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秦淮灯火灿,楼台亭榭绕河堤;笙歌浓酒盈朱雀,古籍奇珍满乌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4收藏

十里秦淮灯火灿,楼台亭榭绕河堤;笙歌浓酒盈朱雀,古籍奇珍满乌衣。,第1张

“十里秦淮灯火灿,楼台亭榭绕河堤;笙歌浓酒盈朱雀,古籍奇珍满乌衣。”《秦淮河》这首七律描述的金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灯火璀璨、繁荣昌盛。历经多年,南京少了几分惊艳,多了几分成熟。

谜语地名为南京,古称金陵。

  豆瓣的资料(截至2008年四月)

  1、广州市新华书店古籍书店:天河广州购书中心1楼。

  2、广州市新华书店古旧门市:东川路东山书城4楼。

  3、文津阁:海珠区新港西路85号二楼(学而优旁边,百佳超市对面)。

  4、宝山书屋:长寿西路132号。

  5、文昌南路名酒交易市场对面的西圣古玩城内有10来家古旧书店(离上下九的广州酒家很近,前一段有几家搬到海珠中路“纵原”三楼了)。

  6、纵原邮币卡交易中心(海珠中路288号穗安楼)二、三楼。

  7、荔湾路荔康旧货市场内,有六七个档口。

  8、中山图书馆地下室湘天特价书店。

  9、华工东侧门对出华农正门一家很小的旧书店。[在五山街招待所那栋楼左侧的小巷里]

  10、 华农五山花园市场旁新开的旧书店,从麦当劳旁边的小巷进去约100米,经过好当家超市。

  11、石牌成衣综合市场二楼c21档书农书屋,20平米左右。

  12广州市冼村西华大街13号一楼有一间旧书店,经营范围广泛,价格较便宜。

  13、两脚书橱中大分店,在中大教工活动中心长廊下

  14、两脚书橱暨大新店,在暨大西门、北门之间,也就是公交车站后面。现在的招牌“瀚风书店”是别人的,据说将改名。

  15文明路文德六巷卖旧书的小店

  16荔湾区恩宁路有一家,就是下九路向西直走,在马路南面

  17晓港中马路九十七中附近,马路西面

  18芳村陆居路通往明心路有条叫二沙地的小路,有家不算大的旧书店

  1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近有一间学友书店的新书75折,二楼有旧书

  春田花花书友会资料(至二〇〇八年三月十六日)

  广州旧书店地图

  (注:以下为网上资料整理,很多可能需要证实)

  1文津阁:新港西路85号二楼,仍然在学而优旁边。

  2两脚书橱:石牌东天马通讯城二楼和石牌购物中心二楼。

  石牌东店:广州市石牌东路87号达高商场(C-STORE便利店对面)二楼

  电话:020-87503473

  龙洞分店:广州市龙洞迎龙商业街K01--06号2楼

  大学城分店:大学城南区商业区宏城超市首层L铺

  店主电话:020-33463293

  在中大教工活动中心长廊下有个分店

  3宝山书屋:长寿西路132号。(未经核实)宝山书店一定要去看看啊,是一个直的敬佩的老人开的

  4缺书店地址:广州天河林乐路天河小肥羊店对面(天寿路宝马车专卖店斜对面,朝晖苑一楼商铺)

  TEL: (020-38800816)

  营业:12:00~ 23:59

  5广州市新华书店古籍书店:天河广州购书中心1楼。(不可讲价)

  6广州市新华书店古旧门市:东川路东山书城4楼。(不可讲价)

  7东川路口东山美术馆三楼电梯口旧书店。

  8文昌南路名酒交易市场对面的古玩城内有10来家古旧书店(离上下九的广州酒家很近)。(未经核实)

  966路车在多宝路站下车往多宝路方向路边藏身于一家废品收购站里的旧书店(广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附近)。(未经核实)

  10纵原邮币卡交易中心(海珠中路288号穗安楼)三楼,二楼也有几间较小的旧书档口,一楼侧楼梯口也有一间;周六上午9点开始有散摊。

  11晓港西往泰沙路,中山图书馆背后某地下书店。(未经核实)

  12华工东侧门对出华农正门一家很小的旧书店。不过真的很小借借武侠小说还可以。书很杂。

  13中山图书馆里面有个地下书店,里面的书都是4折左右,书籍大多折扣,良莠不齐,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淘淘。

  14海联路的图书批发市场打八折.

