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煎茶七类翻译
1 谁知道煎茶七类的译文
煎茶七类。
一、人品。煎茶虽微清小雅,然要领其人与 茶品相得,故其法每传于高流大隐、云霞泉石之 辈、鱼虾麋鹿之俦。
二、品泉。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又次 之。并贵汲多,又贵旋汲,汲多水活,味倍清新, 汲久贮陈,味减鲜冽。
三、烹点。烹用活火,候汤眼鳞鳞起,沫浡 鼓泛,投茗器中,初入汤少许,候汤茗相浃却复 满注。顷间,云脚渐开,浮花浮面,味奏全功矣。 盖古茶用碾屑团饼,味则易出,今叶茶是尚,骤 则味亏,过熟则味昏底滞。
四、尝茶。先涤漱,既乃徐啜,甘津潮舌, 孤清自萦,设杂以他果,香、味俱夺。
五、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 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呤,清谭把卷。
六、茶侣。翰卿墨客,缁流羽士,逸老散人 或轩冕之徒,超然世味也。
七、茶勋。除烦雪滞,涤醒破疾,谭渴书倦, 此际策勋,不减凌烟。
是七类乃卢仝作也,中伙甚疾,余忙书,稍改定之。时壬辰秋仲,青藤道士徐渭书于石帆山下朱氏三宜园。
2 文言文 七擒七纵翻译显示蜀军实力`本意是想让孟获知难而降```
后孟获夸下海口`可以打败诸葛```
1并:一起,都"为夷汉(并)所服"指:让周围的民族(当地少数民族以及部分汉族)都臣服```
2既:现在(不确定`我忘了)```
3更:再"纵使(更)战"指:就算再战```
4反:造反,叛乱"南人不复(反)矣"指:南方民族人民(孟获统治下的民众)不再造反叛乱了```
为什么要"七擒七纵"?
87回:
孔明接诏已毕,依命一一给散,遂留马谡在帐叙话。孔明问曰:"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谡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
简单说:就是因为孟获蛮人`不讲信用`即使今天把他打败`过不了多久又会造反```
必须让孟获心服口服的投降`这样才能保证以后不再反复叛乱```
3 何晏七岁文言文翻译,妙在哪里何晏七岁,明慧若神,魏武奇爱之,以晏在宫内,因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魏武知之,即遣还外。——《世说新语》
这句话也就是说何晏在七岁的时候,聪明伶俐就像是神童,魏武帝非常喜欢他,因为何晏住在宫里,就想收他做义子。何晏于是在地上画了一个圈,把自己圈在里面。别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回答说:“这是我的房子”。魏武帝知道这件事,就让人把他送到宫外去了 。(古时候皇宫一般都是方形的,何晏的回答虽是事实,但曹操多疑的性格似乎听出了“言外之意”,认为何晏大有取而代之的意思)。当今学术界认为其实此时的何晏未必是七岁,应该为十岁左右。一方面说此时的何晏有野心,实在太牵强。另一方面曹操虽然生性多疑,但怀疑一个十岁的小孩,未免太夸张了点。何况实际上曹操是很喜欢何晏的。历史上何晏是个美男子,还有点自恋,不过政治上不太顺利,老是站错队,最后算是飞黄腾达了一把,但结局却很悲惨,被司马家几乎灭了门。好了,,再说就跑题了,,呵呵。
追问
单个字的注释
追答
何晏七岁,明惠若神,魏武奇爱之①。因晏在宫内,欲以为子。晏乃画地令方,自处其中。人问其故,答曰:“何氏之庐也②。”魏武知之,即遣还。
注释①“何晏”句:何晏的父亲死得早,曹操任司空时,娶了何晏的母亲,并收养了何晏。②庐:简陋的房屋。按:这里指何晏不愿改姓做曹操的儿子。
译文何晏七岁的时候,聪明过人,魏武帝曹操特别喜爱他。因为何晏在曹操府第里长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何晏便在地上画个方框,自己站在里面。别人问他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知道了这件事,随即把他送回了何家。
行么
4 翻译文言文苏城有南园、北园三处,菜花黄时,苦恼的是没有酒家让大家饮酒。
带着饭菜盒前去,对着菜花喝冷酒,也没什么意思。有人提议说就近再找喝酒的地方,有人提议看完话后回去再喝,到底都不如对着花喝热酒最痛快。
大家没有一致的看法。芸娘笑着说:“明天大家只要出卖酒的钱,我自己挑着炉火来。”
众人笑着说:“好。”大家回去了,我问她说:“你真的要去吗?”芸娘说:“不是,我见集市上有卖馄饨的,他们挑的锅、灶全有,何不雇他们前去?我先在家把菜烹调好,到那里再回一下锅,茶酒都方便了。”
我说:“酒菜倒是好说,只是烹茶缺乏器具。”芸娘说:“带一个砂罐去,用铁叉穿上罐把,把锅撤掉,把罐悬在灶中,点上柴火煎茶,不是很方便吗?”我拍掌称妙。
街头上有个姓鲍的,以卖馄饨为业,用一百钱雇他的担子,约定到明天午后,姓鲍的欣然答应了。第二天看花的人都来了,我告诉了他们事情的原本,大家都叹服。
吃过午饭一同前去,并带着席子、垫子到了南园,找了柳树阴下围坐。先烹茶,喝完后,然后烫酒热菜。
这时候风和日丽,遍地黄金,大家穿着青衫红袖,阡陌纵横,蝶蜂乱飞,让人不饮自醉。不一会酒肴都热了,大家坐在地上大吃起来,挑担子的姓鲍的也看来不俗,拉着与大伙一同喝酒。
游人见了都羡慕我们的奇思妙想。杯盘乱其八糟,大家各自陶醉了,有的坐有的躺,有的唱有的啸。
太阳快下山了,我想喝粥,姓鲍的立即就买来米煮上,大家吃饱后回家。芸娘说:“今天出游高兴吗?”大家说:“不是夫人真不能这样(尽兴)。”
大家大笑着散了。
5 文言文翻译译文
苏城有南园、北园两个处所,菜花黄的时候,苦于没有酒家小饮;要是带酒盒去,对花冷饮,又殊无意味。有说就近找个酒家的,有说看好花回来再饮的,但是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事。大家议论不定。芸姊笑道:“明天大家只需带好酒钱,我自能担炉火来。”大家笑道:“好!”众人走了,我问道:“你果真自己带去?”芸姊道:“非也。我看见市内卖馄饨的,担子锅灶全都齐备,何不雇他前往。我先烹调齐整,到那里再一下锅,茶酒两便。”我说:“酒菜是方便了,但是缺少烹茶的器具。”芸姊说:“带一只砂罐去,用铁叉串住罐柄,拿掉铁锅,把砂罐悬在行灶中,加柴火煎茶,不是很方便吗?”我拍手说好。街头有个姓鲍的,卖馄饨为业,花百文钱雇他的担子,约定明天午后。鲍欣然答应。明天看花的人都来了,我告诉他们这个办法,一致叹服。午饭后出发,还带了席垫。到南园,选择在柳阴下团坐。先煮茶吃,然后暖起酒热起菜。那天风和日丽,遍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不久酒暖了菜热了,坐地大嚼。挑馄饨担的人也不俗,拉他一同饮酒。游人见了无不羡慕我们想得别致。吃得杯盘狼藉,大家陶陶然的,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尽,我想吃粥,挑担的就去买米煮起,吃得饱饱的回来。芸姊问道:“今日之游乐乎?”大家齐说:“不是夫人之力办不到啊!”大笑而散。
