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名录列表
《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392部,2008年3月1日公布;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2392部)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51个)名单,现予公布。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文献典籍。这些文献典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和利用好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方针,以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的公布为契机,加强科学规划,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珍贵古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使中华民族珍贵的文献典籍永泽后世。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51个) 国家图书馆 首都图书馆 天津图书馆 山西省图书馆 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 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省大连图书馆 黑龙江省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 南京图书馆 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江苏省常熟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安徽省图书馆 福建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湖北省武汉图书馆 湖南图书馆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重庆图书馆 云南省图书馆 山东省青岛市图书馆 河南省图书馆 湖北省图书馆 贵州省图书馆 陕西省图书馆 甘肃省图书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 贵州省荔波县档案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图书馆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 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山西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河南大学图书馆 河南大学图书馆 苏州大学图书馆 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南京大学图书馆 复旦大学图书馆 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516部,2013年3月8日公布。
国务院正式公布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上海图书馆藏北宋拓本《三藏圣教序》、徐州市图书馆藏南宋刻本《四书章句集注》、青岛市博物馆藏清蒲松龄《鹤轩笔札》稿本等1516部古籍入选该名录,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浙江省西泠印社、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等16家单位成为第四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收录汉文古籍121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286部,其他文字古籍9部,3种甲骨文。这是甲骨文首次进入《名录》。《名录》收录宋元拓本71种,明清稿本76部、抄本177部;收录舆图43种,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地图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质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还是西汉初即已发明造纸术的有力证明;收录的民族文字古籍,涵盖藏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察合台文、彝文、满文、东巴文、傣文、水文、古壮字、布依文等12种民族文字。
其中,西藏博物馆藏元刻本《释量论》,是继元刻《因明正解藏论》之后发现的第二部元刻本藏文古籍。这两部元刻本的发现,推翻了元代无刊印藏文文献和明代以前无藏文印刷实物的旧说。
在此次公布的16家“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中国嵩山少林寺、西藏博物馆、西藏自治区布达拉宫、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5家为宗教、少数民族单位。
截至目前,共有11375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66家单位成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1词牌概述
《渔歌子》,又名《渔歌曲》《渔父》《渔父乐》《渔夫辞》,原唐教坊曲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原为单调廿七字,四平韵。中间三言两句,例用对偶。后来此调多用为双调。“子”即“曲”,《渔歌子》即《渔歌曲》。
2正文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 塞 山 前 白 鹭 飞 ,
桃 花 流 水 鳜 鱼 肥 。
