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石磨的历史,第1张

1哪位高人可以给我讲讲“石磨”的起源、历史、或是和石磨相关的创说

圆形石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粮食加工机械方面的一大发明。

但长期以来,关于它的起源历史问题却一直未曾被人们所认识。我国许多研究农业机械发展史的专家,在谈到这一问题时,都加以回避。

截止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人发表过一篇专门探讨圆形石磨起源历史的文章,为了揭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这一发明创造,笔者根据考古学方面提供的材料和文献记载,将这个问题加以探讨。 一 圆形石磨问世的时间上限 磨,起初称?,汉代才叫作磨。

究竟它诞生于什么时代,目前很少有人能回答清这个问题。据《世本》等文献所记的“公输般作?”推断,圆形石磨在我国的使用,战国早期即已开始。

因为公输般即指鲁班,鲁班与墨子为同时代人(公元前475~376年)。但是《世本》的记载是否正确,人们长期持怀疑态度。

我国著名工程机械史专家刘仙洲教授引证这一资料时,只是谨慎地推断道:石磨的使用至少应在二千年以前?①。 在未经论证以前,我们首先应该弄清圆形石磨在诞生之前所需的生产技术条件,这就是说,圆形石磨在当时的生产技术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才能诞生,促使它诞生的社会因素是什么?大家知道,所谓圆形石磨,皆分上下两扇,两扇都是具有一定厚度的大石块所雕凿成扁圆柱形,且下扇中间有一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下扇固定,上扇才能绕轴转动。

同时,两扇的接触面有一个空膛,叫作“磨膛”。膛的外周还有此起彼伏的磨齿,上磨还留有磨眼。

可见,制造一台石磨工序之多,雕凿之难,在铁器尚未出现的时代是不可能有石磨出现的。 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冶铁技术的发明,当在春秋晚期。

江苏六合程桥出土的春秋晚期的一件铁块,经科学分析,是白口铁。这是目前我国出土并经过科学分析的最早的生铁实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生铁实物。

用生铁铸造工具,大约开始于战国早期,到战国中晚期,我国已经比较广泛地使用铁器,目前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铁器,仅生产工具的种类就有十六种之多?②。但是,这是不是说《世本》所记“公输班作?”就一定正确呢?单从冶铁技术发明的时间上看,《世本》所记石磨出现的时代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它并非鲁班发明,也未必发明于鲁班时代,它应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的创造,有可能发明于鲁班之前,也有可能出现于鲁班之后,下面我们可以再看考古学在此方面提供的材料。 据笔者所知,关于石磨方面的考古发现,属战国时代,仅河北邯郸市一例,而且报道又过于简单,既无图照,也无尺寸,只是在出土遗物石器后面写道:“有大小石磨,石臼,石锤,石磙,柱础等”?③,不能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可靠的材料。

现在,能被人们公认的石磨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应首推陕西临潼郑庄秦石料加工场遗址出土的石磨。该磨“直径54、厚7厘米,磨中间轴孔为55厘米的方形,靠内圈有径20厘米的平面,从此往外有旋槽相隔的四圈磨槽”?④。

这是下扇。其次就是河北汉墓出土的一 整的石磨。

该磨“分上、下两扇,上扇表面中心作圆形凹槽,周边突起,当中有一道横梁,两侧各有一个长方形孔,底面满布圆窝状磨齿,中心稍内凹,下扇磨齿亦为圆窝状,表面微隆起,中心有一圆柱形铁轴,磨通高18、径54厘米。铜漏斗上部大口下腹收敛作小口,腰部外施宽带纹一道,上口径945、下口径29、高34厘米。

自上口向下16厘米处,漏斗内壁平伸出四个支爪,两两相对,其跨度超过石磨直径,这说明四个支爪上原当置有承托石磨的木质器”?⑤。另外,见于公开报道过的考古材料中,还有秦都栎阳出土的石磨,原报告把该石磨定为秦代遗物。

其实,从该磨(仅存上扇)的大小形制上看,与满城石磨十分相似。尤其是磨齿,同为圆窝状,有人认为可能为汉磨?⑥。

现在我们姑且不论临潼郑庄出土的秦代石磨与满城汉墓出土石磨是不是一脉相承,仅从上述材料来看,我国圆形石磨的使用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如果考虑到秦代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年代十分短暂的话,那么把我国圆形石磨开始使用的时间定在战国晚期也还可以站得住脚。

当然,《世本》所记“公输般作?”带有传说性质,不足为凭。那么为什么说在普遍铸造铁农具的战国中期圆形石磨能够诞生而没有诞生呢?恩格斯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⑦。

笔者认为,圆形石磨在我国的诞生,是大豆、小麦在粮食加工技术上的需要。早在战国以前,我国北方地区虽然已开始种植大豆、小麦,但这两种作物在整个农作物中并不占首要地位。

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大豆,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这一时期的文献中,经常菽粟并提:“菽、粟不足,末生不禁,民必有饥饿之色。”

⑧“贤者之治邑也,蚤出莫入,聚菽粟,是以菽粟多而民足乎食。”?⑨“贤人治天下,使菽粟如水火,菽粟加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10??“菽粟深藏”???11??,“耕种树艺,聚菽粟”???12??,“无不被绣衣而食菽粟者”???13??。

菽,大豆也。可见大豆在战国时期已超过任何一种粮食作物了,大豆便。

2石墨稀的发现历史

实际上石墨烯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

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厚1毫米的石墨大约包含300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甚至仅仅一层石墨烯。

