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屈原的所有古籍、研究、故事…………,越多越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求有关屈原的所有古籍、研究、故事…………,越多越好,第1张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先生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大体说来,《离骚》《天问》《九歌》可以作为屈原作品三种类型的代表。《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大招》,其内容与风格可与《离骚》列为一组,大都是有事可据,有义可陈,重在表现作者内心的情愫。

六朝乐府与民歌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7月版。

乐府诗论丛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4月版。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版。

文心雕龙探索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版。

中国古代文论管窥 齐鲁书社1987年3月版。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与杨明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6月版。

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与杨明合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乐府诗述论(含《六朝乐府与民歌》、《乐府诗论丛》、《乐府诗再论》3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版。

望海楼笔记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4月版。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王运熙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李白诗选(署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8月版。

李白研究 作家出版社1962年6月版。

古代诗歌选(4册,与顾易生、徐鹏合编,署名王易鹏)少年儿童出版社1961-62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史(3卷本,与顾易生共同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8月、1981年11月、1985年7月版。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7卷本,与顾易生共同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9年6月至1996年6月间陆续出版。

历代诗歌浅解 (与顾易生、徐鹏合编,此为60年代初《古代诗歌选》的修订本)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文心雕龙》译注 (与周锋合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4月版 1、《乐府前溪歌杂考》,《国文月刊》75期,1949年

2、《离合诗考》,《国文月刊》79期,1949年

3、《论六朝清商曲中之和送声》,《国文月刊》81期,1949年

4、《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作品》,《解放日报》1953年6月15日

5、《说黄门鼓吹乐》,《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6期,1954年5月10日

6、《汉代的俗乐和民歌》,《复旦学报》1955年第2期

7、《吴声、西曲中的扬州》,《文学遗产增刊》第1辑,1955年

8、《七言诗形式的发展和形成》,《复旦学报》1956年第2期

9、《论〈孔雀东南飞〉的产生时代、思想、艺术及其问题》,《语文教学》1956年第12期

10、《从诗论看我国古代叙事诗不发达的一种原因》,《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87期,1956年1月8 日

11、《汉代鼓吹曲考》,《复旦学报》1957年第1期

12、《南北朝乐府中的民歌》,《语文教学》1957年第9期

13、《释〈河岳英灵集序〉论盛唐诗歌》,《复旦学报》1957年第2期

14、《陈子昂和他的作品》,《文学遗产增刊》第4辑,1957年

15、《谈李白的〈蜀道难〉》,《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144期,1957年2月17日

16、《试论唐传奇与古文运动的关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182期,1957年11月10日

17、《读〈柳毅传〉》,《语文教学》1957年第3期

18、《〈虬髯客传〉的作者问题》,《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198期,1958年3月2日

19、《乐府民歌和作家作品的关系》,《文汇报》1959年7月7日

20、《蔡琰与〈胡笳十八拍〉》,《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268期,1959年7月5日

21、《略谈〈长恨歌〉内容的构成》,《复旦学报》1959年第七期

22、《略谈李白〈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语文教学》1960年第4期

23、《谈高适的〈燕歌行〉》,《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315期,1960年5月29日

24、《陶渊明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当时诗风的关系》,《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362期,1961年5月7日

25、《王维和他的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出版《王右丞集笺注》代序

26、《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文汇报》1961年7月29日

27、《萧统的文学思想和〈文选〉》,同上副刊第378期,1961年8月27日

28、《李白为什么景仰谢朓》,《文汇报》1962年7月28日

29、《杜甫的文学思想》,文汇报》1962年4月11日

30、《王昌龄的籍贯及其〈失题〉诗的问题》,《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403期,1962年2月25日

31、《范晔〈后汉书〉的序和论》,《文学遗产增刊》第10辑,1962年

32、《读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山东文学》1962年第6期

33、《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精神》,《文汇报》1962年1月27日

34、《〈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学术月刊》1963年第2期

35、《刘勰为何把〈辨骚〉列入“文之枢纽”》,《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475期,1964年8月23日

36、《略谈严羽和他的诗歌创作》,《光明日报·文学遗产》第520期,1965年8月15日

37、《元结〈箧中集〉和唐代中期诗歌的复古潮流》,《复旦学报》1978年第2期

38、《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比兴说》,《文艺论丛》第4辑,1978年

39、《略谈乐府诗的曲名、本事与思想内容的关系》,《河南师大学报》1979年第6期

40、《论建安文学的新面貌》,《郑州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

41、《陶渊明田园诗的内容局限及其历史原因》,《山西师院学报》1979年第4期,收入同上书。

42、《李白的生活理想和政治理想》,《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收入同上书

43、《刘勰论文学的作用和思想政治标准》,《广西师大学报》1979年第4期。收入《文心雕龙探索》

44、《略谈李白的文学思想》,《语文学习丛刊》第6期,1978年11月

45、《刘勰对汉魏六朝骈体文学的评价》,《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46、《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文史》第9辑,1980年

47、《钟嵘〈诗品〉陶诗源出应璩解》,《文学评论》1980年第5期

48、《李白诗歌简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李白集校注》前言

49、《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4辑

50、《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批评中的文质论》,《文艺理论研究》1980年第2期

51、《钟嵘〈诗品〉与时代风气》,《文学评论丛刊》第9辑,1981年

52、《〈文心雕龙〉的宗旨、结构和基本思想》,《复旦学报》1981年第l期

53、《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沧浪诗话〉》,《古典文学论丛》第2辑,齐鲁书社1981年

54、《<河岳英灵集>的编集年代和选诗标准》,《唐代文学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期

