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楚竹书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3收藏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楚竹书内容,第1张

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已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至九册,列举如下:

1、《孔子诗论》、《缁衣》①和《性情论》。

2、《民之父母》、《子羔》、《从政》、《昔者君老》和《容成氏》。

3、《周易》、《中弓》、《恒先》和《彭祖》。

4、《采风曲目》、《逸诗》、《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脽》②、《柬大王泊旱》、《内豊》、《相邦之道》和《曹沫之陈》。

5、《竞内建之》、《鲍叔牙与隰朋之谏》、《季庚子问于孔子》、《姑成家父》、《君子为礼》、《弟子问》、《三德》和《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

6、《竞公疟》、《孔子见季桓子》、《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平王问郑寿》、《平王与王子木》、《慎子曰恭俭》、《用曰》和《天子建州》甲乙。

7、《武王践阼》、《郑子家丧》、《君人者何必安哉》、《凡物流形》和《吴命》。

8、《子道饿》、《颜渊问于孔子》、《成王既邦》、《命》、《王居》、《志书乃言》、《有皇将起》、《李颂》、《兰赋》和《鶹鹂》③。 备注:①《缁衣》的“缁”原从纟从才。以“缁”代替,下同。②《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脽》的“脽”原从月从隼。由于无相应字符,以“脽”代替,下同。③第八册即将出版,内容由濮茅左提供。

9、《成王为城濮之行(甲、乙本)》、《灵王遂申》、《陈公治兵》、《举治王天下(五篇)》、《邦人不称》、《史蒥问於夫子》及《卜书》。 《孔子诗论》,马承源释文考释。存简29支,完简1支,约1006字。内容可分四类:第一类不见评论诗的具体内容,只是概论《颂》、《大雅》、《小雅》、《国风》。第二类是论各篇诗的具体内容,通常是就固定的数篇诗为一组,一论再论或多次论述。第三类为单简上篇名是《国风》的。第四类是单支简文属于《国风》、《大雅》,《国风》、《小雅》等并存。

《孔子诗论》与《子羔》、《鲁邦大旱》篇在字形、长度、简形上一致,整理者认为三者内容有区别,而按整理前后先发表《孔子诗论》。

《缁衣》,陈佩芬释文考释。存简24支,完简8支,计978字。其中重文10字,合文8字。简文均为单面书写,书于竹黄。完简长543厘米,满简书写,两端不留白,简文结构稍长,笔画较粗,横竖匀称,三道编线。简文中有分章符、重文符、合文符,结构严谨。全文以“子曰”为各章起首,章末字下有墨钉,以示结束,全篇有23章。

《性情论》,濮茅左释文考释。可按文意排列的竹简40支,完简7支,另有严重残损者5支,计字1256个。简长57厘米,为第一批收购中最长的竹书。书体工整严谨,字距划一,属此类书体的还有《周易》、《恒先》,当为同一人书写。

简文与郭店简的《性自命出》篇大体相同。《民之父母》,濮茅左释文考释。共14简,397字,基本完整,保存良好。无篇题,由整理者根据简文主题而定名,内容大体见于《礼记·孔子闲居》及《孔子家语·论礼》,为孔子与子夏关于“五至”“三无”及所谓“五起”的问对,于认识儒家道德观有重要参考价值,亦有助于澄清《礼记》及《家语》的面目。

《子羔》,马承源释文考释。共14简,395字,无完简。篇题书于第五简的背面,内容为孔子答子羔问尧、舜禅让及禹、契、后稷依次为天子事,与《大戴礼记·五帝德》及《史记·五帝本纪》所载五帝系统不一,但有关此五位帝王的事迹,则与通常所说不异。

《鲁邦大旱》,马承源释文考释。共有长短简6枝,残存208字。内容记述鲁哀公就鲁邦大旱事求教于孔子,孔子答以祭祷无助于事的问对,以及孔子与子贡关于此事在民众中的影响的讨论。

