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阳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3收藏

升阳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辨证录》卷二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升阳汤的用法用量 3 《证治汇补》卷一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各家论述 34 附注 4 《杂病源流犀烛》卷九 41 组成 42 主治 43 升阳汤的用法用量 5 《伤寒全生集》卷四 51 组成 52 主治 53 升阳汤的用法用量 54 加减 6 《仙拈集》卷二 61 组成 62 主治 63 升阳汤的用法用量 64 加减 7 《脾胃论》卷下 71 升阳汤的别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升阳汤的用法用量 75 各家论述 7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升阳汤 1 拼音

shēng yáng tāng

2 《辨证录》卷二 21 组成

人参1钱,蔓荆子1钱,半夏1钱,黄耆2钱,白术5钱,甘草5分,白芍3钱,川芎3钱,升麻6分,白芷3分。

22 主治

气弱之人,阳气不能随春气上升于头,遇春而头痛,昼夜不得休息,昏闷之极,恶风恶寒,不喜饮食。

23 升阳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 《证治汇补》卷一 31 组成

羌活、藿香、苍术、苏叶、厚朴、陈皮、干葛、生姜。

32 主治

夏月感寒证。

33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避暑求凉,风寒外束,抑遏暑邪,故身热,腹痛,吐泻交作焉。羌活散太阳之寒,葛根散阳明之暑,苏叶散肌表之风,苍术燥太阴之湿,厚朴疏利腹中,陈皮调和胃气,甘草缓中,生姜散表,藿香快胃气以散暑邪也。俾风寒外解则暑邪亦散,而身热痛泻有不愈者乎?此升阳疏利之剂,为身痛热泻之专方。

34 附注

《医略六书》有甘草六分。其它各药用量:羌活钱半,葛根钱半,苏叶钱半,苍术钱半(炒),厚朴钱半(制),陈皮钱半,藿香三钱,生姜三片。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4 《杂病源流犀烛》卷九 41 组成

连节麻黄8钱,防风8钱,苍术1两半,炙甘草5钱。

42 主治

阳蹻痫证,昼日发作者。

43 升阳汤的用法用量

空心服。

5 《伤寒全生集》卷四 51 组成

人参、当归、麦冬、五味子、白术、甘草。

52 主治

伤寒因汗下致虚,大便自利,逆冷,谚语,撮空,循衣摸床,脉小者。

53 升阳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入金首饰,水煎服。

54 加减

泻不止,加猪苓、木通、肉果;身不热,口不渴,泻利,脉沉,足冷者,加姜、附、白术、升麻少许;若身有热,口燥渴者,加柴、芩、知母。

6 《仙拈集》卷二 61 组成

人参1钱,黄耆1钱半,川芎1钱半,当归1钱半,升麻5分。

62 主治

气虚脱肛。

63 升阳汤的用法用量

水2碗,煎8分,食前服。

64 加减

血虚,加白芍、地黄;血热,加炒黄柏;虚热,加炒干姜。

7 《脾胃论》卷下 71 升阳汤的别名

黄耆补胃汤

72 组成

柴胡3分,益智仁3分,当归身3分,橘皮3分,升麻6分,甘草2钱,黄耆3钱,红花少许。

73 主治

大便1日34次,溏而不多,有时泄泻,腹中鸣,小便黄。

74 升阳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分作2服。每服用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稍热服。

75 各家论述

《脾胃论注释》:升阳汤,即补中益气汤去参、术的守补,重用黄耆,佐以升、柴,使清阳上升;橘皮导滞降浊;甘草和中护胃;加红花助当归以活血。溏泻属大肠有寒,加益智仁温中止泻,泻止则小便自利。

76 附注

黄耆补胃汤(《兰室秘藏》卷下)。

古籍中的升阳汤 《医学纲目》:[卷之十七·心小肠部诸见血门]下血

不痛,血色紫黑,病名湿毒肠,是阳明少阳经血症,升阳汤主之。升麻(一钱半)羌活(一钱)独活(五分)柴

《妇科心法要诀》:[卷二崩漏门]崩漏证治

益胃升阳汤气陷补中益气举,保元升柴归术陈,益胃升阳加芩曲,腹痛加芍嗽减参。注崩漏日久,脾伤食少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四·妇人部调经]血崩

大法条。)〔垣〕益胃升阳汤治血脱,益气,古人之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长,故曰阳生阴长,诸甘药为之先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调经门]血崩

