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有哪些
中医古籍太多了,海内外保留下来的中医古籍数不胜数,
以下罕见的中医古籍均出自此处图中,自己注意看一下图中右上角
中医古籍目录:
《医方考 巻之1-6 呉昆 著 寺町通円福寺町(京都) 》
《一夕医话 巻上,中,下 革溪 记 [出版地不明》
《丛桂亭医事小言日 南阳先生口授》
《东医宝鉴朝 许浚》
《东垣十书明嘉靖八年(1529年)刻本》
《伤寒论注来苏集和刻本》
《伤寒论疏义和刻本》
《伤寒论辑义日 丹波元简撰》
《保婴全书明刻本》
《先哲医话 巻上,下 浅田惟常 著 ; 松山挺 校 东京府 松山良祯, 明治》
《内科秘录日 元治刻本》
《内科秘录日 本间救著 彩色插图版》
《医书六种清 乾隆刻本 半松斋藏版》
《医事说约 香川秀菴 撰 ; 暘谷 阅 本石町(江戸) 万笈堂, (之一) 》
《医便 巻1-5 [王三才] [辑] ; 张受孔,姚学颜 重订》
《医典襍钞 写, [书写年不明]》
《医医谈 大矢贞吉 著 [出版地不明] 》
《医学正传 巻之1-8 虞抟 编集 [出版地不明] 》
《医学统旨玉夏斋藏板》
《医学読书记 巻上,中,下 尤怡 著 [出版地不明] 松风阁, 嘉庆 》
《医家千字文注 惟宗时俊 撰 本町(名古屋) 东壁堂, [出版年不明]》
《医方口诀集 上,中,下 土佐道寿 编集 ; 中山三柳 》
《医方启蒙 巻1-2 香城老人 编述 [出版地不明] 医卜堂 明治 》
《医方大成论 孙[允贤] [撰] [江戸] 须原茂兵卫, 贞享5[1688]》
《医方大成论和语钞 巻之1-8 》
《医方大成论钞 巻1-5 意安宗恂 解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寛永 》
《医方考縄愆 巻之7 呉昆 述 ; 北山友松 縄愆 京极通円福寺前町(京都) 》
《医方考绳愆(明)吴昆撰 (日本)友松子绳愆版本》
《医方集解 巻上,中,下 汪昂 著辑 》
《医案类语 巻1-2 淇园 訳定 ; 吉冈元亮,中川僖,厚木有则 纂辑》
《医眼方 顾公 著 东都(江戸) 万笈堂英平吉》
《医范 吉益南涯 著 ; 大江広彦 校正 纪伊 稽古馆》
《医范提纲 巻之1-3 宇田川榛斎 訳述 ; 诹访俊 笔记》
《医籍考日 天宝二年写本》
《医者谈义 巻1-5 粪得斎 [著] 金沢安江町(加州) 》
《医蔵书目 殷仲春 甫辑 写, [书写年不明]》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和刻本》
《医门法律和刻本》
《医雑録 写, [书写年不明]》
《千金方明刻本》
《千金方衍义清 嘉庆刻本》
《丛桂亭医事小言 巻之1-6 原南阳 口授 下町本町(水戸) 须原屋安次郎 0004》
《古方药品考和刻本》
《名医类案日 寛文元年刻本》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呉医汇讲 巻1-11 唐大烈 纂辑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嘉庆元》
《和兰药镜日 宇田川榛斋著》
《和兰医方纂要 巻之1-4,附録 江马元弘 訳 大垣(浓州) 》
《和语本草纲目和刻本》
《外台秘要唐 王焘著》
《大和本草日 宽永刻本》
《奇效医述》
《女科证治准绳》
《妇人良方和刻本》
《小青囊德聚堂藏版》
《巢氏诸病源候论和刻本》
《广义本草大成和刻本》
《弁医断 上,下 堀江道元 著 心斎桥通安土町(大坂) 》
《张氏医通纂要 [首巻],巻之1-4 张ロ玉 著 》
《御纂医宗金鉴清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刻本》
《新编集成牛医方 赵浚,金士衡 [等撰] 》
《新编俗解八十一难经图要和 刻本》
《普救类方日 亨保乙酉年官刻本》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撰,乾隆33年藜照楼版,早稻田藏》
《景岳幼科良方明·张景岳撰,书肆植村氏梓行版》
《本朝医家古籍考 壶山逸人 著 东都(江戸) 中邨雪山(写), [书写年不明]911》
《东医宝鉴 目録,内景,外形,雑病,汤液,针灸篇 许浚 撰 [出版地不明] 0002》
《格致余论疏抄和刻本》
《汉土医方沿革论 冈田昌春 [著] 白峯(写), 明治29》
《疡科秘录日 本间玄调撰》
《病家示训 洛下隠士 [著]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正徳3[1713]》
《病家须知日 择善屋藏版》
《眼科新书和刻本》
《种痘亀鉴 久我克明 述 东京府 岛村屋利助, 明治》
《类经明张景岳日本版早稻田大学藏0004》
《类经(日文注释版)》
《素问识日 天宝八年(1837年)刊本》
《経络歌诀 汪昂 编辑 ; 汪端 较》
《编注医学入门 巻之首,1-7 李梃 编注 金ショウ 同青堂》
《编注医学入门 巻之首,1-8,生理解剖図说 李梃 编著》
《脉经日文注释版》
《葛氏方 巻上,中,下 写, [书写年不明]》
《薛氏医案明 薛己等撰 吴琯辑》
《行馀医言日 香川修德著》
《订正东医宝鉴和刻本》
《质问本草和刻本》
《赤水玄珠日文注释版》
《辩证录(宽政6年日本刻本)》
《达生录明·褚胤昌(字百斯)著》
《远西医方名物考日 宇田川榕校补》
《远西方药日文版》
《遵生八笺明 高濂撰 弦雪居重订本》
《金匮玉函经清 道光 经义斋藏板》
《金匮要略国字解和刻本》
《金匮要略正义汉张仲景原著手写本》
《金匮要略心典 遂初堂》
《金鶏医谈 畑秀竜 著 ; [畑]毛义 校 日本桥通(江戸) 》
《集验良方清 乾隆刻本 喻义堂藏版》
《青州先生医谈 [华冈青洲] [述] 江口良斎(写), 天保13》
《风寒热病方经篇日 宇津木撰》
《养寿院医则 山脇尚徳 著 ; [山脇]侃 校 京都 林芳兵卫, 天保》
《黄帝内经素问日藏版》
《黄钟录日 尾张山碕克辑》
《新刊仁斎直指附遗01》
正保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系列
医说 著者张杲(宋)朝鲜刊本
医门法律6卷清喻昌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清乾隆30年(1765)黎川陈守诚刊本
医林指月十一种十九卷清王琦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清乾隆32年(1767)宝笏楼刊本
医方集略乙 编者郭鉴(明) 朝鲜刊本
新刻针医参补马経大全 著者马师问(明)江戸刊本
新刊医家必用 著者孙応奎(明)朝鲜刊本
新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26卷小儿附遗方论5卷方论医脉真经2卷伤寒类书活人总括7卷宋杨士瀛撰明朱崇正补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嘉靖29年(1550)朱崇正刊本
新刊刘河间伤寒直格3卷后集1卷续集1卷别集1卷金刘完素撰元刘洪撰元马宗素撰金张从正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天顺7年(1463)建安熊氏种德堂刊本
万氏家钞济世良方7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汤液本草2卷
四部丛刊·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论集成 巻之1-4、6-10 山田正珍著
伤寒集注
伤寒明理论4卷金成无己撰明巴应奎校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查氏书林刊本
伤寒论译解卷
伤寒论
明清医药精华读本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名医名方录
名医经典医案