如果是这一道题:18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2分)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1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殊无意味(很,非常) B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
C择柳阴下团坐(围坐在一起) D各已陶然(熏陶)
20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2分)
21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2分)
18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2分,对三处2分,两处1分,一处不得分)
19D(2分)
20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陶醉。(2分,表达流畅,意思符合即可)
21热爱自然,喜欢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2分,答出两点即可)
6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原文: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释文: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7 核木记文言文全文翻译不是《核木记》,没有这样一篇文言文,应该是《核舟记》。
核舟记
明魏学洢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瞭然者?假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由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虞初新志》
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左右的木头雕刻成宫室、器皿、人物,以及飞鸟走兽、树木石头,而且无不按着木头的原形来雕饰模拟物态,因而雕刻得各有各的情趣神态。他曾经赠送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游览赤壁的情景。
核舟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高二分左右。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竹船篷。船舱两旁开有小窗,左边和右边各四扇,总共八扇。打开窗子看,可见雕花的船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可欣赏到右边窗上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左边窗上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都涂了石青颜色。
船头上坐着三个人,当中戴高帽满腮胡须的是苏东坡,右边是佛印和尚,左边是黄鲁直。苏、黄两人正在共看一幅手卷。东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讲什么话。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微侧着身体,他们紧靠着的两膝,各隐现在手卷底下的衣服皱褶中。佛印极像弥勒佛,敞开胸怀, 双乳,抬头仰望着天空,神态表情与苏、黄二人不一样。他平方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左腿曲膝竖起,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两旁各有一个船夫。右边那个梳着椎形发髻,仰面朝天,左手靠在一根横木上,右手扳住右脚趾头,像嘬着嘴唇在吹口哨的样子。左边那个右手拿着一柄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放一把水壶,那个人目光注视茶炉,脸色平静,好像在凝神倾听茶水烧煮的声音。
这只船的底部比较平坦,就在上面题上名字,题的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划细得像蚊子脚,一钩一画都清清楚楚,字色黑。又用上一颗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红颜色。
总计这只船上,刻有五个人,八扇窗,箬竹船篷、船桨、茶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以及篆字印章,刻的字共有三十四个。可是量量核舟的长度,甚至还不满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魏子仔细地看了这只核舟后,惊叹道: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庄子》《列子》书中所记载的能工巧匠,被誉为像是鬼斧神工的事情很多,可是有谁在不到一寸的材料上运刀自如地进行雕刻,而又能刻得胡须眉毛都清清楚楚的?如果有那么一个人,拿我的话来告诉我,我也一定会怀疑他在说谎。可现在这却是我亲眼目睹的事实。从这件作品来看,在棘木刺的尖端,未必不能雕刻出母猴来。噫,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注:
参考“古诗文网”曹光甫翻译,个别地方作了修订。
链接网址:gushiwen/GuShiWen_53ca8fd4fcx
8 文言文翻译任末(东汉人)年十四时,学无常师(固定的老师),负笈不远险阻(不怕路途遥远,道路难行)。每(经常)言人而(如果)不学,则何以成。或(有时)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ān,小草屋),削荆(一种有棘的植物)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指在月光下读书),暗则缚(捆扎)麻蒿(hāo,两种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写)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指门人)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句首发语词,无义)人之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死活人)耳。”