∶大经空虚,发则肌痹,传为脉痿。此之谓也。益胃升阳汤治血脱益气,古人之法也。先补胃气以助生长,故曰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一调经门]血崩

目录 1 拼音 2 《内外伤辨》卷中:除风湿羌活汤 21 除风湿羌活汤的别名 22 处方 23 制法 24 功能主治 25 除风湿羌活汤的用法用量 26 摘录 3 《保命歌括》卷五:除风湿羌活汤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除风湿羌活汤的用法用量 34 摘录 4 《脾胃论》卷中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除风湿羌活汤的用法用量 45 各家论述 4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除风湿羌活汤 1 拼音

chú fēng shī qiāng huó tāng

2 《内外伤辨》卷中:除风湿羌活汤

21 除风湿羌活汤的别名

除湿羌活汤、除湿汤

22 处方

羌活7分,防风5分,升麻5分,柴胡5分,藁本1钱,苍术1钱。

23 制法

上锉,如麻豆大,作1服。

24 功能主治

湿从外受,或一身尽痛,或头重如蒙,甚而昏冒。风湿相搏,湿因外中,得之于天阴*雨,晴后湿蒸,早晨雾露,及久卧湿地,远行涉水,瘴气山岚,其证头身重痛,甚而昏冒,大便溏薄,皮肤浮肿。湿似疸(熏黄黑晦一症,若兼一身尽痛,乃是湿病,非疸,当从湿治),霍乱因湿,及因干湿四肢重著,骨节烦病,胸膈滞闷。风湿上冲,头重如裹,似有物蒙之,兼有热者。

25 除风湿羌活汤的用法用量

除湿羌活汤(《回春》卷二)、除湿汤(《金鉴》卷三十九)

26 摘录

《内外伤辨》卷中

3 《保命歌括》卷五:除风湿羌活汤

31 处方

羌活5分,防风1钱,苍术(酒洗)1钱,黄耆1钱,独活5分,柴胡5分,升麻7分,甘草(炙)3分,川芎3分,黄柏3分,橘皮3分,藁本3分。

32 功能主治

腰痛不可俯仰及四肢麻木。

33 除风湿羌活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脐下痛,加熟地5分;如不止,大寒也,加肉桂2分;胸中气滞,加枳实3分;胁下气滞,加青皮3分,如气促、少气者去之;身有疼痛,湿重者,加去桂五苓散1钱。

34 摘录

《保命歌括》卷五

4 《脾胃论》卷中 41 方名

除风湿羌活汤

42 组成

羌活1两,防风(去芦)1钱,苍术(酒浸,去皮)1钱,黄耆1钱,升麻7分,炙甘草5分,独活5分,柴胡5分,川芎3分,黄柏3分,橘皮3分,藁本3分,泽泻(去须)3分,猪苓(去黑皮)3分,茯苓3分,黄连(去须)1分。

43 主治

风湿热痹,痿证,眩晕麻木。湿气胜,风证不退,眩晕麻木不已者。著痹。热痹,或痛风挟热者,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裂。

44 除风湿羌活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或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稍热服。量虚实施用。

45 各家论述

《医钞类编》:二活祛风胜湿,兼通关节;防风风药卒徒,善散太阳风湿;藁本专治太阳寒湿;川芎能升厥阴清气,上治头眩;六者辛温升散,又能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也;苍术除湿,二苓、泽泻渗湿利水,四者使湿从人小便出也;黄耆固表,陈皮利气,黄柏除下焦之热,黄连除中焦之热,升柴升清障浊也。

46 附注

本方方名,《玉机微义》引作“羌活汤”。

古籍中的除风湿羌活汤 《张氏医通》:[卷十三·专方]湿门

则风去湿不去也。如无头痛。去蔓荆子。换苍术。除风湿羌活汤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日晡发热。羌活防风柴胡

《张氏医通》:[卷二诸伤门]湿(湿热)

便黄赤。羌活胜湿汤。若一身尽痛。为风湿相搏。除风湿羌活汤。肢体烦疼。头重鼻塞。或见泄利。或下清血。为

《内外伤辨》:[卷中]四时用药加减法

味子(以上各五分)。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以除风湿羌活汤主之。《内外伤辨》金李杲公元1115123

《张氏医通》:[卷十四]腿痛门

氏六味丸(崔氏八味丸下)舒筋三圣散(中风门)除风湿羌活汤(湿门)白术附子汤(术附汤下)导痰汤(二陈汤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七湿证门]药方

