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红楼梦》评论书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3收藏

关于《红楼梦》评论书籍,第1张

1、邓云乡:《红楼梦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俞平伯:《俞平伯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1月版。

3、王国维等:《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点评红楼梦》,团结出版社2004年1月版。

4、欧阳健:《还原脂砚斋——二十世纪红学最大公案的全面清点》,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5、蔡义江:《追踪石头——蔡义江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版。

6、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版。

7、崔耀华等:《误解红楼——刘心武之“秦学”》,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4月版。

8、张爱玲:《红楼梦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版。

9、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10、刘心武:《红楼望月——从秦可卿解读〈红楼梦〉》,书海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1、周思源:《周思源看红楼梦》(图文本),中华书局2005年6月版。

12、周思源:《周思源论红楼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1月版。

13、宋广波编校注释:《胡适红学研究资料全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

(详见刘云春等编著的《百年红学:从王国维到刘心武》,四川人民出版社)

《梦中缘》(李修行)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5upt

书名:梦中缘

作者:李修行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1993-1-1

页数:145

内容简介: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以青年男女婚姻恋爱为主题的章回体小说,被系统地称为“才子佳人小说”,其中,《梦中缘》就是一部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价值的代表作品,出自康熙进士、阳信人李修行之手。

《梦中缘》的成书大约在清康熙末至雍正初年,但在此后一百余年间似无刻本传世,至光绪十一年(1885)始有莲溪氏作序的刻本出现。崇德堂、有益堂、三义堂、文成堂等多种刊本也相继问世。《梦中缘》小说及其连环画至今已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等国内外数十家出版社的数十个中外文版本。崇德堂本《梦中缘》还被选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出版。

《梦中缘》有崇德堂、有益堂、三义堂、文成堂等多种刊本,正文前均有一篇简短的“叙”,署“光绪十一年秋月后学莲溪氏书于种蕉轩”。“叙”中说“是书之著,出自无棣子乾李先生手”。然而,据旧志记载,“子乾李先生”其实是阳信人李修行。对此,阳信县一中李观伟老师从小说的语言特色和历史资料诸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考证。由于《李氏族谱》的发现,使得在对李修行里籍考证、生平研究以及“小说”写作意图等方面豁然开朗了。

李修行写作《梦中缘》的意图是什么?通过对李修行生平及其作品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端倪:

其一、抒郁愤。莲溪氏《梦中缘》叙中说:“先生以名进士出身,教授里中,晚年胸有积愤,乃怨随笔出,遂成是书。”

从《梦中缘》以手抄本传世,到莲溪氏作序刻印,隔了一百多年,现在看来,莲溪氏写序前对《梦中缘》及其作者的生平,是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和研究的。他“晚年胸有积愤,乃怨随笔出”的论断是有道理的。他经过了几十年苦学奋斗荣登金榜,进京做了朝廷学官,年龄应在四十几岁,正是建功立业、加官进爵的时候,仅仅三年,却被放回家,怀才难施,心中能不郁愤?再者,“传”中“期满旋里候选”似亦有隐情。从对“小说”人物及情节的分析看,晚年的李修行是正是小说中的吴魁菴的原型,山鹤野人也有李修行的影子。山鹤野人因诗得罪权贵被捕入狱,吴魁菴府衙抗争,看似为别人,实际是作者为自己鸣冤叫屈。据此分析,李修行被“旋里侯选”,可能是因在诗赋唱酬中,流露了对严嵩一样的人物的不满,被何鏊一类权势小人告密而造成的。如果和李修行的人生际遇联系起来,未尝不是他一种报国无门之惆怅的自我劝慰。他积久的郁愤,终于在母亲的丧事时失去控制,以至于“竭蹶”、“哀毁灭性”,含愤辞世。由此看来,他的“小说”能不“怨随笔出”吗?

