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有什么寓意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有什么寓意呢,第1张

第一部分 缘起

早就知道华夏银行的标志是在赤峰红山出土的玉龙,但一直没有机会看

到玉龙的真品。直到99 年来北京,去国庆书市,适逢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

“珍藏特展”,展品中就有玉龙,于是得以一饱眼福,并为这么一件精美而

又奇魄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感动不已,为此,也动起对玉龙研究一番的念头,

并一时兴起,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找了不少关于玉龙的资料,不过都未经整

理。

后来,有机会得以去赤峰,在欣赏市容、品味内蒙特产和塞外风情的同

时,也不忘到玉龙的发掘地翁牛特旗一游,看到社科院考古所所立“中华第

一龙”之碑;并参观了赤峰博物馆,看到不少彩陶和玉璧2,从而进一步领

略到红山文化的精美之处,曾经萌动的念头又再度燃起,不过因为实验室科

研任务较多,最终未果。

再后来就是现在了,因为选了《中国美术史及名作欣赏》,要求提交一

篇关于艺术作品的论文,一直想做的事情终于有了“动力”,估计这也就是

西方所谓的“目标学习法”吧,于是,重拾以前的搜集的资料,并利用现在

互联网的优势,通过网络寻觅有关玉龙的信息,同时到图书馆查找相关的考

古学、文字学和有关艺术鉴赏的文献资料。最后,重游中国历史博物馆,兴

尽归来,而有此文。

是为缘起,以正名。

第二部分 玉龙概观

言归正传,也该我们的主人公“玉龙”出场了。

首先,玉龙为何物?

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和玉器,玉龙即为其中一种。

之所以称为“一种”而非“一个”,是因为先后发现了很多玉龙,有些是文

物部门收购的,有些是考古工作者发现的,也有些是来路不明的——在文物

市场上,曾经出现过现代人仿制的古代玉龙,并且真伪难辩,使得玉龙的价

格在一段时间大大下跌;不过,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古代红山人制作玉

龙的技艺之高超。

现在,见诸报道的玉龙主要有:发现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地拉村的“中

华第一龙”(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以及在辽宁建平县、凌源县牛河梁、内

蒙古赤峰、辽西地区和辽宁丹东后洼文化遗址等地发现的多个“玉猪龙”(藏

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辽宁文物考古研究所、巴林右旗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

院等多处)。这些玉龙都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的代表作品。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和在网络上搜索玉龙的资料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

