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不能错过的经典旅行线路—寻访滇缅公路和滇西抗战遗迹之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9收藏

云南不能错过的经典旅行线路—寻访滇缅公路和滇西抗战遗迹之旅,第1张

本来想推几条春节期间去云南的自驾线路,文章也写好了,但疫情又没有消停的意思,今年的春节注定又是一个不平凡的春节,但不论如何,疫情终会过去,生活还是要继续,春天一定会到来,静候春暖花开的日子。

2021年,我们还会一路前行。

今天推出的这条自驾游线路和单纯的走马观花看风景略有不同,这是一条怀旧之路,一条感怀 历史 之路。

抗战时期,云南既是大后方,也是最前方,云南人民支援抗战,体现了空前的团结和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 历史 性的贡献,并留下了大量的抗战遗迹,有着丰富的 历史 文化内涵,这段 历史 是不能被遗忘的。

第一站 昆明

昆明在全国抗战史上具有极其特殊的地位,内地的很多高校、工厂、研究机构都迁居于此,抗战后期也成为远东和太平洋战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并留下了众多的抗战遗迹。

昆明美军司令部兼美军招待所

这里前身是当时的“云南王”龙云所创办的昆华农校,始建于1936年,1941年飞虎队入驻昆明,这里就成为陈纳德和飞虎队的驻地和他们的招待所,驻华美军司令部不久也设于教学楼主楼内,旧址 位于昆明西站12号(昆瑞路38号)院内。

现在是云南十四冶办公楼 。

巫家坝机场

抗战时期,云南先后出动了150万民工建设机场,使云南的机场总数达到了52个,堪称亚洲之最,修建机场的速度更是创造了世界第一。

陈纳德和他的飞虎队1941年12月进驻云南昆明,以昆明的巫家坝和呈贡机场为基地。随着战事的发展,云南迅速扩建和新建了云南驿、沾益、 羊街、昭通、陆良、蒙自、广南、保山等机场。战后,不少机场废弃,昆明巫家坝机场和呈贡机场仍保留到现在。

1942年5月,日军进入滇西,切断了滇缅公路,中美两国决定开辟空中运输线一一“驼峰”航线。飞虎队与日军的作战是激烈而危险的,而“驼峰航线” 更是充满艰险。美中两国在这条航线上,先后损失飞机609 架,牺牲和失踪的飞行员和机组人员近2000人。其中中国 航空公司损失飞机46架,飞行员100余人。②1997年在怒 江州泸水县片马镇高黎贡山山谷中发现了中美飞行员共同

呈贡机场

呈贡机场位于昆明市东南部十余公里处。1942年开始修建,由于当时昆明机场飞机起降繁忙,就在附近修建了呈贡机场,以适应战时运输需要。当年呈贡机场是驻华美军重要基地,美国飞虎队和第十四航空队以及驼峰航线空运的大量飞机在此驻扎,接近抗战结束时,呈贡机场成为了美国第十四航空队308轰炸机和B-24重型轰炸机大队的主要基地。全国解放后,呈贡机场由我军方接收,后由解放军空军与云南省体委共同使用至后期废弃。

呈贡机场坐落在美丽如画的滇池湖畔,著名的昆明西山对面跑马山附近。

巫家坝机场候机楼

建于抗日战争时期,于1943年。西式建筑,是当时的空军基地指挥中心,这个候机楼见证了飞虎队、驼峰航线和中国空军抗战的 历史 。

当时的巫家坝成了世界上最繁忙的机场之一,每天在这里起降的飞机最多时有400架次以上,甚至有时候每两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空军作战基地, 承载了昆明这座城市非常厚重的记忆。7年前,巫家坝机场完美谢幕,当时不少人担心这座建筑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但庆幸的是,这个建筑已经经过重新修缮,并列入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众人面前。

地址: 昆明官渡区关上南路98号院内,

圆通寺

抗战时期,这里是云南防空司令部作战指挥中心,防空作用相当重要,各县一旦发现敌机,便火速电报到圆通寺的防空指挥中心,然后派飞虎队出动拦截。

西南联大遗址

抗战爆发以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学校在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在今天的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

西南联大,一所已逝去的大学,虽然只存在了8年,却云集了近现代中国几乎所有的大师,朱自清、沈从文、胡适、闻一多、王力、钱钟书、陈寅恪、傅斯年、吴晗、冯友兰、金岳霖、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周培源、赵忠尧、张奚若、罗隆基、钱穆,创造了一种不可复制的辉煌。

滇缅公路0公里纪念碑

滇缅公路从昆明到中缅边境小镇畹町,全长959公里。下关至畹町段,跨江,翻山,地形复杂, 修建难度极大,20万民工日夜奋战,从1937年12月开工,第二年9月初步建成通车,在八个月的紧张工期内完成, 成为后方补给的生命线,尤其是日军1940年8月切断滇越铁路后,更成了抗战后方唯一的生命线。

此碑立于于2005年,纪念碑正面高1937毫米,背面高1938毫 米,象征公路开工和竣工日期,碑长1945毫米,意为抗战胜利年份,直径815 毫米,代表日本投降日,花岗岩碑文体高959毫米,象征公路里程,这里也是滇缅公路自驾游的出发处。

第二站 云南驿古镇

云南驿距离昆明253公里,距离祥云县20公里。

昆明出发,走杭瑞高速,云南驿出口下。

沧桑古镇云南驿,一条原汁原味、历经千年被无数马帮踩踏出深坑的青石路横贯老街,堪称国内最沧桑的古街。

镇子里的一个院子里还保存着十几个当年修机场用的大碾子,见证着那个难忘的岁月。

抗战时期,云南驿建成军用机场,在这里先后设立了国民政府航空38站、美国空军基地司令部、美国油管工程处、美军第二供应处、国民党空军分校、国民党航空委员会总监部、云南防空情报所第三无线电台、航空检查所、第四油弹库等重要军事部门。

现在古镇还现存主跑道1段和16个相对保存较好的飞机掩体、 2个军械仓库。美军招待所、红十字医院、美军临时指挥部、军需物资调配协调办事处、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38站、航校教官住所等旧址都在古镇沿街两侧。飞机机库遗址清晰可见。

云南驿出发,沿杭瑞高速66公里到大理。大理可以玩古城,洱海,崇圣寺。

大理出发272公里后进入宝腾高速再行驶63公里到腾冲。

第三站 腾冲 保山

国殇墓园

腾冲是云南一个著名的魅力小城,在位于省腾冲县城西南1千米的叠水河畔小团坡下,伫立着一个占地80余亩的滇西抗战纪念馆。1945年7月7日(即卢沟桥事变8周年纪念日)落成。辛亥革命元老、爱国人士李根源先生取楚辞“国殇”之篇名,为国殇墓园。

国殇墓园埋葬着滇西抗战中为国捐躯的8000名烈士,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烈士陵园。