疗治茶谈 初、後3-4 勧学治体、5-6 続编 続编附録 津田玄仙述
立斋外科发挥8卷
近世汉方医学书集成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
古今医统大全100卷明徐春甫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万历间古吴陈长卿刊本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
病因精义 巻之1-10 小森桃坞讲述
扁鹊心书扁鹊心书神方
本草纲目卷1-17,19-52,濒湖脉学1卷奇经八脉考1卷脉诀考证1卷
本草纲目卷1-15,17-33,35-44,47-49,51,52序目1卷
本草纲目(合肥张绍棠本)
本草纲目新校注本第三版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医学解难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系列
中医临床捷径丛书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全10册)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仲景全书
中医海外古籍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147 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中医典籍大全
中华医书集成(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医学大成全50册
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清晰pdg)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中国古典医学大全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160册
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高清十一卷完全版)
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中药类书籍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高清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珍本医籍丛刊
针灸治疗常见病证图解(全6册)
上至炎黄,下至明清,中国古代优秀的经典古籍着实数不胜数,在浩瀚古籍烟海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古书,下面这份书单囊括了诗词散文、诸子百家、明清小说,历史人文,值得借鉴。
《诗经》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它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许多凄美的故事仍然为后人所传唱,并成为了人们文学创作的源泉,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对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也有着重要作用。
《周易》
《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周易》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可以媲美西方国家《圣经》。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仍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语句。
《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其史实丰富,文采斐然,享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史记》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包含,比如它很早就提出的经济学观点领先了西方国家百余年,其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名句在今天仍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它也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所以,有的学者把《史记》视为“全史”是很有道理的。
《孙子兵法》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觉察无际的军事哲理思想、博大精深的古典军事理论体系、辞如珠玉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雄杰对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为“兵圣” 。
他的著作《孙子兵法》的历史意义早已跨越时空,超出国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荣膺“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雅誉。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由于现世只流传下来的曹雪芹原著只有前80回,因而在现市面上流传的120回体的《红楼梦》的后40回乃是后人所续,故所交代的结局与原著的前80回所隐射的结局大相径庭,人物的性格描写以及思想行为都有所偏差,不可一概而论,因而后40回的故事并不能代表红楼梦的原著。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书中描述了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至今为人所传颂。
《聊斋志异》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郭沫若曾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古代散文选集,成书于清代,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沿波讨源,因枝求叶。
《古文观止》几乎收存了我国古代文章的各种样式和各类内容,《古文观止》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代散文大观,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散文发展历程,是一部不得不读的文学著作。
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图书。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善本概念最早出现在宋朝时期,是指版刻书籍的精品。善是好的意思,善本的原始内涵指那些版刻古籍中校刊好、装帧好、时代久、流传少、具有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书籍。版刻书籍是用木版雕刻文字印刷而成的书籍,唐朝以前没有印刷技术,文字都是用刀或笔刻、写在竹木简、缣帛、纸和羊皮上的。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书籍发行量大增。当时的印书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官刻是由朝廷经办的,质量好。民间书坊刊刻的书籍质量参差不齐,装帧、脱字、讹字、纸张、字迹等方面都存在种种问题,于是就有了对善本书的讲究。
