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克文言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9收藏

徐孝克文言文,第1张

1 取果遗母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孝克每侍宴,无所食啖,至席散,当其前膳羞损减,高宗密记以问中书舍人管斌,斌不能对。自是斌以意伺之,见孝克取珍果内绅带中,斌当时莫识其意,后更寻访,方知还以遗母。斌以实启,高宗嗟叹良久,乃敕所司,自今宴享,孝克前馔,并遣将还,以饷其母,时论美之。

翻译:

徐孝克每次陪从赴宴,什么东西也不吃,到宴席散后,摆在他前面的美食却有减少,高宗秘密记下来询问中书舍人管斌,管斌无法回答。从这以后管斌留意观察此事,看到徐孝克取出珍果收纳在束腰的大带里,管斌当时不知道徐孝克的用意,后来再深入查访,才知道徐孝克回家把果子送给母亲。管斌把实情禀报给高宗,高宗感叹了很久,于是命令相关官吏,从今以后的宴会,徐孝克面前的食物,都让他拿回家,用来供奉他的母亲,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这是一件美事。

2 杜甫诗《徐卿二字歌》,请用白话文注释

正确的古诗名称为《徐卿二子歌》,全文如下:

作者:杜甫(唐代)

君不见徐卿二子生绝奇,感应吉梦相追随。

孔子释氏亲抱送,并是天上麒麟儿。

大儿九龄色清澈,秋水为神玉为骨。

小儿五岁气食牛,满堂宾客皆回头。

吾知徐公百不忧,积善衮衮生公侯。

丈夫生儿有如此二雏者,名位岂肯卑微休。

释义:

徐卿的两个儿子生下来就无比奇特,他们伴随着母亲的好梦降生。

母亲梦到是孔子释氏亲自送来的孩子,他们一定是天上的麒麟儿。

大儿子九岁了眉清目秀,眼睛如秋水,骨头如玉一般。

小儿子五岁气壮胃口好,每个人看了都要回头张望。

知道徐卿没有什么可以忧愁的,一直积善才有了两个儿子。

生的儿子有这个样子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好愁的了。

扩展资料:

诗中的二子分别为徐陵和徐孝克。

徐陵:小时候被高人赞誉为“天上石麒麟”、“当世颜回”,他非常刚正严肃、又诚恳谦逊。当时朝廷文书制度,多由徐陵写成,徐陵在朝廷上弹劾安成王党人,慷慨陈词,正气凛然,连陈世祖自己都严肃正座,安成王更是惊慌失色。他以一身浩气扳倒了国蠹,从此以后朝廷为之肃然。

徐孝克:小时作《周易》生,能说会道,能讲说幽深微妙的义理。长大后,遍通《五经》,博览史籍,也很会写文章,但对于文采不及义理更擅长。徐孝克为人最孝,父丧时几乎经受不了哀痛。侍奉生母陈氏,极尽赡养的义务。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徐卿二子歌》

3 张凤翼的著作

《张凤翼戏曲集》包括张氏剧作五种:

(一)《红拂记》

(二)《祝发记》

(三)《灌园记》

(四)《窃符记》

(五)《虎符记》

(六)附录:《扊扅记》

三、戏曲五种的底本及其校勘所用的各本:

(一)《红拂记》:以较为完善的明末吴兴凌氏校刻朱墨套印《红拂记》为底本,校以(1)明万历金陵继志斋刻《重校红拂记》,简称继本;(2)明万历杭州容与堂刻《李卓吾先生批评红拂记》,简称容本;(3)明万历萧腾鸿刻《鼎镌红拂记》,简称萧本;(4)明末汲古阁刻《红拂记定本》,简称汲本;(5)民国初年贵池刘氏辑刻《暖红室汇刻传剧》本《陈眉公批评红拂记》,简称暖本;(6)一九五四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一九三五年开明书店版校订重印《六十种曲》本《红拂记》,简称开本。凡六本相同,称“各本”。

(二)《祝发记》:以现存最早的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新刻出像音注点板徐孝克孝义祝髪记》为底本,校以明万历金陵继志斋刻《重校孝义祝髪记》,简称继本。

(三)《灌园记》:以现存最早的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新刊音注出像斋世子灌园记》为底本,校以(1)明末汲古阁刻《六十种曲》本《灌园记》,简称汲本;(2)一九五四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据一九三五年开明书店版校订重印《六十种曲》本《灌园记》,简称开本。

(四)《窃符记》:国内流传的系清钞本,明刊环翠堂刻本在法国,未见,此用一九八二年(昭和五十七年)日本思文阁出版的《中国戏曲善本三种》中影印的神田喜一郎所藏明万历金陵继志斋刻《重校窃符记》为底本。该版本系现存最早的版本,在国内首次校点出版。

(五)《虎符记》:因流传的均系清钞本,故仅据明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新刻出像音注花将军虎符记》校点。

(六)《扊扅记》:据《羣音类选》本《扊扅记》散出曲文校点。

四、本集系现存张凤翼剧作的校点本,力求保持原貌,以供研究者参考,故对其中明显表现历史局限性的词句,亦不作删节。校勘以有助于文字的了解,或有参考价值者为限,着重改正底本文字的讹脱、衍、舛。故正俗字、古今字、同义字等,不尽出校。

五、凡底本文字与别本相近或间有差异文字均可讲通者,别本文字较优者酌情出校。底本文字明显错误又无别本参照者,迳改,出校说明。别本文字明显属讹、脱、衍、舛,而底本不误者,一般不出校记。

六、所有校记均标明注码,附于各出之后,以便参阅。

七、卷首附载的插图和书影,皆从《古本戏曲丛刊》本和《中国戏曲善本三种》本中选出,使读者对原书刊印格式窥豹一斑。

4 以礼以敬,孝爱齐家,第二届孝文化节活动的后感怎样写

以礼以敬,孝爱齐家,第二届孝文化节活动 感想 孝顺父母,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每个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不同,其内涵也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诸候、卿大夫之孝,以“忠”字为主,上要忠于帝王,下要爱护百姓,“忠”的成份更多些,对父母的孝似乎在于其次;士人(读书人)之孝,除了忠于君上、孝顺父母之外,还要求对朋友诚实守信,即在忠孝之外,得强调一个“义”字,合乎道义的遵守,不合乎道义的要据理力争,要去阻止,“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因为有了这些条条框框,所以,古代男人遵守孝道,受委屈是免不了的,需要牺牲一定的精神。

对君王要忠,对父母要顺,这是必须的前提,违背了这个前提,就得有人站出来背黑锅,做出牺牲。那么牺牲谁呢?当然肯定不会牺牲自己,于是乎,家里的另一半,就成了当仁不让的替罪羊。