1945年1月20日,收复畹町,也标志着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战事结束,共歼灭日军22600多人,中国军队伤亡64860余人。这里是第二十集团军各部队的墓地,腾冲战役中牺牲的美国参谋人员也葬在这里。墓地中间为“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烈士墓冢绕塔而建,呈辐射状纵队列葬于缓坡周围,计3646冢。

战后,部队和当地政府建立了众多的纪念墓园和碑、塔,现在保存最好的就是位于腾冲的国殇墓园。

墓园内建有忠烈祠,祠内有蒋介石、于右任等人题写的匾额 ,墓园庄严肃穆,令人敬仰。

松山抗战遗址

从腾冲出发,上宝腾高速,前行50多公里,在镇安收费口出高速,进入X191县道,这条路就是原来的滇缅公路,但后期已经铺上柏油路, 历史 的面貌已经看不出来,往前行驶28公里到松山抗战遗址。

松山战役从1944年6月开始,当时日军一个联队1000多人驻守松山阵地,由于修筑了坚固的多层纵横防御体系,远征军将士即使在飞机和大炮的助攻的情况下,战事进展得非常缓慢,而且伤亡巨大,一个弹丸之地阵亡将士7000多人,历时三月才,将敌寇全部歼灭。

战斗非常激烈,战后山上仅存树木两棵,身上弹坑累累,仍伫立松山大垭口。

当年的坑道、堡垒仍保存完好,现在松山阵地遗址已成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中国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中)和何绍周(左)在研究敌情。何绍周,陆军中将,贵州兴义人,何应钦之侄,当时的中国远征军总预备队新编第8军军长,负责指挥松山战役。

老滇缅公路

离开松山阵地,继续走X191县道去往惠通桥,今天云南境内的900多公里的滇缅公路大多已经改造,真正留下的遗址很少,现在仅存龙陵县松山脚下这段20余公里滇缅公路保留段(弹石路)作为 历史 的见证。

这段老弹石路面在当地被称为“搪石路”,意思是用锤头把石头砸碎后铺在路面上形成的路,后来慢慢演化成了如今的“弹石路”。

前些年这段路改造的时候差一点就被铺成了柏油路,后来经当时的云南各界人士大力呼吁,这段老路才得以幸免保存下来。

开车行驶在这条老滇缅公路上,那种 历史 的场景会浮现在你的眼前,令人感怀。

松山到惠通桥的路上将经过老虎嘴,这条路上一个著名的地标,在怒江拐弯处。

惠通桥,一座改变 历史 之桥。

惠通桥是怒江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桥梁,位于施甸县与龙陵县分界的怒江上,处于高山峡谷之间,江滩险恶,素有"天堑"之称,是保山通往德宏乃至境外的交通要道,同时也是滇缅公路的一座重要桥梁之一。

1942年5月5日中午,日军前锋部队尾随着缅甸战场溃退的远征军和撤退的难民快速冲到西岸桥头,惠通桥是这汹涌的河水上唯一的通道,一旦日军渡桥成功,重庆和昆明都将告急,在这种危急情况下,国军工兵营长果断下令炸桥,大桥轰然坍塌,同时宋希濂动用所有的 汽车 运送71军36师火速赶往前线支援,陈纳德“飞虎队”的飞机也及时赶来助阵,对敌实施空中打击,摧毁了日军架设的浮桥和渡江装备,为增援部队赢得了巩固江防阵地的时间和条件。惠通桥阻击战的胜利,粉碎了日寇直捣昆明、重庆的企图,被 历史 学家称为一分钟改变 历史 之战。

该桥现在虽已闲置不用,桥塔仍矗立两岸桥头,粗大的钢缆 和上百根吊杆高悬江空,傍边有省级文物标志碑,游人可以上桥游览。

施甸县抗日江防遗迹群

保山抗日江防遗迹群位于保山市隆阳区和施甸县境内的怒江东岸沿线,是抗日战争时期少有的工事种类丰富、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设施。

1942年,日寇侵占怒江以西大片国土,中国远征军在全长125公里的怒江东岸修筑了江防线,明碉暗堡林立,堑壕、交通壕纵横,构筑指挥工事120所,各类火力工事1300余处,修通江防沿江渡口便道310余公里。

现在还有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迹、老渡口作战遗址、小团山盟军高炮阵地、望江台碉堡、三个山碉堡、大蜂子窝碉堡、小金岗元碉堡、小乌木碉堡、鱼塘山碉堡、中国远征军261团阵亡病故将士公墓、二台坡碉堡、大红梁子碉堡、老兵洞碉堡、鸡肠水碉堡群、岩子头碉堡、杨家山明堡群等17处遗址。分布在太平、何元、酒房、姚关四个乡镇

小贴士

保山和腾冲附近景点:

1、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县城以西4公里处,是一个始建于明代的中国著名古镇。

2、腾冲热海,腾冲最著名的温泉区,距离腾冲县城约10公里。

3、火山地热国家地质公园,有97座火山体。距离腾冲25公里。

文图 远山墨雨

徒步寻访滇西大马路、走“九关十八铺”系列活动进入第二站,本周徒步行程,我们继续西行,走南平关、响水关,它们分别是“九关”之第四关、第五关,均位于䘵丰市的西部。89位伙伴参加活动,与首站活动一样,我们包乘一辆39座大巴车、一辆50座大巴车往返昆明与䘵丰之间。

我们早上8点30分从拓东 体育 馆出发,11点到达徒步起点,下午19点10分结束徒步,乘车到䘵丰城里吃晚餐后返回昆明,22点30分左右回到昆明,在地铁末班车之前回到城里,周末徒步行完美收官。手机软件记录徒步距离为209公里,升降海拔达到1000米左右。

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的南平关,一直使用到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历时400余年;如今早已没有了痕迹,原来南平关遗址处被一个为高速公路建设配套的混凝土搅拌站覆盖。

响水关同样建于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它位于响水河上游的山腰上,作为关隘的作用早已废弃,关址已不复存在,却保留了不少遗迹,青石古道、响水关古桥等等,都有着厚重的 历史 感,流水潺潺的响水河秀美绮丽,深藏山间的村庄农家质朴清幽、稻谷飘香去响水关走走,感觉不错。

从直线距离看,从南平关到响水关不过10余公里,走起来却要超出很多,我们行走在崇山峻岭间的山野古道中、沿着响水河峡谷顺水南行,行走距离20公里有余。

等我们走到星宿江边在滇缅铁路路基上修建而成的老320国道、在沿江而建的公路单行道上乘上来接我们的大巴车时,已耗时8个多小时了,上坡下坡、下水过河,走得并不容易,却是风景万千的景致、神清气爽的享受,这里有过 历史 人文故事、更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行程轨迹、海拔升降示意图。

在由昆明至大理的“滇西大马路”“九关十八铺”之“九关”中,南平关是第四关,响水关是第五关。

自古以来,这里都地处交通要道。现在的昆楚高速公路是云南省最繁忙的线路之一,如今正在修建复线,此次行程我们两次穿越建设中的昆楚高速公路复线。

与古时候深藏山间的关隘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架桥、隧道已成为道路建设的重要部分,我们从建设工地下走过,算得上是见证了“天堑变通途”的一个过程。