东汉时的任末,是个学识渊博的人。他14岁时就拜了很多老师,只要听到有名师可从,就不怕路途遥远,总要背着书箱上门求教。他常说人如果不好好学习,将来凭什么去完成一番事业。他贫穷无家,有时没有宿处,只在树下搭一个草棚,把荆棘削成笔,用树汁当墨水。夜晚在月光下看书,没有月亮的日子就点燃枯草杂木照明。平日里每当读书有体会时,便把心得写在衣服上。跟他学习的人都佩服他能刻苦勤学,为了要研读他写的心得体会,他们经常轮流用干净的衣服跟他交换。不是古代圣贤的著作他是不看的。临死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终身好学习,即使死了还像活着一样;要是不好学习,即使活着也如同死了。”
1 求翻译说文解字里的一段文言文,求速度
1 这是《说文解字注》对梦字的注。
“不明也”是《说文解字》的原文解释。后面至“废矣”是对这个解释的注。
“从夕。瞢省声”是《说文解字》的原文解释。后面至结尾是对这个解释的注。
2 小雅。民今方殆。视天梦梦。传曰。王者为乱梦梦然。释训曰。梦梦,乱也。按故训释为乱。许云不明者,由不明而乱也。以其字从夕。故释为不明也。梦之本义为不明。今字叚为㝱寐字。梦行而㝱废矣。
《诗经@小雅》:“民今方殆。视天梦梦。”《毛诗》说:“王者为乱,梦梦然。”朱子解释说:“梦梦,乱的样子。”按将梦解释为乱,而许慎说“不明”,是不明则乱。这个字从夕,所以解释为不明。梦的本义就是不明。现在这个字又假借为宀+爿+梦,梦字通行后,宀+爿+梦就废掉不用了。
3 莫忠切。又亡贡切。古音在六部。举形声包会意也。
这是对读音的解释,不翻译了。
2 《说问解字叙》的全文翻译1 《说文解字叙》全文翻译● 台湾大学台大中文系 徐富昌编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於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
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
(文字用於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於《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这就是说,仓颉创造文字是为了宣扬教令、倡导风范,有助於君王的施政。君王运用文字工具,更便於向臣民施予恩泽,而臣民应以立德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捞取爵禄。
仓颉初造文字,是按照物类画出形体,所以叫做「文」,随后又造出合体的会意字、形声字,以扩充文字的数量,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为「字」,是说它来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数量增多。
把文字写在竹简、丝帛上,叫做「书」。「书」意味著写事像其事。
(文字)经历了「五帝」、「三王」的漫长岁月,有的改动了笔画:有的造了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体各不相同。 《周礼》规定八岁的士族子弟进入初等学馆学习,学官教育他们,先教「六书」。
《「六书」的名称,)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
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
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异。(不过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写「六经」,左丘明著《左传》都还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体、意义仍为学者们所通晓。
再往后(到了战国),诸侯们依靠暴力施政,不服从周天子;他们憎恶礼乐妨害自己,都抛弃典籍(各行其是)。中国分为七雄并峙,田亩的丈量方法相异,车子的规格尺码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规定,说起话来方音分歧,写起字来相互乖异。
秦始皇初灭六国,丞相李斯就奏请统一制度,废除那些不与秦国文字相合的字。(李斯等人负贾规范文字,)李斯写了《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写了《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写了《博学篇》,(它们)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体,有些字还很作了一些简化和改动,这种字体就是人们所说的「小篆」。
这个时候,秦始皇焚烧《经书》,除灭古籍,征发吏卒,大兴戍卫、徭役,官府衙狱事务繁多,於是产生了隶书,以使书写趋向简易,古文字体便从此止绝了。 从这个时候起,秦代的书法有八种体势,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虫书,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书,第七叫殳书,第八叫隶书。
汉朝建国以后有草书。 汉朝的法令规定,学童十七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背诵、读写九千个汉字的人,才能做书史小吏;进一步是用书法「八体」考试他们。
通过郡试之后,上移给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用为枢秘处的秘书。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写得不正确,「尚书史」就检举、弹劾他们。
如今条令虽在,却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讲习,士人不通汉字之学很久了。 汉宣帝时,徵召到一位能够读识古文字《仓颉篇》的人,宣帝派张敞跟著那人学习。
(在这以后)凉州的地方官杜业,沛地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也能读识古文字。汉平帝时,徵召爰礼等一百多人,要他们在未央官讲说文字,尊奉爰礼做「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集大家的解说著了《训纂篇》。