本来在古代,妻子在婚姻家庭里的地位就极其低下,一旦丈夫遭遇孝文化的压力,必须做出无原则的牺牲的时候,为了维护孝文化的忠顺及服从精神,除了跪在父母面前说一声“孩儿不孝”外,妻子就必然成为牺牲品。 西汉末年,鲍永的父亲、司隶校尉鲍宣为王莽所杀,鲍永学习《尚书》,孝养后母。

有一天他的妻子在他后母面前骂狗,鲍永认为妻子不稳重,在婆母面前喧嚷是不懂礼节,不知孝道,就把妻子休了。 狗惹人不快,轰它出去,声音高了一些极其平常,鲍永竟然为此而休妻,令人惊异。

说白了,鲍永此举纯属孝文化的极端例子,以牺牲妻子的名节,换取自己的孝名流传青史,因为没过多久,他又娶了一房老婆,比原先的老婆更加年轻漂亮。 汉宣帝时,有位谏议大夫叫王吉,字子阳,街坊们叫他王阳,年轻时曾赁屋居住长安。

他的东邻有大枣树,枝叶纷披,垂入他家。王吉的妻子摘了些枣给丈夫吃。

当王吉发现这枣是摘自东邻枣树时,一怒之下将妻休了。东邻闻知此事,于心不忍,拿了把斧子就来砍大枣树。

街坊们纷纷出来劝解,王吉只好召回妻子,东邻也就扔掉了斧子没砍枣树。此后,街坊们还编了首歌儿,歌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分析王吉的行为,实在有些小题大作,摘几个枣子,至于跟发妻离婚嘛,连街坊也看不过去了,可见不是什么大事。王吉无非是认为妻子占了别人便宜,有违读书人忠孝之外的“义”字原则,即玷污了自己的道义(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不孝也)。

在这个故事里,妻子的价值远不如一棵枣树和几粒枣子。先休妻,是为了维护所谓的孝文化秩序,再召回妻子,则是王吉的无奈,他碍不过秩序之外的人情和良心。

有的时候,古代男人为了维护孝道,不惜拿妻子换钱,妻子成为商品。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徐孝克,“遍诵五经,博鉴史籍”,出仕太学博士。

适逢战乱,饥荒肆虐,这位官僚出身、学富五车的人想出一个主意:卖妻求食,以孝老母(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不孝也)。徐孝克的妻子臧氏,乃臧盾将军的女儿,不仅出身名门,也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仍不免遭到“以孝治国”理论的蹂躏。

臧氏誓与徐孝克患难与共,但最终未断灭徐孝克将她卖给孔景行将军的决心。 让人十二分不解的是,臧氏并不认为丈夫卖自己有错,所以,在她被卖给孔景行后,还常常偷些食物给丈夫送去,使其不致断顿。

后来,徐孝克出家为僧,一边化缘乞讨,一边养活母亲。再后来,孔景行将军战,臧氏街头找到前夫。

徐孝克还俗,夫妻破镜重圆。因为此事,徐孝克赢得了千古孝名,后来还官至散骑常侍。

古人的最大道德就是孝,在孝的名义下,一切似乎都不足挂齿。 孝文化破坏婚姻的力量确乎神奇。

不错,“人之行,莫大于孝”,但是,如果孝文化无公平可言,就有些过了。这位名门之后的大美女臧氏,显然被孝文化彻底洗脑了,被轻贱而丝毫不觉。

无独有偶,《后汉书·列女传》还记载了一则故事,说广汉人姜诗,妻庞氏。姜诗对母亲特别孝顺,庞氏侍候婆婆也很尽心,每天都去距家六七里的江里打水,供婆婆食用,只因婆婆喜欢喝江里的水。

一次因为突遇大风,庞氏没能及时赶回家,而婆婆又渴了急着要喝水,姜诗因此责备庞氏而休了她。庞氏无处可去,借住邻居家,日夜纺织。

用卖了布的钱买来好吃的,请邻居送给姜诗母亲吃,且不让说是她赠送的。久而久之,姜母觉得蹊跷,加以询问,得知原委后,内心既惭愧又感动,就把庞氏召回家中,使分离的夫妇重归于好。

中国自古推崇孝道,然而妻子这个角色在孝文化中毫无地位可言,除了作为生育机器,让丈夫不至于陷入“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不孝也”的境地,从来就是被轻贱的对象。即便上古时期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也是孝文化的嫁衣罢了。

因为舜从小就很孝顺父母,感动了尧,这才将两个女儿嫁给舜的,以表彰他的孝心。

5 古代人休妻是怎么回事

汉宣帝时,有位谏议大夫王吉,字子阳,街坊们叫他王阳,年轻时赁屋居住长安。

东邻有大枣树,枝叶纷披,垂入他家。王吉的妻子摘了些枣给丈夫吃。

当王吉发现这枣是摘自东邻枣树时,一怒之下将妻休了。东邻闻知此事,于心不忍,拿了把斧子就来砍大枣树。

街坊们纷纷出来劝解,王吉只好召回妻子,东邻也就扔掉了斧子没砍枣树。此后,街坊们还编了首歌儿,歌曰:“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

(《汉书·王吉传》) 西汉末年,鲍永的父亲、司隶校尉鲍宣为王莽所杀,鲍永学习《尚书》,孝养后母。有一天他的妻子在他后母面前骂狗,鲍永认为妻子不稳重,在婆母面前喧嚷是不懂礼节,不知孝道,就把妻子休了(《后汉书·鲍永传》)。

狗惹人不快,轰它出去,声音高了一些是极其平常的事,鲍永竟然为此而休妻,实在令人惊异。 南北朝时期的徐孝克,“遍诵五经,博鉴史籍”,出仕太学博士。

适逢战乱,饥荒肆虐。这位官僚出身、学富五车的人想出一个主意:卖妻求食,以孝老母。

徐孝克的妻子臧氏,乃臧盾将军的女儿,不仅出身名门,也是当时公认的美女,仍不免遭到“以孝治国”理论的蹂躏。臧氏誓死与徐孝克患难与共,但最终未断灭徐孝克将她卖给孔景行将军的决心。

让人十二分不解的是,臧氏并不认为丈夫卖自己有错,所以,在她被卖给孔景行后,还常常偷些食物给丈夫送去,使其不致断顿。后来,徐孝克出家为僧,一边化缘乞讨,一边养活母亲。

