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道的中式香道
中式香道是对应日式香道(日本香道)而言的。日本香道源于中国唐代,而中式香道成型于汉朝, 这一时期香文化繁盛的标志是文人多以美好的香气作为写作的素材,如:西汉气势壮美的大赋常写到香草香木。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就以华美的辞藻描绘出遍地奇芳、令人神往的众香世界,如《子虚赋》言“云梦泽”之胜景:“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东则有蕙圃衡兰,芷若射干,芎藭菖蒲,江离蘼芜……其北则有阴林巨树,楩楠豫章,桂椒木兰…… 汉武帝与香的故事也是魏晋之后文学作品的常用题材——武帝对宠妃李夫人早亡深为悲恸,以皇后之礼葬之,命人绘其像挂于甘泉宫。白居易的乐府诗《李夫人》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夫人病时不肯别,死后留得生前恩。”、“丹青画出竟何益,不言不笑愁杀人。又令方士合灵药,玉釜煎炼金炉焚。九华帐中夜悄悄,反魂香降夫人魂。夫人之魂在何许?香烟引到焚香处。”
而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代的博山炉 以及古人就已经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于是产生了多种香料配伍的观念,开始转为使用多种香料和合而成的香品。从西汉初期的“四穴熏香炉”可以看出,和香在那时就已是呼之欲出了。中式香道传承至清末宣德年间,又有宣德炉这一知名香具产出,而后随着鸦片战争和国力衰败日益凋零。有一些香学大家流落至香港和台湾略有留存。改革开放后中式香道开始日渐兴盛,参与者渐渐多了起来,中式香道一直是香学大师石 德义先生以及中香堂创始人许庭赫先生所推崇的,两位大师从古籍中恢复了汉、唐时的服装、器具以及仪式等。
记载早期佛陀活动行迹的四部《阿含经》经文里,我们可以看到:从佛陀往世时期开始,佛教僧团中就有使用香料的传统。在佛教的仪轨与佛教徒的修行生活中,不论是各种对诸佛菩萨的供养,或说法譬喻中,许多香料的名称时常被提起。几乎从佛教传入中国社会之初,佛教烧香的行为也随之传入,只是有进行规则的烧香制度形成较晚。
从现存的佛教经典与中国史书记载来看,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就开始建立佛寺、举办斋会等活动,也开始将佛教中使用香料的习惯及对香认知与比喻传入中国社会。
在中国佛教的仪式里,“形香”具有特定的意义。“行”有施授、给予的意思。香是佛信心之使,因此佛教修行者经常烧香来供养、奉请诸佛;在佛教的斋会仪轨中烧香时,僧众会手持点燃的香与香炉,和主斋者一起巡视坛场,或是在寺院附近的街道巷弄中巡回一趟,使香气布满空气中;在寺院生活里,每天早晚也要在山门、僧堂等处烧香,或是在法会场合众人集体念佛并排队依序行走,这些活动也称为行香。
初期僧人烧香的行为或目的可能较简单,而且没有固定的进行方式,直到释道安制定行香仪轨之后,形香的制度才确定下来。
中国最早记载有烧香行为的例子,记载《高僧传》里。据说,三国时期来到中国南方的康僧会为了求佛舍利而准备一间清净的房间,她独自一人在房间里面专心的烧香礼佛,经过七天以后,佛舍利果然奇妙的凭空出现在香案上的铜瓶里。
在佛经的故事中,烧香供养所产生的香气与烟气,都可以表达供养者的信心与意念而成为佛之使者,所以在供养时可以烧香遍请十方诸佛菩萨,也因此将香称为“信香”。另外,在禅宗丛林之中,禅寺住持第一次开堂说法时,要烧香供养传法的师尊,作为领受法教的信物,此时的礼仪也称为“信香”。
从明末至清、民国时期,中国北方京津地区香火最为旺盛的的宗教场所,应该就是以供奉天仙圣母碧霞元君为主的妙峰山娘娘庙了。因其山顶的娘娘庙(碧霞元君祠)内有一高大的岩石独立,在阳光的映照下熠熠闪光,所以人们称为“金顶妙峰山”。清康熙皇帝也赐封“金顶妙峰山”。现此石上书写有“金顶妙峰山”五个大字,石旁有一巨大“金顶松”挺立。妙峰山的娘娘庙始建于元代,兴盛于明清两代。其庙会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是京城最盛的庙会。届时,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北至东北三省,西至山西、陕西,南到广东、广西,全国各地以及日本、东南亚各国的香客信徒们,纷纷前来“朝顶进香”。各路的香会、花会、茶会等民间组织,更是蜂拥而至,各显其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在京城西北八十余里,山路四十余里,共一百三十余里。地属昌平。每届四月,自初一日开庙半月,香火极盛。---庙在万山中,孤峰矗立,盘旋而上,誓如绕螺,前可践后者之顶,后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奇观哉!”而当年去往妙峰山进香的古香道有多条,最著名、最有影响的,应该是起点位于北安河的这条中北道。在《燕京岁时记》一书中,这样写道:“进香之路日辟日多。---近日之最称繁盛者,莫如北安合(河)。人烟辐辏,车马喧闇,夜间灯火之繁,灿若列宿。以各路之人计之,共约有数十万。以金钱计之,亦约有数十万。香火之盛,实可假于天下矣”。
1925年著名民俗学者顾颉刚先生以妙峰山及其古香道为基地,开创了中国近代民俗学研究野外调查的先河,是中国近代民俗学野外调查研究的发祥地,因此这条古香道一直为中国民俗学界所关注,并不断有民俗学者考证和研究,留下了许多研究这条古香道的学术专著。其中著名的有奉宽的《妙峰山琐记》、顾颉刚的《妙峰山香会调查报告》,金勋的《妙峰山志》以及近年常华的《妙峰香道考察记》等等,这些都为今人研究妙峰山及其古香道的民俗活动留下了宝贵财富。
今天,香,茶道,花道纯净优雅的生活艺术,他们看的人有一种刺痛灵魂的陌生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神圣和庄严文化遗产在中国早已不复存在。现代很少有香道的培训班,都是朋友间相传
香品等进行因研讯的人的知识和意识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参与者被要求确定不同类型的香通过检测的气味,优雅的内心状态和生活模式的目标,但要达到一个繁忙的沉默。很多人都听过的香,我们认为它是一个宗教用香,其实,它只是在小范围内的学香。
香道书籍太冷门不易寻找,如果你说香道书籍,我敢说 古籍阁 第二没有哪个敢说第一, 其收藏电子版香道书籍,不仅有中国古代香道还有海外香道古籍,应该说是我目前所见的最全最丰富的香道书籍,
《中国香学》中国香学一定要看,虽然书比较厚,但是也是香道的一本百科全书;
《香道师》 ,这本书在市面上是买不到的,但它里面的内容是特别全面的,我也只是看过一次,但是没有找到这本书;
《香事与生活》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会讲到有关香的一些历史故事,还有与茶的一个关联;
本文2023-08-04 00:09: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