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志忧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7收藏

肺志忧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肺志忧 1 拼音

fèi zhì yōu

2 注解

肺志忧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忧虑为肺之志。过度忧虑易损伤肺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脏为肺……在志为忧,忧伤肺。”王冰注:“忧,深虑也。虽志为忧,过则损也。”

古籍中的肺志忧 《医学见能》:[卷首诊法]闻声

,其声笑,其变谵语。脾志思,其声歌,其变郑声。肺志忧,其声哭,其变失音。肾志恐,其声呻,其变气短。

《难经集注》:卷之三

。人之五志皆属于阴。谓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今三阴已绝。五脏皆失其志。故无喜怒忧

《难经正义》:[卷二]二十四难

,人之五志,各属一脏,肝志怒,心志喜,脾志思,肺志忧,肾志恐。今三阴已绝,五脏皆失其志,故无喜怒忧

《胎产心法》:[卷之上]脏躁悲伤论

妊娠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凭,数欠伸。盖肺志为悲,胎热火炎,肺不自持,故悲,属肺病燥也。胎前气血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十四善悲证]悲属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病因学 1 拼音

bìng yīn xué

2 英文参考

Etiology

3 注解

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学科.病因总的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人生活在自然界中,正常的生命活动要求人体能与外界各种因素保持动态平衡。如果这种平衡失常,即产生疾病。造成这种失常的原因,一是外来 超过了机体调节适应的能力,这就是外因;一是机体内部抵抗外界各种动因的能力降低,或体质上的某些缺陷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内因。关于外因,中医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和疫疠之气,其中既包括理化性致病因素,也包括生物性致病因素。关于内因,泛指能导致疾病发生的人体内在的一切因素,其中中医学特别强调七情内伤,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的过度 ,能使人体防御疾病的能力减弱,故易受外界邪气的侵袭而发病,或无外邪而机体本身自病,中医学称此为“正气亏虚”,“精气不足”。体质也属于内因,如某些人正气有衰,对原本无害的物质如花粉、药物.鱼虾等产生过敏反应而发生病理状态。中医学认为内因是发病的根据,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古籍中的病因学 《医学衷中参西录》:[五、医案(十五)温病门]13.温病兼脑膜炎

天津侯姓 ,年八岁,得热病兼脑膜炎。病因蒙学暑假乍放,幼童贪玩,群在烈日中HT戏,出汗受风,遂得斯

《医学摘粹》:[伤寒证方歌括阳明实证]麻仁证

,法宜丸药用麻仁。麻仁丸攻用大黄妙入神,润肠芍杏合麻仁,更兼枳朴专行气,炼蜜为丸合病因。《医学摘粹》

《医学见能》:[卷首诊法]问证

朝寒,进退盛衰,变证兼证之类是。问病情∶恶寒恶热,苦呕苦满,欲食不食,心烦不寐之类是。《医学见能》

《医学摘粹》:[杂病证方歌括里证类]腰痛

,或虚或实凭何治,妙法终当仿古人。肾著汤(证附)病因湿得速宜攻,肾著名汤治有功,白术燥脾苓泄水,干姜

《医学衷中参西录》:[一、医方(二十二)治淋浊方]6.寒淋汤

申报人应当符合下列学历和资历的要求。

(一)主治医师

1医学中专毕业,在县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7年。

2医学大学专科毕业,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6年。

3医学大学本科毕业,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5年。

4医学大学本科毕业并取得与医学有关的第二学士学位,取得医师资格后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4年。

(二)副主任医师

1医学大学专科毕业,在县及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7年。

2医学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5年。

3取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4年。

4取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从事主治医师工作不少于2年。

5临床医学博士后人员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出博士后流动站前。

(三)主任医师

医学大学本科毕业或取得学士以上学位,从事副主任医师工作不少于5年。

(四)符合下列有关条件,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主治医师任职资格:

1取得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从事医师工作不少于3年。

2取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五)符合下列有关条件,申报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任职资格不受上述学历和任职年限的限制。

1获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绿网先锋考试网一站式考试资源库·历年真题·考试软件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主要完成人。

2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及以上奖的主要完成人。

  糖尿病又称消渴病

  消渴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病证。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病变部位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病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证。