《训纂篇》总括了《仓颉篇》以来的十四部字书,计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该书了。 到了王莽执政摄行王事的时候,他要大司空甄丰等人检校书籍,以标榜自己尽力於制礼作乐之事。
这期间对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动。那时有六种字体,第一叫古文,这种文字出自孔子住宅墙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过字体又同古文有别:第三叫篆书,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书,即秦朝的隶书,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创制的;第五叫缪篆,是用在玺符印鉴上的文字;第六叫鸟虫书,是写在旗幡等物上的。
鲁恭王拆毁孔子住宅,(无意中)得到了《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还有北平侯张仓所献的《左传》。
一些郡县、诸侯国也。
3 《说文解字注》文言文翻译内也。
下为注
俗本作和讲,不正确。当作内讲。宋代的麻沙本作肉讲,还有一个版本作而讲,都是内字的错字。
入部中说:内,入的意思。入,内的意思。不过中,则是与外相别的辞、和与偏相别的辞,也是表示合适的意思的辞。作内解,则此字念平声或念去声的意思都概括进去了。许慎以和为唱和,龢为谐龢,龢和和都不是中字的解释。《周礼》“中失”即是得失。
从口丨,下上通也。
下为注
按中字会意的表达法,必当从口。口音围。卫宏说:“中(此处为籀文)字从卜和中。”则很明显中字不从口。一般人都说从口,错了。
下上通,是指中间这一竖,或者向上升,或者向下延,都进口里。
音为陟弓切。
在九部。
4 说文解字序的原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覩字例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恉。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 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赌,靡不兼载。厥宜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
5 请帮忙翻译一下这段文言文,段玉裁注的说文解字里的兵器聚集则时局动荡,兵器(干戈)聚集则产生军威,摆出来呈现(观看)则嬉玩,嬉戏状态则无有威震。戢与观的意思正好相反。故许慎说文解字里面将戢字由原来毛诗训传的意思更换成藏、汇集的意思。
不揣浅陋,一家之言,请斧正
戢
jí
ㄐㄧˊ
1 收敛,收藏:~翼。~影。载~干戈(把兵器收藏起来)。
2 止,停止:~怒。~鳞(喻蓄志待时)。
3 姓。
臧兵也。周颂时迈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传曰。戢,聚也。櫜,韬也。聚与藏义相成。聚而藏之也。戢与辑音同。辑者,车舆也。可聚诸物。故毛训戢为聚。周南传亦云。揖揖,会聚也。周语。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戢与观正相对。故许易毛曰藏。以其字从戈。故曰藏兵。从戈。咠声。阻立切。七部。诗曰。载戢干戈。
6 文言文解字意于:被
于:在
翻译:因此所谓巧,就是对人有利叫做巧,对人不利叫做拙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公输子以为至巧。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若翟之为辖②,须臾刘③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④之重。”故所谓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译:公输班刻削竹木做了一个喜鹊,做成后让它飞翔,竟三天不落。公输班认为自己最巧。墨子对公输班说:“你做喜鹊,不如我做辖木。我一会儿就刻削完三寸的木料,(把它安在车上),就能载五十石的重量。”因此所谓巧,就是对人有利叫做巧,对人不利叫做拙
7 《说文解字》的序的原文1原文: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
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作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草书。尉律:学童十七以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
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
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时,征礼等百馀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
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虽叵版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诸生竞说字解经,喧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闯⒍米掷??酰?志梢斩?埔把裕?云渌???孛睿?慷词ト酥??d。
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旧文而 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廖误,晓学者,达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万物咸赌,靡不兼载。
厥宜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盖阙如也。2作者介绍: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人(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姬石镇许庄村),生性质朴厚重。
永平九年(66年),许慎进入小学学六书。永平十一年(68年),开始广泛学习经籍,研读《诗》,《书》、《礼》、《易》、《春秋》及诸子百家著作。
经学大师马融时常推崇敬重他,,当时的人都说:“在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的研究上没有人能超过许慎。”3内容概括:①阐述周代以前文字的源流。