十星的中医典籍:

《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

九星的中医典籍:

《温病条辨》,《内外伤辨惑论》,《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温热论》,《景岳全书》,《正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正体类要》,《张氏医通》

八星中医书籍:

《旧德堂医案》,《伤寒来苏集》,《临证指南》,《医学衷中参西录》,《陆氏三世医验》,《寓意草》,《丹溪心法》,《冯氏锦囊》,《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医宗必读》,《杂兵源流犀烛》,《证治汇补》,《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宣明论方》,《医学心悟》

注意看一下图中两册中医书籍左上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在均出自基内,且内中都有电子书的中医书籍可看

点评一下这些中医书籍:

《温病条辨》《温热论》

有人说现在人没多少温病,所以条辨不重要,其实只是医生没研究过温病,不觉得该用而已。比如桑杏汤,沙参麦冬汤,桑菊饮都非常常用,包括宣痹汤,加减复脉汤,加减木防己汤也都常用,关键在于会不会用,想不想得到。

《景岳全书》

我极爱读景岳全书,景岳因杂症谟偏于补阴而被诟病,其实景岳哪里算偏,如《医贯》,《杂症会心录》才能叫偏,景岳教人八纲辨证,教人治病求本,教人重视补虚,教人少开大方,我毫不讳言,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正续名医类案》

读一读这种综合性的医案,可以学到各家所长,因此这本书尤其重要,我更爱读续一些。

《脾胃论》,《兰室秘藏》

李东垣真的很神,方子神,议论神,配伍神。对内经阴虚的发挥,及对脾胃的论述,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开千古不传之秘,我也这样认为。

《内外伤辨惑论》

用我自己的一个医案来表述我的观点吧。

余挚友某,畴昔自诉头痛,咽痒,腹胀,失眠。余诊之,脉沉而弱,曰:此气也。以四七汤合七气汤加槟榔,大腹皮。七日服用不过四剂,而气顺咽清,头痛大减。余询其仅服四剂之故,其曰:七日以来大醉三次,是以未饮。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正体类要》等

薛立斋是中医历史上的关键角色,他讲的方剂,每个方贡献,我都恨不能背下来,对药物的理解也是巅峰水平。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医案,其实也备受诟病,即便大家如李冠仙也会对薛一男子,一妇人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发起抨击。但即便如此,薛氏医案的详实,和通过补虚治疗大病的思路也可称震古烁今,就看你能不能识证了。

《张氏医通》

张璐是明末清初极耀眼的大家,同时代的傅青主,吕留良,高鼓峰也都毫不逊色,但成就最高的反而是张璐,医通极厚,极能扩宽思路,而且百家理论无不摘录,足称王道。所以这种书更要反复看,反复抄。明清医家但凡不刚愎自用,能够尽得百家之长的,都是大家,不可忽视。

《冯氏锦囊》

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儿科妇科,这本书讲的也很全面,甚至冯兆张被尊为儿科大师。锦囊中的药性讲的也极好,而且没有那么多装的色彩,八星群书,锦囊第一,足称完备。

《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

温病有多重要,这两本就有多重要,甘寒养阴,轻可去实,重视津液等等。四明称伤寒论全书都在提醒医生要重视津液,王孟英用详实,丰富的医案告诫我们温病学的不可或缺,与薛立斋作摘要异曲同工,不过读这本书不能走入误区。医生不能撇开莫须有的门路之见,妄学医。

《医宗必读》

这本书算是指路明灯,但凡李中梓写的,都非常经典,无论医论,脉学,还是药理,内科,都极有过人之处,我连个尤其也写不出来,足见这本书之经典。最可惜的是,必读中的内科太少了,真的意犹未尽。另外,用这本书学伤寒也蛮不错。

《杂兵源流犀烛》

这本书与医通可谓双璧,一句废话都没有,全是干货,不过恐怕老沈也未必能够全部记住,最后的还是作为工具书,天天翻看,开发思路。

《证治汇补》《旧德堂医案》

我极赞赏李用粹,李很少用成方,顶多选一个小方打底,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用药,这是最高明医生的选择,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本书我抄的次数最多(除脉学书),基本每天上班都带,

《伤寒来苏集》

柯琴是一位神人,极聪慧,解古方也解的极妙。伤寒的注解我基本读完了,还是推荐这一本,别的我都不会再提,特别是近人的著作,免得打口水仗。历代医家治病,但凡多读过基本医案,也不会说出六经与经络无关这样的话,言尽于此。

