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求字命之文言文答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傅求字命之文言文答案,第1张

1 虞集传文言文译文答案

译文:虞集,字伯生。

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

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

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

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虞集对同僚们说:“国家分科考试之法,各经典的传和注各有所规定,将要以此统一道德标准、风俗习惯,不是想让学者各自独占其业,如同近代研究五经的学究那样固执浅陋。

经典著作意旨深远,不是一人之见所能详尽,考试之文,推选其高深者录取,不必先有成见,假若先有成见,就会使求贤之心变得狭隘,而差错即从此而生。”其后他两次任考官,都坚持此说,因此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

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

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

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诽谤,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

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

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原文: 虞集,字伯生。

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

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

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

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言于同列曰:“国家科目之法,诸经传注各有所主者,将以一道德、同风俗,非欲使学者专门擅业,如近代五经学究之固陋也。

圣经深远非一人之见可尽试艺之文推其高者取之不必先有主意若先定主意则求贤之心狭而差自此始矣。”后再为考官,率持是说,故所取每称得人。

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

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

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

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虞集资料:元代文学家。

祖籍仁寿(今四川省仁寿县位成都市南)人,字伯生,为宋丞相虞允文之五世孙,其父任黄冈(今湖北省黄冈县位鄂城市北)尉。宋亡后,侨居临川崇仁(今江西省崇仁县位杭州市西南)。

1297年(元成宗,铁木耳,大德元年)他至大都(今北京市)任大都路儒学教授。仁宗时为集贤修撰,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文宗(图铁木耳)任奎章阁侍书学士,参加《经世大典》之编写工作,。

2 《“元绛,字厚之,”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元绛,字厚之,其先临川危氏。

唐末,曾祖仔倡聚众保乡里,进据信州,为杨氏所败,奔杭州,易姓曰元。祖德昭,仕吴越至丞相,遂为钱塘人。

绛生而敏悟,五岁能作诗,九岁谒荆南太守,上诸朝,贫不能行。 长,举进士,以廷试误赋韵,得学究出身。

再举登第,调江宁推官,摄上元令。民有号王豹子者,豪占人田,略男女为仆妾,有欲告者,则杀以灭口。

绛捕置于法。甲与乙被酒相殴击,甲归卧,夜为人断足。

妻称乙,告里长,执乙诣县,而甲已死。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

”阴使信谨吏迹其后,望一僧迎笑,切切私语。绛命取僧系庑下,诘妻奸状,即吐实。

人问其故,绛曰:“吾见妻哭不哀,且与伤者共席而襦无血污,是以知之。”安抚使范仲淹表其材,知永新县。

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 久而整母始知之,讼于县,县索券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

又讼于州,至击登闻鼓,皆不得直。绛至母又来诉绛视券呼谓聿曰券年月居印上是必得周母他牍尾印而撰伪券续之耳。

聿骇谢,即日归整田。绛为官精明,然不苛暴。

知通州海门县,淮民多盗贩盐,制置使建言,满二十斤者皆坐徒。 绛曰:“海滨之人,恃盐以为命,非群贩比也。”

笞而纵之。擢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

州大水冒城,民庐荡析。绛出库钱,即其处作室数千区,命人自占,与期三岁偿费,流移者皆复业。

又甓其城,因门为闸,以御湍涨。后人守其法。

后绛入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寻拜三司使、参知政事。 绛所至有威名,工于文辞,为流辈推许。

虽在中书,而蕃夷书诏,犹多出其手。数请老,神宗命其子耆宁校书崇文院,慰留之。

既得谢,帝眷眷命之曰:“卿可营居京师,朕当资币金,且便耆年仕进。”绛曰:“臣有田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

敢冀赐邪?”既行,追赍白金千两,敕以蚤还。绛至吴逾岁,以老病奏,恐不能奉诏。

三年而薨,年七十六。赠太子少师,谥曰章简。

(《宋史·列传一百二》有删改)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绛命取僧系庑下 系:捆绑B豪子龙聿诱少年周整饮博 博:斗殴C恃盐以为命 恃:依靠D寻拜三司使、参知政事 寻:不久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因门为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则杀以灭口 以技胜之C为杨氏所败 为流辈推许D又讼于州 以其无礼于晋18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元绛“为官精明”和“不苛暴”的一组是A绛敕其妻曰:“归治而夫丧,乙已伏矣。 ” 绛曰:“海滨之人,恃盐以为命,非群贩比也。”

B绛曰:“吾见妻哭不哀,且与伤者共席而襦无血污,是以知之。”县索券为证,则母手印存,弗受。

C绛捕置于法。 即其处作室数千区,命人自占,与期三岁偿费D以技胜之,计其赀折取上腴田,立券。

既行,追赍白金千两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绛至母又来诉绛视券呼谓聿曰券年月居印上是必得周母他牍尾印而撰伪券续之耳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1)阴使信谨吏迹其后,望一僧迎笑,切切私语。(3分)(2)臣有田庐在吴,乞归鬻之,即筑室都城,得望属车之尘,幸矣。

(4分)。

3 黄伯思文言文阅读答案

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

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

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

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1102),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

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

[1] 个人成就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二卷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

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皆精妙,亦能诗画。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

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书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又著有《东观馀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

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

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

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

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

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

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

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

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

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

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

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

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

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

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二子:诏,右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郎、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望采纳。

4 斐垍,字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翻译供参考:

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裴垍二十岁时考中进士科贞元年间,制举贤良极谏,对策得第一,因此任为美原县尉任职期满后,藩镇幕府交相徵召他,他全都未去就任正式任命为监察御史,改任殿中侍御史、尚书礼部考功二员外郎当时吏部侍郎郑殉瑜请裴垍主持考核词判,裴垍坚守正道不受请托,考核时都力求取有真才实学者元和初年,召入翰林院任学士,又改任考功郎中、知制诰,不久升任中书舍人李吉甫从翰林承旨正式任命为干章事,韶命将要下发的那天晚上,他感动得流下眼泪,对裴垍说:“李吉甫从尚书郎流放到远方,十多年才得以回来,立刻就被召入到禁署任职,现在刚满一年,后来选进的人物,很少接触认识宰相的职责,就应选任贤良优秀者,现在我却茫然不知可否卿长於鉴别,现在的杰出人才,为我说说”裴垍取笔列出姓名,共列三十多人;几个月之内,大都被选用,当时人们纷纷称赞李吉甫知人善任元和三年,皇帝诏命考试贤良科,当时有个叫皇甫湜的应对策问,言词激烈率直,牛僧孺、李宗闵也极力指斥时政主考官杨於陵、韦贯之将三人的对策都升为上等,裴垍在中间覆审,没有提出异议但被贵幸之人在皇上面前哭诉以后,又请皇上处罚,宪宗不得已,命杨於陵、韦贯之出京外任,罢免裴垍翰林学士,改任户部侍郎但宪宗知道裴垍秉性正直,更加信任他这年秋天,李吉甫出外镇守淮南,於是皇上任命裴垍接替他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第二年,加任集贤院大学士、监修国史起初,裴垍任翰林承旨,当时宪宗刚刚平定吴、蜀,励精图治,机要事务,全部交付裴垍处置,裴垍小心恭敬谨慎从事,非常符合皇上旨意等到任宰相以后,恳请甄别善恶,杜绝侥幸,统一法纪,考核吏治都被皇上欣然采纳吐突承璀在宪宗为太子时就随侍左右,受到的恩遇无人可比吐突承璀打算藉此关系有所进言宪宗畏惧裴垍,告诫他不要再说,在宫中常称裴垍的官名而不直呼姓名杨於陵任岭南节度使,舆监军许遂振不和,许遂振诬告杨於陵,宪宗下诏将他改授闲散官职,裴垍说:“因许遂振的缘故惩罚一方藩臣,是不可以的”请任他为吏部侍郎严绶在太原,政事完全由监军李辅光处理,严绶终日无所事事而已,裴垍详细奏明此事,请求任用李鄘替代他

裴垍虽然年少,迅速跃居相位,而器度却严峻庄重,有法度,即使大官前辈,前来见他都不敢用私事求他谏官谈论时政得失,旧例,掌权的多不喜欢提升他们的官职裴垍在中书省时,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从拾遣改任补阙,他们朝见谢恩的时候,裴垍在廷上对他们说:“独孤郁与李二补阙,进言不倦,今天的升转,可以称得上是无愧於朝廷的酬劳严补阙的业绩,与他们有所不同,前日拟定进级时,不能说没有迟疑”严休复惶恐惭愧退下裴垍在翰林院,推荐李绛、崔群一同掌管机密决策,等到位居宰相,又任用韦贯之、裴度主管制诰,升任李夷简为御史中丞,以后几人相继入朝为相,都很有声望建树其余的量材授予官职,都很得人心,选拔任用官员恰如其分,这一点在他前后无人可比,人们都没有说不合适的

5 傅求传翻译

庆历八年(戊子,1048)春正月戊戌,工部郎中傅永为陕西转运使。永,考城人,前为梓州路转运使,夷獠寇合江,钤辖司檄兵掩击,永驰至,案知合江吏冒取播州田,觽怒,乃叛。永以吏配岭南,夷獠闻之,散去。转运使职田在广安军,岁入米四百斛,军遣四校变贸得四千缗,永止令准市估鬻之。文彦博自成都还,言其治状,进永一官,于是改使陕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二)

按:“傅永”,阁本、活字本同。本书卷一七五、《太平治迹统类》卷九记相度古渭寨事,亦作“傅永”。按《宋史》卷三三○傅求传载此条及古渭寨事,又卷三一八张□传记此事作“傅求”。考《乐全集》卷三六傅公神道碑铭叙傅公平生,也说到上述二事,惟仅云“公讳某”,不言“永”或“求”。二字形近易误,未知孰是。《宋史》卷三三○傅求传:

傅求,字命之,考城人。进士甲科,通判泗州。淮水溢,毁城。朝廷遣中使护筑,绝淮取土,道远,度用兵六十万。求相汴堤旁有高埠,夷之得土,载以回舟,省工费殆半。

徙大名府,府守吕夷简委以事。夷简入相,荐其才,擢知宿州,提点江西、益州刑狱,为梓州路转运使。夷獠寇合江,钤辖司会兵掩击,求驰往按所以状,乃县吏冒取播州田,獠故恐而叛。即黥吏置岭南,夷人闻之,散去。益州文彦博上其状,进秩,徙陕西。

关中行当十铁钱,盗铸不可计,求请变法。时州县已散二百八十万缗,亟下令更为当三。民出不意,荡产失业,多自经死,然盗铸遂止。自康定用兵,移税输边,民力大困,求令输本州,而转钱以供边籴,民受其惠,而兵食亦足。召为户部副使。

陇右蕃酋兰毡献古渭州地,秦州范祥纳之,请缮城屯兵,又括熟户田,诸羌靳之,相率叛。夏人欲得渭地,又移文来索。后帅张昪以祥贪利生事,请弃之。诏求往视,求以为城已讫役,且已得而弃,非所以强国威。乃诏谕羌众,反其田,报夏人以渭非其有,不应索,正其封疆而还,兵遂解。进天章阁待制,陕西都转运使,加龙图阁直学士、知庆州。

环之定边砦蕃官苏恩,以小过疑惧而遁,将佐议致讨。泾原既出师境上,求谓恩非素携二者,乘以兵,必起边患。但遣裨将从十数卒扣其帐,开以祸福,恩感泣,还砦如初。入判太常寺,权发遣开封府,迁枢密直学士、知定州,复以龙图阁学士权开封。

求本有吏能干局,至是,春秋浸高,且病聩。三司大将钱吉密杀妹,为邻所告,求不能决,反坐告者;又断狱数差失。御史言其不胜任,出知兖州。卒,年七十一。

宋代夔州路客户的人身依附

皇佑四年(1052年)对夔州路的主客关系颁布的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他处不得居停。又敕:施、黔州诸县主户、壮丁、寨将子弟等旁下客户逃移入外界,委县司画时差人计会所属州县追回,令著旧业”(《宋会要辑稿》六九之六六至六七)。这里的客户无权自由流动。这种情况到南宋时也未得到很好的改变。开禧元年(1250年),夔州路转运判官范荪乞将皇佑官庄客户逃移之法校定:“凡为客户者,许役其身,毋及其家属;凡典卖田宅,听其离业,毋就租以充客户;凡贷钱止凭文约交还,毋抑勒以为他客;凡客户身故,其妻改嫁者,听其自便,女听其自嫁。庶使深山穷谷之民,得安生理”(《宋史》卷一百七十三《食货上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这反映了此前客户的地位更加低下。那些从强烈依附关系中解脱出来的“自由”客户实际并不自由,他们所面临的是到处为人庸工。为生计而挣扎,“不能营三餐之饱”的客户也是存在的,死后“贫无葬地”(《庆元条法事类》卷七十七《丧葬》,《海王邨古籍丛刊》,中国书店,1990年版。)的客户也常见。

