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的来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火种的来源,第1张

火种是一种可燃物的起源,早在远古时期,雷电等原因造成的森林大火,后来就是磨擦生火:取火用石块敲击,或者用钻木取火方式,将其发出亮光为火源。然后用干藤将其保存。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西方传说普罗米修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创造了火,并将之赠予人类。火使人成为万物之灵。在这之后,宙斯专横地把火从人类手中夺走,普罗米修斯设法窃走了天火,偷偷地把它带给人类。

钻木取火的发明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远古时,河南商丘一带是一片森林。在森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

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扩展资料:

关于钻木取火传说:

12000年前时昆仑山上多白石,白石积聚之处,少草木,唯一能在石头上生长树,叫燧木。燧木有个特点,只有树杆,没有皮,有树枝,没有树叶。看上去就是一棵干的树,你把他的树枝当成树叶来看,也可以。每年会掉树枝,第二年再生。

但是这时候没有任何一个人说,我看见一个木头,我就上去钻一钻,看会不会起火,人不会有这种意向的。

但是有一天,昆仑山中来了一只鸟,后世管她叫毕方,毕方这种鸟有一个习惯,它是嘴特别尖,喜欢啄那个木头。转木取火其实是啄木取火,当毕方啄木之时,那树竟生起火来。 着火之后,这些燧人氏族人一看着火了,这样也能着火。等毕方一走,他们拿别的燧木也试着钻,试着看看能不能起火。后来他们用在里面磨的办法,用尽办法想最后成功了,转木取火。

当然这个钻木取火之后,人们当时仅限于一种木头,就是燧木,用它来取火。但是燧木取火之后,我们说这个燧人氏钻木取火之后,因为那场大灾难的来临,随着他们9000年后从昆仑山上迁下来,迁到日月山的时候,这种原来存在的木头不复存在了。那么钻木取火,只是我们的一个很遥远的传说,人们想尽办法才能钻木取火。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以至于距现在9000年到3000年之间,多时候都知道钻木取火是非常辛苦的。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挑各种各样的木头,来用不同的办法钻。挑什么样的木头呢?春天的时候用柳树,夏天的时候用枣杏,秋天的时候用柞,不同的木头来保证钻木取火成功。

当然,在钻木取火的同时,距现在4000多年的时候,人们发现还有一个办法能取火。把一个桶敲成半椭圆形,让它保持光滑,打磨光滑,越光滑越好,里面凹下去,对着太阳,那块放着柴草,这样对上它去照,就像咱们今天说的放大镜一样,照的时候来取火。有太阳的时候,用阳燧来取火,没有太阳的时候用木燧来取火。但是木燧取火其实是非常的不容易的。

等到最后的时候,我们说据现在1800年的时候有火石,那个火石不是靠火石本身取火,是下面像电一样的东西,我们管那个叫火轮,只要有火星溅在上面,立即就着火。到近代的时候有火镰、火石,但是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怎么存储火。

最早的时候,就像所有的人都想的一样,其实你不用特意的去存储,因为你这个族群在洞里面,那个火都是永远不灭的,但是这不是长久的办法,他们要迁移,迁移的过程发明了陶土,陶土是用泥捏好,黄土一和,和完以后把火就直接放在里面,周围烧硬,防止它裂。

后来为了防止裂,放在阴干的地方,里面有两个窟窿眼,就跟咱们现在的蜂窝煤的炉子差不多,只是用陶土做的蜂窝煤炉子。把那个木头烧到一半的时候,把它放在里面,然后盖上那个,就留两个眼,其实就是咱们现在说的木炭,用木炭的办法保存火种。就是以前的陶土。

这个办法一直用到了4000多年,从9000多年日月山上出来,一直用了5000多年,直接用了4000多年,等到后面的时候,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在渭河流域有一种草叫白蒿,一米多长,把这种草在它长成年之后拔下来,每边两根,总共六根草,编在一起,有两米左右长,晒干之后,一年四季在那儿放着,他们要生活,要去别的地方,大家要做不同的东西的时候,只要拿一根艾蒿就行了,路上拿一根艾蒿,就不灭。到了那个地方,拣了一些柴火,这样一吹,火就着了。

燧人氏族对人们最大的贡献,是我们第一次认识到可以自己动手创造火种,而创造火种的灵感,来自于一种叫毕方的鸟,来自于燧木。所以这个氏族就以燧木为号,我们把他称之为燧人氏族。但这个燧人氏族跟昆仑山上另外一个族群最后融合,融合成一个族,这个族叫羌族,今天还有这个族群存在。后来燧人氏族消失不在了,但是羌族一直存在。

-钻木取火

人工取火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古代有“钻燧生火”和“钻木取火”的说法,这两种取火方式都是靠石头或木材的相互磨擦来取火。

古代还有用透镜来点火的办法,这在晋代张华的《博物志》中就有记载:

把冰块削圆,对着太阳,冰块后的物质就能燃烧起来。可见古人对凸透镜的聚焦作用已经有所体察了。大约从4000年前开始,我国进入了青铜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学会了冶炼铜,并且会制造各种各样的铜器。随着铜器的出现,一种新的取火方法诞生了,这就是阳燧取火。

那么,“阳燧”是什么?它为什么能取到火?