南平关,消失已久的关隘,或许会融入高速公路的长河中。

南平关的作用早已消失,若干年前或许还有遗迹,如今却完全消失了。几年前,领队凌翼天翔他们探线时,凭借着地图标记、经过询问当地老乡,多方查证后找到了南平关所在地,现在这里的角色是一个搅拌站,是昆楚高速公路项目一个标段的配套设施。

如果不是领队提示,从南平关旧址旁走过,我们不会知道它曾经有过的 历史 。在未来不久的日子里,这里或许会融入高速公路的长河之中,“南平关”之名会被人慢慢遗忘,它会有新的使命。

大巴车将我们送到禄丰城西北的山坡,上山的道路崎岖不平、雨后的碎石路面稀泥不断,我们开始了探寻古关徒步行。

路上的车子不多,少了很多扬尘;刚才还阴云密布的天气变得晴朗开来,远方的山峦层层叠叠、如青似黛,天空白云悠悠、山坡上牛羊成群,红色山体上青松苍翠,树上的知了鸣叫声声视觉听觉享受的交融,让行走其间的我们乐此不疲。

走响水关、趟响水河,我们行走在 历史 与自然的交融中。

“关”在古代是负责盘查往来人员,须有通关凭文才能放行,同时关还兼具“守关阻敌”的职能。响水关是“九关十八铺”中的第五关。我们从东向西行走,到达关口时,已经能够听到不远处响水河的流水声了。

响水关关口的标志仍在,矗立在一个山坡关头,标志由石头做成,上刻有图案。据说,这里是进入响水关的检查通道,查验通关凭文一类的活儿大概就是在这里进行了。前些年凌老大他们来探线时,这里还有一个石制牌坊,如今已没有了踪影,只见到在绿意浓密的草丛中有几块断垣残壁;响水关曾经的一个标志物消失了,颇有几分可惜。

响水河上的古石桥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景。以砖石砌成的三孔石桥厚重高大、横卧响水河,桥墩处附近的桥面上生长着繁茂的绿色树木,枝繁叶茂、绿意盎然,将古老的石桥包裹起来,长长的枝条自然垂落,与曲线圆滑的漂亮桥拱搭配、很是自然协调,河道里,水流潺潺,经过巨石、自成漩涡,水声阵阵、悦耳怡人 历史 遗迹与自然风光的交融,源远流长,是一幅很美的画面。

我们走下河道,近距离欣赏古桥的风貌,发现每一块砖石上都刻有一个字,有正放的、也有倒放的,我们见得最多、最易认出的是“王”字和“五”字。据说,那是建桥时留下的印记,建设组织者将烧砖制块的工作分派给各个工匠,以此拨给相关经费,工匠们在自己的砖块中刻下了自己的印记,以区分各人活计的数量质量,因此成为响水关古石桥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过了古石桥之后,我们就进入响水关曾经管辖的地界了,算是进入关内了。接下来的行程,我们沿着响水河道顺流而下,自北向南行走。

因为山高谷深、水落叠滩、如雷贯耳,响水河因此得名,从中也能够想象出河道景致的几分模样。响水河是自北向南流淌,两岸山峦高耸、石岩层叠,被茂密的植被覆盖,很有几分热带雨林的韵味。

历经冲刷洗礼,河床以石头自然层叠为主;雨季里的河水有几分混浊,大部分河段是缓和平静、细水长流的景致,却也不失波涛汹涌的画面,遇上巨石大落差时,水声隆隆、奔涌向前的河水很有几分吓人的气势。

在河边行走,不时遇上障碍,或是巨石、或是水面,我们不得不在东岸、西岸间来回交替,过河成了行程中最难忘的经历。开始几次,大家都借助着石块、手杖,依靠着相互之间的搀扶、帮助过河。

到了第四次过河,因为河面宽、水流急、时间紧,大部分人都脱鞋脱袜、趟水过河,入秋后的河水微凉、河床中的河石硌脚有些难度的行走,大家“龇牙嘞嘴”地走过来了

屈指算来,除了走响水关古桥过河之外,我们在响水河中来回趟水8次有余,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第三次和第四次;第三次过河时没有脱鞋,却是在一道很滑的石间穿越,感恩郎大哥的牵引护送,我终于战战兢兢地走到了彼岸。

虽然是很有几分辛苦的行程,路上的风景却未辜负我们。古老的驿道绿色青青、漂亮的山花惊艳满坡,农家的田园里稻香四溢、葵花向阳,还有松树林里“岿然不动”的山蝴蝶一幅一幅有趣的画面,给了我们足够的惊喜。

徒步寻访滇西大马路、走“九关十八铺”系列活动的第二站,我们走南平关、响水关,走进山野、在古老的驿道中感受 历史 、享受自然,健身锻炼、增长见识,一举多得也。

下一站,我们将继续西行,走第六关勒马关、第七关赵普关,期待中。

(2021年8月28日,星期六)

相关阅读:

徒步寻访滇西大马路之“九关十八铺”,我们首站走老鸦关、炼象关

1989年至1990年,从学校毕业的奚志农进入昆明教育电视台,在那里他策划、拍摄和制作了《母亲河在呼唤》《心声》等环保主题的专题片,引起了人们对盘龙江水质恶化和鸟类保护的关注。奚志农在这一阶段的工作是中国最早向公众宣传环境保护理念的努力之一。

1990年,奚志农成为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的摄影师,《动物世界》是当时中国最有影响的野生动物专题节目。作为摄影师奚志农两次进入滇南大围山自然保护区和滇西北的独龙江拍摄野生动物,在云南的拍摄过程中他看到了许多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使他坚定了通过镜头唤醒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信念。在动物世界期间,奚志农摄制了《雾海绿洲》《懒猴》等优秀记录片。

1992年在云南省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基金会启动了一项为期三年的滇金丝猴研究计划,奚志农离开了《动物世界》,跟随研究团队进入雪山拍摄滇金丝猴的活动,而在此之前,人们甚至没有拍摄过一张清晰的滇金丝猴。经过三年的努力,奚志农拍摄出了记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这部片子是人类第一次用摄影机记录了滇金丝猴的活动状况,不仅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教材。之后,这部片子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的多个**节、电视节上获得大奖。

1995年,任职于云南省林业厅的奚志农获悉德钦县为了解决财政上的困难,决定砍伐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侧的一百平方公里原始森林,该区域是200只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为挽救这片森林,奚志农多方奔走但均未果,不得已之下他联系了环保作家唐锡阳,致信国务委员宋健,并将此事披露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环境报》、《中国林业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等媒体都对此事作出报道,自然之友等民间组织也纷纷表示支援,最终中止了德钦县的商业砍伐计划。

