艺术、铜器、玉器、陶器等。
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这是一座以收藏亚洲文物,尤其是中国文物为主的博物馆。其中陶瓷部有2000多件,始于新石器时代,迄于清。玉器部有1200多件,为世界上收藏中国玉器最丰富的博物馆。青铜器部约有800件。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该馆收藏相当数量的中国壁画、石雕、青铜器、玉器、绘画等珍贵文物。
此外,卢浮宫是法国收藏中国文物最集中的地方,仅其分馆吉美博物馆就收藏中国文物数万件,其中历代陶瓷器12万件,居海外博物馆中国陶瓷收藏之首,卢浮宫还收藏6000多件中国历代瓷器精品和200多件唐宋绘画。法国巴黎市立博物馆的中国文物收藏与卢浮宫不相上下。日本有上千座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其中尤以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最丰,设有五大展厅展示中国文物。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以收藏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著称,尤其是汉魏隋唐石刻更是首屈一指,“昭陵六骏”中的拳毛和飒露紫就在该馆。此外海外私家收藏也盈千上万,难以计数。
转一篇文章,说了些文物去向的事。
150多年来,中国到底有多少文物流失海外,现存何处?确切的数字恐怕永远是个谜。我国政府、学者和有识之士一直致力于流失海外文物的调查工作,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这项调查工作还远未达到理想的状态。据我国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200多座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而且均是文物中的精品,它们大多是在旧中国时流失海外的。加上建国以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盗掘走私出境的文物,可以推测,在全球,我国至少有数百万件文物流落异域。
旧中国文物流失海外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从中国抢走的;二是当时有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从中国偷走的;三是外国人勾结当时的反动军阀和奸商以极低的价格买下偷运出境的。
早在1840年,列强就把中国文物列为文化侵略的重要内容,拉开了中国近代文物大流失的序幕。1860年英法联军对圆明园进行了野蛮的劫掠和焚烧。圆明园园内四五十处殿堂内装饰了难以计数的紫檀家具,陈设了大量的国内外珍奇宝贝,有家具、锦缎、毡毯、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漆器、牙雕、玛瑙、琥珀、水晶、木雕玉器、宝石、书画、钟表、历代典籍应有尽有。当时的法国文豪雨果说过:“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但是,这座艺术宝库被彻底洗劫一空,大量稀世之宝,包括《永乐大典》,被掠走海外,为英、法、美、日、西欧诸国博物馆和私家所收藏,其中尤以大英博物馆和法国枫丹白露宫最多。英军劫走的圆明园珍宝除部分被拍卖外,其余献给了维多利亚女王,存放在大英博物馆。现在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历代珍稀之品多达3万多件,包括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最早募本。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历代名画、金玉首饰、瓷器、香炉、编钟、宝石和金银器等3万多件。