②介绍自周代到秦文字的演变。③介绍汉以后文字的概况及其研究。
④指出后汉尊崇隶书反对古文的错误。⑤说明作书的态度、意义和体例。
4中心思想:阐述汉代书休与古文的联系、文字与象形的联系,要求人们不要忘记古文,不要忘记文字象形的特点,这样习才能正确理解文字的内涵,懂得作书的意义。这对于书法来说,无疑是很重要的。
8 说文解字 婷《说文解字》没有“婷”字。
“娉婷”、“婷娉”、“婷婷”这些联緜字(又称双音词)有意义,但联緜字是不能分析为两个词素的。那么,单独一个“婷”有没有字义呢?工具书分为两派:
《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王力古汉语字典》对单字“婷”,都不作字义上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只提到“婷”可作姓。但是,作姓并不代表有字义。
《新华字典》、《辞源》认为“婷”有字义,是“美好”的意思。《汉语大字典》“婷”字有两个义项:1、颜色和悦。《玉篇·女部》:“婷,和色也。”2、同“娗”。《集韵·青韵》:“娗,《博雅》:‘娗、娫,容也。’一曰女出病。或从亭。”
个人观点:“婷”没有字义,就像“匍匐”中的“匍”字、“菡萏”中的“菡”字,单独拿出来,都没有意义。最初,大概是人们语言中先有了“娉婷”、“婷娉”、“婷婷”等表述,后人根据语音造出字来。
9 古代文言文中“解”字有哪些意思jiě
①<;动>;解剖;分割。《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动>;解开;解下。《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
③<;动>;解除;消除。《荆轲刺秦王》:“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④<;动>;溶解;溶化。《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⑤<;动>;排解;化解。《师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动>;解围;撤围。《信陵君窃符救赵》:“秦军解去,遂救邯郸。”
⑦<;动>;解脱。道家称人死后灵魂脱离躯体而升天成仙。《梅花岭记》:“谓颜太师以兵解。”
⑧<;动>;缓解;和解。《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之色少解。”
⑨<;动>;解释;解说。《隆中对》:“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
⑩<;动>;理解;懂得。《与妻书》:“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
⑾<;动>;能;合。罗隐《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⑿<;名>;见解;见识。《南史·张邵传》:“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
⒀<;动>;解便;解手。戚继光《练兵实记》:“遇夜即于厕中大小解。”
⒁<;名>;文体的一种,用于释疑。如韩愈的《进学解》。
jiè
①<;动>;遣;发遣。《宋史·举志》:“天下之士屏居山林,令监司守臣解送。”
②<;动>;解送;押送。《水浒传》:“开封府公文只叫解活的去,却不曾教结果了他。”
xiè
①“懈”的古字。懈怠。《诗经·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论衡·福虚》:“宋人有好善行者,三世不解。”
②姓
明朝部分
代表性的人物和其作品:
自然和技术科学家:宋应星——《天工开物》
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
医学家:陈实功——《外科正宗》
医学家:张景岳——《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
数学家:王文素——《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数学家:程大位——《算法统宗》
地质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数学和科学家、农学家:徐光启
兽医学家:喻仁(字本元)、喻杰(字本亨)——《元亨疗马牛驼经全集》
植物学家:朱橚——《救荒本草》
植物学家:俞宗本——《种树书》
植物学家:马一龙——《农说》
植物学家:屠本畯(jun)——《闽中海错疏》
此外,还有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清朝部分
医学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历法和数学 王锡阐,字寅旭,号晓庵,苏州吴江人,著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于我国古代历算学的整理和阐发,同时也对西洋科学加以研究和介绍。所著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共达86种,在中外科学知识的整理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写的《古今历法通考》,是我国第一部历学史。
他的数学巨著《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我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在该书的《方程论》部分,阐明了我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指出这种算法是西洋所没有的;他在《勾股测量》、《九数存古》等部分,也都发扬了我国古代算法的成就;此外,在《堑堵测量》、《几何补偏》部分,他介绍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了论述和发展;而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部分中,则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