6 黄伯思传,古文阅读答案

自幼聪颖,日诵书千余言,复述无遗误。少时习作诗词,文采甚丽。青年入太学,成绩屡占上游。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授职磁州(今河北磁县)司户参军。不久,改任通州(今江苏南通)司户、河南府户曹参军。任满,留守邓洵辟为右军巡院,崇宁元年(1102),调任祥定九域图志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不久,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后又擢升为秘书省校书郎,累迁秘书郎。政和八年(1118)病故。[1]

个人成就

黄伯思著《东观余论》二卷

黄伯思学问淹通,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善篆、隶、正、行、章、草、飞白,皆精妙,亦能诗画。曾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著有《法帖刊误》2卷,此书纠正了《淳化阁帖》不少错误。又著有《东观馀论》,另有《博古图说》11卷及《文集》50卷,已佚。 组合家具图册《燕几图》也是黄伯思所著。

黄伯思,字长睿,其远祖自光州固始徙闽,为邵武人。祖履,资政殿大学士。父应求,饶州司录。伯思体弱,如不胜衣,风韵洒落,飘飘有凌云意。自幼警敏,不好弄,日诵书千余言。每听履讲经史,退与他儿言,无遗误者。尝梦孔雀集于庭,觉而赋之,词采甚丽。以履任为假承务郎。甫冠,入太学,校艺屡占上游。履将以恩例奏增秩,伯思固辞,履益奇之。元符三年,进士高等,调磁州司法参军,久不任,改通州司户。丁内艰,服除,除河南府户曹参军,治剧不劳而办。秩满,留守邓洵武辟知右军巡院。

伯思好古文奇字,洛下公卿家商、周、秦、汉彝器款识,研究字画体制,悉能辨正是非,道其本末,遂以古文名家,凡字书讨论备尽。初,淳化中博求古法书,命待诏王著续正法帖,伯思病其乖伪庞杂,考引载籍,咸有依据,作《刊误》二卷。由是篆、隶、正、行、草、章草、飞白皆至妙绝,得其尺牍者,多藏弆。

又二年,除详定《九域图志》所编修官兼《六典》检阅文字,改京秩。寻监护崇恩太后园陵使司,掌管笺奏。以修书恩,升朝列,擢秘书省校书郎。未几,迁秘书郎。纵观册府藏书,至忘寝食,自《六经》及历代史书、诸子百家、天官地理、律历卜筮之说无不精诣。凡诏讲明前世典章文物、集古器考定真赝,以素学与闻,议论发明居多,馆阁诸公自以为不及也。逾再考,丁外艰,宿抱羸瘵,因丧尤甚。服除,复旧职。

伯思颇好道家,自号云林子,别字霄宾。及至京,梦人告曰:"子非久人间,上帝有命典司文翰。"觉而书之。不逾月,以政和八年卒,年四十。伯思学问慕扬雄,诗慕李白,文慕柳宗元。有文集五十卷、《翼骚》一卷。

二子:诏,右宣教郎、荆湖南路安抚司书写机宜文字;讠乃,右从事郎、福州怀安尉,裒伯思平日议论题跋为《东观余论》三卷。

7 罗必元文言文答案

原文罗必元,字亨父,隆兴进贤人。

嘉定十年进士。调咸宁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丞,复摄司法。

郡士曾极题金陵行宫龙屏,迕丞相史弥远,谪道州,解吏窘极甚。必元释其缚,使之善达。

真德秀入参大政,必元移书曰:“老医尝云,伤寒坏证,惟独参汤可救之,然其活者十无二三。 先生其今之独参汤乎?”调福州观察推官。

有势家李遇夺民荔支园,必元直之;遇为言官,以私憾罢之。知余干县。

赵福王府骄横,前后宰贰多为挤陷,至是以汝愚墓占四周民山,亦为直之,言于州曰:“区区小官,罢去何害?”人益壮其风力。 淳祐中,通判赣州。

贾似道总领京湖,克剥至甚。必元上疏,以为蠹国脉、伤民命,似道衔之。

改知汀州,为御史丁大全按去,后起干行在粮料院。钱塘有海鳅为患,漂民居,诏方士治之,都人鼓扇成风。

必元上疏力止之。帝召见曰:“见卿《梅花诗》,足知卿志。”

度宗即位,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致仕。 卒,年九十一。

必元尝从危稹、包逊学,最为有渊源,见理甚明,风节甚高,至今乡人犹尊慕之云。 译文罗必元,字亨父,是隆兴府进贤县人。

嘉定十年考中进士。调任咸宁县尉,抚州司法参军,崇仁县丞,又掌管司法。

当地士人曾极因在金陵行宫的龙屏上题字,冒犯丞相史弥远,被谪往道州,押解的小吏对待他非常不好。罗必元给他松绑,让他顺利到达目的地。

真德秀担当要职,罗必元写信给他说:“有个老医生曾经说,伤寒之类的重疾,只有独参汤可以救命,但是吃这药能活下来的十无二三。 先生你就是当今的独参汤么?”后调任福州观察推官。

有个有权势的人家李遇抢夺平民的荔枝园,罗必元为之打抱不平。后来李遇当了谏官,以此私怨罢了他的官。

后来他在余干县做官。赵福王府在当地骄横,前后几任官员大多被其排挤陷害。

罗必元到任后,因赵汝愚的坟墓占了四周平民的山地的缘故,又为平民撑腰,对州官说:“我不过是个区区小官,罢免了有什么大不了的?”人们更加为他叫好。 淳祐年间,做赣州通判。

贾似道总领京湖,克扣剥削极为厉害。罗必元上疏,认为他侵蚀国脉、伤害民命,贾似道(因此)记恨他。

改任汀州知州,被御史丁大全调查去职,后又起复在粮料院任职。钱塘县有海鳅为祸,淹没民居,诏令方士治理此害,都人鼓扇成风。

罗必元上疏极力制止此事。皇帝召见他说:“见到你的《梅花诗》,即足以了解你的志向了。”

度宗即位,罗必元以直宝章阁兼宗学博士退休。去世,享年九十一岁。

罗必元曾经跟随危稹、包逊学习,治学最有渊源,学理非常明白,风度节气很高,至今乡里人仍然尊敬仰慕他。

8 大德者必受命文言文答案

孔子说:“舜大概是世上最孝顺的人了吧?有圣人的德行,有天子的尊贵,有四海之内的财富。

后世子孙在宗庙里祭祀他,子孙万代持续不断。所以,有大德的人,一定会得到他所应该享有的地位,必然会得到他应有的俸禄,必然会得到他应有的寿命。

所以,上天养育万物,一定要按照它的材质而厚待他。所以,能成材的可以尽心去培养它,不能成材的应该摧毁它。

《诗经》中说‘高尚优雅的君子,其美好德行名扬四方。他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该有的俸禄。

上天保佑他、任用他,不断告诫他。’所以,有大德的人,一定会承受天命。”

1 淑 在古文中什么意思

(1)淑,清湛也。——东汉·许慎《说文》

其何能淑。——《诗·大雅·桑柔》。按,清也。(他们这样,怎么会清廉呢?)