  根据临床表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

  消渴是由于阴亏燥热,五脏虚损所导致的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

  该病是一种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中医古籍对消渴有较多记述。消渴病名,最早出自《内经》,如《素问奇病论》说:"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内经》中约有十四篇,分别对消渴的命名、病因、病机、症状、治则、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在病名方面,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谓。在病因方面,《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的病因,强调了体质因素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而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有专篇对消渴的证治进行阐述,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至今为临床医家所推祟。

  在《内经》和《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后世对消渴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及治疗都有补充和发展。《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并对本病的并发症有所记述,认为"其病变多发痈疽"。《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录《古今录验方》说:"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是消渴病也"。又引祠部李郎中云:"消渴者,……每发即小便至甜"。对消渴病的临床特点有更深的认识。《太平圣惠方三痟论》说:"夫三痟者,一名痟渴,二名痟中,三名痟肾"。明确提出"三痟"之说。

  [编辑本段]消渴的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目前西医只是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现在大多采用中医治疗,但'百病之源五脏为根",五脏之间又是相互生克的,当初是肺脾肾受损,长期会影响到其他脏器,影响到肝脏就会形成高血压(肝阳上亢而致),心脏受损就会失眠手麻,有人还出现冠心病,所以圣宣五行疗法就是最好的五脏同调的方法,使用如下:外五行把搓喉、揉腹(逆时针)、提肛加倍,其余正常操作,圣宣胶囊早三晚三

  ,用五行石按摩天枢、大陵、肾俞、气海、关元、太冲、尺泽等穴位。每天用道方浴足泡脚。

  生活方面

  消渴患者的注意事项

  注意年龄因素 发病年龄不同病情发展、轻重及预后也不同。中年之后发病者,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类似虚劳,常有痈疽、肺痨及心、脑、肾、眼等并发症;年龄小者,一般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症状多具典型性,预后较差。

  注意分辨病位、病性 消渴有上、中、下三消之分,上消属肺,以口渴多饮为主症。中消属胃,以多食善饥为主症。下消属肾,以多尿为主症。

  一般病变早中期,病位在上、中二焦,后期病变以中、下焦为主。临床症状较复杂,没有明显界限,不易区分,应结合气血、阴阳、脏腑来辨别;本病的特点为本虚标实,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因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不同,阴虚燥热各有偏重,阴虚以瘀血内停和痰浊中阻为主。

  注意辨别本证与并发症 多数患者先见本证,有少数病人首诊时本症不明显,易被忽视,常因痈疽、眼疾、心血管疾病首诊而发现本病。应辨明本证与并发症的关系,以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

  注意鉴别诊断

  精神性烦渴:以烦渴多尿为临床特点,由于多饮常导致多尿、低比重尿,症状可随情绪而波动是本病最典型的特征。实验室检查提示尿激素水平正常。

  [编辑本段]消渴症的护理

  消渴症主要是根据症状来命名的,因渴而消瘦。有一些病的症状也是"因渴而消",比如甲亢、尿崩症等。因此,消渴症并不能特指糖尿病。唐朝医家甄立言把消渴症称为"消渴病",其主要依据是"尿甜",也就是现在说的"尿糖"。但临床上很少会观察尿是否甜,而且,这对治疗也没有多大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乏力),即消渴的病人,在糖尿病人中只占少部分,将近80%的病人在临床上并不出现"三多一少"。如果根据尿糖或是出现"三多一少"来诊断,会延误大多数糖尿病人的病情。

  现在所讲的糖尿病,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与消渴症有了很大的不同。糖尿病除了血糖的升高,主要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及糖尿病足等,都是对微小血管的损害。

  消渴症的护理要点如下:

  1.发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明确诊断。已确定为消渴症时,需住院治疗者,即住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老年人症状常不明显,应定期检查尿糖、血糖(半年或一年检查一次)。

  2.调整生活规律。糖尿病属慢性病,生活规律非常重要,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情况下,按时起居,有利于糖代谢。每周按时测量体重,作为计算饮食和观察疗效的依据。

  3.合理饮食调配。少进糖食、根茎类蔬菜如:土豆、白薯、山药。要适当限制水果。应增进粗纤维的食物如:糙米、玉米、豆类、绿叶蔬菜、白菜、绿豆芽、黄瓜、芹菜、西红柿等。多食用精蛋白如:瘦肉、蛋、奶、鱼类。选用植物油,少进动物内脏类食物等。