《临证指南医案》

这是一本极不适合初学者或者半瓶水的书,认真学的,读了自然能发掘奇妙,不过还是可惜太过语焉不详,但顶级中医治病大略如叶天士,能够留下这本书,就已经幸甚,我推荐读原书,徐灵胎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是个中医,应该没有不读这本的,只是可惜这本书并不全面,不过但凡讲到的都足可效仿,只是白璧也有微瑕,千万别尽信一家之言,白术山药必用生,我是不信的。没人不喜欢这本书,张的新方我也常用。

《陆氏三世医验》

脉学是中医中璀璨耀眼的宝珠,如果不能精通,那就是方证对应,和朱丹溪批评过的局方之学并无不同,这本书是学习脉学,研究古人医案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而且大家的书都是精品,远非刚愎自用者可比。

《寓意草》

喻嘉言是个爱秀的人,历史上这种人多数不行,喻嘉言是个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书,只有这一本成就最高,讲理颇精,议论有理。不过喻也有过于自信而轻视诸老的弊端,读一读就明白了,这本读起来偏费劲些,也隐晦些,但又很重要。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心法这本书,算内科,总结的很到位,不过后世医家,特别是我之前写到的书都有更详尽的总结,所以一般不读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之前推荐的,我也只是读过两遍,并未太深入。《格致余论》有得说,作为医论医案的结合,而且又不长,说一句必读不为过。我读的第一本古书,就是高三逛书店买的这本,对我来讲,感情蛮深,其实这本书不太适合初学者,我当时只能当故事书读,我读过不下二十遍,自己想当然的评论都一大堆,现在看来笑掉大牙。至于《局方发挥》肯定没有八星的必要,但也很薄,而且讲了很重要的道理,半天看完不亏。

《宣明论方》

四大家的书,我只有刘河间的读不进去,唯一读进去的就是这本,刘将内经的薄厥,痿痹,风疟等扩充治法,不可谓不精,读了能更有助于理解素问,理解方药,完素极擅长内经,而且不是理论上的擅长,所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他的书,我认真研究后再补充。

《医学心悟》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够不够八星,确实这本书太过简略了,只有伤寒讲的丰富,但世上懒人是很多的,不想多读书,那就读这本,不仅是个初学,哪怕学富五车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加味甘桔汤,止嗽散,益母胜金丹,启膈散都足称神剂,而且医论和伤寒都讲的极好,好过当代全部。所以八星是很值得的,切不可忽视。

心下痞满为症状名。见《脾胃论》卷下。指胸脘部痞塞胀满。多因气滞郁结所致。《古今医鉴·痞满》:“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治用木香化滞汤、散滞气汤等。若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可用黄连消痞丸等方。参见痞、心下痞:痞为病证名。指胸腹部痞满、按之不痛的疾患。《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又:“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赤水玄珠·痞气门》:“刘宗厚曰: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气上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膜满痞塞,皆土之病也。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外有形也。前人所论皆指误下而致之,亦有不因误下而然者,如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则为痞;饮食痰积不能施化则为痞;湿热太盛,土乘心下则为痞。既痞与湿同治,惟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症,庶可略与疏导。”根据病因、症状、部位之不同,可分气痞、痰痞、虚痞、实痞、上痞、中痞、下痞等。心下痞为病证名。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指胃脘满闷,按之柔软不痛者。多因伤寒表邪未解,误用下法,或内伤元气不足,痰湿、郁热蕴结所致。《注解伤寒论》卷四:“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之阴入里,结于心下为痞。”若误下后,心下痞,气逆呕吐者,宜用半夏泻心汤;又见胃中虚弱者,宜用甘草泻心汤;若误下后,心下痞,阳气不足者,宜用附子泻心汤。《丹溪心法·痞》:“如禀受充实,面苍骨露,气实之人而心下痞者,宜枳实、黄连、青皮、陈皮、枳壳;如禀受素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而心下痞者,宜白术、山楂、曲蘗、陈皮;如肥人心下痞者,乃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苓、滑石;如瘦人心下痞者,乃是郁热在中焦,宜枳实、黄连、葛根、升麻;如食后感寒,饮食不化,心下痞,宜藿香、草豆蔻、吴茱萸、砂

详见百科词条:心下痞满 [ 最后修订于2015/12/3 17:45:08 共95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