题,就是对玉龙的发掘地的描述,各种报道不一。以“中华第一龙”为例,

有说是昭乌达盟,有说是赤峰市,有说是在辽宁境内,又有说是在内蒙古境

内,这种报道上的变化莫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认知的混乱,也不利于这

一珍贵文物保值和对外“统一口径”的报道。其实,这种情况是因为现内蒙

古赤峰市的辖区和建制的沿革造成的。1955 年12 月热河省撤消,将赤峰县、

宁城县、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划归为内蒙古自治区,与北部五个旗

县合并为昭乌达盟。1969 年,昭乌达盟划归辽宁省。1979 年,又划回内蒙

古自治区。1983 年10 月10 日,撤盟建市,现实行市管县体制。——知道

这一历史渊源,就不会再迷惑于有关报道了。

玉龙具有多重不同的身份,从而也为我们欣赏带来的多种不同的角度。

首先,它是一个雕塑,所以我们可以从雕塑的美学角度来欣赏;其次,它是

一件玉器,那么,玉学的评价和欣赏标准又可以适用于它;同时,它还是一

条“龙”,那么,我们就不能回避其作为龙的文化内涵;再者,它也是一件

重要的文物,那么,它的身后,就自然有着浓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又

因为其年代久远,那么对其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也具有相当的价值。

本文将按照由外到内,由形到神的顺序来对其进行欣赏。

第三部分 造型之美——古朴与精炼的和弦

我所见到的第一条玉龙是在历史博物馆中陈列的“中华第一龙”,也称

“C”型玉龙。第一眼就为这件如此之大的玉器所深深的感动了。可能也是

因为少见多怪吧,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大”,虽然见过许多的文学作品中

描述玉器,但是对玉器真正的感性认识还只局限于家里的玉镯和挂坠,那些

都是小巧之物,而这条“玉龙”,居然在一个颇大的盒子中还略显得有些拥

挤,就可见其“大”了。

当然,“大”只是第一印象,如果对它的感觉只是“大”,那么,这篇文

章也就没有成文的必要了。记得历史系一位教授曾经说过:“大带来开放性”,

这件“跃跃欲飞”的玉龙也带来了开放之美,它是那么的能够震撼你的心灵,

让你折服于远古先祖的创造力之下,并让你在随后的细细品味之中能够和它

产生共鸣。

让我们仔细端详一下这件人类的杰作吧:它通体墨绿,展台的灯光在体

内流动,从不同的角度透视出晶莹剔透之美;龙体卷曲呈“C”型,吻部前

伸,微微上翘,似乎在发出沉吟;你看,它的嘴闭合,双睛微凸,眼睛上挑,

颈后背脊上长鬃高扬,一条昂首遨游之龙就活灵活现的展现在眼前了;更绝

的是,它的尾巴内敛,身体卷曲,显得背部更加雄健有力,而避免了身体平

伸而耗费材料的麻烦,又使得整件艺术品浑然一体且动感十足。在龙背上有

一个圆孔,据报道,如果将玉龙悬挂起来,那么龙首和龙尾恰好处于同一水

平线上,这更加另我们惊诧与古人的技艺了,在没有任何力学与平衡的知识,

而仅靠经验和不断的尝试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居然能够如此制作而不差分

毫!

整条龙就是给你这样浑然一体而动感十足的感觉,这些主要归功于线条

的流畅。如果真要深究其美之所在的话,可以归纳为:古朴凝重之美与单纯

精炼之美。

年代久远自然会具有古朴的感觉。美玉在空气中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

层薄薄的氧化膜,这层薄膜在玉身上浮动,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而龙身上

的层层“浮云“,也更能使人产生种种联想。玉龙通体碧绿,但是在绿色中

有些地方因为年代和玉质的原因略显棕黄,这样,既有潺潺流动之感,也给

人以历史沧桑的震撼。古朴还体现在制作上,不可否认,玉龙是新时期时代

的产物,在那个磨制石器占统治地位的年代,玉器也是打磨而成的,既没有

现代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先进的工具,所以在做工上还是比较朴实的。但是,

就是这种朴实,给人带来了凝重的享受,试想,一块长26 厘米、宽21 厘米

的做工朴实的工艺品放在你的面前,你难道不会心动于远古的创造力而对这

件原始的、朴素的雕塑拍案叫绝么?

原始人的表现力是有限的,到了新石器时代,抽象的艺术作品已经出现,

但是,此时的“抽象”还处于童年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形象”的一种

缩略。也正是这种形象而不繁琐、抽象而不造作的艺术风格,使得玉龙有了

一种“单纯”之美。雕塑作品是以单纯取胜的,它所能呈现的仅仅是一个特

定时刻的场景,所以,需要将复杂的事件和丰富的情感融合在单纯的雕塑之

中,通过高度的浓缩和凝练,以简驭繁,以少胜多,以静为动,动中求静,

从而在有限的空间形象中饱蕴丰富的内容。玉龙也正是如此,通过对玉石的

加工,刻画出了它的吻,鬃,头和身体,使得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产生种种

联想,它是怎么来的?是作什么用的?谁是它的作者?谁又是它的拥有者?

它为什么沉睡千年而默默无闻,却一朝出土为天下所知呢?一切的问题和答

案,都蕴涵它的体内,这不就是“精练”么?

有些学者将“中华第一龙”归为“马型原龙”,其理由是它“马首蛇身”,

而另一些学者则争辩说这也是“猪型原龙”的一个变种,可惜遗憾的是,这

种“马型原龙”迄今为止仅仅发现一块类似品,而且是从一个农民手中购得,

缺少旁证,种种争辩也就变得莫衷一是起来。不过单从玉龙的形状上来看,

还是很象马的,这些从下面所介绍的“猪龙”对比即可看出。

所谓“猪龙”顾名思义,就是“猪首蛇身”的龙,在红山文化的遗址上,

曾经挖掘出大量的“猪龙”,其中最出名的应属在赤峰巴林右旗和牛河梁出

土的两只。和“中华第一龙”相比,它们有着明显的特色——“猪”的特色:

猪龙们普遍体形较小,并且扁圆厚重,给人一种“胖嘟嘟”的感觉;从纹理

上看,它们有着和猪一样的大耳朵、圆鼻孔以及环型纹,有些还有野猪的獠

牙,这些特征,都是“中华第一龙”所不具备的;同时,在整个造型上,除

了都是“C”型之外,“猪龙”和“中华第一龙”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猪龙背上孔大,首尾几近闭合,而且做工略显粗糙,用料上也显得不够精致。

虽然在历史博物馆也有猪龙,但是遗憾的是,一直没有机会看到,所以猪龙

的艺术特色和有关都是从文献中获得,为了避免“抄书”之嫌,只是介

绍一下它们的大致形状,其它内容就此略过。

但有一点不能略去,就是“中华第一龙”和“猪龙”到底渊源和关系如

何?为什么它们是同一时期的制品,又同发掘于红山文化的遗址之中,差异

却如此之大?本文中将在后面第六部分给出一些实验性的回答。

第四部分 玉石之美——现代人对玉龙的艺术阐释

现在我们欣赏玉龙,主要还是从我们所处的文化与社会背景出发的。

一件艺术品的产生,需要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安定的社会环境会提

供创作的契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会使得匠人和艺术家能够获得更好的

创作源泉与创作动力,至于艺术品的直接创作者——艺术家们,他们也都有

自身的文化知识背景和信仰。

但是,当一件艺术品从它的创作者手上诞生,而流入社会的时候,它就

再也不只属于创作者了,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都不只属于它所产生的社会,

它属于全人类——以前的,当时的和以后的人们。

它属于以前的人们,因为在艺术品中集成了在此之前的人类的技艺和文

化,在它的身上,必然会有文化传承的痕迹,也必然是之前文化积淀的体现

——如果这件艺术品真的是不朽的话;它属于当时的人们,这一点从创作动

机就可以知道,而且,艺术品创作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也属于它的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说,最能说出艺术品艺术魅力,体会艺术品文化内涵的,应该