石墨烯在实验室中是在2004年,当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消洛夫发现他们能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得到越来越薄的石墨薄片。他们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剥离出石墨片,然后将薄片的两面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石墨片一分为二。

不断地这样操作,于是薄片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得到了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就是石墨烯。这以后,制备石墨烯的新方法层出不穷,经过5年的发展,人们发现,将石墨烯带入工业化生产的领域已为时不远了。

因此,在随后三年内, 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在单层和双层石墨烯体系中分别发现了整数量子霍尔效应及常温条件下的量子霍尔效应,他们也因此获得2010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发现石墨烯以前,大多数物理学家认为,热力学涨落不允许任何二维晶体在有限温度下存在。

所以,它的发现立即震撼了凝聚体物理学学术界。虽然理论和实验界都认为完美的二维结构无法在非绝对零度稳定存在,但是单层石墨烯在实验中被制备出来。

3磨子的历史

历史沿革

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做磨。

我国石磨的发展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从战国到西汉为早期,这一时期的磨齿以洼坑为主流,坑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枣核形等,且形状多样极不规则;东汉到三国为中期,这时期是磨齿多样化发展时期,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有四区、六区、八区型;晚期是从西晋至隋唐(至今),这一时期是石磨发展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也有十区斜线型。

石磨

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立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这种磨适合于安装在水的冲动力比较大的地方。假如水的冲动力比较小,但是水量比较大,可以安装另外一种形式的水磨:动力机械是一个立轮,在轮轴上安装一个齿轮,和磨轴下部平装的一个齿轮相衔接。水轮的转动是通过齿轮使磨转动的。这两种形式的水磨,构造比较简单,应用很广。

当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巧妙地将古老技术和现代化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用电动机驱动的石磨,包括两种样式的石磨及片式石磨和辊式石磨。片式石磨的研磨部分分固定和转动两部分,成卧式结构,固定部分是在一长方形石头的一个长侧面上开出一个与转动部分相吻合的二分之一圆柱槽,转动部分制成圆柱体,中间凿孔穿入传动轴,半圆石槽和转动圆柱相互接触区表面刻有类似古老石磨的花纹,加上相应的遮挡传动部分形成了古新结合的产物;辊式石磨的研磨部分是辊式的圆柱体岩石,形状如同钢磨的磨辊,表面刻有类似古老石磨的花纹。

发明人

石磨的发明人--鲁班

鲁班是中国古代一位优秀的创造发明家。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叫公输般,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又叫鲁班。据说他发明了木工用的锯子、刨子、曲尺等。他还用他的智慧,解决了人们生活中的不少问题。在鲁班生活的时代,人们要吃米粉、麦粉,都是把米麦放在石臼里,用粗石棍来捣。用这种方法很费力,捣出来的粉有粗有细,而且一次捣得很少。鲁班想找一种用力少收效大的方法。就用两块有一定厚度的扁圆柱形的石头制成磨扇。下扇中间装有一个短的立轴,用铁制成,上扇中间有一个相应的空套,两扇相合以后,下扇固定,上扇可以绕轴转动。两扇相对的一面,留有一个空膛,叫磨膛,膛的外周制成一起一伏的磨齿。上扇有磨眼,磨面的时候,谷物通过磨眼流入磨膛,均匀地分布在四周,被磨成粉末,从夹缝中流到磨盘上,过罗筛去麸皮等就得到面粉。许多农村现今还在用石磨磨面。

种类

传统片式石磨

196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满城汉墓中,出土了一架距今约2100年的石磨,是一个石磨和铜漏斗组成的铜、石复合磨。这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石磨实物。

现代片式石磨

现代片式石磨保留了传统石磨的研磨部分即两片圆柱形岩石,改变了传统的动力产生装置,由原来的驴产生研磨小麦的动力给变为由电动机产生研磨小麦的动力,同时增加了输送装置和清理装置。现代片式石磨相比传统片式石磨节省了劳动力,减轻了劳动量,提高了石磨的产量。

输送装置包括大料斗、风机、闭风器、沙克龙和管道等主要部件组成。清理装置包括筛绢、毛刷和圆罗等主要部件组成。

4石磨在风水里有什么样的说法

磨盘有什么风水说法

风水学里磨盘是“青龙”的意思,在民俗风水中,滚子被称为白虎。

青龙白虎分别为汉族神话中的东方之神和西方之神。源于古代汉族人民的星神崇拜,在众多门神中,有一种特殊的门神,专门用于镇守道观的山门,他们就是道教常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如道教胜地青城山古常道观(天师洞),在巍峨的山门前边,左右各建有一座神殿,左殿塑威武的青龙神像,名孟章神君,右殿塑勇猛的白虎神像,名监兵神君。

有句话叫做碾磨挡门,尸骨无存。磨盘是阴气特重的东东。最好把它安置在家的东北,或西北角。石磨盘的风水作用解密:磨盘为白虎一般用于门口风水,有青山煞、或段龙阴煞用之,但放置要勘测实地地形,九宫地位为何数,才可放置,否则多有伤人身体之祸害。

一提起石磨就让人想起蒙起眼睛一直磨磨的小毛驴,也会想起地主欺负家里雇的长工,叫长工给他磨磨,也会想到磨豆腐的磨坊,随着社会的进步,石磨这种生活用具已经渐渐被现代的各种方便快捷的科技产品所替代,但是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风水用品。

在石磨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岁月沧桑,见证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

