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标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古代标点,第1张

中国古代是没有的,通常我们在看电视剧或**里的那都是骗人的。现代标点符号起源于西方。

中国古代的标点符号一般简约概括为“句读”。句,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句号,有大中小之分;读(音dòu),标形如“、”,相当于今用之逗号。实际上,在中国的悠久的文明发展史上,前人用过的标点符号绝不止于这两种,但终究没有循序积累发展为一个统一规范的体系,甚至连“句、读”两种符号的分工亦无定规,甚至未必使用。现代的中国人,如果未经专门训练,捧起未经现代标点的古籍时,即便能凭工具书去认字,也很难过“断句”这一关,问题就出在没有或太少标点符号上。

胡适在1916年发表的《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是我国新式标点符号第一篇系统完整的科学论文,此文的主要历史贡献有:⑴提出了划分句读符号(点号)和文字符号(标号)两大系统的初步设想;⑵阐明了标点符号在书面语中的重要地位;⑶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符号系统;⑷条析各类标点的使用方法;⑸梳理了句、读、顿三者的关系。1919年以胡适为首的六位学者联名向国语统一筹备会提出《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192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第一部政府颁行的标点符号方案。

标点古文是有要求的。不是随随便便的,否则现代人怎么可能看得懂。

​标点古文的要求

1、字句必须能讲得通

称贽:宾客初次见宾客时送礼物

贽: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

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2、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1)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

垒: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馀万,斩首亦如之。

3、语句必须符合文言语法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老子》,朱谦之《老子校译》)

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4、押韵的文字必须符合古韵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chá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中华活页文选》合订本)

翻译:时机啊时机,失去了就不会再来。

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禅之),不再来(来之)!”愿足下详察之。

这就是关于古代汉语— —古书都不断句,那如何标点古文的事情了,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一起讨论哦!

如果大家觉得对你有帮助,请点个赞!也欢迎评论区提问~

你的转发,我的10w+

我是中文书生,一个让阅读变得更轻松的江南游子

  中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要读书先要学句读,自己去给文章加标点符号。这个任务是读者的,而不是作者的。不只中文是这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也都没有标点符号。看来,不只中国,全世界的作者都喜欢折磨他的读者们。

  古代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因为他不需要读那么快。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呢?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这还不够,还要分段。

  古人的书没有分段,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没有关系,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以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的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无耻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强行分段,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所以怎么印实在很重要,印刷术的产生令我们离开精读,开始泛读。

  很多人一辈子读《红楼梦》,每次都看到不一样的意思,古人反复读为的不是这个,他是每次都读到同一个意思。他是要不断地再三地提醒自己,比如,“当一个人对你做错事情之后,你不要愤怒,你反而要去想他为善或为恶的理由,然后你就不会愤怒了”,容不容易懂?做不做得到?这种书不是要你明白它的意思,是要你去做。

我国最早的古书是没有标点的大约在汉代,开始使用句读到了宋代,开始使用圈点到了明代又出现︴和‖,分别用来表示人名和地名这些简单的符号可以看作是我国传统的标点符号;但它是很不完备的,长时间里也没有得到广泛使用

  进入20世纪,一些学人开始向国内介绍欧美最通行的一些标点符号并根据古代的句读符号,参考西洋方法研究制定出了适合中国文字需要的我国最早的新式标点符号

  1919年4月,以胡适为首的六教授提出《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11月底,胡适对上述方案作了修改,把原方案所列符号总名为“新式标点符号”,此年被批准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批准了由北大六教授联名提出的《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方案》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由此诞生,成了语言文化发展史上值得记录的一笔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原标点进行了研究整理,1951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十四种,包括句号、逗号、顿号、分号、引号、冒号、问号、感叹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专名号、书名号、着重号

  20世纪60年代,汉字文稿的书写和出版物的排印由直行改为横行,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原规定进行整理1987年初,国家语委成立《标点符号用法》修订组,约请专家对原《用法》进行1990修订1990年3月,国家语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共列标点符号16种,增加了连接号、间隔号此后,在听取各界意见后,国家语委、新闻出版署和国家技术监督局共同决定将《标点符号用法》制定为国家标准,并于1995年12月正式发布

句读,是诵读中国古代文章时文句中停顿的地方语气已经完的叫“句”,没有完的叫“读”,由读者用圈(句号)和点(逗号)来标记

标点符号,是用来标明句读、语气和专名的书写符号

两者的相同处是:都起到了点断的作用,都有一定的标明语气的作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