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嘉堂文库的古籍流入日本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静嘉堂文库的古籍流入日本,第1张

晚清、民国年间中国古籍流入日本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构成了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侧面。一般来说,近代中日书籍交流之路的打通当在甲午战争之后。进入20世纪,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一时期,内藤湖南、田中庆太郎、长泽规矩也是三位有代表性的来华访书学人。

人类社会自从出现文字后,便出现了承载文字的书写材料。书写材料的变化,影响了装帧方式的演变与更新。唐末至两宋时期为中国书籍装帧方式从卷轴装发展至册页装的重要变革期。那么深受唐宋影响的日本的典籍装帧与唐宋的不同呢?

一、中国典籍装帧的主流演变及宋版装帧的方式特点

中国的书写材料发展至竹木简后,出现了与之并行的材料——兼帛。帛书的装帧方法可以理解为与简策书相似,称为“卷轴装”,唐与唐之前的典籍主要为这种装帧形式。帛书上下设有边栏,模仿简策书的编绳,两行文字之间绘有竖线,类似于两简之间的间隔缝。卷轴装在书尾装一木轴,以轴为中心,从后往前卷起,并在中心系绳带防止散开。造纸术的发明与运用逐渐取代了竹木简和廉帛,但传统的手写方式及卷轴装装帧方式仍然盛行。

二、日本平安时代的典籍装帧历史及其形式

平安时代主要包含“唐风文化”“国风文化”以及“院政期文化”三种文化类型。在装帧历史方面,因不同阶段文化的影响,出现了卷轴装、粘叶装、缀叶装、大和缀等主要装帧方式,这四种装帧方式同为日本装帧史从卷轴装向册页装转变的重要代表。

三、从装帧形式、历史渊源探究两国典籍装帧方式的异同

奈良末期至平安初期,文学、绘画、佛典等以卷轴装为主,日语称“卷物”“卷子本”,施有绘画的称为“绘卷物”。目前,日本最古老的绘卷物为平安末期的《源氏物语绘卷》,因文字与绘画两者交叉式出现于同一卷轴内,也被称为“交互绘卷”。

比较两国的卷轴装,可以得知,受遣唐使制度的影响,平安初期尚属于唐风文化,日本以唐盛行的卷轴装为模板学习其装帧方式。但因现存遗物有限、装帧方式相似度较高,所以关于卷轴装,该时期两国的差异难以断定。即使至桃山、江户时代,卷轴装改为册页装的事例也不为多见,卷轴装一直使用至19世纪末。此外,平安初期旋风叶、经折装不如卷轴装普及度高,在日本,经折装主要用于石碑的慕刻和拓本,也不排除用于佛典及习字的写本,与我国在使用领域略有不同。

综上所述,平安初中期,主要收集唐、北宋时期的典籍并学习效仿其装帧方法,又因雕版印刷尚未出现普及,仍为以手写本为主的昌盛期,这一点是影响两国装帧方式不同的关键原因。比较敦煌遗书的装帧方式后可以断定,日本册页装帧方式的粘叶装、缀叶装及大和缀,毫无例外是以唐、五代时期的手写本和宋版装帧为基准发展而成的产物,并非日本原创的装帧方式。

2019年4月1日,邻国日本将公布新的年号,这个在历史文化上与我国息息相关的国家,过去从“大化”到“平成”,有出处可考的247个年号,全部引用自我国的古典著作,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东亚地区深厚的文化影响力。那么就让民族文化为你介绍,2019日本新的年号是什么,平成之后的年号是什么。

2019日本新的年号是什么出自我国经典吗

2019年4月1日,日本政府公布新年号为“令和”,将从2019年5月1日起正式使用。现在的“平成”年号(1989年1月8日启用)将于4月30日停止使用。

新年号“令和”是首次出自日本古籍《万叶集》的年号,字面意思有“美好而和平”的意思,出自《万叶集》卷五《梅花歌序》:“于时初春令月,气淑风和,梅披镜前之粉,兰薰佩后之香。”

自645年日本启用首个年号“大化”以来,过去247个年号中辨明出处的均出自中国古籍,多数是《四书五经》等唐代之前的古典文献。比如“昭和”出自《尚书》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平成”出自《史记》的“内平外成”和《书经》的“地平天成”。因为此前负责选择年号的专家多由通晓中国古典文化的学者担任。