明安图,是一位著名的蒙古族历算学家。他在乾隆时任钦天监监正。当时从欧洲传进三个有关三角函数的解析式子——割圆三法(圆径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但只有公式,没有公式的证明方法。中国学者曾长期苦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情况给当时的数学工作者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明安图经过三十多年的深入研究,写出了《割圆密率捷法》四卷,不仅创用“割圆连比例法”证明了三个式子,而且进一步创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这是明安图对数学的杰出贡献。他是我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地理测绘 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乾隆时,又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我国的新疆地区。这两份地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嘉怯邺十五年(1820年)绘制的《重修大清一统志》的清代疆域图,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版图。
邹伯奇(1819——1869年),字特夫,又字一鹗,广东南海人。邹伯奇在科学上是个多面手。他在数学、物理、天文、地理、仪器制造上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相当的成就,是中国近代史早期即鸦片战争时候出色的科学技术发明家。
邹伯奇在当时很简陋的条件下,对光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摄影机的最早制造者,他写过对古代所谓“格术”和关于“取景器”的光学论文。他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因用镜取火,受到启发,制成了“取景器”,并在此基础上,加上快门和底板,而发明了摄影机,他自拍的一张照相底片一直保存到现在,目前在广州越秀公园镇海楼广州市博物馆内还陈列着他自摄的一张照片。在欧州,1839年发明了银板照相法,邹伯奇的发明较之欧洲只晚了几年时间。他发明的科学仪器有一些还完好地保存到现在,如在广州市文管会和广州市博物馆还保存和陈列有他发明的“日夜晷”和“七政仪”等。“日夜晷”是在白天利用日光照射投影,晚间利用节气和星宿位置来确定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他利用这种办法推算出《广州日夜晷运行时刻图》。“七政仪”应称“太阳系表演仪”,是由他制作的我国早期表演哥白尼日心地动学说的一种天象仪器。它的制作,是我国科学家把哥白尼学说予以实际运用的首创。这种仪器由一个四足圆盘底座和太阳系各星球的模型两部分构成,圆盘中心直立一金属轴,上端安一大圆球表示太阳;在“太阳”下面安有八个环套在轴上,各环外各水平面上接装一金属杆,末端各垂直向上安装星球模型。各模型可以绕轴旋转,直观地表演太阳系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八个圆环的支杆上各有一组星球,中间有一个大球表示“行星”,大球周围的小球表示“卫星”。这架“太阳系表演仪”以形象的实体表现了天体太阳系的真实情况,在我国近代史初期对于破除“天动地静”、“天圆地方”、“日月众星皆斜绕大地(地球)而行”,以宣扬“天尊地卑”的长期流传的错误说法起了积极作用。它对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辑录以介绍和宣传哥白尼日心说的有关译文进行直接的配合,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的一些所谓宿儒阮元、戴熙等的上述谬说。此外,邹伯奇尚制作有天球仪(在我国古代称为“浑球”或“浑天象”)为自康熙年间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设计制作的在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二架天体仪。这架天体仪体积不大,设计精巧,连底座在内通高不过50公分,从结构到形式都具有中国的特色,与南怀仁所制作的那一架不同。
邹伯奇还精于测地绘图,在这方面“尤多创解”,他的家乡南海县的县志地图都是他“手定义例”,被评为“跬步密测,密合无憾,虽以西人为之微妙不是过也”。
同治三年(1864年),郭嵩焘任广东巡抚时,“以伯奇专精数学,特荐于朝,请置之同文馆,以资讨论”,清廷命地方官咨送邹伯奇到北京任职,邹伯奇“坚以疾辞”。与此同时,曾国藩为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以两江总督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内设学堂,“请伯奇以数学授生徒,属前任督学刘熙载致意”,邹伯奇还是拒绝征调,一直家居养母,坚持清贫生活,直到几年后去世。
邹伯奇的著作稿经其后人整理成《邹征君遗书》,内容包括数学、天文、地理、测量及经史等,范围广泛。
齐彦槐 (1774—1841)
清代著名科学家、文学家齐彦槐,字荫山,号梅麓,婺源冲田人。年少时读书聪敏,下笔成章。嘉庆十三年考举人获第二名,次年中进士。
历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苏金匮县知县、苏州府同知、知府。任职间,专心为民谋利,民称“齐青天”。为了抗旱,深入民间采访,创造了提水抗旱的龙骨车和恒升车。又精心制成了一架天文钟——中星仪(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能准确了解天上的星象位置和运行情况。时称为“千古以来未有之能事”。
郑复光(1780~)
中国清代科学家。字元甫,号浣香。安徽歙县人。监生出身。卒年不详。郑复光于数学、物理学都有一定的成就。他善于融会贯通中西算术,常与当时数学名家李锐、汪莱、张敦仁等讨论天算问题。他还善于用科学的道理去解释那些容易引起当时人们“惊骇以为灾祥奇怪”的自然现象,汇集了200多条,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纂成《费隐与知录》一书,内容包括天文、气象、化学、物理等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郑复光在科学上的最出色的研究是在光学方面。他经过数十年的观察、实验和研究,终于在道光十五年(1835)前后归纳出一套具有独特形式的几何光学理论,著成《镜镜詅痴》一书,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版。全书共5卷,约7万余字,扼要地分析了各种反射镜和折射镜的镜质和镜形,系统地论述了光线通过各种镜子(主要是凹、凸透镜和透镜组 )之后的成像原理。具有丰富的光学知识。书中创造了一些光学概念和名词来解释光学仪器的制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其中有些概念名词是错误的。《镜镜詅痴》还对各种铜镜的制造、对铜质透光镜的透光原理,对于冰透镜取火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它是中国19世纪上半叶的一部重要的光学专著,代表了清代中期中国的光学发展水平。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汪莱(1768-1813)