再后来,孔景行将军战死,臧氏街头找到前夫。徐孝克还俗,夫妻破镜重圆。

因为此事,徐孝克赢得了千古孝名,后来还官至散骑常侍。古人的最大道德就是孝,在孝的名义下,一切似乎都不足挂齿。

广汉人姜诗,妻庞氏。姜诗对母亲特别孝顺,庞氏侍候婆婆也很尽心,每天都去距家六七里的江里打水,供婆婆食用,只因婆婆喜欢喝江里的水。

一次因为突遇大风,庞氏没能及时赶回家,而婆婆又渴了急着要喝水,姜诗因此责备庞氏而休了她。庞氏无处可去,借住邻居家,日夜纺织。

用卖了布的钱买来好吃的,请邻居送给姜诗母亲吃,且不让说是她赠送的。 久而久之,姜母觉得蹊跷,加以询问,得知原委后,内心既惭愧又感动,就把庞氏召回家中,使分离的夫妇重归于好(《后汉书·列女传》)。

6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

五更时分一阵凄风从帘外吹进来,把我从梦中惊醒过来。

要想重新登上画楼却不知道该与谁一道?记得当年无聊的用玉钗拨弄香火,如今宝篆香已经燃烧殆尽。回首看向窗外的紫金山峰,水汽腾腾烟雾缭绕,看不到山的本来面目。

看着一江春水向东流去,人却在半醒半醉之间。罗襦襟前还留着国破夫亡的的泪水,抚去这些把它们交付给远飞的大雁。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发端两句,看似平淡,实最沉痛。

“吹梦无踪,”有两种含义:一是说正在做着好梦。梦中相见,互诉衷肠,两情缝蜷,分外亲昵。

孰料五更时分一阵凄风突然袭来,把好梦吹散,致使梦中情事,似有似无,‘若隐若现,依稀恍惚,了无踪影。一是说在漫漫长夜中,二更、三更、四更都悄悄地过去了,直到五更天将亮时,凄风透过帘幕吹进室内,一股寒气直扑过来,人被搅扰惊醒,整整一夜,压根儿没有进入梦境。

醒来之后,只觉形单影隽,枕冷袭寒,空荡荡一无所有。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正如小晏所说:“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阮郎归》)所以如此,乃缘“帘外五更风”在作怪。

“五更风”最会捉弄人,秦少游就曾被它捉弄过。《如梦令》云:“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小别轻分,秦七尚感了无意绪,那死生异路,幽明永隔,除梦里有时相见,别无他法,然而“和梦也,新来不做。”

则词人凄苦之情,又该怎样。这两句,实是一种不胜惋惜而又无限憎恨极其沉痛的呼唤。

此中情意,在下面几句中,表达得更为深刻。词人醒后,抬眼望,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画楼”打入脑际的,便是“重上”。

因为在封建时代,妆楼与闺阁,是贵妇人主要活动场所。诸如登楼远眺,凭栏共语,饮酒赋诗,挑灯研读,都是在这个狭小的天地里。

而这些闺帷韵事,唱随之乐,如今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一提及“画楼”,不期然而然的会发出“与谁同”的感慨。

“与谁同”这一问,既说明词人正处于载独无依的境况中,同时还倾吐了重上时必是孤单单地无人相伴。个中滋味,与另词《御街行》“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所表达的情怀相一致。

同样问得深沉,悲切,任何人读了,也会为之一掬同情之泪。“记得玉钗斜拨火”二句,很明显是从“画楼”而忆及的闺中韵事之一。

人的常情,越是在孤寂与痛苦之中,人们越是会常常忆起过去印象最深、极饶情趣的琐事,希望从饱含幸福与辛酸的回忆中,得到一点安慰。如前所述,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前,朝夕相处,研究学问,日以继夜,乐此不疲。

“玉钗斜拨火”这节的描写,正是对那时美好生活的追忆。“斜拨火”这一动作看闺帷中温卑的意趣,把人物形象活画了出来,使读者仿佛看到词人正手执玉钗,轻轻地拨弄着篆香上的灰烬。

连她那兴致勃勃、心情欢快的神情和心灵手巧、娴熟利落的举止,都能体察得出。对当事人来说,这印象实在太深了,时刻不忘,恍如昨事。

“记得”二字就表达了这种情意。而人们也能想象到:他们夫妇俩当年点着篆香,相对而坐,望着升起的烟柱,嗅着散发的芳香,冥思遐想,意会神谋,安定闲适,怡然自得的欢乐情景。

“瑞脑香消魂梦断,”那一切的一切都象燃着的“宝篆”一样烟消香散,如同被吹散的梦一样,无影无踪,莫可追寻了。“宝篆成空,”份量极重,决不是小别轻分时“香冷金貌”、“瑞脑香消”所能比拟,简直可以说“万事皆空。”

过片“回首紫金峰”句,上承“画楼重上”而来。“回首”一句,自是载独无依,东西漂泊。

欢乐也好,悲伤也好,都在词人脑海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每一思及,总想从这里找回什么,以慰愁怀,然而眼前所见,却是“雨润烟浓”水气云腾,烟雾弥俊,笼翠峰峦,挡住视野,看不到中原大好河山和可爱的故乡,那亲人“千里孤坟”上已拱的墓木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悲从中来,愁思起伏,恰如紫金峰前大江汹涌,滚滚东流,不可遏止。“一江春浪醉醒中,”所蕴蓄的愁思,不仅有己身孤苦伶仃之痛,更多的是国家危难局势飘摇之悲。

这险恶的现实和不幸的遭遇,好似一场醒犹未醒的恶梦,噬啮着诗人破碎的心灵。顿使她陷于如醉如痴、迷离恍惚的状态中。

此七字蕴义最富,极为含蓄,是全词的警句。陈廷焯说:“情词凄绝,多少血泪,”“回首紫金峰,”故乡邀远,往事如烟,词人不禁清然泪下。

“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这句措辞有力,悲中带愤。“留得”一词,与上文“记得”“回首”一气贯通,使全词结构更加显得缜密。

“前日泪”是指国破、夫亡、家散等不幸所积累抛下的痛苦之泪。故乡远隔,亲人永别,千言万语,向谁诉说,她只得把满腔悲痛与愤慨所凝成的血泪,从湿透了的罗襟上拧了下来,对着征鸿用力弹去。

“弹与征鸿”,化用鸿雁传书事,可与朱希真“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相见欢》)同样设想新奇。但就悼亡而言,则以借用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赠兄秀才入军》)句意,较为贴切。

意思是说望着天际的归鸿,“倚楼无语理瑶琴,”通过琴声诉说凄苦情怀,寄托哀思,柳永所谓“无侈恨一,相思意,尽分付征鸿”(《雪梅香》)、贺铸“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

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岳飞背上纹有“忠君保家”四个字,显示了他的爱国之心,从此被人们所称道。然而,是谁把这四个字刺在岳飞背上的?因为《宋史》没有做详细记录,民间出现了各种版本。一个流行的版本是岳母刺字,曾经是为了鼓励岳飞好好报国。不过,另一种说法是,岳飞背上的纹身是因为宋朝的军事制度。那么,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四个字从何而来,至今仍是历史未解之谜。