日本过去247个年号出自中国古籍

日本年号选定过程中非常重视汉字的出典。在日本从“大化”到“平成”的247个年号中,能够确认到出处的年号全部引用自中国的古典著作,共出自77部中国古代文献,这些文献半数以上是唐代之前的作品。

其中,有36个年号出自《尚书》,27个出自《易经》,25个出自《文选》,24个出自《后汉书》,21个出自《汉书》,出自《晋书》和《旧唐书》的年号各有16个之多。

比如,日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明治天皇的年号“明治”,就出自《易经·说卦传》中的“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而日本现用的“平成”年号,典出《史记》和《尚书》,一为《史记·五帝本纪》中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二为《尚书·虞书·大禹谟》之中的“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是取其“内外、天地能够和平”的意思。

截至目前的“平成”,日本从7世纪“大化”年号以来总计使用过247个年号,而这些年号中使用的汉字只有72个。

在这72个汉字中,使用频率最多的是“永”字,共使用过29次;其次是“天”和“元”,各使用过27次;接下来是“治”,21次;第五位是“应”,20次。而由这前5位汉字组成的年号共计115个,占全部年号的约466%。排名第6-10位的汉字是“正、文、和、长、安”。

包括排名前十汉字的年号共有176个,占全部的713%。而仅由前十名汉字组成的年号就有41个,其中包括“天应”、“文永”和“元治”等。

通史:

日本史概说

作者: [日]坂本太郎著 汪向荣 武寅 韩铁英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史

作者: 吴廷璆主编

日本通史

作者:赵建民 刘予苇主编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日本史研究入门

作者:[日]远山茂树 佐藤进一编吕永清译

日本历史讲话

作者:日本·伊豆公夫编 余平译

日本简史

作者:辽宁大学哲学研究所

日本历史(上、中、下)

作者:[日]井上清著 天津市历史研究所译

日本小史

作者:伊豆公夫著 杨辉译

日本二千六百年史

作者: 大川周明著 雷鸣译

日本历史大纲

作者: 哥温著 陈彬酥译

简明日本通史

作者: [日]依田熹家著 卞立强等译

古代史:

简明日本古代史

作者:王金林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日本大化革新

作者: 禹硕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弥生的日轮

作者:饭野孝宥著

先史时代的日本

作者:徐逸樵著

邪马台国

作者:汪向荣

中世近世史:

日本幕府政治

作者:王立达编写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米骚动"

作者: 戴永玲编写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近代史:

加藤祐三史学著作选之三 日本开国小史--来自柏利的挑战

作者: [日]加藤祐三著 蒋丰译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本近代史

作者: 栗田元次著 胡锡年译

康南海先生遗著汇刊(十)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

作者: 蒋贵麟 出版社:宏业书局

日本近代社会运动史 风雪之碑

作者: 森正藏著 史存直等译

日本近代史

作者:(日)安冈昭男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本近现代史 (上、下册)

作者:[日]井上清 铃木正四著杨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近现代史第一卷

作者:[日]远山茂树著 邹有恒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本近现代史第二卷

作者:[日]今井清一著 杨孝臣、郎唯成、杨树人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本近现代史第三卷

作者:[日]藤原彰著 伊文成 李树藩 南昌龙等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本近代史

作者:万峰著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本近代史讲座

作者:万峰 沈才彬编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作者:[日]井上清

明治维新史

作者:伊文成 马家骏

日本维新史

作者:[加拿大]诺曼著 姚曾廙译

明治维新讲话

作者:[日]服部之总著 舒贻上译

简明日本近代史

作者: 吕万和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日本近代史纲

作者:[苏]加尔别林主编 出版社:三联书店

日本改革史纲

作者:刘天纯

明治维新的再探讨 (《世界历史》增刊)

作者:《世界历史》编辑部

明治维新--日本资本主义的起步与形成

作者:米庆余

日本明治维新

作者:武安隆 王家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西南战争

作者:米庆余

对外关系史: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

作者:李景温

日本北方领土

作者:[日]吉田嗣延等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外交史上、下册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编