  15华师大石牌校区西六学生公寓一楼有一家旧书店

  16中大西门附近,往前走,到十字路口很不显眼的,但别致,有个”博尔赫斯”书店

  17中大西区里面也有一个不定的旧书市场,就在丝情隔壁

  18华工东门出去,五山路,未走到“五山书城”之前,也有一家旧书店,笨牛书店,多的是一些教科书相关的书。

  19石牌东的两脚书橱,一直没有找到,却惊喜的发现一家叫“书农”的旧书店。很多旧书,很旧的书。有空去淘淘,应有收获。石牌东的“两脚书橱”在“书农”以南,龙洞的两脚书橱仍在,大学城的两脚书橱也仍在:)

  20烈士陵园对面的岭南艺术大厦那里4楼有一个 顶楼有表现咖啡 是个不错的休息地方 而且那里的盗版碟质地不错 价钱就贵点

  21黄埔村。。黄埔技工学校旁的基立村的小巷里,有一家小旧书店。。 偶在那里淘到过傅雷《美学二十讲》,香港三联的。3文钱就好哈~

  22在文明路文德六巷那里也有一间旧书店,小说比较多……

  23广州市冼村西华大街13号一楼有一间旧书店,经营范围广泛,店面较大。价格很便宜。那里的旧书种类很多有管理类的美术,英语类,建筑类的,还有五六十年代的古籍旧书名人字画,线装书,还有过期的杂志

  24中山五路北京路口和流行前线那几个过期杂志摊

  2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近有一间学友书店的二楼也有很多旧书,价钱也很低

  26天河书城五楼的必得书店还不错,虽然小但总体感觉比较特别,还有很多有意思的书签笔记本之类的

  27文明路也有一间买卖旧书的小店 在德政路和文德路之间一段的某条阴暗小巷里

  28荔湾区恩宁路有一家,就是下九路向西直走

通海县地处滇中偏南,位于云南省中南部,东经102°30′26″——102°52′53″,东西长3797公里,北纬23°55′11″—24°14′49″,南北宽3622公里,东与华宁县接壤,西连红塔区、南与石屏、建水交界,北与江川毗邻,隶属于玉溪市,全县总面积721平方公里,坝区占2163%,山区和河谷占7837%。全县辖三乡六镇,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263万人,世居汉、彝、回、蒙古、哈尼、傣等1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39%,兴蒙乡是蒙古族在云南的唯一聚居地。通海境内自然环境优美,县境由盆地,中山、河谷三种地貌构成,全县地势北高南低,杞麓湖盆区由西南向东南倾斜。县城海拔1820米,最高海拔2441米,最低海拔1350米,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高原凉冬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冷暖相宜,四季如春。年均降雨量875毫米。杞麓湖是本县的重要湖泊、水位43米时,湖的东西长104公里,南北宽48公里,面积3686平方公里,库容1486亿立方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南部的曲江河、过境长度约19公里。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秀山,座落在县城南边。位置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部,介于东经102°30′25″-