岳飞背上纹着“精忠报国”。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大概源于婆婆愿意鼓励儿子上战场,但不是岳妈妈一手捅出来的。

据记载,岳飞在狱中时,秦桧等人曾秘密请贺铸审问他。岳飞言尽而力抗金军有功,爱国何罪?而在何柱面前,“劈开裳以示铸于背,并有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以加深皮”。诚信让贺铸羞愧可怜。

《北京青年报》报道称,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游标认为,岳飞的母亲石尧是农妇,不太可能识字,所以不可能亲自在岳飞背上纹上“精忠报国”四个字。但最有可能的是,他的母亲让岳飞在背后捅刀子,以鼓励他安定下来,在战场上战斗。

宋朝为了加强对士兵的处理和控制,实行募兵制,要求“为士兵纹字”。

游标教授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分析了宋朝的军事制度后,可以得出结论,岳飞的背部不是因为参军而被刺的。

宋朝时期,我国历史上只有一次国家正规军完全靠募兵。汉、唐、元、明、清都实行征兵制。所谓征兵,就是服兵役的一种。只要你是这个国家的公民,你就必须被强制服兵役。

宋朝的募兵制是国家从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国家出钱。所以宋代的兵役是国家出钱的雇佣兵,人员来源复杂。流浪者、饥饿的人和触犯法律的人可能被招募入伍,这使得处理他们更加困难。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为了加强对荣航的处理和控制,“为士兵纹身”成为一种操作标准。士兵只要入伍,都要纹上文字作为符号。赵匡胤认为军民应该分开控制,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皇帝的控制。南宋人牛丘《宋史岳飞传》也说:“艺术始祖平定天下,懂得从各个角落招募不卖弄的无赖,刺字为兵。”根据古籍中的零散记载,通常是取“松烟墨”,将一根管针刺入体内,画出人物,直刺皮肤,涂上药酒。

岳飞文身的内容和部位不符合宋代士兵文身的规定。

宋朝的军事需求有两种,一种是皇军,即国家的作战部队;一种是厢军,相当于今天的工程兵,国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桥修路,都是由厢军来完成。帝国军和厢军都有自己的定数。在或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社会,武将的社会地位很低。公务员,尤其是进士出身的,社会地位很高,武官被社会严重鄙视。那时候连军官都被鄙视,更别说一般的士兵了,因为那是一个崇尚文学的时代。当然,也有一些开明的士大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轻视士兵的做法不太好,期望做出一些必要的调整。后来,许多纹身人物被刺在手臂、手掌和手背上,也许是老虎的下颚上。

而且给武士纹身的意图是为了防止武士逃跑或者犯法,所以很容易处理和操纵。所以我们选择刺战士的脸和手掌,这是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果像岳飞那样刺在背上,那就太隐蔽了,没有任何象征作用。所以也说明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不符合“为兵纹身”的征兵标准。

为什么“精忠报国”会错变成“精忠报国”?

现在也有一些

岳飞在抗击游牧民族入侵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时的皇帝宋高宗为了表扬岳飞,给岳飞题了“忠岳飞”二字,并让手下做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忠岳飞”。以后每当岳飞出征,都会带上这面写着“忠诚岳飞”的大横幅。到了明清时期,“精忠报国”会变成“精忠报国”,这其实是明清人的误解。

游标教授说,明清时期,从“忠君”到“精忠报国”的转变,大概更多的是皇权的提升,因为“忠”字是宋高宗给的。

游标教授说,明清时期,把“精忠报国”改成“精忠报国”,更多的是宣扬一种皇权,因为“精忠”二字是宋高宗给的。我想鼓励当时的人,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发扬这样一种精忠报国的能量。事实上,在元朝,蒙古人处于统治地位,而汉族人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到了明朝,虽然朱元璋建立了汉人控制的政权,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对外侵略还是很厉害的,北方的蒙古势力也很强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全民用这种“精忠报国”的能量来稳定和捍卫汉人的政权。于是“精忠报国”就慢慢流传成了“精忠报国”。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大司徒噶玛丹贝尼吉编年传》(藏文)、《劝诫亲友书注释》(藏文)、《御制表忠录》(满文)等。

《大司徒噶玛丹贝尼吉编年传》由八邦寺噶玛才旺更却阿顿丹培整理完成于1774年6月14日,传记二十岁前部分由大司徒亲自撰写,1724—1734年间事实,根据司徒本人日记与采访事关人员进行编写。1734至1774年,又抄自大司徒的日记。为了文字结构一致,全传忠实原记录,可信度很高。

《劝诫亲友书》由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创始人龙树著,已有藏、汉译本。龙树一生中撰写了数目惊人的阐释三藏四续密意之论典,包括以理证之道宣说趋入佛法圆满精华大乘道之圆满菩提道次第等。

《御制表忠录》,满文本,清世祖(福临)辑,顺治十三年(1656)内府刻。该书所辑为明嘉靖年间杨继盛《请罢马市疏》、《请诛贼臣疏》两篇著名奏疏的全文,劝勉官员学做忠谏之臣。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中国为建立完备的珍贵古籍档案,确保珍贵古籍的安全,推动古籍保护工作,提高公民的古籍保护意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而由文化部拟定,经批准后公布的一份名录,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以及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迄今中国共有11375部国家珍贵古籍,分别于2008年3月1日、2009年6月9日、2010年6月11日和2013年3月8日公布。2023年2月8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上线。综合应用了数字人文的多项技术,将珍贵古籍名录书目数据重构为知识库,以多维度知识图谱等多种可视化形式展示,以数字手段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

1 催子忠文言文翻译

崔子忠,字青蚓。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甚贫。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工图绘,为绝境,时经营以寄傲;更善貌人,无不克肖。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人或尤之,笑曰:“交游盛而朋党立,东汉之季可鉴也。”后果有以复社植党者,其识力过人如此!所作诗歌古文词,人鲜知者,徒知其画耳。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

(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翻译)崔先生子忠,字青蚓。他在山东平度州人。儿子元忠为诸生,很贫穷。写作崛奥,多次测试而被困,慷慨地放弃。贫民土壁,打扫清洁;冬季一个褐色,夏天一个葛衫,妻子用粗布衣服穿,努力劳动,三个女儿也解除颂读;虽然没有长久的打算,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工程图绘制,为最高境界,当时经营以寄傲慢;更善于描绘人,没有不能够像。当时贵族,多希望和他们交,都逃避不回头。不喜欢喝酒,几个朋友用文字经过从,谈一整天不想离开。士兵从四面八方来,仰慕他的人,多谢不见。有人责怪他,笑着说:“交往兴盛而朋党立,东汉的季节可以借鉴的。”后来果然有以复社结党的,他的见识过人这样!所作的诗歌古文,人们很少知道的,只知道那幅画。董文敏公曾对他的人、文、画,都不是近代世所。