55、《唐代诗歌与小说的关系》,《文学遗产》1983年第1期

56、《并庄屈以为心》,《苏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57、《〈文心雕龙·原道〉和玄学思想的关系》,《文学评论丛刊》第18辑,1983年

58、《从〈乐府〉〈谐隐〉看刘勰对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态度》,《柳泉》1983年第l期

59、《〈文心雕龙·风骨〉笺释》,《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2辑

60、《刘勰的文学历史发展观》,《文心雕龙学刊》第l辑,1983年

61、《〈物色〉篇在〈文心雕龙〉中的位置问题》,《文史哲》1983年第2期

62、《从〈文选〉选录史书的赞论序述谈起》,《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3年11月1日

63、《刘勰论宋齐文风》,《复旦学报》1983年第5期

64、《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

65、《从文论看南朝人心目中的文学正宗》,《文学遗产》1984年第4期

66、《读〈虬髯客传〉札记》,《学林漫录》第11集,1984年

67、《谈谈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方法》,《复旦学报》1984年第5期

68、《〈文心雕龙〉产生的历史条件》,《文史》第22辑,1984年

69、《〈文心雕龙·序志〉“先哲之诰”解》,《复旦学报》1985年第l期

70、《读〈文心雕龙·神思〉札记》,《文艺理论研究》1985年第l期

71、《刘勰论文学作品的范围、艺术特征和艺术标准》,《文心雕龙学刊》第3辑,1986年

72、《钟嵘〈诗品〉论奇》,《光明日报·文学遗产》1986年7月29日

73、《说盛唐气象》,《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6年第3期

74、《汉魏六朝的四言体通俗韵文》,《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4辑,齐鲁书社1986年。收入《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增补本

75、《应当重视对〈文选〉的研究》,《江海学刊》1988年第5期

76、《〈文选〉选录作品的范围和标准》,《复旦学报》1988年第6期

77、《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潮1988年

78、《李白<古风·其一>篇中的两个问题》,《天府新论》1988年第1期。

79、《刘桢评传》,《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续编第l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

80、《谈前人对刘桢诗的评价》,《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4辑,1989年

81、《杜句“羯胡事主终无赖”解》,《杜甫研究学刊》1989年第4期

82、《刘勰文学理论的折中倾向》,《暨南学报》1989年第1期

83、《论李白的平交王侯思想》,《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上),1990年

84、《刘勰对东汉文学的评价》,《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1990年

85、《谢惠连体和<西洲曲>》,《江海学刊》1991年第1期

86、《<旧唐书·元稹自居易传论>、<新唐书·白居易传赞>笺释》,《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87、《讽喻诗与新乐府诗的关系和区别》,《复旦学报》1991年第6期

88、《释·‘楚艳汉侈,流弊不还”》,《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89、《相和歌、清商三调、清商曲》,《文史》第34辑,1992年

90、《杜甫诗论的时代精神》,《杜甫研究学刊》1992年第2期

91、《读司空图<注愍征赋述>、<注愍征赋后述>》,《中国文化》第8期,1993年

92、《唐代诗文古今体之争和<旧唐书>的文学观》,《文学遗产》1993年第5期

93、《<文选>简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文选全译》前言

94、《唐人的诗体分类》,《中国文化》第12辑,1995年

95、《读汉乐府相和、杂曲札记》,《中华文史论丛》第55辑,1995年

96、《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第1期

97、《王渔洋论唐代乐府诗》,《上海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

98、《说<文心雕龙·序志>的一段话》,《文心雕龙研究》第1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99、《简论唐传奇和汉魏六朝杂传的关系》,《中西学术》第2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00、《李白诗歌的两种思想倾向和后人评价》,《文学遗产》1997年第l期

101、《<文选>所选论文的文学性》,《古籍研究》1997年第7期

102、《<二十四诗品>真伪问题我见》,《中国诗学》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3、《元白诗在晚唐五代的反响》,《文学研究》第5辑,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104、《郭茂倩与<乐府诗集>》,《学术集林》第14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

105、《古文论研究应当重视作家作品的评论》,《江海学刊》1998年第3期

106、《谈<文心雕龙>的<风骨>、<通变>》,《文史》第49辑,1999年

107、《读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学林漫录》1999年

108、《鲁迅小说细节描写与域外小说的关系》,《海上论丛》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09、《研究〈文心雕龙〉应全面了解其作家作品评价》,《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学苑出版社2000年

110、《〈文心雕龙〉为何不论述汉魏六朝小说》,《庆祝王元化教授八十岁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11、《刘宋王室与吴声、西曲的发展》,《文史》第60辑,2002年

112、《谢庄作品简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3、《文质论与中国中古文学批评》,《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

114、《我研究古典文学的情况和体会》,《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1期

115、《白居易诗歌的几个问题》,《学术研究》2003年第5期

116、《李白文学思想的复古色彩》,《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17、《关于唐代骈文、古文的几个问题》,同上刊2004年第1期

朱杰人,1945年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世界朱氏联合会秘书长。

1964年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1年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后调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历任文学研究室主任、所长助理、所长、文学院副院长。

儒雅、睿智、干练、果敢、有魄力、有活力甚至时尚,赘述这些字眼来形容朱杰人丝毫不为过。但凡接触过朱杰人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个人,他的思维太敏捷了,他对市场的灵敏度太强了。因为,在对新事物的接纳速度、思维的活跃程度方面,可以说他就是一个紧随潮流的“不折不扣”的“年轻人”。

朱杰人,不仅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他还身兼数任:作为古典文献学、先秦及宋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近年来他主要从事朱子及朱子学的研究与组织工作,是该领域的权威,并担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世界朱氏联合会秘书长;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除了主持出版社的事务之外,他还担任博士生导师一直坚持带学生;作为一名勤于思索不辍研究的学者,