又如:淑淑(清净);淑清(明朗;纯净);淑然(清纯的样子)

(2)“淑”假借为“俶”。善良;美好

遇人之不淑矣。——《诗·王风·中谷有蓷》(遇到的人不善良啊)

淑人君子。——《诗·曹风·鳲鸠》(品性善良的好君子。)

又如:淑艾(美好;善良);淑人(心地善良之人;明清对三品官之妻的封号);淑慎(美善而敬慎);淑懿(美善;良善);淑景(美景);

(3)美丽

淑好之人,戚施之所妒也。——桓宽《盐铁论·非鞅》(善良美好的人,驼背的人的嫉妒啊。)

又如:淑貌(美丽的容貌);淑姿(优美的姿态容貌);淑尤(优美出众,美善过人);

(4)淑静

温柔文静

淑人君子

指善良贤惠、公道正直的人

本义淑是一个汉字,读音为shū,形声。从水,从叔,叔亦声。“叔”意为“捡拾豆子”。“水”与“叔”联合起来表示“在清水中捡拾豆子”。

相关组词

贤淑、私淑、淑女、淑媚 、淑然 、允淑、淑懿、淑妃、淑圣 、陶淑若淑、淑均、淑节、淑贤

例句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亦舒《圆舞》

淑女就不会爆粗话吗?太好笑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挺好!

相关成语窈窕淑女、淑性茂质、私淑弟子、韶光淑气、淑质英才、遇人不淑

扩展资料: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唐韵》殊六切,音孰。《说文》淸湛也。

又《尔雅·释诂》淑,善也。《诗·曹风》淑人君子。

又《集韵》昌六切,音俶。淑沑,水貌。

又与俶通。《仪礼·聘礼》俶献无常数。《注》古文俶作淑。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淑

2 文言文翻译司马懿与诸葛亮原文: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

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

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 诸葛亮驻扎在渭水边上,关中震动。魏明帝(曹睿)深怕晋宣王(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战,就派辛毗作军司马。

宣王和诸葛亮在渭水对阵,诸葛亮想方设法诱骗宣王,宣王果然大怒,准备派大军和诸葛亮交战。诸葛亮派间谍侦察,谍报回来说:"有一老夫,手持黄钺坚定地站在军营门口,军队没法出来。

"诸葛亮说:"这个人一定是辛毗(佐治)。"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

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

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官职名)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事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将职名)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所以坚持请求出战,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

3 王拱辰文言文阅读答案

译文供参考:王拱辰,字君贶,开封咸平人。

原名拱寿,十九岁时考取进士第一名,仁宗赐名“拱辰”。任怀州通判,直集贤院,历任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

庆历元年(1041)为翰林学士。 契丹使者刘六符曾对贾昌朝说“:一条界河有什么险要可言?乘一叶小舟就可以渡过来,将士们投下马鞭就可以填平。

或者,挖掉河堤,做十万个装满沙土的袋子放在上游,随时都可以打通道路。”仁宗将这一问题同拱辰讨论,拱辰说“:打仗总是要搞阴谋的。

对方果然能这么办,不应该告诉我们,这必然是在说大话。设置险阻保卫国家,先王就是这样干的,祖宗也是利用险要地形抵御敌人的。”

不久,契丹又派刘六符来,要求宋割让关南十县,并指责当年太宗伐燕是无理取闹,师出无名。全朝廷上下都不知该怎样对答才好。

拱辰说“:当年王师征河东,契丹既已同我们互通往来,却又袭击石岭关以支援河东反贼。太宗生气,于是回师伐契丹,怎能说没有道理?”于是写回书说:“先有石岭关的交锋,后来才有蓟门之役。”

契丹得到答复后,恢复了和好。仁宗高兴地对大臣们说“:若不是拱辰熟悉历史,还真难答复啊。”

拱辰又代理开封知府,任御史中丞。夏竦当上了枢密使,拱辰说:“夏竦主持西部边务时,没有什么建树,无功而还。

现在让他主持国家的两大最高军、政机构之一,怎样表率天下?”因而同皇帝当面争执,言辞激烈。皇帝没有想通,陡然起身,拱辰上前牵住他的衣角。

皇上最后听了他的话,夏竦离职。又说:“滕宗谅在庆州所作所为违背了法度,而仅仅降级调任虢守,恐怕以后边臣都会像他一样了。

应该施以重罚。”皇上没有听从,他就请假回家,请求降职降级。

于是皇上将滕宗谅调到岳州,命令拱辰继续负责原先的工作。拱辰拜见皇帝时,皇帝说“:你们这些参谋官,各陈己见就可以了,不要以为朝廷没有采纳你们的某一建议就是压制你们,而轻易地离职,沽名钓誉。

从今以后你们觉得应该说的,就尽量说出来,不要有所回避。” 僧绍宗以铸佛像为名欺骗老百姓,京城居民争相将金子投入炼炉中,后宫也出钱帮助他。

拱辰说“:西部连年派兵驻守,我们却将财费用于不该用的地方,这会导致军心动摇,引起民怨。”皇上就下令禁止了僧绍宗的这一活动。

苏舜钦在进奏院时宴请宾客,王益柔醉作《傲歌》,拱辰劝苏的下属鱼周询、刘元瑜举报这件事。结果苏、王被贬谪到远方,一起宴会的人都被驱逐到地方上去了。

当时执政大臣是杜衍、范仲淹,他们对传统规章制度多有改革,拱辰的朋友感到不安。舜钦、益柔都是范仲淹推荐提拔上来的,舜钦又是杜衍的女婿,因此,拱辰借这个机会搞翻了这批人,当时舆论很是瞧不起拱辰的为人。