据长期从事晚清史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何瑜教授的研究,八国联军纵兵三日为所欲为,北京古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浩劫。不管是皇宫禁苑还是居民宅院、商家店铺都没有能够幸免。紫禁城遭洗劫后,宫内收藏损失过半,贵重物品被劫掠一空。“三海”——南海、中海和北海被劫后,收藏所剩无几。皇家行宫颐和园内陈设的珍宝几乎劫掠殆尽。经过这次浩劫,北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珠宝奇珍,扫地遂尽”,所失“已数十万不止”。
同时,一些外国探险家以科学考察的名义掠去的中国文物也不计其数。据统计,1856~1932年间,俄、英、德、法、日、瑞典、美国等国曾考察我国西北地区66次,每次考察都掠走了大量中国文物。历次考察中,尤以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藏经洞掠走的文物最多。斯坦因窃取的9000多个卷子和500多幅绘画,一部分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一部分在大英图书馆,一部分在印度事物部图书馆。伯希和窃取的6000余种经书和一些画卷,主要收藏在法国国立图书馆。历年的劫掠,加上国内某些军阀、奸商及无知国民的盗卖,中国文物被大量偷运出境,国外的中国文物日见丰盈。
1899年左右,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甲骨文自出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流失之中,先是被当作药材贩卖,后又被西方列强的文化掮客以各种名目大量收购而去。据不完全统计,安阳小屯出土的近20万片甲骨,有近3万片流失海外,被12个国家和地区收藏。
1911年辛亥革命后,内忧外患,各地盗掘成风,文物如潮水般地涌出国门。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监守自盗”,将六大箱共计1200余件书画精品盗运出宫,经变卖、哄抢,绝大部分已流失海外。1928年,清东陵慈禧太后陵寝被军阀孙殿英野蛮盗掘,墓中所藏国之瑰宝被洗劫一空,绝大部分因被变卖购买军火而散失。
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人对我东北、华北、华中、华东等地文物进行了大规模地盗掘,大量文物被劫走。其间,美国人利用中国社会动荡之机对中国文物大肆收购。
1949年解放以后,我国一度告别了大量文物外流的历史。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非法利润的刺激下,国内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结,掀起了一波波盗窃、走私文物的狂潮。
曾有人统计,从1982年起,江西余干县800多座古墓被盗;1987年1~6月仅半年时间,青海就有1700多村民盗掘古墓2000余座,抢走文物一万余件;1990年四川省有23952座古墓被盗;湖南邵阳市某县在二三年内被盗古墓的面积近全县2000平方公里的五分之一。我国文物资源丰富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一度竟成为海内外走私者买卖文物的金三角又据海关总署统计,1991~2000年,全国海关缉获走私文物10多万件。1997年5月,天津海关查获一起用集装箱偷运文物案,集装箱内共有文物5000余件。据公安部不完全统计,1993~1997年,公安机关侦破文物案4943起,缴获文物5万余件。