是与之同时代的人们;它还属于以后的人们,当艺术品诞生并成为社会的财

富,人们就会给它赋予越来越多的内涵,它的象征意义与艺术特质也会随着

时间的流逝,而不断积累,这种积累,是不朽的艺术品之“不朽”的原因所

在,虽然,这些内涵和文化并不属于艺术品的创作者。

我们现在欣赏玉龙,也同样逃脱不了上述的逻辑。诚然,创作它的远古

红山人与我们已经相距甚远,甚至谁都无法说与自己有没有直接的传承或者

血缘关系。但是,如果将玉龙看成一件艺术品的话,那么,我们的欣赏就是

在几千年的玉文化的基础上的。几千年来,人们给玉赋予了无穷的内涵,这

些内涵虽然在史前的红山文化中并不一定具有——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定

没有——但是这丝毫不会影响我们从玉和玉文化的角度去欣赏这件艺术品。

中国人的欣赏原则就是:赋予器物以人格意蕴,而后通过欣赏器物来明志和

激励。

欣赏玉器,可以入手的地方很多,总的来说,不外乎设计艺术、碾琢工

艺、文字记载、道德象征、礼仪用品、宗教祭物、经济价值和装饰等功能。

如果分一下类的话,又可以分为自有价值与功能价值3。所谓自有价值,则

是玉的自身属性,比如设计艺术等;而功能价值则往往立足于玉器的使用,

比如宗教礼仪用品等。关于玉龙的功能价值,将会在其它各小节中介绍,这

里只对其自有价值加以分析,即介绍玉龙的玉质、雕琢工艺和其作为玉的文

化内涵。

首先看玉质,玉龙所采用的是辽宁一带的岫岩玉,这是在2001 年由北

京大学教授王时麒等3 位专家近日经过实地考察、物理分析和技术鉴定

而得出的结论4,岫岩玉是蛇纹石类的含铁硅酸盐岩石,以其纯洁温润的

玉质、晶莹璀璨的气质、艳丽多彩的色泽,深受人们喜爱。岫岩玉颜色

各异,有淡绿、黄绿、灰绿、灰白、黄、淡黄、灰青等多种颜色,玉龙

所采用的,正是其中比较名贵的灰绿色。

玉龙取材与当地,对中国玉的分布了解的人都会知道,赤峰一带有着“爱

玉治玉”的传统,而且当地也出产大量上好的玉石,这些玉石中,尤以巴林

右旗出产“巴林石”5为代表,而巴林石中,又以“鸡血石”为上品。如果

在赤峰市区走一圈的话,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干道上都有鸡血石和巴林石的专

卖小店,可见“冶玉”在这一塞外的小城之发达。取材于当地,这也很符合

在远古年代交通不便的前提。不过,由于玉的形成需要非常久远的年代,所

以几千年的时间并不能给玉带来质的差别,这也给文物市场带来了一些不必

要的麻烦。现在,赤峰一带也“出土”了不少伪红山文化玉龙,一度造成了

玉龙的大量贬值,乃至现在除非有专家鉴定或者特别有名,一般的玉龙则一

概打入“赝品”的冷宫。

其次则是治玉的技艺。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也告诉我们

治玉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石器的研磨,换句话说,在磨制石器为主的新石器时

代,出现玉龙是完全具备条件的。而且,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玉的琢磨工艺

发展也没有太大的区别6,这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可以从玉龙中

看到远古红山人雕琢它所采用的技艺。

制玉技法源于制作石器。切、磋、琢、磨是玉石器所用的工艺程序7。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中华第一龙”的话,我们会发掘出制作它的一些典型工

艺。玉龙体表琢磨光洁,工艺规整,这是传统的“圆雕”手法,再仔细看一

下玉龙身上的斑纹和唇纹,可以发现使用的是“阴线刻”的工艺,这在磨制

石器时代是完全可行的,而如果采用“阳线雕”的工艺,却反而显得有些与

时代脱节了。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的话,则不难发现玉龙的眼睛都是采用细

阴线雕成,线纹匀细,造型规整,美观大方。可以看出,即使在6000 年前

的磨制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雕刻工艺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不由不

使我们为之惊叹!

最后,让我们来品味一下“玉”自身的文化内涵。按照中国传统儒家的

思维方式,“君子比德于玉”,可以说玉在很早以前就被人格化了,在古代,

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品德。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玉,石之美

者,有五德。”他将“五德”归纳为:“润泽以温”、“鳃里自外,可以知中”、

“其声舒扬,专以远闻”、“不挠而折”、“锐廉而不枝”,用现代的观点来看,

玉的五德可以用“仁、义、智、勇、洁”五个字来概括。除去玉龙的治玉技

艺、取材等客观的层面,即使我们只从“玉”的象征意义本身来观察,用中

国的传统的“比德于玉”的方法来欣赏玉龙,也能获得不尽的享受与美感。

第五部分 龙之神韵——龙文化的历史源流

欣赏“玉龙”,除了其“玉”的一面,“龙”的一面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自豪的宣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在《易经》中就有

“飞龙在天”、“潜龙勿用”之类的说法,可见其历史悠久;而在无文字记载

的新石器时代,也留下“玉龙”这样的玉器,又将“中国龙”的历史向前推

了好几千年。

祖先崇拜和起源崇拜是每个民族都无法避免的。在西方有“创世纪”的

传说,中国也有“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的神话流传。同样,自称

为“龙”的传人的中国人几千年来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龙的原型”,“龙的

本质”和“龙的文化内涵”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究。给出的答案与解释也是异

彩纷呈。不过在这些问题的讨论上,始终无法回避本文中所提到的“中华第

一龙”等一系列玉龙,玉龙们也在考古和龙文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来看看“龙的原型”,我们把它称为“原龙”。既然要探究源流,来

自远古的“玉龙”自然又可以有用武之地了。现在,“动物原型论”已经几

乎得到人们的共识,但是,龙到底起源于什么动物,却一直是争论的话题。

从玉龙的形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观点,就是龙可能起源于“马”和“猪”,

这也很符合北方新石器时代的畜牧农耕生活。当然,还有龙起源于蛇、鳄鱼

等的多种说法。在北京大学王东教授的《中国龙的新发现》一书中,独创性

地提出了“六大区系,九种原龙”的格局,并列举了诸多依据,论述了龙的

起源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可以说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其中“红山文化”就是