石磨是一种生活用具,但随着电力的发明,渐渐被各种现代的各类科技产品代替,慢慢走出人们的视线。

但是,在古老的风水学中,不论以前或今后,石磨仍会占据一席之地,发挥着其风水的作用。

石磨是一种风水用具,现本人简单地说说石磨在风水中的作用与特点:

石磨的特点:

一、大极形状;

二、磨盘的石沟形状分布成旋转的卦象;

三、磨盘卦象里的石沟条数边单边双,阴阳分布,对应两仪;

四、石磨的转盘中的流洞与现时科学家所说的黑洞惊人相似;

五、最原始的卦象。

石磨的作用:

一、石磨为白虎作用;

二、辟邪作用;

三、扭转磁场作用;

四、和合作用;

五、追逃作用;

镇宅石磨盘如何摆放

镇宅石磨盘应该摆在大门的右边。

石磨盘是七千多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黄砂岩质,琢制。磨盘为履底形,正面坦平,底部凿有四矮柱足。磨棒近圆柱体,中间略细,两端略粗,盖碾磨日久所致。

石磨盘的形状像一块长石板,而两头呈圆弧形,像鞋底状。石磨盘是用整块的砂岩石磨制而成的,正面稍凹,可能是长期使用造成的。大多石磨盘的底部有四个圆柱状的磨盘腿,高3至6厘米。石磨盘一般长70厘米左右,最长者可达1米,宽度一般为20厘米至30厘米。

与其配套使用的是石磨棒,它的长度一般约30厘米至40厘米,直径6厘米左右。真是难以想像,7000年之前,在如此遥远的时代,人类就能够用整块的石板琢磨出可供谷物脱壳的加工工具,而更加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凝聚着原始人类高度智慧的生产工具。

石磨盘的风水作用解密:

磨盘为白虎一般用于门口风水,有青山煞、或段龙阴煞用之,但放置要勘测实地地形,九宫地位为何数,才可放置,否则多有伤人身体之祸害。

有句话叫做碾磨挡门,尸骨无存。磨盘是阴气特重的东东。最好把它安置在家的东北,或西北角。

磨盘为白虎一般用于门口风水,有青山煞、或段龙阴煞用之,但放置要勘测实地地形,九宫地位为何数,才可放置,否则多有伤人身体之祸害。此物会镇压住地气,影响风水 ,除非此地是阴居煞地,今作阳宅之居,才会用磨盘去压阴邪。否则必应凶。

隔三差五的磨盘点上根香过年过节在磨盘上放点吃的(孝敬鬼的),没事别让小孩们坐在磨盘上。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你没钱保你发财,你有钱包你事业顺利。中国自古就有养鬼的说法。

5圣宋元宝的历史记载

关于北宋的银质钱,据方药雨《言钱笔录》记载:“银钱自李竹朋银政和之说,同方有银大定,和银大定名称至今,同好师承遂牢不可破”。

但是鲍子年对此类银钱多有怀疑。方药雨接着写道:“尝见宋之圣宋、大观、宣和、靖康等小平钱确系纯银,且不同于元之大朝通宝、大德通宝,明之万历背矿银之意。

可见在上世纪初中国古泉币界名家方药雨先生曾见过圣宋元宝小平银钱,可惜未见拓片传世,也未再见实物。2011年6月1日,苏州干将路改造乐桥段的一个施工工地上挖出一口藏有4吨北宋古钱币的古井,其中有银质的圣宋元宝 《东洋见闻录》记载:工具:纸(蝉翼扎花或其它很薄的生宣也可)。

墨(各种墨汁都可太浓了可加水,固体墨也行)。拓包(根据要做的拓包大小取海绵一块,团成圆状用家用保鲜膜包起,再包一曾面布最后包一曾极细的真丝布,用皮筋缠住可调节拓包松紧)。

水(明凡一豆粒大小防止墨水晕染,胶水几滴增加墨汁附着性,水250克,盐30克防止纸长期保存后纤维收缩纸张变形,搅拌均匀水面上放一张生宣起到过滤的作用,用纸面渗出的水)。棕刷(打压拓纸用)。

压板(用纸夹和塑料板绞成不同直径的)。垫板(防止钱币移动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用软胶皮垫和书都行)。镇尺(压纸) 毛笔(沾水) 制作:1。

垫板上放一小块生宣沾湿了钱币放上不移动。2上纸用毛笔蘸调好的水适量图在钱币上,选一大小合适的纸纸面要均匀无杂质,盖在钱币上。

压上压板。3用生宣纸盖在拓纸上吸去多余的水,再用生宣纸盖在拓纸上用棕刷打压要轻从钱币中间向外打,最后用保鲜膜盖在钱币上再打(作用是保鲜膜更薄更能把字口打清楚)。

这时压上镇尺固定,为什么不开始就压镇尺因为开始就压一下就把拓纸压直了,用棕刷一打很容易破。4上墨墨汁放到砚台中不要太浓,用拓包蘸要匀,用拓包在一生宣上锤打将多余墨汁吸出,这是要看拓纸的干到微微发白(一张拓片的关键一步),用拓包轻轻从钱中向外锤打要清墨色要淡匀(第一遍最关键)。

然后可多遍上墨,直到满意为止,但最后一定要把钱币的内买轮再打一遍这样轮廓清晰有立体感。 《东洋见闻录》记载:除了火法冶炼之外还有“胆水冶铜法”。

这种冶铜法就是利用金属铁从含有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铜来,然后把它刮取下来,再经烹炼后,就可以得到铜锭。所谓“胆水”是指天然的含硫酸铜(我国俗称它为石胆、胆矾)的泉水。