青 箬 笠 , 绿 蓑 衣 ,
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
诗意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只见一位老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穿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词义注释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
白鹭:一种水鸟,头颈和腿都很长,羽毛白色。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箬笠:用竹叶、竹篾编的宽边帽子,常作雨具,又称斗笠。箬是一种竹子。
蓑衣:用茅草或是棕丝(蒲尾叶长条)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用来遮风挡雨的衣服。
7:鳜鱼:江南鱼类的一种,肉质鲜美,十分可口。
渔歌子意境(4张)
归:在文中是指回朝廷,字面解释为回。
不须: 在文中指不需要
白话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娇艳的桃花随着流水漂去,水中嬉戏的鳜鱼又大又肥。江岸上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身披着绿色的蓑衣,坐在船上沐浴着斜风细雨。他沉浸在垂钓的欢乐和美丽的春景之中,不愿回到那现实生活中去。
3西塞山地名之争
张志和代表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中的西塞山到底位于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区还是浙江省湖州市西面存在很大争议。
争议由来已久
由北京市海滨区特级教师编写的《小学生必背古书70首》中,作者对张志和的《渔歌子》注释为:西塞山,今浙江吴兴西(今湖州吴兴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为查实这一历史公案,黄石地名办曾两次给湖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去函了解情况,但对方没有回函。这引起了黄石市相关专家的怀疑,于是决定探寻一下湖州西塞山与张志和《渔歌子》中所描述的景物是否相符。
资料记载:1984年10月26日,黄石市地名办专家彭汉云等一行4人赴浙江考察吴兴西塞山。同年11月5日到达金华,访问了张志和家世。同年11月7日,到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查阅府、县志18种,史籍3种计200卷,摘抄资料一万余字。同年11月12日到湖州市地名办、市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地方志史料计300卷,摘抄资13万余字。
地名是人类识别某一地理实体而共同约定的一种语言文字代号,只有看到了实体才会明辨是非。据调查组成员事后回忆,在未作专题调查之前,也和所有被模糊者一样,丝毫不怀疑吴兴有西塞山,只是想去看看吴兴的西塞山,与黄石的西塞山在自然景观上的相似程度,从中想琢磨出当年张志和的《渔父词》究竟是取材于哪个西塞山。
然而,从《湖州市地名志》中,黄石调查人员看出,湖州既不回避湖州有个古云“西塞山”名的问题,也无法肯定湖州有个西塞山的实体;既对严家坟处即“西塞山”给予根本的否定,亦认定太子山即“西塞山”一并载入。湖州的古云“西塞山”名,自古以来谁也没有见过它的实体,实际上《湖州市地名志》里也没有一个自然地理实体叫“西塞山”。
考察回来之后,彭汉云等人把他们看到的东西写成文字发表在《中国地名知识》杂志上,不久,湖州方面的胡金玉、刘宏伟二君写了《关于西塞地望及相关问题》一文,其中副题是“兼与彭汉云、陈出新同志商榷”。1990年,彭汉云等又写了一篇《西塞山就是西塞山,再也不能混淆了》的文章。
2004年,时年已经70多岁的彭汉云老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做了10多年地名工作,没有什么留给后人的,但是他对张志和词中的西塞山就是黄石的西塞山深信不疑。
湖州
黄石西塞山应叫“东塞山”
2004年,由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行游三国》一书将西塞山列入三国重要景点之一,再度引发“西塞山”地名之争。
随后,浙江学者巢云子对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位于黄石市的说法进行撰文反驳,认为西塞山位于湖州。
2010年6月,湖州市文化研究所所长沈文泉来黄石考察后也在一篇公开发表的“考察记”中称,黄石和湖州都有西塞山,已是不争的事实。张志和流寓湖州时常去湖州的西塞山,而他被贬为南浦县尉(在今重庆万州一带)时,走长江水路赴任和东归时都须经黄石的西塞山,即便不曾登临,也必得经过此山,这也是多数学者认可的史实。因此,其《渔父词》中所说的西塞山既有可能是湖州的西塞山,也有可能是黄石的西塞山。
但沈文泉随后笔锋一转,以为要考证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不能只局限于这两座同名的山和张志和曾经到过的史实,而应该从这首词所描写的风物、特产中加以更加深入的考辨。而“经过此番考察,笔者更加确信,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是湖州的西塞山,而非黄石的西塞山。”
沈文泉的理由有五点。一是“黄石的西塞山名不副实”, 二是“黄石不见白鹭”,三是“鳜鱼不是黄石的特产”, 四是“桃树在西塞山上水土不服”,五是“黄石西塞山的玄真子钓台不适宜垂钓”。
“从地理位置上考察,它应名东塞山,而不应名西塞山,因为黄石市的西塞山不像湖州的西塞山在城市的西郊,而是在城市的东郊,又是万里长江最东面的关口。”在该篇文中,沈文泉这样写道。
对此,不少黄石市民一笑置之。“桃花在西塞山水土不服?我们想请沈先生春天来西塞山看看。”对此,在街头接受访时,西塞山居民朱和贵表示。
回应
黄石对质疑
黄石市文史研究员乔长安对沈文泉五点理由一一进行了反驳。
其一,对于“东塞山”之说,乔长安表示,并非所有的山都依照地理位置来命名。黄石有吴头楚尾之说,西塞山系三国时吴国之西方边塞,因而得名。