其二、展诗才。李修行八岁能文。少年因诗才被苟圣基先生器重。考秀才名列榜首。白雪书院与齐鲁名士共研席,常有压卷之作。留都门三载,与同年友拈韵唱酬,常占鳌头。于是暮年以写书演绎历史,借小说展现诗才。

《梦中缘》共十五回,篇幅不算长,但用诗不下五十首。我们仅从第一回赵、郑、吴三友的饮酒联诗中,就可以作者是怎样来展现他的诗才的:

“……赵郑二人诗草是夜间打就的,只有写的功夫,吴瑞生虽是临时剪裁,怎当他才思敏捷,也不假思索,也不用琢磨,真个是意到笔随,酒未报完,诗已告成。随后赵郑二人诗亦报完,三人俱将诗合在一处,但见赵肃斋诗曰: 雨余天半水平溪,丝挂疏桐影罩西。风断不来秋后雁,片心独恨午前鸡。烟笼绣榻妾居陇,波送孤舟郎去齐。画雨春前郎久凭,船空水静唯鸥啼。郑汉源诗曰:雨过平桥洒碧溪,丝丝溅到小窗西。风流豪俊轻边马,片段年光付晓鸡。烟隔雁行怜信断,波摇鸳侣恨声齐。画栏倚遍难消遣,船泊湖心听鸟啼 ……”

其三、寄希望。李修行的希望是什么?纵观他的人生轨迹,可用十个字概括,即:读书、科考、做官、光宗耀祖。这一点从他为家族定的《家训十则》中可以看出。“家训”之三是“重读书”,摘引如下:“我族间读书者最少,嗣凡有子弟者,但读得书,便寻师教训他,异日成就,显亲扬名,光耀族党,岂不是好事!”

李修行娶妻穆氏,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受临,次子受渐,三子受萃。次子出嗣给胞兄修心,跟着他的也是两个,与吴魁菴相同。小说中的吴魁菴“做了两任教职就不爱做官,告了老退家闲居。”大儿子没了,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小儿瑞生身上。正如小说中所写:“这瑞生生得美如冠玉,才气凌云,真个胸罗二酉,学富五车,不论时文、古文、长篇、短篇、诗词歌赋,一题在手,皆可倚马而就。他父亲因他有这等才情,十分钟爱。”现实中的李修行又何尝不是。

谈到此书的不足,评论家多有宣扬一夫多妻的微词。单从故事情节上看,确是如此,但联系作者的家世、经历与有关著述就不难看出故事后面的真正含义。李修行一生只娶了穆氏,并未三妻四妾。在他科考入仕的艰难拼搏中,没有族人的提携和相伴,倍感孤寂。因此,他希望英俊多才的儿子多配美眷,多生儿子,子子孙孙,读书、科考、做官、光宗耀祖,实现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相对于明末清初其他才子佳人小说,《梦中缘》具有明显的超越与创新特征,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对后世的文学作品有积极的继承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李修行[清](约公元一七二九年前后在世)字子乾,山东阳信人。熙五十四年(公元一七一五年)进士。著有《梦中缘》十五回,《中国通俗小说书目》传于世。

梦遗(nocturnal emission)为病名。为以梦交而 遗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遗精的一种。见《普济本事方》卷三。梦遗又称梦失精、梦泄精、梦泄。青壮年男子偶有遗精者则属正常现象,不列入本病症。

详见百科词条:梦遗 [ 最后修订于2016/10/31 21:19:22 共136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梦遗如下:

《忏玉楼丛书提要》(以下简称《提要》)为首部“红楼梦”书录,一粟先生1958年头版、1981年增补的《红楼梦书录》是在其启示下写作的。[ ]P221作者吴克岐,字轩丞,江苏盱眙人,清末民初人,著有多部红学研究著作,以《犬窝谭红》、《忏玉楼丛书提要》、《读红小识》三书为主。杜春耕先生深以吴克岐未受红学界重视为憾,他从南京图书馆觅得《忏玉楼丛书提要》稿本,立即经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刊布,并作序,高度评价了吴克岐这部书的成就,此文发表在2002年第3期《红楼梦评论》上。他看到红学界对吴克岐这个红学大家反响甚微,于是又撰文“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红楼梦》研究大家吴克岐”,发表在《博览群书》2008年第5期上,过去五六年之后,据笔者所知,吴克岐依然未被红学界重视。笔者翻阅《忏玉楼丛书提要》之后,确发现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内容。比如《忏玉楼丛书提要》中所收的六十多种有关“红楼梦”翻刻、批点、续作、研究评论、诗词歌咏、戏曲传奇等方面著作的版本问题就是值得关注的内容之一,虽然作者相当重视版本考究,每本书后都附版本,并将原书的序、跋、题词等全部抄录,但因“红楼梦”版本实在繁杂,有必要进行考证辨识,笔者打算将《提要》中所列的六十二种书籍逐一考证,分翻刻、续作、研究评论、诗词歌咏、戏曲传奇等五类。首先是考证其翻刻书版本情况,《提要》中所列“红楼梦”翻刻本有八种,现一一考辨如下:

一、原本红楼梦八卷八十回(原题石头记)为戚序上海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本

《提要》称:“原本红楼梦八卷八十回(原题石头记) 上海有正书局石印钞本”[ ]P3。据《红楼梦书录》,上海有正书局有石印大字本和小字本两个版本,都为脂评本。

大字本为民国元年(1912)上海有正书局石印,八卷八十回。扉页题“原本红楼梦”,封面题:“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中缝题“石头记”。首戚蓼生“石头记序”,次目录。简称戚本或有正本。正文每面九行,行二十字。有双行夹评及回前后总评;前四十回有近人眉批。此本俞明震旧藏,后归狄葆贤,据以石印;原物系手抄正楷,面用黄绫,末有“劭堪眼福”印,存上海时报社,1921年毁于火。俞明震,字恪士,号觚庵,山阴人,生于咸丰十年(1860),卒于民国七年(1918),甘肃提学使、肃政使,著有“觚庵集”。石印本前四十回眉批均出狄葆贤手笔,第六十八回等亦经其删改,卷五封里有征求批评启事一则云:“此书前集四十回曾将今本不同之点略为批出。此后集四十回中之优点欲求阅者寄稿,无论顶批、总批,只求精意妙论,一俟再版时即行加入。”[ ]P13

小字本为民国九年(1920)上海有正书局石印,八卷八十回。扉页题:“原本红楼梦”封面题:“国初钞本原本红楼梦”,题“原本石头记”。首戚蓼生“石头记序”,次目录。正文每面十五行,行三十字。有双行夹评及回前后总评;有近人眉批[3]P14。这些都与大字本同,最大的不同就是小字本系用大字本剪贴重新石印,第六十八回狄葆贤删改处已无笔迹,后四十回并补眉批。《提要》中并未提及删改、眉评和启示诸事,可知作者收藏的是小字本。

《提要》中说:“是本为清初人钞本。笔致秀劲,确系一人手笔。”[2]p6还说:“《红楼梦补序》称:‘原书叙至金玉联姻、黛玉谢世而止。而金玉联姻乃奉元妃之命,并无以钗冒黛之事,其说其图与此本叙至薛蟠娶夏、迎春嫁孙而止不同,未知孰是原本。’是本每回前后有评,第一回无前评,第十五回无后评,第六十七回无前评。”[2]p6魏绍昌考证,有正本是根据原钞本照相石印的复制品。

这部脂钞本是经过他人在文字上整理修订的本子,虽然保留了大量脂评,却看不到脂砚斋的署名,以致俞平伯最初见到有正本时不知道评者是谁。[ ]P24故吴克岐也不知道脂砚斋为谁,但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脂评的价值“每回前后或诗或词或骈体或散行,或似诗非诗或似词非词,词意俊逸耐人耐味,均不知何人手笔。至原文与今本字句小异者十之八九,片段大异者十之一二,大致有原文佳者,亦有今本佳者。”[2]p6-7这些结论,都被后来证明是正确的。

二、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为藤花榭本

金陵藤花榭本的特征为:扉页题“绣像红楼梦,藤花榭藏板”。首程伟元序,次目录,次绣像共石头、宝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李纨、王熙凤、巧姐、秦可卿、宝钗、林黛玉、史湘云、妙玉、僧道十五页,前图后赞,较程甲简略。正文每面十一行,行二十四字。

藤花榭为额勒布的斋名,额勒布,字履丰,号约斋,索佳氏,满洲正红旗人,生于乾隆十二年(1747),卒于道光十年(1830),由笔帖式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参“耆献类征初编”卷一百零三,“续碑传集”卷九。斋名藤花榭,见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二,曾刊刻“说文解字”、“经学五种”等书。据道光三年曹耀宗“红楼梦百咏词”跋:“予昔游金陵,适藤花榭板初刊,偶携一册,杂置书丛,今越五载,长夏无事,检取评点之”,则此本约刊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左右。[3]P38