近20年来,中国文物走私海外形成高潮,仅从香港走私出境的文物就多得不可想像。有报道称,香港做贮装文物匣盆的师傅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一个月挣五六十万港元不止。继伦敦、纽约之后,香港在80年代以后,凭借大陆大量的走私文物,迅速成为世界第三大文物艺术品中心。
结合我国20年大规模的文物盗掘、走私活动,如果以查一漏九来估算,近20年中,外流文物至少有几十万件,甚至接近百万件。
据有关资料表明:仅就绘画而言,美国收藏最多,仅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就有1200余幅;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近500幅;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在瓷器方面,以收藏亚洲艺术品著称的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最佳,馆里的瓷器从中国最早的原始瓷器一直到明清的青花、五彩瓷,各个朝代各大名窑的名品应有尽有,且多为精品。就地方志和古籍而言,美国最多,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就甲骨片而言,日本是收藏最多的国家,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就敦煌宝藏而言,而今敦煌遗书在我国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3成;藏于大英图书馆东方写本部有13700件;藏于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有6000件;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12000件;藏于英国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近2000件,此外,日本、美国、瑞典、奥地利、韩国也均有敦煌文物收藏。
最早移入美洲的是中国人或者说从中国来的! 有科学家认为,美洲早期的人类是在最后一次冰期通过白令陆桥从亚洲过来的。也有学者提出,美洲最早的居民是从大洋洲飘洋过来的,依据是南美洲当地人的语言和文化因素跟大洋洲的土著有相似的地方。综合起来分析,由于中华先祖分布到东南亚一带有地理上的优先,从东南亚半岛向海洋深处延展逐步到了澳洲、太平洋上的一些小岛屿甚至南极洲,其中有少部分再向东到了美洲大陆,这就是今天中美洲、美洲南部发现少量相比美洲北部更古老文明痕迹的缘由;而大部分则是于冰纪时的3万~1万年左右从东北亚的北令海峡、阿留申群岛、天之浮桥岛(案:千岛群岛)到达北美洲再逐步南移的,或于冰纪过后的1万~3000年左右从洋流东渡美洲,海上远涉的先民部分又留在太平洋诸岛上。而从约七千年后特别是殷商时期赴美洲大陆的中华先祖铸就了美洲文明的辉煌。 距今3-1万年间,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世界洋海平面最大下降值为150米左右。此时太平洋西海岸的亚洲大陆架,日本列岛、南方的台湾、菲律宾、东南亚群岛、大洋洲群岛,以及美洲西海岸诸岛,都与大陆架相连而裸露为陆。食草和食肉动物向这些新生肥沃的大森林草原转移,古人类伺机捕捉野兽,追逐太阳,北线经东北平原、蒙古高原、东北亚把华北的细石器带到日本列岛、阿拉斯加;南线沿东南亚群岛、大洋洲群岛以及美洲西海岸诸岛形成太平洋洲岛文明,两线合成完整的环太平洋古文化圈。北线这条细石器迁徙路线与猛犸象从华北、山东迁徙日本、朝鲜、库页岛、堪察加半岛、阿拉斯加是一致的,与《梁书·东夷传·扶桑国》上说的自中国--倭--文身国--大汉国--扶桑国的路线是一致的,与《尚书大传·鸿范》和《淮南子·时则篇》中关于太昊所司之地起自禺夷秦皇岛碣石、过朝鲜、贯大人国、终于东极日出扶桑之地也是一致的。