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古代的蚕文化,蚕一生经过的哪些时期,蚕的生活习性==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关于我国古代的蚕文化,蚕一生经过的哪些时期,蚕的生活习性==,第1张

一、蚕文化

我国自古以来号称 “农桑立国 ”,几千年来 ,植桑养蚕在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形成了丰富的蚕桑文化。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是国人的骄傲。至少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蚕桑文化现在主要集中表现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并绵延江苏省、四川省、山东省、广西省等地区,但综观中国丝绸发展史,蚕桑文化甚至可以覆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流传地区、人群之广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

二、蚕的一生依次要经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时期,这种发育过程叫做  变态发育。

三、生活习性

蚕是变态类昆虫,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便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幼虫共要脱皮四次,成为五龄幼虫,再吃桑叶8天成为熟蚕,开始吐丝结茧

蚕小时候是什么颜色

米白色

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桑蚕是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珐先就栽桑养蚕,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现之一。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与中国现今食害桑树的野桑蚕同源,染色体都是28对。桑蚕的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

蚕小时候如何分辩是男是女

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桑蚕是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早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祖先就栽桑养蚕,是举世公认的伟大发现之一。由古代栖息于桑树的原始蚕驯化而来,与中国现今食害桑树的野桑蚕同源,染色体都是28对。桑蚕的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桑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卵是胚胎发生、发育形成幼虫的阶段,幼虫是摄取食物营养的生长阶段,蛹是从幼虫向成虫过渡的变态阶段,成虫是交配产卵繁殖后代的生殖阶段。整个世代只幼虫期摄食,并为蛹和成虫期的生命活动积贮营养。

养蚕最早起源于哪个国家

养蚕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重要技艺,种桑养蚕之法相传源于黄帝的妻子嫘祖。家蚕的祖先认为是野蚕(B.mandarina),形态上和家蚕几乎没有差别,而且与家蚕长大后能自然杂交产生后代。有称为“青白”的一家蚕品种,据说是由野蚕和家蚕杂交而来的。其它家蚕的性状明显地是从野蚕传来的也不少。

中国最早的蚕,是谁发明的

养蚕缫丝

传说黄帝战胜了凶恶的蚩尤,由小姑娘变成的蚕神便亲自手捧著两束洁白的丝,前来敬献给黄帝,向他表示祝贺,黄帝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而希罕的东西,现在一见,高兴得不行,忙吩咐皇后嫘祖,叫她用这丝来织绢。嫘祖是位心灵手巧的女人,没多久,她就织了一幅又轻又软的绢。随后,她又用绢给黄帝做了一套礼服和一顶礼帽;黄帝则把剩下的绢赐给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后来,嫘祖亲自养育起蚕来,黄帝还下令让他的臣民种植桑树。就这样,蚕种不断地滋生繁衍,越来越多,遍及我们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直传到现代。

另有一则故事说:黄帝战胜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大家一致推选黄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一天,黄帝把他的大臣还有皇后嫘祖召集到一块儿,对他们说:“以前,战争不断,咱们无力发展生产,更谈不上制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们要种植五谷,制造工具,缝做衣裳。这种五谷、造工具的事,由我负责,这缝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于则,你们三人也帮着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聪明又能干的皇后。她听了黄帝的话,马上应道:“请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让大家都有衣服穿!”随后,她便吩咐那辅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体负责做帽子;伯余,你具体负责做衣服;于则,你具体负责做鞋。我带着人剥树皮,纺麻网,加工皮毛,为你们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体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脚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于过度劳累,嫘祖却病倒了,好几天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守护在她身边的侍女,想尽各种办法,为她做了可口的饭菜,而她见了,总是摇摇头,不想吃,黄帝和大臣们见嫘祖日渐消瘦,很是着急,但也没有办法。