102°52′53″,北纬23°65′11″-

24°14′49″之间,东西最长39公里,南北最宽3615公里,县城所在地秀山镇距省会昆明市125公里,距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47公里。总面积721平方公里,四周分别与华宁县、峨山县、江川县、红塔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建水县相邻,是历史有名的滇南重镇及经济和手工业发达的地区。其中秀山、四街、河西、杨广、九街、纳古、兴蒙7个乡(镇)为坝区乡镇,里山、高大为山区乡镇。自然环境形态概述县境以中山、平坝、河谷三大区组成,中山占7707%,平坝占2163%,河谷占13%,在四面环山的平坝中镶嵌着面积达36平方公里的杞麓湖,成为供给坝区用水及调节气候的重要因素,湖四周为平坦肥沃的农田,是全县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全县湖、山、河相间,最高峰为位于河西镇的螺峰山,海拔2441米,最低处为位于建水与通海交界处的马脖子,海拔仅为1350米,高差1091米。气候概述通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属中亚热带湿润凉冬高原季风气候,年温差小而昼夜温差相对较大,2002年平均气温为165℃,极端最高气温为299℃(6月9日),极端最低气温为10℃(1月13日);全年降水量为11234毫米,最高日降水1341毫米(6月30日);全年无霜期为276天,有霜日17天;年均日照总时数为22863小时,日照率52%,年辐射总量每平方厘米128079千卡。行政区划2002年末,全县有6镇3乡,即:秀山镇、河西镇、四街镇、九街镇、杨广镇、纳古镇、里山彝族乡、兴蒙蒙古族乡及高大傣族彝族乡,下属65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530个村(居)民小组,360个自然村。人口民族据全省人口抽样调查推算,2008年末,通海全县常住人口为3036万人,420人/平方公里,为省内人口密度最大县。比上年增加1700人,增长056%。公安人口统计年报,年末全县9个乡镇,65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533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为87630户,277382人,比上年增加1057人,增038%。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田勾町国故地春秋战国时,古滇上百部落史称百濮国,知名的有:以滇池为中心的古滇国;洱海周围的昆弥国;哀牢山一带的哀牢国;通海以南的田勾町国。这在顾炎武撰的《肇域志》中已有明白记述:“粤稽五典,已见三苗,及乎夏后殷周而降,或称万国来朝,而南方乃有百国,是为百濮:鄯阐国滇池,昆弥国大理也,田勾町国临安也,牂牁国乌蒙也”。

通海历来为临安之地,而且在元初改设治于通海的南路为临安路时,通海仍是滇东南政区的首府。则通海以南的临安之地为田勾町古国无疑,通海为田勾町故地也应无疑。

通海现存的最早一部志书记述:“成周时,滇名百濮国,楚威王使庄蹻将兵略巴、黔以西,出苴兰,至滇池,会秦夺黔中地,道不通,遂留王滇,立田勾町国(今之临安郡),通海隶焉。秦惠王使司马错伐蜀,近蜀滇地,皆入于秦。汉武帝建元中,遣司马相如通蜀、南夷。元鼎六年,遣中郎将郭昌、卫广,将兵击苴兰,遂平西南夷为牂牁郡,改田勾町为县,徙治通海”。乾隆《河西县志田勾町县考》也谓:“

田勾

町故县在通海县”。更有早者,明天启《滇志》云:“汉田勾町县址,在通海县北,即守御所城。蒙氏置都督府,段氏置节度使、改秀山郡,又为通海郡,元立宣慰司总管府,俱此地”。作为一省之志,别地未有此记述,独指通海御城为田勾町县故址这并非无稽之谈。汉时期——汉与田勾町密切往来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遣中郎将郭昌平西南夷置牂牁郡,统县十七,田勾町以故侯国与夜郎同属汉侯爵,此时的滇、田勾町与夜郎一样同属西汉政权中的小侯国,只是到西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武帝崩,由其子昭帝即位,益州二十四邑反,水衡都尉吕破胡击平之。后三年,姑缯及叶榆(今大理)又反,田勾町毋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助汉击反捕虏有功,与汉军正王平、大鸿胪田广明等大破益州。汉天子嘉之,以毋波功为第一,立