不同版本的书籍收录的文献有多有少、校勘精审程度也不相同,于是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普通本之别。同时,书籍的版本出现有早晚、珍稀程度也不相同,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这使得善本的内涵更加扩展。后代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进行总结归纳,最终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1795)。
三性
1:历史文物性。
所谓历史文物性,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古书版印、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
二是指古书可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
2:学术资料性。
所谓学术资料性,除了指经过精校细勘,文字上讹误较少和经过前代学人精注精疏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以外,还应包括古书中那些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或在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某一人物、某一事件的资料方面,有比较集中、比较完善、比较少见的稿本、写本、抄本、印本。
3:艺术代表性。
所谓艺术代表性,主要指那些能反映我国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是在装帧上能反映我国古代书籍各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是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我国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的古书。
九条
1: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包括残本与散叶〕
2:明代刻、抄写的图书。〔包括具有特殊价值的残本与散叶〕 但版印模糊,流传较多者不收。
3: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
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
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6:辛亥革命以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
7: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 8: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
9:印谱明代的全收,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的收,一般不收。
下面是台湾王鹏凯先生对"读书宜求善本"的论述,作个参考吧
读书宜求善本
言及读书宜求善本,在版本学上总会提到几个例子,今姑且引述两例以说明读书宜求善本的重要性。一是宋代姚佑在当杭州教授堂试诸生时,竟然依据错误百出的麻沙本出题,以致出错考题的事,所幸姚佑勇於认错,反成美谈一件:
三舍法行时,有教官出《易》义题云:「乾为金,坤又为金,何也?」诸生乃怀监本《易》至帘前请云:「题有疑,请问。」教官作色曰:「经义岂当上请?」诸生曰:「若公试,固不敢。今乃私试,恐无害。」教官乃为讲解大概。诸生徐出监本,复请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监本,则坤为釜也。」教授皇恐,乃谢曰:「某当罚。」即输罚,改题而止。然其后亦至通显。[1]
另一则是明初名医戴元礼看到同行叮咛病人煎药时要放入锡一块,甚感讶异,经询问后才知是同行根据的医书版本误谬,错将「饧」字刻成「锡」,所幸并未酿成人命大祸之例:
金华戴元礼,国初名医,尝被召至南京,见一医家迎求盈户,酬应不间。元礼意必深於术者,注目焉。按方发剂,皆无他异,退而怪之,日往观焉。偶一人求药者既去,追而告之曰:「临煎时下锡一块。」麾之去。元礼始大异之,念无以锡入煎剂法,特叩之。答曰:「是古方尔。」元礼求得其书,乃「饧」字耳。元礼急为正之。呜呼!不辨「饧」「锡」而医者,世胡可以弗谨哉![2]
正因为古代书籍在流传的过程中,会因为抄录、翻刻而产生错误、脱漏等种种问题,进而影响到治学成果。因此前贤在治学上,都相当注重书籍的版本问题,也都不断地对后学耳提面命,再三强调,如张之洞向来就主张「读书宜求善本」[3],他首先对「善本」做了说明:
善本非纸白板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通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付刊,不讹不缺之本也。此有一简易之法,初学购书,但看序是本朝重校刻而密行细字,写刻精工者,即佳。善本之义有三:一足本。二精本(一精校,一精注)。三旧本(一究刻,一旧抄)。[4]
并提到据善本而校书对读书的助益:
读书先宜校书,校者以善本与俗本对勘,正其伪脱也,异同之间常得妙悟。且校过一次,繁难处亦易记得。但校后宜读,若校而不读便成笑柄。[5]
另外他在清末时为学子指示治学途径所著的《书目答问》中,也指出善本的重要: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6]
此外,屈万里先生也撰文教导学子,说明读古书为什麼要讲究版本,并指出讲求版本学的三点作用:「欲辨图书真伪不能不讲究板本」、「欲知图书有无残阙不能不讲究板本」、「欲免受错字的欺骗不能不讲究板本」[7]。
前贤不仅对「无缺残无删削」、「精校精注」、「旧刻旧抄」善本书的学术价值或资料价值都给予高度的肯定,不少人甚至还投注相当的精力心血,去从事古籍的校雠工作,以期能成就自我、嘉惠士林。这样的工作尤其以清人为最,因此清代被誉为「校雠学的鼎盛时期」[8],大量的古籍经过这些学者的整理之后,嘉惠了后世无数的学子,让人省却了多少探索的工夫,少走了多少的冤枉路。时至今日,虽然学风改变,较少有学者愿意从事无益於升等的古籍点校工作,所幸仍有一些书局继续进行这项工作,让我们仍不断地有经过点校的善本可以利用。但也因为习惯了阅读这些精校精注的善本,反倒逐渐忽略了并非每本古籍都有前人的校雠,甚至以为书坊出版的古籍都没有版本上的问题。笔者以前在研读《阅微草堂笔记》时,主要还是要依据取得容易坊间流传的本子[9],虽然卢锦堂的大作已指出坊间流传的本子有内容阙漏的问题[10],但是清刻诸本因图书馆的使用限制,只能借阅无法影印,一直要到大陆各书局所出版的《阅微草堂笔记》流入台湾,才解决坊间流传本因阙漏造成使用上不便的问题。
指的是足本,无阙卷、无删削;精本,精校精注;旧本,旧刻旧抄,明代及明以前。
后清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中提出“善本三义”。