  4.坚持适当的活动。适当规律的活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手段,可采取多种活动方式,如散步,做健美操,打太极拳,跳老年迪斯科舞、打乒乓球、游泳、跑步。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相爱好,选择活动方式。要持之以恒。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病机学 1 拼音

bìng jī xué

2 英文参考

Pathogenesis

3 注解

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学科。它与病因学联系密切。病因学着重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病机学着重研究人体对致病因素产生反应的规律,包括疾病过程中在机能、结构方面所发生的病变。

最基本的病机有三点:

(1)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阴阳两个方面构成的,阴阳是人生的物质基础,没有阴阳所代表的物质也就没有人本身。阳还代表着气化功能,阴代表可见之生命物质,功能与结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消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和调,则为健康状态,阴阳失去和凋就会产生疾病。阴阳失调是人体发生疾病的最根本的病机。

(2)中医学将各种致病愿因概称为“邪”,将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及其防御机能概称为“正”。《内经》多次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机理还表现在正邪斗争上。正虚邪实则病进,正胜邪衰则病退,正气战胜邪气则痊愈,邪气摧毁正气则死亡。

(3)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是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机能活动的基本过程。升降出入异常也是疾病过程的重要机理之一,气之升降出入失常,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脏腑组织器官则发生种种病理变化。如升降出入停止,人的生命活动即告终结。《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古籍中的病机学 《医方集宜》:[凡例八款]医学

定虚实必宗斯三者以为提纲又考诸历代名医之正法庶使病机明而不惑于学也《医方集宜》明丁毅公元13681

《医学见能》:[卷首诊法]问证

朝寒,进退盛衰,变证兼证之类是。问病情∶恶寒恶热,苦呕苦满,欲食不食,心烦不寐之类是。《医学见能》

《医学衷中参西录》:[三、医论]31.太阴病桂枝汤证

太阴之病,有时可由汗解者,然必须病机有外越之势,原非强发其汗也。《伤寒论》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

《灵素节注类编》:[卷五外感内伤总论]经解

理,辨别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精细周至者,惟仲景一人而已。学人可不悉心体究其书哉!《灵素节注类编》

《医学入门》:[卷首]集例

2022-04-13林氏医门学习第105期

菟丝子补肾益精,善治闭经与黄褐斑

菟丝子味甘、辛,气平、温,可升可降,其功效为坚筋骨,除腰膝冷痛,强阴气,止阴寒之泄精,为补肾经虚寒之药。

《神农本草经》主续绝伤,补不足,强阴坚骨,治男妇虚冷劳伤,腰膝冷痛,消渴热中,泄精尿血。

余在临床中运用菟丝子治疗黄褐斑、闭经,疗效颇佳,现分享经验如下。

1 菟丝子善治黄褐斑

黄褐斑亦称肝斑,是发生在面部的常见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以女性多见。黄褐斑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为气血不荣,二为气滞血瘀。

前者当用补中益气汤,后者当用血府逐瘀汤。

余从古籍中受到启发。《神农本草经》载:“菟丝子气味辛平无毒,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汁去面䵟……”《药性赋》载:菟丝子“驻颜”,“令人多子”。

经余临床验证,菟丝子不仅可以补肝肾,益精髓,尚有宣通百脉、柔润肌肤、消斑之功。

根据黄褐斑出现的部位进行加减:鼻梁加苍术、白术、枳壳;额头加黄连、肉桂;左颊加柴胡、白蒺藜;右颊加桑白皮、菊花;下颚合用桂枝茯苓丸;上唇加鹿角霜、紫石英。在此基础上加专病专药:菟丝子、凌霄花、桑叶、僵蚕、白芷。以此法治疗多例黄褐斑均有良效。

2 菟丝子善治闭经

闭经是常见的妇科病,临床中多因气血不足、肝郁肾虚、寒凝气滞致冲任不调、胞脉不通而发此病。

余在临床中治疗时首先分虚实。

实证者,当用五积散,攻之开之;

虚证者,当用四物汤、二仙汤,温之养之,在此基础上重用菟丝子30g,以宣通百脉,阴阳双补,调和冲任,使胞脉通畅,月经来潮。

余在临床中,常与沙苑子、补骨脂、枸杞子同用,治疗男子遗精遗尿,女子带下稀水,皆有良效。

在治疗男性不育症中,余常用名方五子衍宗丸,其组成为: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种子类中药具有促进精子再生之效,是补肾固精之要方。