南线则留下了众多生存于今澳洲、太平洋岛屿上的所谓土著民族,再加上万年后特别是七千年后炎黄蚩尤等中华部落的大规模横渡太平洋迁移美洲少部分留于洲岛形成今天视为迷团般的海洋文明。1万年后全球气候迅速转暖,延续了几万年的地球大冰期结束,海平面迅速上升,原来裸露的海底平原重又为海,陆桥消失,这些在地球最后冰期前奔赴美洲的中华先祖就在美洲独立发展,成为美洲的早期开拓者。 古史学者王大友先生对《山海经》进行深入的研究认为,《海外东经》、《大荒东经》很大部分是对五六千年前夸父族人、少昊族人,颛顼族人大规模迁徙美洲的记录。夸父族集中记载于《西次三经》、(崇吾山)、《中次五经》(夸父山)、《大荒西经》(桃山、于土山)、《大荒北经》(大人国、大泽贝加尔湖、成都载天山(案:靠近北极地区的山地)、夸父世系、夸父蚩尤联军战黄帝、夸父逐日、槃木千里)、《海外北经》(夸父与日与逐走,博父国、寻木、龟踵国)、《海外东经》(大人国)。这些记载,演绎着夸父人在六千年前炎黄蚩尤败后,自太行山、华山败退河套、阴山地区后,再向北向东沿贝加尔湖、库页岛、勘察加半岛、东北亚、北极区、阿留申群岛到达北美、中美、南美洲的过程。夏商周时的于夷、雩夷、夸夷、南北朝时的大汉国(见《梁书》),以及今日的爱斯基摩人(赫哲人)、阿留申人、美洲的查文人(chavin),都是夸父族人及其裔民。《大荒东经》:“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淮南·地形训》:“东南方曰波母之山”。波母即皮母、波谷,古秘鲁偕音,即今秘鲁查文化的发祥地毕鲁河谷。《洞冥记》记为“勒毕国”,《西阳杂俎》记为“毕勒国”,《杜阳杂编·卷上》记为“弥罗国”。夸父人在美洲三处立国,即在美洲阿拉斯加地区的“平丘”、“百谷”、桃都山建国;在中美洲汤谷扶桑建国;由于少昊人的到来,被迫南迁在南美洲的古毕鲁--皮母河谷建国,创造了美洲灿烂的查文化。秘鲁特鲁希略的龙墙非常有名,龙墙上的龙为并逢龙,中间有小祭坛,典型的中国式样。祭坛上是鹰鸟和鸟喙猴--狙父。在龙头口下方立的也是鸟喙狙父--举父,而且头上戴着像仰韶文化炎帝氏那样的尖顶帽,这已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他们是炎帝文化的继承者了。 《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中的黑齿、凿齿国,就是墨西哥。拔除上下门齿,称缺齿、损齿,饰假牙、口含石球磨牙等,俗谓“獠牙”,长期嚼食槟榔使牙齿变黑成墨齿或黑齿等等,这些都是太昊少昊族鸟崇拜风俗,是江苏大汶口居民的习俗,在东夷、越、濮人中广为传承。台湾高山族人、太平洋南岛语系的印度尼西亚人、美拉尼西亚人、密克罗尼西亚人、波利尼西亚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是中南美洲印第安人,至今保持这一古老风俗。玛雅(Msya)人中修或熙(Ⅺus)家族,就是少昊族族裔,他们是酣布时期美洲玛雅五大家族之一。《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有一段极为重要的记载:少昊氏有四裔叔,重、该、修、熙。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重就是颛顼时代的天文官重黎氏中的重氏(甲骨文金文中“重”是观测天文的建木仪器),和黎氏合婚就在重下加“犁”,是羲和常羲的后裔。该是农神刑神虎神猪神,执钺。修熙就是蛇与龟缠绕(合婚)的玄武。这四族到中美洲重为句芒,该为水伯天昊和虎君子,修熙为雨师雨师妾。少昊人到美洲后,与中华本土保持着频繁的联系,此所谓“天济穷桑”、“世不失职”,才有《山海经》中关于美洲少昊羲和国、山川、风貌、矿产、习俗、祭祀等等的详实准确记载。 《海外经》和《大荒经》,便是中华民族分支的生活区,因远离民族主体聚居地,故称海外。这些地区大都荒无人烟,地广人稀,属于新开辟的地区,故以“大荒”称之。这些到美洲、东南亚、澳洲、印度半岛、东北非、西亚开拓建国的中华支族成为“属族”,古称之为“方国”,所谓“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因此,不论山经、海内海外经、大荒经,所记述的均是古中华民族先祖生活、开拓的真实记录。