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宁文言文
1 情外史陈子高古文翻译
陈子高
陈子高,会稽山阴人也。世微贱,业织履为生。侯景乱,子高从
父寓都下。是时子高年十六,尚总角,容貌艳丽,纤妍洁白,如美妇
人。螓首膏发,自然娥眉,见者靡不啧啧。即乱卒挥白刃,纵挥间,
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数矣。陈司空霸先,时平景乱,其从子茜,以
将军出镇吴兴,子高于淮渚附部伍寄载求还乡。茜见而大惊,问曰:
“若不欲求富贵乎?盍从我!”子高许诺。子高本名蛮子,茜嫌其俗,
改名之。茜颇伟于器,子高不胜,啮被,被尽裂。茜欲且止,曰:“得
无创巨汝邪?”子高曰:“身是公身也,死耳,亦安敢爱?”茜益爱
怜之。子高肤理色泽,柔靡都曼,而猿臂善骑射,上下若风。性恭谨,
恒执佩刀及侍酒炙。茜性急,有所恚,目若虎,焰焰欲啖人,见子
高则立解。子高亦曲意傅会,得其次。茜常为诗,赠之曰:“昔闻周
小史,今歌白下童。玉尘手不别,羊车市若空。谁愁两雄并,金貂应
让侬。”且曰:“人言吾有帝王相,审尔,当册汝为后,但恐同姓致
嫌耳。”子高叩头曰:“古有女主,当亦有男后。明公果垂异恩,奴
亦何辞作吴孟子耶!”茜大笑,日与狎,未尝离左右。既渐长,子高
之具尤伟,茜尝抚而笑曰:“吾为大将,君副之,天下女子兵不足平
也。”子高对曰:“政虑粉阵饶孙吴,非奴铁缠稍,王江州不免落坑
堑耳。”其善酬对若此。茜梦骑登山,路危欲堕,子高推捧而升。将
任用之,亦愿为将,乃配以宝刀,备心腹。王大司马僧辨下京师,功
为天下第一,陈司空次之。僧辨留守石头城,命司空守京口,推以赤
心,结廉蔺之分,且为第三子颜约娶司空女。颜有才貌,尝入谢,司
空女从隙窗窥之,感想形于梦寐,谓其侍婢曰:“世宁有胜王郎子者
乎?”婢曰:“昨见吴兴东阁日直陈某,且数倍王郎子。”盖是时茜
解部,佐司空在镇。女果见而悦之,唤欲与通。子高初惧罪,谢不可,
不得已,遂与私焉。女绝爱子高,尝盗其母阁中珠宝与之,价值万计。
又书一诗于白团扇,画比翼鸟其上,以遗子高曰:“人道团扇如圆月,
侬道圆月不长圆。愿得炎州无霜色,出入欢袖千百年。”事渐泄,所
不知者,司空而已。会王僧辨有母丧,未及为颜礼娶。子高尝恃宠凌
其侣,因为窃团扇与颜,且告之故。颜忿恨,以语僧辨,用他事停司
空女婚。司空怒,且谓僧辨之见图也。遂发兵袭僧辨,并其子缢杀之。
茜率子高实为军锋焉。自是子高引避,不敢入。茜知之,仍领子高之
镇。女以念极结气死。司空为武帝,崩后,茜以犹子入嗣大统,子高
为右卫将军、散骑常侍,称功封文招县子。废帝时,坐诬谋反诛,人
以为隐报焉。
:“九”字旁作“虎”字。
2 文言文 节选自《明史》陈九畴,字禹学,曹州人陈九畴,字禹学,曹州人。风流倜傥,多有权谋韬略。自从作为诸生,就练习武事。弘治十五年(1502)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有重罪囚徒越狱,无人敢捉,陈九畴手执长矛追赶并抓到犯人,于是以武健出名。
正德初年,他审查囚犯记录于南畿,忤逆刘瑾,被贬为阳山知县。刘瑾败落,陈九畴恢复旧职,历任郎中,调迁肃州兵备使。总督彭泽决定贿赂吐鲁番方面,他派遣哈密都督写亦虎仙前往实行。陈九畴激动地说:“彭公受天子之命,节制边疆,不能身当利害,为何这般没有原则啊!”于是操练队伍士兵,修缮营垒,经常如临大敌。写亦虎仙果然暗通敌贼。番酋速檀满速儿侵犯嘉谷关,游击芮宁败死。不久吐鲁番方面又派遣斩巴思等人用骆驼马匹求和,但暗中派人给写亦虎仙和他的同党阿刺思罕儿、失拜烟答等人送信,让他们作为内应。陈九畴知道乱贼的计谋,抓住阿刺思罕儿和斩巴思送进监狱。命通事毛鉴等人看守他们。毛鉴等人过去与他们有联系,想放他们离去,众番都伺隙谋变。陈九畴发现了这些情况,杀了毛鉴等人。敌贼失去内应,于是拔帐逃走。兵部尚书王琼厌恶彭泽,并且追究陈九畴的失事罪,逮捕拘囚于法司监狱。以失拜烟答死于狱中为罪名,在官籍中除去了他的名字。
世宗即位后,以原职起用陈九畴。不久升为陕西按察使。过了数月,甘肃总兵官李隆怂恿部下殴打杀死巡抚许铭,并焚烧他的尸体。于是升陈九畴为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按验许铭之事,诛李隆和乱兵生事的头头。陈九畴抵达甘肃镇,说额定军兵七万多人,现在有的不到一半,并且多是老弱之人,请求允许下令招募。皇帝下诏批准。
嘉靖三年(1524),速檀满速儿又用二万多骑兵围攻肃州。陈九畴从甘州昼夜奔驰入城,射击敌贼,敌贼死伤甚多。之后,又出兵追击。攻掠甘州的部分敌贼,也被总兵官姜打败。根据战功,陈九畴升职为副都御史,并赐给他金币。陈九畴向皇帝上奏说“:番贼敢入犯我边境,是因为我们收纳他们的朝贡,任其商贩,使得他们熟悉我们的虚实。写亦虎仙的逆谋已经暴露,但他贿赂权贵,反而能蒙宠幸,以犯边之寇,为来贡宾客。边臣因利害方面的恐惧,拱手听命,致使内属与番人勾连接应,以至于今。现在即使不能像汉武帝那样兴大宛之师,也应当效法光武帝那样隔绝西域的计谋。先后入贡没有归去的人有两百多,应该将他们安置到两粤,对其中有谋逆迹象的或加刑或杀戮,那么敌贼就没有内应作为依靠,必然不再有侵略袭击。倘若再包含隐忍,恐怕河西十五个卫所,将永远没有安宁的日子。”奏事下达之后,总督杨一清颇采纳他的建议。四年春天,退职归乡。
开始,吐鲁番失败逃遁,都指挥王辅说速檀满速儿和牙木兰都被炮打死,陈九畴以此上报。后来他们二人上表请求进贡。皇帝感到奇怪并且怀疑他们。而番人先在京师散布流言蜚语,说肃州的围困,是由陈九畴激发的,皇帝更加相信。正巧百户王邦奇揭发杨廷和、彭泽的短处,言词牵连到陈九畴。吏部尚书桂萼等人想利用陈九畴来排挤彭泽,因而请允许通贡,从而追究整治陈九畴激发变乱之事。大学士杨一清说事情在前已有决定。皇帝不听,逮捕陈九畴下诏狱。刑部尚书胡世宁在朝廷上说“:世宁掌管刑法而杀忠臣,宁可杀世宁。”于是上疏为陈九畴鸣冤说:“番人诈变,妄图传递诽谤怨言,想加害我方的谋臣。他们畜谋内寇,为日已久。一旦拥兵深入,诸番约定为内应,不是陈九畴先机奋身而起,并且近派属下夷民退却他们的营帐,远交瓦刺扰乱他们的巢窟,使他们内顾而返,那么肃州这座孤城怎么又能保得住呢?臣认为文臣里面的有勇知兵忘身殉国的人,无人能比得上陈九畴,无怪番人很惧怕而想杀他呢。只是他听信部下兵卒的妄报,以为满速儿已死,那么他才有其不免之罪。”之后,法司陈述案件也像胡世宁所说的一样。皇帝终于还是听信桂萼等人的话,将陈九畴贬戍于远边。在那里生活了十年,陈九畴才遇赦返回内地。
3 《明史·孙燧传阅读练习及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 明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燧,字德成,余姚人。弘治六年进士。
宁王宸濠有逆谋,结中官幸臣,日夜诇中朝事,幸有变。 恶巡抚王哲不附己,毒之,得疾,逾年死。
董杰代哲,仅八月亦死。自是,官其地者惴惴,以得去为幸。
燧以才节著治声,廷臣推之代。 十年十月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时宸濠逆状已大露,南昌人汹汹,谓宸濠旦暮得天子。 燧左右悉宸濠耳目,燧防察密,左右不得窥。
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燧念讼言于朝无益,乃托御他寇预为备。先城进贤,次城南康、瑞州。
又恐宸濠劫兵器,假讨贼,尽出之他所。 宸濠瞷燧图己,使人赂朝中幸臣去燧,而遗燧枣梨姜芥以示意,燧笑却之。