《提要》书页上有一行字,谓“红楼梦辨谓是书成于乾隆五十七年”。[2]P11当误,乾隆五十七年壬子(1792)有个新镌全部绣像红楼梦,为萃文书屋活字本,一百二十回,首高鹗序,次程伟元、高鹗引言,正文每面十行,行二十四字。这显然不是此本。

嗣后的耘香阁、济南会锦堂、济南聚和堂、凝翠草堂等刊本均据此本翻印。[4]P53

三、批点红楼梦一百二十回为三让堂本

《提要》很简单,首先标题,次三让堂本、程伟元序,藤花榭本已录。不著批点人姓氏。按曹耀宗跋,凌承枢红楼梦百咏诗词称有吴批红楼梦,未知即是此本否。[2]P25

与《书录》介绍“三让堂本”的特征相符。据《书录》介绍,三让堂本特征是:扉页题:“绣像批点红楼梦,三让堂藏板”。首程伟元序,次绣像十五页,前图后赞,次目录。正文每面十一行,行二十七或二十八字。有圈点、重点、重圈及行间评。每回首页中缝有“三让堂”字样。[3]P41

此版本为道光间(约1829年前后)所刊。嗣后的同文堂、纬文堂、翰选楼、五云楼、文元堂、忠信棠、经纶堂、务本堂、经元堂升记、登秀堂等刊本均据此本翻印。此本据东观阁本加圈点并附简短的行间批刊印。此本打破了程甲、程乙等白文本的模式,有简略的行间批。[4]P53

四、红楼梦一百二十卷为王希廉评本

此本祖本为道光十二年(1832)暮春双清仙馆刊本。嗣后的聚珍堂、翰苑楼、广东芸居楼等刊本均据此本翻印。[4]P54而双清仙馆刊本又是王希廉据东观阁本增加批语并附其他文字刊印。

道光十二年(1832)双清仙馆刊本。扉页题:“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背面题:“道光壬辰岁之暮春上浣开雕”。首王希廉批序;次程伟元原序;次绣像共警幻、宝玉、黛玉、宝钗等六十四页,各配“西厢”及花名,前人后花;次目录,次读花人戏编“红楼梦论赞”,共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七十四首,次“红楼梦问答”二十三则;次“大观园图说”,次周绮“红楼梦题词”十首,次王希廉“红楼梦总评”,次“音释”。正文每面十行,行二十二字。每回首题:“洞庭王希廉雪香评”,末有评。

《提要》云:“是书列总评、摘误、音释于卷前,言之不足,则于每卷末分评详言之。大致持论和平,于林薛之间,力事调停,遂使尊林者流群起诟之,其实雪香本意并无轩轾其间也。卷首绘像六十四幅,正面绘像,上题‘西厢’句,反面绘花以比拟之。又以读花人‘红楼梦论赞’(有赞无文,非全本)、‘红楼梦问答’、某氏‘大观园图说’、周绿君女士‘红楼梦题词’四种附刊卷首焉。”

王希廉评。光绪三年(1877)广东芸居楼刊本,一百二十回。扉页题:“新评绣像红楼梦全传”,背面题:“光绪丁丑岁之暮春上浣开雕”,中缝题:“芸居楼藏板”。与双清仙馆刊本一样。[2]P47

五、增评补图石头记一百二十回为王、姚合评本

《提要》称此本为上海广百宋斋广东徐氏排印本。[2]P31

《书录》称:光绪间上海广百宋斋铅印本,一百二十卷。扉页题:“增评补图石头记”。首程伟元原序;次护花主人批序;次太平闲人读法附补遗、订误;次护花主人总评,护花主人摘误,大某山民总评,明斋主人总评,或问,护花主人论赞,周绮题词,大观园影事十二咏,大观园图及图说,音释;次目录;次绣像共青埂峰石绛珠仙草、通灵宝玉、辟邪金锁、警幻仙子等十九页,前图后赞。[3]P57