后又以翰林学士身份代理三司使。因为推举富民郑旭不当,出任郑州知州,又先后迁任澶、瀛、并三州。

几年后归来,任学士承旨兼侍读。皇上在迩英阁存放《太玄经》和占卦用的蓍草,对拱辰说“:我常研读这些。

你也了解这些吗?”拱辰作了回答,并说:“希望陛下注意儒家的经典《六经》,再以记录历代兴衰盛亡的史书为辅助就够了,这些杂书不足以为学。” 至和三年(1056),重新任三司使。

出使契丹,与契丹主在混同江会面,一块儿饮宴钓鱼。契丹主每次钓到鱼,必定替拱辰斟酒,亲自弹奏琵琶助酒兴。

又对其丞相说:“这位是南朝的少年状元,考取翰林十五年了,因此我要特别厚待他。”回来后,御史赵扌卞认为他的行为不合礼制“:他日契丹使者如果以此为例来要求我们,我们又怎样拒绝呢?”湖南转运判官李章、潭州知州任颛贱价强买死商人的珠宝,罪行败露后被抓,拱辰将全部珠宝都贿赂给了后宫,赵扌卞也一并弹劾这件事。

改任宣徽北院使,赵扌卞说:“宣徽之职位,本来是给有功勋的人的,只有前任执政大臣和节度使才能获得此职位,拱辰怎么能污辱这一职务呢?”于是让他以端明殿学士身份知永兴军,先后主管泰、定二州、河南大名府,累官至吏部尚书。 神宗即位后,照资格拱辰应转任仆射,欧阳修以为仆射是宰相级别,不应按资排辈,只任命他为太子少保。

熙宁元年(1068),又召他回来任北院使。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讨厌他老同自己作对,趁两位宰相有事之机,赶他去管应天府。

八年(1075),入朝见皇帝,任中太一宫使。 元丰初年(1078),转任南院使,赐给他金方团带。

再次判大名,改任武安军节度使。三路长官编制老百姓的户籍建立保甲制度,天天招集百姓训导,禁令苛刻急躁,老百姓往往被逼去做盗匪。

郡县官隐瞒这些情况,不敢上报。拱辰毅然上书指责其弊端“:不仅仅老百姓的物质利益大受损害,而且耽误他们的务农时间,这是在用法律来迫使他们犯罪。

他们逐渐演化为大盗的征兆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纵然不能全部废除这些办法,也应该让那些最穷苦、承受能力最差的百姓免于受害,缓和一下形势。”

当权者指责拱辰抗拒新法,拱辰回答说:“这是老臣在尽忠报国啊。”接连上奏不停。

皇帝醒悟了,于是第五等户得以免受其害。 哲宗即位,迁任彰德节度,加封检校太师。

这年死去,终年七十四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懿恪”。

1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钱”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

盛唐时期2000—4000元。

说明如下: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现在很多人其实是毫无概念的。特别以当代白痴电视剧为极端,居然出现两个馒头一碗汤5两银子,一个少奶奶一次赌博输掉一千万两银子等等荒唐透顶的情节,显示当前中国的创作人无知和不认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而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甚至包括了金庸这样的大师似乎也对银两的货币价值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大家都该记得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看过一些古籍就可以发现,一两银子的货币价值其实相当的高。

《红楼梦》里刘姥姥看到贾府上下一餐螃蟹24两银子,感叹说小户人家可以过一年了。要知道刘姥姥家当时也算中产阶级的,有房有地还雇得起工人丫头,第一次上贾府打秋风,得了20两银子,千恩万谢的。《明史》里也提到七品知县一年的正当俸禄(基本工资吧)只是45两白银。而《射雕》时代在南宋中晚期,白银流通量还低于明清,其价值只能更高才对,这19两多一餐饭,不管是怎样难得的美味佳肴都似乎太过分了。

因为各朝代银两的货币价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现在一般推算古币值都采用一般等价物交换的方式来计算,对中国人来说千年不变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间的大米物价记录为标准,进行一个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银两的货币价值答案。

史载明朝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可以购买一般质量的大米二石,当时的一石约为944公斤,一两银子就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现在我国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间,以中间价175元计算,可以算出明朝一两银子=人民币6608元。由于《红楼梦》故事虽以清朝为原型,生活状况却以明朝为蓝本,姑且以明朝的银两价值计算,刘姥姥拿到了一万三千多元的过年费,当然很高兴了;而郭靖则付出了超出一万二千元人民币一餐饭钱,还是在张家口这样一个小地方,太夸张了吧。郭靖就算傻,但穷苦出身,不可能不知道钱的价值,黄蓉更不可能挨店家的这一宰吧。

这一两银子要是拿到唐朝就购买力而言更是高得吓人了。唐太宗贞观年间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一斗米只卖5文钱,通常一两银子折1000文铜钱(又称一贯),就可以买200斗米,10斗为一石,即是20石,唐代的一石约为59公斤,以今天一般米价175元一斤计算,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4130元的购买力。唐玄宗开元年间通货膨胀,米价涨到10文一斗,也是一两银子=2065元人民币。

最大的问题出在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的钱币制度极其混乱,而其记载也矛盾重重。宋朝是以“钱”为流通货币的,因为宋朝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商业也前所未有地发达,因此货币需求量也前所未有的庞大,而且白银的产量和进口量都不高并且当时没有类似央行这样的政府宏观调控管理机构,造成了极为混乱的情况。我们知道一般朝代1000个钱为一贯,等于一两银子,但是宋朝却不是这样的。《宋史食货志》及《续资治通鉴》均提到自真宗朝开始因白银存量偏少不足以赶上经济的发展,银价不断上涨,基本上是2000个以上的铜钱当银一两。而且宋朝“钱法”很乱,有铜钱、铁钱还有铅锡钱同时流通,各州都有权自行铸钱,还存在私人铸钱的情况,钱的大小不一、成分不宜、价值多变,“随时立制”,非常混乱。川陕地区通行铁钱,十个换一个铜钱,江南和江北流通的钱还不一样。一贯实际有多少个钱也是不确定的,有800或850个为一贯的,也有480个为一贯,还要下诏以770个为一贯,并且各州“私用则各随其俗”,完全是笔糊涂账。

根据《宋史 食货志》提到“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和《宋史 职官志》“每斗(米)折钱三十文”的记载,姑且以2000个铜钱折银一两计算,太平时期米价是1石600—300钱(靖康之乱前后到南宋初期有一两银子一石米的,不在正常计算范围)。1两基本上可以买到4—8石大米,以宋石66公斤计算,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近924—1848元;(一说宋石为96斤,就相当于1两银子672—1344元)。假定南宋银价与北宋相差不多,那么郭靖请黄蓉一餐吃掉了少则一万三多则超三万的钱,难怪小姑娘一下子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了。