十三年,江西大水,宸濠素所蓄贼凌十一、吴十三等出没鄱阳湖,燧与副使许逵谋捕之。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于是密疏白其状,且言宸濠必反。
章七上,辄为宸濠遮狱,不得达。明年,宸濠胁镇巡官奏其孝行。
朝议方降旨责燧等,会御史萧淮尽发宸濠不轨状,诏重臣宣谕,宸濠闻,遂决计反。 六月乙亥,宸濠生日,宴镇巡三司。
明日,燧及诸大吏入谢,宸濠伏兵左右,大言曰:“孝宗为李广所误,抱民间子,我祖宗不血食者十四年。 今太后有诏,令我起兵讨贼,亦知之乎?”众相顾愕眙,燧直前曰:“安得此言!请出诏示我。”
宸濠曰:“毋多言,我往南京,汝当扈驾。”燧大怒曰:“汝速死耳。
天无二日,吾岂从汝为逆哉!”宸濠怒叱燧,麾兵缚燧。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
二人且缚且骂,不绝口,贼击燧,折左臂,与逵同曳出。逵谓燧曰:“我劝公先发者,知有今日故也。”
燧、逵同遇害惠民门外。 燧生有异质,两目烁烁,夜有光。
死之日,天忽阴惨,烈风骤起凡数日,城中民大恐。走收两人尸,尸未变,黑云蔽之,蝇蚋无近者。
明年,守臣上其事于朝,未报。世宗即位,赠礼部尚书,谥忠烈,与逵并祀南昌,赐祠名旌忠。
(节选自《明史·列传·忠义一》)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日夜诇中朝事 诇:窥探,打探 B。我往南京,汝当扈驾 扈:随从 C。
乃托御他寇预为备 托:推卸 D。燧笑却之 却:拒绝 7。
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3分) A。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来源:学。
科。 网] B。
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C。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D。
燧时时为宸濠陈说大义/卒不悛/阴察副使许逵忠勇/可属大事/与之谋/先是/副使胡世宁暴宸濠逆谋/中官幸臣为之地/世宁得罪去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副使胡世宁因为报告宁王的逆谋而获罪离开,孙燧认为再向朝廷上奏也无济于事,于是开始修筑城池防范宁王。 B。
得知孙燧谋划对付自己后,宁王一方面贿赂朝中宠臣排挤孙燧,一方面送“枣梨姜芥”暗示孙燧离去,却遭到了孙燧的拒绝。 C。
在追捕逆贼凌十一等人过程中,孙燧发现了他们与宁王勾结,于是多次上奏朝廷揭发宁王,却因朝廷的不够重视,没有得到朝廷的答复。 D。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孙燧没有听从副使许逵先发制人的建议,最终在与宁王的斗争中失败被杀。 8。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三贼遁沙井,燧自江外掩捕,贼走匿宸濠祖墓间, 于是密疏白其状。
(5分) (2)逵奋曰:“汝曹安得辱天子大臣!”因以身翼蔽燧,贼并缚逵。 (5分) 答案 4。
C 5。D 6。
C 7。 (1)盗贼逃跑到沙井,孙燧从江边乘其不备围捕过来,盗贼逃跑藏匿在朱宸濠的祖墓墓地里,在这时孙燧秘密写了奏章,报告了这里的情况。
(“遁”1分、“掩捕”1分、“白”1分,句意2分) (2)许逵奋不顾身说:“你们怎么敢侮辱天子的大臣!”于是用肢体像鸟的翅膀一样掩护孙燧,叛贼将许逵一并绑了。 (“汝曹”、“因”、“翼蔽”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4。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词义。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乃托御他寇预为备”中的“托”如解释为“推卸”与语境不合;联系语境可以知道,前面说学科网向朝廷投诉没有什么用,后面说预先作应付朱宸濠叛逆的准备,由此可以知道中间应是假托要抵御其他贼寇,来做后面的准备,故此处的“托”应解释为“假托,以……为借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断句的技巧。
一抓句末语气词,二抓句首发语词,三抓表对话的词,四抓专有名词,五抓句式,六抓顶真修辞。 本题中,先抓人名,“燧”“宸濠”“许逵”“胡世宁”;再抓代词,。
4 窦泰古文翻译窦泰,字世宁,是大安地捍殊人氏。
其远祖是清河观津的后裔。祖父宝罗,北魏统万镇将,因而安家于北边。
父亲宝乐,北魏末年破六韩拔陵作乱,与镇将杨钩固守,遇害。窦泰贵宠之后,追赠为司徒。
当初,窦泰之母梦见突起风雷,好像要下雨,便出屋到庭院中观看,见电闪雷鸣,雨点飘洒,忽然惊醒,一身冷汗,于是怀孕。到时候却不能分娩,很惊怕,有巫婆说:“你渡河让河水打湿裙子,就容易产子了。”
便走到河边,忽见一人对她说:“你该生贵子,但要迁居到南方去。”宝泰之母听从了。
不久便生下宝泰。及至长大成人,擅长骑射,有勇有谋。
窦泰父兄都战死在镇上,他便自己背着父兄骸骨投奔尔朱荣。因为随军讨伐邢呆的功劳,赐爵为广阿子。
高祖在晋州经营时,请求让窦泰来任镇城都督,参与谋划军事。不断升迁任侍中、京畿大都督,不久又兼御史中尉。
宝泰以功臣贵戚身份居此要职,虽然没有纠弹几个人,但百官都畏惧他。 束魏天平三年,高祖西征,令窦泰从潼关进入关内。
四年,宝泰行至小关,被周文帝偷袭,全军覆没,宝泰自杀。遣以前,寅泰将从邺城出师时,当地有个惠化尼编了个顺口溜说:“实行台,去不回。”
未出发前一夜,三更天时,忽然有穿着红色衣帽敷千人进入台中,声称“捉拿宣主慰”,连宿值人员都受了惊,他们进入好几间房子,不久又离去了。天亮后发现门镇没什么异常,知道是仙人来指点了,都知道此战必败。
死后赠大司马、太尉、录尚书事,谧号为武贞。宝泰之妻,是武明皇后娄氏之妹。
窦泰虽是以亲戚关系而被重视,但他的功勋却是自己建立的。北齐受禅建国后,派人致祭于墓。
皇建初年,将他陪祭于高祖庙中。其子实孝敬嗣其爵位,位至仪同三司。
5 学习唐诗、宋词看哪些书籍好《全唐诗》,清彭定求、杨中讷等奉敕编。
计900卷,收2200余人48900首诗,搜罗广博,虽零星篇章单句也莫不收入,是迄今为止古典诗歌总集中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种,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诗面貌,对研究我国唐代的历史、文化和文学有极大参考价值。编排略依唐史序例,世次以登第、入仕、卒岁为主或以赠答唱和之人先后附入,无爵里世次可考者另编。
郊庙乐章及乐府歌诗、释道、外国、名媛、仙鬼、联句、填词、谣谚、酒令、蒙求另编。诗前小传但略序其人历官始末。
诗集有善本可校者详加校定,一诗而互见数集者,止于题下注一作某诗。因仓促成书,有误收、漏收、重出、小传舛误、编次不当等失误。
河南大学唐诗研究室编《全唐诗重编索引》和杨建国编《全唐诗“一作”校证集稿》可为参考。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了王仲闻等人的点校本,并附日本河世宁纂辑的《全唐诗逸》三卷(据《知不足斋丛书》本),概以卷分,全书前加卷次、作者目录,每一分册前编加诗篇目录,以便查检。