大约在一万年左右中华先祖南下进入中南半鸟进而西亚、东北非,又稍后从中华北部西部过中亚越大漠进入西亚,这两线产生了古印度、埃及、巴比伦、亚述等文明。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几大古文明的内核如语言文字、天文历法、农耕建筑、图腾崇拜大体相近相似,原来实属一个文明体系--中华上古文明之故。 美洲印第安人的一些生产生活、风俗习性、崇拜信仰、天文地理知识等基本保持了在中华本土时的民族或部落本色。印第安人的四种本领:制陶术、雕刻巨石术、农耕术、屋场建筑术,都充分反映了中华上古先民的基本技能。制陶术,是中华先民最先发明最拿手的技艺,中华先民走到哪里,就把制陶技术带到哪里并发扬光大;雕刻巨石术,这其实就是中华南方雒民(粳民)--水稻先祖石头祖母崇拜的延伸--萨满教图腾石柱文明在美洲的再现;农耕技术,挖运河,灌溉农田,这是典型的中华南方水稻农耕民族的生产技术;建筑技术,中华先祖无论是在南方、中原还是到了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亚,都能因地制宜建造居住场所,南边的杆栏式建筑、向北的石屋土坯砖房、更北的雪松厚板屋等。用海贝等做为相互交换的“货币”,这与四川三星堆、殷商时期非常吻合。在殷人甲骨文徽号文字中,专有贝氏徽,以舟载人,人肩贝朋。今智利等地的印第安人称小孩子为“娃娃”,墨西哥印第安人称“你、我、他”为“宁、内、侬”,称“河流”为“河”,典型的长江流域方言系统;哥伦比亚印第安人把船称为“赛舨(chamban)”,而中国东南至今仍将一种轻巧的木质小船称为舢板;阿拉斯加的因纽特那留着垂髻的男孩,与华北小儿毫无二至。在美洲的考古中发现中国文字早已司空见惯。古代美洲留下的石刻书法,与中国的甲骨文及金文极为相近,有些字的写法简直与中国甲骨文一模一样。难怪美国北达科他州有关机构根据这些“书写的岩石”曾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曾一度访问过北达科他。” 《山海经》等古籍记载的夸父人在迁徙过程中的重大信息有堪察加半岛的博父国和“大汉国”,阿留申、阿拉斯加的踵国,北美洲波谷山嗟丘的大人国,南美洲秘鲁的查文(桃林)国,北极圈的冰夷,太平洋社会群岛和新西兰的毛利--库克人等。今天的爱斯基摩人、阿留申人、海达人、因纽特人、夸邱人等都是夸父人后裔。他们原是华北人,有胎斑、鼻梁平直,扁长而窄,或呈鹰钩状等,呈典型中华人种北亚型,与中华蒙古族接近。爱斯基摩人至今仍活动在北极圈内。夸父人从阿拉斯加进入美洲西北海岸再沿岸逐岛南下,留驻夏罗特皇后岛、温哥华岛、美国西部和科罗拉多河流域,到加利福亚岛,居汤谷扶桑。后来少昊族人到来,发生冲突,夸父人才向东进入格兰德河流域,向南迁徙到秘鲁,定居下来,创造了查文文化。查文文化兴起于公元前2500年,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00年左右。自夸父族人在美洲繁衍开来的长达2000年历史长河中,崇拜太阳、猴子、鹗鸷、鱼,珥蛇、操蛇、舞蛇、践蛇等成为印第安人习俗,夸父文化成为秘鲁和美洲文化的瑰宝。夸父是太阳之子,夸父族是太阳神图腾追崇族,由北美洲逐日到南美洲,以太阳为宗神崇拜,为终极信仰。在南美洲,不论是查文时代,还是印加(1nca)时代,太阳为最高的图腾信仰,“印加”王也自称为“太阳之子”。太古洪水时代,女娲在王屋山炼石补天,需十三根芦苇才能将云石填补好,积芦苇以平洪水,才有日脐又生、日晕再现、日芒重射、日影方昃。女娲工作十三日,天补地平,于是才休息一天。夸父人的日历周天,是以13日为一周,每工作十三日休息一天,则太阳母必赐福给儿女,夸父族这一风俗代代相传。于是才有美洲查文族中“一日在中、十三日周边的徽帜”不断传承。夸父人在中美洲时,已“坐而操船”,在继续南迁时顺南太平洋流,到了社会群岛新西兰岛。这里的毛利--库克人,与夏罗特皇后岛的海达人,有相同的鹗鸷和猴子的图腾崇拜。