其二,对于不见白鹭的说法,乔长安感到不可思议。他说,与过去相比,西塞山的白鹭的确减少了很多,但这是加快工业建设步伐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如果,沈先生多走几步,去山下的牯牛洲、章山等地看一看,就会发现成群的白鹭。”
其三,乔长安指出,“显然沈先生对黄石实际了解失真”:“如果多问几位本地渔民,就会知道答案。鳜鱼喜欢生活在激流,石头缝等地方,这与西塞山的特点也十分吻合。”
而对于“桃树在西塞山上水土不服”、“黄石西塞山的玄真子钓台不适宜垂钓”的说法,乔长安均认为都是沈文泉缺少严谨考证而得出的结果。
黄石
西塞山地名之争是伪命题
黄石方面表示:西塞山地名之争是伪命题,千年公案早有论断。
千百年来,围绕张志和笔下的“西塞山”地名问题,学界争论不休。历史上,为数不少的学者文人如吴筠、苏轼、黄庭坚、倪思、胡震享、夏承焘、朱东润、张宗橚、施蛰存等也都参与了这场公案。
其中,明清以来,许多人注释张志和此诗,常引用《西吴记》的一条:“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也。”清代张宗橚《词林纪事》引《西吴记》说:“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谓西塞山也。”
对此,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学者,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施蛰存在1978年的著作《唐诗百话》中有专门的论断,“张志和这五首《渔歌》描写他 到过的各处江湖胜景。第一首写西塞山前的渔人生活。这是湖北的西塞山”,“但明清以来,许多人注释张志和此诗,常引用《西吴记》的一条:‘湖州磁湖镇道士 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也。’由于张志和的渔钓生活,见于文献的,都是在休官归家之后。而且选本所录张志和的《渔歌》,一般都不是五首全部选取。因 此,编《词林纪事》的张泳川(张宗橚 记者注),竭力申辩这个西塞山是在湖州。他甚至说张志和“踪迹未尝入楚”。可知他非但没有见到《渔歌》五首全文,连张志和的传记资料也没有看过。张志和曾 降官为南浦县尉,南浦县就是现在四川省的万县。如果说张志和生平踪迹未尝入楚,他怎么能去做巴东的南浦县尉呢?而且《渔歌》第五首中所提到的青草湖与巴陵,难道也在湖州吗”
特别指出的是,施蛰存先生祖籍也是浙江人。
4经典作品
唐 ·魏承班《渔歌子·柳如眉》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唐·李珣《渔歌子·荻花秋》
荻花秋,潇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画。碧烟中,明月下,小艇垂纶初罢。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五代·李煜《渔歌子·浪花有意千重雪》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五代·李煜《渔歌子·一棹春风一叶舟》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五代·孙光宪《渔歌子·泛流萤》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风月。
明·刘基《渔歌子·钓得鳊鱼不卖钱》
钓得鳊鱼不卖钱,瓷瓯引满看青天。
芳树下,夕阳边,睡觉芦花雪满船。
渔歌子五首·张志和
(一) (二) (三) (四) (五)
西塞山前白鹭飞,钓台渔父褐为裘,霅溪湾里钓渔翁,松江蟹舍主人欢,青草湖中月正圆,
桃花流水鳜鱼肥。两两三三舴艋舟。舴艋为家西复东。菰饭莼羹亦共餐。巴陵渔父棹歌连。
青箬笠,绿蓑衣,能纵棹,惯乘流,江上雪,浦边风,枫叶落,荻花乾,钓车子,橛头船,
斜风细雨不须归。长江白浪不曾忧。笑著荷衣不叹穷。醉宿渔舟不觉寒。乐在风波不用仙。
浙江大学图书馆现由一个总馆和五个分馆组成。总馆设在玉泉校区图书馆大楼内,分馆分别为科技分馆(玉泉校区)、文理分馆(西溪校区)、农业分馆(华家池校区)、医学分馆(紫金港校区)、基础分馆(紫金港校区)。各分馆的馆藏和服务有着不同的学科与专业特色。在玉泉校区分馆设立了由香港实业家倪铁城先生捐资兴建的浙江大学“倪铁城人文图书馆” 以及为答谢美籍华裔科学家袁绍文博士对浙江大学捐赠而专门设立的“袁氏工程图书馆”。
浙江大学图书馆总馆由办公室、采访中心、编目中心、系统中心和数字图书馆研究与发展中心组成。办公室主要处理图书馆日常行政事务,包括人事、财务、文书、信息、接待以及后勤等方面;采访中心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以及教学、科研的需要,负责各类文献资源的采购、收集和交换;编目中心主要是对馆藏文献资源进行整序、揭示和组织,把无序的文献加工整理成可供检索的、具有科学体系的文献集合体;系统中心主要负责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软、硬件的维护和管理,保证各校区图书馆自动化系统(HORIZON)、各类服务器及内部网络的正常运行,保证图书馆各类数字资源的正常开放,负责图书馆门户网站及其他业务软件的自主开发和维护;数字图书馆研发中心以CADAL项目建设成果为基础,统一管理全省、全国和国际性数字图书馆项目实施,跟踪研究数字图书馆技术发展动态,构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平台和研发平台。此外,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Z09)亦隶属于总馆,在科技、农业、医学等分馆设立服务窗口。总之,图书馆总馆主要侧重于技术服务工作和后勤保障工作,分馆则侧重于读者服务工作。 收藏的文献以理工类为主,兼收经管文,特别是在机械、仪表、电力、电子、化学化工、光学等学科方面有较强的实力。馆内收藏包括图书、期刊、报纸、会议文献、缩微资料、光盘等多种类型的文献约132万册。
科技分馆拥有近100台电脑的电子阅览室等设备,图书馆管理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其服务功能正由传统向现代化迈进。通过校园网实现了与文理分馆、农业分馆、医学分馆及基础分馆的资源共享,以及各分馆之间的文献通借通还。同时还为校内外读者提供网络数据库检索、科技查新、原文传递等服务。 浙江大学图书馆文理分馆(原杭州大学图书馆)位于西溪校区,前身是始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藏书楼。现有馆舍面积15240平方米,图书、报刊库17个,阅览室10个,专业研究室5个,阅览座位800多个,是西溪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和近百年的发展积累,文理(西溪)分馆已形成文理兼收,文史哲文献和基础学科文献收藏较为丰富的藏书特色。藏书已达146万册。其中线装书12万册,外文图书近20万册,中外文合订本报刊238万余册。2000年建立“敦煌文献资料中心”(与敦煌研究所合建)、社科大型文献阅览中心。此外,还收藏了一部分学术价值较高的缩微胶片、电子出版物。