1992年,中华书局曾将王重民的《补全唐诗》、《补全唐诗拾遗》,孙望的《全唐诗补逸》,童养年的《全唐诗续补遗》、陈尚君的《全唐诗续拾》合为《全唐诗补编》一书出版。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60年点校本 《唐诗三百首》,清孙洙(别号蘅塘居士)以清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为底本选汰编成的唐诗选集。
六卷(或作八卷)。选75位诗人(不包括无名氏二人)三百一十首诗。
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乐府编排,突出盛唐,兼顾初、中、晚唐,多为名家名作,简要而有代表性,方便习诵,流传极广。注本较多,以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的清人陈婉俊的补注为简明切实。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于每诗有说明,并附作者简介。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唐诗别裁》,清沈德潜编选。
二十卷,选诗一千九百余首,包含各家重要作品。初名《唐诗宗》,后以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六“别裁伪体亲风雅”句改现名,表示编者已经剔除“伪体”。
书前凡例详细论及各种体制、流派,分体编排,于诗人均有概括评价,并有按语、眉批、注释,简要精当。是旧时很有影响的唐诗选本。
推荐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校订本 《宋诗钞》,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106卷,录百家,实首八十四家,本无专集及有集而所选不满五首者皆摈斥在外,采掇英华,删除冗赘,集首冠以小传,详加品评考证。
康熙十年(1671)刊行,但刻本缺文断句,错综互出。商务印书馆1914年影印,又排印清管庭芬、蒋光熙编《宋诗钞补》,不分卷。
中华书局1986年合二为一,删除重复,统一异名,改正讹误,校点出版,统称《宋诗钞》。《四库全书》有清陈焯编《宋元诗会》100卷,可补遗漏。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 《全宋词》,唐圭璋辑。采用词集为底本,以善本、足本为主,虽零篇断句也加以搜集,计1330余家19900余首词、残篇530余首,考订作者时代和作品真伪,按时代先后编次,有小传、校勘和断句。
书前列引用书目,书后有作者索引。之后,辑者又纂成《〈全宋词〉补遗》,载《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
孔凡礼从明抄本《诗渊》中辑得400余首,编为《全宋词补辑》,由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65年修订增补本 《魏武帝集》,三国魏曹操(谥号武帝)作。
原作早佚。明张溥、近人黄节、丁福保分别辑有一卷本和四卷本。
曹操的诗歌反映现实深刻,多直抒胸臆,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激昂慷慨,气韵沈雄,语言质朴,形象鲜明。1959年,中华书局以丁本为底本点校出版《曹操集》最为完备,包括诗、文、《孙子注》、裴松之注、江耦《曹操年表》和《曹操著作考》。
推荐版本: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增补本 《曹子建集》,三国魏曹植作。植字子建,封陈王,谥思,故又题为《陈思王集》。
原集早佚。宋人辑为十卷。
清丁晏《曹集诠评》附逸文一卷、本传、年谱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黄节《曹子建诗注》二卷,汇集各家评释,征引繁富,辨伪严谨。
曹植诗成就最高,辞赋、散文也不乏佳作。以曹操之死为界,其诗前期多抒发拯世济物的胸襟抱负,后期作品多揭露、抒写所遭受的迫害不幸,在艺术方面以汉乐府民歌为基础,更加辞藻华美,注重对仗和警句。
推荐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阮嗣宗集》,三国魏阮籍作,籍字嗣宗,曾官步兵校尉,后世多题《阮步兵集》。原集早佚。
现行各本均后人搜辑,通行一卷,有诗、赋百余篇,其中最著名者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多为不满现实和忧生之嗟。籍本有济世之志,但世情险恶,不得有为,故慷慨悲歌,使气命诗,艺术上又善用比兴,归趣难求,委婉曲折,难以情测。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一卷,结合史实说诗,材料丰富,剖析仔细,时有新见。 推荐版本:《阮籍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点校本 《嵇中散集》,三国魏嵇康作。
康曾官中散大夫,故名。原书十五卷,至宋仅存十卷。
针对司马氏集团的虚伪礼教,嵇康公开“非汤武而薄周孔”而实则笃信力行。
6 明史八十七胡世宁传全文翻译胡世宁传 胡世宁,字永清,浙江仁和人。
弘治六年(1493)榜进士。他性情刚直,不怕威胁,并且懂得军事。
开始他做德州推官。歧王初登王位,下属官吏骄横,世宁制裁了他们。
后来歧王又请求给他湖泊周围的良田,世宁坚决不允准。后来,他升官做了南京刑部主事。
曾应诏写了十篇有关边备问题的策论,又上书极论当 时政事的不足和过失。当时孝宗皇帝已重病在身,对他的奏章还点头称赞。
后来他又升任郎中。他和李承勋、魏校、余三人相友好,当时人们称他们四个为“南都四君子”。
以后他又升任广西太平知府。太平知州李。
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世宁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捕捉了他。思明地方黄文昌一族人四代反叛,杀害知府,占据三州二十七村土地。
副总兵康泰和世宁一齐进入思明,拘捕了黄文昌的三个弟兄。可是康泰害怕文昌夜间逃跑生事,把世宁丢在空城中自己走了,情况很危急,幸亏当地的民族首领们感激世宁发兵援救,世宁才免得一死,文昌害 怕了,归还他所侵占的地方向朝廷投降了。
当地土官接班时,上级官员常向他们索取贿赂,不肯按时替他们向朝廷上报,因此民族首领们时常怨恨并发动叛乱。世宁下令“:民族首领一生下儿子就在本府报上姓名。
应世袭为首领的,十岁以上,每月初一、十五到府里拜会知府。父兄亡故以后,知府根据文书替他们向朝廷申请补官。”
这下,土官很高兴。母亲死后他回家守孝。
三年守孝完后又赴京候补去。经过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
世宁于是走马入城,着策划守城的办法。流寇攻打了七天七夜,打不下来,才撤退走了。
世宁这次补官,做了宝庆知府。期间,岷王和镇守的宦官王润都很怕他。
以后他升任江西副使,与都御史俞谏一齐定下计策捉拿强盗,讨平了王浩八。又利用闲暇修筑广昌、南丰、新城的城防。
这个时候,宁王宸濠骄横不法有造反的意图,但是没人敢说起此事。世宁恼火极了,正德九年(1514)三月就上书说“:江西的盗贼,剿灭它还是招安它,两种主张相持不下,我个人以为这没什么难以决定的。
已接受招安的不杀他,再敢反叛的有杀无赦,刚刚起事的立刻剿除,大体如此而已。但是江西的祸患还不在于盗贼。