它的形成是因为天然的硫化铜矿石经风化氧化,一部分便会生成可溶性硫酸铜,经过地下水、雨水的浸泡、淋洗,便会溶解而汇入泉水中。这种胆水只要铜的浓度足够大,就可以做为水法冶铜的原料。

早在汉代时,我国先民就已经注意到金属铁可置换铜的现象。例如西汉古籍《淮南万毕术》上就有“曾青(碳酸铜类的矿物)得铁,则〔铁〕化为铜”的记载。

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有“石胆能化铁为铜”的话。东晋炼丹家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中讲得更明确:“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而皆外变而内不化也。”

不过那时多数人对这种现象没有确切的了解,误以为是铁接触到曾青、石胆就转化为铜了。及至唐代,有些从事炼金术活动的方士就利用这个化学变化把石胆水和水银放在大铁锅中加热熬炼,被置换出的铜便与水银形成汞齐。

然后,他们把那些很像砂粒的铜汞齐加热,蒸出水银,便得到了红铜粉。他们美其名叫“红银”,很自以为得意,认为真的实现了使铁向铜的嬗变。

唐代后期方士金陵子所撰的《龙虎还丹诀》就记载了这项“绝技”。约在五代时,“胆水冶铜”正式成为一种实用性生产铜的方法。

及至宋代,这种工艺发展到很大的规模。据《宋会要·食货篇》记载,北宋徽宗年间以胆水冶铜的地区有11处,以韶州岑水(在广东)、信州铅山(在江西)、饶州德兴(也在江西)三处规模较大。

在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时,全国胆铜总产量达到了1874427斤,约占当时铜产量的12%。而在赵宋王朝偏安江南以后,所领江南14州的铜产量锐减,而乾道年间胆铜产量仍有21万斤,竟占到南宋当年铜总产量的80%。

所以宋代的人对胆铜生产非常重视,南宋人张甲曾专门写了一部书《浸铜要略》,记载了当时胆铜的生产情况。关于浸取胆铜的具体操作,《宋史·食货志》有记载:把生铁打成薄片,排放在贮有胆水的槽中,浸渍几天,然后刮取析出的泥状铜(称作“赤煤”),入炼炉化炼。

当时的效益,大约每用铁二斤四两可得铜一斤,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此外,那时还有利用胆土煎铜的“淋铜法”,基本原理与“胆水法”是相同的,此法“工多利少”,但“其土无穷,若比之矿铜,其利已厚”,所以也被普遍利用过。

竹影法师著作《竹间十日谈》记载:1、看铜质 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

总的来讲,用铜锌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铜锡合金铸造的钱币呈青色。清代、民国时期,新疆、 等地铸钱,用铜加少许锌铅,铸成后钱体呈红色。

先秦时期的铸币。

6石磨有什么讲究

民间将石磨奉为“青龙”,粮场上的石磨是绝对不能坐的。坐石磙则为“压青龙头”,必会触犯神灵,对夏收不利。俗谚还有“坐石磙,烂裤裆,少打粮”。“烂裤裆”是对坐石磙者的惩罚;“少打 粮”是对使用这个被坐石磙的人的惩罚。

石磨介绍:

石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 磨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在滚动过两层面时被磨碎,形成粉末。

扩展资料:

磨,最初叫硙(wei),汉代才叫做磨。

我国石磨的发展分早、中、晚三个时期:

1 从战国到西汉为早期,这一时期的磨齿以洼坑为主流,坑的形状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枣核形等,且形状多样极不规则;

2 东汉到三国为中期,这时期是磨齿多样化发展时期,磨齿的形状为辐射型分区斜线型,有四区、六区、八区型;

3 晚期是从西晋至隋唐(至今),这一时期是石磨发展成熟阶段,磨齿主流为八区斜线型,也有十区斜线型。

磨有用人力的、畜力的和水力的。

用水力作为动力的磨,大约在晋代就发明了。水磨的动力部分是一个卧式水轮,在轮的立轴上安装磨的上扇,流水冲动水轮带动磨转动,这种磨适合于安装在水的冲动力比较大的地方。

假如水的冲动力比较小,但是水量比较大,可以安装另外一种形式的水磨:动力机械是一个立轮,在轮轴上安装一个齿轮,和磨轴下部平装的一个齿轮相衔接。水轮的转动是通过齿轮使磨转动的。这两种形式的水磨,构造比较简单,应用很广。

当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巧妙地将古老技术和现代化元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了用电动机驱动的石磨,包括两种样式的石磨及片式石磨和辊式石磨。

片式石磨的研磨部分分固定和转动两部分,成卧式结构,固定部分是在一长方形石头的一个长侧面上开出一个与转动部分相吻合的二分之一圆柱槽,转动部分制成圆柱体,中间凿孔穿入传动轴,半圆石槽和转动圆柱相互接触区表面刻有类似古老石磨的花纹,加上相应的遮挡传动部分形成了古新结合的产物;

辊式石磨的研磨部分是辊式的圆柱体岩石,形状如同钢磨的磨辊,表面刻有类似古老石磨的花纹。

《北狩行录》为徽宗的驸马都尉蔡鞗所著,其连襟向子庡善女真语。关于《北狩行录》的来龙去脉,可见廖怀志先生写的文章《宋人蔡鞗撰《北狩行录》记述徽钦二帝在五国城的囚禁生活》,全文如下:

公元1126年,即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兵第二次南侵,迅速攻陷汴京(河南省开封市),北宋灭亡。已经退位的宋徽宗赵佶与北宋皇帝钦宗赵桓以及皇室、皇族、贵戚、近臣、各种工匠等14000多人,与前文不符,前文数为三千余人,被押往金国。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靖康之变”,也有站在被侵略一方,同情北宋而称为“靖康之耻”、“靖康之祸”、“靖康之难”的。徽、钦二帝先后被囚禁在燕京(今北京市)、中京(内蒙宁城县)、上京(黑龙江省阿城市)、韩州(辽宁省昌图县)等地,最后迁徙至五国城(黑龙江省依兰县)。徽、钦二帝在五国城囚禁的时间最长。徽宗于被俘后8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钦宗后被迁往金上京及燕京,最终于被俘29年(1156年)死于燕京。

徽、钦二帝在金兵的押解下,一路北行,历尽艰辛,从汴京到韩州期间,基本上处于辗转迁徙过程,到了五国城后,囚禁生活才相对稳定。二帝在五国城的囚禁生活,正史记述极其简略,大多野史亦记述不多,而宋人蔡鞗所撰写的《北狩行录》却对二帝在五国城的囚禁生活有较详细的记述。

一、《北狩行录》的作者及史料价值

《北狩行录》的作者蔡鞗是北宋徽宗朝奸相“六贼”之首蔡京的儿子。《宋史》载:“(蔡京)子八人,倏先死,攸,翛伏诛,攸流白州死,鞗以尚帝姬免窜,余子及诸孙皆分徙远恶郡。” [1]按史料记载蔡鞗为蔡京第五子,生于1107年,原籍为兴化军仙游(今福建)人。蔡京掌权时,几个大儿子同其父一样为患朝政,众朝臣虽痛恨却敢怒不敢言。为了进一步巴结徽宗,巩固自己的地位,蔡京将其五子蔡鞗推荐给皇上,蔡鞗很顺利就当上了驸马都尉,其妻为徽宗第四女茂德帝姬赵福金。皇帝的女婿应有官职,徽宗授蔡鞗为宣和殿待制。待制的职能是在所封之殿中值班,皇帝有事时,随时听用,相当于六品官。钦宗当了皇帝后,为顺应民心,诛杀了蔡京和两个儿子,其余的子孙均被流放岭南(广西南部),唯有蔡鞗因是驸马,又是钦宗皇帝的亲妹夫才得以免灾。蔡鞗很可能当了驸马后,时间多用于陪伴皇帝的女儿,花前月下,没太参政,也就没同其父为非作歹。据《大金吊伐录》载,1127年当金兵索要皇室成员时,徽宗很听话,乖乖地写了一封《送蔡驸马书》,书中写道:“独有蔡京之子 以除名勒停,缘系驸马都尉,当时不曾远窜,今令枢密院都承旨王健押送军前。”徽宗也是迫于无奈,只好将女婿亲自派人押送到金营。蔡鞗做了俘虏后,一直奉陪徽、钦二帝到五国城,徽宗死后,蔡鞗情况如何,再不见史料记载。

《北狩行录》一般认为作者是蔡鞗,但清朝乾隆之子永瑢、纪昀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根据《北狩行录》中记载有:“北狩未有行记,太上(徽宗)语王若冲曰:一自北迁,於今八年,所履风俗异事,不谓不多。深欲记录,未得之人。询之蔡鞗,以为学问文采无如卿者,高居东山,躬耕之余,予以记之。” [2]依据此段文字记载,认为《北狩行录》为王若冲所作。王若冲是随二帝一起被俘囚禁在五国城的近臣,但在《宋史》里却不见有王若冲传。余嘉锡认为“书中叙事有王若冲,则其人盖宦官之能文者。” [3]可以肯定,内侍王若冲是一位很有文才的宦官。马端临的《文献通考》载此书时,将作者并列为蔡鞗,王若冲两人。而《宋史》记载《北征纪实》书目时,将作者书为蔡绦。然而蔡鞗已流放广西,并没曾被金国俘虏北行,疑是将鞗误书为绦。

《北狩行录》是一种笔记类的史料作品,笔记在古代被列为杂史或野史。笔记大多是作者平生所闻所见的亲历见闻的记述,是后人研究古文化,尤其是研究历史的必读参考资料。笔记将史实照实写录而不加文饰,语言质朴生动,内容切实丰富,笔记多出于在“野”文人之手,故能起对正史补阙、充实和纠谬作用。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一些记述“靖康之变”及徽、钦二帝北徙的野史类史料的价值进行了评估,认为汪藻撰的《靖康要录》“极其可靠”;曹勋撰的《北狩见闻录》“记实大都近实”;对蔡鞗的《北狩行录》评价为“可资异闻”。蔡鞗是同二帝一起被俘的,又同时被迁往金国东北方鹘里改路的五国城。他同二帝始终生活在一起,并在同徽宗十五子赵愕,驸马都尉刘文彦作斗争中表现得很勇敢、很仗义。在五国城的许多活动他都亲身经历过,亲自参予过,而且所记之事与正史又大体相合,因此《北狩行录》所记述之事应是可信的。另外文中记载徽宗想写行录首先选择的人就是蔡鞗,后人又将此文的作者书为蔡鞗,因此《北狩行录》的作者大多数人认为是蔡鞗不无道理。

二、二帝从韩州迁居五国城的过程

在《金史》中记载:“丁卯、上如东京温汤,徙昏德公、重昏侯于鹘里改路” [5]《大金国志》记载;“宗二帝自韩州如五国城。” [6]两史所书到达地址名称虽不一致,这是因为鹘里改路同五国城是在一处的原故。但正史所记二帝从韩州至五国城仅一句话,缺少详细过程。而《北狩行录》却记载了徽、钦二帝迁徙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事件。