日本近代外交史

作者: 米庆余著

日本遣唐使简史

作者: 池步洲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江户时代中国典籍流播日本之研究

作者:[日]大庭修著 戚印平 王勇等译

中国江南:寻绎日本文化的源流

作者: 王勇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

作者: 严绍璗 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

作者: 陆坚 王勇 出版社:杭州大学出版社

其他专题史:

日本文化史

作者:[日]家永三郎著 刘绩生译

日本海军史

作者:[日]外山三郎著 龚建国 方希和译

日本人民史

作者:[日]羽仁五郎著 马斌等译

日本政治史 第一卷 西欧的冲击与开国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 周启乾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二卷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周启乾 吕万和 熊达云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三卷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 吕万和 熊达云 张健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四卷

作者:[日]信夫清三郎著 周启乾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日本政治史 第一册 幕末维新 明治国家之成立

作者:[日]升味准之辅著 董果良译

日本西方文化摄取史

作者:郑彭年 出版社:杭州大学出版社

日本社会经济史

作者: 内田繁隆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史学及历史批评:

日本历史--"国史"批判

作者:[日]井上清著 阎伯纬译

日本的修史与史学

作者:[日]坂本太郎著 沈仁安 林铁森译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本历史概论

作者: 洪平健

史料类:

一六○○年以前的日本

作者:王辑五 选译

一六○○--一九一四年的日本

作者:世界史资料丛刊初集编辑委员会编 杨人楩主编 张萨桐选译

早期日本游记五种(东游日记、日本日记、游历日本余纪、使东述赂[附]使东杂咏、日本纪游)

作者: 罗森等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日本考

作者: [明]李言恭 郝杰 出版社:中华书局

历史论文集及工具书:

日本历史辞典

作者:[日]竹内理三等编 沈仁安 马斌等译

日本人物辞典

作者:日本人物辞典编纂委员会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中国日本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 日本史论文集

作者: 中国日本史学会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日本史论文集

作者:中国日本史研究会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日本学 第四辑

作者: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

日本学 第五辑

作者: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

日本学 第六辑

作者: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

日本学 第九辑

作者: 北京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编

近代日本研究论集

作者: 俞辛焞著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郑森禹日本问题文选

作者:郑森禹著

人物传记:

中日友好的先驱日本著名高僧空海

作者: 黄道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本近代十大哲学家

作者: [日]铃木正 [中]卞崇道 等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历史人物传(近现代篇)

作者:伊文成 汤重志 贾玉芹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日本天平女皇孝谦传

作者:刘明翰 刘丹忱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日本天皇列传

作者:蒋立峰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东瀛奇葩:日本历史上的杰出女性

作者:(日)松下孝子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百代盛衰--日本皇室

作者: 赵晓春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文化:

77把钥匙 --开启日本文化的奥秘

作者:(日)梅棹忠夫

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

作者: 王家骅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禅与日本文化

作者:[日本]柳田圣山著 何平 伊凡译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

作者: 贝拉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神秘的日本文化心理

作者: 武继平编译

日本文化的历史踪迹

作者: 王勇 王宝平主编

武士日本

作者: 陈洪波 黄朝荣编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日本的文化摇篮--京都

作者: 丛淑媛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文化史 一个剖析

作者:

日本之谜--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作者: 梁策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国家神道

作者: [日]村上重良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欧比较文化

作者: [葡]路易斯·弗洛伊斯著 [日]冈田章雄译注范勇 张思齐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

作者: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 吕万和 熊达云 王智新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神秘的日本文化心理

作者:武继平编译

日本神道教与文化

作者: 赵锦元 戴佩丽 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日本文化的历史踪迹

作者:王勇 王宝平主编

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

作者:[日]源了圆著 郭连友 漆红译

世界文化史知识:第六卷 没有经卷的宗教--日本神道

作者: 刘立善著

高天原浮世绘--日本神话

作者:刘毅著

文学艺术:

《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

作者:[日]千宗室

日本文学思潮史(东方文化集成)

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日本茶道文化概论

作者:滕军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宗教:

日本近现代佛教史

作者: 杨曾文 张大柘等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日本佛教史纲

作者: [日本]村上专精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心 日本佛教文化丛谈

作者: 高田好胤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日本佛教史

作者: 杨曾文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宗教与日本现代化

作者: 王志远 出版社:今日中国出版社

日本社会研究:

商务新知译丛 符号帝国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著 孙乃修译

日本人

作者: [美]才能德温·赖肖尔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日本的性格

作者: 长谷川如是闲著 罗茂彬译

日本的改革与振兴

作者: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研究

作者: 陈彬龢编著

日本论

作者: 哈耶玛原著 张原译

近代日本政治体制研究

作者: 武寅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

作者:[日]依田憙家 译者:卞立强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思想:

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点

作者:[日]梅原猛著

近代日本思想史(第一卷、第二卷)

作者: [日]近代日本思想史研究会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福泽谕吉与日本近代化

作者: 丸山真男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研究

作者: 王中田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东方哲学史资料选集 日本哲学 一、古代之部 二、德川时代之部

作者: 北京大学哲学系 东方哲学史教研组编 出版社:商务印书

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

作者: 朱谦之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日本哲学思想史

作者: [日本]永田广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文明论概略

作者: [日]福泽谕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

作者: [日]丸山真男 出版社:三联书店

其他:

日本国势之解剖

作者: 王骏声等译 矢野恒太著

生活在遥远的年代丛书 武士与将军 日本

作者: [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编著 李靖译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日本

作者: 范作申著

补充:

世界文化史知识:第十卷 十七音的世界--日本俳句

作者: 马兴国

世界文化史知识:第六卷 悟化的生命哲学--日本禅宗

作者: 刘毅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

作者: [美]本尼迪克特 孙志民 马小鹤等译

日本古代文学思潮史

作者: 叶渭渠

关于日本人种的起源,我国古代史上不乏记载,有种说法说日本人的祖先是秦始皇派去的徐福。

比如《史记》,千古一帝秦始皇,派遣徐福带着3000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求长生不死药。徐福是个方士,放在今天来说,就是个超级大忽悠,他从秦始皇那里忽悠来大把钞票,带着童男童女和好多精工巧将,还有好多粮食种子,坐着船东渡来到日本,开创了日本民族。

其实徐福并非是个传说人物,1982年经考证他的故乡乃是今天江苏省连云港郊外的徐阜村。在中国古籍中徐福是个聪慧过人且大胆细心的骗子,因为当过“方士”,可还算个早期化学家。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位高权重,最盼望的就是长生不老。于是,公元前219年徐福来到秦始皇宫前,声称自己能找到不死药,说是《山海经》中有记载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中有一种不死药。

然而第一次东渡徐福并没有带回来什么不死药,他告诉秦始皇,东方确实有仙药,但是神仙需要三千童男童女,各种人间礼物,同时海上航行有鲸鱼挡路,还需要强弓弩击退大鱼,秦始皇都答应了,结果徐福却一去不复返。

徐福去了日本后没有回来,反正那时秦始皇已经死了。徐福带去的人在那繁衍生息,他们就是日本人的祖先。

注意:

然而大多数人都认为徐福东渡只是传说,那时航海技术差,稍有大风浪就会船只倾覆。东海风浪可不小,徐福东渡日本怎么也得几个月,难道这几个月都没遇到大风大浪

至于徐福在日本留下的遗迹本身就很可疑,这是千年后的日本人修建的,没有直接证据能说明就是徐福的活动遗迹。

又有人认为徐福东渡是真,但最后达到的不是日本,而是琉球、台湾,更扯的是,有人说他到了美洲,美洲印第安人是黄种人,他们是中国人后代。

日本人一直努力搞清自己来自哪里,他们通常把目光瞄准在大陆上。不管怎么说,日本人与中国人在长相上几乎没区别。从地理山看,朝鲜半岛离中国最近,但半岛上的居民与中国人外貌差异明显。反倒更远的日本与中国人长得没区别,这点很值得研究。

日文汉字(日文:汉字、真名,罗马字:Kanji),是书写日文时所使用的汉字。日文汉字的写法基本上与中文使用的汉字大同小异。但日文中有一部分独创的汉字,则称为“日制汉字”或“和制汉字”。