保护滇金丝猴的事迹使奚志农成为中国知名的环保人士,甚至成为中国环保事业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使他失去了在云南省林业厅的工作,所幸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邀请奚志农加入,1996年5月他成为东方时空的一名记者。 在《东方时空》期间,奚志农依然关注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事业,1997年他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对“野牦牛队”进行了20天的跟踪拍摄,采集了大量关于藏羚羊盗猎和反盗猎的影像资料,并制作了记录片在东方时空播出,这是第一个全面、真实地表现藏羚羊现状和反盗猎行动的电视节目。节目播出后奚志农继续追踪藏羚羊盗猎的状况,与妻子一道收集资料,撰写了关于藏羚羊盗猎、贩运、贸易情况的报告,为媒体深入报道提供了切实的资料,同时他还努力推动社会上的藏羚羊保护运动,他成功地撮合了自然之友、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在藏羚羊保护领域的合作,促成了关于藏羚羊保护和制止藏羚羊绒贸易的国际研讨会,创办了关注藏羚羊保护的藏羚网。

可可西里的经历促使奚志农最终离开东方时空栏目组,全身心地投入环境保护事业,在辞职后,他再次深入可可西里,跟踪拍摄野牦牛队的反盗猎工作。 2001年奚志农提议创办一家以野生动物和自然摄影为主要活动内容,致力于推动中国自然环境保护和野生动物保育的机构,2005年野性中国在北京动物园开始实际运作。野性中国的宗旨是抢救性地记录中国的濒危物种和自然环境的变迁,提高公众和政府的自然保护意识,推动中国自然历史题材影像的发展,口号是用影像保护自然。2005年,奚志农捐出他代言佳能摄影产品的酬金,全部用于购买摄影装备,开设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向无力购置摄影装备和接受专业摄影训练的野生动物工作者、研究者和摄影师提供装备和专业指导,通过他们在中国推广野生动物摄影,借此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难拍摄野生动物的国度”,不仅大型哺乳动物数量稀少,动物对人还怀着高度戒备之心。奚志农把拍摄野生动物看做是一种责任,并为濒危物种的生存危机忧心忡忡。

“在野生动物的安全和你的照片之间,野生动物的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2004年12月1日,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开营,在培训课上,活动的组织者奚志农反复强调一个野生动物摄影师应当具备的职业操守。 作为一名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希望每个摄影师都能和他一样,在按下快门的同时,还能想到一些其他的东西,比如责任。

奚志农需要同伴,在孤独地拍摄了20年后,他迫不及待地开始亲自传道。

在中国,野生动物摄影的落后不言而喻,从《动物世界》到《探索》频道,电视台所播节目画面几乎全部引自国外,国内的自然地理类杂志无力像美国《国家地理》那样培养自己的摄影师队伍。在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经常见到的多是国外的摄影师。

奚志农是个例外。在陕西长青自然保护区工作的贺明锐说,他在长青见到的惟一一位国内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就是奚志农。

1990年代,《动物世界》决心要拍自己的野生动物纪录片,奚志农因此有机会成为央视的临时工。当时最成功的一次尝试,是摄影师祁云拍摄了一部6集的片子。

但央视在尝试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拍摄成本高于引进国外纪录片所需的费用,收视率还不如国外的片子高。最终央视失去了兴趣,却留下了像奚志农这样欲罢不能的“爱好者”。

从1983年因为“喜欢鸟儿”而产生学摄影的念头,到变成今天的著名“环保斗士”,奚志农人生的20年就这样在山林间溜走,而自己抱定的职业却愈发凋敝,孤独和疲惫之感常常莫名地袭来。

“每天都有物种在灭亡,而我们还有那么多的物种,从来没有被影像记录过。”奚志农说。 短短一周的训练很快结束了,营员们分别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奚志农自己也要赶往秦岭,最近两年,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那里。

秦岭作为中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目前是除青藏高原以外最容易见到大型哺乳动物的地区,有近20个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地分布在此。奚志农的目的地是周至自然保护区——中国川金丝猴种群最集中的区域,大约有1500只川金丝猴在那里生活。

从1992年以来,奚志农一直在追踪拍摄有雪山精灵之称的滇金丝猴,他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滇金丝猴走上《国家地理》的封面。2001年他在英国“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上获得“濒危物种”单项大奖的照片就是一张滇金丝猴的影像。

奚志农与金丝猴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拍摄金丝猴让他获得了国际声誉,也使他成为了著名的“环保斗士”。1995年,刚刚结束了对滇金丝猴的艰难追踪后,奚志农听说云南省德钦县政府准备砍伐白马雪山南部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而那片森林是滇金丝猴最后的家园。于是他开始拿着自己刚刚拍摄的照片四处奔走呐喊,最终为金丝猴留下了一小片栖息地。

奚志农对这个结局并不算太满意:“那些种群,被分别桎梏在几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不能和其他种群交换遗传基因,最终将导致物种退化。”但这毕竟在中国是“第一次”,美国《新闻周刊》在1996年以“中国正在萌芽的绿色革命”为题报道此事,并认为“这将成为中国人环保意识的分水岭”。事实正如其所料,当3年后奚志农再次将一组充满了凄凉和忧伤色彩的藏羚羊照片呈现在国人面前时,中国民众的反响前所未有的强烈,似乎每个人都成了环保主义者。

可以说,滇金丝猴事件坚定了奚志农“为保护而拍摄”的理念。在那些宁静的富有表情的动物肖像面前,几乎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拍摄者与自然的对话,这被其他摄影师称为“奚志农风格”。 西北大学在周至保护区内设立了一个基地,常年有实习的学生和研究者驻扎在那里,经过长期投食和观察,这些有着金色毛发的猴子已经习惯于被人窥视,这种“奢侈”的待遇是奚志农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

对于野生动物摄影来说,一张高质量的照片需要无限近的距离。不幸的是,中国被国际摄影界称为“世界上最难拍摄野生动物的国度”,不仅因为大型哺乳动物数量稀少,还因为动物对人怀着高度戒备之心。

1992年开始,奚志农在云南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守候了3年,但只有两次拍摄到这些“雪山隐士”的身影。2003年他去了一次加拿大,那里野生动物数量之多和它们对人的亲善让他感到嫉妒,但他很快冷静下来:“在那里,我生平第一次拍到了3万只雪雁同时飞起来的镜头,但那又怎么样呢?任何一个有相机的人,按照摄影手册上的说明,在指定的时间到达指定的地点,都能拍到3万只雪雁。”

1999年,奚志农遇到一位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当他得知对方一年要消耗7000卷反转片时,不禁暗自惊讶:“我这辈子恐怕都拍不了这么多反转片。”1992年,为了上白马雪山,他奢侈地买了8卷过期的反转片,而他当时拍过的反转片总共还不到200卷。

奚志农的妻子史立红当年出于仰慕而爱上他,后来成为他事业上志同道合的伙伴。2003年,奚志农历时十年拍摄的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在第十一届“自然银幕**节”上获得了“TVE奖”,这是中国纪录片首次在该**节上获奖,而与他们竞争的其他参赛者包括BBC、美国国家地理、探索等世界顶级制片公司。