《从政》(甲乙篇),张光裕释文考释。以竹简长短不同,又分为甲乙两篇。甲篇简18枝,519字;乙篇简6枝,140字。文中提出从政者应致力于“敦五德,固三誓,除十怨”,并作了具体解释,与《论语》、《礼记》等儒家典籍的相关说法可互相参证,为儒家政治思想方面的新资料。

《昔者君老》,陈佩芬释文考释。简4枝,158字。无篇题,整理者根据首句内容而定名。四简均不能连读,缺失数无从估计。内容大略为国君自衰老至崩逝,太子朝见过程中之礼仪规范的有关记述。

《容成氏》,李零释文考释。有篇题,共存完残简53枝,约2200字。内容为有关上古帝王的传说,可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讲容成氏等21位最古的帝王;第二部分讲帝尧以前的高辛氏;第三部分讲帝尧;第四部分讲帝舜;第五部分讲夏禹;第六部分讲商汤;第七部分讲周文王和周武王。文中谈及禹分九州,其州名与《尚书·禹贡》等书所见有异。文王平九邦一事,邦名向所未闻,汉儒不能详其说,于此文可以得到补足。 《周易》,濮茅左整理、注释。共58枚简,涉及34个卦内容,1806字,是已经公布的三批竹简中篇幅最大的一篇。它是迄至二十一世纪初发现的最早《周易》文本。完简长44厘米,三道编绳,每简书写约44字,书体工整严谨,字距等同。竹简中所出现的红、黑六种标号,为历史文献中首见。这些标号反映了阴阳转换、互为因果的易学理论。

《中弓》,李朝远整理、注释。战国佚书,共28枚简。中弓是孔子弟子,孔子比喻他为“犁牛之子”,称他是有德行的弟子之一。全文采用问答形式。

《恒先》,李零整理、注释。共13枚简,为战国道家佚书,是一篇首尾完整的道家著作。497字,完简长395厘米。三道编绳,书体和《周易》相同,当为同一人所书。第三简背有篇题“恒先”两字。

“恒先”是指先天地而生,独立不改,周行不殆,为永远创造力的“道”。

《彭祖》,李零整理、注释。战国的道家佚书,存8枚简。彭祖,名篯铿,也称彭铿。因世居彭城,所以称为彭祖。彭祖是古代传说中的寿星。楚竹书中关于彭祖的记载,说明在战国时代已经开始有彭祖其人的传说。《采风曲目》,马承源释文考释。存6简,残损过甚。最长简为561厘米。内容是五声中的“宫、商、徵、羽”四种声名及各所属歌曲的篇目,尚未发现“角”的声名。

《逸诗》,马承源释文考释。残简2篇,无篇名。

《昭王毁室·昭王与龚之脽》,陈佩芬释文考释。共10简,共388字。均单面书写于竹黄,字体工整,字距划一。内容由《昭王毁室》和《昭王与龚之脽》两篇文章文章合成。《昭王毁室》叙述昭王新宫建成后,因服丧者诉说亲人葬在新宫下而毁宫。《昭王与龚之脽》内容多残,不能通读,略述昭王因大尹之言,先不见,后才见龚之脽。

《柬大王泊旱》,濮茅左释文考释。23篇,总601字。竹简两端平齐,长24厘米,字体舒展,工而不苟,字距相近。竹简无标题,整理者以全文首句为篇题。柬大王即楚简王,简文记载楚国在面临王病,国家大旱的重患交迫下,楚简王及同僚所表现的无奈。内中涉及有关军事、官制、医学、气象、宗教等方面内容,应非儒家专属文献。

《内豊》,李朝远释文考释。共10支简,完简4枚,长442厘米。第一简背原题内豊。所记内容多与《大戴礼记》中的《曾子立孝》等相关,论“为人君、臣、父、子、兄、弟之道”,凡事但言在己者,不论在人者;并以“君子曰”敷论孝子事父母之道。李朝远认为或与《礼记·内则》有关。

《相邦之道》,张光裕释文考释。残存4简,共107字,原无篇题,整理者以末简记孔子与子贡答问,涉及相邦之道,因以名篇。

《曹沫之陈》,李零释文考释。共45支简,内容记鲁庄公与曹沫之问对。前12支简论政,后33支简论兵,篇题《曹沫之陈》,应是归为兵家之说。 《竞内建之》,陈佩芬释文考释。共10简,简长428至433厘米。书体工整,字距基本相同。第一简后有篇题。记述隰朋和鲍叔牙与齐桓公的对话,劝诫桓公行先王之法,善待百姓。