杜春耕认为此本不是“广百宋斋本”,实为“同文书局本”,出版时间为1884年。这本子取名为广百宋斋徐氏排印本,是根据《提要》的一段话:“清光绪间,广东徐雨之观察润创广百宋斋于上海,铸铅字排印书籍,爰取家藏此本付印,以公同好,纸墨精良,校对详审,世颇称之。”[2]P32而这本子与红楼梦最早的石印本——上海同文书局本完全一致,所不同的是扉页背面为空白,同文书局本的扉页印“光绪十年甲申上海同文书局用石影印”。据杜春耕推测,光绪十年同文书局将《增评补图石头记》刚排好,《红楼梦》就已作为“禁书”被查禁了,徐润只好自留,待到徐润创广百宋书斋,将这部书正式出版时,就撤去了“光绪十年甲申孟冬上海同文书局用石影印”这一版权页,留下了一页空白。[5]P128

嗣后光绪间所出刻本(如1892年古越诵芬阁刊本)、铅印本(如1886年《增评绘图大观琐录》、1905年日本铅印本)及石印本(如1898年上海石印本、1900年石印本)等均据此本翻印。提要说:“考《红楼梦》最流行世代,初为程小泉本,继则王雪香本,逮此本出现而诸本几废矣。”[2]P32

六、增评补像金玉缘一百二十回为王、张、姚三家合评本

《提要》称为上海石印本。[2]P33

《书录》介绍上海石印本:王希廉、张新之、姚燮评。光绪十年(1884)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一百二十回。扉页题“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背面题:“光绪十年甲申仲冬上海同文书局石印”。首华阳仙裔序;次目录;次太平闲人读法,护花主人批序,护花主人摘误,护花主人总评,明斋主人总评,大某山民总评,读花人论赞,或问,大观园影事十二咏,周绮题词,音释,大观园图及图说;次绣像共绛珠仙草通灵宝石、跛道人疯僧、宝玉、黛玉、贾母一百二十页。光绪十四年(1888)小阳月望日华阳仙裔识。[3]P60

忏玉楼丛书提要:“石印本与徐氏排印本同时出版,然风行海内,究不敌徐氏本也。卷首绣像一百二十幅,系临王芸阶本,题咏亦仍之。……每卷前有图,卷中有太平闲人夹评,无眉评、旁评,卷末有太平闲人分评,而护花主人、大某山民分评附焉。盖是本以太平闲人评为主者。[3]P62

这个版本的主要刊本有六种:

1光绪十年(1884)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一百二十回。扉页题:“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背面题:“光绪十年甲申仲冬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正文每面十七行,行三十九字。

2光绪十四年(1888)上海石印本,一百二十回。扉页题:“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背面题:“戊子仲冬沪上石印”。正文每面十七行,行三十九字。

3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石印本,一百二十回。扉页题:“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背面题:“己丑仲夏沪上石印”。“正文每面十七行,行三十九字。”

4光绪十八年(1892)上海石印本,一百二十回。扉页题:“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背面题:“壬辰仲夏上海石印”。正文每面十七行,行三十九字。

以上几种,书首均有华阳仙裔光绪十四年小阳月望日序,内容及版式均同,当属同一系统。

5光绪十五年(1889)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一百二十回。封里题:“铁城广百宋斋藏本,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扉页背面题:“己丑仲夏上海同文书局石印”。卷首内容同光绪十年本,“但绣像仅四十二页”,正文每面十八行,行三十九字。

6光绪三十四年(1908)求不负斋石印本,一百二十回。扉页题:“增评全图足本金玉缘”,背面题:“光绪戊申九月求不负斋印行”。“但华阳仙裔序末署 ‘光绪三十四年九月望日华阳仙裔识’”,“多评论六条,绣像共青埂峰石绛珠仙草一页(前图后赞),通灵宝玉、辟邪金锁二面(图赞同面),宝玉、黛玉二页(前赞后图)”。另有绣像十八面,“图赞同面,多错乱。”正文每面十八行,行四十字。[3]P66-68

此本既云在铅印之前,但华阳仙裔序称光绪十四年,一本题‘光绪十年孟冬上海同文书局用石影印’,亦有华阳仙裔序,故存疑。

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的《红楼梦》三家评本,就是以光绪十五年上海石印本《增评补像全图金玉缘》为底本整理出版的。张新之,号太平闲人,似为汉军旗人。其评本曾有单行的《妙复轩评石头记》,光绪七年(1881)湖南卧云山馆刊行。因光绪间曾将《红楼梦》悬为禁书,故书坊将此合评本改名《金玉缘》。