文理分馆在实践图书馆传统功能的同时,也着眼于现代化建设。图书馆基本实行计算机化管理,可同时为馆内和校园网读者提供馆藏机读目录、光盘数据库和国际联机网络数据库检索等服务。 浙江大学图书馆农业分馆(原浙江农业大学图书馆)位于美丽的华家池畔,前身是始建于1925年的安生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1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1100席,是华家池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经过八十余年的发展,农业(华家池)分馆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农业与生物文献收藏与服务机构之一,尤其在农学、园艺学、土壤学、植物保护学、畜牧兽医学、环境科学、食品科学、农业经济等学科文献的收藏上具有较大优势。分馆现有馆藏文献597万册,其中中外文图书39万册,中外文合订本报刊20万余册。同时,农业分馆是中国农学会农业图书馆分会、中国农学会科技情报分会、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省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委员)馆,并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文献专藏馆之一。
随着Horizon管理系统的启用和一大批现代化设备的投入使用,农业分馆的服务功能正由传统向现代化迈进。通过校园网实现了与科技分馆、文理分馆、医学分馆及基础馆的资源共享。 浙江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原浙江医科大学图书馆)位于紫金港校区,前身为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图书室,成立于1912年6月1日,是我国自办的最早的医药院校图书室之一,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图书馆,1999年新的浙江大学成立后,成为浙江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2006年8月从湖滨校区搬迁至紫金港校区新馆,并于10月8日对全校师生试开放。新馆建筑面积11494平方米(含报告厅622平方米及配套快餐厅417平方米)。医学分馆设有中文图书、外文图书、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参考工具书、电子资源等7个阅览室,小研究室24间,教师研究室5间和讨论室1间。另有密集书库和夹层书库各一个。全馆共有阅览、检索座位590个,沙发座位92个。读者用计算机102台,工作人员用机近20台;自助借还书仪1台;并在3个期刊阅览室配置自助复印机。
医学分馆的藏书以医学、药学和生命科学为主,除了湖滨校区图书馆原有的专业馆藏以外,已将原藏于玉泉、西溪两个校区图书馆的医学、药学和生物学文献经统一分编后集中收藏,共有藏书52余万册。其中期刊3700余种,128万册;图书178万种,396万册;线装书5千余册,其中善本图书有82种637册。
浙江大学图书馆医学分馆是浙江省卫生系统课题申报查新和鉴定检索的主要服务单位,医药学查新咨询也是医学分馆的服务特色之一。根据网络信息资源迅速增长的趋势,分馆于2005年6月进行医学、病理学学科门户网站的建设,网上组织整理的各类资源日趋丰富。 浙江大学基础分馆于2002年初开始建设,2003年10月27日开放,成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基础分馆建筑面积23100平方米,阅览座位1600个。以收藏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教学参考书为主要特色。现收藏图书382万册,订阅期刊约1800种,报纸110种。设有中外文图书、报刊、电子阅览、视听等7个大型阅览室及1个密集书库。配合新生教育的“新生推荐书”陈列于基础分馆二楼书库。收集、展示、保存本校教职工及校友著作的“浙大文库”也设在基础分馆。基础分馆在一、二层设立了文化长廊,经常举办各种主题展览,还设置了“爱心岛”,为“图书漂流”的公益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浙江大学基础分馆根据先进的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进行设计,整个大楼以大平面、大格局、大开放、网络化、智能化及绿色环保为主基调,处处体现了方便读者的人文关怀。在功能划分上首先突出了大厅的综合信息输出反馈功能,读者可以通过先进的触摸屏系统、IPAC书目检索系统、电子公告系统以及咨询台,获得有关书目、大楼导航、怎样利用图书馆、检索方法等多种知识型和消息型信息。同时一改传统的书库、阅览室分开的模式,将藏书和阅览合而为一,读者在同一阅览室内可轻松实现借书、阅览、自修、检索、咨询等多种需求。基础分馆着意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现代化设备去营造学生自主利用图书馆、自主学习研究的氛围,培育温馨的人文气息,同学们可以带着自己的书籍和学习用品自由出入。 “浙大文库”已经成为收集、保存本校教职工及校友著作的重要基地和展示窗口,其前身为始建于1996年的杭大文库,1998年四校合并后正式成立浙大文库。通过个人捐赠、学校相关部处转赠、购买、馆藏调拨、复印等方式,浙大文库至今共收集到教师和校友的著作及浙大出版的期刊约9000种,成为收藏最为丰富的高校文库之一。在正常的情况下,浙大文库藏书的年增长量约为500种。文库还编印了《高校文库工作通讯》(内部刊),对全国的文库工作情况进行报导和研究。