后来,侍女们悄悄商量说:“这里的饭菜也许是太没味道了,所以,皇后娘娘不愿意吃。咱们为什么不能上山去给她采摘点新鲜果子吃呢,也许她会喜欢吃的。”商量好了以后,第二天一早,她们留下一个在家看护嫘祖,其余的人都上了山。她们走遍了山山岭岭,跑遍了沟沟岔岔,但采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涩,没有一种觉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们很沮丧:咳,折腾了整整一天,什么果子也没找到,这可怎么是好呢?大家垂头丧气地准备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沟里找水喝的侍女高声喊叫起来:“快来看哪,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们随着她的喊声跑了过去。她们惊异地发现,在河沟旁有一片桑树林,桑树上结满了雪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欢呼著采摘起来。她们太高兴了,竟忘了品尝。等到拿回宫去用嘴一咬,才知道这小白果根本咬不动,而且什么滋味也没有。侍女们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从这几位侍女面前走过,见此情形,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说了一遍。共鼓一听随口说道:“咬不动有什么关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动了吗!”侍女们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忙拿来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进水里,烧着火煮起来。可是,煮了好一阵子,还是咬不动。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细木棍,便在罐里乱搅起来。搅了一阵,搅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来。谁知,木棍上缠绕着许多许多像头发那样粗细的白丝线。

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强撑著让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细瞅著罐里连着罐外、罐外连着木棍的白丝线,笑了,说:“姑娘们,这果子虽然不能吃,却可以派大用场。如果用这细丝织成布,那做出来的衣服准保又舒服又漂亮。”说来也怪,嫘祖见了白丝线,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让侍女们领着来到了那片桑树林。经过观察发现,那白果子并不是树上结出来的。它是一条蠕蠕而动的虫子口中吐出的细丝

关于蚕的故事

(1)

故事发生在远古的黄帝时代。

这一年的春天,黄帝带兵和蚩尤进行最后决战去了,家里,只剩下妻子嫘祖,带领着部落里留下的人们,一边进行耕作,一边照管好老人和儿童。

在黄帝宽大的住宅旁边,种著几株粗壮的桑树。每天,都有一群孩子在树下玩耍。没有农活的时候,嫘祖很喜欢在树下看着这群活泼的孩子,心里想着远方征战的丈夫,祝福着他平安。

一片桑叶从树下落下,上面还伏著一条丑陋的虫。这对小孩子们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了,但是,他们依然都跑过来,围上去。

“哦,又是天虫,丑陋的天虫。”一个小男孩首先嚷道。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就是蚕。因为从天的方向掉下来,就称之为“天虫”。

“真的是呀,看,把树叶都咬破了,真丑陋!”另外的一个男孩子说。

“我们还和上次一样,把它切断,看看他的内脏,好么?”一个胖乎乎的男孩说。

“好哇,我们去找石片,谁先找到,谁来切!”男孩子们说完,都四处去找锋利的石片去了,留下两个女孩子胆怯切地看着。

女孩子,也许从与古时候就怕虫子?!男孩子们走后,她们两个都不敢靠近那片爬著虫子的桑叶了,其中一个跑到了嫘祖身边。

“娘娘!”那个时候,孩子们都跟嫘祖叫“娘娘”,“他们又要杀死那条丑陋的虫子了……”女孩对嫘祖说。

“是吗?”嫘祖爱惜地将小女孩搂在怀里,“别怕,让我们过去看看……”

(2)

桑叶上伏著的虫子,现在很悲哀。他不是因为就要被杀死而悲哀,而是因为自己被认作了丑陋而悲哀。他心里想着过去的日子里,多少的兄弟姐妹都被人们杀死了,或者是被别的动物吃掉了,而今天的自己,不小心从树上掉下来,也未必能逃出悲惨的命运。这样想着,他就慢慢地闭上了眼睛,静静地等待着。

他听到了人的脚步声,他的心里开始紧张起来。他想:“完了,我就要被杀死了……再见了,我的亲人!”这样想着,他就微微地睁开眼睛,想看看最后要杀死自己的人是谁!

他看到的是一个漂亮的女子,梳着高高的发髻,还领着两个小女孩。她们走过来,蹲在他的身边。

“没想到,这次我竟然死在漂亮的女人手里!哎,这也就值得的了……”他这样想着,就不想闭上眼睛了,而是把眼睛睁得圆圆的,仔细得看着眼前这位美丽的女人。

(3)

“哇,好丑呵!”嫘祖看到这虫子的第一眼,也不觉惊叫起来,“这是什么呀?”

“娘娘,你也怕天虫啊?”两个小女孩,不解地问。

“嗯,因为它太丑,也有一点点怕。”嫘祖这样说著,却认真地观察起来。

几个男孩手里举著石片跑回来了,一个最先跑到的喊著:“是我先找到的,由我来切断它……”

孩子们都围聚过来。那个最先跑来的孩子,举起石片,又在石头上蹭了蹭,就准备切割虫子了。这时候,嫘祖忽然想起了什么,对孩子们说:“慢,等一等!”