田勾 町波为田勾町因此,田勾町世世代代尊奉毋波为土主,建庙塑毋波像以祀。

东汉一段时间,田勾町故地通海与汉的交往密切,时局较为稳定,田勾町土著之民吸收汉文化大力发展农耕,这从县境镇海杨山出土的东汉烧水砖田模型可以看出。当时的通海渔耕兴起,平整规矩的水田中有水池供四周之田所用,田里刻划鱼形,表明当时通海渔耕经济的繁荣,也正是通海成为田勾町国首府及田勾町国后若朝代为滇南重镇的原因。唐时期——通海镇与通海城路“通海”一名,最早见于史籍者,当数唐樊绰撰的《蛮书》及欧阳修、宋祁等编撰的《新唐书》。《蛮书》为唐人记唐事,记有通海之名三处:一是在叙述云南界内程第一卷中,讲从安南至南诏首府苴咩城日程“从贾勇步登陆至矣符馆一日……至曲江馆一日,至通海城一日……”一是在云南城镇第六中专列通海镇记为“通海镇,去安宁西第三程(原书有误当为去安宁南第三程)”一是在汉旧黎州中记述:“从步头船行,沿江三十五日出南蛮,夷人不解舟船,多取通海城路,贾勇步入真登州,林西原,取峰州路,行量水川西南至龙河,又南与青木香山路直南至昆仑国矣(今缅甸地那悉林)。”樊绰成蛮书在唐懿宗咸通(公元860—874年)初,以书中所记多处见通海之名,可见唐时通海地位之高。另从全书所列的云南城镇看,只有雄镇东西又掌握诸蛮用盐的安宁和锁钥南北、唐朝前即是滇南首府的通海称镇,而且通海设置比安宁更高一筹,既为镇又设都督,是唐南诏的二都督之一。按唐制,置都督府於边境,为军事统治之据点。宋时期——大理国的孕育地唐南诏末,居于最高统治地位的蒙氏家族适应不了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其落后性与民族狭隘性同更高社会形态及熟习封建制的贵族发生了矛盾,他们求救于神灵、普建寺庙,“大寺八百,谓之蓝若,小寺三千,谓之伽蓝”,并铤而走险“两陷安南、邕管,一入黔中,四犯西川”,都未能挽回覆灭的命运,南诏政权终于在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被郑买嗣所篡夺,郑氏又被杨干贞所灭,不到10年,又被段思平推翻。

通海也正因为南诏时段氏的镇守,段思平建大理国后对自己发迹地的修建,又因其是大理国东部的首府,其历史地位大为显现。如段思平因“卜于秀山神祠”许过愿,得势后既建秀山神祠,又大建庙宇,大塑佛像,岁岁建寺,铸佛万尊。今考通海秀山的寺庙基础也就是在大理国时奠定,如现已确知的原秀山神祠(土主庙)和普光寺就是最早建于大理国时期,俗称的畔富泉实为纪念段思平舅的判府泉。到元军进入通海后,同样跟段思平一样,因为信佛而继承了秀山建佛寺的传统,续建了涌金寺、清凉寺、慈云寺,元人尊崇段思平,还在驻地曲陀关建天子庙祀段思平,在原河西境县西四十里的碌碑乡天寿山建段将军(思平)庙,近年从白塔心出土的大理国及元代墓之盖片碑铭文中,出现“通海郡”、“秀山郡”地名也证实了古籍称“段氏改秀山郡,复立通海郡”之史实。元时期——通海都督府、临安路治通海自汉田勾町县 治于此后,唐南诏立都督府,宋大理国中置通海节度。到元·宪宗四年(公元1254年),忽必烈率元军攻克大理,留兀良合台追大理国末王段兴智至鄯阐(今昆明),虏兴智而得云南五城、八府、三十七部。削段氏帝号,赐以虎符,令其总管大理等处。安抚已附之民,招集未降之国。忽必烈北返后,留大将兀良合台率军攻克未降之国,在攻克乾德哥城(今澄江)时,兀因病而委军事于子阿术,阿术率军继续攻打有兵四万的阿伯国(通海),攻入城而阿伯国举国降,在通海置南路总管府领通海以南地。明时期——通海御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春,在明军上年攻取云南省城,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逃至晋宁投滇池自杀后,于今分遣将士略建昌、澄江、临安、元江等处,云南大定,分设军卫、犬牙相制,以守其地。通海因是元临安路治,路当要冲,虽然府治迁于建水,但在通海设守御城,在县东北,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指挥陈镛创立土城。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指挥储杰砌以砖城。周二里,高一丈七尺。开四门,东泰和,西庆丰,南迎薰,北镇海。池(濠沟)阔一丈八尺,深一丈。此城历经明清二朝,经不断修建,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还在,南城濠一段于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县长李璋倡建新市场时填埋。北城濠一段一直到1970年通海大地震时还在,后被填埋建公厕,为今烟草招待所东西延伸,镇海门石额尚存。