一个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在中国如何生存,奚志农说:“我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只知道一直拍下去,然后就坚持到现在。”对此史立红看得更清楚:“奚志农一直只按照自己的兴趣拍摄,而不是按照市场的需求。他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但同时失去了市场化的可能性。这些优点和缺点,同时在《追寻滇金丝猴》里表现无遗。”她觉得,那个奖项的授予多少有些鼓励的味道,因为这部片子是当年惟一一部由发展中国家制作的获奖影片。 看过奚志农拍摄的照片的人几乎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照片中的动物仿佛具有某种智慧,而且似乎正在预备和人做某种交谈。

多次和奚志农一同赴野外拍摄的摄影师,供职于陕西长青保护区的贺明锐解释了这个玄妙的问题:“那就是动物本身的表情,要捕捉到这样的表情,关键是你不能惊扰它们,不要让它们看到你,或者即使看到了,也要让它们觉得你是无害的。”

在国外,这种理念早已经深入人心,以研究黑猩猩而闻名的女科学家珍妮·古道尔,曾经为人与动物的接触立过一个最高的标准:“如果你坐在它们的身边,它们都不理你,你就达到了人与黑猩猩之间的和谐境界了。”

不过,有时候这种“温柔的接触”是相当惊险的。贺明锐在和奚志农一同拍摄羚牛时,经历了一次超近距离的接触。开始时和羚牛的距离稍微有点远,他们为此放弃了隐蔽,过了一会儿,一部分羚牛注意到他们,朝他们冲过来。贺明锐看见镜头里的牛头越来越大,最后超出了取景框。他不知如何是好,如果扭身逃走,羚牛肯定会发动攻击,所以他只好像奚志农一样稳稳当当地站着继续拍摄。等羚牛对他们失去兴趣走开后,他们估算了一下距离:不到3米!而通常应该在100米左右。

周至的金丝猴给了人们温柔地接触的机会,这里常年聚集着研究者,猴群似乎对人早已习惯,人们从营地出发步行30分钟,就能在一片树林里看到它们。夏天时奚志农已经接触过这个不怕人的金丝猴家族,这一次,他希望能够拍到它们在雪天的生活起居场景。

从他来的第二天起,周至接连下了好几场雪,温度也在不断下降,即使在室内生上炉子,气温也在零度左右,但奚志农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对他来说,在野外工作,还能住在房子里,就已经是非常奢侈的了。这一点,和奚志农同来的摄影师关克表示既佩服又害怕,这个看上去文弱单薄的人,总是用自己的吃苦耐劳去鼓励和要求别人。

几场雪后,关克心满意足地先走了,这几天他们的运气不错,不仅拍到了金丝猴,还拍到几种珍稀鸟类。奚志农留下来,等待天气预报中说的更大的一场雪。前几次来周至,拍摄都不是很顺利,奚志农希望这一次能够有好运气。 12月下旬的一个早晨,秦岭铺上了一尺多深的积雪,奚志农对此觉得心满意足,并催促那些还在吃早饭的人加快速度。

像往常一样,他们沿着营地旁的一条小路,来到猴群通常逗留的地方,但没发现猴群。按照经验,奚志农向丛林更深处走去。

猴群栖息地的下面站着几个人,他们是营地的学生雇来的,手里拿着食物,但猴群似乎兴趣不大。最后,这几个人失去了耐性,开始用恐吓的方法,企图把猴群赶往指定的地方。

眼前的这一幕撕下了某些看似美好的表象。

1999年,昆明市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滇金丝猴定为吉祥物。作为第一个将滇金丝猴介绍给大众的摄影师,奚志农觉得亦有荣焉。世博会前,当地电视台特地去做一个节目,然而为了便捷地拍摄到滇金丝猴的图像,摄像师动员了一批村民去驱赶猴群,两只小金丝猴因此从母亲的怀里掉了出来。缺乏经验的人们没有立刻撤走,而是把小金丝猴带到了昆明,最后经动物专家抢救无效而死亡。更不可思议的是,人们完全忽略了他们给猴子带来的灾难,却在报道中大肆宣扬对猴子的拯救,称之为“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一次,奚志农请求农民们停止驱赶猴群,并撤回来试图说服研究者们走到地势更高一点的地方,而不是强行要求猴群来迁就,这个要求也被拒绝了。天气确实是太冷了,无论是那些被食物诱惑的猴群,还是这群等待观察猴子的研究者,都失去了运动的欲望。

失去耐性的村民开始往猴群里扔东西,摇晃猴群端坐的树。奚志农的劝阻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在尽职尽责的村民用了两个多小时的威逼利诱后,猴子终于屈服了。目睹了这一切后,奚志农拒绝和别人交谈,并于第二天下山。

2004年12月29日,他筋疲力尽地回到北京。“我在怪别人,更在怪自己。经验早就告诉我,真正的野生金丝猴群是绝不可能和人保持这么亲密的关系。我却这样视而不见,欺骗了自己,还这样拍摄了那些可怜的猴子好多次。”情绪低落的奚志农自责道。

对于奚志农而言,一次又一次地目睹这样的事情就像针扎一样难受:“看到了这一切,我又做了什么,我什么都不能做,只能把这一年多来拍的照片封存,从此不到那个地方。”

20年的拍摄,将奚志农塑造成了一个悲观主义者,他沉默寡言,身体愈加瘦弱。尽管已经下定决心,要拍到无法再拍的时候为止,但在内心里,他对自己所拍摄物种的未来似乎不甚乐观:“我所能做的,只是尽我个人的最大努力。有些事情,是一个人无法改变的,是注定要发生的。”

像乌鸦一样思考(高清视频)百度网盘    

tjeq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不同方言区彝文古籍文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彝文古籍的编纂写作分类:从编纂、写作者的角度来分类,彝文古籍可以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其中毕摩文献是最多的一类。

1、毕摩文献毕摩是彝文古籍的主要创作者、收藏者和使用者。毕摩古籍主要是经书,也有其它书籍。根据王继超与余海所著《彝族传统信仰文献研究》的分类,结合彝文典籍的情况,毕摩经书可分为十大类:(1)丧事祭祀时迎毕摩与献酒类,有《迎毕摩献酒经》、《毕摩溯源经》、《献水经》、《献茶经》等。

(2)丧祭仪式经书类,有《丧祭经》、

第 1 页

选购服装_批发服装_认证企业_百度爱采购

百度爱采购为你优选海量服装热销货源,支持在线选购,实时询价。批发选购服装,上百度爱采购服装专题页。

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

咨询

百度爱采购 广告

《丧仪经》等。

(3)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经书类,有《解冤经》、《解除衍尤经》等。

(4)丧祭仪式用的破司署经类,有《破除司鬼经》等。

(5)丧祭仪式用消灾经类,有《解除灾难经》、《治星经》等。

(6)丧祭仪式其他经书,有《物始纪略》、《那史释名》等。

(7)祭祖仪式用经类,有由祭祖文献传承下来的《彝族源流》、《更换祖筒经》等。

第 2 页

(8)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有《省舍多苏》、《延续寿命经》等。

(9)消除灾难类经书,有《解除灾难经》、《局卓布数》等

(10)测算、占卜类文献,有《吉禄扎数》、《署舍》、《署莫》等。

毕摩文献也是最先引起外界注意的彝文文献。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彝族翻译家罗文笔先生合作出版《爨文丛刻》,被日本学者称为“彝学走向世界的标识”。而《爨文丛刻》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毕摩文献。