宁王府的势力一天天扩大,无赖之徒聚集那里,用非法的事情诱导宁王,上下各级官府对宁王的奉迎太过分了。致使他频频假借火灾之名鲸吞百姓宅舍地,王府采办骚扰到旁边的郡县,爪牙所及侵害到贫穷的乡村。
我真怕好百姓为此不能平安度日,都起来做强盗。一般大臣们害怕祸及自己,多怀着观望的态度,礼乐刑政渐渐不是出自朝廷了。
我请求从都御史俞谏、任汉二人中专门委派一人,或者另外选择公正、忠诚的大臣镇压、招安盗贼。皇上命令宁王只治理自己的封国,不要干扰地方官府,以期铲除作乱的根源,灭绝无法设想的祸变。”
他的奏章下发到兵部后,尚书陆完建议,派俞谏前去根据盗贼的实际情况商定招安或剿灭事宜,至于世宁说到的宁王违法乱民的事,恐怕出于坏人托名伪装,应当传令宁王管制他们。圣旨同意了陆完的建议。
宸濠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就罗列了世宁的罪过,贿赂当权的宠臣们,非杀掉世宁不可。他的奏章下发都察院后,右都御史李士实是宸濠的党羽,他与左都御史石。
等上书说世宁狂妄、粗率,应予治罪。
命令还没下达,宸濠的奏章又递了上来,指责世宁制造妖言。于是朝廷传令锦衣官逮捕世宁。
世宁当时已升为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取道还乡。宸濠就诬蔑说他逃跑了,派人传令浙江巡按潘鹏将他抓住送江西来。
潘鹏把世宁全家人关了起来,紧急追捕世宁。李承勋当时是浙江按察使,暗中保护了他。
世宁于是逃出,去到北京,自己投案住进了锦衣卫的监狱。在监狱中他三次上书陈述宸濠大逆不道的罪状,最后无人理会。
关押了一年多,谏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刑寰等人递上奏章搭救他,杨一清又用危言说动钱宁,才把他放出,贬往沈阳戍守。 过了四年,宸濠果然造起反来。
世宁从贬戍地被重新启用,做了湖广按察使。不久升任右佥都御史前往巡抚四川。
路上得知世宗即位,贺表中拿司马光仁、明、武三字向世宗进言,借此举荐说魏校、何塘、邵锐可以担任讲官,林俊、杨一清、刘忠、林廷玉可以辅佐政事,知府刘莅、徐钰以前任谏官时声名正直应加提拔使用。当时人们都同意他的话。
松潘所辖的内属的少数族人,将领、官吏都管他们不住,经常得向他们交纳财货借路通行。番人杀害军人,官方怕他们不敢追究。
官军杀死番人,就必须抵命。世宁上书陈说方略,请求选将增兵,规定赏罚的标准,严办隐匿罪犯的罪行,修建烽火台,经常派人巡逻,以振兴官兵的军威,疏通四川的道路。
朝廷下诏准予实行。他又上书弹劾并罢免了副总兵张杰、宦官赵钦。
上任才两个月,朝廷召他回京任吏部右侍郎。还没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回乡去了。
服丧完后在家闲住,朝廷里正在议论“大礼”,持不同意见者很多人被问了罪。世宁心里肯定张璁等,写奏章请求及早确定追崇献王的“大礼”。
奏章还没递出,其中的话传布到京城去了。以后有人建议把显陵迁到天寿山去,世宁极力说不行,于是连同以前撰写的奏章一同递了上去。
世。
·第十四章 中国瓷器古董拍卖·第三节 中国古籍及手稿拍卖
作者:祝君波 文章来源:精拍网特稿 点击数:321 更新时间:2006-12-8 12:44:09
古旧书的拍卖在海外市场起步更早。据资料显示,著名的克里斯蒂、苏富比拍卖公司其创始人克里斯蒂先生、苏富比先生在200多年前都是经营旧书的书商,后由书商引进了现代拍卖方式,创办了著名的拍卖行。时至今日,伦敦还时常举办古旧书的专场拍卖会。1788年伦敦苏富比就曾拍卖一本第二版的《***宣言》,以22万英镑成交。
在我国,旧书的交易古已有之。建国以后各地更保留古籍书店,专营古版书尤其是珍稀版本图书,并以北京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和上海福州路的古籍书店最为有名。1993年起,北京率先创办中国古籍版本拍卖会,10年来形成了如下特征:
1 形成了以嘉德、瀚海、中国书店三家拍卖行为主的北京中心市场;上海由朵云轩、国际拍卖、嘉泰等公司为主形成南方中心市场,但声势和级别次于北京。
2 在90年代,古籍版本的拍卖一直作为书画的陪衬,拍卖叫好不叫座,成交额不高。一家拍卖公司的总成绩往往在200-300万元,每件拍品大致在万元左右。进入新世纪,古籍拍卖成绩总额有了明显的提高,每场拍到上千万元的也曾呈现。
3 以往单件拍品成交在二三十万元的已很罕见,目前则出现了几百万、甚至近千万元的价位。
4 古籍拍卖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初期以中国古书为主,近年来手稿、信札占的比重大为提高,古籍拍卖的三大板块:古书、碑刻和手迹各显秋色,趋于成熟。
5 拍卖使古籍的文化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不仅书商们热衷于此,而且国家收藏单位和投资家也开始介入。
一 中国古籍版本各门类的价格表现
以上三张价位表显示,北京市场以及上海市场2002年拍卖中受人们欢迎的30件高价位古籍其门类分别为:古书类11种,占30种的366%,合计147万元,占总成交价1188万元的1237%;碑刻类8种,占30种的243%,合计4048万元,占总价的34%;手迹类11件,占36 6%,合计10005万元,占总价的8442%。具体可作如下分析:
1 古籍版本的价格举例
在90年代中期,古籍版本曾有一些比较典型的价格。1995年秋,北京嘉德拍卖宋代嘉泰年间的刻本《文苑英华》一册,成交价为143万元;1996年秋另一宋刻本《徐状元补注蒙求三卷》3册,成交价50万元人民币;明天顺六年刻《欧阳文忠公集》4册,成交25万元;而清康熙49年张士俊刻《郭忠恕撰·佩隽》4册,则成交30万元。另一套由康生钤印并收藏过的明万历年刻本《资治通鉴》294卷,成交187万元。2001年瀚海拍卖宋版《春秋经传》1册,成交159万元,破了古书拍卖最高价。
南方市场价位比北京来得低,以朵云轩为例,1996年拍出宋刻本《朱文介校昌黎先生集》1册15万元,宋刻《资治通鉴》2册24万元,元刻本《集千家诗批点杜工部诗集》2册12万元。而民国时期印制的书刊在上海大受欢迎。如石印本《点石斋画报》成交418万元,1925/1926年印的《上海画报》一册成交242万元,《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二十四史》(连箱)成交5万元。
进入新世纪,古旧书的拍卖价格平稳,以下三表中显示北京市场《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成交275万元,上海《支那南画大成》(22册)成交737万元,明刻本《唐柳先生集》319万元。另外,2002年嘉德拍出《绘像三国志》一部506万元。
2 碑刻类古籍的价格举例
在我国,碑刻比木版刻书起步早得多。从秦汉至明清,刻石和从石上拓下拓片,一直兴盛不衰。碑刻的历史价值比较高,与之相类似,印谱、墨谱、砚谱以及竹刻等作品,一般其纸谱也归在碑刻类中。
印谱方面举例:
朵云轩96年秋拍出《伏庐考藏玺印》(11册)286万元,《吴大徵十六金符斋印存》33万元,高络园《乐只室印谱》44万元,吴云辑《二百兰亭铜印》成交33万元,《丁丑劫余印存》(一函12册)11万元,嘉德99年秋拍出丁敬等《七家印谱》(4册)85万元。
碑帖类中嘉德曾有好成绩:
1996年宋克《急就章》23万元,1995年春明初拓《苏轼仙游潭碑记》12开1册18万元,1996年秋宋克《宋仲温书唐张怀权用笔十法》1册15万元。上海朵云轩95年秋《明拓礼器碑》成交88万元,《三希堂法帖拓片》25万元,《汉晋塔砖区文拓片》28万元。
嘉德拍出过吴有《方氏墨谱三卷》715万元,瀚海《清御制耕织图诗》11万元,朵云轩民国初拓《吴昌硕印谱》198万元。