《诸桥大汉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文汉字字典,共记载接近5万个汉字,古典日文中的汉字则与繁体汉字无异。二战后,日文汉字进行了一系列的简化与合并,汉字传入于日本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世纪(弥生时代中期后半)。考古学家在当时的墓葬中发掘出西汉时制造的直径为74厘米的连弧文镜,上有铭文“久不相见,长毋相忘”;同时还发现了王莽新政时传入的“货泉”、“货布”等刻有汉字的货币。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自己的文字,《隋书》中记载倭国“无文字,唯刻木结绳。敬佛法,于百济求得佛经,始有文字。”日方的史料也确认了这一观点。汉字是随佛教经朝鲜半岛正式传入日本的。虽然具体传入的年代如今已不可考,但是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汉籍最早在五世纪初流入日本。

日本最早诗歌集《万叶集》中的汉字

汉字并非由中国本土直接进入日本的,而是通过日本所谓渡来人或称归化人(即朝鲜与中国来到日本的侨民)带入的。应神十五年(404年)百济国(朝鲜半岛一国家)派阿直岐赴倭教太子菟道稚郎子汉文,次年王仁来日本,成为太子师傅。这说明当时社会上层已注重汉字、汉文的学习。[1]

究竟汉字什么时候传到日本没有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汉字是于公元5世纪随着一些佛教僧侣将中国的经书带到日本而传入的。这些经书的汉字当初是模仿中国僧侣的发音来读的,不过一套称为“汉文”的书写系统开始得以发展。汉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插入日语独有的助词,让日语使用者可以依从日语的语法去阅读汉字写成的文章。

日文汉字

后来发展出一套源自《万叶集》、称为万叶假名的表音系统,万叶假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汉字,纯粹假借它们的发音来表记日文诗歌。以草书书写的万叶假名后来演变成今日的平假名。当时不被允许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这套平假名来书写日文。平安时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假名来书写的。片假名也是从差不多的方式发展的:寺庙里面的学生把汉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为片假名,用来标注汉字的发音,还有汉文里的日语助词。

随着日文书写系统得以成熟和发展,如今汉字用于大部分名词、形容词和动词,而平假名则用来书写动词词尾(送假名)、纯日语词汇、或者表记汉字难写的词汇。平假名也用于标记日文汉字的读音(振假名)、和书写给汉字水平不够的人为对象的读物,如小孩、日语学习者的书籍。

片假名则由于它的方形结构,用于象声词和外来语。片假名用来书写外来语的习惯来的比较晚,外来语原先是用汉字书写表意的,如“烟草”代表“tabako”。不过现在反过来有许多外来语词汇正在代替一般词汇。有语言学家估计现今常用日语有3分之1是外来语及和制英语。代日文中常用汉字为2136字。

  邪马台国 ,存在于中国史书的日本小国,很奇怪的,在日本史书及传说中均未有提及(当然,也有可能是不同的名字),它的存在自然成了谜,而它的位置同样有着诸多争论,不过目前已经集中在“九州说”及“畿内说”两种说法,而这两种说法的理由,即是来自《三国志魏志 倭人传》,那么现在让我们再沿着当时使者的路线,来寻找邪马台的位置吧

  三国时代地图

  原文: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馀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三十国。

  首先说明带方郡的位置:带方郡在今朝鲜靠西南,即图中1的位置,由此可知倭人在带方郡东南,大致方位与现在的地理位置相同。在原文中同样可看到倭人身处岛国,汉时朝见者即汉委奴金印的年代

  原文: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馀里

  根据原文及朝鲜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判断使者当时是顺着朝鲜半岛西海岸坐船向东南前进,到倭国的对岸,如图中的2的位置,狗邪韩国,就地图所示应为弁韩,7000余里是重要参考单位,将结合下文的数据综合考虑

  原文:始度一海,千馀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所居绝岛,方可四百馀里,土地山险,多深林,道路如禽鹿径。有千馀户,无良田,食海物自活,乖船南北巿籴。

  渡过的这个海,可以非常肯定是朝鲜海峡,照原文的长度为千余里,而现在朝鲜海峡的距离约为50公里,那是不是当时的20里等于现在的1公里阿,留于下文继续观察。所居绝岛,说明是孤岛,在那个位置只有对马岛,如图中的3,而国名也叫对马国,那么基本能确定到的地方即为对马岛

  原文:又南渡一海千馀里,名曰瀚海,至一大国,官亦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方可三百里,多竹木丛林,有三千许家,差有田地,耕田犹不足食,亦南北巿籴。