2、摩史文献:摩史文献中,著名的有《

第 3 页

西南彝志》,《摩史苏》,《诺沤》等。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厄》,是清朝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益果那埃拔辑录、整理历代彝文史籍而成书。全书37万多字,26卷,分480多个标题,记叙从天地形成,到清朝初年的整个彝族历史,涉及许多彝族古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文物、风俗文化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文古籍。

《摩史数》是彝族丧祭仪式摩史用书。贵州彝文木刻本中仅存的一本,记录了摩史在一场丧祭场合的主要活动过程。书中阐述生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连

第 4 页

天神地祗也不能幸免,强调个人的伦理道德及应尽的义务。《摩史书》对历史人物历史典故亦多有涉及,反映了先民由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租六个时期过来,走过了四川平原,经过了滇西,翻越点苍山麓来到滇东、滇东北,落脚于黔西北,经历过笃米与“六祖”时期的强大,以及开发乌撒、水西的艰辛。

3、其它文献:其它文献中,以金铭石刻文献居多。这些文献中的一部分是毕摩和摩史所作,但绝大多数是彝族历史名人、或其他作家所作。例如著名的在贵州省大方县的《水西大渡河建桥碑》,分为彝文碑一通和汉文碑一通。彝文碑上的彝文共有1972字,是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的一块

第 5 页

碑刻。其碑文是水西著名君长、贵州宣慰使安国亨所撰。又如在贵州省七星关区的《李雨铺四棱碑》,字数仅次于《水西大渡河建桥碑》,也是一块著名的碑刻。其它如西汉时期的彝文铜器《祖祠手碓》,蜀汉时期的《妥阿哲纪功碑》,宋代的《拦龙桥碑记》,明代的《成化钟铭》、《罗婺盛世史摩崖》、《新修千岁衢碑记》,清代的《蚂蚁河桥碑》、《扯凯箐摩崖》、《桃源峡摩崖》等,都非常有名。

二、彝文古籍的内容分类:彝文文献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分为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谱牒、哲学、伦理、民俗、文学、艺术、医学、教育、地理等。

第 6 页

1、历史类:有《西南彝志》、《彝族源流》、《彝族创世志——谱牒志》、《滇彝古史》、《古侯曲涅谱》、《凤氏谱系》、《尼祖谱系》、《毕摩谱系》、《蒙化左氏家谱》等。《彝族源流》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米靡、(武僰)、举偶、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共同起源于哎哺时期,哎哺繁衍的尼能、什勺、米靡、武僰四大氏族是今彝族的主要来源,其中尼能、什勺氏与米靡的结合,繁衍了昆明人和叟人,昆明人和叟人即是彝族先民。什勺氏还繁衍了南诏国王室的彝族蒙氏等。武僰氏族则在滇川黔的部分地域及结合部繁衍了卢夷国、朱提国、夜郎国等。

第 7 页

秦汉以后,武僰系彝族从今黔西北、滇东北往云南中西部地区迁移,而昆明人和叟人则从云南中西部地区往今黔西北、滇东北迁移,形成了彝族居住地域大体的分布格局。

2、政治类:有《古史通鉴》、《治国安邦经》等。

3、哲学类:有《吐鲁立咪》,《吐鲁窦纪》等。

4、宗教类:这是彝文古籍中数量和内容最多的种类。主要有《献酒经》、《指路经》、《献牲经》、《作祭经》、《祈福禄经》、《吾查 们查》、《查诗拉书》、《尼布木司》、《诅咒仇人经》、《退咒

第 8 页

经》、《解咒经》、《招魂经》、《祭祖经》、《驱除病魔经》、《送鬼经》等。

5、文学艺术类:也是彝文古籍中数量众多、类别丰富的一种,主要有《阿诗玛》、《尼苏夺节》、《查姆》、《普曲荷歌传》、《牧羊人史郎若》、《则谷阿列与依妮》、《赛玻嫫》、《贾斯则与朱武斯》、《妈妈的女儿》、《孜孜尼扎》、《红白杜鹃花》、《达恩妹与鲁汝朵》、《阿买恳》、《曲谷》、《走谷》等。

6、教育伦理类:主要有《赛特阿育》、《凤凰记》、《劝善经》、《玛牧特依》、《色尾处莫》、《那朵合司》等。

第 9 页

7、医药类:主要有《医算书》、《双柏彝医书》、《寻药经》、《元阳彝医书》、《选药治病书》、《聂苏诺期》、《齐书苏》等。

8、经济类:如《宣慰岩石刻》、《中建丹书》以及其它一些彝文书契。

9、天文历法类:如《宇宙人文论》、《母虎日历碑》等。

10、其它:没有归入以上类别的彝文古籍。

三、云南彝族古籍简介:

云南彝族人口有4705658(2000年),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散居于全省各州、

第 10 页

市,主要聚居区有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滇东乌蒙山区及滇西北小凉山一带。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共分东部、东南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6个方言区。彝文古籍的产生于宗教有密切关系,它的传播以宗教活动为载体,使用范围主要是宗教领域。彝文古籍内容广泛,大多为手抄本,有少量木刻本。目前发现最早的是明版《太上感应篇》。迄今云南已有39部彝文古籍被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云南彝族文献古籍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梅葛》、《查姆》、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阿诗玛》、《劝善经——太上感应篇》、《指路经》、《尼苏夺节》、

第 11 页

《普兹楠兹》、《洪水泛滥》、《查诗拉书》、《彝族创世史》、《尼布木司》、《万物的起源》、《祭龙经》、《彝族打歌调》、《尼祖谱系》、《滇南彝族指路经》、《木荷与薇叶》、《红鱼姑娘》等。

彝族口传古籍主要有:神话传说《更资天神》、《虎公虎母造万物》、蜘蛛撒经线》、《独眼人、直眼人和横眼人》、《伏羲兄妹创人烟》、六气造化天地》、《冬德红利诺》、《虎氏族》、《三女找太阳》、《祭黑龙》、龙女寄书》、《阿鲁举热》、《孟获的传说》、《火把节的传说》、《三月三》、《毕老造字》等;民间故事《梦先生》、《三妹和蛇郎》、

第 12 页

《石蛤蟆》、《媳妇坟》、《聪明的媳妇》、《老虎不容猫长大》等;叙事长诗《则谷阿列与依妮》、《花鹿姑娘》、《百花公主》、《太阳和月亮》等;歌谣《求婚歌》、《配偶经》、《十看郎》等。

