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应考虑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应考虑,第1张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应考虑作品产生的朝代。

古代书籍的分类:

古书最流行的分类方法是“四部”分类法。它起源于三国时代,完备于清代。清朝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将所收书籍分为经部、子部、史部、集部,就是所谓“四部”。

经部以儒家的“十三经”为主干,“十三经”就是:《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解释经书的著作,都在经部。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如《说文解字》、《广韵》、《经典释文》等,也归在经部。

  明刻本 明代(公元1368—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

  清刻本 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民国刻本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图书,以汇刻、翻刻历代珍本、善本居多。这一时期,影印、铅印技术已大量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势渐衰微。

  两截本 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铅印本 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我国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晚清及民国铅印古籍多用线装,与刻本外观形式相似,要注意鉴别。

  石印本 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我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

  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件字,易于辨认。

  唐刻本 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刚刚出现,抄写本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的印刷品多为佛经和历书。

您好,根据您的叙述,估计您指的应该是“繁体竖排版”,这种书不分年代,我国在排印古籍时,为了保留古籍的“原汁原味”,一般保留古籍的“繁体竖排版”。出版繁体竖排版古籍最多的是我国的中华书局出版社,像《二十四史点校本》《四库全书点校本》《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书籍都是这样排印制作的。您如果需要知道上述“四书五经”的出版年份,可以查询该书扉页后、封底或环衬上标注的出版日期。如果没有上述内容,就需要学习一些古籍阅读的基础知识,比如你可以了解“四书五经”在我国有几个本子(版本),然后查询一下这些本子在我国的出版情况,比如何年印刷了哪一个本子,何年又印刷了另外一个本子,这样类推,就可大致推得上述丛书的出版时间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