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本学习繁体字的用书,简繁体对照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5收藏

推荐一本学习繁体字的用书,简繁体对照的,第1张

《辞源》

一,《辞源》是我国第一部大规模的语文词书。它始编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处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辞源》简编,历时数十载,几经修订,至1983年才完全大功告成。它凝聚了几代学者的心血,包含着全国数省几万人的辛勤劳动,工程浩繁,来之不易。 二,修订版《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是一部综合性,实用性极强的百科式大型工具书。全书共四册,收词近十万条,综计解说约一千二百万字,几乎超出了《资治通鉴》一倍。 三,修订版《辞源》的内容丰富,极为充实广博。除大量的字词释义上,对于艺文,故实,曲章,制度,人名,地名,书名以及天文星象,医术,技术,花鸟虫鱼等也兼收并蓄,融词汇,百科于一炉,既体现了工具性和知识性,又兼顾了可读性。修订版《辞源》历经几代专家学者的修订,改善体例,纠谬补缺,内容更为准确精到,查用更为容易便捷,极具权威性。全书由国内最负盛名,最具实力的商务印书馆承担校审,工作上精益求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书的准确程度和权威性。

编辑本段版本

1915 年初版。 1958 年开始修订为阅读古迹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并于 1964 年出版。又有 1979 年修订版( 4 册),此版本至 1998 年第 8 次印刷。 辞源的编纂开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15年以甲乙丙丁戊五种版式出版。1931年出版辞源续编,1939年出版辞源合订本。1949年出版辞源简编。辞源以旧有的字书、韵书、类书为基础,吸收了现代词书的特点;以语词为主,兼收百科;以常见为主,强调实用;结合书证,重在溯源。这是我国现代第一部较大规模的语文词书。 全国解放后,读者迫切需要一部思想性、科学性统一的,内容充实的古汉语词典,用来解决阅读古籍时关于语词典故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疑难问题。为此,1958年开始修订工作,根据与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分工的原则,将辞源修订为阅读古籍用的工具书和古典文史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修订稿第一册于1964年出版。 1976年,由国家统一规划,广东、广西、河南、湖南四省(区)协作担任辞源的修订工作。四省(区)分别成立专门机构,以修订稿第一册和未出版的其它各分册初稿或数据为基础,和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共同编辑、审定。 这次修订,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方针;根据本书的性质、任务,删去旧辞源中的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应用技术的词语;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增补一些比较常见的词目,并删去少数不成词或过于冷僻的词目。单字下注汉语拼音和注音字母,并加注广韵的反切,标出声纽。广韵不收的字,采用集韵或其它韵书、字书的反切。释义力求简明确切,并注意语词的来源和语词在使用过程中的发展演变。对书证文字都作了复核,并标明作者、篇目和卷次。为了给专业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在有关词目之末略举参阅书目。

编辑本段收词内容

一般止于 1840 年以前的古代汉语、一般词语、常用词语、成语、典故,兼收各种术语、人名、地名、书名、文物、典章制度。单字 12890 个( 1979 年版),复词 84134 条( 1979 年版)。

编辑本段排编方法

全书依十二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和 214 部首为次序排列,同部首的按笔画多少为序。单字条由字头、汉语拼音、注音字母、广韵反切、声钮、释义、书证等组成。一字多音的分别注音,用“ 1 、 2 、 3…… ”表示,多义的单字或复词则用“(一)、(二)、(三) ……”分项。

编辑本段特点

全书用繁体字,专于求本、重在溯源。释义简明、用浅近的文言。

编辑本段功用

专供阅读古籍、解决关于语词典故和有关古代文物典章制度等知识性的疑难。

编辑本段索引

每册书前有该册收字、词的部首索引和检字表,每册书后有该册收字、词的“四角号码索引”,第四册后有“单字汉语拼音索引”。

编辑本段附录

书后有《繁体字对照表》、《新旧字形对照表》及《历代建元表》。

应该说,中国几乎所有的古籍都是用传统汉字书写的(元代以后有些书刻印时出现不少简体字)。繁体字的概念是针对简化字而言的。而在1956年汉字简化之前,无所谓繁体字。一般只有正体和异体、俗体,通用与非通用之分。

把繁体字转换为现在简化字。

在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当中,为方便阅读,出版单位往往采用简体排印的方式,即把繁体字版本整理转换为现代简化字版本出版。然而此项转换工作,始终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争议。本文就该不该转换,如何转换,转换之益与弊等几个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在诸多学科中,没有哪个学科比中医学更加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文献有上亿册,其中中医古籍汗牛充栋,仅200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就收录了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图书达13455种,尚不包括民间的手抄本、中医诊籍等,且经挖掘古代文献还在不断增多。

  经国家整理发掘,使得一部分重要典籍按照现行简体字重新校勘出版,虽然这对于推动中医学术的普及和继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医古籍经简体处理后,不能准确表达含义。如五脏的“脏”,繁体应为“脏”或“藏”(有藏精气的含义,四声),与繁体的“脏”(肮脏之意,一声)简化之后字形相同,很容易造成歧义;再如头发的“发”和发展的“发”,二者简体字都是“发”,在简体版本《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这段话中有两个“发”,字同意不同,前者是说机的微妙,连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是不允许的,后者是说没有掌握针刺的要领,即便下针也是无法激发经气针感,发出疗效的。这些差别在繁体版本中一目了然,在简体本中则十分难解了。另外,简化校勘的古籍相较于整个中医文献总量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

正规官方性质的都是简体,现在能想到的有的个别特殊种类的书籍有时候会用繁体。

1、古籍翻印。

2、宗教书籍(金刚经,心经)有的都用繁体。

3、书法作品。

应该还有其他种类的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