奚志农,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民间环保组织“绿色高原”创始人。

奚志农1983年,奚志农经著名鸟类学家傅桐生教授引荐参加了《鸟儿的乐园》的拍摄,并由此开始了野生动物摄影的工作。1989年,开始正式以摄影师的身份为昆明教育电视台拍摄了《母亲河在召唤》、《心声》等环保宣传片。1990年,加盟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任摄影师。1992年,回到云南林业厅工作。1992年到1995年期间,六次进入白马雪山保护区拍摄滇金丝猴。1995年,致信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并联系民间环保组织,阻止了滇西北原始森林被商业采伐的计划,从而拯救了滇金丝猴的栖息地。1996年,加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组。1997年,进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拍摄报道藏羚羊。1998年,辞去中央电视台的工作,成为一名全职的环保志愿者和自由摄影师,之后他和妻子史立红一道回到云南,创建民间环保组织“绿色高原”,致力于推进滇西北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2002年,成立“野性中国”工作室,以记录中国正在消失的野性自然,努力推动中国自然影像记录的发展;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获得了英国“自然银幕**节”(WildscreenFestival)“TVE奖”。2004年,创办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2005年年底至2006年年初,先后赴新疆帕米尔高原考察拍摄马可波罗羊,前往可可西里拍摄藏羚羊,至云南高贡山保护区拍摄白眉长臂猿,取得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

奚志农连续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他将鲜为人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在他之前,人类甚至不曾拍摄过一幅清晰的滇金丝猴照片。他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状况以及“野牦牛队”为保护藏羚羊作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极大地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他首倡举办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为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工作者提供了技术和设备帮助,进一步壮大了以影像保护自然的队伍。他的作品在《中国摄影》、《美国国家地理》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上大量发表,并且成为各大国际环保组织宣传资料。

1964年,奚志农出生于云南大理的古城巍山,从小在草木葱茏、山川秀美的环境中长大,使他对大自然由衷地热爱。1983年,在云南大学生物系教授、鸟类专家王紫江的引荐下,19岁的奚志农参与了纪录片、科教片《鸟儿的乐园》的拍摄,那是他第一次接触野生动物摄影。摄制组从动物园请了位技师,让他负责抓鸟、弄顺鸟毛、用绳子将鸟拴在树上,以保证鸟儿暂时不动。当时奚志农就觉得,为什么要这样?旁边也有飞的鸟,为什么不拍?那时候他就立志要拍自由飞翔的鸟。从此,他开始学习摄影。

其后两年间,身为学生的奚志农利用假期多次回到家乡研究鸟类的迁徙,并推动中国鸟类环志中心在巍山设立了一个鸟类环志站点。这是中国唯一一个由民间人士推动建立的鸟类环志站点。

1989年,奚志农为昆明教育电视台拍摄了《母亲河在召唤》、《心声》等环保宣传片。他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工作,将大众的视线引向生态环保。

1990年,奚志农成为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的摄影师,曾两次进入滇南、滇西北的保护区拍摄野生动物,在这段工作经历中,他看到了许多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这也让他坚定了保护自然的意识。

1992年,奚志农到云南省林业厅宣传处工作,这一年,时任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专家的龙勇诚启动了一项为期3年的滇金丝猴生物学研究项目。

1992年11月,奚志农开始上白马雪山拍摄滇金丝猴,初次进山,他没找到猴子。后来,他仍然背着沉重的摄影设备一趟趟上白马雪山,一待好几个月,从海拔2,000多米爬到4,000多米。

1993年9月,奚志农又上了白马雪山,透过落叶松枝,他看到对面坡上一棵突出的冷杉树上有个猴子家族,大公猴端坐在树干上,慢条斯理地啃松萝,两只母猴依偎在它两边,其中一只母猴抱着一只可爱的婴猴,而两只幼猴在玩着它们灵巧的游戏,不时还发出叫声。他将摄像机架在石头上,开机将焦距推到最长。拍下照片的时候奚志农已经泪眼模糊了,他说:“找了两年,今天终于找到了!”而在此之前,人类甚至没有拍到过一张清晰的滇金丝猴。

1994年7月,他第二次拍到滇金丝猴。经过三年努力,他献出一部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这部片子是人类第一次用摄影机记录滇金丝猴的活动状况,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这部片子获得全球多个大奖。

1995年5月,任职于云南省林业厅的奚志农听到了一个令他震惊的消息:德钦县为解决财政困难,决定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南侧,砍伐100多平方公里原始森林。在奚志农看来,这片世界罕见的高海拔暗针叶林的毁坏,不仅对滇金丝猴,而且对生长在这里的许多珍稀动植物种类都是灭顶之灾。那时的奚志农刚刚结束对滇金丝猴的艰难追踪拍摄,深知对滇金丝猴保护工作的重要,为了挽救这片森林和金丝猴,奚志农多方奔走。可德钦县的同志们说,他们连工资都发不出了,谁想制止,谁给钱。奚志农给不了钱。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找到著名环保作家唐锡阳,与唐锡阳一起致信当时的国务委员宋健,并联系“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他们将此事披露给媒体,终止了德钦县的商业砍伐计划。这件事使奚志农成为中国环保界的英雄,同时也使他失去了在云南省林业厅的工作。

1996年5月1号,《东方时空》三周年特别节目,奚志农成为嘉宾,愉快的合作后,《东方时空》栏目邀请奚志农加盟,于是他来到了北京,在《东方时空》做记者。

1997年12月,奚志农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跟随“野牦牛队”在零下几十度的恶劣环境下进行了20天的跟踪拍摄,滇金丝猴2他在格尔木看到了野牦牛队缴获的一批小山一样的藏羚羊皮与头颅。他采集并拍摄了大量关于藏羚羊盗猎和反盗猎的影像资料,并制作成纪录片在《东方时空》播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是第一个全面、真实地表现藏羚羊现状和反盗猎行动的电视节目。其后,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藏羚羊盗猎、贩运、贸易情况的报告,并努力促成了关于藏羚羊保护和制止藏羚羊绒贸易的国际研讨会,创办了藏羚网。

1998年夏天,作为自由摄影师,奚志农参加了由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和香港中国探险学会联合举行的对藏羚羊繁殖地的考察,他再度深入可可西里,拍摄了惨遭偷猎者猎杀的成堆血淋淋的藏羚羊,有的小藏羚羊还未出生,就被秃鹫从母亲体内拖出来。奚志农用镜头记录了藏羚羊遭偷猎的惨状,这些照片被“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展示给英国首相布莱尔看,布莱尔决定支持国际性的反盗猎藏羚羊行动,随后全国性反盗猎、保护藏羚羊的活动也展开了。从可可西里回来后,奚志农又带着他的藏羚羊照片到大学演讲,接受媒体采访或是亲自撰写文章,继续着保护藏羚羊的工作。这一年,奚志农在雪山考察营中,结识了比他小7岁的《中国日报》随营记者史立红。后来他们结婚了,结婚后的奚志农夫妇努力营造着自然的生活。他们不用空调、骑自行车、随身带着筷子。虽然,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关注环保,但他们的心仍然渴望回到真正的自然。

1999年4月,奚志农从《东方时空》辞职,带着妻子史立红回到云南。回到云南后,夫妇俩着手创办了滇西北的非政府组织“绿色高原”。不久他们就有了一个女儿,孩子不满半岁,就被夫妇俩带上了海拔3,000米高的高原。