杨琳,1961年9月生,甘肃临夏市人。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杨琳 出生地 :甘肃临夏市 出生日期 :1961年9月 职业 :教师 毕业院校 :西北师范大学 研究方向 :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 人物经历,研究方向,主要贡献,著作,论文,文献研究,文化研究,获奖记录, 人物经历 1982年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1988年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史硕士研究生毕业。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兼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汉语语汇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字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为辞汇学、训诂学、文献学、文字学、文化语言学、民俗学等。 主要贡献 出版学术著作8部,发表论文240多篇。 著作 1 新型古代汉语(副主编) 巴蜀书社1993 2 语言与文化探幽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汉语辞汇与华夏文化 语文出版社1996 4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5 小尔雅今注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6 古典文献及其利用 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版,2004;第2版,2010;第3版,2014 7 天津民俗(主编) 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8 重阳 北京:三联书店2009 9 训诂方法新探 商务印书馆2011 10古代汉语(与董志翘共同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第2版,2014 11汉字形义与文化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 一 语言文字研究 1风马牛不相及又一解 语文学习1987:2 2 《说抱薪救火》商榷中国语文天地1987:5 3 “昭假”新解四川大学学报1988:4 4 论“唯S是(之)P”句型烟台大学学报1989:1 5 释“取与”“负”“论”中国语文天地1989:4 6 “其”字的一种特殊用法 古汉语研究1989:3 7 也谈人称代词“其”中国语文1990:1 8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的释义问题烟台大学学报1990:1 9 马王堆汉墓帛书重文号释例 文献1990:3 10 “疑问词及指示代词+其”释例烟台大学学报1991:1 11 论“V于(乎)O”结构烟台大学学报1992:2 12 古书的国语今读问题 语文建设通讯(香港)36期(19926) 13 古汉语词语杂考古汉语研究1993:3 14 汉语系词研究评议烟台大学学报1993:4 15五笔号码检字法图书馆学研究1994:4 16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国人文科学(韩国)13辑(199412) 17 成语另解二则 辞书研究1994:6 18 东州考 文献1995:2 19 建立统一的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大可不必中国语文1996:1 20 汉语辞汇复音化新探烟台大学学报1995:4 21 成语正义二则 古汉语研究1995:4 22 《汉语大词典》中存在的问题 清华学报(台湾)1995:2 23 万物何以称为“东西” 文史知识1997:7 24 辞汇规范应以从众和需要为根本原则 语文建设1997:5 25 论闻一多的《诗经》研究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辑(19987) 26 《金瓶梅》词语拾诂烟台大学学报1997:4 27 何为“垂天之云”?学语文1998:5 28 古汉语词语辨析三则 古籍研究1999:1 29 解释古籍须多方斟酌 古汉语研究1999:3 30 “画饼充饥”如何画?学语文1999:6 31 论训诂学的学术原则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2辑(20001) 32伍子胥事迹的新发现社会科学战线2000:4 33 “杜撰”语源考 古汉语研究2000:3 34 “子”为尊美之称探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3辑(200010) 35 “解手”与“胡豆”释名辞书研究2001:1 36 “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 寻根2001:1 37 《语文学论集》阅读札记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4辑(20013) 38 《小尔雅》异文研究 文字学论丛第1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8 39 《小尔雅》文字讹误辩正语言研究2002:1 40 《小尔雅》疑难义训溯源烟台大学学报2002:2 41 箭靶中心何以称“鹄”?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1 42 何为“偏讳”?烟台大学学报2003:3 43 论词例求证法语言研究2003:4 44 《汉语大词典》词义溯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6辑,巴蜀书社200311 45 从《说文》看《小尔雅》之本字 说文学研究第1辑,湖北:崇文书局20041 46《小尔雅》研究史纲清华学报(台湾)新33卷第1期,20044 47《说文》辨证五则中国文字研究第五辑,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1 48“亚父”为古代楚方言称谓说刘叔新先生七十华诞纪念文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12 49 释化 汉字研究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56 50 谈义源研究的价值南开语言学刊2005:1 51 论语境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八辑,巴蜀书社200512 52 论对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06:2 53 论异文求义法语言研究2006:3 54 龟鸭王八语源考中国文化研究2006:2 55《说文通训定声》评议 说文学研究第2辑,湖北:崇文书局20066 56 煤的词义演变与古代民俗文化学刊2006:2 57 枢之本义考汉语史学报第六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2 58 《说文》小札中国文字学报第1辑,商务印书馆200612 59 论文化求义法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辑,巴蜀书社20079 60“胡”的胡须义的由来及出现时代 南开语言学刊2007:2 61临夏话中叠音词的音变现象 金秋集——刘叔新先生南开执教五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62 论因声求义法长江学术2008:3 63 汉语词源求证举例 民族语文2008:5 64“亚父”即“阿父”说——兼论词头 文字学论丛第四辑,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阿”的出现时代 65论因形求义法中国文字研究第十辑,大象出版社2008 66训诂方法的现代拓展:异语求义法 南开语言学刊2008:2 67《〈观世音应验记三种〉译注》献疑汉语史学报第八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9 68析疑解惑求真务实——评《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文化学刊2009:6 69《史记》疑难词语解诂 古汉语研究2009:4 70词例求义法新论——兼谈相因生义说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09:2 71论名字求义法励耘学刊2010:1 72论方言求义法燕赵学术2010春之卷 73《汉语大词典》光碟版与纸质版的区别 辞书研究2010:4 73古汉语外来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南开语言学刊2010:1 74“黄花闺女”与“露马脚”探源 民族艺术2010:4 75说“文”红树林(中学生版)2010:12 76说“年”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1-2 77论连文求义法长江学术2011:1 78说“天”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4