与这相同的图腾崇拜,还见于台湾岛的远古高山族人的山地木雕。显而易见,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族源和文化根源,这就是炎帝太昊少昊东夷文化。 还有在美国莫哈克河畔的奥次顿哥村发现了鹿皮画《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铁证了今美国纽约州的易洛魁人是6000至5000年前开赴美洲的中国轩辕黄帝的裔胄。(1991年10月美国华盛顿《国家地理》第180卷第4号(期)上刊登布鲁洽.约瑟(BY JOSEPHB BRUCHAC)写的论文《奥次顿哥》,揭示了在莫哈克河奥次顿哥村发现的《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和《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的上方画的是位于二十八宿星空中央的填星(土星),又叫轩辕星。这个轩辕星是轩辕氏的图腾徵帜--天鼋龟,即帝龟黄龙。它“头对天山,尾向东南,四足定四方”。这是源于黄帝打蚩尤的故事。黄帝打蚩尤时蚩尤作大雾3日,黄帝大军不辨南北,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时军师风后献计:“大雾后天必晴。请将天鼋军旗之鼋头对天山指西北,尾向东南,四足定四方,方向自明。”黄帝依计,立转军旗,调整方位,士气大振,终于在冀州之野擒杀蚩尤。这一流传数千年的故事因甲骨文出土,见到了这种指向的天鼋龟之后才得到了印证。再考证这幅《轩辕酋长礼天祈年图》,一位头带毛巾长像如华北农民的祈年男子升开双臂向天祈祷,图的上部就这样一幅完整的黄帝族天鼋指向图。《蚩尤风后归墟扶桑植夜图》画的是蛇图腾的蚩尤主持夜间的更辰时间,这幅扶桑图是形象化的太阳归墟夜行图。黄帝战胜蚩尤后,鉴于蚩尤部落长于天文地理,就起用了蚩尤族人为其掌管天文历法。炎黄蚩尤战争后,胜利的黄帝轩辕氏在北方涿鹿定都,为北都,而以新郑为南都。但其大本营是在北部涿鹿(宣化)轩辕城(丘),在那里创造了红山文化--夏家店小河沿文化,成为北方狄族的王族。而红山文化所创造的金字塔式建筑文明又是后来埃及金字塔文明和美洲印第安金字塔文明的始源。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巨型金字塔建筑座落在遗址南部的转子山岗的顶部,其底基直径达100米以上,从山岗基岩面到现存土丘顶残高虽只剩下7米,但总面积达1000平方米,可见当时雄伟气魄--堪匹千余年后的古埃及金字塔。 再有,易洛魁印第安人的神话故事与中华本土的故事如出一辙,异曲同工。 ●黄帝驭龙与哈约温特哈乘舟凌空仙逝。黄帝得九天玄女之助,破蚩尤于涿鹿山。为铭战功,采首阳之铜,铸成一口九州神鼎。鼎铸成后,黄龙来迎,黄帝乘龙升天,有功大臣和后宫随从七十多人也一同驭龙升天。黄帝升天了,衣冠葬在有蜗氏的发祥地娇(桥)山。龙须掉在地上,长成了龙须草。鼎象征黄帝完成统一中原大业,缔结四面五方联盟,建立大本鼋奉可汗山中央政权,揭开了玉兵时代。完成了大业的黄帝逝世了--返祖为天鼋黄毫,涅槃羽化飞升。再看美洲印第安易洛魁人联盟创立传说。易洛魁联盟的创立,是由夏瓦塔即哈约温特哈主持,鄂农达加部的达加诺韦达巫师作翻译和代言人,向会议传达他的意旨,说明联盟的结构和原则。当他完成建构联盟后,就乘一只白色的独木舟,凌空飞起,神秘地消失。夏瓦塔乘白色独木舟,实际上是龙舟,凌空飞逝,与黄帝驭龙飞升莫不异曲同工,就是黄帝传说的易洛魁变体。 ●黄帝玄珠与贝珠带。《庄子·天地》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谴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口契)诟索之而不得,使象罔索,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用白话就是:黄帝在赤水北游玩,登昆仑丘,向南眺望后返归途中,遗失了他的黑色珠子。