“六大区系”之一,而“马型原龙”和“猪型原龙”也成为“九种原龙”中

的有代表性且最早的两种。

接下来是“龙的本质”的问题。龙是生物,还是神物?现在,从考古学

和生物学的结论中,我们可以知道,龙是作为一种通天神物出现的。那么,

第二个问题就是,“龙”有什么用处?从红山文化的玉龙中,我们可以发现,

龙曾经被广泛用于宗教和祭祀等活动中。在北方少数民族地区,龙被当作水

神崇拜,这和“猪龙”的形象正好吻合。因为猪在我国古代,也是代表着水

神。在《太平广记》等历史文献中,都有猪“司水”的说法。当然,红山文

化的玉龙只能代表我国东北地区的龙,不过它至少给我们探讨龙的本质一些

实证性的参考。

最后一个问题,可能也是我们探讨龙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龙到底有哪

些文化内涵。我们知道,文化是不断发展的,龙也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被赋

予新的内涵。可以想象,远古的红山人对于玉龙的崇拜可能只出于单纯的目

的,比如作为氏族图腾,或者表达一些美好的愿望;但是,随着经济与文化

的不断进步,龙的意义逐渐转变,一方面和王权挂钩,乃至演变到最后成了

“皇家”的象征,另一方面被赋予更加普遍的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

的象征。但是讨论这些问题,似乎超出了本文的范畴。

由此可见,玉龙,作为红山文化中的代表文物,也作为中国远古“龙”

的代表,在“龙文化”史上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接下来,我们将讨论

玉龙所处的时代和文化——“红山文化”。

第六部分 红山溯源——玉龙所揭示的红山文化

可以说,“红山文化”是发掘出来的文化。远古的历史,在不断的山川

移动、民族迁移和政权更迭中都已经逐步被人们淡忘,有的甚至已经掩埋入

了深深的地下。幸运的,在古籍或是神话中流下记载,为后人提供了想象与

诗词歌赋的素材;而更多的,则可能永久的掩埋地下,等待着遥遥无期的重

见天日。

从这个意义上说,红山文化确是非常幸运的了。古籍中对它几乎没有记

载,而它的发现也是上个世纪初才开始的。如果追根溯源一下的话,直到

1908 年,日本学者鸟居龙藏才在赤峰红山后首次发现了红山文化遗存;1935

年对红山文化首次挖掘;1954 年尹达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书中方正式

定名。红山文化的挖掘时间可以说是非常短。但是现代科技和考古学的发展,

使得我们可以在短短50 多年的时间里面勾勒出远古红山人的生活。这种对

远古的求索是通过发掘出来的文物和遗址研究得出的——玉龙也显然在其

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根据所能查询到的考古资料8,通过对发掘出来的文物

遗址的横向比较,玉龙所揭示的红山文化特征大概有以下三点:

首先,我们可以看出红山人的工艺水平和情趣。作为一种文化,它具有

代表性的工艺品主要是玉器和彩陶。和同期的其它文化——比如良渚文化—

—相比,红山文化主要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的除了玉龙外,

还有玉兽形饰、玉箍形器等。我们可以看出,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因材

制宜,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就可以十分传神地刻画出器物的

形象。追求“神似”,而不以大取胜,可以看出远古红山人的艺术追求——

虽然这些玉器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但是这么一系列的玉器,也足以向

我们展示红山人观察世界的方式,他们注重身边的事物(动物),喜圆而不

喜方。再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推一下,他们都很注重生活,性格温和,心思

缜密和精巧——当然,现代的心理学理论未必适用于古人,不过也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