79说“案” 红树林(中学生版)2011:5

80论连文求义法 长江学术2011:1

81古代诗文中“车轴”的喻义, 古典文学知识2011:6

82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索隐 汉语史学报第1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

83为什么说“黄花菜都凉了” 咬文嚼字2012:3

84物品称“东西”探源 长江学术2012:3

85“也”有女阴义 寻根2012:3

86赤条条、光棍、吊儿郎当、二郎腿、吊膀子考源 励耘学刊2012:1

87释“字”“船”“盛” 中国文字学报第4辑,商务印书馆2012

88辞汇生动化及其理论价值——以“抬杠”“敲竹杠”等词为例 南开语言学刊2012:1

89论文例求义法 香港浸会大学:人文中国学报第18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0”棒“与”老板“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2:2 91谐声字以谐韵为原则说 中国文字研究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92“结裹”与“结果”的源流及纠葛 语言研究2013:1 93汉语新词语的规范问题 华夏文化论坛第9辑,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94俗语词研究概说 文化学刊2013:5 95“烧包”考源 励耘学刊2013:1 96俗语词的流变规律 文化学刊2013:6 97“吹牛皮”“拍马屁”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3:2 98“骨董”考源 长江学术2014:1 99“华佗”之名来自外语吗?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4:1 100“调包、捣包、捣鬼、日鬼”等词考源 励耘语言学刊2014:1 101中古辞汇研究的坐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12 102《兰亭集序》:“怏然自足”还是“快然自足”? 古典文学知识2014:4 103文化语言学论纲 文化学刊2014:5 104二百五与二五眼考源 南开语言学刊2014:1 105“张致”与“失张失致”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8辑,巴蜀书社2014 106“皮草”与“布草”考源 澳门语言学刊2014:1 107“草”之雌性义考源 燕赵学术2014年秋之卷 108《汉语复音词研究新探》序 天津古籍出版社2014 109“野狐禅”非佛源考 文学与文化2015:1 110发昏章第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考源 文化学刊2015:6 111“扒灰”考源 文化学刊2015:7 112“马百六”与“拉皮条”考源 文化学刊2015:8 113“之乎者也”没有迷 文学与文化2015:2 114“猫腻”考源 汉语史研究集刊第19辑,巴蜀书社2015 115“毛病”考源 文化学刊2015:9 116上当·卖当·打当考源 文化学刊2015:11 117方言词“尕”“玍”的由来 南开语言学刊2015:1 118论相邻引申 古汉语研究2015:4 119“抬杠”与“顶缸”考源 文化学刊2015:12 120楚简《老子》男阴之“鸟”考释 中国文字研究第22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 121“侃大山”“摆龙门阵”考源 历史语言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5 122半吊子·三脚猫考源 文化学刊2016:2 123“赧郎”新解 古典文学知识2016:2 124“露马脚”考源 文化学刊2016:3 125辞汇生动化与俗语词的理据考索 辞汇学理论与套用(八),商务印书馆2016 126拖油瓶考源寻根2016:2 127“装蒜”“一 债”考源 文化学刊2016:4 128《金瓶梅词话》中的三种“语言指纹”中国典籍与文化2016:2 129“盂兰盆”考源文化学刊2016:6 130“吃醋”考源励耘语言学刊2016:1 131倒霉·倒灶·刷子考源汉语历史语言学的传承与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132俗语词“停烛·停灯”考源南开语言学刊2016:1 133“顶呱呱·呱呱叫”考源长江学术2016:3 134“铜斗、泼天、泼天閧、拨天关、泼家私”考释文献语言学第3辑,中华书局2016 135察只子·变复·偶语解证文化学刊2016:10 136悬橙·捉出·悬米·嬴胜辨正文化学刊2016:11 137“动弹”“动换”考源向熹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16 138《说文》段注辨证七则宏德学刊第5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 139“跳槽”考源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秋之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文献研究 1冯延巳还是冯延己 文献1989:4 2 《平水韵》的得名及成书时间考 文献1993:4 3 《东皇太一》与《东君》当为一篇考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4 4 《登徒子好色赋》的语文学证伪 文献1998:4 5 古代文献辨析二则 古籍研究2000:1 6 典籍书名及作者辨误 古籍研究2001:4 7 《小尔雅》考实 文史2002年2辑,总第59辑 8 胡世琦及其《小尔雅义证》考述 文献2003:2 9 典籍辨误五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3:2 10数位化古典文献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4:4 11道藏纂修简史 世界宗教文化2004:3 12两篇古代韵文的解读文学与文化第5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12 13《大唐类要》失传了吗?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1 14评《四库大辞典》的优点和缺点 辞书研究2005:1 16莫栻《小尔雅广注》考评 古籍研究2005卷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6 17从五杂组诗到杂俎文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4 18《举秀才》民谣的复原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7:1 19文献字形讹误的判定原则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1 20大陆古籍数位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届中国古籍数位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9 21理想电子古籍的标准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9:4 22天下第一奇联之我见 寻根2010:1 23“黄河远上”与“黄沙直上”的是非 古典文学知识2010:6 24敦煌文献《春联》校释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1 25《大唐新定吉凶书仪·节候赏物第二》校证 敦煌研究2011:1 26古人名字辨正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3