《北狩行录》记载二帝“庚戌中元徙居五国城,乘舟而行,凡四十六日至。” [7]根据记载可知徽、钦二帝是天会八年(1130年)八月十五日从韩州启程,走的是水路,乘舟行驶了46天到达五国城。而正史却没有记载走的旱路还是水路,也不知走了多少天。而史学者正是依据《北狩行录》的记载,考证出徽、钦二帝从韩州出发,经信州(北京市境)至伊通河,在这里改乘船,沿混同江(第二松花江)西北行,过嫩江注入松花江处进入松花江主道,向五国城行驶,并列达五国城。[8]到达五国城的具体时间在《大金吊伐录》中有记载,在“昏德公表”中记为“赴和啰噶(鹘里改)路安置,今月二日到。”二帝于七月十五日启程,行46日,恰为九月二日。

在赴五国城行进途中,还发生了一件事,“东路都统习古乃奉朝命,令减随行官吏,诸色人等不许尽行将带。” [10]当时负责押送宋俘的习古乃将军奉金朝命令,让二帝减少随行人员。后经徽宗“再三力恳”,只允许二帝的后妃、直系王子、驸马都尉、近臣及神宗侄儿赵孝骞、嫡孙赵有奕6人随行。据史料记载,二帝等宋俘从韩州出发时约有2200人,到五国城时仅剩140余人。“其余人分两路,一路经陆路押往临潢(内蒙巴林左旗);而另一路以内侍黎安国等千余人押往咸州(辽宁开原)。” [12]

三、二帝在五国城的生活环境

《北狩行录》记述的二帝在五国城的生活状况,比《呻吟语笺证》的记载要详细。至于《大宋宣和遗事》、《徽钦北徙录》以及《南渡录》等书所记载的二帝北行情况,多数人认为属于伪作,不足信。根据《北狩行录》记载,徽、钦二帝等宋俘在五国城实际上是过着软禁的生活。当发生徽宗第十五子赵愕和驸马都尉刘文彦向金人污告徽宗谋反事件时,徽宗“遣鞗渡河以询虚的”,蔡鞗“居东山躬耕”,“随行群臣,无论大小,未尝名呼”以及遇到有事,徽宗都可以随时随地将众人召集到一起进行商议等情形看,在五国城的这些宋俘行动并没有受到严格限制。在居住环境上,据《北狩行录》记载:“行宫有回禄之扰”,回禄在古时称为火神,后用作火灾的代称。从这一记载看,在五国城有一处嫔妃住的被称为“行宫的”房子被火烧了,于是众人乞求徽宗批准“聚夫修盖”,徽宗没有同意,因为“正是农时,岂可妨废。止令修盖官那容应办。” [13]根据《靖康稗史》记载,徽宗的嫔妃在五国城还生有四子,北狩后共生有三女,其中有一女生于五国城,根据这一记载,说明二帝始终是和后妃生活居住在一起的。从上述情况看,徽、钦二帝在五国城,并非像《说岳全传》小说中描写或民间传说那样,被囚禁在井中“坐井观天”,而是住在有门有窗的住宅中。

在饮食上,他们自己种植粮食和蔬菜,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有时还有羊肉可吃,在《北狩行录》中有厨师“刘定宰羊不如法”的记载。在《金史》中,记载有金国按二帝所封的级别,按月发给饷银,并按季发放布匹、衣物。从这些情形看尽管二帝是金国的俘虏,但金国并没有将他们看作是普通战俘,而是在生活上给予必要的保障,生活水平比普通女真人要高。

四、“二逆告变”事件始末

天会十一年(1133年)夏,在五国城的宋俘中发生了一件惊动金朝的政治事件:徽宗第十五子赵愕伙同驸马都尉刘文彦向金人告密,称“太上谋反金国。”这一事件在《金史》中有简略记载。但《北狩行录》却详细记述了事件的全过程。

沂王赵愕当年23岁,驸马都尉与沂王同岁,娶徽宗第八女顺德帝姬赵缨络为妻。或许两人因在五国城过着遥遥无期的俘虏生活,感到没有出路,想通过诬告徽宗谋反,而获得金人的赏赐,可以放回到南宋去,能继续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于是经俩人密谋,采取了诬告的卑劣行为。金人得知此事后,认为事态严重,习古乃急令八达曷“阵兵河滨”,并将赵、刘俩人押解到金营询问,使气氛达到紧张程度。蔡鞗、莘王赵植、驸马都尉宋江邦光得知后,让内侍徐中立报告给徽宗,徽宗听后十分惊愕,立即召集众人商议对策。蔡鞗挺身而出慷慨陈词说:“我辈前日不死国难,二帝播迁,已有愧于前人,不意逆党出于至亲至爱之间,捐躯效命正在今日。” [13]蔡鞗同赵植到金营进行辩解,可金人非让徽宗亲往。徽宗又派徐王赵棣、驸马宋邦光前去。金人还是坚持让徽宗去金营,徽宗再派钦宗、信王赵榛、驸马向子展、内侍王若冲前去。金人见徽宗执意不肯前来,只得作罢。在蔡鞗等人的极力辩解下,金国派来的2名使臣才相信了这是一场扑风捉影的诬告,赵愕同刘文彦在众人面前理屈词穷,后被金人处死。这件事发生后,徽宗很感激蔡鞗的表现,感慨地说:“予平日待蔡鞗以国士,今日报战,殊不愧德。” [14]这件事虽然得以平息,但这种众叛亲离的痛苦,使徽宗在精神上受到巨大打击,从此身体一天比一天差,终于天会八年(1135年)在五国城病故。