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实际上,真正的善本仍应主要着眼于书的内容,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
目录(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
《秘授古脉法抄本》
中医-急救仙方
中医三补 养生
中医与汉方医腹诊
中医专家谈糖尿病饮食调养(高清版)
中医主治医师考试资料
中医之钥
中医五字经
中医人沙龙民间中医绝学专号
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娄绍
中医体表疗法妙治百病(王启才)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
中医体质学2008
中医入门
中医入门·秦伯未
中医入门一学就通-林政宏
中医入门必读歌诀
中医入门歌诀
中医入门谈
中医入门(高清版)
中医六方治百病(张子明)
中医典籍PDF电子书《经穴秘密》
中医内科学笔记图解
中医减肥秘传
中医十大名方+归脾汤
中医十大名方--小青龙汤-谭庆刚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谭宗艾等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逍遥散-温平康主编
中医十大名方-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六味地黄丸
中医十大名方-小柴胡汤
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
中医十大名方
中医十大名方_五苓散
中医十大名方妙用:血府逐瘀汤
中医升降学(寇华胜)
中医单方应用大全(黄国健)
中医原来这么有趣—胡献国编着
中医古籍医论荟萃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128遵生八笺校注-[明]高濂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35名医别录(辑校本)-[梁]陶弘景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黄帝内经素问校注(郭霭春主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89随息居饮食谱清王士雄扫描版()
中医古籍珍本提要(余瀛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一见能医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丁甘仁先生家传珍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临症经应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儒医心镜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医通祖方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吴氏医方汇编1-5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孕育玄机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医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惊搐门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幼科折衷秘传真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济世珍宝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温病辩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王应震要诀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考证病源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脉理集要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薛氏济阴万金书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诊验医方歌括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诚求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资生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01脉学类编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1原幼心法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18贯唯集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20慎五堂治验录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中医临床思辨录(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一)—医家明镜(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结合探讨脏象(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中西医证病对照问答(高清版)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二)—肾病诊疗(高清版)
中医名言大辞典
中医名言录(邓铁涛)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
中医四大基础讲稿合订本
中医四大方证治要气血痰郁(刘山雁编著)
中医四大经典学习指导
中医四部经典之温病条辨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7版
中医基础理论名言名句诵读
中医基础理论图表解
中医基础理论的哲学思考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孙广仁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版)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版)
中医基础知识
中医外感热病学史(曹东义)
中医外治法简编(理论骈文)
中医外治法集要
中医外用药治腰痛
中医外科学
中医大词典-PDF电子书下载-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大词典-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太美《字里藏医》徐文兵
中医奇异治法
中医奇方妙治真传(张俊庭)
中医如何辨证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学习交流(第二讲小林谈阴阳)
中医学和藏医学基础理论特征的比较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稿(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高清版)