她想起了什么呢?她想起了黄帝走的时候,嘱咐自己的话:“要教育人们爱护周围的生灵……不要因为陌生、不熟悉就轻易杀死生灵……有许多生灵,也许会对我们人类有益!开始的时候,我们并不认识马和羊,总是捕杀它们……现在我们饲养了它们,给我们帮了多大的忙啊?……”嫘祖想到这里,就对孩子们说:“先不要杀死它,我们可以先养起它来,看看他到底要做些什么,不好么?”

“养起它?”孩子们都疑惑不解了,“它吃桑叶,而且太丑了……”

“是呀,它是很丑!可是,我们并没有深入地弄清楚它呀,甚至连它叫什么,我们也不知道……我想,万物生灵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就有它的道理和作用,我们为什么不研究一下呢?……”嫘祖耐心地教育著孩子们。

孩子们平时是最听嫘祖的话

养蚕历史

蚕,原是生在自然生长的桑树上的,以吃桑叶为主,所以也叫桑蚕。在桑蚕还没有被饲养之前,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懂得利用野生的蚕茧抽丝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人工养蚕,现在还难以确定。但是早在殷周时期,我国的蚕桑生产已经有很大发展,可见开发人工养蚕远在殷周之前。

从古老的文献中,我们看到关于养蚕的直接记载。反映夏末殷初淮河长江一带的生产情况的《夏小正》中说:“三月……摄桑,……妾子始蚕。”这是说,夏历三月(阴历四月间)要修整桑树,妇女开始养蚕。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

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许多传世的殷代铜器物附着有丝织物的痕迹或绢丝断片。经研究,有些丝织品反映出当时已经有相当高级的丝织技术;并且有大量事实说明,丝织品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货物交换的中间媒介。要生产大量的丝织品,只有靠发展人工养蚕,才能提供足够的蚕丝原料。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诗经》中就有许多诗篇提到蚕桑。例如《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意思是:春天里一片阳光,黄莺鸟儿在欢唱。妇女们提着箩筐,络绎走在小路上,去给蚕采摘嫩桑。这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妇女们采桑养蚕的劳动情景。

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诗经·魏风·十亩之间》中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的诗句,意思是:十亩桑园绿树间啊,采桑儿多悠闲啊。这说明春秋时期桑树已经成片栽植,而且一块桑田有十亩之大。当时栽种的桑树,大概有灌木式的,也有乔木式的。现在,我们还可以在战国时期铜器上的采桑中看到古代劳动妇女提篮采桑的生动形象,也看到当时栽种的乔木式和灌木式两种桑树。

据《诗经》、《左传》、《仪礼》等古书记载,当时蚕不仅已经养在室里,而且已经有专门的蚕室和养蚕的器具。这些器具包括蚕架(“栚”或“槌”)、蚕箔(“曲”)等。由此可见,到殷周时期,我国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栽桑养蚕技术。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的确,最有经验、最有知识的,是从事生产实践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中有很多蚕桑专家和能手,他们在长期的养蚕生产实践中,不断有所创造和发明,为我国和世界养蚕业积累了极其丰富和宝贵的经验。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有蚕桑著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五世纪

1、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

2、秦汉以来对野蚕仍继续采集利用。魏晋南北朝时选种、制种技术有很大进步,己发明低溢控制家蚕制种孵化时间的方法。

3、宋代蚕事趋于完善,生产过程分为:浴蚕、下蚕、喂蚕、一眠、二眠、三眠、分箔、采桑、大起、捉绩、上簇、炙箔、下族、择茧、窖茧等。

4、明代对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都很重视,浴种用天露法,利用石灰水、盐卤水等浴法留取好种,淘汰低劣蚕卵。最早发现了杂交蚕种的优势并加以利用,以“早雄配晚雌幻出嘉种”。

5、宋元以前主要做丝絮、打线及纺粗帛用,宋元后山东登莱地区已推广人工放养野蚕,产量大增。同时纺丝织绸也告成功,野蚕生产遂遍布鲁、辽、陕、豫、贵、皖等省山区,柞蚕有拓、样、棘、萧、懈、椿、椒、柳、榆、枫、构、祀蚕等品种。