《百度文言文翻译》

2 文言文愚勇的翻译

割肉自食

〖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东郭①,一人居西郭, 卒然②相遇于途,曰:“姑③相饮乎!”觞数行④,曰:“姑求肉⑤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⑥?”于是具⑦染⑧而已,引抽刀而相啖⑨,至死而止。勇若⑩此,不若无勇。

〖注释〗

①郭:城墙。这里指城。②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③故:姑且。④觞数行:喝了几杯酒。觞,shāng,酒杯;行,xíng,遍数。⑤求肉:找一点肉吃。⑥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⑦具:准备。⑧染:豆豉酱。⑨啖:啖dàn,吃。⑩若:像。

〖译文〗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不期而遇。住在城西的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行”。于是两人踏进酒铺喝起酒来。酒过数巡后,住在城东的说:“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西的说:“你我都是好汉。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还要另外买肉干什么?”“好!好!”另一个说。于是叫伙计拿出豆豉酱作为调料,两人便拔出刀来,你割我身上的肉吃,我割你身上的肉吃,纵然血流满地,他们还是边割边吃,直到送掉性命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还不如没有勇敢来的好。

3 王廷 字子正文言文翻译

王廷,字子正,南充人。嘉靖十一年(1532)考取进士。授任户部主事,改任御史。上疏弹劾吏部尚书汪钅宏,被贬为亳州判官。历任苏州知府,颇有政绩声誉。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道。三十九年转任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理粮食储备。南京的粮储督理,自成化元年(1465)以后均由都御史领命,到嘉靖二十六年才开始指令户部侍郎兼任。等到振武营的军队叛乱,舆论要求恢复旧制度,于是让副都御史章焕专门领命,改派王廷去南京刑部。王廷还没上任,又被改任户部右侍郎兼任左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

当时倭寇骚乱还没有肃清。王廷建议派遣江南地方镇守总兵官,专门驻防吴淞,江北的属地分派的副总兵,专门驻防狼山。于是成为定制。淮安发生大饥荒,他与巡按御史朱纲奏请留下商税做军队的粮饷,被皇帝下诏严厉申斥。给事中李邦义于是弹劾王廷不知道变通,吏部尚书严讷替王廷辩护,才得解脱。转任左侍郎,仍然负责户部事务。因为在通州抗击倭寇的功绩,增加二级薪俸。调任南京礼部尚书,左都御史。上奏皇帝推行慎重选官授职、重视分区巡察。认真办理刑狱、端正表率、严格检查与约束、公开举荐与弹劾等六件事。

隆庆元年(1567)六月,京都雨大成灾毁坏房舍,皇帝指令王廷督促御史分别进行赈灾、抚恤。正赶上皇帝要接受天下百官的朝拜,王廷奏请皇帝严禁馈赠,斟酌道里的费用,以戒备官场的邪恶,恢复民力。皇帝拜祭诸位皇陵,诏令王廷同英国公张溶留居驻守。宦官许义持刀勒索别人的钱财,被巡城御史李学道鞭笞。一群太监窥视李学道上早朝之机,相约在左掖门外殴打了他。王廷上奏告了他们一状,使他们分别受到戍边的发配。

御史齐康替高拱弹劾徐阶。王廷进谏“:齐康身怀奸党之邪恶,不从重惩罚不能安定国家大计。”皇帝贬责了齐康,下诏挽留徐阶。高拱便称病引退。给事中张齐,曾经巡视边关,接受过商人的钱财。事情刚刚败露,就暗中求助徐阶的儿子徐从中斡旋,徐推辞不见他。张齐怀恨在心,于是摘取齐康奏疏中的话再度弹劾徐阶,徐阶也称病引退。王廷便揭发张齐的奸诈好利的劣迹,进谏:“张齐先前奉命赐赏宣、大的军队,接受了盐商杨四和的几千两银子,替他宣扬抚恤边地商人、革除以后的盐课等事,被大学士徐阶阻止。杨四和否认张齐收受贿赂,踪迹显露。张齐惧怕被治罪,于是借攻徐阶谋求掩饰自己。”皇帝便将张齐打入诏狱。刑部尚书毛恺在张齐被发配去戍边的时候,宣布皇帝诏令将他削职为民而释放。高拱再度升职拜相,王廷担心他记恨宿怨,而且毛恺也是徐阶引荐的,于是先后请求辞官以便回避高拱。给事中周芸、御史李纯朴为张齐辩冤,称王廷、毛恺阿谀徐阶,给无辜者罗织罪名。刑部尚书刘自强再度上奏“:对张齐的定罪不实,王廷、毛恺徇私枉法。”诏令剥夺毛恺的官职,将王廷贬斥为民,饶恕了张齐,将他补任通州判官。

万历初年,张齐因为不谨慎被罢免,毛恺在此之前已经去世。浙江巡按御史谢廷杰辩解道,毛恺洁身自好有古人风范,因为压抑张齐获罪被剥夺官职,现在张齐已被罢黜,足以知晓毛恺操守正直。诏令恢复毛恺的官职。因此,巡抚四川的都御史曾省吾进谏“:王廷任苏州太守的时候,人们将他与赵清献相提并论。耿直有气节,始终没有更改。应该像毛恺一般恢复官职。”诏令他就原官职退休。万历十六年(1588),供给的粮食如定制,仍旧以其高寿特赐慰问之情。第二年去世。谥号恭节。

4 宋廉写的窦默的文言文翻译

翻译: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字汉卿,广平肥乡人。

幼好读书,志向坚定。蒙古军伐金,默被俘。

同时被俘者三十人,皆被杀,只有窦默逃脱返乡。家为战乱破坏,母亲尚在,惊恐之余,母子二人均得病,母亲病亡,他带病葬母。

蒙军再来,他南逃渡过黄河,依靠母舅吴氏为生。医生王翁把女儿许配他为妻,让他学医。

后转至蔡州,遇名医李浩,授他铜人针法。金哀宗迁都蔡州,默怕蒙兵来此,奔往德安。

孝感县令谢宪子,把程颐、程颢讲理性之书授与他,窦默读后认为他过去读书谈不上是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从此书开始。恰逢中书杨惟中,奉旨招集儒、道、释之士,默因此北归,隐居于大名,与姚枢、许衡朝暮讲习讨论,以至废寝忘食。