中国数学家。清代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卒于嘉庆十八年(1813)。字孝婴,号衡斋,安徽歙县人。出身贫苦,幼年读书不多,但刻苦用功,“不由师傅,深造自得”,终于博通经史及天文、数学。成年后以教书为业,与焦循、李锐共同探讨天文数学问题。1806年受聘负责测量六塘河入海口,供治河参考。1807年到北京考取八旗官学教习,入国史治纂修《天文志》、《时宪志》等民用历书。因修书有功,1809年被选授石埭县(今安徽石台县)儒学训导(主管文教),直至早逝。著有《衡斋算学》7册(1796-1805)和遗稿《衡斋遗书》9卷,由学生夏燮整理后合刻刊行(见《衡斋算学遗书合刻》)。他的主要贡献有: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方程理论,提出高次方程正根的存在及数目问题和方程系数应具备的条件,当方程的根均为正根时,得到了与三次方程韦达定理一致的结果;系统讨论了球面三角形6种基本问题的求解,分别得出了有解和无解的条件;得到一系列组合公式。他还对勾股问题、p进位制等问题有创见,著有《递兼数理》、《参两算经》等专著。其中《参两算经》是中国数学史上第一篇专论P进位制的著作,意义深远。此外,为观测和修历需要,设计制造过浑天仪、简平仪、一方、勺漏等天文仪器。
李锐(1769~1817)
中国清代数学家。字尚之,号四香。江苏元和(今苏州)人。曾受业于钱大昕门下,后入阮元幕府,整理数学典籍。实际主持《畴人传》的编写工作。著有《弧矢算术细草》、《勾股算术细草》、《方程新术草》,阐发中国古代数学的精粹。还曾对多部历法进行注释和数理上的考证,著成《日法朔余强弱考》。
中华几千年的璀璨文明,充满智慧的老祖先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奇技*巧,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样样堪称“黑科技”一般的存在,精湛高超的技艺,令后人为之惊叹不已,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技术依然失传,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如今,我们也只能从史书古籍中,了解到它们的真面目。今日,笔者便带来了3件古人的智慧结晶,封建社会下的“黑科技”——
一、古代的“无人机”
这些年,无人机热越来越盛,不仅技术越来越成熟,玩的人也越来越多,中国制造更是响彻海内。但你知道吗?早在战国时期,充满智慧的老祖先,已然研制出了“无人机”,他们所用的材料,不过是一些竹子、木头,而令人惊讶的是,所制造出来的“无人机”,竟然能在天上连飞三天而不落地,在科技业不发达的当时,真不知道,这是一项什么样的巧夺天工的设计。
要知道,这是有历史记载的,并非后人虚构,史料记载,这位发明人就是鲁班,发明这古代的“无人机”后,鲁班一时很得意,便向好友墨子炫耀,想得到一些赞扬,但在墨子看来,此物虽巧,却不实用,对老百姓全然没有一丝帮助,还不如做个车辖,鲁班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在此后的创造中,逐渐摒弃了那些不实用的“黑科技”,反向实物主义进发,发明了许许多多巧夺天工的技艺,因此,这古代的“无人机”技术,也就此失传,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损失。
二、预测地震的黑科技——地动仪
我们曾在课本上读到过“地动仪”,这种可以预测地震的先进“黑科技”竟然早在东汉时期,便已然被发明出来,这得多么的牛叉,而作为它的制造者,张衡更是被历史所铭记,任历史长河滚滚,仍然掩盖不了后人对他的崇敬。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92年—125年,在这短短的30余年间,当时的东汉王朝,竟然发生了多达26次的大地震,这样高频率的数次下,不得不令老百姓心有余悸,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地震的新认识,当时的科学家张衡,便一心投入了对地震的研究和预测,且经过多年,终于研制出了侯凤地动仪,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台检测地震的仪器。
要知道,自视甚高的西方,直到19世纪末才研制出类似张衡的地动仪,反观,我们早在东汉时期,科技业不发达的年代,愣是创造出了这么先进牛叉的仪器,而且,据记载,张衡的地动仪曾准确的测出了远在千里之外陇西的地震发生,这样的技术,哪怕放在现代,足以令人为之惊叹,竖起大拇指称赞,何况在古代。而不得不说的是,这项黑科技已然失传,我们课本上所看到的图形,不过是现代学者根据古籍文献所描绘出来的,并非当时的地动仪。
三、堪比AK47的秦军弓弩
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大壮举,开启了后来朝代“大一统”的思维和格局,将中华融合为了一体,而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做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除了将帅的运筹帷幄之外,其中,他还有一项古代“黑科技”,那就是秦军弓弩。
看到弓弩,或许你会不屑一顾,不就是弓箭吗?有什么好骄傲的?历朝历代不是都有吗?算什么“黑科技”?但是,如果你获悉了它的精髓后,你或许别有一番感悟。在2015年的时候,考古学家曾发掘了一张完整的秦军弓弩,而据专家考证和测算,这秦军弓弩的射程足足高达800米之远,要知道,苏制的AK47有效射程不过区区400米,而一个是古代之物,一个是现代科技,却相差甚多,怪不得专家看后,惊讶不已。
当然,在历史长河中,老祖先所创作的“黑科技”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3件不过是沧海一粟,像“木甲艺伶”、“木流牛马”、“古代冰箱空调”……件件称得上巧夺天工,古人惊人的智慧,高超的技艺,令后人为之惊叹 。可惜的是,这么多的“黑科技”,大部分已然失传,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不得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损失和遗憾!