实际上,阳燧是一种凹面的铜镜,《周礼·秋官》等很多古籍都有对它的记载,对阳燧取火记述最详细、最精辟的,则是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

沈括这样记述:“阳燧表面凹陷,用它对着太阳照,光就会聚到内部,在离镜面一二寸的地方,光会聚为一点,像芝麻粒那么大,如果在这一点处放上易燃物,就会燃烧起来。”可见,阳燧取火的原理,就是凹面镜的聚光原理。

我们的祖先利用凹面镜取火的历史非常悠久。

据考证,陕西周原遗址出土过一件西周时期的阳燧,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取火工具。这件阳燧直径88厘米,出土时生满绿色铜斑。为了搞清楚这件阳燧到底能不能取火,周原博物馆对它进行了复制,复制品经过打磨抛光,置于阳光之下,最快仅需三五分钟就可以将焦点处的物品点燃,看来“阳燧取火”的说法绝非浪得虚名。

总结:那么,为什么叫它“阳燧”呢?“燧”的意思是取火的器具。

由于取火时需要将镜面对着太阳,人们就把这种镜子叫作“阳遂”,又因为它是金属制成的,所以又叫“金燧”。古书中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说法。

这里的“木燧”是钻木取火用的木杆。为什么既要带“金燧”,又要带“木燧”呢?原来,“金燧”是晴天用的,“木燧”是阴雨天用的,二者齐备,随时都能取到火种,就像现代人携带打火机一样方便。

人类是什么时候学会用火的?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发现了火的用途。周口洞北京人遗址中厚达几米的石化了的灰烬和燃渣层说明,至少在四五十万年前人类就学会了用火。考古发现告诉我们,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生活在远古北京周口店,属于直立人,会使用天然火,打制工具)是人类最早学会用火的原始人群之一。在北京人居住过的洞穴里,发现了几层灰烬,其中一层,最厚的地方达6米,说明篝火在这里连续燃烧的时间很长。灰烬中有许多被火烧过的兽骨、石块和朴树子。最上一层的灰烬还分成两大堆。这说明北京人不但懂得用火,而且已有保存火种和管理火的能力了。

从民族学资料看,原始民族最古老的保存火种的方法,主要是用篝火方式,即不断地往燃着的火堆中投放木柴,使用时让火焰燃得高些,不用时用灰土盖上,使其阴燃;用时再扒开灰土,添草引燃。

只有当人们从利用自然火并保持火种不灭到能够人工取火,这才算是第一次控制了这种变革物质的、强大的自然力。很难说清人工取火是什么时候发明的。但人工取火的发明可能与制造工具和武器时对木、石等的加工过程有联系。

人们很早就已观察到,当加工燧石时,有时会有火花溅出。也已注意到,当钻木、锯木、刮木时,木头会发热,甚至发生烟火。有了这些启示,又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人们终于发明了人工取火的方法。

到了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用敲击燧石的方法进行人工取火的遗迹。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已经掌握了通过敲击和摩擦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经验知识,也掌握了通过燃烧利用燃料能源的方法。这样,火就成为人类随时可利用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

古书中有“燧人氏”教民“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记载,还说:“木与木相摩则燃”。钻、摩、锯、压这类取火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是取不出火来的。在远古时,黄河故道下游的河南商丘一带是一片森林。在森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经常捕食野兽,当击打野兽的石块与山石相碰时往往产生火花。燧人氏从这里受到启发,就以石击石,用产生的火花引燃火绒,生出火来。这种取火法在三十年前的商丘农村还有人在使用。当时,有一位圣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示,就折下燧木枝,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了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人们称这位圣人为燧人氏,奉他为“三皇之首”。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开始,至公元前2000年,我国的远古文化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这时,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冶铜,并且已会制造简单的铜器。随着铜镜的出现,一种新的取火方法诞生了。这种取火方法叫“阳遂”或“阳燧”,又称“金燧”。在先秦古籍中累有记载。

火的使用是人类走向文明的关键性一步。因此,恩格斯说:“就世界性的解放而言,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