3 手迹类古籍的价格举例
在古籍拍卖中真正说得上一枝独秀的其实是书法手迹,包括抄本、手稿和信札,带动了整个拍卖的高价位和收藏热。
90年代中期比较突出的有:嘉德94秋《王时敏陈洪绶等39开书札》一册,成交32万元,96春《孙中山委任邓演达等7人委任状一册》成交32万元, 95春《曾国藩、左宗棠等名人书札一册》15万元,《抗日文艺协会会员信札》由朵云轩以88万元拍出,内有茅盾、郭沫若、巴金、田汉等的手迹。近年比较突出的还有2001年中贸圣佳郑板桥遗墨《五经手牍》(残卷8册)成交550万元,2002年秋嘉德以990万元拍出《钱镜塘藏明代名人尺牍》。与此同时,海外1996年佳士得以55万美元合479万港币拍出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手札,2002年4月,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以887万港币拍出宋代张即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卷65计104页,创下海外手迹拍卖的最高纪录。
二 古籍版本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投资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投资意识大为增强,收藏投资的品级大为提高。前些年,国内许多人参与邮票的收藏和投资,现在这一波热潮已经消退,代之而起的是原作书画、瓷器、古玩、家具以及古籍版本。而古籍版本因其品级高、存量少、文化含量大等特点,吸引了一部分高层次收藏家、投资家和专业团体的介入,短短10年,走过了过去几十年经历的道路。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拍卖方式已取代了古籍书店门售交易的方式,精品越来越集中到拍卖会;二是价位已有了数倍、十数倍和几十倍的上涨。以前明版书以千元论价,现在均以万元论价,宋版本都涨到了十余万元一册的地步,甚至有一些上百万元的高价位;三是北京、上海成了古籍版本的交易中心;四是一批稳定的收藏家已经出现,市场要素更为完备。
古籍版本拍卖交易的升温其大背景是:我国成功加入了WTO,民营经济高速增长,日元大幅度贬值(传统上日本是中国古籍版本的主要市场),欧美经济受911打击呈现颓势,东南亚金融危机阴影未散,国内股市及邮币卡市场下跌不止,全球低利率浪潮的影响。所有这些因素造成中国艺术品投资平添巨大买盘,场外资金大举入注,海外古籍也回流中国,艺术品的财富象征和价值凸现,这一切都为古籍版本在中国形成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而从古籍版本这一收藏门类自身的特征分析,也有如下内在的品质和价值,引发了人们的收藏和投资热情。
1 古书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古籍善本的收藏历经宋元,到明清两代达到顶峰。而清末、民国的社会动荡,使一大批珍贵古籍或支离破碎,或毁于战火。10年动乱以扫“四旧”为由,给古籍善本的保存以毁灭性打击。因此其价值在如下几个方面呈现出来:
(1)古籍版本存量有限,因自然损坏(如水灾、火灾、虫蛀)和人为破坏,宋元明清的刻本原来就留存不多,建国以来的文物政策,又使大量古籍版本收归国有,可在市场流通的部分、尤其是宋版本、元版本和明版本,更是奇货可居。
(2)不可再生。古籍版本与中国书画市场不同,在书画方面,老的书画家谢世,新一代的艺术大师还会涌现,相对而言书画艺术品的货源总是能得到补充,而古籍版本则早已退出了实用领域,完全不可再生。
(3)伪作少,鉴定相对容易。书画、古玩今人还在大量制伪、售伪,而且借助现代复制技术使原作达到了乱真的地步,给鉴定和投资带来很大麻烦。古籍版本的断代虽然也有含混不清之处,但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今人再建刻书坊来制作伪作的,真伪鉴定的范围比较小,容易把握。
(4)学术性强,欣赏性弱。古书在当时是实用工具,书写和刻工均比较规范,个性不鲜明,主要是学术性强,历史价值高,它可以反映当时的文字、典籍、社会和研究水准,但不如艺术品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因此收藏古书比较枯燥,收藏者要有品位、有耐心和文史修养。古书欣赏主要着眼于古书的制作,包括印刷、纸质、制墨以及后世藏家的题跋、钤印,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水平,蕴含着不少文化信息,是考察古代科技和工艺水平的重要实证。
(5)鉴定的方法。根据经验,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一是根据古书版本的形式特征来鉴定。就是从字体、版式、刀法、纸墨、装帧等外观因素的时代、地域特色来由一般推演个别。这种方法叫“目鉴法”。
二是根据版本中有关文字记载来鉴定,或直接从序跋、碑记、扉页、书口去发现,或由刻工姓名、题讳字、书名冠词、卷端题名及地名、官制等去作间接考订。
三是参考其他文献提供的研究成果和线索来鉴定。即从后人藏书题记、读书札记、著录提要去获取信息和启示。后两种方法又合称为“理攻法”或“考订法”。
(6)投资古书,要有长远计划,因为回报稳定而周期长,学习的过程比较枯燥,并且卖出也不如书画艺术品便捷,所以投资者要三思而行。
(7)收藏古书,不玩赏到明清版本毫无价值,这也说明进入这一行业的资金门槛高了起来。现在明版本价格不菲,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资金后备。
2 碑刻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中国碑刻大致包括三大类:
一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并用纸、用墨拓下来的拓片;二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并用纸、用墨拓下来的拓片;三是原拓印谱,包括印面和边款两部分,打印在薄纸上。
和西方的木刻艺术相仿,拓片就是最接近原物文字的资料。概括起来中国碑刻有如下特点:
(1)书法类。中国的书法以碑刻和墨迹两种形式留存下来,其中早期的书法(以秦汉、两晋为代表)大都从碑刻这条线保存和流传下来,风格多样,刀法沉稳,极为珍贵。收藏碑拓是欣赏书法的重要方面。而篆刻更是书法美的直接表现形式,加上刀功产生的金石味,历来艺术地位很高。原拓印谱直接取之于原石,如同真迹。
(2)是研究文字起源和演变的重要资料。中国文字由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一直到楷书的演变,大致在石刻上凝固下来。收集碑刻拓片,是研究文字的一把钥匙。
(3)是研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古代碑刻以及传存的拓片,真实可信,有的记皇室要事,有的记战事、农耕、礼仪,涉及政治、军事、社会等各方面,甚至是考订疆界划分的重要根据。有的碑佚,全靠拓片为证。所以收藏碑刻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4)碑拓片的时间先后,是研究其收藏价值的重要界限。比如汉碑已有2000年的历史,同一块碑在各代都有拓片留下来,根据“纸寿千年”的说法,宋代的拓片(拓本)最为珍贵,依次为元、明、清各代。有些碑现在还保存着,也可以再拓下拓片,但价值与宋元明清的不可同日而语。因为一般早的,字数多,字形完整、字口清晰,后者拓下的由于碑面文字有损坏,往往缺字少划,或者字迹模糊。由于碑刻品种极多,收藏家要花很多时日在研究早晚的区别上,以便对物件进行断代。此外,中国很多古碑后世湮没了,其中部分到了明清又被发掘出来,明代或清代发掘后的第一批拓本就是初拓本,也十分珍贵。