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古籍特藏也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文理分馆,收藏了线装书12万余册,其中善本书1350余种,1.9万余册。在文理分馆、医学分馆、农业分馆都专门设立了古籍阅览室,为读者提供古籍的阅览和咨询服务。
此外,图书馆还有敦煌学、地方志、标准、袁氏工程图书馆等特色收藏。
1929年在杭州举办过一次杭州西湖博览会,从6月6日开幕,是年10月10日闭幕,历时128天,参观人数为二千万,当时曾轰动浙江和全国,誉满中外。
一、1929年举办杭州西湖博览会的目的
首次杭州西博会于1929年召开,但酝酿筹备达5年之久。1924年,浙江军事善后督办卢永祥、省长张载杨任职期间,已经草拟了具体的计划,选派了筹备委员会主任,预算了经费。在经费方面准备发行公债,并加五厘的盐斤税为公债基金担保。但因国内军伐混战,社会不稳,唯恐借口为西湖博览会集资而军伐掳资,充实军备,因此没有得到实现。
1928年秋,北伐告成,又有了举办杭州西湖博览会的想法。是年10月由省建设厅起草了西湖博览会的提案,并经省政府委员会会议通过。10月15日在建设厅设立了办事处,27日筹备委员会召开了成立大会,由省建设厅厅长任筹备会主席,筹备至开幕大约用了8个多月时间。为什么要举办杭州西湖博览会呢?在《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中曾二次提及,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争促物产之改良,谋实业之发达”。兵战争要塞,商战争市场。欧洲的工业国家把中国作为倾销商品之地,中国的工商业受到严重的打击,“几无吾国人立足之地”。“吾国天产固丰富,人民固智巧,但如逆水行舟于滩上”。因战争,尤如大病初愈,国人缺乏与时代共进的思想,墨守成规,不虚心改造。主办者想通过举办博览会,让国人以观摩,开阔国人的眼界,从而改进工农业产品,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二是为我国的产品正名,扩大国产的知名度。国际上的博览会自1798年法国开始后,各国群起仿行。我国的商人虽然经常参加国际上的博览会,但由于举办国的垄断,我国的商人感到很被动。因为外国人对我国产品的优劣巧拙没有一个检查的标准,“听凭优劣由他人品题”;更为过的是有些举办国不遵守国际惯例,把我国人耗尽了心血的发明窃去,一经改良尽为所夺。所以要通过召开博览会以开名省之先河,为国产品正名,扩大国产品的知名度。
三是“起用国货,救济工商”。我国特产虽丰富,但广告意识不强,以至产品不能远销。国内连年战争,工厂店户相继停闭,市场萧条。因此通过举办博览会可以把产品介绍给世人。产品有了销路,工厂可以开工,工人可以务工、举恢复销售国货。这样工业、商业也均可得利。当年西湖博览会的国货陈列馆,到博览会谢幕时国人仍络绎不绝,故得以延续下来,即为现今杭州市解放路百货商店的前身。
四是为壮大本省经济之实力。举办者考虑到了西湖的品牌,利用西湖得天独厚的条件,“六桥之风月,三竺之烟萝,则游兴而勃发”。游人多了,旅游业、交通业、餐饮业将会有较大的收入;富商巨贾参会,挑担夫也能带来实惠。这样对本省经济“裨益尤多,收效必宏”。
五是为了纪念北伐之胜利。举办者列举了世上的博览会都是遇到喜庆大典而开的,以讠志纪念。1893年芝加哥的博览会是因哥伦布发现了西半球400年之庆典而设;1900年巴黎的博览会是因耶稣降生1900年之庆典而设;早于杭州西湖博览会两年的费城博览会也是美国独立150年之庆典而设。举办者为了纪念“总理在天之灵,同志奋斗之力”,取得了北伐的胜利,“不可不举办西湖博览会以纪念”。
二、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的八馆二所
整个杭州西湖博览会主要设置在平湖秋月、中山公园至西泠桥和岳庙、里西湖一带,共设有八馆、二所。
八馆是:
(一)革命纪念馆。设在西湖孤山一带的唐庄、平湖秋月等处。在白堤尾端建立骑街牌楼;于平湖秋月厅前建革命纪念塔,在厅内设革命书籍阅览室及售书室各一个;在唐庄设总理纪念厅一个,陈列室六个。本馆除陈列总理纪念物外,还陈列先烈遗像、遗物、遗墨、摄影作品、图表、证件等物品,共计陈列物品2000余件。
(二)博物馆。该馆设矿产、昆虫、植物、水产、动物标本及动物图画6部分。以王电轮庄为矿产部,徐公祠为猺山部,林社为动物部,巢居阁及林典祠为昆虫部,西北新建房舍为植物部,水产部与昆虫部之间为动物部,放鹤亭为该博物馆的休息室。本馆展品除向本省及外省致函征集外,还派员到各省及南洋等处收集,到天目山一带采集植物标本。该馆陈列范围很广,共陈列出品4988种。
(三)艺术馆。从照胆台起至陆宣公祠一带为馆址。展品一是向私人征集,并由故宫博物馆、山东武梁祠、南京古物保存所、河南龙门、山西云岗等处设立征集处代征;二是设计,包括绘画、雕刻、金石、建筑、工艺品、民间艺术品。
(四)农业馆。馆址设在忠烈祠、文澜阁、中山公园等处,面积约百余亩。该馆分蚕桑、农艺、农业社会三部。征品为园艺品、农艺品、农产制造品三类。建筑以农事性质分筑。该馆陈列品十分丰富,如蚕桑部有养蚕各期标本照相,桑园的各式栽培法,育蚕室的各式饲养法、蚕桑研究的各种仪器等。
(五)教育馆。馆址设在浙江省立图书馆(现浙江省图书馆古籍部)、徐潮祠、朱公祠、启贤寺及颐兴花园一带。展品有教育之成绩、统计、设计用品,教育机构活动状况,有摄影、歌谣、著作及民间故事、民间游戏、谜语、神话、童话、风俗、先哲遗迹等。展品除向各省教育厅及大学征集外,还派专员向北平、上海、南京等处征集。该馆陈列各种展品44700余件。
(六)卫生馆。馆址设在西泠印社、广化寺、俞楼社寓等处,展品内容分为医学、药学、食品、嗜好品、化妆品、运动器、保健、防疫、卫生教育、学校及工厂个人卫生、肺病传染等十二部。展品除南京卫生展览会全体物品运杭陈列外,广东、河北等地亦有大量展品送馆。该馆参观人数较多,达206万人次。
(七)丝绸馆。该馆址设在西里湖一带,东起西藏殿,西迄西泠桥。该馆设六大部:丝茧部、纺线部、绸缎部、服装部、装饰织物部、丝绸统计部,另有各厂号特别陈列多处。在服饰织物部内特布置了一个结婚礼堂,男女人物模型惟妙惟肖,其装饰悉以绸制,引起爱用国货之兴起。
(八)工业馆。馆址设在葛岭之下,王庄、菩提精舍、抱青别墅及新建口字厅一带。该馆依展品性质分陈4个分馆,其下又划分为98区。展出物品内容丰富,模型除自制外,还函电各厂商征集。展品有模型、历代工业家图像、中国伟大工程图说。
二所是:
(一)特种陈列所。馆址设在坚匏别墅、兜率院、大佛寺、留除草堂等处。凡各机关图表、模型及不属于其它会馆的物品均归本所陈列,分浙江省政府建设厅陈列室、中央建设委员会陈列室等9个陈列室。陈列物品分图、表、模型、标本4类,共计1万余种。
(二)参考陈列所