于是派非常聪明的知去找,找不到;派明察秋毫的离朱去找,找不到;派善于分辨的噢诟去找,找不到……派遇事恍惚的象罔去找,找到了。黄帝说:“怪了,象罔平时大大咧咧,漫不经心,他怎么倒找来了呢?”后来说震蒙氏女又盗走了黄帝的玄珠,黄帝追查,她不得已就投蜀汶山渎江身亡,化为马首龙身的“奇相”之人了。黄帝登昆仑丘“南望”,就是登轩辕台南面称君。这显然是一次重大的加冕--授玄珠仪式。这个信史讲的是黄帝轩辕氏族的一种象征王权信符的玄珠失而复得的情形。易洛魁首领权利交接祭典时的贝珠带(Wampum)就是官绅带。官绅带是用紫贝珠串和白贝珠合股编成一条绳,或者用各种不同颜色的贝珠织成有图案的带子。贝珠绳的编结或贝珠带图案的构成,是一种语言,一种贝珠纪事,就是该首领就职期间的政绩、事件、章程、条规,与某一贝珠编结方式、图案构成方式对应起来,联系起来,这样,在贝珠绳或贝珠带上做出系统的排列,就是易落魁人形象的有目可睹的史册。在易洛魁联盟中,指定鄂农达加部的一位首领任职为“贝珠带的守护者”,还有两名助手专门保管历届首领的贝珠带,并负责向新任首领讲解宣读贝珠带上的记录,把历史传说从头到尾述复一遍。当一位首领去世时,该部落派出一位使者,带着已故首领从前就职时所接受的官绅带,来到鄂农达加部中央大会篝火之旁,作为讣告,再定哀悼会议和新首领新任职的时间和地点等。用这种古老的贝珠带,把氏族、部落、联盟的组织和原则“传述给”新首领,使他们再接再励。现在我们通过易洛魁人的贝珠带或贝珠绳得知,黄帝丢失的这玄珠实在太重要了,是万万丢不得的。它是权力的信符,是权力交替的信符,丢失了它,就意味着失去了可汗首领职位;而得到了贝珠带,就意味着得到了领袖地位。 ●大神与恶神观念。摩尔根谈到易洛魁人的图腾信仰时,十分简略,但也提示了很有价值的材料:易洛魁人相信有一位大神,一位恶神和许多地位较低的神灵。大神、恶神都具有人形。莫哈克部奥次顿哥人的大神显然就是轩辕黄帝,是万能的胜利之神,是善神。恶神是就蚩尤。奥次顿哥人传说恶神起初很暴虐,很凶恶,很狡诈,但后来变好了。这个传说与中国正统史书中对蚩尤的诅咒是相同的,《史记·五帝本纪》就是这样评述蚩尤的,这是站在胜利者黄帝一边看失败者蚩尤。蚩尤人后来为黄帝族人掌天时,自然又“变好”了。奥次顿哥人的《蚩尤值夜图》描写的正是蚩尤夜鬼从善掌天时。 此外,还有殷商文明与奥尔梅克文明。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攻破殷都朝歌,商纣王鹿台自焚。这时殷军统帅攸侯喜率殷军主力十万作战今山东一带,被切断归路,不得已,又联合林方、人方、虎方等十五万人及涕竹舟、涕竹笋等部共二十五万军民东迁美洲,这是中华本土最后一次大规模迁徙美洲了。公元前900年-前400年,一个新的殷商文明--奥尔梅克文明在美洲墨西哥湾兴起发展开来。在文明的核心拉文塔,5平方公里的高大土台矗立着一座座神庙、祭台……而美洲最具特色的方坛阶梯式金字塔神庙也开始出现,高台顶端雄踞着一座壮丽的神殿。位于吉林集安县的“将军坟”,外型与墨西哥的高层金字塔一模一样,表明了两者的文化缘源。拉文塔的巨石头像高达18米,头像用整块玄武岩雕凿而成,嘴唇肥厚,鼻子扁平,头上戴顶古怪的头盔,典型的古中华武士形像。拉文塔祭祀中心的地下出土的16尊翡翠雕像,这些雕像人的面孔酷似中国人,且头颅系人工改型的高长头,正是殷商所崇尚的习俗。这16尊雕像中的15座黑色玉雕呈同心圆排列,面向一红色玉雕像。红色玉雕像后立着6块玉圭板,圭板上刻有类似商殷甲骨文和金文的字迹。据专家考证,这些玉圭板上刻的正是殷人先祖的名号。1863年,一位叫布.德.布尔的学者,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历史学院档案馆里,发现了300年前兰达主教所记载的玛雅人的许多传说,称从“海上神路”来过12个高文化的民族,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文明。在中美洲尤卡坦半岛上居住着玛雅人,他们自称是“三千年前由天国乘涕竹舟经天之浮桥诸岛,到科潘河畔种豆麦黍粟的农民。”这里的“海上神路”和“天之浮桥”正好暗示了殷人的东渡之路。