1 民国时期的文言文
举好找的例子:鲁迅的作品。
下面的例子可从《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在线阅读查到(如:/sztushu/sztu/%C2%B3%D1%B6%C8%AB%BC%AF/lxqj)。 一九二六年写的《汉文学史纲要》用的是文言文,现录其第一篇开头的三小段: 第一篇 自文字至文章 在昔原始之民,其居群中,盖惟以姿态声音,自达其情意而已。
声音繁变,濅成言辞,言辞谐美,乃兆歌咏。时属草昧,庶民朴淳,心志郁于内,则任情而歌呼,天地变于外,则祗畏以颂祝,踊跃吟叹,时越侪辈,为众所赏,默识不忘,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复有巫觋,职在通神,盛为歌舞,以祈灵贶,而赞颂之在人群,其用乃愈益广大。试察今之蛮民,虽状极狉獉,未有衣服宫室文字,而颂神抒情之什,降灵召鬼之人,大抵有焉。
吕不韦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1〕(《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郑玄则谓“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诗谱序》)〔2〕虽荒古无文,并难征信,而证以今日之野人,揆之人间之心理,固当以吕氏所言,为较近于事理者矣。 然而言者,犹风波也,激荡既已,余踪杳然,独恃口耳之传,殊不足以行远或垂后。
诗人感物,发为歌吟,吟已感漓,其事随讫。倘将记言行,存事功,则专凭言语,大惧遗忘,故古者尝结绳而治,而后之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之法,今不能知;书契者,相传“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下系辞》) “神农氏复重之为六十四爻。”
〔3〕(司马贞《补史记》)颇似为文字所由始。其文今具存于《易》〔4〕),积画成象,短长错综,变易有穷,与后之文字不相系属。
故许慎复以为“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说文解字序》)。 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历岁时,且由众手,全群共喻,乃得流行,谁为作者,殊难确指,归功一圣,亦凭臆之说也。
《呐喊》中一九一八年四月写《狂人日记》前的小序,用的是浅易文言文: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
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⑵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
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
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
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且介亭杂文》中的《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鲁迅日记》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午后为靖华之父作教泽碑文一篇成。”) 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
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
又不泥古,为学日新,作时世之前驱,与童冠而俱迈。爰使旧乡丕变,日见昭明,君子自强,永无意必〔2〕。
而韬光里巷,处之怡然。此岂辁才小慧之徒之所能至哉。
中华民国二十有三年秋,年届七十,含和守素,笃行如初。门人敬仰,同心立表,冀彰潜德,亦报师恩云尔。
铭曰: 华土奥衍,代生英贤,或居或作,历四千年,文物有赫,峙于中天。海涛外薄,黄神徙倚〔3〕,巧黠因时,鷃枪鹊起〔4〕,然犹飘风〔5〕,终朝而已。
卓哉先生,遗荣崇实,开拓新流,恢弘文术,诲人不俺,惟精惟一〔6〕。介立或有,恒久则难,敷教翊化,实邦之翰,敢契贞石,以励后昆。
会稽后学鲁迅谨撰。 《古籍序跋集》中的文字多用文言文,如写于一九一三年十月的《跋》 《嵇康集》跋〔1〕 右《嵇康蒙》十卷,从明吴宽丛书堂钞本〔2〕写出。
原钞颇多讹舛,经二三旧 校〔3〕,已可罶读。校者一用墨笔,补阙及改字最多。
然删易任心,每每涂去佳字。 旧跋谓出吴匏庵手,殆不然矣。
二以朱校,一校新,颇谨慎不苟。第所是正,反据 俗本。
今于原字校佳及义得两通者,仍依原钞,用存其旧。其漫灭不可辨认者,则 从校人,可惋惜也。
细审此本,似与黄省曾〔4〕所刻同出一祖。惟黄刻帅意妄改, 此本遂得稍稍胜之。
然经朱墨校后,则又渐近黄刻。所幸校不甚密,故留遗佳字,尚复不少。
中散 遗文,世间已无更善于此者矣。癸丑十月二十日,周树人镫下记。
以上只是举数例。 另外,写于辛亥革命前的一九〇七年的《科学史教篇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文化偏至论》当然用的是文言文,后收入杂文集《坟》中。
别人的当然也很多,举一例赋体的 《祭母文》(写于1919年10月8日 ) 祭母文 作者: 呜呼吾母,遽然而死。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艰辛。
2 民国时期的文言文举好找的
本文2023-08-03 23:58: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