中医学基础(上、下册)
中医学概论--陈文慧2008(2)
中医学派
中医学熟读精选(2)
中医学谚语一百条
中医学辨证概要(精华版)(1)
中医学问答·上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下册_杨医亚等_
中医学问答(上册)
中医学问答(下册)
中医学(第7版)
中医实践经验录(魏长春)
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余奉仙医方经验汇编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好东西)
中医微创入路解剖彩色图谱
中医手心疗法大全
中医执业医师全科精华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历年考点解析(上下)
中医护理学—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护理学—第三章经络
中医护理学—第五章诊法
中医教你:如何调理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
中医教程新编
中医敲打术经络拳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文献学马继兴
中医方法全书
中医时间医学(繁)
中医望眼辨证图解(0303;郑德良;彩色)
中医望眼辩证图解(郑德良)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彩图版
中医望诊彩色图谱(0809;本书编委会;彩色)
中医望诊测 健康
中医望诊相法--仿佛居士(1)
中医望诊相法-1991年版清晰版
中医望诊识病图谱(0606;陈家旭;彩色)
中医术语-证治要览
中医止咳糖浆功效各异
中医正骨学(岑泽波)
中医气机圆运动机理本源探讨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
中医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丛书—高血压病的中医预防保健(高清
中医治未病解读王琦扫描版
中医治法精华(邢玉瑞)
中医治疗学
中医治疗法则概论
中医流派
中医湿病证治学
中医熏洗疗法大全高树中冯学功
中医熟读背诵精选
中医理论辩(瞿岳云)
中医生理入门
中医病因病机学
中医病机论
中医病理(赖畴)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中医症治精华录
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中医眼科学
中医神志病学
中医筋伤学(韦贵康)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五脏病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儿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内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外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妇科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学基础
中医精华丛书-中医诊断学
中医精华丛书-中药学
中医精髓图解汤泰元1997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标幽赋(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温病条辨-04下焦篇78秋燥(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八十一难经(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01(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2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1(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35(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0(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2(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4(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8(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4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59(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6(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6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灵枢73(繁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3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7(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4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黄帝内经素问58(简体)
中医经典大字拼音诵读本合并版
中医经典必背(高清)
中医经典必背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内经_全156页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金匮要略
中医经典钢笔字帖_内经
中医经穴秘密(中医典籍电子丛书)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中医脉法解
中医脐疗大全
中医脐疗大全·高树中
中医脾胃论白话解
中医自学百日通1
中医舌像与胃镜像对照图谱
中医芳疗
中医薪传
中医要籍重言研究:阅读中医古籍必懂的词汇
中医论证处方入门(龙野一雄)
中医证病名大辞典
中医诊断学学习记忆手册便携式
中医运气学解秘
中医面诊(高清版)
中医顽症金方—妇产科顽症金方
中医顽症金方—精神神经科顽症金方
中医食疗学_倪世美_11930348P
中药外治及外用配方实用专利精选CHM
中西医汇通派
丹溪学派(滋阴派)
人体核周天医学 王英秋
任督二脉及十二经脉图x
众方大成
医理大概约说 刘止唐
古今名医验方
古今名医验方秘方
吉林省中医验方秘方汇编 (第三辑)
周宁中医锦方第一辑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大传今注
唐容川
孙一奎
宗筋疗法讲义
寒凉学派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一辑)
山东省中医验方汇编(第二辑)
攻邪学派
易水学派
智能医药学(郭志辰)
最全中医自学笔记
杏林集叶
温病学派