27”金学“基础有待夯实——以《金瓶梅词话》第一回校释为例 文学与文化2012:4 28藏书于山的传统与《史记》的藏之名山 文学与文化2014:1 29《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的两点疑惑 古典文学知识2015:2 30新发现的一册“永乐大典”述略 寻根2015:3 31《新刻增校切用正音乡谈杂字大全》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4 文化研究 1 “云雨”与原始生殖观 社会科学战线1991:1 2 龟由贵反贱的民俗心理民间文学论坛1992:1 3 仓颉的传说及索隐 民间文学论坛1993:1 4 履迹生子观念的解析东方丛刊1993:1 5 巫山神女原型新探 文艺研究1993:4 6 四方神名及风名与古人的四方观念中国民间文化1993:4 7 食色关系论 东方丛刊1993:4 8 耽耳习俗与猪神崇拜东方丛刊1994:1 9 《释名》“雨,羽也”的民俗内涵 民间文学论坛1994:4 10中国古代雕刻作品析疑二则 社会科学战线1995:5 11韩国采风当代韩国1995:4 12韩国印象记人民日报(海外版)19951027第8版 13韩国教育观感当代韩国1996:2 14 清明节考源 寻根1996:2 15 左右尊卑文化现象的研究中国文化研究1996:2 16 《诗经》中马的比兴意蕴探析 第二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96 17 冥钱考 文献1997:3 18 漫话冥钱 世界宗教文化97年夏季号 19 中秋节的起源 寻根1997:4 20 社神的源流 文献1998:1 21 古代社主的类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3 22 诗歌赏析应关注民俗 文史知识1998:4 23 话说重阳糕 文史知识1998:11 24 七夕节的起源 学术集林第15卷( 1999) 25 《诗经》文化阐释中的泡沫现象东方丛刊1999:2 26 务实与创新的结晶(与叶明合作)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7:2 27 社之功用考述 文献1999:4—2000:1连载 28 古代袜子考述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3 29 社神与树林之关系考述 民族艺术1999:3 30 “数九”应从何日数起? 民俗研究1999;3 31 春联起源考 文博1999:6 32 爆竹二题 寻根1999:6 33马王堆帛画《社神护魂图》阐释 考古与文物2000:2 34 斗神的祭祀及演变 民族艺术2000;2 35 高丽松扇非摺叠扇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0:4 36 唐诗的民俗学解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2 37《山海经》“浴日”“浴月”神话的文化底蕴 民族艺术2002:3 38 漫说中国古代扇子 寻根2002:4 39 神话研究绝非神话新编——评何新《龙:神话与真相》,2002海峡两岸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 论文集,台湾200312 40中国古代袒露礼俗研究 民族艺术2004:3 41驱鬼的桃板 世界宗教文化2004:1 42中国是世界上最先使用贺年卡的国家 文博2004:5 43论古代社会的袒露礼俗中国文化研究2005:1 44天津民俗文化寻根 寻根2006:4 45扫帚的俗信及膜拜 民族艺术2006:3 46扫帚的起源及礼俗 文化学刊2006:1 47对中医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文化学刊2006:2 48中国古代的扇子文化学刊2007:1 49长寿面与寿星崇拜 寻根2007:6 50西安发现的“儿童玩具”不是“磨喝乐” 考古与文物2007年增刊 51重阳节应列为法定节日文化学刊2008:1 52剪纸艺术“扫晴娘”的源流 民族艺术2008:2 53为民俗语言学开疆拓土 理论界2008:7 54“二月二”风俗谈 寻根2009:1 55古代生日礼俗的沿革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11辑(2009) 56中国古代的冥寿礼俗文学与文化第9辑,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57化生与摩侯罗的源流中国历史文物2009:2 58张大帝信仰的源起与流变 民族艺术2009:3 59宗教信仰与环境保护 The Journal Performative Humanities,Vol40 No1,2010,Hanyang University,Seoul 60战国楚墓神秘脚印的文化蕴涵 寻根2011:1

61金瓶梅民俗摭谈 文学与文化2012:1

62“落帽”龙山今何在 文史知识2012:5 63“落帽”龙山今何在 文史知识2012:5 64丹书铁券的左右问题 古典文学知识2013:2 65寿图源流 寻根2013:3 66姚黄魏紫各千秋 文化学刊2013:4 67亥为吉日文化之谜的破解 青海社会科学2013:5 68临夏砖雕 寻根2013:6 69中国古代的扫帚星信仰 [日]石冢晴通编:敦煌学·日本学续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70文史札记三则 文化学刊2014:1 71论先秦一车驾三马之制 考古2014:5 72兵器殳的历史演变 南方文物2014:4 73勺形司南未可轻易否定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6:3 获奖记录 杨琳 曾获中宣部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学术著作奖二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等奖励。

  由《中国史研究》杂志社和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历史文献与古代社会研究的现状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于6月25—27日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等单位的80多名专家与会,共提交相关论文69篇。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夏泉,《中国史研究》主编彭卫,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刘正刚等在开幕式发言时指出,历史文献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大数据时代给中国古代史研究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更多新文献不断被发现、特别是数据库等应用方式的普及,需要研究者具备更好的史识与问题意识;应该处理好传世文献与出土新资料之间的关系,不能过度重视新资料而忽视传世文献;历史文献的书写在不同时代都有可能经历了增减和改造,因此历史研究者还要做好文本考证工作,处理好追求小“真”与大“真”的关系。

 在大会学术报告和小组讨论环节,与会学者分别选取正史、文集、志书、档案、类书等传世文献资料及考古发掘、碑刻、简牍等资料,就其如何促进古代社会研究展开热烈讨论。从论文及讨论情况看,此次会议有四个特点:

 其一,这是一次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的学术论文涉及历史学、文献学、民族学、人类学、文学、考古学、宗教学等不同学科,还有部分学者提交了大数据时代如何深化中国古代史研究方面的文章,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对于开阔学术视野,丰富研究视角,以及学科之间相互借鉴研究方法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二,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并重。大多数学者仍偏重于从传世历史文献中发现新问题,或对传世文献进行新解读,也有部分学者重视对新发现的文献材料的运用,如对韩国、英国、德国、日本等相关机构所藏文献的新发现进行探讨,对闽东地区新发现契约文书展开研究,还有学者重视对出土文献的运用与解读。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程章灿教授认为书札是提供历史人物与事件信息的第一手资料,其史料、艺术、文物价值都很重要。书札文献的整理出版有字迹辨认难、收发信人考证难、多页书信排序难、甄别真伪难等困难,需要从文献史料角度、书法艺术角度以及笺纸文物角度相互结合,推进数量众多的历史书札的研究和利用。

 其三,注重运用多种文献资料展开比较研究。与会专家的研究中展现出将传统文献(如正史、文集、笔记、方志等)、民间文献(如碑刻、家谱)、新出土资料、口述资料等进行比较互证,展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讨论的特点。如著名蒙元史专家、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针对陈桱《通鉴续编》中一段与蒙古先世和成吉思汗建国前有关的记载,与《元史》《圣武亲征录》《蒙古秘史》等文献进行细致比对,进而对《通鉴续编》中的相关记载及其传播流变做了细致考察。刘正刚教授以明初女官制度为例,指出地方文献对正史有重要的补充完善价值,虽然女官个体在正史中不见踪影,但通过地方志、文集、碑刻、族谱等资料,可以逐步复原她们的鲜活形象。

 其四,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探讨,也提出一些新的观点。如对历史实证主义的思考,对目前学界存在的“二重证据法”的过度解读现象的思考和认识等。东北师范大学赵轶峰教授提出要重新思考历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彭卫教授以秦汉史为例,提出应当处理好传世文献与新出资料的关系,他认为传世文献是构建我们对秦汉时代历史想象的基本脉络和空间,出土资料一个重要功用在于纠谬、连接历史碎片,两者之间是互补而非替代的关系。

第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将者名单

博士生:壹等奖(空缺)

贰等奖: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叁等奖: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壹等奖:(空缺)

贰等奖: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李德山(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卢新宁(北京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顾宏义(华东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孙智昌(北京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七一(陕西师大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壹等奖:刘宁(北京大学)

贰等奖:张爽(杭州大学) 顾永新(北京大学)庞剑峰

(南京师范大学)

叁等奖;徐进(北京大学) 徐萍(南京师范大学)

丁斌(南京师范大学)柳明晔(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刘钊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9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三等奖 乔治忠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49年生,现南开大学博导 第二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廖名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邵毅平(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胡长青(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晓兰(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三等奖 杨海峥(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张小乐(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 晓(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伍皓(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胡必强(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许铭(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徐昕(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萤(南京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戴海峰(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李海燕(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

竺嘉政(上海师大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王云路 杭州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9年生,现浙江大学博导

二等奖 廖名春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56年生,现清华大学博导

三等奖 邵毅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57年生,现复旦大学博导 第五届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审会及获奖情况

第五届中国古文献学奖金学评审会于1998年5月14至16日在北京举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小组成员黄天骥(召集人)、孙钦善、严佐之、李修生、赵伯雄、费振刚、袁世硕、黄永年、龚延明出席会议,裘锡圭(召集人)、范能船、葛兆光、曾枣庄因事请假。会议经过严格评议,用无记名投票方式产生了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获奖学生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杭州大学

李无未 吉林大学

李敏辞北京大学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

徐光星 杭州大学

张玉春北京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空缺)

二等奖 祝建平 上海师范大学

杨新勋 北京师范大学

沈林 西南师范大学

三等奖 李成甲 陕西师范大学

王鸿雁 南开大学

黄安靖 华东师范大学

魏鸿 北京师范大学

王小红 四川联合大学

本科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李二民 北京大学

乐怡 上海师范大学

金素芳 杭州大学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薄 茹 北京大学

刘 汾 上海师范大学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

马月华 北京大学

黄 芳 杭州大学

杨 波 南京师范大学

叶纪勇 杭州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 宫云维 杭州大学,1964年生,现浙江工业大学博导

李无未吉林大学,196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李敏辞北京大学,1957年生,现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三等奖 白于蓝 吉林大学,1970年生,现华东师范大学博导

徐光星 杭州大学,1967年生,现浙江中医学院博导

张玉春 北京大学,1952年生,现暨南大学博导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举行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奖会议于2000年5月24日至25日在杭州举行,经与会专家组成员公正、认真的评审,共评选出博士生6名,硕士生9名,本科生13名,共28名获奖同学。具体名单如下:

第六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博士生:

一等奖 陈剑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王承略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冯胜君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王德华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业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谷 建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 甘 露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李二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胡新华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李伟平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陈美慧 南开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潘艺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杨 阳 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罗 绛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本科生:

一等奖 黎广基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二等奖 夏凌霞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 勇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剑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三等奖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吴冰妮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周美勤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杏林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

孟滢滢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孙 励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文化典籍系

丁晓珉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献学系

丁 元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薄 茹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博士生:

一等奖 陈 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2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二等奖 王承略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6年生,现山东大学博导

李润强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西北师范大学教授

三等奖 冯胜君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1970年生,现吉林大学博导

王德华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整理研究所,1965年生,现浙江大学教授

陈业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1967年生,现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 第七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评选结果揭晓

“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1990年开始设立的全国性古文献学奖学金,奖励对象为古委会系统25家教学科研单位二年级以上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奖学金每两年评选一次,第七届评选活动2002年4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大学举行。评奖委员会议由裘锡圭、黄天骥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评奖委员有方一新、朱易安、黄永年、董洪利、裘锡圭教授,古委会主任安平秋教授、古委会秘书长杨忠教授、副秘书长曹亦冰研究员出席了会议。此届评选活动,共有十九家教学科研单位推荐了20名博士生,44名博士生,40名本科生。经过评奖委员会正认真的评议,最后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28名获奖同学,名单如下:

博士生

一等奖:董珊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二等奖:(空缺)

三等奖: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文晖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张福海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峻岫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朱大星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周焕卿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勤合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王仕举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 燕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叶 菲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本科生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汤鸣鸿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刘小琴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陈舟楫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杨英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孙婷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程大炜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辛晓娟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程佳羽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曾 波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赵 庸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冯凌蓉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陆醒薇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雅婷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笪珪如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博士生

一等奖 董珊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现北京大学副教授

二等奖 (空缺)

三等奖 李畅然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74年生,现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

张治三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何华珍 浙江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3年生,现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王文晖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1969年生,现复旦大学硕导

杜海军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1957年生,现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浙江大学

2000级 李玲玲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4年4月 2001级 刘旭锦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4年4月2001级 焦磊 第八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博士生

二等奖 王华宝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凤凰出版社编审。

许全胜 华东师范大学,现上海图书馆工作。

三等奖 陈文源暨南大学,1964年生,现暨南大学硕导。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2006年,部分)

浙江大学:

2003级 邱进春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二等奖

2002级 周玉瑶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2级 盛林忠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来敏毓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二等奖

2006年4月2003级 李月嬿 第九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三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 史丽君

硕士生 二等奖 李吉光

博士生

二等奖:于淑健 南京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后。

三等奖 程水龙 华东师范大学,1968年生,现中国计量学院副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雪玲获得博士生三等奖,硕士研究生李志杰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王雪玲陕西师范大学,1965年生,现陕西师范大学硕导

南京大学:丁延峰,1963年10月生,男,山东聊城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博士生二等奖 第十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南京师范大学:周录祥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复旦大学:叶晔 博士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华中师范大学:肖海燕 博士三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樊波获硕士奖学金一等奖;

2006级博士研究生陈玺获博士生二等奖

北京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刘炳瑞硕士组二等奖

上海师范大学:2004级方姗本科生中唯一的最高奖一等奖

虞俊洁、王燕红、季文婷、季怡菁获得本科生三等奖

刘丽获得硕士生三等奖 第十一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获奖名单

北京大学:博士生陈文龙、硕士生聂溦萌获奖

北京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三等奖:袁敏 硕士生: 二等奖:王振华 三等奖:施贤明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籍所刘万华(导师曹旭)获博士生三等奖,李丽静(导师徐时仪)获硕士生二等奖,朱韵洁、顾毓敏获本科生二等奖,骆芸婷、黄丹艺、赵珏、邵琪恩获本科生三等奖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一项(苏芃),硕士生一项以及本科生五项。本科生获奖名单中,张沛林和张学谦同学获本科生二等奖,高中正、臧永杰、宋雨婷同学获三等奖。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涂耀威二等奖、硕士生陈冬冬二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生杨清虎二等奖

山东大学:硕士生宁莉莉三等奖

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生王燕飞三等奖 博士生

一等奖

张文 北京大学

二等奖

鄢国盛 南开大学

汤志波 复旦大学

王华权 上海师范大学

李春桃 吉林大学

秦桦林 浙江大学

三等奖

马昕 北京大学

仇利萍 四川大学

施贤明 北京师范大学

赵庶洋 南京大学

和继全 西南大学

陈锦春 山东大学

杨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陈冬冬 华中师范大学

郭万青 南京师范大学

王宣标 中山大学

硕士生

一等奖

潘牧天 上海师范大学

二等奖

潘妍艳 北京大学

于洪涛 吉林大学

罗志 陕西师范大学

赵永磊 南开大学

李振聚 山东大学

潘超 浙江大学

张崇依 南京师范大学

三等奖

罗琴 北京师范大学

周敏 南京大学

赵成杰 东北师范大学

汪舒旋 四川大学

赵庆淼 南开大学

蔡燕梅 复旦大学

郭洪义 西南大学

瞿林江 南京师范大学

尉侯凯 华中师范大学 博士生

一等奖

郭桂坤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吴 柱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二等奖

都轶伦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王传龙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开升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白军鹏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孙晓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黄沚清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

三等奖

杜春雷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李轶伦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何 灿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贾灿灿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张 卉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李广宽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燕飞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马克冬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赵铁锌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硕士生

一等奖

侯印国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虞思徵 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二等奖

韦胤宗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关鹏飞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林振岳 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王晓娟 山东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马 琛 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沈 畅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三等奖

张 婷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赵 凯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杨大卫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

刘 洋 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郭超颖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晓永 陕西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丁雅诵 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谢 坤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周丹杰 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本科生

一等奖

王诗雨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董方奇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二等奖

庞若愚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王 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侯 婕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向晓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胡晨光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张峥毅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刘 佳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三等奖

高虹飞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李凌云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翟迈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张佳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雨非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献学系

王思桐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高 星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古典文献专业

石冰洁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任建行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胡晶晶 上海师范大学文化典籍系

戚圆圆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林青荻 浙江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

研究古籍是由谁引起的是人文主义者必定要做的()。

A但丁

B柏拉图

C伊拉斯谟

D彼特拉克

正确答案:D

1、《郑玄与今古文经学》 《联合日报·文史周刊》2006年10月28日

2、《四库学根基的夯实之作》 《文汇读书周报》2006年2月24日

3、《古典文献学研究领域的杰作》 台湾《书目季刊》2005年第39卷第1期

4、《高亨著作集林的编纂出版和学术意义》 《光明日报》2005年8月11日

5、《论朱熹诗集传所定诗旨与诗小序之间的关系》 《理论探讨》2004年第3期

6、《墨家学说体系的重新认识和思考——关于墨家的立说根据、核心思想和价值原则》 《山东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7、《简论欧阳修诗本义的特点和得失》 《理论探讨》2003年第5期