馆址设在岳庙,以征集外国物品供国人参考为目的。征品分原料与机器两大部分。由该所委托驻沪办事处和外国厂商如爱立司、西门子电机厂等厂家征集。该所筹备时间为最长,与其它馆开馆推迟了近两个月时间,至是年8月1日始得正式开馆。
三、1929年西湖博览会取得的成果
历史上的杭州西湖博览会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博览会,以一省一市的力量,经营成这样的一个博览会实为不易。我国于前清末季曾开过一次南洋劝业会,但这次博览会规模要比劝业会大得多。这次博览会把湖滨、孤山一带进行整理经营,形成店铺林立,并且留下了许多纪念物。博览会对发展民族工业起到促进作用,博览会评出各等奖项3000余个,提高了中国商品,特别是浙、杭产商品以及杭州西湖的知名度等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届杭州西博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缺乏一个严密的整体计划;专职工作人员太少;经费紧张;由于当时交通条件所限,展览线路拉得太长,给布置、管理带来了困难,观众奔走吃力,效果受到影响。
2000年起杭州市恢复举办西湖博览会,继承了1929年西博会的民族精神并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其声势之大,意义之深,将远远超出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
浙江省省图书馆每天上午8点半(8:30)开门。
浙江图书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公共图书馆之一,以曙光路新馆为总馆,另有孤山路、大学路馆舍和湖州市南浔嘉业藏书楼。建筑总面积47万平方米,并在全省各地设有6个分馆27个流通站。
浙江图书馆创建于1900年,是国内创办最早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1931年建成大学路馆舍。1998年12月26日,浙江图书馆新馆试开馆。2000年11月18日,值浙江图书馆百年华诞之际,浙江图书馆新馆正式开馆。浙江图书馆现有馆舍四处,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以曙光路新馆为总馆,另有湖州嘉业藏书楼、孤山路古籍部和大学路馆舍,并在全省各地设有7个分馆29个流通站。
浙江图书馆是浙江省文献信息收藏和服务中心,承担浙江省地方文献的收藏和服务职能,是全世界学习和了解浙江的重要窗口。目前拥有500多万册藏书和超海量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学科门类齐全,文种涉及中、英、日、俄、德、法等。馆藏珍品首推文澜阁《四库全书》,此外有敦煌经卷、宋元明刻本、稿抄本、名家批校题跋本及日本、朝鲜、越南等外国刻本。
1、北京文渊阁
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内文华殿后,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坐北面南,阁制仿自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征书,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乾隆三十九年,下诏兴建藏书楼。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华殿后之皇宫藏书楼建成,乾隆皇帝赐名文渊阁,用于专贮第一部精抄本《四库全书》。
在中国古代,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文渊阁琉璃瓦采用黑色寄予着藏书防火之意。灰色的外墙,绿色的廊柱与雕花窗栏肃穆雅致,屋顶彩画绘着河马负书和翰墨卷帙,呈现一股淡然悠长的意境。
文渊阁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建成后,皇帝每年在此举行经筵活动。四十七年(1782年)《四库全书》告成之时,乾隆帝在文渊阁设宴赏赐编纂《四库全书》的各级官员和参加人员,盛况空前。
《四库全书》编成后,最初用了六年的时间抄录正本四部,除一部藏文渊阁外,另三部分别藏于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四阁又称「北四阁」。后又抄三部藏于文宗阁、文汇阁、文澜阁,称「南三阁」。 七部之中或已亡失,或为各图书馆收藏。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2、辽宁沈阳故宫文溯阁
文溯阁位于沈阳故宫,建筑格局与文渊阁一样脱胎于天一阁,修建于1781年。
文溯阁有“溯涧求本”之意。乾隆在《文溯阁记》中说:“四阁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渊、若源、若津、若溯,皆从水以立意”。
袁世凯北京称帝后,文溯阁内的《四库全书》运抵北京,成为窃国大盗袁世凯的礼物,文化典籍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1922年,冷落故宫多日的《四库全书》被清室盯上,欲卖给日本人,在这危急时刻,北京大学教授沈兼士挺身而出,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民族文化良知与爱国心振臂高呼,挽救了国宝的命运。1931年,在张学良等人的呼告下,《四库全书》回到了它的“家中”文溯阁。“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文溯阁落入日本人手中。新中国成立后,文溯阁《四库全书》真正回到人民手中。1966年10月,中苏关系紧张,出于战备考虑,此书从沈阳故宫文溯阁运抵甘肃。现存于甘肃省图书馆。
3、北京圆明园文源阁
1861年11月25日,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奋笔疾书,愤怒地写道:“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这位老人就是雨果,他矛头所指向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恶——火烧圆明园。染红夜空的大火不仅仅是民族之痛,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就在这场浩劫中,一座藏书楼也在烈焰冲天中化为断砖残瓦。