6、在传统养蚕技术的基础上,各地都重视制种,清代时江苏、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贵州等地,都有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地方蚕品种,其中浙江余杭、新昌、萧山等地的优良品种较著名,后来就成为现代蚕种的制造基地。

扩展资料

夏秋养蚕应注意:

一、防农药中毒。养蚕季节不要在蚕室以及桑田附近的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农药,其气味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能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灭蚕蝇”乳剂或喷蚕体,以杀灭蝇蛆。

四、养蚕前要堵塞鼠洞,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养地蚕,要做好药物灭鼠。

五、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养蚕

1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昆虫之一。蚕的经济价值在于蚕丝。蚕丝是主要的纺织原料之一。中国是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古史上有伏牺“化蚕”,嫘祖“教民养蚕”的传说,又说黄帝元妃西陵氏为“先蚕”,即最早养蚕的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吴兴钱山漾地区的先民已利用蚕丝织成绢片、丝带和丝线。公元前十三世纪,桑、蚕、丝、帛等名称已见于甲骨卜辞。蚕丝和大麻、苎麻,以及后来的棉花一道,为中国人主要的衣着原料,蚕桑也就成为中国农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数千年的实践中,中国人积累了丰富的养蚕经验,这个经验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对于蚕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时期,蚕已在室内饲养。战国时期(公元前475-221年),养蚕已有专用蚕室,蚕病的防治受到重视,并采用了浴蚕种技术,公元三世纪后期,出现了小蚕恒温饲养,说明当时对于蚕的生长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直到元代《士农必用》中才对蚕的生长的各阶段所需温度有详细说明。晋代对于蚕的微粒子病和软化病已有所认识,时称“黑瘦”和“伪蚕”。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据《齐民要术》记载,人们还从种茧的选择和盐腌贮藏来防治蚕病。宋元时期,对于蚕病的防治更进一步,贮茧方法除盐渍之外,复又出现日晒和笼蒸。与此同时,做为防治蚕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蚕方法也得以改进,早期浴蚕主要在川中进行,宋代出现了朱砂温水浴法,元代出现了天浴,利用低温选优汰劣。《陈旉农书》中探讨了蚕生僵病与湿热风冷的关系,《农桑辑要》则总结了蚕病与叶质的关系。明代(1368-1664)出现了天露、石灰水、盐水浴种等方法。并采用了杂交方法培育嘉种,以提高蚕的防病能力,还出现淘汰病蚕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国的养蚕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蚕业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公元前十一世纪,养蚕技术随箕子传入朝鲜,随后复又传到了日本。秦汉以后,中国的养蚕技术通过举世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到中亚、南亚及西亚地区,六世纪世纪中叶,君士坦丁堡国王通过印度僧侣从中国私运蚕种至该国,是为西方有蚕业之始。

2 一、养蚕是中国人发明的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在浙江省吴兴的郊外,发现五千年人人类遗留的东西,其中有古代的丝织品,证明很早以前我国就会养蚕,传说黄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种桑树、养蚕、抽丝、织布,让大家有好的衣服穿。

二千多年前,中国人制造的丝织品传到欧洲,当时欧洲人还不会养蚕抽丝,不知道这麼美丽的布料是怎麼做出来的,由於欧洲人很喜欢买丝织品,商人要运送很多丝织品到欧洲,於是开辟一条运送丝织品到欧洲的路,这条路称作「丝路」。

三、蚕的一生

1卵

刚产下的卵为淡**,呈扁平椭圆形,厚度约05~06mm,直径约1~12mm,卵的颜色会逐渐变深,若未受精的卵则不会变色。

2蚁蚕(一龄蚕)

蚕卵刚孵化出来身上有毛,呈黑色,称蚁蚕或毛蚕,约3mm,第二天之后体色逐渐转白约经四天蜕皮成为二龄蚕。

3二至五龄蚕

蚁蚕蜕皮之后,成为二龄蚕,体色转为白色,以后每蜕皮一次就增加一龄,在幼虫阿蜕四次后进入五龄蚕,每蜕一次皮身体的成长就加大许,尤其四、五龄时期的成长更明显。

4蚕蛹

蚕进入五龄之后,约七天开始吐丝结茧,约2~3日内蚕会在茧中再蜕一次,然后化为蚕蛹,身体变短、胖,呈茶褐色,约经十日蚕蛾便可羽化。

5蚕蛾

蚕蛾是家蚕的成虫,身体由头、胸、腹部构成,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一对翅膀,但由於发育不完,故无法飞行。