其次,从玉龙的功用上,我们还可以推导出红山文化的丧葬、宗教特点,

并能够发现其中的“玉”崇拜。一般认为,玉龙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和陪葬殓

尸;当然也有人认为玉龙,尤其是玉猪龙,是用来辟邪和祈雨的。比较一下

挖掘出来的红山文化陵墓的陪葬品我们可以发现,主要的陪葬品都是玉器,

“惟玉为葬”已经成为现代广泛认同的红山丧俗9,正如摩尔根在《古代社

会》一书中谈到:“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成为已死的所有者的陪葬品,

以供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我们可以推论,在红山人的观念中,“玉”,一

直是具有非常崇高的价值的,他们将玉器制成神器,并在日常生活中把玉器

作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从这些方面都可见红山人是有着普遍的“玉”崇拜

意识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在新石器时代,儒家文化还未产生,“比

德于玉”也显得超前。是由于玉器的美观,坚硬,透明还是有其它原因?—

—这只能留给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去解释了。

第三,如果我们给玉龙进行一下分类的话,可以发现红山文化中存在着

猪、马两种文明流派。在现在所发现的玉龙中,中华第一龙可以说是独树一

帜:正如在第三部分中所提到的,中华第一龙上有明显的“马”的痕迹,而

其它玉龙则更加具备“猪”的特征。进一步分析一下这些玉龙的出土地点,

“马”型龙的发掘地翁牛特旗,比较接近内蒙古草原地带,而“猪”型龙的

发掘地牛河梁等地,则主要处于辽河流域平原地带。我们知道,远古人的创

造力有限,他们所塑造的龙必然有日常生活中的动物的痕迹。那么,似乎以

下的结论也就变得水到渠成: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区域,西部接近于内

蒙古草原,它的文化接近于游牧文化,从而马对日常生产生活至关重要,也

就成为“龙”的原型;而在接近辽河平原的东部,主要是从渔猎经济转化为

农耕经济,猪可能也就是最早驯化成功的家畜,同时在生活中也作为财富的

象征,如此一来,猪也就成为“通天神兽”——龙的原型。——如果这一推

论能够成立的话,那么现在所发掘出来的玉龙可谓功不可没。

第七部分 艺术欣赏及其它

至此,我们对“中华第一龙”以及整个玉龙家族的欣赏也可以告一段落

了。

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说服自己的努力。我所写的,真

的是对玉龙的欣赏吗?不可否认,文章虽然围绕玉龙展开,但是所铺开的面

也实在太宽,从渊源,到玉、到龙,乃至整个红山文化,在文中都有涉及。

这些,算是对玉龙这件“艺术作品”的欣赏吗?——毕竟,好多与艺术(美

术)并不怎么沾边⋯⋯

所幸,随着行文的深入,对于文章的“合理性”也逐渐坚定起来,并且

逐步形成了关于艺术(美术)欣赏的一些观点:

首先,艺术欣赏的过程,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过程,“没有人是艺术家,

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朱青生老师的这句话似乎可以作为我们的佐证。创

作者们将自己的情感、阅历、情操固化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美术作品而言,

尤其如此,瞬间可以记载着永恒——但是,正如前文所讲,在艺术作品问世

以后,它就属于整个社会。我们可以观摩到永恒的艺术作品,却不能直接倾

听那转瞬即逝的艺术家,如此一来,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就不会停留在它的

创作者的那个层次,也不会宥于那个时代了。一幅画,一件雕塑,一行字,

在看到它们的时候,总会引起内心的感动,乃至心灵的共振。这种感动,这

种共振,其实就是再创作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再创作呢?

诠释艺术品是一种再创作。单个的玉龙并不能告诉我们红山文化如何,

也不能告诉我们中国龙有多么源远流长,但是通过对古籍的整理,对龙文化

的探索,考古学家和文化人们为我们描绘出了红山文化的图景,让我们知道

龙文化的发展,也给我们勾勒出玉龙的发展历程,这些就是对艺术品的诠释,

通选课《中国美术史及名作欣赏》论文 2002 年10 月

- 13 -

也是一种再创作。

品味寓意也是一种再创作。中国传统欣赏艺术品都带有将“物”人格化

的手法,从玉的“五德”,到梅兰竹菊“四君子”,乃至鸡都有“文、武、勇、

仁、信”五德,可以想象,中国的儒家文化中有着人格化物的传统,而这种

传统却恰恰在潜移默化之中起到了教化世人与修身养性的效果。我们在欣赏

玉龙的时候,如果能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必然会获得无尽的享受与心灵、人

格的升华。

梳理也是一种再创作。有关玉龙的文章数以千记,官方民间关于玉龙的

报道也良莠不齐,更有甚者,文物市场上玉龙也是鱼目混珠,真伪难辩。这

些都迫使我们在欣赏玉龙之美的同时,不得不对这些资料进行梳理。我仅仅

是从艺术的视角,在很少的几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孰不料,其乐无穷!