《鲍叔牙与隰朋之谏》,陈佩芬释文考释。共9简,共340字,简长404至432厘米。书体工整,字距相同。有篇题,内容亦为鲍叔牙与隰朋直谏桓公要借鉴夏商周代兴的原因,并警惕竖刁与易牙。

《季庚子问于孔子》,濮茅左释文考释,共23简,完简长38厘米。原无篇题,整理者据篇首句而定名。记载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归鲁之事,全篇以问答形式,记录了孔子对治国兴鲁的看法。

《姑成家父》,李朝远释文考释。残简和完简共10简,完简长442厘米。原无标题,整理者据篇首四字而定名。内容与春秋中期晋国三郤有关,记述三郤在见恶于晋厉公之后的行事。

《君子为礼》,张光裕释文考释。共41简,完简541至544厘米。内容为孔门弟子与孔子之间的答问。

《弟子问》,张光裕释文考释。共25简。内容为孔门弟子与孔子之间的答问。

《三德》,李零释文考释。残简和完简共22简。原无篇题,整理者补加。简文内容多言天地与刑德之关系。

《鬼神之明·融师有成氏》,曹锦炎释文考释。共8简,完简长53厘米。《鬼神之明》原无篇题,整理者据简文内容主题定名,为《墨子》佚文,有关鬼神有所明和不明的问题;《融师有成氏》原无篇题,整理者据篇首数字而定名。叙述上古传说人物故事。《竞公疟》,濮茅左整理、注释。原题,篇题位于第二简上段背部。本篇残存13简,总489字,其中合文二、重文一。缀合十例。缀合后推断,完整竹简两端平齐,满简书写,原长应约55厘米,三道编绳。“竞公”即齐国国君齐景公,公元前547至前490年在位。简文记载了围绕齐竞公病甚,而引起的朝廷内部激烈争议之事。老臣晏子直谏齐竞公,使祝、史两大夫得免,割、棃受处。简文为研究齐国历史、宗教、哲学、医学、治国策略、以及《晏子春秋》的取材、成书年代等方面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孔子见季桓子》,濮茅左整理、注释。篇题取用全文首句,原无篇题。共27简,总554字,其中合文6组。在流传过程中折损严重,存简也无完整者。根据竹简的现状可知:原完简两端平齐,长约546厘米,三道编绳。本篇为儒家的重要佚文。全文以对话形式记载了孔子与季桓子的有关讨论。时间约在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至前496年(定公十四年)的十年间。篇末附有《季桓子与孔子的相关系年》。

《庄王既成·申公臣灵王》,陈佩芬整理、注释。本篇共9简,由《庄王既成》和《申公臣灵王》两篇合成。前篇《庄王既成》的首句与后篇《申公臣灵王》的首句同在第四简上,篇间由墨钉划分。《庄王既成》三简半,简长约33米余,皆完简,两道编绳。共93字。第一简背有篇题“庄王既成”。记载了庄王与重臣子桱的对话,讨论的中心是楚之后人如何保住霸主的地位。《申公臣灵王》五简半,原无篇题,佚书,全篇117字,是一篇完整的史籍。记载了王子回与申公相争王位,结果申公愿为君王臣事。

《平王问郑寿》,陈佩芬整理、注释。本篇共七简,皆完简,原无篇题,简长约33厘米余,两道编绳。佚书,共173字。记载了楚平王因国之祸败事而问郑寿,郑寿与平王有间,郑寿告有疾,不事到端正事。

《平王与王子木》,陈佩芬整理、注释。本篇共五简,皆完简,原无篇题,简长33厘米,两道编绳。佚书。记载了楚平王命王子木至城父事。有关事迹亦见于《史记·楚世家》、《左传·昭公十九年》。