医案分享

芦某,女,34岁。2019年5月30日初诊。

主诉:颜面部黄褐斑伴乏力1年余。

病史:患者经常感到乏力,腰酸,怕冷。

刻诊:面部褐色斑块,以前额部多见,乏力腰酸,舌淡苔白,脉右寸弱。

辨证:气血不荣。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红参10g,黄芪24g,当归10g,陈皮6g,柴胡5g,升麻5g,白术10g,附子5g,灵磁石30g,菟丝子30g,僵蚕10g,白芷10g,生姜10g,红枣6枚。14剂。

以此方加味,共服用42剂,黄褐斑消失。

医案举例:

对于一个临床医生来说,必须做到“知常达变”。不“知常”不足以“达变”,不“达变”不足以临床。

古人有“读书不如咳嗽读案”之说,读书是知常的必要途径,而“读案”是“达变”的重要方式。我选择了临床中的几则案例,供大家参考。

案1:周某。女,40岁,2008年4月17日初诊。

主诉咳嗽一周,平躺较甚,影响睡眠,痰不多。伴见口干咽燥,胃脘不舒,周身窜痛,动则自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

病起外感,杂药乱投,致营卫失和,肺失宣降,风邪残留。

治以调和营卫,散风敛肺为法,方用桂枝汤加减。处方:桂枝9g,生白芍12g,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白果9g,炙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

2008年4月20日二诊:药后诸症消失。

按:主诉咳嗽,见桂枝汤证,当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但口干咽燥又非桂枝汤证。

口干、咽燥、咳嗽、有汗,似温病,但舌不红,脉不动数,又非温病可释。

组方伤寒方与温病药杂和,又芍药用量大于桂枝,且加白果,似有治杂病之嫌,驳杂不精,常为经方学者所不屑。

但这样组方,经常很合临床,疗效常让人很是满意。

近代伤寒大家曹颖甫在《经方实验录》中语重心长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吾愿读经方者,皆当临证化裁也。”

案2:高某,女,65岁。2008年11月17日初诊。

间歇性咳嗽多年。每届冬季发作,天气转暖缓解。近20余天来咳嗽较甚,呈阵发性,痰黏不利,晚上影响睡眠。伴见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大便不调。舌质淡暗,舌苔薄少而润,脉细弦。

证属寒饮内停于肺。

治以温化寒饮为法,方用小青龙汤加减。

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细辛3g,干姜3g,生白芍12g,姜半夏9g,五味子9g,橘红9g,枳实9g,射干12g,炙甘草12g。3剂,水煎服。

2008年11月23日二诊:药后咳嗽明显减少,不影响睡眠。舌脉同前。上方去枳实,加知母12g,白果9g。4剂,水煎服。

药后咳止脘畅,痊愈。按:本案咳嗽,冬季屡发,晚上较甚,舌苔不腻,正虚不显,当为寒饮无疑,治疗首选小青龙汤方。

但痰黏不利而非清稀,舌苔薄少而非水滑,加之晚上口干,进食后胃脘痞满,均非小青龙汤方证所固有。

本案因胃脘不畅,易误从治疗中焦入手。也可因舌苔薄少而晚上口干,易误从治疗阴虚入手。

接诊时,首先辨为肺家寒饮,选定小青龙汤方为主方。

处方时,着眼于舌象,参合炙甘草汤方意,重用炙甘草(用量等同于麻黄、桂枝、细辛、干姜4药的总量)。因胃脘不畅,加用橘红、枳实,乃仿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所说:“饮家反渴,必重用辛,上焦加干姜、桂枝,中焦加枳实、橘皮,下焦加附子、生姜。”因痰黏不利而晚上口干,考虑饮聚日久可生痰化热伤阴,且温燥之药也可助热伤阴,故多用白芍,加用射干。

二诊胃脘转畅,故去枳实;久咳而舌苔偏少,故加白果、知母。

案3:李某,女,28岁,哺乳期。2007年7月8日初诊。

咽痒、咳嗽近3月,醒后多发。有痰白黏,汗多,便干。

前医予服小青龙汤方加减有效,但继服无效。舌质淡红,舌苔中心黄白薄腻,脉象细弦缓。

治从少阳,小柴胡汤加减。

处方:柴胡9g,黄芩12g,姜半夏9g,党参6g,炒杏仁12g,僵蚕12g,蝉衣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桔梗9g,射干15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2007年7月15日二诊。服药后咳嗽、咽痒已止。