  南渡对马,那就是壱岐岛,如图中,为什么不是下对马岛呢,我们下面会分解

  为什么南渡一海后不是下对马岛

  对马岛分上下2岛,对马与壱岐的海峡称为对马海峡,那么我们来看几个具体数字吧,前文所述朝鲜海峡现在约为50公里,在文中表示为千余里,而对马海峡是46。3公里,在文中同样表示为千余里,很接近吧。那现在看看对马岛上下2岛的距离是多少呢1公里左右,与原文不符,所以我们认为南渡后应该是壱岐岛

  可能细心的朋友发现,原文中表述对马岛为400里见方,而我们说的壱岐岛是300里见方,面积差距与现在比较太大,而上下对马的大小比例差不多是4:3,所以支持下对马说。

  可能整个对马岛和壱岐相比是有大小差距,但看图大家就能明白,下对马岛和壱岐的比例也差不多是4:3,所以原文中指的应该是壱岐岛,联系下文还能发现,如果这里指的是下对马,在下文应该还有2次南渡海,但是下文中1次南渡后就直接陆行了,除非说未经过壱岐岛,但是这样一来,海峡距离就不对了

  所以我认为还是壱岐岛可能性较大

  原文:又渡一海,千馀里至末卢国,有四千馀户,滨山海居,草木茂盛,行不见前人。好捕鱼鳆,水无深浅,皆沈没取之。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又是南渡千余里,大家看图中两根直线的长度不是差不多阿,不过壱岐到末卢的距离比对马海峡还短,差不多是42公里的样子,另,一般认为末卢即是现在的松浦,可能是源自国造本纪中关于末罗国造的描述(注1),因为末罗的读音与末卢相近,地理位置则几乎相同。

  大胆的假设

  到现在已经拿到3个重要参考数据了

  朝鲜海峡 千余里=50公里

  对马海峡 千余里=463公里

  壱岐→末卢 千余里=42公里左右

  那么我们根据上面3公式大胆估计一下,根据下面地图上的距离判断,当时文中的1000里应该大约等于现在的33~40公里,不过古代的测量工具非常不完善,使者应该也是根据船行驶的时间来大致估算距离,并不是太准确,大家凑合往下看吧

  上面的是国造本纪九州地图

  原文:东南陆行五百里,到伊都国,官曰尔支,副曰泄谟觚、柄 渠觚。有千馀户,世有王,皆统属女王国,郡使往来常所驻。

  东南至奴国百里,官曰兕马觚,副曰卑奴母离,有二万馀户。 东行至不弥国百里,官曰多模,副曰卑奴母离,有千馀家。

  上文描述了从末卢国开始向东南及东面的三个国家,具体位置下文会讨论

  原文:南至投马国,水行二十日,官曰弥弥,副曰弥弥那利,可五万馀户。

  南至邪马台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日,陆行一月。官有伊支马,次曰弥马升,次曰弥马获支,次曰奴佳鞮,可七万馀户。

  终于看到邪马台国了,不过因为原文描述中没有距离单位,只有水行多少日这种模糊的描述,不用怕,我们一样可以推断出邪马台国位置

  原文:自女王国以北,其户数道里可得略载,其馀旁国远绝,不可得详。

  次有斯马国,次有已百支国,次有伊邪国,次有都支国,次有弥奴国,次有好古都国,次有不呼国,次有姐奴国,次有对苏国,次有苏奴国,次有呼邑国,次有华奴苏奴国,次有鬼国,次有为吾国,次有鬼奴国,次有邪马国,次有躬臣国,次有巴利国,次有支惟国,次有乌奴国,次有奴国,此女王境界所尽。其南有狗奴国,男子为王,其官有狗古智卑狗,不属女王。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

  上面的一系列国名对我们关系都不大,只有加粗的”自郡至女王国万二千馀里”一句是重要的参考数据

  下图:今 北九州地图

  资料整理

  我们先主要看看手头有的数据:

  原文:带方郡→狗邪韩国 7000余里

  狗邪韩国→对马国 1000余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000余里

  大国→末卢国 1000余里

  末卢国→伊都国 500里

  伊都国→奴国 100里

  奴国→不弥国 100里

  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陆行1月

  带方郡→邪马台国 12000余里

  大胆假设2

  这个假设的前提是相信上面所有数据的真实性,否则就没法讨论下去了。

  我们首先根据假设1中,假设当时的1000里等于现在的40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33公里试试下文的公式,不过结果不太令人满意)