打开世界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东海经朝鲜海峡,到日本列岛,到千岛群岛,经勘察加半岛南端,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直达阿拉斯加,其间岛与岛的相距,大都不过十几二十海里,真正是一座座“海上神路”和“天之浮桥”。涕竹原是中国福建广东的植物群,截其二节,剖为两半,即可以为舟。甲骨文中的“舟”字,就是涕竹舟的象形。当年盘庚避水迁都,发明针灸治疗瘟疫。《神异经》记载涕竹笋可治疗瘰疬。殷商亡国之际,攸侯喜将军率军民在砍光挖光的同时可能还实行了其它灭绝性的方法使涕竹突然在中华本土绝种。印地安人传说涕竹是HOSI王3000年前从天国带来的,涕竹后来成为美洲印地安人最有价值的经济用林:涕竹笋是祖传外伤药,印加的HOSI医师用涕竹笋治外伤瘰疬,用针灸治内科百病。智利国家图书馆珍本藏书中有关于HOSI(侯喜)王和MOCHE(摩且)王的故事。摩且王向以残暴出名,他对宫内人施行宫刑,在犯罪的臣民身上炮烙“S”纹。摩且王带有一顶扇形的青铜帽子,把帽子摘下倒过来,就是一把大斧子,这很像中国古代“钺”,摩且王用它作斩首用的威权重器。在商代,有一个读音近摩且的部落居住在江淮一带,这一族是商代的望族,刚烈暴戾,摩且王的性情与之很相似。周武王灭商后,就是用黄钺斩的纣王头。公元926年,日升国毁于地震,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族人,南下秘鲁,投奔摩且王,想求王资助,重建家园。谁料到贪婪的摩且王不但不给他们帮助,还要把他们统统收编为奴隶,供摩且王族役使。消息传来,难民非常震惊,这时,有一位HOSI医师,从安第斯山下山,一路高唱《HOSI王歌》,“二十五族为兄弟,跟着HOSI过天之浮桥岛,途中艰险不能忘,分发麦黍众相亲,兄弟莫将兄弟辱,天国再建冬复春……”HOSI医师直唱到摩且王宫廷,围观人众,皆痛不欲生。歌声传到宫中,摩且王听了,悲痛欲绝,哭着迎接侯喜医师,释放奴隶,捐出黄金珠宝,交给飞鹰族兄弟,让他们重建家园。显然,HOSI王和MOCHE王就是殷商东渡的攸侯喜统率和摩且部落名,正因为如此,MOCHE王听到《HOSI王歌》才悲痛欲绝。难民们返回故地,建日平旦国。日平旦国建立经过,墨西哥政府有全部记载。HOSI医师唱的歌,连发音都有记录,很像汉语的一字一音。而他所唱的,显然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海上大迁徙。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个关于海中度朔山桃都山的传说,正是中华先民矢志东渡的信息传承。汉王充《论衡·订鬼篇》说:“《山海经》曰:北方有鬼国,说螭者龙物也。而魅与龙相连,魅则龙之类也,又言国人物之党也。《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一日神茶,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有形,故执以食虎。”度即“度过”或“渡过”,“朔”即北方,度朔山就是度北山。《山海经》言鬼国俱在北方,商代也有鬼方,也在北方。由此而知,鬼国人分布在桃枝屈蟠三千里的度北山的东北一侧。每当中华先民从东北亚渡北太平洋或白令海峡之时,伴随着的是人畜的巨大牺牲。夸父族认为人死化作桃林,因此在从亚洲北部通往美洲的白令海峡一带便有桃林三千里,万鬼出没,成为鬼门。“白令”也就是“鬼门”的译音。今天在北美洲阿拉斯加州(ALASKA STATE)的安柯雷奇市的(ANCHORAGE)柯泽堡(KOTZEBUE)和白令海峡之间的岛上,保存着札贲、猃狁、冰夸、肃慎、靺鞨人等中华先祖的遗迹,沟通亚洲和美洲的指路方向标--图腾柱--托天波尔如簇如林,伫立在冰天雪地之中,向世人诉说着中华先民开拓美洲的万古艰辛和永恒精神!
本文2023-08-03 19:45: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