圆明园内的这座藏书楼名为文源阁,始建于1774年秋,次年春天完工,乾隆皇帝将《四库全书》第三抄写本藏于此。
据历史记载,文源阁内藏书《四库全书》页首印有“文源阁宝”“古稀天子”之印;页末则印“圆明园宝”和“信天主人”。喜欢浮华与奢侈的乾隆自文源阁修好后,多次来圆明园享受生活与读书之乐。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面对“恍如月宫”的万园之园,他们像一群狰狞残暴的野兽,在园内大肆掠夺,四处焚烧,黑色的烟雾遮蔽了北京城的夜空,文源阁与它所珍藏的《四库全书》不能幸免于难,最终化为灰烬。这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如今,那场弥漫凄怆的大火早已经散尽,文源阁只留下一片地基,在郁郁丛草中向每一个经过它身边的人讲述着昨天的故事。
4、河北承德文津阁
文津阁位于热河行宫(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平原区的西部,建于乾隆三十九
年(1774年),是仿浙江宁波天一阁建造的。它不仅是清代的重要藏书之所,也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小园林。这里曾藏《四库全书》,以及经、史、子、集分类,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万册,是一份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弘历(乾隆皇帝)在《文津阁记》中写道:“欲从支脉寻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此句即含有“文津”之意。
文津阁是一个二层楼阁,实际上是三层楼阁,中间有一暗层。暗层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虫蛀,是藏书之处。此阁在设计上按《易经》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将一层的六楹隔为六个单间,而将顶层的六楹相通为一大间,用“地六”、“天一”来克火。文津阁有围墙环绕,坐北朝南,三面临水,从南往北为门殿、假山、水池、文津阁、碑亭。阁的东北部有水门与山庄水系相通,阁前池水清澈,人在阁前特定位置向池中望去,只见池中有一弯新月,随波晃动,而天空却是艳阳高照。 原来这是造园家在池南的假山上,开出一个半圆形如上弦月的缝隙,利用光线,在水中形成下弦月的倒影,构成“日月同辉”的奇特景观。
文津阁内原藏《古今图书集成》万卷、《御制诗》四集,1785年《四库全书》也曾收藏于此。1915年,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由国民政府内务部运归北京,藏于古物保存所,后拨交新成立的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保存,遂至于今天,成为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古今图书集成》早年已被军阀盗卖净尽。
5、江苏镇江文宗阁
文宗阁位于江苏镇江金山寺,1779年修建。阁楼仿“天一阁”,与两侧廊楼和阁前的门楼围成四合院落。藏书楼面临长江,雪涛翻卷,空阔无垠,楼后山崖奇崛,气势威严。乾隆皇帝来到文宗阁,诗情蓬勃,写道:“百川于此朝宗海,此地诚应庋此文。”
然而,陶醉于康乾盛世景象的乾隆不会想到,他之后的清王朝逐渐走向没落。1842年,英军炮轰镇江,文宗阁藏书受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53年3月31日,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猛攻镇江,战火硝烟将文宗阁和《四库全书》抄本烧为灰烬。
时隔160多年后,文宗阁于2011年复建完成,昔日风采重现盛世。
6、江苏扬州文汇阁
文汇阁1780年在古城扬州行宫御花园内建成,乾隆题写“文汇阁”匾和“东壁流辉”匾,入藏《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文汇阁与其他藏书阁一样外观看似两层,实则利用两层之间的上下楼板部分暗中设计了一个夹层,从而使内部分为三层。人们不能不赞叹清代建筑设计艺术的高超。一层楼内左右侧安置经部,中层为史部,最上层左置子部,右置集部,秩序井然,利于士子阅读。
1790年,乾隆圣旨中说:“俟贮阁全书排架齐集后,谕令该省士子,有愿读中秘书者,许其呈明到阁抄阅,但不得任其私自携归,以致稍有遗失。”在文汇阁存世的70余年里,一位位士子出出进进文汇阁,汲取精华,传承文化。从进步意义上说,文汇阁内的各种书籍就像一粒粒种子,在江南的文化大地开花结果。
1854年,文汇阁与所藏书籍毁于太平军的冲天大火中。
7、浙江杭州文澜阁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浙江省博物馆内。初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是清代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阁之一,也是江南三阁中唯一幸存的一阁。七座皇家藏书阁当中修建得最晚的是文澜阁,1782年在杭州西湖孤山圣因寺修建,次年完成。它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布局带有明显的江南园林之巧妙与精思。阁前假山堆叠,小桥流水,一神女峰假山石玉立一汪澄清池中。池边建有碑亭,乾隆的题诗刻于石碑正面,碑后刻有《四库全书》上谕。
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克杭州,文澜阁与军营无异,这些士兵没有心思保护这座建筑和所藏之书,大量图书散佚。面对国宝的危殆局面,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挺身而出,在断砖残瓦间,在街巷人家中不惜重金寻觅国宝。对一些损毁的藏书倾力补抄。集多年之力,补到了34796种图书。后浙江图书馆馆长钱恂、继任张宗祥又历时7年补抄,史称“乙卯补抄”和“癸亥补抄”。两次补抄完整后的《四库全书》集中了全国藏书楼的精华所在,是所存于世版本当中最好的一部。现江南三阁惟文澜阁及所藏《四库全书》存世,成为“东南瑰宝”。