如果再进一步深究就会发现宋朝“钱”比人民币还值钱,苏轼文集里提到他贬官黄州一家数十口(至少20人以上吧)一月开支只有4500钱还能有余,按上述银价计算只有2—4千元人民币(我平民百姓一家5口一月基本开支也要3千多啊),拿到今天的小地方也算勉强过日子,何况他还是官宦人家不事生产还很有体面,这样看起来上述米价应该是指京城里较高的,而不是一般地区的米价,而实际一两银子的购买力还有可能还大大超过上述数据。

清初的银两购买价值稍低于明朝,但至清朝中晚期由于大量外国银两涌入中国,据统计鸦片战争前每年世界银产量的70百分号 多都被用来购买中国出产的瓷器、丝绸、茶叶等产品了,银两的货币价值下降到不到明朝的三分之一,即一两银子=200元人民币左右。当时市面流通的货币上除中国传统的“银两”外也出现了来自西方国家的银币,被称作“银洋”。

综上所述,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1000—1800元);盛唐时期2000—4000元。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宋朝以前白银总量太少,价值过高,还没有成为流通货币(想想看,拿一张面额2000元以上的纸币去市场买东西……),只存在于朝廷赏赐与会计结算当中,比如税收、国家支付(如向金、西夏送交的岁币“银帛”多少之类),实际上明朝以前,市场流通均使用铜钱(北宋局部地区出现了纸币)。银两成为流通货币只是明清两代对外贸易活跃,外国白银大量涌入以后的事。但为何在很多人心目中一向以为银两是历来的流通货币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明清小说的盛行,均按照当时的生活情况为常识对前朝进行描写,如《水浒》、《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而这些作品中的银两价值均以明朝的银价为标准,与原有的文、贯、缗、铢等货币单位搅合在一起,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因此今人所写较多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作品如《射雕》等书中也跟着把古代流通货币统统说成“银两”。但毕竟现代人比起明清时代的人时距更远,对前朝货币制度及银两的实际购买力的认识更加不足,才会经常出现天价馒头、天价酒菜,而认真的读者或观众出于对古代经济情况的好奇应该对“银两”的价值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2大多数时候一锭银可兑换一金,即一百两足色白银可兑换一两黄金。如果银子成色不佳,就须按成色增加数量。

续资治通鉴长编 -- 卷三百六

起讫时间 起神宗元丰三年七月尽其月

卷  名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六

帝  号 宋神宗

年  号 元丰三年(庚申,1080)

全  文

秋七月癸亥,内殿承制王舜封管押医药使高丽回,以为閤门通事舍人,勾当御前忠佐军头引见司、医官等一,转资,锡金、服有差。

甲子,诏:「广武、雄武上下埽虽据地形,保无簄虞,然方今霖潦不测,河流湍怒之际,须赖谙知水势之人主领处画,则措置不谬,免朝廷忧。可速遣外都水监丞陈祐甫往相视。」

诏权发遣提点河北西路刑狱、太常博士杜常权发遣提点秦凤等路刑狱,兼提举义勇、保甲,代太常博士李深,徙深权发遣提点淮南东路刑狱。以上批「深倔彊自任,议多龃龉,於训兵法度不能晓知,而排沮同僚,必使从己。若不早图改命,到官定致譸张」故也。

乙丑,诏资政殿学士吕惠卿丁母忧,俸外特给钱五十缗。(五月二十七日云云。)

诏诸路教阅禁卒毋得过两时。以秦凤路走马承受蘇贲言有拘留数日不得休息故也。(或已见,当检。)

丙寅,诏礼院官各赎铜有差。以慈圣光献神主祔庙失报少府监排办故也。

赐米三万石,开蘇、杭州运河浅淀。

上批:「早进呈审官东、西、三班院为本系尚书省职事,只令用公牒往还,缘司农寺、髃牧司亦皆六曹职事,今乃独许三处不用近降指挥。若非朝廷特委随见令主判为废已行之令,则取此舍彼,殊失均直之道,未知所以。」先是,有旨审官、三班院於吏部皆用申状,中书以为不当申,只当用牒。後再进呈,审官、三班院,司农寺、髃牧司等皆用申状。

入内省言寄左藏库副使、勾当御药院梁从政合磨勘。诏从政系随龙,特遣西京左藏库使依旧。(密记,五日事。)

知邕州、左藏库副使、兼閤门通事舍人刘初乞借度僧牒二百收息,置公使器用,其本钱市金输内藏库。从之。(朱本只於此月九日庚午特书以广西抚都监刘初知邕州,兼本路钤辖。按:墨本此月六日丁卯,初知邕州矣。)

戊辰,诏雄武、广武上下埽役兵,方盛暑,昼夜即工,可与特支钱。赐部役官夏药。

上批:「鄜延路侦西贼欲选骑兵蹂绥德田,可速下经略司精审觇候。如得其实,令所属将副选汉蕃兵择要地设伏,伺其侵入,痛掩杀之。」

庚午,命岐王颢为明堂亚献,嘉王頵为终献。

梓州转运使、太常少卿刘忱徙利州路,夔州路转运副使、屯田员外郎董钺徙梓州路。忱条奏调发乖方,故罢归故官,而以钺代之。又以殿中丞苗时中权发遣梓州路转运副使。(条奏调发不当,据平蛮录。御集七月二十五日云:梓州转运司近奏科夫事,朝廷已见乖方,刘忱虽即罢去,程之才乃仍在职,遂下诏禁约。事在丙戌。)

都水监言澶州孙村、陈埽及大□、小□埽河决。(此据朱本。旧纪及新纪并书河决澶州孙村,明年四月乙酉乃书决小□埽。)

壬申,熙河路走马承受公事乐士宣言:「鬼章以蕃字与知河州刘昌祚云,我言勿兴土功,乃更修岷州城二,我欲往岷州理会。及闻鬼章大集兵马,未知所向。」上批:「宜令经略司具析,鬼章书既无理,且不逊,何以不奏?仍即诘其侵越生事,及募人往伺虚实,严责并边城寨日夕备之。」