明代县城寺庙有,广福寺、妙高寺、白龙寺、香岩寺、观音阁、玄天观、真庆观、灏穹宫以及河西的天王寺(天子庙)、大福寺、慈荫寺、海金寺、北极宫、碧山观音阁。清时期——清之通海河西县因明初已将临安府治迁于建水,通海县曾设御驻军,政治仍由县管。通海万历三十九年知县杨翘瀛以土寇攻劫,民不宁居紧连御城建县城于秀山之麓;又于大桥建一土城,防护客店,方便往来商贾。

明·永历丁亥(公元1647年),土酋猖乱中,县治城被毁,大桥迎恩城也毁于兵燹。至清初,县署寄置于御城北门内。而且在康熙五年,上峰裁御归县,以通海地当要冲,凡附近州县屯田,不准分割,仍属通海。康熙六年,奉旨圈拨近省州县卫所田,给平西亲王吴三桂兵丁口粮,从此通海军民田尽圈。通海旅游秀山公园通海县城南有山名“秀”,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点苍山同列云南四大名山。秀山翠树苍林间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众多古寺观,史载唐代山上始建庙宇,元、明、清时遂成佛教圣地,素有“秀甲南滇”的美誉。

通海县城临水依山,秀山紧靠其南,俯临城镇,点缀成一幅秀丽的山水图卷:前有杞麓湖波光澄碧,中有城镇屋舍俨然,后有秀山群峰列翠,颇具江南景色。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钱南园在其《雨宿通海》中云:“孤城临水背依山,记在江南烟雨间”,道出了此山水城郭的特点。

秀山最古老的寺院有三:一是山麓之句町王庙,今已废。据说系大理国王段思平所建,原铸有丈八全身句町王毋波像。庙之东,为三元官。据县志载,宫内曾有一株茶花,花瓣落地,仰而不俯。此花早已不存,但有关它的传说,却引起骚人墨客的佳兴,为之题咏甚多。

秀山的第二古寺为山腰偏东的普光寺。据称此寺始建于五代,扩建于大理国道隆己酉十一年,即宋理宗淳

九年(公元1249年)。寺内有元碑,年代久远,古色古香。寺内供奉神僧李畔富,传说他是新兴州(玉溪)人,到通海削发为僧,因见通海湖水浸*田地,百姓稼穑艰难,于是他开凿落水洞,让湖水降落外地,湖四周出现良田万亩,百姓安居乐业,故在此建堂以祀之。昔人杨仲琼有诗赞他:

滔滔洪水一方愁,卓锡穿通入海流。

在昔若无僧畔富,至今哪得秀山幽。

寺内尚有砖石堆砌的“畔富塔”。靠山南有天然沙岩一块,中凹可蓄泉水数挑。泉水涓涓,叮咚不息。其水清涧,名曰“洗地”。寺外石岩山下,芳草鲜美,杂树丰茂,畔富坐化墓位于其间,有明崇帧年间刻石。

年代古老而规模最大的建筑是位于秀山峰顶的涌金寺。相传起于西汉,时称青山寺。晚唐及元时扩建,更名涌金寺。其寺字规模宏伟,殿阁雅丽,山门前是一石砌平台,登此可以远眺杞麓湖,波光粼粼,田畴平展,树树若颀,令人心旷神怡。入寺,正中为“秀山古柏阁”,其名乃书法家许弘勋题书。并悬有郡人,法家阚帧兆书写的匾额“千峰翠”。阁有圆门,面北而开,高瞻远望,使

人胸怀为之一爽。两侧是联甚丰、许弘勋题的“湖空山气静,阁回树光寒”,以其江潇洒的笔法和典丽的诗意引人注目。

还有一副雅俗共赏的回文对联:

秀山轻雨青山秀;香柏鼓风古柏香。

寺内最为人称许的是宋柏和元杉。古柏苍劲虬枝,宛若一个垂须飘髯的长者。香杉荫森蔽日,撑霄拂汉,巨干需四五人才能合抱。据说六棵香杉乃元僧铁牛手植,距今已600余年。游人会聚最多、建筑十分考究的是清凉台。台始建于晚唐,历代重修。寺处山之中部,寺前浓荫密蔽,远处湖光依稀可见;寺后则山峦起伏,凉风不断;寺内花木繁茂,积翠凝香。寺门有悬联,恰道出了进入此寺的感受:层台云敛双湖碧;古殿民生六月寒。入门向左转,进入“小西天”,乃一庭院,花台盆景,芳菲竞妍。再往北,是一间高朗的殿堂,堂外为木栏长廊,清风徐来,山光照槛。在此简槛寄兴,饮茗小憩,即使炎夏酷暑,也使人顿觉爽气袭人,清凉无限。正庭再往东,即步入“武侯祠”。祠内庭院中有一株杏树,如巨伞长臂,使庭中绿荫遍地。楼前悬匾“风流天下闻”。纪念诸葛武侯的对联则悬在中楼,其联云:“千秋出师表;五月渡泸人。”秀山建筑的设计与布局颇具匠心。秀山有亭7座:在登瀛桥东有捐秀亭,枝叶拂着亭沿,确是“秀色可餐”。在竺国宫前杪林岩石上有供人促膝谈心的绿杉亭。在红云殿的西侧有

通翁亭,海月楼之西有“寄亭”,清凉台下东侧有“三才亭”。慈仁寺之东北山顶有“曼倩鸿亭”,清人有联云:“斗酒狂邀千里月,片帆飞渡花湖秋”。由清凉台往西行,幽径逶迤,翠筱夹道,与西山相对的松林里,便是“凤仪亭”。昔人赠以美名曰“凤亭花雨”。今修复,且立地震纪事碑于亭内。

通海秀山在明朝时曾与昆明金马山、碧鸡山,大理的苍山共称云南四大名山,素有“秀甲滇南”的美誉。汉代在此辟山林,建古刹,立亭园,元、明、清进为佛教胜地,民国时期置为公园。经千百年来的扩建修缮,逐步成为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1987年12月被列为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杞麓湖杞麓湖位于通海县城北,风光绚丽,婀娜多姿,每当风平浪静,天空一碧如洗之时,湖面从东到西便出现一条长达数丈的湛蓝色带,古人称这奇景为“湖水拖蓝”,是通海八景之一。沿岸烟柳迷茫,平畴千顷,

村落棋布。

杞麓湖属南盘江水系,又称通海湖,面积4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约15米,水容量149亿立方米,盛产鲤、鲫、大头鱼等许多种鱼类。湖畔平畴沃野,盛产稻、麦、烟等作物。

杞麓湖,在唐代时称为“海河”,后又称“通湖”。元代水位高到杞麓山(今凤山)脚,故又名“杞麓湖”。迄今湖东面的落水洞,两旁悬崖高峻,峭壁耸峙。相传,远古时杞麓湖湖面宽广,茫茫苍波,无出水口,是神僧畔富用锡杖凿通以后现出千顷良田。湖北面的沙沟嘴,直伸进湖内。四周植柳种花,景色独秀,是避暑的好地方。畇町王庙(土主庙)位于秀山北麓公园坊上数十米处,是秀山古建筑群建筑年代最早的寺庙之一。

后晋天福二年(公元九三七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讨伐大义宁国的杨干贞时,普在此地祈神护佑出师顺利。出师后,果然势如破竹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后,段思平重修了此庙。明、清两代曾以修缮,一九八五年又作了部分的修缮和扩建,今为一进两层四合大院。

畇町王庙正殿石基高142米,三开间,面阔131米,进深95米,通高10米,用柱18根,抬梁式木构架,一斗二升二迭大型斗拱支承前檐屋架。整体形貌古朴庄严,雄伟。

一九八五年扩建时,扩宽和加高了前殿并在前殿左前方临县城处新建一长廊,正前方空地辟为老年人娱乐健身的场地。通海曲陀关曲陀关在今通海县河西以北30华里,是元代“临安元江车里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所在地,这是当时设立在滇南的最高军政机关。元代蒙古族的都元帅阿喇帖木耳曾经驻治此地。