温补学派
祖传中医手抄本[失红方]
祖传九代老中医的神奇脉法
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_邢斌黄力注解
竹棠医镜(钱远铭)
组织学与胚胎学
经络三焦九道脉诊学(台湾 张胜利)
脾胃派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1阴阳五行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2病因病机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3脏腑经络学说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4诊法概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5八纲与八法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6六经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7卫气营血辨证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8脏腑病证常用方药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09心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0肝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1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2肺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3肾病辨治
自学中医之路丛书14中医病案分析
著名中医张锡纯著作
诸病源候论校释·上册
诸病源候论校释·下册
诸症歌诀
走廊医生事件再次升级:兰越峰被“拟解聘”-爱爱医医周精选第23期
走近中医_唐云着
走近中医_唐云著
走近中医大家周仲瑛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
走近中医大家朱良春—朱良春口述曹东义整理
走进中医
跌打秘方
重剂起沉疴古今医家大剂量用药经验集萃
重楼玉钥
重订十万金方(1958)
针灸快针治疗法则(周左宇)
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目录
1、《中庸》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主要注本有程颢《中庸义》、程颐《中庸解义》、朱熹《中庸章句》、李塨《中庸传注》、戴震《中庸补注》、康有为《中庸注》、马其昶《中庸谊诂》和胡怀琛《中庸浅说》等。
2、《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019年2月报道,从海昏侯墓出土简牍5200余枚,专家释读后发现包括《春秋》在内的儒家经典及其训传。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4、《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5、《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
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古代文史典籍
在各种收藏门类中,古书是最早的收藏品之一。那么古书收藏的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的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的知识
按照图书所有者性质的不同,中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
有确切记载的我国的国家藏书起于周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耳(即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馆长称为“守藏室之史”。到了秦代,国家藏书处称为“石室”。汉代初年,广征图书,并设立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三国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国家藏书处,晋沿魏制,国家收藏图书归兰台和秘书两处。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丰富,但却因朝代的更叠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国家藏书受损。到元代,先崇道贬佛,后崇佛贬道,将《道藏》大统《玄都宝藏》连书带版全部焚毁,以至今日,元《玄都宝藏》只有一二页残片留于世间。明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兴盛时期,不只国家藏书,而分封的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也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到了清代,才是中国藏书——不论公藏、私藏——的黄金时代,其藏书规模及其藏书研究都远胜于列代。
书有水、火、兵、虫“四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古的书收藏难度越大,故善本的范畴也随之后延。清末藏书家叶德辉说:“南宋人重北宋本,元明人重宋本,国朝收藏家并重元明本。”从而说明了历代藏书的范畴。
在中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字书和历书等。到北宋,印刷书才逐步取代抄本、写本而成为书之主流,于是隋唐五代及其之前的写本就成为宋人眼中的古书了。但宋初距今已逾千年,宋之前的古本流传至今已近绝迹。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才使得今人可以得见晋唐之珍籍,这些珍本今日仍有机会收藏到,有实力的朋友,当然应当买这些遗珍。
至明代中叶,宋版书就已经是清中藏书家追求之物了,虽然宋代刻书达数万种,但到这时就稀见难得了。由于宋人刻书态度严肃,刊刻和印刷水平均很精良,所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成了明代藏书家珍藏之物。当时官府藏书也大增,明正统六年,杨士奇查勘文渊阁藏书,编出《文渊阁书目》,著录了图书43200余册,7000余种。可惜政府藏书疏于管理,到万历三十三年再查文渊阁藏书时已十不存一了,再加上明末战争,这些藏书基本上全部毁失了。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兵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如周王朱和宁王朱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五世孙朱睦桔收购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最有名的藏书家。