其后又回到肥乡,以儒家学说教授学生,从此知名于世。世祖即位前在王府时,遣人召请他,窦默更姓易名隐居不出。

使者令其友人先去求见,自己装作平民随其后,默不得已而受命。至王府后,世祖问他治世之道,默首先讲三纲五常。

又说:“帝王之道,在诚意正心,心既正,则朝廷远近无不敢不正。”世祖一天要召问三次,其回答都合皇帝的心意。

从此以后加倍优待,不让他离开左右。世祖又问当今明于治道者有谁,默荐举姚枢,便立即召枢来任用。

不久,命皇子真金从窦默学习,赐他玉带钩,并对他说:“这是金朝内府的东西,你是老人,正适于佩戴,使我王子见此物如见我一般。”久后,默请求南还,朝廷命大名、顺德各给田宅,官府常送去衣物。

世祖即位,召默至上都,问他:“朕欲求像唐朝魏征这样的人,有没有?”默回答说:“敢于冒犯皇上而谏争,刚毅不屈者,要数许衡。论深识远虑,有宰相之才者,要数史天泽。”

这时天泽正任汉南宣抚使,立即召回拜为右丞相,任默为翰林侍讲学士。当时初建中书省,平章政事王文统颇受重用,默上书道:臣侍奉陛下十余年,多次承皇上垂询,听皇上圣训,可见陛下急于求治,无不以利民生、安社稷为目的。

过去先帝在位,奸臣擅权,总揽天下财赋,贡进奇货,炫耀豪华,以求皇上之欢心。暗结朋党、离间骨肉关系者,都是这帮人。

这些人当权,陛下就不能实现安邦利民之初衷,而陛下怀救世愿望已有多年了。今陛下上顺天意下应民心,继承皇位,天下百姓莫不欢欣鼓舞,切望盛世。

然治理好天下,必须用正人君子。那些夸夸其谈急功近利的小人,必不能奠定国家基础,必不能为子孙做长远打算。

讨好献殷勤以求取得宠信的人,若不让他们实现其愿望,那就好了。这种人无论进退都在揣摩皇上的心思,以利害来打动人主之意念,其目的无他,在排斥贤人,独揽政权而已,都是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之流,切望陛下明查。

还望陛下务选公正严明有道之士,授以重任,则是天下百姓最大幸运了。有一天,窦默与王鹗、姚枢都在帝前斥责王文统,说:“此人学术不正,久居相位,必坑害天下。”

世祖问:“谁可为相?”窦默说:“以臣看来,只有许衡。”世祖不高兴。

王文统十分忌恨窦默,奏请任他为太子太傅。默辞谢道:“太子之位尚未确立,臣不敢先受太傅之名。”

因而还是任命他为翰林侍讲学士,详见《许衡传》。默称病请求回归家乡。

不久,王文统被诛,世祖回忆窦默的话,对左右近臣道:“往日说王文统不可用的,只有窦汉卿一人。如果还有一二说这话,朕难道会不加考虑吗?”将窦默召回,在京师赐建上等房舍,命官府每月供给俸禄,国家大政必定去征求他的意见。

默与王磐等奏请设两翰林院:其一专掌蒙古文字,以翰林学士承旨撒的迷底里主管其事;其二为翰林兼国史院,仍旧纂修国史,执掌皇帝的诏令,做皇帝顾问,以翰林学士承旨兼修《起居注》的和礼霍孙主持其事。世祖同意照办。

默又上言:“三代之所以风俗淳厚,国运长久者,皆是设立学校培养人材所致。今应建学聘师,广选贵族子弟进行教育,作为树立良好风俗的根本。”

世祖采纳。默曾与刘秉忠、姚枢、刘肃、商挺侍奉于皇帝之前,默上言道:“君有过错,臣当直言,表示同意或不同意,这是自古就提倡的。

今则不然,君说可,臣也以为可,君说不可,臣也说不可,这不是好的政风。”第二天,又侍奉世祖于幄殿,有一猎人失一鹘,世祖大怒,有个侍臣从旁也说此人应加罪惩处。

世祖讨厌这侍臣的迎合,命施以杖刑,而释猎人不问,退朝之后,秉忠等祝贺窦默:“非公以诚对待皇上,怎能使皇上有如此之清醒。”至元十二年,默年八十,公卿皆来祝寿。

世祖很有感慨地说:“这样的贤才,如能请上帝让他年轻几岁,使他们留朕左右共治天下该多好。可惜他现已老了!”默既年老,不就职任事,世祖多次派宦官赐珍宝及各种器物去慰问。

至元十七年(1280),加昭文馆大学士,享年八十五岁而卒。世祖深为哀悼,厚赐丧事费,皇太子也给丧葬费钞二千贯,命护送归葬肥乡。

默为人乐观,平时不曾评论别人,与人相处,和颜悦色。在议论国家大事时,却当面争持,人们说西汉汲黯也超不过他。

世祖曾对侍臣们说:“朕求贤三十年,只得到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又说:“如窦汉卿之心与姚公茂(枢)之才合而为一,真可说是全人了。”

后累赠太师,封魏国公,谥“文正”。

5 催子忠文言文翻译

崔子忠,字青蚓。

其先山东平度州人。子忠为诸生,甚贫。

为文崛奥,数试而困,慨然弃去。荜门土壁,洒扫洁清;冬一褐,夏一葛,妻疏裳布衣,黾勉操作,三女亦解颂读;虽无终日之计,晏如也。

工图绘,为绝境,时经营以寄傲;更善貌人,无不克肖。当时贵人,多愿与之交,皆逃避不顾。

不喜饮酒,二三故人以文字过从,谈竟日不能去。士自四方来,慕其人,多谢不见。

人或尤之,笑曰:“交游盛而朋党立,东汉之季可鉴也。”后果有以复社植党者,其识力过人如此!所作诗歌古文词,人鲜知者,徒知其画耳。

董文敏公尝谓其人、文、画,皆非近世所(选自《江西古文精华丛书•笔记卷•周亮工•书影》) (翻译)崔先生子忠,字青蚓。他在山东平度州人。

儿子元忠为诸生,很贫穷。写作崛奥,多次测试而被困,慷慨地放弃。

贫民土壁,打扫清洁;冬季一个褐色,夏天一个葛衫,妻子用粗布衣服穿,努力劳动,三个女儿也解除颂读;虽然没有长久的打算,而他却能安然自得。工程图绘制,为最高境界,当时经营以寄傲慢;更善于描绘人,没有不能够像。

当时贵族,多希望和他们交,都逃避不回头。不喜欢喝酒,几个朋友用文字经过从,谈一整天不想离开。

士兵从四面八方来,仰慕他的人,多谢不见。有人责怪他,笑着说:“交往兴盛而朋党立,东汉的季节可以借鉴的。”