景泰《云南图经》说:“曲陀关,一日万松营,河西县北20里,其顶平衍,中有甘泉38穴,400条岗环抱,茂林葱翠,南望山光水色,奇胜莫比。”明代天启《滇志》中也说:“元帅府,在县(河西)北三十里,夷名曲陀关,又日万松营,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建。皇庆、延民间人物繁盛,市肆辐辏”,这说明距今700年以前,曲陀关确实是一个繁华的军事要塞。

在曲陀关半山腰上,有口水井叫“马刨井”,常年四季,喷珠吐玉,水源旺盛,清澈见底。传说当年忽必烈带领蒙古族大军征战来到这里,险峻的山道上荒无人烟,军困马乏,无水可饮,行军非常困难。正在无法可施的时候,忽必烈骑的高头战马在悬崖上扬蹄嘶鸣,马蹄不断地在地下翻刨,尘土飞扬,不一会儿,马蹄刨出了一个小凹塘,泉水滚滚而出,供人马饮用,这就是“马刨井”的来历。宋朝古柏宋朝古柏植于秀山涌金寺大院内,距今已历千年,是秀山"三绝"之一。树高20余米,干围3米余,如一苍龙盘恒凌空。老干虬枝,虽历尽沧桑,饱经风霜,仍黛色如初。赏之,使人顿生钦佩之感。清初通海书法家、诗人阚祯兆的七言诗《秀山古柏行》从诸多侧面赞誉了她。白龙寺白龙寺创建于明成化年间,面积为334平方米,单檐歇山,抬梁式结构,为一进四合院。

白龙寺隐藏于秀山主峰"螺峰绝顶"东南侧的苍松之中,环境十分幽静。寺侧有"白龙、乌龙"二潭,潭水清冽甘甜,四季潺潺。相传:"`白龙、乌龙`原是二蛟,常兴风作雨,相互争斗,鏖战时,伴有倾盆大雨,危及民生,一仙人怒之,服二蛟置于秀山之麓。之后,二蛟不复为害成其为"龙",并常年涌出清泉供路人饮用"。人们为纪念服蛟的仙人和涌泉的二龙,遂于潭侧建寺称白龙寺。宋代瓦通海,自唐南诏设立军事重镇“通海镇”,之后为“通海都督”,再后又为“通海节度”。到了大理国初期,改为“通海郡”,郡守亦称“节度使”。因为历史远去,历任官员姓名难以考据,所设行政区名称只能在《蛮书》和《野史》中查阅得到。

五代后唐,南诏政权已数易新主,社会动乱,兵戈频仍。此时的云南,频繁的战争使“西爨白蛮,东爨乌蛮”的各个部落分别割据。就在这时,天开慧眼,降生了一个神奇勇武的人物,这就是段思平。

段思平做了大理国王后,为了表答通海给与他成功的恩情,在通海做了几件事。

第一,改通海郡为“秀山郡”,以对秀山的钟爱之意。

第二,改秀山为“玉隐山”,因为思平一生信佛,做国君几年后就出家在祥云水目山当和尚,法号“玉隐”。与其“玉隐”来恩隐秀山,如今秀山上还能找到印有“玉隐山”的砖瓦(见图)。

第三,在秀山广辟寺院园林,故《野史》有:“祠秀山诸神”即为秀山诸神灵建盖寺庙。

第四,特意派军用几十匹骡子驮来生铜为秀山铸佛像七十余尊,故《野史》有:“平年年建寺,铸佛万尊”的记载。

自段思平创立大理国到大理国被元朝灭亡前的283年中,通海一直是秀山郡的首府(元朝统一云南后,通海一直沿称“秀山郡”),两百多年的文化积淀,如今还看得到大理国的砖瓦,大理国后期即南宋的古建筑秀山古柏阁。而段思平在通海的传说故事还在民间流传。河西古镇到通海,不到河西古镇走一回,你将会感到遗憾。因为这里有千年的历史、众多的文物古迹、多彩的小城文化。历史悠久的河西古镇早在明成化年间就是县治所在地。到明崇祯时已发展到有一定规模,政治、文化、经济比较发达,城镇设施基本完善的滇中名镇。近几年来,河西镇、在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实施中,注重把小城镇的建设与保护文化遗产有效地结合起来,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和民间资金的投入,按照原址原貌的原则,不断修复了许多文物古迹,使河西这座千年古镇依然风韵长存。纳古镇纳古镇,一颗闪耀在杞麓湖北岸的民族之星。这里居住着勤劳、勇敢、聪明的回族兄弟。这里是我国著名翻译家纳训和中阿文化交流的使者——纳忠的故乡。这里有着云南最大、宏伟壮观的清真寺。这里是通海县新近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园区。