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著名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叶盛的竹堂,以藏有抄本著称,藏书22700卷。叶氏尤其著名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章文是: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借非其人,亦不孝。范钦的天一阁,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为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藏书楼。明代其它著名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
清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鼎盛时期,无论公藏私藏都发展到了顶峰。清初皇帝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除翰林院、国子监有大量藏书外,内府也分别珍藏了大量典籍,如皇史收藏本朝实录、玉牒与《大清会典》;昭仁殿专收宋、金、辽、元、明的善本;武英殿所刻之殿版书均存于此。尤其为后世藏书家所追求的是“天禄琳琅”藏书。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的藏书处,专藏宋元明珍籍善本,到民国年间,这些书被宣统挟带出宫,有些流散到民间。这些书在宫中都进行了重新装潢,五色织锦封面,宣绫包角,尤其一望便知是天禄琳琅之物的特殊处,因其在每册书的封面和封底衬页上都钤上“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五方玉玺,称之为“乾隆五玺”。天禄琳琅之书大部分都存在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留在民间的已如星凤,藏书家见之自当珍惜机会。
清代的私家藏书更是藏书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几百位藏书大家,如吴骞、孙星衍、汪宪、汪启淑、鲍廷博、卢文、朱彝尊、卢址、徐乾学等。尤其著名的大藏书家黄丕烈,他的藏书观点开一代风气之先,经他手批跋之书成为后世藏书家追捧之物。
清代四大藏书楼的出现,尤其是其藏书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国藏书无论从藏书方式还是藏书理念,都是清代的余续,也产生了多位大藏书家,如傅增湘、陶湘、李盛铎、周叔等,他们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藏书,但是他们在藏书的分类方式上有许多新观点,可供今日藏书者借鉴。有兴趣深入探求藏书真谛的书友,可读一些他们所著的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方面的专著。
古今善本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思潮,随着时代的变迁,善本书的范畴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西汉到清末,中国总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期间,总计出版了181755部各类书籍,合2367146卷。这些典籍历经各种磨难,留传至今约有不足8万部。又由于历代的翻刻和改刻,又产生出不同的版本,而只有在内容、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皆佳的善本才极具收藏价值。所以首先搞清楚哪些是善本,才是藏书选择的关键。
朱弁在《曲消旧闻》中写道:“宋次道家藏书,皆校雠三五遍,世之藏书,以次道家为善本。”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从以上可以看出,宋人认为精加校雠的书籍就是善本。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基本延续宋之善本标准。清末张之洞从读书角度谈出自己的善本观:“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道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缺之本也。善本三义有三:一曰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当时的旧刻、旧抄指的是明嘉靖前的刻本及明蓝格抄本。
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专家编撰《全国善本书总目》,制定了《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收录标准和范围》,将善本标准归纳为“三性九条”。虽然有些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对藏书者来说,这种规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录全文如下:凡是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应是善本。具体是:1、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2、明刻本和明抄本;3、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刻印的图书;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件,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7、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9、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的)。
清版古书收藏的知识传统意义上的藏书以收藏善本古籍为宗旨,善本的概念因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的取舍而有所区别,但基本上仍是指刊刻精美、流传较少、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高等几个方面,但同时善本古籍的市场价格也随之升高,因此追求善本古籍的收藏不但要求有较高的鉴别水平,还需要相当的经济条件。除善本以外,藏书界还将流传较广、年代较晚或者存世量较大的古籍习惯上称为“通行本”。通行本这一称谓的历史也很悠久,大概有了善本一词以后就相应而生了。不同的时代对通行本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明清时期的通行本,今日已成为了善本。近代的藏书界将清代乾隆朝以后刊刻的一些书籍,包括清末的局本,统称“通行本”,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通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清末张之洞的说法,当属于善本求之难得,退而求其次。实际上清代中期以后有很多藏书家,将私藏宋元秘本翻刻成书,又称覆刻本或者影刻本。这其中相当多的书籍不但内容十分重要,且形式上也保存了宋、元善本的不少风貌,只是生产年代较晚,流传广泛,历来是“通行本”中引人注目的内容。其中如黄丕烈刻宋严州本《仪礼郑注》、翁方纲翻刻本《淳熙隶韵》、阮元影刻《古烈女传》、嘉业堂刻本《史记》等,一直为藏书家所珍爱。清代的翻刻本,目前市场价格大约二三百元一册,价格适中,很有收藏潜力。