后来果然有以复社结党的,他的见识过人这样!所作的诗歌古文,人们很少知道的,只知道那幅画。董文敏公曾对他的人、文、画,都不是近代世所。

《百度文言文翻译》。

6 谁有刘仲诲的文言文翻译

金史刘仲诲传

原文

(刘)仲诲字子忠。皇统初,以宰相子授忠勇校尉。九年,赐进士第,除应奉翰林文字。海陵严暴,臣下应对多失次。尝以时政访问在朝官,仲诲从容敷奏,无惧色,海陵称赏之。贞元初,丁父忧,起复翰林修撰。大定二年,迁待制,寻兼修起居注、左补阙。

三年,诏仲诲与左司员外郎蒲察蒲速越廉问所过州县,仲诲等还奏状,诏玉田县令李方进一阶,顺州知法、权密云县事王宗永擢密云县尉,顺州司候张璘、密云县尉石抹乌者皆免去。丁母忧,起复太子右谕德,迁翰林直学士、改棣州防御使。厌次县捕得强盗数十人,诣州欲以全获希赏。仲诲疑其有冤,缓其狱。同僚曰:“县境多盗,请置之法,以惩其余。”仲诲乃择老稚者先释之。未几,乃获真盗。

入为礼部侍郎兼左谕德,迁太子詹事兼左谏议大夫。上曰:“东宫官属,尤当选用正人,如行检不修及不称位者,具以名闻。”又曰:“东宫讲书或论议间,当以孝俭德行正身之事告之。”顷之,东宫请增牧人及张设什用,上谓仲诲曰:“太子生于富贵,每教之恭俭。朕服御未尝妄有增益,卿以此意谕之。”改御史中丞。

十四年,为宋国岁元使,宋主欲变亲起接书之仪,遣馆伴王抃来议,曲辨强说,欲要以必从。仲诲曰:“使臣奉命,远来修好,固欲成礼,而信约所载,非使臣辄敢变更。公等宋国腹心,毋侥幸一时,失大国欢。”往复再三,竟用旧仪,亲起接书成礼而还。

复为太子詹事,迁吏部尚书,转太子少师兼御史中丞。坐失纠举大长公主事,与侍御史李瑜各削一阶。仲诲前后为东宫官且十五年,多进规戒,显宗特加礼敬。大定十九年,卒。

仲诲立朝峻整,容色庄重,世宗尝曰:“朕见刘仲诲尝若将切谏者。”其以刚严见知如此。

译文

(刘)仲诲字子忠。皇统初年,凭宰相之子的身份授任忠勇校尉。皇初九年,赐进士及第,授任应奉翰林文字。海陵王完颜亮严酷暴虐,臣下应对很多失常。完颜亮曾经拿时政咨询在朝官,刘仲诲从容陈奏,毫无惧色,海陵王很赞赏他。贞元初年,他父亲去世,起用为翰林修撰。大定二年,升任翰林待制,不久兼修起居注、左补阙。

大定三年,诏令刘仲诲与左司员外郎蒲察蒲速越廉查问所过的州县,刘仲诲等还奏情况,诏令玉田县令李方升一阶,顺州知法、权密云县事王宗永升任密云县尉,顺州司候张璘、密云县尉石抹乌者都免去官职。他母亲去世,起用为太子右谕德,升任翰林直学士、改任棣州防御使。厌次县逮到数十个强盗,到州里汇报此事想以全部抓获强盗求赏。刘仲诲怀疑其中有冤情,暂审查这一案件。同僚说:“县境多盗贼,请求用法律处置,以惩诫其他任。”刘仲诲于是择取老的幼小的先释放了他们。不久,才抓获真的强盗。

入朝做礼部侍郎兼左谕德,升任太子詹事兼左谏议大夫。皇上说:“东宫太子的官属,尤其应该选用正直之人,如果有行为不检以及不称职的,全部把他们的姓名汇报上来。”又说:“东宫太子(听侍筵)讲书或论议时,应该把孝顺节俭德行正身之事告诉他。”不久,东宫请求增加管理下属以及部署事务之用,皇上对刘仲诲说:“太子生于富贵,每每教他恭敬节俭。朕用的东西(都)不曾随便有增加,你就把这个意思告诉他。”改任御史中丞。

大定十四年,做宋国岁元使,宋朝皇帝想改变亲自起身接国书的仪式,派馆伴王抃来商议,反复辩解极力游说,想要使金使必须接受。刘仲诲说:“使臣奉命,远来修好,本想成就礼仪,这是盟约所说明的,并不是使臣就敢变更的。你等是宋国的心腹之臣,不要心存一时侥幸,失掉大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再三交涉,最终(还是)采用原来的仪式,亲自起身接国书礼成而归。

又做太子詹事,升任吏部尚书,转任太子少师兼御史中丞。因为失于察举揭发大长公主事而获罪,与侍御史李瑜各减一阶。刘仲诲前后做东宫太子官属近十五年,上了很多规劝,显宗特别加以礼敬。大定十九年,去世。

刘仲诲立朝严肃庄重,脸 庄重,世宗曾说:“朕见刘仲诲常常像是将要直言极谏的样子。”他因刚强严峻被赏识都像这样。

7 《至忠》文言文翻译

至忠逆于耳,倒于心,非贤主其孰能听之?故贤主之所说,不肖主之所诛也。

人主无不恶暴劫者,而日致之,恶之何益?今有树于此,而欲其美也,人时灌之,则恶之,而日伐其根,则必无活树矣。夫恶闻忠言,乃自伐之精(1)者也。

荆庄哀王猎于云梦,射随兕(2),中之。申公子培劫王而夺之。

王曰:“何其暴(3)而不敬也?”命吏诛之。左右大夫皆进谏曰:“子培,贤者也,又为王百倍之臣,此必有故,愿察之也。”

不出三月,子培疾而死。荆兴师,战于两棠,大胜晋,归而赏有功者。

申公子培之弟进请赏于吏曰:“人之有功也于军旅,臣兄之有功也于车下。”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兄犯暴不敬之名,触死亡之罪于王之侧,其愚心将以忠于君王之身,而持千岁之寿也。

臣之兄尝读故记(4)曰:‘杀随兕者,不出三月。’是以臣之兄惊惧而争之,故伏其罪而死。”

王令人发平府(5)而视之,于故记果有,乃厚赏之。申公子培,其忠也可谓“穆(6)行”矣。

“穆行”之意:人知之不为劝,人不知不为沮,行无高乎此矣。齐王疾痏,使人之宋迎文挚,文挚至,视王之疾,谓太子曰:“王之疾必可已也。

虽然,王之疾已,则必杀挚也。”太子曰:“何故?”文挚对曰:“非怒王则疾不可治,怒王则挚必死。”

太子顿首强请曰:“苟已王之疾,臣与臣之母以死争之于王。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

文挚曰:“诺。请以死为王。”