《慎子曰恭俭》,李朝远整理、注释。本篇共6简,第三简背有篇题“慎子曰恭俭”,简长32厘米,两道编绳。佚书,共128字,合文二。文中提出了“恭俭以立身,坚强以立志”“均分而广施”等思想。慎子即慎到(约前395-前315年),战国时赵国人,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讲学,负有盛名。

《用曰》,张光裕整理、注释。本篇共20简,原无篇题。佚书。文由“民之初生”起说,多谈及民生国政大事。文中多警世之语,如:“唇亡齿寒”、“莫众而迷”等,强调慎言的重要。篇中诸节之间,每见叶韵,对楚方言音系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天子建州》甲乙两本,曹锦炎整理、注释。甲本完整,共13简,全篇407字。乙本11简。《天子建州》分为两章,章未均有章节号标注。儒家文献,所记主要关于礼制,其中有些内容可以在今本大、小戴《礼记》中见到相似记载,从其内容和篇章结构分析,属“礼家杂记”,为研究先秦时期的礼学提供了资料。也对了解和研究荀子思想及其学术传流也有一定帮助。《武王践阼》,陈佩芬释文考释。存15简,原无篇题。全篇以问答形式,记述了师尚父告武王以丹书,武王铸铭器以自戒之事,内容与《大戴礼记·武王践阼》篇相合。

《郑子家丧》,陈佩芬释文考释。凡甲、乙两本,各7简,原无篇题。全篇记述了郑子家丧,楚国以子家颠覆天下之礼为由,出兵围郑,晋人救郑,晋楚战于两棠,晋人大败。其相关内容,可与《左传》、《史记》等相互参照。

《君人者何必安哉》,濮茅左释文考释。凡甲、乙两本,各9简,原无篇题。全篇记述了范乘因君王爱玉而力谏君王之事,今以范乘醒君之言为题。

《凡物流形》,曹锦炎释文考释。凡甲、乙两本,甲本存30简,乙本存22简。“凡物流形”为原有篇题,书于甲本第三简简背。全篇多以“问之曰”起首,有问无答,“自天地山川”,“次及人事”,层次清晰,结构严密。其体裁与性质,与屈原名篇《天问》极为相似。

《吴命》,曹锦炎释文考释。存九简。“吴命”为原有篇题,书于第三简简背。全篇大致可分为两章:第一章记述吴王率军北上,至陈国境内,引起晋国恐慌,晋军遂派遣使臣与吴交涉周旋,终使吴军离开陈国;第二章为吴王派臣下告劳于周天子之辞,文句大致同于传世本《国语·吴语》。

1:墨钉

又叫黑钉,古代刻本正文中,偶有一二字阙文,常刻成四方形或长方形黑地(■)表示,同时也便于以后补刻。

2:墨围

各书正文中为醒目起见,常将一些需要强调的字眼,如:“注”、“疏”、“重言”、“重义”等用墨线围起来,叫做墨围

1. 古籍:指1911年以前抄写、出版的图书(需指出:上述时间是粗线条的,处于保护利用需要,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书(古人所著)通常仍当“古籍”看待)

2. 版本: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式

3. 古籍版本学: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学科

4. 版本源流:广义上: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狭义上:每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

5. 文献考证法: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6.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版本异同,比较版本

7. 试验研究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物理化学实验),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定

8. 计量分析法:通过计量分析研究版本

9. 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纸四周的围线

10. 四周单边:四周边栏只有一条围线

11. 左右双边:左右边栏各有两条线组成的

12.四周双边:四周边栏都是两条围线的,又称文武栏

13.字栏:用 字组成的栏线

14.竹节栏:用竹节图案组成的栏线

15.博古栏:用各种乐器图案组成的栏线

16.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 界行和栏线有朱墨两色:红色栏线的叫朱丝栏;黑色栏线叫乌丝栏

17.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

18.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

19.单尾鱼:版心只有一个鱼尾

20.双尾鱼:版心有两个鱼尾

21.三尾鱼:版心有三个鱼尾

22.对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反者

23.顺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同者

24.以鱼尾虚实图案分:只有鱼尾外部轮廓的,叫白鱼尾

鱼尾轮廓用墨填写的,叫黑鱼尾

鱼尾由线条构成的,叫线鱼尾

鱼尾由图案构成的,叫花鱼尾

25.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的一条线。有粗细之分:粗的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