五、二帝在五国城的精神生活

二帝在五国城囚禁期间,尽管远离故土,条件比较艰苦,但却可以读到书,有时还与诸王及臣下唱和诗词。据《北狩行录》记载:“太上好学不倦,移晷忘食”。在五国城可以看到《唐史》以及《春秋》等书,每次读史之后,徽宗都会同臣下相互交流读书的体会,对自己重用奸佞,导致江山丧失而感到深深地悔恨。

徽宗在囚禁期间心情较好时,还同皇室成员赋诗属对。在一次唱和诗词时;徽宗曰:方当月白风清夜,郓王赵楷对曰:正是霜高木落时。徽宗曰:落花满地春光晚,莘王赵植对曰:芳草连云暮色深。[15]徽宗不愧为才子皇帝,在被俘的艰难环境中和飘零的心境下,竟作诗词“千有余首”。由于发生了“二逆告变”事件,徽宗怕所写诗词中流露出来的“伤时感事”的情结引起金人的猜疑,痛将诗稿一火焚之。幸好被臣下从火堆里抢救出一部分,才有徽宗北狩诗词得以流传至今。

徽宗在囚禁状况下,不但读书写诗,有时还重操画笔。据《啸亭杂录》记载,清乾隆中期,曾有一位副都统绰克托,在修建伯都讷城(吉林省扶余县)时,从地下挖掘出用紫檀匣装的徽宗所画鹰轴及徽宗晚年日记。尽管在徽宗晚年居住地上有出入,但可以肯定这是一幅徽宗晚年的作品。对这幅鹰轴画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可能奉金人之命所作。因为徽宗以前虽喜爱画花鸟,却没有画鹰的记载。但金人却酷爱鹰鹘,这幅鹰轴可能是为金人所作为。另外一种解释是,徽宗希望南宋皇帝赵构或抗金将领,能够象雄鹰那样搏击云天,迅速消灭金国,收复失地,迎二帝早日南归。清代诗人徐忠亮就是持这种看法,他作有《题宋徽宗画鹰》诗一首:

黄沙漠漠北风寒,五国城中度应难。

康王不作鹰扬计,流落人间画里看。

六、金人对二帝的态度

徽钦二帝被俘后,几经迁徙,最终定居在五国城。金国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想利用徽、钦二帝的特殊身份,把他们作为两张政治牌,随时用来向南宋施压以影响宋金战争。例如完颜宗弼(金兀术)于皇统八年(1148年)临死时,在遗嘱中曾向金国皇帝建议,如不能迅速灭南宋,可将钦宗立为皇帝,“安坐汴京”以兄制弟,形成南北割剧局面。[16]为实现政治目的,金国在二帝生活上尽量予以照顾,这在《北狩行录》记载中可以看出来。

在活动上不加严格限制,允许徽、钦二帝在城内自由往来。因为金人知道在遥远的北方五国城,二帝如没有交通工具是不可能逃回南宋的。《北狩行录》记载:每当徽宗在城中见到有人捕猎到禽兽,见野兽没有死,就“必买而释之”[17]徽宗经常这样做,可以看出徽宗的慈善之心,历史上当皇帝为了夺取或巩固江山需要没有不杀敌对者的,看起来徽宗只能吟诗作画,无怪乎丢失了大宋江山。

对二帝有所尊重。金太子干乌欢想要2名侍者,特遣人送来书信,同徽宗商议。谙板勃极烈(金国皇太子)夫人,也想要内侍人员,同样写信同徽宗商量。如果金国太子不把徽宗看做君主,完全可以让看守将领习古乃强硬索取。

对二帝给予一定的信任。如在“二逆告变”事件中,被告谋反之人就是徽宗,金国负责调查的使者几次让徽宗亲自到金营说明情况,但徽宗始终没有前去。最后金使者相信了众王及驸马的解释,将诬告者处死。

在生活上给予一定程度的关心,在《北狩行录》中有所记载。如谙板勃极烈夫人考虑到徽宗年岁已高,身体状况欠佳,遣人送来药品。有时金国还为徽宗送来金银等物。同时还送有南宋的书信,使徽宗得知南宋的情况,令众人“皆受鼓舞”。

总之蔡鞗的《北狩行录》是记述二帝被俘后生活状况较具体的史料,对研究宋史、金史有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 《宋史》卷四百四十蔡京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2] 《北狩行录》蔡鞗引自《学海类编》

[3] 《四库提要辩证》上余家锡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

[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永瑢、纪昀主编(中华书局点校本)

[5] 《金史》卷三太宗记(中华书局点校本)

[6] 《大金国志》卷二宇文 昭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7]同[2]

[8] 《宋代徽、钦二帝北迁行踪研究》张泰湘、刘文生(《金史研究论丛》哈尔滨业出版社)

[9]《大金吊伐录》卷四·昏德公表。引自《钦定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10]、[11]、[12]、[13]、[14]、[15]同[2]

[16] 《大金国史话》黄斌、刘厚生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同[2]