8、 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故取名“天一阁”。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其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仅天一阁,就凭借其所藏的30万古籍,卷走了中国现存藏书楼的所有荣光。天一阁在历史上至少有两件事是震古烁今的,一是清乾隆时编篡《四库全书》,天一阁进呈了古籍600余册,其中96种被收录至《四库全书》中,并有300多种列入存目。二是天一阁的藏书之所和建筑构式备受乾隆推崇,命人测绘天一阁房屋、书橱的款式,以此为蓝本,在北京、沈阳、承德、扬州、镇江、杭州兴建了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澜阁,文宗阁等七座皇家藏书楼以收藏《四库全书》。天一阁从此名扬天下。
山东聊城杨以增氏海源阁、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氏皕宋楼,合称中国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
9、海源阁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聊城古城中心,由清代江南河道总督、邑人杨以增创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金石书画不胜枚举,收藏之富“为海内之甲观”。海渊阁于本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屡遭兵燹匪劫,珍藏流散,楼舍损毁,只有一小部分辗转收入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1992年10月,聊城市筹集资金200万元,在原址按原来的结构样式重建,并开始对游人正式开放。
10、 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绵延二百多年,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十字:“读书、藏书、刻书、护书、献书”,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藏书除部分遭劫外,绝大部分于建国初由瞿氏后人捐赠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常熟图书馆等。
11、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
清代浙江丁国典慕其远祖宋代丁顗藏书八千卷而名其所建藏书楼为“八千卷楼”。清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燹。丁国典之孙丁丙沿用楼名重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
八千卷楼包括嘉惠堂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嘉惠堂八千卷楼收藏《四库全书》所收及附入存目之书,后八千卷楼收藏《四库全书》未收之书,小八千卷楼收藏宋元刊本、明刊精本、旧钞本、校本、稿本等善本书籍。八千卷楼所藏宋元刊本不多,但富有特色:①收藏四库馆修书底本。这些底本上往往钤有翰林院印,有的经过点校钩改,可使后人考见当时修书的规制。②收藏浙江地方文献。③收藏名人稿本、名人校本及钞本。八千卷楼藏书不仅数量多,且版本类型多样。除藏书外,丁丙一生曾刻书200余种,辑书20余种,著书10余种。其所辑主要有《武林掌故丛编》、《武林往哲遗著》(前后编)、《西泠王布衣遗著》、《当归草堂医学丛书》、《当归草堂丛书》等。所著之书主要有《善本书室藏书志》、《礼经集解》、《九思居经说》(稿佚)、《说文篆韵谱集注》(稿佚)、《三塘渔唱》等。咸丰、光绪年间,丁丙曾与其兄丁申共同在战乱中收集散失的文澜阁《四库全书》,并加以钞补,使文澜阁《四库全书》复其本原。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奏请清政府创设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时为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售与日本的第二年,为防止古籍再次外流,端方将八千卷楼藏书收购入藏江南图书馆。八千卷楼藏书目录,主要有丁丙撰《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仁编《八千卷楼书目》。
12、浙江吴兴陆氏皕宋楼
中国清末陆心源藏书楼之一。以皕(音bì)宋为楼名,意谓内藏宋刻本有 200种之多。但实际不及此数。陆氏藏书多得自上海郁松年宜稼堂,其中大部分为汪士钟艺芸书舍所收乾嘉时苏州黄丕烈士礼居、周锡瓒水月亭、袁廷梼五砚楼、顾之逵小读书堆等四大家之旧藏,极为珍贵。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皕宋楼和守先阁藏书15万卷,由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以10万元全部售与日本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
13、江苏苏州顾氏“过云楼”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 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值得一提的是,过云楼里面还有一个密室,顾家的书是放在密室里面,秘不示人。顾氏保存的善本极为完好,整洁如新,宋本纸张洁白,字大悦目,是艺术珍品。其中,《锦绣万花谷》于南宋淳熙十五年刊刻发行,是目前已知海内外最大部头的宋版书。这部“宋代的百科全书”,将现存百科全书的年代拉到历史上限。
1951年和1959年,过云楼顾氏后人,先后两次将所藏的三百多件书画精品,捐赠给了上海博物馆。过云楼历经150余年,集藏的书画珍品,有了它们最终的归宿。然而过云楼几代人密藏、从不轻易示人的善本古籍,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有大约四分之三转归南京图书馆收藏,尚有剩余的170多种图书留存民间,这些图书被嘉德公司征集拍卖。
本文2023-08-03 15:44: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