七、红楼梦索隐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为中华索隐本

《提要》称为上海中华书局排印本,有悟真道人自序。序末题款:岁在癸丑嘉年平月,悟真道人识于沪上。癸丑为民国二年,原题“悟真道人戏笔”,按:道人,姓王字梦阮,或谓与沈瓶庵同作此书,以影射明末清初事为纲目。[2]P42

悟真道人为王梦阮、沈瓶庵索隐,题“悟真道人戏笔”。书前有“清世祖五台山人定真相”彩色插图;悟真道人作于癸丑(1913)序;例言;《红楼梦索隐提要》。正文中夹注索隐,每回回末又有索隐。此本据王、姚合评本删去其卷前各种图文及正文中批注,但仍保留每回末的护花主人评和大某山民评。

这是《红楼梦》版本史上唯一以索隐为主的一个本子。民国五年(1916)九月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

八、红楼梦六册一百回

《提要》称为上海群学社排印本,首徐啸天删改补,次程序,次戚序,次自序。[2]P47

《书录》云此本:许啸天句读,胡翼云校阅。民国十二年(1923)二月上海群学社铅印本,一百回,前有楔子。首许啸天“红楼梦新序——初稿”,次程伟元序,次戚蓼生序,次目录。正文每面十三行,行三十九字。有新式标点。[3]P75

正文经许啸天删改。吴克岐对这个版本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是书自称就文学、理论两种上删改补正。然‘红楼梦曲’、十二钗册等类之大关目何可删去;其谬误处,又不取原本而改之;其所补者,仅尤老娘等类之小事,而又不能完全;至大相矛盾处,悉仍其旧,并未略正一二;胆大妄为,彼自己言之,真‘红楼’之罪人也。”[2]P47-48

参考文献:

[1]杜春耕忏玉楼丛书提要•序[J]红楼梦学刊 2002(3)

[2](清)吴克岐辑忏玉楼丛书提要[M]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3]一粟红楼梦书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1

[4]魏绍昌红楼梦版本小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5]杜春耕石印本《红楼梦》(自存)综述[J]曹雪芹研究 2013(1)

先推荐两本小书,在两个方面对你有帮助,一是蔡义江先生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华书局,此书可帮你疏通原著中诗词的审美价值与叙事内涵,相当精当;

一是王蒙的《红楼启示录》,三联书店,王氏虽非学者,但却有着大作家的敏感,能发人所未发,很有尝试;

如果你还想从别的方面来研究,如从思想层面,可参阅冯其庸先生《论红楼梦的思想》,

还有李劼《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新星出版社,非常深刻,也极新异;

如想从学术史来看,则最好的是陈维昭的《红学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另外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华书局、胡适《红楼梦考证》、俞平伯《红楼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也很值得一看,至于蔡元培的个人不太欣赏他的索隐派,所以就不推荐了。

至于现在的刘心武,个人也不推荐,如果在对红楼梦有关大学者的书没有通读的情况下,还是不要看这类学者的作品了,会误导自己对于《红楼梦》的理解。

《装点《红楼梦》》(杨树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ULcC4XALQbkY-DEHAyoQ3g

密码:0fga

书名:装点《红楼梦》

作者:杨树云

豆瓣评分:85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12-1

页数:346

内容简介:

《装点 》内容简介:八七版电视剧《红楼梦》是中国影视化装界的一个难以超越的经典,在今天各大高校的影视化妆专业中,还是必读的案例。杨树云老师在多年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深感出版一本回顾经典的书,是很有必要的。《装点 》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对一个眉型的研究,作者会查阅大量的古籍资料,从《红楼梦图咏》、《晓雨即事》、《西京杂记》、到《杨太真外传》到《后汉书》、《庄子天运》等,从古至今,穷究其源,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和对专业的热爱和执著,使《装点 》更专业、高端;同时,活色生香的化装细节,大量美图,又使《装点 》有非常大的可读性,观之可亲,读之可赞。