目前有些拍卖行中经常推出此类拍本,似当引起重视。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逐渐向中国传播,其中西方宗教作品通过传教士途径得以输入。在上海土内湾一带(即今日的徐家汇),开始使用德国海德堡的石印技术,最初是用于印刷宗教宣传品,后为上海点石斋等书肆用来印刷《康熙字典》、《紫光阁英雄谱》等。石印技术是采用近代的油水分离法原理形成的一种新的印刷方法,不仅印刷周期短、生产效率快,而且有的由于采用照相制版,印刷成品也很逼真,且价格低廉,深受当时学人推崇,很快得以风行。清末刊行的石印书籍,大部分采用手工纸,单面印刷,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开本很少。这类书中如《点石斋画报》、《芥子园画谱》等印制精美,艺术价值并不低。值得一说的还有清末曾用石印技术印刷过一批开本较小的微型书籍,如《四书备旨》、《五经》等,大不盈寸,可握于掌中,十分有趣。晚清的石印书由于产量大,且历来为藏书家所不取,至今价格仍然很低,不过二三十元一册。但其中有些使用了很白很细的宣纸印刷。制作精良,有些内容也很有参考价值,加之此种石印技术今日也基本废而不用,估计此类书籍今后升值空间乐观,一般初入藏界的书友,不妨从此入手。
清代刊刻发行的古籍存量非常大,但究其主旨,主要是官刻本、私刻本和书坊刻本三大范围。坊间刻本是民间书坊业的出版物,此类作品由于刊刻者的水平不一,因此同为坊刻但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坊间书业大部分以逐利为目的,所刻书籍一般粗糙者较多,且彼此翻刻、校对不精,因此历来不为藏书界所重。但坊刻本中也有一些上乘之作,如南京、苏州等地有些书坊,工匠水平较高,其中如苏州江氏又曾于清晚期开设文学山房,用木活字排印书籍,被称为清季活字版收山之作。又如天津文美斋于宣统时曾刻有《文美斋诗笺谱》,套色丰富,刀法精妙,是为清代版画的终结之作。
官刻本是封建朝廷的地方官署出版物,其中殿版自不必说。以地方官署而言,由于行政设置不同,又有府、州、县各衙门的不同,清代中期以前,地方官署刻本,常注有“本衙藏版”的特别说明,此表示其地位的特殊。此类刻本多为“官箴”或者“则例”、“章程”三类,内容主要是涉及地方行政、居官心得和地方制度。但由于各地物料不同,组织各异,作为研究清代地方出版历史,颇具文献价值。关于清代晚期的“局本”,其中就有官方组织的,当属官刻本的延续,乃由清朝地方官吏,冀图振兴经义,讲求国文传统,访求造书,详加精校,刊刻成书以为惠取士林。此种官书在清末仍有数十家,在清代的出版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另外还有一些“书局”,则为地方新兴出版机构,有些介之于官民之间,有些全系民间出版机构,如北京的开智书局、四川的锦江书局、上海的同文书局等等,这类书局,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书坊,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兴出版业的前身。由于书局的情况复杂,对“局本”的评价历来也很有区别,但目前市场“局本”书籍价格仅为每册二二百元,加之其中有很多是内容详实、校勘精到之作,初入藏界的书友如果对此“局本”多有留意,或者会有不少收获。
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兴起,清代政府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一时期,各地翻译引进了大批的西方政治、法律、科学、文化作品。最初由北京同文馆发端,由西洋传教士主持,中方人士协助,由官方组织出版了大量的国际法学作品,如美国传教士丁冠西翻译的《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此后上海的制造局,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下翻译了《法律医学》、《化学鉴原》、《英国水师章程》等等。此后外国政治、法律和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形成一种热潮,举国上下纷纷效仿。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严复主持翻译的《法意》、张相文翻译的《契约论》等。甚至还出现了林琴南翻译的《黑奴吁天录》等一批文学作品。这期间大量的西方近代科技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在所谓“格致救国”的口号下,北京和上海还陆续出版了一些以宣传西学为宗旨的杂志,其中以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和上海格致书局出版的《格致汇编》最有影响。这类书籍不但宣传了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而且印刷制作也有很多更新之举,其中有以传统技术雕版印刷的,也有采用石印技术印刷的,甚至还出现了铅活字排印和铜版插图技术。但可惜这些出版物印刷量一般不多,而且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百年以来,被各种公私图书馆网罗了大半,但近来市场上也偶可见到,其价格也在二三百元左右,但往往一露面即为藏界必得之书,可见识货者颇多矣。
除了通行本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的书坊、刻字店、学校、寺庙甚至私人还刻印了大量的学生识字、讲评经义、唱本小曲和一些阴阳数术及劝善公德之类的书籍。有人将此统称为“俗本”,此类书籍内容俗败,刊刻粗糙,收藏价值不大,目前在各地旧货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此类“俗本”,往往已经无数淘选,几成书渣。对于这种“俗本”,初涉收藏的可选来作为“样品”,但随着藏书经验的丰富,对“俗本”的认知也会逐渐改变。
唐代文献学家注释儒学经典一般不违背古注和旧注确立了什么原则
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文献的定义:“文献”最早见于《论语·八侑》,以郑玄、朱熹为代表将“文献”一词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指的是书面材料,即文章和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文献的概念后来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典籍的偏义结构,今天把“文献”定义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学”的概念最早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最早名其书者的是1930年郑鹤春、郑鹤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第 2 页
古典文献学一般指广义的校雠学,即有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所开创的。
“文献学”: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在我国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
本文2023-08-04 00:19: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