权知都水监蘇液言:「奉朝旨照管固护澶州埽岸,见往相视。」上批:「上件决口虽转堤漫水,若迁延不塞,万一河道变移,亦可转为巨患,宜下外监丞司速修闭。」

癸酉,诏应在京置局编修文书官司,可概指挥催促结绝,所主官具析书成年月日以闻。中书详酌,准事繁简、人力多寡,随宜裁度。

梓州路提点刑狱盛南仲乞下江安县招诱斗篷夷,令与敢勇人程舜元等谋斩乞弟,他夷尽可除荡。诏委南仲,如获乞弟首,白身人除遥郡刺史,有官者比类增赏及赐银绢五千。斗篷夷如委向顺,意欲与官军协力,即俟大军进讨,关报韩存宝,毋得一例除荡。

甲戌,诏中书:「朕惟皇以道,帝以德,王以业,各因时制名,用配其实,何必加崇称号以自饰哉!秦、汉以来,尊天子曰皇帝,其亦至矣。朕承祖宗之休,宅士民之上,凡虚文繁礼悉已革去,而近百司髃辟,犹或时以称号见请,虽出於归美报上之忠,然非朕所以若稽先王之意。自今每遇大礼,罢礼部上尊号。」(两纪并书。) 中国古籍全录

入内东头供奉官、泸州勾当公事韩永式言:「闻利路雨水,溪江泛涨,漂流民田,物价增长,民未安居。乞下本路转运并提举司赈济。」诏提举司依条施行。韩永式不当以札子奏事,特释罪。

详定礼文所言:「卤簿所用二十八宿、五星、摄提旗,有司乃取方士之说,绘为人形,於礼无据。伏请改制,各著其象,以则天文。」从之。又言:「郊特牲曰:『献命库门之内三,戒百官也;太庙之命,戒百姓也。』说者曰:『百姓,王之亲也。』今誓百官於尚书省,誓宗室於中书省,於礼无据。伏请戒百官於朝堂,戒宗室於太庙。」从之。又言:「祭祀时刻,今参酌,秋夏即用丑时一刻,春冬即用丑时七刻。行事至明,皆十五刻,庶合旧礼,不至迫遽。」从之。(详定所依奏在三年八月二十三日,今附誓戒後。)

上批:「府界诸路将下阙禁军数万不少,朝廷虽累经招拣,终未足数。可遍降指挥,早令敷额,庶缓急调发,不误驱策。」

诏前永兴军等路察访使李承之,前知司农寺丞庄公岳四,前提举常平仓沈披、蔡朦,转运判官章楶、杨蟠,各展磨勘三年。提点刑狱李南公,转运使赵瞻展二年。前转运使张诜、楚建中各赎铜二十斤。坐保明修永兴洪口不当也。

经制熙河财用司奏:「自元丰元年次第推行至今,已及一年,具到所收息数以闻。」上批:「可速比附茶场司近例,计课入多寡,优与推赏。庶事初鼓,激当职官悉力经营,资助大费,经久不烦朝廷供亿。」遂下保明其实,仍诏转运使王钦臣驱磨以闻。

乙亥,诏:「澶州、大名府被河水渰溺阙食户,大人日给米一升,小儿半升。即流移逐熟,经过河渡,若将带随行物,其税渡钱听免收一季。」

又诏支成都府路常平米十万石,梓州路常平钱五万贯,差雇水陆运至韩存宝军前。

详定礼文所言:「看详卤簿记公卿奉引:第一开封令,乘轺车;次开封牧,乘革车,隼旗;次太常卿,乘革车,凤旗;次司徒,乘革车,瑞马旗;次御史大夫,乘革车,獬豸旗;次兵部尚书,乘革车,虎旗。以臣等考之,皆为非是。谨案周礼巾车职曰:『孤乘夏篆,卿乘夏缦,大夫乘墨车。』司常职曰:『孤、卿建旃,大夫建物。』仪礼觐礼曰:『侯氏乘墨车,载龙旗。』则令五品秩比大夫,当乘墨车而建物;牧比诸侯,当乘墨车而建旗;太常卿,古春官卿,当乘夏缦而建旃;司徒,今三公,当乘夏篆而建旃;御史大夫,三品,秩比卿;兵部尚书,古夏官卿,皆当乘夏缦而建旃。伏请公卿以下奉引:先开封令奉引,乘墨车建物;次开封牧奉引,乘墨车建旗;次太常卿奉引,乘夏缦建旃;次司徒奉引,乘夏篆建旃,次御史大夫奉引,乘夏缦建旃;次兵部尚书奉引,乘夏缦建旃。所以参备周礼九旗之制。」

贴黄称:「礼经不著三公所乘车、所建旗,又偏驾不入王门,诸侯朝乘墨车。今约孤乘夏篆建旃之文,定司徒之制。」从之,仍令疾速讲求车旃物制度以闻。(三年七月十四日乙亥依奏。)

又言:「谨按周礼戎右职曰:『会同,充革车。』仪礼曰:『贰车毕乘。』礼记曰:『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盖古之人君,後车馀路,不敢旷空,必使人乘之,所以别旷左之嫌也。诗曰『命彼後车,谓之载之』是也。自秦兼九国车服,西汉因之,大驾属车八十一乘。故东汉志曰:『属车八十一乘,尚书、御史所载。』又扬雄曰:『鸱夷国器,托於属车。』张衡曰:『属车之簉,载猃猲獢,匪惟玩妤,乃有秘书。』则是汉之属车,非独载人,又以载物,亦仪礼所谓『毕乘』之义也。本朝卤簿,属车十二乘,在法驾之後,空而不乘,实近旷左之嫌,皆不合礼制。伏请车属十二乘,以尚书、御史乘之,或以载乘舆服御,已具奏闻讫。」(礼文无月日,今附此,其从违当考。)

丁丑,上批:「河北水灾,阙食之民可寄招内外见阙诸军,宜就选委官速施行。」

诏自今郊庙罢设黄道褥。(新、旧纪并著此,盖因实录也。元年十一月三日已有诏,今两存之。)

诏河北提刑司劾河决当职官以闻。

详定礼文所言:「明堂仪注,设御位於中阶下之东南,西向。臣等谨案,古者人君临祭,立於阼。其临祭就位於阼阶下,大夫士礼也。自曹魏以来,有司失之。伏请设皇帝版位於阼阶之上,西向。太庙、景灵宫亦如之。」从之。

戊寅,诏经制泸州蛮贼韩存宝所将泾原路弓箭手可月给其家,十将以下至长行钱一千,副兵马使以上二千,都虞候以上三千。以知熙州苗授同经制熙河边防财用。

荆湖南路转运副使朱初平为琼管体量安抚,权提举广南西路常平等事刘谊同体量安抚。(八月辛卯,丰稷有言,或移入此。)