作者简介:

杨树云,满族,北京人,中国著名化装艺术家,曾任中央电视台中视传媒化装造型设计师、中央电视台美工设计、中国影视唐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电视技术学会化装委员会主任。从事影视舞台化装事业50年,为中国影视造型的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在业界以整体塑造古代造型著称,有“天下第一梳”之美誉。

电视剧《红楼梦》中众多人物的造型设计是杨树云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描绘两行“似蹙非蹙罥烟眉”是林黛玉的主要特征之一,杨树云根据书中所绘加上自己的理解,为演员设计出了区别于其他人物的独特眉型,帮助演员最大限度地拉近了与角色之间的距离。由此,我们才看到了最接近我们心目中的红楼梦人物。

杨树云先生是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吐鲁番-敦煌学学会会员,在中国古代服饰造型、化装造型的理论探讨上,杨树云先生有深入研究,曾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多篇,其中有《从敦煌绢画“引路菩萨”看唐代时世妆》、《谈谈舞剧“丝路花雨”的化装造型》、《电视剧<红楼梦>的化装风格》、敦煌一三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初探》等。《**<杨贵妃>的发式造型艺术》在2002年荣获中国**电视技术学会化装委员会颁发的论文一等奖,杨树云老师被誉为中国化装界的“学者型化装师”。

知道“华容隆起”与古代“和沼泽”么?

今人称谓之“云梦泽”,乃上古九泽之一,它最早的名字叫“和沼泽”。

地理位置与地质结构告诉我们:湖南华容县西与湖北交界处,有个与三峡“黄陵背斜”类似的地质奇观,学名叫“华容隆起”,即由丘陵台地逐渐上升为低山和高山,形成了长江和洞庭湖的天然分水岭。

自“华容隆起”北侧至汉江以南的广大地域,在古代统称为云梦泽。秦汉以前,云梦泽是连绵不断的湖泊,它最早的名字叫“和沼泽”。

所谓“和沼泽”,是指地域形象:长江流到这里呈漫流状态,江湖不分,随季节的不同,水位自然消长。

《史记》、《周礼》、《尔雅》等古籍均有“云梦”记载。梦,是当时楚国方言“湖泽”的意思,与“漭”字相通。“春秋昭元年,楚子与郑伯田于江南之梦”。又云:“定四年楚子涉濉济江,入于云中”。《汉阳志》曰:“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合起来统称云梦。

当时的云梦泽面积曾达4万平方公里,《地理今释》载:“东抵蕲州,西抵枝江,京山以南,青草以北,皆古之云梦”。司马相如在《子虚赋》里神侃:“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

出土于湖北孝感的云梦秦简,佐证着曾经的云梦泽。《史记·货殖列传》载:“江陵故郢都……东有云梦之饶”。郢都即今荆州境,云梦泽位于江陵以东的江汉平原上。

再看《史记·楚本纪》:“庚辰,吴人入郢。昭王亡也至云梦。云梦不知其王也,射伤王。王走郧”。

其典故是:楚人伍子胥从吴国借兵攻入楚国都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楚昭王逃入云梦泽,被不认识他的子民射伤,后逃到郧(今安陆县)去了。

由此可知,云梦泽自古乃实实在在之沼泽。

由此可辩,云梦泽形成与长江和汉江有关。

亿万斯年,长江、汉江等众多河流挟带的泥沙沉积于凹地,逐渐形成江汉三角洲和湖泽、湿地共存地貌。先秦时期,已形成东西两块三角洲平原带:其西位于荆州以东的江汉之间,其东在岳阳城陵矶至武汉之间的长江西侧,两块陆地之间那片巨大的湖泊即为云梦泽。

伴随着三角洲的扩展,土地被大量开辟,云梦泽主体被压缩在华容县境内。其东其北虽属于云梦泽,但已退化成为沼泽。随着荆江三角洲不断扩大,云梦泽整体东移,至《水经注》时代,云梦泽主体已移到华容县以东,南云梦泽已被新发展的三角洲平原取代。

汉朝时期,华容县就是在荆州以东的江汉三角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从华容道败逃,当时的华容道沼泽遍地,很难行走,若非关羽刻意放走曹操,曹阿瞒是无论如何也走不掉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