(5)存量的多少,也是研究收藏价值高低的标准。目前市场中价格不菲的,大都是宋、元、明的拓本。所以当时所拓数量不少,但历经几百年的变迁,留存下来的并不多,有的成了孤本,有的则为善本(仅存几件)。这也是收藏者要费心思去考订的。好在古人在碑帖考订上著作颇多,可以借鉴。
(6)除了将碑拓与碑拓互相比较并优选以外,研究碑帖的收藏记录也很重要。前面提到朵云轩拍出的《明拓片器碑》成交88万元,只因上面有大学者(光绪帝的老师)翁同的题跋、钤印,翁说此系明拓本,所以弥足珍贵。
(7)投资碑帖包括印谱也有风险,主要是真伪之争。市场中有人称其为“墨老虎”,是说拓片、拓本中的伪作也令人望而生畏。但碑拓印谱的好处是存量有限,不再增加,时下又有电脑技术发明,笔者以为借助新技术、照片技术与传统方法的结合,比较和鉴别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好。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
(8)与书画相比,近10年碑拓价格的增长幅度不大,还有比较大的成长空间。与日本市场相比,中国的价格也比较低。以明清珍稀印谱为例,日本大都在250万-500万日元之间。
3 手迹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从严格意义上说,手迹是原作,不是古书。但由于近年中国各大拍卖公司都将手稿、信札从书画类归到古籍版本类,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事。近年拍卖最为轰动的成绩是2002年秋季中国嘉德拍出的1603号《钱镜塘明代名人尺牍》,成交价990万元,由上海博物馆竞得。
以此册为例剖析手迹的价值,可以看到如下特点:
1 史料价值。该品收集明代永乐至崇祯时期的名人407人的手书信件,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2 从书法角度看,400多人的书法手迹风格多样化,书写自然,殊为难得。一般书信与书法作品不同,写信时的书法更流畅、自然、率直,书法价值很高。
3 内含孤本、珍品。册中的名人有的在史书上有记载,但无实物佐证,有的在博物馆里也未发现。这次的拍品填补了空白。
4 由部分大收藏家精心收藏,可以说是流传有绪,真实可靠。
5 品相完好,玩赏价值高。
在海外艺术品市场,手迹一向被人看重,比如林肯的一封信曾被拍到20余万美元的价格,达·芬奇的科学手稿被拍到3080万美元的高价,其相通之处也在于名人手迹的历史价值和人格魅力,是众多收藏家争抢的宝物。中国信札价位越拍越高,在于它的独特性:
①中国古代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是艺术的同源工具。今天书写经历了软笔(毛笔)、硬笔(钢笔、原珠笔)阶段,进入了电脑时代,毛笔写信已不多见,所以历史上的信件墨迹就格外珍贵。
②因为电讯业的发展,书信逐步式微,历史上的书信成为稀缺品。
③书信的文风、文笔、书法更为独特,对收藏者来说意趣无穷,对投资行为来说也是物有所值。
参考资料:
书者,述也,以文字记述事物者也,书之含义甚多,今人称述书为书籍,为别于书法言也。书籍之肇始甚早,文字发明之后,即有书籍。不过,各代所用书写之质料,及其装订之形式,多有不同耳。从古至清,所有之书籍,以其形式可分为三期。由古至周末,为简牍时期;由秦至唐,为卷轴时期;由宋至清,为线装时期,兹分别述之如下:
简牍时期:三代以前,所用以载文者,竹木而已。载于竹者,曰简;载于木者,曰牍;连编简牍,则谓之策。古者,大事书之于策,小事则书之于简牍而已。初以刀刻,继以漆书,周宣王时,始有墨书。三代以上社会之文化,完全赖此以推进,国家之文明,亦完全赖此以保存,与后世之书籍功用正同。是简牍者,实即当时之书也,创之最早,行之最久。降及周末,尚仍流行“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既以韦编,其为简策也可知。是孔子之时之所谓书籍者,仍为简牍也。由古至周,所有书籍完全为简为牍,故谓之为简牍时期。 卷轴时期:嗣以简牍之书写烦难,而所载之文字有限,在秦以前人文简易之时,尚足应用。及秦灭六国,事务增繁,官私文书,日益增多,以前书写之方式,在事实上已感运用不能圆滑,不适于使用。而首感棘手者,厥为狱隶。因狱隶之文字,时间有限,不能任意积压,遂由狱隶之片倡而自动发生改革。篆书之耗时也,而改篆为隶;竹木之难治也,而代以缣素。以帛作书,从此肇始。但缣素价昂,一般平民无力购用。故缣素虽兴,只于官方通行,社会尚不普遍也。即以前所遗传之典籍文书,仍以简策保存者为多;钞录于缣素者,尚少也。迨至汉时,发明造纸,从此书写上又发生一极大之转变。盖纸为书写之惟一合适质材,有缣素之长而无竹木之短,价值既廉,得之亦易。此后遂以纸张为书写之独用品,缣素竹木均受自然之淘汰,而无人使用矣。惟无论缣素或纸张,其文字均系手写,所谓书籍者亦不过手写之纸卷,并非如今日之书也。及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从此始有刻板印刷之书籍。以常理言之,刻印与抄写,其难易何止倍蓰,宜乎刻印发明,社会景从,各种书籍均改刻印也。乃事实竟大谬不然,除敕令刻印之刻经典外,其余文书仍均手抄,且以抄本为贵。此固由于提倡者之不力,要亦由于刻印之不佳使然。盖刻印初创前无取法,办理者既非有经验之人,而从事者又系毫无训练之辈。刻印度既不精良,文字尚多错误,其不受社会欢迎,固其宜也。且当时之士子,尚有一种特殊之成见,以为手抄一次,足抵目读数次。故多数上层社会家庭,仍多为其子弟聘请名师,专为指示抄写一切经史,印刷之书,概不购读。故刊印之木虽发明于隋,然终隋之世,未有特殊之进展。及唐,刻印之事,仍未畅行,社会心理仍贵抄录,不尚雕撰。迨至五代,后唐长兴三年二月,冯道、李愚等奏请刊印九经,从此重要经书均用刻印,而不再事抄写矣。雕刻刷印,至此方为成功。然一般每易误会,以为一代所刻之经书,即与现之经书同。其实则相去悬殊,极为不同。盖自以缣素作为以来,直至五代所有之书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抄或刻印,均系成卷成轴,所谓邺候架插三万轴者是也。并非如今装辑成本、成册、成部、成套者,其一卷即系一卷书。《史书》载宋以前之书籍,均系若干卷,并无若本者,盖系统记实。非如今以卷为虚以设之符号,有名无实地。其后,以卷本之舒卷为不便,检阅烦难,乃变而为折,又以折之久而易断,乃分为薄帙。及至有唐中叶,又创用叶子,即将长卷折叠成为若干叶,其形式宛如今之手折,或前清朝考之籍,无论缣素或纸张,无论手写或刻印,其形式完全为卷轴,故谓之为卷轴时期。 线装时期:至宋,因长卷之种种不便,遂依据叶子之格式,而改进为今日之线装式。即将一叶分割,使不连续,以一叶为一板,一叶为变易,但在检阅上、诵读上以及收藏,其为便利已不可以道里计也。故吾人所读之线装书,其实际肇始于宋,为时仅千年。宋以前,绝未有线装书也。文字多为刻印,抄写者甚少。至宋仁宗庆历中,有布衣毕升为活板,用胶泥刻字,从此又有活字印板之发明。元王桢亦有活字印刷法。明弘治嘉靖中,无锡华燧、安国先名曰“了聚珍板”。是均活字印刷也。在印刷上比较经济,但在书籍上,固与刻印无殊也。总之,自宋至清,其书籍之形式完全相同,均为线装,故此时期谓之为线装时期。清末则渐有洋装,民国后且有取线装而代之之势,其形式与装订,尽人所悉,毋庸赘述矣。 历代流传下来的古籍分为抄写本、刻印本两类,抄写本即人工抄写的图书,刻印本即采用雕版印刷或活字印刷的图书。但具体区分,又有种种不同的版本名称。