线黑口或细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白口刻有文字的叫花口

26.天头:也叫书眉,指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27.地脚: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28.书耳:也叫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用以书写篇名、室名等

29.书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

30.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一个长方形纸条或丝条,上面标有书名,书签常常请名人或师长题写

31.书名页:书衣之后题有书名的一页

32.书首:也叫书头,指书的上端

33.书根:书的下端截面

34.书脑:装订线右边的部分

35.书脊:也叫书背,装订线右侧的截面

36.副页:也叫护页、扉页,指夹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子。其作用:保护图书,防潮防蛀

37.包角:用细绢所包订线一侧上下之角,既美观又起保护作用

38.衬纸:修补图书时,在书页内所加的白纸

39.金镶玉:修补图书时,因书品太小,不可剪裁,书页之内衬一张长于书页上下两端的白纸,由于原书旧页如金之黄,新村白纸如玉之白,故名

40.书帙:包装卷轴装书籍的外衣

41.书套:书函的一种,指保护古籍的外套

42.四合套:外露书首、书根,仅包前后左右四面的书套

43.六合套:前后左右上下六面全包起来的书套

44.木匣:书函的一种,指专门盛放珍贵图书的木制匣子

45.夹板:夹在图书上下的两块木板

46.高广:书页的长度和宽度

47.书品:两个意思,1 指书籍大小;2书籍的新旧完损程度

48.序:征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

49.跋:图书在流传过程中写上的有关版刻源流、流传源流的文字

50.凡例:全书编制体例的说明文字

51.卷首:正文之前独立成卷的部分

52.卷末:正文之后独立成卷的部分

53.附录:正集之后的附加部分,和卷末的情况基本相同

54.外集:正集之外的部分

55.卷端:每卷正文前两三行表示书名、著者、编纂校刊姓氏、版刻情况的文字

56.小题和大题:小题指篇名,大题 指书名(古籍卷端书名写在篇名之下者,叫做“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57.牌记:刻书者用以宣传刻书情况的特殊标识

58.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黑色方块

59.墨围:为了强调“注”、“疏”等关键字眼,在其四周围上墨线

60.阴文:笔画凹下的字,多用于“注”、“疏”等字

61.白文:只有正文、不含注疏的本子

62.行款:书页版面的行数和字数

63.藏章:也叫藏书印,是古籍在流传中钤上的印章

64.帮手:指藏章、序跋等可以帮助鉴定版本的一些东西

65.古籍版本的类别:

以刻印时间分:

宋刻本:宋朝刻的书

元刻本:元朝刻的书

明刻本:明朝刻的书

清刻本:清朝刻的书

三朝本:南宋时,国子监刻书甚多,到了元朝,其书版被运入杭州西湖书院,稍事修补,继续刷印。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又将书版运至南京国子监,再次修补印行。因为这些书版历经宋元明三朝修补刷印,故名

递修本:书版残缺,经过多次修补印成的书

旧刻本:刻印时代不详的早期刻本

初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重刻本:根据原书本重新付刻的本子 其行款n不一定与原刻本相同

翻刻本:也叫覆刻本,是指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影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

初印本:书版刻成之后初次印成的本子

后印本:初印本之外同一书版的其他版本

以刻印地点分:

浙本:即浙江刻本。

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

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

江西本:即江西刻本

平阳本:即平阳刻本,平阳又叫平水,在今山西临汾一带,是金代和元代北方刻书中心

朝鲜本:即古代朝鲜用汉字刻印的书 因朝鲜古称高丽,故又称高丽本

日本本:古代日本用汉字刻的书,又叫和刻本

越南本:古代越南用汉字刻印的书

梵本:用古代印度文字书写的佛经

以刻印单位分:

官刻本:各级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所刻的书

家刻本:私人所刻的书

坊刻本:书商所刻的书

京本:即京城官本的简称

监本:国子监刻本

兴文蜀本:元代兴文署所刻的书

经厂本:明代经厂所刻的书

殿本:清代武英殿所刻的书

内府本:明清两朝宫廷内部刻印的书

藩本:明代藩王在封地藩府所刻的书

局本:清代各省地方官书局所刻的书

扬州诗局本:清康熙间扬州诗局所刻的书

书院本:各地书院所刻的书

公使库本:宋代各地公使库所刻的书

汲古阁本:汲古阁所刻的书 汲古阁主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刻书家毛晋,故又叫毛刻本

陈宅书籍铺本:南宋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所刻的书

建安余氏本:宋代福建建安余氏所刻的书

以装订形式分:

写本:人工抄写而成的书

拓本:把铸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图案用纸拓下来装订而成的书

刻本:雕版印刷而成的书

活字本:用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套印本:将书中正文、评点等不同内容分别各刻一版,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一次加印在一起而成的书

钤印本:将印章直接钤盖在纸上而成的书

石印本: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再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在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

影印本:将原书逐页照相制版印成的书

饾版:这是一种彩画的印刷方q法:把画面按颜色、深浅分刻若干小版,然后刷上颜色,逐块加印在一起。据说古代有一种五色小饼,像花卉禽兽珍宝之形,以盒盛放,名叫饾饤。饾版,大抵色彩斑驳陆离,同饾饤有些相像,故名

拱花:也是一种图画的印制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画面部分拱起,就像使用钢印的效果一样

以写本种类分:

写本:成书时以写本形式流传的本子

稿本:著者的原稿

手稿本:著者亲笔写成的稿子

清稿本:指用以增补、校订或付印的著作眷清本

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指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

精抄本:指纸墨精良、书法工整、内容错误较少的抄本

乌丝栏抄本:用墨栏格纸所抄写的书

朱丝栏本:用红栏格纸所抄的书

影抄本: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本子

毛抄本:明末清初,毛晋所抄的书

旧抄本:时间不详的早期抄本

以活字种类区分:

泥活字本:用泥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木活字本:用木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清乾隆皇帝以为活字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

铜活字本:用铜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铅活字本:用铅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以字体、行款区分;

大字本:字体较大的本子。一般来说,大字本的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20字

小字体:字体较小的本子。一般来说,小字本的行款大于半页10行、行20字

软体字本:用软体字(即楷体)所刻的书

硬体字本:用硬体字刻成的书 又叫宋体、匠体,是刻书工匠经常使用的字体

×行本:半页×行的本子

以纸张区分:详见第十二章第十节

以颜色区分:

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

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

蓝印本:用蓝色刷油的本子

以版式区分:

巾箱本:指那些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两节版本:书版分上下两栏的印本。或上图下文,或下栏为正文,上栏为注解或批语,多半是民间通俗读物

三节版本:书版分上中下三栏的印本

百衲本:拼凑不同书版印成一部(套)完整的书

配本:集合许多不同的书版,配合成一种完整的书

黑口本:凡书口为黑口的本子

以刻印质量区分:

邋遢本:版本模糊,极不整齐的本子

大花脸本: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而用刷印模糊的本子

书帕本:明代官场作为礼品送人所刻的书

写刻本:名家手写上版刻成的书

精刻本:内容无误,写、刻俱佳的本子

以内容区分:

单刻本:只含一种书的刻本

合刻本:两种以上著作合刻在一起的本子

抽印本:抽取一种(套)书的部分内容刻印而成的书

丛书本:汇刻多种著作而成的书

增订本:增订原本内容而成的新书

删本:删节原本内容而成的书

足本:卷数完整的本子

残本:卷数残缺不全的本子

校本:经过校勘而成的本子

注本:带有注解的本子

批点本:带有眉批、圈点的本子

真本:也叫正本,内容无误的原本

伪本:通过各种手段作伪而成的书

序跋本:带有某人序跋的本子,在对同书异本比较的时候,常称××序跋本,以示区别

插图本:带有插图的本子

过录本:将名家批校文字移录而成的本子

×卷本:正文包含 ×卷的本子

以用途区分:

进呈本:进呈给内廷的本子

底本:作伪校勘主要依据的本子或据以编纂、刊刻的本子

样本:以待审查、校订、观赏的本子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

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

秘本:秘不示人的本子

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焦尾本:火灾之后幸存的本子

××藏本:×× 藏书家收藏的本子

66.版本目录:著录版本的目录

67.别本: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

68.正本:同书异本中最早的眷刻之本

69.流俗本:广为流传的本子

70.净本:据草稿写定的本子

71.版牍:用木板写成的书

72.简策:文字在在竹木上

73.帛书:文字写在缣帛上

74.檄:汉代皇帝发布的征召、声讨的文书。

75.杀青:就是把竹简烘干,以防虫蛀和腐烂。

76.赘简:在编连时简策开头常常另加两枚无字的简,以保护正文和撰写篇名、篇数。

77.经生:经生又叫书手、楷书、佣书、赁书、书工等。它是一种专以抄书谋生的社会职业。

78.国子监: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机关。

79.公使库:是专供公使厨传(饮食住行的总称)的机构,公使库不仅要为公使出差提供饮食住行的方便,而且承担起所有的费用。

80.经厂:经常是司礼监(掌管宫内仪礼、刑名、内外章奏、书籍名画等)内负责刻印书籍的专门机构。

81.南监:又称南雍,为明代南京国子监。由于明成祖迁都之后在北京又建立了一个国子监,所以命长出现了南北两监并存的局面。另北监即为北京国子监。

82.藩府刻书: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子孙分封到全国,作为藩王,用来协助中央地域外族侵略和监督地方官吏。藩府刻书就是藩王在地方刻书,是明代官刻的一种。

83.书帕本:书帕本是古籍版本的一个类别,属官刻。明代官员上任或奉旨归京,例以一书一帕相馈赠。书帕本的制作分两种情况:一是官吏朝觐入都,地方官为了巴结上司,慷国家之慨,用公费刊书为其送行;二是官吏朝觐入都,时间紧迫,来不及新刻一书,于是就把官刻旧版拿来稍加删改,以旧充新。总体上说,书帕本就是为了把书当作礼物送给他人的刻书本子。

84.毛晋:毛晋,明末清初的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众多室名中以汲古阁和绿君亭为著名。

85.武英殿刻书: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该年与清廷内务府设立武英殿造办处,在制作内廷所需文具、文艺品的同时兼事刻书。

86.官书局:官书局是清代末期地方官刻的重要代表。它产生于雕版印刷日趋没落,新的印刷技术日渐兴旺之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87.北京琉璃厂:,琉璃厂在北京南城,本名海王村。明清两代在此设窑烧制琉璃砖瓦,供营建宫殿、王公邸舍之用。从明代开始,琉璃厂即有书市出现,书市至清而大盛。除了书市贸易之外,不少书坊还从事刻书活动。

88.编例:是指一书内容的编制体例。

89.藏版:收藏书版。

90.室名:古时候文人墨客、书坊主任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为了现实高雅,常常给自己的居室或书坊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室名。

91.版藏:收藏版本

92.自序:作者本人所写

93.他序:非作者本人所写,而由他人写

94.总序:针对全书而写,范围较大

95.篇序(或类序):针对某篇而言,范围较小

96.原刻序:又叫初刻序,即一书初刻所写的序

97.重刻序:重刻一书时所写的序

98.避讳:封建时代对于对于君主、圣贤或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的种种规定

99.改字法:即用同音字或同义字代替讳字

100.空字法:即碰到讳字,用“某”或“上讳”等字代替或用符号“”表示

101.缺笔法:省去讳字的最后一笔不写

102.书名作伪:即用挖改书名的办法冒充新本

103.著者作伪:用挖改著者姓名的办法冒充新本

104.卷数作伪:即以残充全欺人

105.序言作伪:即增删序言欺人

106.年号作伪:改刻年号以欺售

107.牌记作伪:即增删牌子欺人

108.藏书印作伪:即伪造名家藏书印欺人

109.题跋作伪:伪造名家题跋欺人

110.纸张作伪:把新纸伪作旧纸欺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