原载《黑龙江史志》2007年第10期

  姓氏趣闻

  无姓禅师

  ◇唐代佛教东土第五组禅师弘忍大师,黄梅人,他生下来,就没了父亲,把他放到水中,他却淹不死,人们都叫他“无姓儿”。四祖听说此闻,就去看他,问:“小儿,你姓什么?”他回道:“姓佛。”四祖又问:“你难道没有姓吗?”他又说:“姓空。”四祖看他无依无靠,就收他做了自己的弟子,后来做了继承人。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王渊哲译白)

  忌姓不婚

  ◇唐朝官至三代(武宗、宣宗、懿宗)宰相白敏中,唐太原人。他看中了一位姓候的书生,想招他为婿,他的妻子却说:“此婚不可,我家姓白,他姓侯,人家就会叫我们‘白猴’了。”白敏中一听此话,觉得有理,于是就

  算了。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王渊哲译白)

  梦得夫姓

  ◇从前,有一个贵族人家的女儿,多次谈婚都不成功。有一天,她在梦中见到一个人,那人对她说:“田头有鹿角,田尾有日灸,那人就是你的丈夫呀。”后来遇到了一位鲁姓男子,随向他求婚,很快就成功了。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王渊哲译白)

  煮熟狗

  ◇狄仁杰曾对郎官卢献戏说:“你再配上一匹马,就叫作驴了。”卢献不甘示弱,立即还击道:“劈开明公,你就成了两只狗。”狄仁杰笑着说:“狄字乃‘犬’傍加‘火’字,怎么成了两只狗?”卢献连忙纠正道:“犬边有火,那就是煮熟狗。”

  《雅谑》 (王渊哲译白)

  南皮佐史总姓王

  ◇唐代沧州南皮县,有个刚上任的新官,名叫郭务静,另外有个叫王庆的人,与他一起工作。郭务静就问他:“你姓什么?”王庆回答道:“姓王。”过了一会儿,王庆出去又回来,郭务静又问道:“你姓什么?”王庆又回答道:“姓王。”郭务静一脸惊怪地愣了良久,仰着头看着王庆说:“南皮佐史怎么总是姓王呀!”

  《五杂俎》卷十六《事部四》 (王渊哲译白)

  有耳朵的乌

  ◇俗说扬州人没耳朵。明朝扬州人陆无从,与丹徒人邬佐卿,在太仓人王弇州家初相遇,陆无从问邬佐卿:“你姓什么?”邬佐卿回答说:“姓邬。”陆无从戏说道:“是乌龟的乌吗?”邬佐卿反唇相讥说:“不,是有耳朵的。”

  《露书》卷十二 (王渊哲译白)

  不识姓音

  ◇宋朝人甄彻,字见独,本是中山人,后居住在宛丘,在徽宗年间,他考中进士。当时有个将要与他一起工作的福州人林摅,在喧读他名字的时候,有意把声音提高而顿硬。皇帝一听,以为是“真”音,林摅也连忙和语说此名不逊。皇帝立即把他呼来问道:“你的姓音怎么跟我的称呼相同?”(在当时,这是犯杀头之罪的。)林摅随后呈报皇帝说他不识字,就把他贬出朝廷外任职了。

  《稗史汇编》卷四十一 (王渊哲译白)

  四韩皆死妇人手

  ◇曾听说,韩信为吕后所杀,韩通为杜后所杀,韩侂胄为杨后所杀,韩震为谢后所杀,四人皆为将相,皆死于妇人之手,真是非常奇怪呀。

  《癸辛杂识》前集 (王渊哲译白)

  禁卯金刀

  ◇王莽于公元9年篡位称帝得天下,他告示天下人:禁用“卯、金、刀”三字。因为汉室是姓刘的,卯、金、刀三字合起来,就是大写的“刘”字。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王渊哲译白)

  死不改姓

  ◇北齐国王高洋灭了魏国皇室元姓。有个叫元景安的人,请求高洋改姓高氏,高洋答应了他的请求。元景安的哥哥元景皓怒斥其弟说:“你已忘了自己的祖宗!大丈夫宁可玉碎,不可瓦全。”随后,他就被齐王杀害了。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王渊哲译白)

  忌姓不立后

  ◇宋朝度宗时期,有个太府少卿叫贾涉,他的女儿有异乎寻常的美貌,度宗想立她为后。左右大臣面面相觑的说:“不立真皇后,却立个假(贾)皇后!”度宗一听,很忌讳他们的话,就消除了这个念头。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王渊哲译白)

  姓宜第四

  ◇宋朝丁谓与孙何两人齐名。开榜那天,孙何考了第一名 ,而丁谓却只得了个第四名,孙何就经常讥笑他。不久,此闻传到了太宗皇帝的耳边,太宗就把孙何叫来说:“甲乙丙丁,‘丁’本身就是第四位,你有什么话呢?”

  王圻《续文献通考》卷二百十三 (王渊哲译白)

  奇特的数字姓

  ◇以数字为姓的,虽说极少.但历史上仍不乏先例。明代的《万姓统谱》和《尚友录》两本古籍中列举了一些例子:明代嵩明县丞姓一,名善;唐代有个人姓第二,名从直,曾任唐玄宗的中尉,汉代有个名臣第五伦;元代有位三旦八,当过云南省右丞;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有个臣子叫四水;吴王夫差有个臣子叫五粱。此外历史上还有叫七希贤、八通、九嘉、百坚的人。有趣的是清朝有些人索性连名带姓都用数字,比如《游外诗草》的作者叫六十七;《西域见闻录》的作者叫七十一;乾隆时期有位大将叫七十五;江宁将军叫八十六。

  http://wwwetdej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73&ID=498

  http://blogsinacomcn/u/4bb4ee5f010008ku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