写刻情形:
按照写刻的不同情情形,可分为祖本、写本、影写本、底本、抄本、精抄本、稿本、彩绘本、原刻本、重刻本、精刻本、修补本、递修本、配本、百衲本、邋遢本、活字本、套印本、巾箱本、袖珍本、两截本、石印本、铅印本等等。
祖本,版本学中的专业术语。中国古籍中无论是刻本或是写本,最接近著作人或成书年代的本子最为真实完整,错误也最少,称为祖本或母本。
底本,是古籍整理工作者专用的术语。影印古籍时,选定某个本子来影印,这个本子就叫影印所用的底本。校勘古籍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再用种种方法对这个为主的本子作校勘,这个为主的本子也就叫校勘所用的底本。标点古籍时也要选用一个本子在上面施加标点,这个本子也可叫标点使用的底本。注释、今译以及做索引时,也都要分别选用一个本子来注,来译,来做索引,这个本子也可叫注释、今译或索引的底本。除影印外,其他各种整理方法所用的底本,通常也可叫做“工作本”。
写本,早期的图书,都依赖于抄写流传,雕版印刷术普及之后,仍有不少读书人以抄写古籍为课业,所以传世古籍中有相当数量是抄写本。宋代以前,写本与抄本、稿本无较大的区别,但宋元以后,写本特指抄写工整的图书,例如一些内府图书,并无刻本,只以写本形式传世,像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四库全书》以及历朝实录。
影写本,明清时期,藏书家为保存稀见宋元版书原稿,雇请抄手,用优良纸墨,照原样影摹下来,版式、字体往往与原本相差无几,这样的写本被称作影写本,又叫影抄本。其中以汲古阁毛氏影宋写本最为著名。
抄本,精抄本,由于工抄写的图书,非抄写者亲撰。其中抄写精美,字体工整的称为精抄本。
稿本,已经写定尚未刊印的书稿,称为稿本。其中,由作者亲笔书写的为手稿本,由书手抄写又经著者修改校定的为清稿本。稿本因其多未付梓,故受人重视,尤其是名家手稿及史料价值较高的稿本,一向为藏书家珍爱。
彩绘本,以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绘写的图书。多用于插图或地图较多的图书,如民间流传的《推背图》等。
原刻本,据原刻本重印的图书。其中凡版式、行款、字体依照原刻本摹刻的,称为仿刻本、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对原刻本内容进行增删校订或添加评注的,则称为增刻本、删刻本、评注本。
精刻本,指校勘严审、字体工整、纸墨优良的刻本。其中请名人书写上版的刻本(多在书版上留有姓名)称为写刻本。
修补本,递修本,将旧存书版重新修整、补配之后印出的图书称为修补本或重修本。有的书版保存时间较长,历经多次修补,则称递修本。如果宋朝书版经过宋、元、明三朝修补的,则称为三朝递修本或三朝本。
配本,将不同地区的书版,配合起来印成一种完整的书,称为配本。如清代金凌、淮南、江苏、浙江、湖北五省官书局出二十四史,版式不同,却同为一部书。
百衲本,百纳即补缀很多的衣服,利用零散不全的版本全成一部完整的书,称为百衲本。清初人宋荦汇集宋元三种版本印成百衲本《史记》,近代又有百衲本《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其中,商务印书馆于1930-1937年影印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最为著名。该本选用当时最古的善本影印。如《史记》用宋庆元黄善夫家塾本,《汉书》用宋景佑刻本,《晋书》以几种宋刻本配齐,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书》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旧唐书》用宋绍兴刻本,《新唐书》用宋嘉佑刻本,《旧五代史》世无传本,用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庆元刻本,宋、辽、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系初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原刻本。
邋遢本,古代书版因刷印多次,已经模糊不清,印出的书被称为邋遢本,如著名的宋眉山七史到明代还在使用,印出的书字迹迷漫,被称为“九行邋遢本”(因眉山七史9行18字)
活字本,用胶泥、木、铜、铁、铅、锡、磁、瓢制成方块单字,然后排版印刷的图书,称为活字本。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北宋中期,毕升首先发明了泥活字,元代王祯又用木活字排印了《农书》,但均未见存本。现存最早的活字本是1972年发现的西夏文木活字排印本《大方广佛华严经》。明清时期活字本较多,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华燧以铜活字排印了《锦绣万花谷》,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又排印了《容斋随笔》和《古今合璧事类备要》等书。清雍正年间,内府以铜活字排印了一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乾隆间又以枣木活字排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此外,流传到中国的还有朝鲜活字本。
套印本,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分版印刷的图书。常见的有朱墨二色套印本,被称为朱墨本。此外,还有三色、四色、五色、六色套印本。明代发明分版分色套印和凹凸版印技术,称为饾版和拱花,这种印刷方法,常用于版画。
巾箱本,袖珍本,巾箱即古人放置头巾的小箱子,巾箱本指开本很小的图书,意谓可置于巾箱之中。宋戴埴《鼠璞》载:“今之刊印小册,谓巾箱本,起于南齐衡阳王手写《五经》置巾箱中。”由于这种图书体积小,携带方便,可放在衣袖之中,所以又称为袖珍本。古代书商还刻印有一种儒经解题之类小册子,专供科举考生挟带作弊之用,这种袖珍本则称为挟带本。
两截本,有的书在版面中增加一条横线,使之分为上下两块,称为两截本或两节本。常见于图文并茂的小说戏曲,便览大全之类图书。
铅印本,采用现代铅印技术排印的古籍。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上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铅印出版机构“墨海书馆”,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出版了最早的汉文铅印本《六合丛谈》。此后,不少古籍也采用铅印法。晚清及民国铅印古籍多用线装,与刻本外观形式相似,要注意鉴别。
石印本,用石印印刷的图书。这也是晚清时传入中国的一种现代印刷方法。采用药墨写原稿于特制纸上,覆于石面,揭去药纸,涂上油墨,然后用沾有油墨的石版印书。石印与铅印本均是油墨印刷,与水墨印书的刻本古籍有区别,而且石印本多为手写软件字,易于辨认。