与太子期,而将往不当者三(7),齐王固已怒矣。文挚至,不解屦登床,履王衣,问王之疾,王怒而不与言。

文挚因出辞以重怒王,王叱而起,疾乃遂已。王大怒不说,将生烹文挚。

太子与王后急争之,而不能得,果以鼎生烹文挚。爨(8)之三日三夜,颜色不变。

文挚曰:“诚欲杀我,则胡不覆之,以绝阴阳之气?”王使覆之,文挚乃死。夫忠于治世易,忠于浊世难。

文挚非不知活王之疾而身获死也,为太子行难,以成其义也。注释(1)精:这里是尤甚的意思。

(2)随兕:恶兽名。(3)暴:臣下侵凌君主称为暴。

(4)故记:古书。(5)发:打开。

平府:府名,当是楚国收藏古籍文书的地方。(6)穆:美。

(7)不当者三:三次不如期前往。(8)爨(cuàn):烧,煮。

原文翻译 忠言逆耳,逆人心,如果不是贤明的君王,谁能听取它?因此,贤明君主喜欢的正是不肖君主要惩罚的。君主没有一个不痛恨侵略暴劫的行为,但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却天天招致这种行为,痛恨又有什么用呢?假如这里有棵树,希望它生长茂盛,可是别人按时浇灌它,自己却讨厌别人的行为,并且每天砍伐树根,照这样做,肯定不会有活树了。

厌恶听取忠言,正是最严重的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楚庄王在云梦泽打猎,射中了一只恶兽随兕,申公子培抢在庄王之前把随兕夺走了。

楚庄王说:“怎么这样犯上不敬啊!”于是命令官吏杀掉子培。左右的大夫都劝谏说:“子培是贤德之人,又是您最有才能的臣子,这里面一定有缘故,希望您能仔细了解这件事情。”

不到三个月,子培生病死了。后来楚国起兵,与晋国军队在两棠交战,大胜晋军,回国后赏赐有功将士。

申公子培的兄弟上前向主管官吏请赏说:“别人在行军打仗中有功,我的兄长在大王的车下有功。”庄王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对方回答说:“我的兄长在大王您身边冒着犯上不敬的恶名,遭获死罪,但他的本心是要效忠君王,让您享有千岁之寿啊!我的兄长曾读过古书,古书记载说:‘杀死随兕的人不出三月必死。

’我的兄长见到您射杀随兕,十分惊恐,所以才抢在您之前夺走它,后来遭遇祸殃而死啊。”庄王命人打开平府查阅古籍,在古书上果然有这样的记载,于是厚赏了子培的兄弟。

申公子培的忠诚可以称得上是“穆行”了。“穆行”的含义是:不因为别人了解自己就受到鼓励,也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感到沮丧,德行没有比这更高尚的了。

齐王身上长了恶疮,于是派人到宋国接文挚去治病。文挚到了后,察看了齐王的病,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

虽然这样,大王的病一旦治好,一定会杀死我。”太子问:“为什么呢?”文挚说:“如果不激怒大王,大王的病就治不好,但如果大王真的被激怒,我就必死无疑了。”

太子叩头下跪,极力请求说:“如果治好父王的病而父王真的要杀先生的话,我和我的母亲一定以死向父王为您争辩,父王一定哀怜我跟我的母亲,希望先生不要担忧。”文挚说:“好吧,我愿意拼死为大王治病。”

文挚跟太子约定了看病的日期,三次都不如期前来。齐王本来已经生气了。

文挚来了之后,不脱鞋就登上了齐王的床,踩着齐王的衣服,询问齐王的病情,齐王恼怒,不跟他说话。文挚便口出不逊来激怒齐王,齐王大声呵斥着站了起来,病于是就好了。

齐王盛怒难消,要把文挚活活煮死。太子和王后为文挚激烈地跟齐王争辩,但没能改变齐王的决定。

齐王最后用鼎把文挚活煮了。文挚被煮了三天三夜,容貌不毁。

文挚说:“真要杀我,为什么不盖上盖子,隔断阴阳之气?”齐王让人把鼎盖上,文挚才死去。由此可见,在太平盛世做到忠容易,在乱世做到忠很难。

文挚不是不知道治愈齐王那自己就得被杀,他是为了太子去做招致杀身的事,以便成。

8 文言文 孙叔敖纳言的翻译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本文选自《说苑·敬慎》。孙叔敖出任楚国令尹,官吏、百姓都来祝贺,却有一位老人来吊丧,而孙叔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这里写了两个奇特的人物:一个是普通百姓,对新任令尹胆敢冲撞冒颜,且“出言不逊”;一个是朝廷高官,面对小民百姓的“无礼”,却能以礼待之,虚心纳言受教。这两个奇特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相映成趣。自然,“趣”之旨,在于突出孙叔敖为官谦虚尽职,能够听取别人哪怕是小民百姓的意见。正因为如此,孙叔敖为楚相,很有政绩。孙叔敖的为官之道,在今天也还可借鉴。

一、意思是“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文献、品行、忠诚、信实。”

二、原文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三、出处

《论语》

四、意义

“子以四教”是由外至内,由浅入深,似可成立。文、行是人的外在,忠、信是人的内心。在孔子那里,才智教育与道德教育是融为一体的。这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方法可以说是十分成功的。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二、作品赏析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三、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即孔丘,字仲尼,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尼山镇境内),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其行事。

-子以四教

国学的核心典籍

一、国学的核心经典

国学的核心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思想——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十三经”。

发展演变:十三经是由先秦的六经、西汉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先秦,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汉朝,五经: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立于学官。唐朝,九经: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易》、《书》、《诗》,并称为“九经”,也立于学官,用于开科取士。晚唐,十二经: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内容除了“九经”之外,还加上了《论语》、《尔雅》、《孝经》。五代,十一经: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经》、《尔雅》。南宋,十三经:正式形成于南宋时《孟子》正式成为“经”,和《论语》、《尔雅》、《孝经》一起,加上原来的“九经”,构成“十三经”。

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清孔尚任《桃花扇·逮社》:“你看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清昭连《啸亭续录·石经》:“雍正中,有生员蒋衡字湘帆者善书法,立志书十三经,十余年乃成。”(参阅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清钱泰吉《曝5书杂记》卷上)

《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

《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

《礼记》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

《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谷梁传》重在论议。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

《孝经》为论述封建孝道的专著。

《孟子》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

《尔雅》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最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二、《十三经注疏》

“十三经”各注释版本中,以清代学者阮元主持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最为完善,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是文史研究工作者经常要查检的书。十三经注疏清代由阮元主持校刻的一部,号称善本,但卷帙浩繁,不便查检。原世界书局将阮刻本缩印为两巨册,使用较方便。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魏·王肃伪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南宋宿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

三、十三经简介

(一)《周易》

原称《易》,又称《易经》,是古人卜卦用的书。周朝统治者习惯用蓍草来占卜吉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