醒后有四肢困乏,手足发麻感。既往有“慢性肾炎”病史,要求中药调治。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象细缓。治从太阳少阳,柴胡桂枝汤加减。

处方:柴胡6g,桂枝6g,黄芩12g,生白芍12g,白茅根15g,党参6g,小蓟15g,炒谷、麦芽各15g,生甘草3g。4剂,水煎服。

按:经方效捷全在方证相应。

稍有挪移,疗效多不让人满意。患者首诊,可供辨证的资料并不充分,只是前医予服小青龙汤方加减有效,引起了笔者的重视。

有效,故处方仍加用小量“姜辛味”;

未愈,故不用麻桂,改用柴芩。

当然辨证也结合了舌象与脉象。

四剂咳止而不发,“经方可应手取效”这句话似可用在这里。

二诊似无证可辨,笔者体会,柴胡桂枝汤治疗经络、津气不畅之病证有神效。

案4:高某,男,4岁。2007年12月11日就诊。

患儿近2周来时有咳嗽,晨起较多,家长未加在意。昨晚咳嗽加重,呈阵发性,刚入睡即又咳醒,患儿无法正常睡眠。咳声沉浊,有痰。纳食尚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舌苔白。

从痰咳论治。

处方:姜半夏6g,橘红6g,茯苓6g,僵蚕6g,蝉衣6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桔梗6g,焦神曲6g,炙甘草1g。2剂,水煎服。

患儿当日中午、晚上分2次服完1剂,咳嗽即止,夜睡安稳。次日无不适,加之患儿服药不太配合,第2剂药未服。家长深赞中药治病之奇。

按:2007年入冬以来,干燥,加之环境污染,小孩多有咳嗽、发热之疾。

三因制宜,最终都要落在患者身上,总以辨证论治为归结。

尽管气候干燥,但本例患儿并非燥咳。咳声沉浊,晨起明显,舌苔不少,当属痰咳。

晚上突发加重,当为肺家受寒。故以二陈汤合“姜辛味”法加减,取得捷效。

本方中干姜、细辛用1克已足够,缺则无功,多则坏事。

曾数次遭药店拒配有1克药的处方。一位司药者说:秤杆上最小度量是2克,无法配1克药。

我说:抓2剂不就是2克了。还有一位司药者对着处方喋喋不休指责处方者(她不知是我),我说:你的工作是配药,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评价得了处方的好坏。

案5:曹某,女,26岁,职员。于2007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咳嗽半年余。近来加重,影响睡眠,入睡前咳嗽尤甚。口干喜饮,咽不舒,痰不多,大便干。口疮屡发。既往曾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腻,脉细缓。

久病多瘀,苔腻示痰,无明显虚象,从痰瘀论治,血府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

处方:柴胡9g,赤芍药12g,当归9g,生地黄9g,川芎6g,桃红9g,枳壳9g,桔梗9g,怀牛膝9g,姜半夏9g,茯苓12g,陈皮9g,射干15g,全瓜蒌15g,蝉衣9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日二诊:药后咳嗽减轻,但近2日未大便,食欲欠佳。舌质暗红,舌苔黄白薄腻,脉沉细弦,右脉见滑象。中焦郁滞,升降失常。

从郁论治,越鞠丸加味。

处方:川芎9g,苍术12g,香附12g,栀子12g,焦神曲12g,桔梗12g,炒杏仁12g,酒军(后下)9g,全瓜蒌15g,射干15g。3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4日三诊:药后上下转畅,但咳嗽不减。舌苔仍不清利,从痰气论治,温胆汤加味。

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枳实9g,竹茹9g,僵蚕12g,蝉衣9g,浙贝母15g,全瓜萎15g,桔梗9g,干姜1g,细辛1g,五味子3g,生甘草3g。3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2日四诊:咳嗽明显减轻,纳可,便调,口苦。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弦。胆热口苦,上方稍作调整。

处方: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2g,枳实9g,竹茹9g,僵蚕12g,蝉衣9g,柴胡9g,黄芩12g,生甘草3g。5剂,水煎服。