除去再创作的过程,艺术欣赏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个人的过程,是个人心

灵的净化与洗涤,是个人的自我反省和整理,同时,也是个人自娱自乐的过

程。欣赏玉龙,从考古、历史、宗教、文字学和传统文化等多个角度着手,

因为知识所限,所以相对也是比较吃力,虽然有互联网辅助,可是也并非易

事。不过,人是需要成就感的,在整理出一部分内容,将这一部分内容“再

创作”成文字,看着洒洒千言,凝聚着汗水与思考从笔端流出,成就感也就

油然而生,从而心“欣欣然”,如果从愉悦身心的角度出发的话,艺术欣赏

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更何况还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知识,拜读了好多

大师名家的作品呢?

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神。因此,红山文化玉龙的发现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这条玉龙墨绿色,高26厘米,完整无缺,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玉龙在赤峰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赤峰市也因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 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玉龙墨绿色,体卷曲,平面形状如一“C”字,龙体横截面为椭圆形,直径23~29厘米。龙首较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鬃,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鬃扁薄,并磨出不显著的浅凹槽,边缘打磨锐利。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红山玉龙的具体用途尚有待进一步探讨,不过龙体背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中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是一处原始社会末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辽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并在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

记者在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站展室看到了复制的女神头像,她面部为朱红色,两颧突起,圆额头,扁鼻梁,尖下巴,是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接近。女神的眼珠用两个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显得双目炯炯。

牛河梁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朱达告诉记者,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裸体群像。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

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这就不单单是艺术造型了,女神头像可以作为研究古代中华人种学和民族史的典型标本,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那么,牛河梁女神像是否与传说中的“女娲氏”有关?古籍记载中,女娲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抟黄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带有肢骨的塑件,与古籍记载有惊人的相似。

有专家据此推测,辽河流域牛河梁女神庙可能就是当时的原始古国对女娲的一种回忆、崇拜,而古代传说中最高统治者的祭祀方式——“郊”“燎”“火帝”也可能在此举行。 在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经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全部是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直径为60米,外石圈直径约为100米。夯土层次分明,估计总土方量在数十万立方米以上。

小土山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上面是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的,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头围砌起来。围绕小土山周围的山头上,还发现有30多座积石冢群址,整个积石冢群都是圆锥形、大抹顶,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故考古专家将其称为中国的“金字塔”。

在朱达的陪同下,记者爬到了“金字塔”顶上,从这里向四周望去,女神庙遗址与“金字塔”在一条南北线上,而东西两侧的积石冢群址与“金字塔”等距离地排列在一条线上,这种布局使人明显地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

据朱达讲,当初发现这座“金字塔”时,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之”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铜坩埚片。而“金字塔”顶部是炼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每一坩埚约有1尺多高,锅口约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如今,为了保护这个炼铜遗址,朱达等人已将这些冶铜坩埚全部用土封上了。

那么,这座“金字塔”式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学者们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这可能是辽西原始文明古国用以祭天的坛;也有人认为是王者的陵墓;还有人推测与神话传说中的女娲有关。

牛河梁大金字塔顶炼红铜的遗址,与“女娲补天”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的情节十分吻合。 考古工作者又对围绕大金字塔周围的小金字塔群进行了部分发掘,其中出土大批玉器。

一座积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部两侧有两个大玉环,胸前佩带着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班次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死者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雌一雄,相配成对。

中国著名考古专家苏秉奇先生认为,玉龟可能是当时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图腾崇拜物或保护神。当然,最有身份的人死时手中所握的,很可能是这个氏族的标志即图腾神,以返回他们的始祖。

另据专家考证,辽宁、吉林两省一带农村的民俗仍很流行龟崇拜,男女青年结婚时,房顶上都要贴一幅四龟相交的大团花式图案剪纸。

在另一座积石冢里,考古人员发现了伴有20余件玉器的墓葬。死者的胸部也佩置一碧绿色玉龟。

奇怪的是,这两座积石冢中出土的玉龟均无头无尾无足,浑然一体。它到底意味着什么?联想到古籍记载中女娲补天时“断龟足以立四极”的神话传说,这个无头无尾无足的玉龟不也与神话传说相契合吗?