诏应归明人官给田而作料次催科者,荒地免二十料,熟地半之。

御史中丞李定言:「朝廷凡有差除,法禁传泄,苟有不当,御史无得而言。乞委封驳司即日关报。」

大理寺言:「自今取勘官吏,止缘公事稽失,杖以下,吏人乞断罪如法,命官案後收理。即官司不以时讞,虽遇赦勿原。」并从之。

己卯,同管勾经制熙河路边防财用、秘书丞胡宗哲兼管勾新置监牧及给散蕃部马种事。从都大经制熙河路边防财用司所奏也。(密记有此。王君万卒於五月,胡宗哲或是代君万也。)

壬午,上批:「知秦州罗拯自春以来,频在病假,形体餷瘠,精力耗昏,边务浩繁,虑难倚办,可下转运司体量以闻。」拯寻卒於秦州。(拯卒在八月一日,今并书。)

诏赐修闭大小□埽役兵特支钱有差。

又诏修上下惬山口役夫计所役日免来年春夫外,更减五分。

癸未,上批:「诸将奏到所见,可并送承旨司,如见行敕文未该载,理有可取者,其著为令。」

权发遣盐铁判官、太常博士、直龙图阁韩宗彦为右正言、宝文阁待制、知瀛州。

是夜,彗出西北太微垣郎位南,在轸。(新、旧纪并书彗出太微垣。天文志云:占者以为主京城有兵变。於是修京城、置楼橹,保户养马者促其期限,督训保甲,除军器以备之。史官所书备变事,或在前矣,今不取。)

甲申,御史王祖道言:「前知湖州陈侗昨慈圣光献太后遗诰後,侗赴任至蘇州,即令女伎佐酒,於本路自首。侗之学术纰缪,行检鄙恶,觽所共闻。使之出守方州,已不足率厉民俗,况遗诰所至未久,闾巷小民莫不痛心,而侗安於为之。臣窃谓侗於法虽许首免,而臣子之义何以处此!望特案治。」诏提点两浙路刑狱孙昌龄体量。昌龄言,侗实令女伎佐酒。以遗诰释服无作乐之禁,故不加罪。

丙戌,诏以星变,自今月戊子避正殿,减常膳,中外臣僚并许直言朝政阙失。(两纪并书诏语。)

时术者谓当有兵变,上命宦者察卫士饮食。御史中丞李定亟入言:「一饭不足以示恩,适动小人之心耳。」遂罢之。复有议罢明堂者,上以访定,定曰:「三岁一郊祀、明堂,祖宗以来未之有改,不知谁为此言,愿得劾其缪妄。」上曰:「听卿言足矣。」(此诏求直言,不知复有何人应诏直言,当考。刘挚作王拱辰行状云云,亦常谈耳,今不取。)

知制诰王安礼言:「和气致祥,乖气致沴。意者执政大臣是非好恶不遵诸道,乘权射利者,不察主上惠养元元之意,用力殚於沟瘠,取利究於园夫,殆有以召星变。臣愿陛下省不急之改作,纾弗胜之工力。至於祈禳小数,贬损旧意,恐非应天以实者。」上览疏嘉叹。他日进对,上曰:「王珪欲使卿条具所以。朕尝谓左右大臣,宣导下情以达於上,不应沮格人言,以壅障人主。今以一指蔽目,虽泰、华在前,不之见也。近习之蔽,其君何以异此!朕今信卿,卿亦当自信,第言之毋惮。」

上批:「东南诸路团结诸军,初未尝遣使按阅,可差西京左藏库使、勾当军头司李诜,内侍押班石得一,依张山甫按阅京西诸将条列施行。」

诏梓州路转运司应供军之物,并从官给,或和买,毋辄配率支移、折变五,违者以新被制书论。上以本路奏科夫事,乖方扰民,刘忱虽已罢去,程之才犹在职,故条约之。委提点刑狱司觉察,仍促苗时中朝辞,令上殿讫,当日出门。(旧纪书诏梓州路供军之物并官给,毋赋民。)

诏:「闻乞弟自归巢穴,修置战具,多结夷人,或虑非时冲突省地。王光祖以移军近裏,委韩存宝候阁道通行军马,择近日起发。至泸州,天气尚热,即分屯近郡,审度进讨。」 中国古籍全录

诏赐狭河役兵钱有差。

详定礼文所言:「古礼无迎神,其於祭初祭末皆不拜六。谨案少牢馈食礼:『主人朝服,即位於阼阶东西面。』郑氏曰:『为将祭也。』即不言拜。及祝告礼成,主人出立於阼阶上西面,亦不言拜。虽为神象,其始迎之而入也,主人及宾皆辟位而已。出亦如之。惟宾客之事,则有拜辱拜送,盖宾主相敌,可为礼也。特牲馈食礼:『祝迎尸於门外。』郑氏以为『就其次而请不拜,不敢与尊者为礼。』玉藻曰:『士於大夫,不敢拜迎。』释者亦曰:『礼不敌。』近代事神,拜而迎送,是祭祀与接宾一也,殊非礼意。所有仪注:皇帝至版位,西向立,再拜,乐舞九成,讫,又再拜,及送神乐一成,止,皇帝再拜。伏请不行。应在位官准此。」从之。

又言:「胙俎与神俎,骨体各异,设之亦不同。今仪注皆不合礼。伏请用上特左胖为胙俎。左臂一骨,长胁二骨,短胁二骨,加於俎,当神俎入设之。时以胙俎置於阶间,俟皇帝饮福,奠爵则太祝奉俎进,减神坐前正脊二骨,横脊二骨,合置於俎以进。其有司摄事进胙,太牢用牛左肩、臂、臑折九箇,少牢用羊左肩、臂、臑折七箇,太尉展视以授使者,再拜稽首送。今南郊式所进胙不与礼合,伏请改正。」从之。(元丰三年七月二十五日,依奏。)

又言:「亲祠赐胙,自宰臣等而下之,至祀官,虽有多少之差,而无贵贱之别。伏请依礼分定。」从之。(元丰四年十一月一日依奏,今附三年七月二十五日论胙俎後。)

又言:「案王制:『祭宗庙之牛角握。』周礼小司徒:『凡小祭祀,奉牛牲。』又古者诸侯五庙,礿、祠、烝、尝,每庙一太牢,天子之大夫亦用太牢,故曰『大夫以索牛』。谓之索者,求得而用之,但不在涤而已。诸侯之大夫,祔祭用太牢,吉祭则少牢;天子之祭,无不用牛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