2007年11月17日五诊:咳止,无不适,苔薄脉缓。嘱停药,摄生。

以后每次有咳嗽发作,及时中药治疗,不乱治,不误治,不迁延。

按:本案治愈,患者甚为欣喜。前后翻阅治疗经过,似无特殊,只能看出“随证治之”、“活法调和”几个字。

案6:王某,女,48岁。2008年12月4日初诊。

患“糖尿病”、“高血压病”近20年,身体素弱,不耐操劳。昨晚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全身酸困疼痛,伴见咽干、咳嗽。纳食、二便正常。舌质暗红,舌苔腻,脉弦数。

内蕴湿热,外受风寒,治以清内疏外,达原饮方加减。

处方:厚朴9g,炒槟榔12g,黄芩12g,柴胡12g,知母12g,草果6g,蝉衣9g,僵蚕12g,连翘12g,羌活3g,独活3g。2剂,水煎服。

2008年12月6日二诊:上方当天服1剂,即全身舒适,已不发热。现症见咳嗽较频,晚上影响睡眠,痰不多。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细弦。

素体虚寒(曾服四逆加人参汤加味达半年之久,精神明显好转),湿热已去,肺家受寒,治以小青龙汤方化裁温通疏散清利。

处方:生麻黄3g,桂枝3g,干姜3g,细辛3g,制半夏9g,五味子9g,生白芍12g,僵蚕12g,蝉衣9g,生甘草3g。2剂,水煎服。

2008年12月8日三诊:咳减,晚上已能安睡,但有痰不利,舌脉同前。

考虑肺气未平,有痰热内生,治以清化痰热,调畅肺气为法,定喘汤加减。处方:生麻黄3g,白果9g,款冬花12g,姜半夏12g,桑白皮15g,黄芩12g,炒苏子12g,炒杏仁12g,僵蚕12g,蝉衣9g,射干15g,浙贝母12g。2剂,水煎服。

药后咳止痰除,痊愈。

按:春温夏热秋凉冬冷,这本来是自然更替,但我们发现我们有意无意在远离着这种规律

2008年的冬天,至12月仍然无雪,燥而少寒,门诊上发热咳嗽患者逐日递增。尤其是小儿和素体偏弱者,几无幸免。本案患者宿病缠身,西医建议住院治疗。

患者笃信中医,坚持不使用抗生素。首诊以达原饮方加减,二诊以小青龙汤方加减,三诊以定喘汤方加减,疗效当属不错。

但从理论上似难说通。

如属温病,似不当用小青龙汤;如属伤寒,似不当用达原饮。喜用经方者不会想到用定喘汤;

善用定喘汤者不易想到用小青龙汤。标准化的试题中绝不会有类似的题目,搞理论的人很少会认可这样的辨证论治。

但是真实的临床就是这样,方随证转,哪管你门派之分与学术隔阂。

1、越长大,越觉得值得争论的话题越来越少,因为绝大部分抉择,并不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

都只是人们基于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行为逻辑的主观选择:

各自根据选择,付出对应得失。

并无争论展开的必要。

进而越发安宁,沉静。

2

女性要学会不需要别人的赞美。

只要你暗戳戳希望人家说两句好听的,或者需要从夸奖里汲取信心,就会陷入这个陷阱。

只有不稀罕夸了,才真正所向披靡。

你就是你,不因夸美,不因骂丑,爱啥啥。

3、没城府的时候,特心急,对方做些什么都要刨根问底,总想尽快知道后续动态,一分钟都不想忍。

且必须要掌握主动权,未知与不受控的感觉很不好受,耐不住。

成熟后,就会老练与淡定起来。

不再把想法都摆在明面上了,不再急着出招,而是笑眯眯的把主动权交由对方,默默观察他如何推动,稳的住性子静待答案慢慢浮出水面。

很多时候,不急着显山露水,才能看到别人在琢磨不透你后,展现出来的真实样子。

主动权交由对方,其实更易见招拆招。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自己的内核一定极其稳定,才不会被对方所影响而失去自我判断。

4、很多时候,如果仔细分析自己的某个棘手的困境,会发现其根源是既想要A,又想要B,而A和B本质是互相矛盾冲突的。

而实际操作中,必须要分阶段进行,开始集中精力要拿到A,必须彻底放弃在B的利益诉求。

等稳稳拿到A以后,往往你会发现,你还可以得到C,而C>B,。

此时,对B的利益诉求你会觉得不屑一顾,非常可笑了。

而有些人因为自己的认知图景所困,一定坚持同时要拿到A和B,现在就要,完全脱离现实。

最后什么都没拿到,自己也玩完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