  那么根据现在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的距离计算

  计算公式:1000/40=古里/今公里

  所以:

  狗邪韩国→对马国 1250里

  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1157里

  大国→末卢国 1050里

  又因为

  带方郡→邪马台国=12000里

  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

  所以:12000里=7000+1050+1157+1250+500+100+100+水行20日+水行10日

  水行30日=843里

  水行20日=562里

  水行10日=281里

  即不弥国→投马国 水行20日=562里

  投马国→邪马台国 水行10日=281里

  当然,其前提是水行速度相对平均,不过这种过于细节的东西限于史料已经无法考虑在内了

  在这里,有朋友提出因为方向性的原因,上面的等式(带方郡→邪马台国=带方郡→狗邪韩国→对马国→过翰海到一大国 →末卢国 →伊都国 →奴国 →不弥国 →投马国 →邪马台国)不一定成立,而且认为万二千里可能是虚指,在这里,我要提出,这个等式肯定是成立的,因为万二千里是使者过的路程的总和,古代不可能会测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如果有更近的路使者就不会如文中这么走了,所以万二千里这个数字可以成为等式的一边,另外关于万二千里这个数,肯定是虚数,但个人认为不太会是虚指,虚指的话为什么不说是万三千里,或者干脆说数万里,因为使者对他走的路程也大致有个估计,只不过这个估计也不一定准是了。

  现在我们就可以根据地图上的距离来大致推算邪马台国位置了,方向性以正向算,即东为正东,东南为正东南,以此类推(由于没有其他辅助史料只能这么做了)。

  首先我们拿现在的日本北九州地图作参考

  参考公式:

  地图距离(单位:厘米)/古里=24/1157=00020743

  末卢国→伊都国 东南1037厘米

  伊都国→奴国 东南02074厘米

  奴国→不弥国 东02074厘米

  不弥国→投马国 南11658厘米

  投马国→邪马台国 南05828厘米

  根据上文的计算结果,我们看看结果是怎么样的,注意可以有两条线路,个人趋向于蓝色那条,毕竟根据全文来看邪马台国应该偏东

  国造本纪的地图根据上面公式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也看一下

  让我们看下《倭人传》中其余还有参考意义的几句话

  东渡女王国东渡海千馀里,复有国,皆倭种。又有侏儒国在其南,人长三四尺,去女王四千馀里。又有裸国、黑齿国复在其东南,船行一年可至。参问倭地,绝在海中洲岛之上,或绝或连,周旋可五千馀里。

  从周围国家的位置也许能更确实的估计邪马台国位置

  根据正统九州说的理论,多主张邪马台国位置在福冈市附近的筑后(注2),也就是筑志国造附近,不过大家也请注意,根据原文推算出的距离,如何也无法到达那个位置,除非是日本使者夸大倭国大小,但是倭人传是根据中国使者所述所载,夸大数据可能性不大

  看了上图,说真的笔者原来的估计是邪马台国是在北九州中部偏东的位置,因为下文还有“东渡海千余里”,笔者自然向四国岛方向想,但是看了刚才推算出的两张图,国造本纪的那条红色路线给了我很大启发,大家也许已经看出我的“企图”了,这个位置的东面正好是海,虽然说千余里有点勉强,但是如果非直线距离就能解释了

  那么再看看下图,圈中为邪马台国位置,2即侏儒国位置,如果在四国岛则无法向南拉出4000余里的直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

  下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四国岛绝对无法向南拉出3000余里的直线,蓝线以下(因为原文中没提到过向北)四国岛绝对不可能画出图内红线的长度,而红线据文中所述只有3000余里阿,所以《倭人传》的描述压根没出九州岛,因为只有九州岛才能容纳这个距离。

  结论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长崎与熊本中间的那个半岛根据目前材料很有可能是邪马台国位置。当然,现在估算邪马台国位置和拼图一样,要完成拼图,但是拼片不够,所以上文仅供参考,等有更多考古证据或文字证据后才能做更正确的判断。另外,个人还是觉得,以《古事记》或是《日本书纪》的神话来考据邪马台国是非常错误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