红山女神是女娲吗? 1982年,喀左县东山嘴出土了两件比较完整的女神立像。在石筑圆形祭坛上,又有盘坐的裸体女像。1983年,考古人员在牛河梁发掘了一座女神庙,里面出土了许多裸体女性的头部、肩部、臂部、 等残块。俞伟超、张忠培等人将其考定为“地母神”、“生育神”,但也有资料表明,红山女神可能正是女娲。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说:“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郭璞注:“或做女娲之腹。”又注:“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这些语句都突出地介绍了女娲的肚子,“一日中七十变”是说肚子的变化,“其腹化为此神”则与婴儿脱离母体相符。再者,女娲名字中“娲”的女字旁应是后加的,原是“呙”或“鬲”,意为某种鼓肚的东西,既可以指化育万物,也可以比喻孕妇的大肚子。

在红山出土的两尊小型裸体女像均用红**胶泥捏成,其中一件制作精细,打磨光滑,挺着大肚子,左手抚胸,双腿微微前屈。另一件形象基本相同。这与古文中所说的女娲形象很是一致。

除了雕塑本身的形象符合之外,还有几处存疑的地方。

其一,在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众多女神塑像中,有一件女神上臂泥塑是空心的,里面带有肢骨。它因遭获焚烧而多成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联系中亚曾有地区采用在人头骨上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出土的女神塑像也很有可能是根据真人形象塑造出来的。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女神塑像就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品,而将对研究中华史前人种有着巨大的意义。

其二,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千米的地方,有一座人工夯筑的土山,为圆锥形、小抹顶,高16米,最底部的直径有40米。上面是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的,每一层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由3圈石头围砌起来。在小土山周围的山头上,还分布着30多座积石冢群,这些石冢都是圆锥形、大抹顶。因与埃及金字塔布局相同,该处遗址被称为中国的“金字塔”。女神庙与这些“金字塔”在一条南北向的直线上,且东西两侧的积石冢群与“金字塔”等距离地排列在一条线上,使人明显感受到“金字塔”的中心地位。不仅如此,“金字塔”的顶端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每一坩埚约1尺多高,锅口约30厘米。如今,为了保护这个炼铜遗址,考古人员已将这些坩埚全部用土封上了。牛河梁大“金字塔”顶炼红铜的遗址,与“女娲补天”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的情节十分吻合。

其三,在大“金字塔”旁边的一座积石冢中,出土了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它头部两侧有两个大玉环,胸前佩戴着双龙相交的钩云形班次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镯。双手各握着一只玉龟,一雄一雌。在另外一座积石冢中,死者的胸部也有一只玉龟。这两座积石冢出土的玉龟均无头无尾无足,浑然一体,使人联想到古籍记载女娲补天时“断龟足以立四极”的神话传说。不过,也有考古学家认为,该玉龟可能是当时氏族部落的保护神,死者手握玉龟,意为返回始祖。

许多神话都是根据真实人物和事件改编而来,如今,有人提出女娲其实是一名伟大的氏族女首领的观点。但无论如何,红山文化将会为中国的神话传说添上出色的一笔。

清华大学图书馆

访问入口:《中国基本古籍库》(全文网络版) (校内服务器,无需登录出校)

(自己百度,给你地址是跳出的,会被贴吧屏蔽)   

简要介绍:《中

国基本古籍库》是综合性大型古籍数据库,共收录自先秦至民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历代典籍及各学科基本文献1万种、16万余卷,选用版本

12,500个、20万余卷。每种典籍均制成数码全文,并附所据版本及其它重要版本之原版影像。合计全文17亿字、影像1千万页,数据总量约320G。其

收录范围涵盖全部中国历史与文化,是世界目前最大的中文数字出版物,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代典籍总汇。

利用《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系统,用户可通过多个检索路径进行全方位的快速海量检索,完成校勘、标注、分类、版面调整、编辑、拷贝、打印等多项数字化古籍

整理作业。

 特别提示:

1下载与安装客户端安装程序:

  用户在首次使用时需安装 客户端软件。

  方法是:下载后解压缩、安装,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点击桌面上的客户端应用程序,输入用户名称和密码即可使用。

  用户名称:thlib 密码:thlib 服务器IP地址:166111120208

  2《中国基本古籍库》当前只有5个并发用户数,请检索后尽快退出,以便其他用户登录。

  3适用于中、英、日、韩等多语种Windows2000/2003/XP/Vista/2008/Windows7操作系统。要求1024×768×16以上显示模式。

  4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点击“帮助”了解各功能的详细介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