2000多年前《尔雅》一书中提到“蠁”,晋代郭璞在为《尔雅》作注时说,“蠁”还有一个名字叫“蛹虫”。蠁为什么又叫“蛹虫”呢?我们看一下宋代陆佃《埤雅》中的记载,就清楚了。《埤雅》:“蠁,旧说:蝇于蚕身乳子,既茧化而成蛆,俗呼蠁子,入土为蝇。”这是说,蠁这种寄生蝇在蚕身上产卵,等到蚕吐丝成茧时,蝇卵便生在蚕蛹中孵化为蝇蛆虫,俗称之为蠁子,这种蝇蛆钻进土中,不久就化为蝇。明代谭贞默亲身观察,不仅验证了前人记载的正确,而且指出这种寄生蝇是在蚕体背部产卵的,所有的卵都要化为蝇蛆,吮食蚕蛹体组织,最后钻出,入土化为成虫(蝇)。

现在我们知道,古代人所说的蠁虫,实际上就是多化性的蚕蛆蝇。它的幼虫寄生于蚕体,便造成了家蚕蝇蛆病害。谭贞默曾经正确地指出,受蚕蛆蝇寄生为害的主要是夏蚕。夏蚕中有十分之七的蚕蛹有蝇蛆寄生,所以不能正常发育,只有十分之三的蚕蛹能正常发育成熟。可见其对蚕业生产为害之烈。

由此可以看出,郭璞之所以又把蠁叫做“蛹虫”,是因为这种寄生蝇是蚕的主要虫害之一,而它的幼虫(蛆)在离开蚕体之前,多半是生活在家蚕生活史中的蛹期。所以蛹虫有蛹中之虫的意思。

蚕蛆蝇

蚕神是民间信奉的司蚕桑之神,属于民间神话。蚕神在古代有蚕女、马头娘、马明王、马明菩萨、蚕花娘娘、蚕丝仙姑、蚕皇老太等多种称呼。

中国是最早发明种桑饲蚕的国家。在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中,蚕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无论是古代统治阶级还是普通的中国劳动人民都对蚕神有着很高的敬意。

扩展资料

蚕神崇拜: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丰收的期望寄托于神灵的保佑,据史书记载,从3000多年前的周代开始,朝廷的统治者对祭祀蚕神活动就很重视。历朝历代,皇宫内都设有先蚕坛,供皇后亲蚕时祭祀用,每当养蚕之前,需杀一头牛祭祀蚕神嫘祖,祭祀仪式十分隆重。

在民间也如此,蚕神的崇拜是蚕乡风俗中最重要的活动,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根据当地的风俗祭祀所崇拜的蚕神,有祭祀“蚕花娘娘”的,有祭祀“蚕三姑”的,也有祭祀“蚕花五圣”、“青衣神”等蚕神。

人民网-蚕神崇拜、生产习俗和养蚕禁忌的丝绸民俗

-蚕神

是嫘祖。

嫘祖,又名累祖,黄帝正妃,今夏县西荫村人。传说她发明了植桑养蚕,破巢织丝,制丝做衣,结束了人类用兽皮树叶为衣的原始生活。

西荫丝织到西汉作为礼品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嫘祖的故乡……河东夏县西荫村也就成了中国植桑养蚕的发源地,丝绸之路的源头。

中国是世界历史上悠久文明大国,先民创造了著名于世界的灿烂文化。嫘祖是我们先祖女性中的杰出代表,嫘首倡婚嫁,母仪天下,福祉万民,和炎黄二帝开辟鸿茫,告别蛮荒,功高日月,德被华夏,被后人奉为“先蚕”圣母,与炎帝、黄帝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为人文始祖。

扩展资料

嫘祖的功绩不仅在于发明了养蚕技术,据说作为黄帝的正妻,母仪天下,她还创建了许多礼仪规范,使整个神州大地的人们不仅穿着得体,而且人人相互礼让,社会一片安定祥和。

嫘祖为黄帝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玄嚣,次子叫昌意,昌意居住在若水,生下韩流,韩流娶淖子氏之女为妻,生下大神颛顼,颛顼后来继承皇帝之位。

-嫘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