一脚踏进纳古镇,仿佛进入了东方阿拉伯世界,宽敞绿树成荫的花园大街,豪华、气派、典雅、造型各异,具有阿拉伯特点的建筑物以及数百个民营、私营企业等将使游客目不暇接。步入清真寺,令游客惊叹不已的是高耸直立着的教拜楼,豪华气派的大厅,回族群众在做礼拜的壮观场面等等。从清真寺里出来,进入纳训、纳忠两位名人的故居,不久可了解到他们十分精彩的人生故事,还可研究通海纳古旧时回族民居的建筑结构。

纳古民间有“三绝”,小刀、美食、“马老表方便面”。在大大小小的商店里,你将买到这种手工制作的“纳古回族小刀”。别看这种小刀平平常常,它的制作工艺可是这里回族群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其特点是钢火好,刀刃锋利无比,使用起来很方便。来一回纳古不吃一餐回族特色菜叫做白来,这里的“油淋牛肉干巴”、“牛肉冷片”、“凉白鸡”等菜肴,口味可不一般。不信,你可亲口尝一尝。还有“马老表方便面”很受顾客欢迎。例如2003年、该产品一在“昆交会”露面时,就被人们抢购一空。通海文化花灯花灯在通海是广泛流行的剧种,老少喜爱。通海花灯有彝族花灯和汉族花灯两灯。彝族花灯详见本章节《多彩的彝族音乐舞蹈》部分。汉族花灯起源于明代汉人移入的小曲演唱,形成于清代中叶,厉家屯的祁竹卿、云龙的张云坤及七街的杨绍清等活动最早,先是在迎神赛会上边走边舞边唱[十二属]等花灯小曲,继而演变为在年节和集市上作“团场”演出。由于通海是交通码头的货物集散地,人员来往甚多,对文化艺术的需求量很大,加之年节庙会活动不断,促进了花灯迅速发展。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正月,县城由赵传鎏主办大放花灯三天,城乡灯班云集一堂,热闹非凡。民国初期,玉溪、昆明、弥渡、大姚等地花灯的大量传入,使通海花灯成为集各地特色的综合艺术。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河西一带的花灯由叶索、马开林等首次搬上舞台演出具有故事情节的《包二娃接姐》及《秦雪梅吊孝》,使通海花灯从“团场”向戏剧过渡为“新灯”,并使“新灯”与“老灯”共存。此后,全县乡镇村的花灯班纷纷建立,兴蒙蒙古族乡也兴起花灯热,组建了“仙岩乡下渔村游艺花灯队”活跃在乡内外。

古籍标点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识字辨义是标点古文的前提。

(华佗)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三国志•华佗传

华书局1959年版》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亲中人有病如成者。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商务印书馆《韩昌黎集》下)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

2要熟悉文言的词法句法。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中华书局1954年《古文句读释例》)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3要掌握足够的古代文化知识。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仔《苕渔隐丛话》, 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胡《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史记•天官书》云:“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左右将。”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资治通鉴》标点本)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4充分利用文言虚词。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曹植《与杨修书》,中华书局1977年版《文选》本)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左传•襄公三年》,中华书局1957年版《春秋左传读本》)建一官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5充分考虑行文特点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江淹《别赋》)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

步骤:

1统揽原文,了解大意

快速扫描,在统揽原文的基础上掌握大意

2铅笔点断,不计符号

充分利用尾句 的语气词 ;韵文的韵尾;对句和古人的注疏等。

3细查文意,选择符号

对疑难之处要仔细分析,根据文意选择符号。

通览全文,最后确定。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