2000年,奚志农获得中国环保界最高荣誉奖“地球奖”。他是唯一一个评委全票通过的获奖者。他也被评为“2004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

2002年,奚志农和妻子史立红再次回到北京,创办“野性中国工作室”,以拍摄记录中国野生动物为主要任务。宗旨是抢救性地记录中国的濒危物种和自然环境的变迁,提高公众和政府的自然保护意识,推动中国自然历史题材影像的发展。

2004年,奚志农创办了“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并捐出了他代言佳能摄影产品的酬金,全部用于购买摄影装备,向无力购置摄影装备和接受专业摄影训练的野生动物工作者、研究者和摄影师提供装备和专业指导,通过他们在中国推广野生动物摄影,借此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度。

“其实我也正在努力正在摸索,因为事实上,在国外在西方发达国家,自然和野生动物的这种拍摄,也就是中国的观众看了20多年的世界顶级野生动物节目,就是一种产业。如果没有这个产业,没有野生动物制作人以及片商,我们怎么能看到世界顶尖的野生动物摄影师拍摄的节目?中国多年以来,很少有人在这个地方拍摄,这和我们的国情是有关系的。过去饭都吃不饱,而且我们的拍摄,是宣传舆论问题的。”“这就是影像的力量。用影像保护自然,是我的努力方向。”

夜郎,古县名,今日的湖南省怀化市新晃县侗族自治县曾名夜郎县。

明 王铎《答石寓(袁可立子)》:“大集筋常侍度玄晖气,襄阳香泽,乃锦瑟五十弦,夜郎今始知汉之大。”

新晃历史悠久,春秋时期属楚国黔中地,秦代属黔中郡,汉代属夜郎国。唐设夜郎县,五代至北宋初为晃县。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7年)设晃州直隶厅。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厅建立晃县。1956年成立新晃侗族自治县。新晃的建制沿革,在诸多方志中均有记载。 清道光五年编纂的《晃州厅志》序载:“晃州,古夜郎国”。其建制沿革卷又载:晃州古黔中郡地,楚之上游而沅之北门也,在汉属夜郎国。……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析龙标置夜郎、朗溪、思微三县,隶巫州,县地属夜郎。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改巫州为沅州,又析夜郎置渭溪,渭溪县治在今老晃城一带。 《元和郡县志》:“夜郎县,天宝元年改为峨山”。《嘉庆一统志》:“唐置夜郎县,后改曰峨山,五代时为蛮地”。同治芷江县志:“便水绕凉纟散寨,有夜郎故县”。《沅州府志》:“古府(今芷江县治)二百四十里,洞砦交错,山深溪疾,接壤黔蛮……所载夜郎故县,当即古晃州治。” 商务印书馆1986年3月出版的《辞源》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的《辞海》对夜郎县的说法分别是:“唐贞观五年置,在今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五代时废。北宋大观二年复置,宣和二年又废”。“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置。治所在今湖南芷江西南。” 历史上叫过夜郎的古县还有三个,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唐武德四年置,贞观元年废;二在今贵州关岭县境,南朝梁大宝以后废;三在今云南宣威县境,汉置,南朝梁大宝以后废。 夜郎,汉时我国西南地区的古国名。夜郎的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学术界的认识分歧亦很大。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的《黔贵文化》(黄涤明著)认为:“战国时期,除楚国黔中地、秦国黔中郡之外,黔贵地域都是大夜郎国境地。”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夜郎文化寻踪》(唐文元、刘卫国著)介绍:《后汉书》载:战国时期的夜郎“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从历代文献、方志的记载及解放以后考古资料的印证,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夜郎的中心应在今贵州西部或西南部。”夜郎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天的贵州全省,东到今湖南的新晃,南抵今广西的玉林、南丹,西辖今云南的曲靖、陆良,北有今川南。 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汉成帝河平年间(公元前28 -前25年),平息夜郎王兴及其亲党的叛乱,古夜郎国才告终结。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使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奉命到滇探寻通往身毒的道路,返途经夜郎。司马迁《史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自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大”。滇王自大,夜郎侯亦自大,史实如此。但后因喻人妄自尊大为“夜郎自大”。 随着古夜郎的变迁,历史上不少文人骚客因夜郎而留下千古绝唱。唐代大诗人李白闻王昌龄贬谪龙标(即今黔阳)时写下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不朽名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古夜郎,风景秀丽,山色空朦,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夜郎文化,代代相传,遗风犹存,使新晃成为我国当今稻作文化、鼓楼文化、巫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公元前122年,西汉使者到滇国(今云南省),滇王问汉使“汉孰与我大”。而当时汉朝皆以夜郎称呼西南各国,夜郎国因此得“夜郎自大”之名。从此“夜郎自大”就成了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者的代名词。实乃千古之冤。这里的夜郎到底指哪儿,史书并无详细记载。大诗人李白的诗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夜郎又指哪儿? 

据《史记》记载,“夜郎者临牂牁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专家指出,夜郎没有一个固定地点,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夜郎在哪儿,夜郎古国的文明中心在哪儿……

探寻古文明:夜郎国究竟在哪里:历史上,夜郎王的一句“汉孰与我大?”让世人贻笑千年。“夜郎自大”作为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典故,几乎成了贵州人的代名词。 

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夜郎作为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人文价值正在为世人看重。一段时间以来,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地都在抢“夜郎”。夜郎国究竟在哪里?

夜郎国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300年。之后古夜郎国神秘消失。这个古老的文明在史籍记载中留下了一团迷雾。赫章可乐“西南夷”墓葬群的考古发掘,为神秘的夜郎文化揭开了辉煌的一角。可乐距毕节赫章县城西58公里,这里具有乌蒙高原的旖旎风光,富饶的农林牧矿资源,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被考古学家们称为贵州考古的圣地,夜郎文化的“殷墟”。它历史悠远、厚重,散发着浓郁而古老的文物气息;它神奇、魔幻,在历史长河中曾经显示过繁华而双悲壮地衰落沉没。可乐四周群山拱卫,中间为一坝子,乌江北源的麻腮河、可乐河于坝中交汇后向东流去,坝子周边属缓坡丘陵地起伏延伸至远方山麓,海拔1788米到1890米之间。在这起伏的缓丘陵地上,埋藏着成千上万座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古墓葬,他们依山傍势,按地形组成14个群体,分布在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墓葬之密集,延续时代之长,实属贵州乃至西南地区之最。夜郎民族墓葬中随葬的器物如铜鼓、立耳铜釜、鼓型铜釜、铜扣饰、铜锄及铜戈、剑等兵器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地方文化风格,如云雷纹柄青铜剑,卷云纹柄铜柄铁剑,蛇头型柄青铜剑,无胡铜戈等均是典型的夜郎青铜文化的代表。到西汉晚期,夜郎民族墓葬中出土的有汉文化特点的铜釜、铜带钩、陶罐、铁剑等应是民族矛盾缓解,汉文化与夜郎文化相互影响与交流的产物,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汉文化与多种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交流、融洽、结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