刊刻时代:
按照刊刻时代区分,有唐刻本、五代刻本、宋刻本、辽刻本、西夏刻本、金刻本、蒙古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等。
唐刻本,唐代中晚期雕版印刷刚刚出现,抄写本仍是图书的主要形式,流传下来的印刷品多为佛经和历书。
五代刻本,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公元959年)刻印的图书。包括后唐、后晋、后周刻印的蓝本九经及后蜀、吴越、南唐刻印的类书、别集、佛经。五代刻本大都亡佚,现能见到的多是刻经,有敦煌发现的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34年)所刻《金刚经》,吴越所刻《宝箧印经》等。
宋刻本,两宋时期(公元960-公元1279年)在宋王朝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由于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官私刻书业极为繁盛,刻书范围已包括经、史、子、集各类图书,刻印质量上乘,被历代藏书家视为珍本。
辽刻本,与北宋同时代,在契丹统治区域内刻印的图书。契丹书禁甚严,辽刻本极少流传。1974年,在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中发现了60余件印刷品,多为辽代刻经,还有最早的刻本《蒙求》。
西夏刻本,西夏建国于1032年,1227年为蒙古所灭。西夏自创文字,并以西夏文刻印了《大藏经》等书,但传世很少。考古工作者在宁夏贺兰山中发现了8册蝴蝶装西夏文刻经。
金刻本,大致与南宋同时,在金代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刻印的图书。其中以平阳府(今山西临汾)刻书最为发达,官方设有经籍所,主持刻书。金刻本流传下来的不多,较著名的有《刘知远诸宫调》和《赵城金藏》。
蒙古刻本,元朝立国之前在平阳刻印的图书。基本沿袭金代平阳经籍所旧规。传世品有1247年刻《析城郑氏家塾重校三礼图注》,1249年平阳府张存惠晦明轩刻《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1244年刻《玄都宝藏》残卷等。
元刻本,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刻印的图书。北方以大都(北京)、平阳为中心,南方以江浙、福建为书坊集中心。元代刻本流传较多,且有独特风格。
明刻本,明代(公元1368-公元1644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无论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范围等方面都远胜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明中期以后刻本有两个显著变化,一是出现了适应于印书的仿宋字,二是线装取代了包背装。
清刻本,清代(公元1645-1911年)刻印的图书。这一时期,官私刻书业均达到鼎盛。尤其是乾嘉时期,考据学兴起,学者热衷于版本校勘,出现了大批校核精审,刻印典雅的图书。现今流传的古籍大部分是清刻本。其中,乾隆前后所刻精刻本受到学者重视,有不少被列为善本。
民国刻本,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刻印的图书,以汇刻、翻刻历代珍本、善本居多。这一时期,影印、铅印技术已大量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势渐衰微。
刻书地域:
按照刻书地域分,则有浙本、建本、蜀本、平阳本、外国本(日本本、高丽本)等。
浙本,宋代浙江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两浙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刻书数量大,质量高,杭州、衢州、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等地均刻印图书,因而有杭本、衢本、婺州、温州、明州、台州、绍兴本的区分。
建本,又称闽本,为宋元明福建地区刻印的图书。宋代福建刻书集书于建宁、建阳两地,建阳麻沙镇盛产榕木竹纸,易于雕印图书,因而书坊林立,一些著名书坊历宋元明三代未衰,所印图书又称为麻沙本。
蜀本,五代及两宋时期四川地区刻印的图书。以成都、眉山较发达,成都在北宋初刻印了著名的《开宝藏》,眉山则刻有《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七史及《资治通鉴》等书。蜀本又分大字、小字两种。
平阳本,又称平水本,金元时期山西平阳(又叫平水,今山西临汾)地区刻印的图书。金灭北宋以后,将北宋开封的刻工掠至这里,又设立刻书机构,从此平阳成为北方刻书中心。
日本本,又称东洋本,古代日本刻印的古籍。多用日本皮纸,与高丽本相似,惟质量不及高丽本。日本本常间用平假名和片假名,较易识别。
朝鲜本,又称高丽本,古代朝鲜刻印的汉文古籍。中国印刷术最早传入朝鲜,朝鲜刻本继而传入中国。朝鲜本刻印比较精美,书品宽大,写刻清晰,多采用洁白的皮纸。
刻书性质:
根据刻书的性质,又可区分为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
官刻本,由官府刻印的图书。五代以来,历朝中央和地方官府均有刻书之举,但所设机构不同,所以官刻本又有各种不同名称。主要有:
监本,历朝国子监刻印的图书。主要是各种儒家经典、文史名著。据文献记载,从五代开始,国子监刻印有九经,北宋承其遗制,继续刻印经史,南宋时,旧版不存,遂征调地方版片至京师国子监印书,称旧版为“旧监本”,新版为“亲监本”。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都刻印了二十一史,因而又有“南监本”和“北监本”的区别。
公使库本,两宋地方官府动用公使库钱刻印的图书。
经厂本,明代司礼监所辖经厂刻印的图书。多《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常见古籍。特点是书品宽大,字大如钱,但由于主持其事的是宦官,因而校勘不精,错讹较多。
内府本,明清两朝宫殿刻印的图书。明内府刻书主要是经厂本,清内府刻书多殿本。内府刻书往往不惜工本,讲究形式,但清内府本校勘亦精。昭连《啸亭杂录》续录有内府刻书目录。
殿本,清康熙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又设刻书处,派亲王、大臣主持校刻图书,所刻之书称为殿本。殿本校刻精致,纸墨上佳,堪与宋刻本相媲美。所刻《明史》、《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书,一向被列为清刻善本。
聚珍本,清乾隆年间选刻《四库全书》珍本,武英殿采用活字印刷,共刻木活字25万余个,乾隆定名为“聚珍版”,所印图书遂称武英殿聚珍本。
本文2023-08-03 23:03: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3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