8、《毛诗故训传标兴含义新解》 《晋阳学刊》2003年第3期

9、《古典文献学家王绍曾先生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文献》2003年第2期

10、《论两汉文献的构成特点和整理现状》 《山东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1、《百年学术名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文史哲》2002年第6期

12、《默默耕耘 老学不倦—古典文献学家王绍曾先生学行记略》 《炎黄文化研究》2002年第9期

13、《论东汉朝廷对今文经学经本家法的保护和校理》 《学术交流》2002年第6期

14、《论两汉鲁诗学派》 《晋阳学刊》2002年第3期

15、《论诗序的主体部分可能始撰于孟子学派》 《诗经研究丛刊》2002年第3辑

16、《论诗序主体部分的完成不能早于战国中期》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学苑出版社

17、《论两汉经学发展的五个阶段》 《山东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18、《关于隋唐四大类书》 与董治安先生合作 《海峡两岸文献学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19、《论齐诗学派与王莽的关系及其在东汉的命运》 《孔子研究》2001年第6期

20、《试论韩诗学派的品格特征》 《学术交流》2001年第5期

21、《论孔子家语的真伪及其文献价值》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2、《论毛诗在两汉今古文斗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山东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3、《诗序的主体部分写定于毛传之前的文献依据》 《诗经研究丛刊》2001年创刊号

24、《从兴的角度对诗经中某些部分创作年代的推测》 《福建论坛》2000年第6期

25、《论毛诗的经本及其学派归属》 《福建论坛》2000年第3期

26、《论朱熹与唐仲友间的一桩公案》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7、《李焘著述考辨》 《文史》2000年第1辑

28、《从传序的关系论诗序的写作年代》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学苑出版社

29、《刘向校书同僚学行考论》 《文献》1998年第3期

30、《班固的从祖父班斿》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31、《毛诗的时代性质及其传授渊源考略》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天马图书有限公司

32、《两汉文献的现状与两汉全书的任务》 《文史哲》1998年增刊

33、《论高亨先生的周易校勘学》 《山东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34、《侯苞侯包侯芭考》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5、《清中叶栖霞学者牟应震的行年和著述》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5年第3期

36、《试论姚振宗的别录七略辑本》 《古籍研究》1995年第1期

37、《李焘事迹编年》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4年10月齐鲁书社

38、《喜见藏书史研究之新篇章——评山东藏书家史略》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学刊》1994年第2期

39、《评曹之先生的中国古籍版本学》 《山东图书馆季刊》1993年第4期

40、《试论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著录依据和著录方法》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3年3月山东文艺出版社

41、《正史艺文志补志浅说》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3期

42、《试论清季目录学家姚振宗》 《古籍整理研究论丛》1991年9月山大出版社

43、《评列女传译注》 《民俗研究》1991年第3期

44、《宋代的国家藏书》 《文史知识》1990年第3期

45、《从正史艺文志谈补志的得失》 《图书馆工作》1990年第3、4期

46、《论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设置之得失》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9年第2期

47、《杨守敬与日本访书志》 《文献》1989年第1期

48、《李平心与生活全国总书目》 《山东图书馆季刊》1987年第4著作 1、《野菜博录校释》 2006年12月山东画报出版社

2、《毛诗名物图说》 2006年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3、《高亨著作集林》 编校组主要成员 2004年12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4、《李焘学行诗文辑考》 2004年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

5、《郑玄与今古文经学》 2004年11月山东文艺出版社

6、《宋史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2004年4月商务印书馆

7、《唐代四大类书》 副主编 2003年11月清华大学出版社

8、《诗经要籍提要》 执行编辑、主要撰稿人 2003年8月学苑出版社

9、《离骚全图校释》 2003年4月山东画报出版社

10、《毛诗品物图考》 2002年8月山东画报出版社

11、《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 与王绍曾先生等合作 2002年4月齐鲁书社

12、《诗经要籍集成》 执行编辑 2002年学苑出版社

13、《南史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2001年10月商务印书馆

14、《二十五史外人物总传要籍集成》 副主编 2000年10月齐鲁书社

15、《清史稿艺文志拾遗》 常务编委、主要撰稿人 2000年9月中华书局

16、《两汉全书》第一册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9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

17、《两汉全书》第二册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9年9月山东大学出版社

18、《汉书校勘记》 张元济遗稿 与王绍曾先生合作整理 1999年5月商务印书馆

19、《山东文献书目》 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3年齐鲁书社

20、《世界百科名著大词典》 图书馆学与综合学科卷编委、主要撰稿人 1992年11月山东教育出版社 1、《两汉全书》,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编委会主要成员,自1996年立项至今,先后整理《毛诗传笺》、《史记》等要籍,凡200余万言。

2、《中华儒藏·诗经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与董治安先生、郑杰文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

3、《汉魏之际山东经学现象探析》,山东省社科规划研究重点项目,与庄大钧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

4、《二十五史艺文经籍志考补萃编》,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重点项目,与刘心明先生共同主持,正在进行。 1、《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2006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2003年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3、《论毛诗序的写作年代》,2002年获中国诗经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4、《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2年获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5、《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1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6、《清史稿艺文志拾遗》,2001获山东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2000年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古文献学奖学金”博士生二等奖

8、《山东文献书目》,1995年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9、《山东文献书目》,1995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0、山东文献书目》,1994年获山东省教委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11、1990年获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首届中国古文献学奖学金”硕士生二等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