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制书签怎样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小学生自制书签怎样做,第1张

小学生自制书签做法如下:

1、沿着长度方向,在不同颜色的纸张上裁出宽度1厘米的纸条,如图所示,示范中使用了红黄蓝绿4种颜色的纸条。

2、任意取2条纸条,示范中为绿色和红色,将它们一端重叠,互相垂直,粘在一起,红色纸条位于绿色纸条下方。

3、紧邻红色纸条,再粘贴上蓝色纸条,同样和绿色纸条垂直,但是位于绿色纸条上方。

4、紧邻绿色纸条,粘贴上**纸条,它要和红色纸条垂直,位于蓝色纸条下方。

5、现在把最左侧的红色纸条向内折叠,至与蓝色纸条垂直,且紧邻着**纸条。

6、再把最右侧的绿色纸条向内折叠,垂直于**纸条,且和蓝色纸条并排在一起。

7、然后将**纸条拉出来,放于绿色纸条上方。继续把最左边的蓝色纸条,向内折叠,至与绿色纸条垂直。再把最右侧的**纸条,向后向内折叠,至与红色纸条垂直,再将**纸条拉出来放于蓝色纸条上方。

8、用同样的方法,编最左侧的绿色纸条。最右侧的红色纸条,同样要向后向内折叠,编到蓝色纸条下方和绿色纸条上方。重复以上步骤,左右左右往复不断,一直编到纸条用完为止。左侧的纸条,一直是直接向内折叠,右侧的纸条,除了第一次外,其余的都是向后向内折叠。编织时遵循一上一下的规律。

9、到接近末端时,每一次编织,都给纸条涂上胶水固定住,保证末端不会散开。最后用剪刀剪掉多余的部分,修剪成漂亮的直角就可以了。一条漂亮的纸条编织的书签就做好了。

书签的介绍:

书签是一种纸质、电子、植物叶片、金属制作的读书用的标签。用作题写书名,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及标记阅读到什么地方。书签是指为记录阅读进度而夹在书里的小薄片儿。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又衍生出电子书签等,以记录阅读进度和心得。

首先我们在卡纸上画上需要画的图案,最好用硬一点的卡纸,这样不容易变形,可以用铅笔画,这样做好书签以后能擦去多余的印迹。

画好以后用剪刀沿着线条把图案剪下来,剪好之后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如果喜欢卡纸本身的颜色,也可以不涂。

然后在合适的位置画上眼睛和鼻子嘴巴,在身上腿和脚的位置画上图案和颜色。

开始用剪刀剪的时候要注意两条腿两边要剪开,上面不要剪段,这样书签就做好,可以开始用了。

扩展

硬卡纸 16k 一张、画笔或蜡笔、小刻刀、铅笔、橡皮。

方法/步骤

在硬卡纸上用铅笔画出想做的样式 如枫叶 许愿娃娃等,彩笔上色,或写上名人名言:天生我材必有用。用小刻刀刻下,再用橡皮将铅笔线擦掉。

注意事项:

使用刻刀时要注意危险不要被伤到

书签的历史

书签是伴随古代卷轴装书而来,为了区别书的内容和取阅方便,古人就在轴的另一端系上署有书名卷次的小牌子,这是最早的挂签。"书签"这一词,出现在唐代,如杜甫《题柏大兄弟山居屋壁》诗:"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

当时的"书签"通常是用竹片做成,考究者也有用象牙来做,韩愈诗中曾有这样的描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细细思来,估计也是个喜欢藏书胜于读书的人。

北宋以来,由于印刷术的广泛应用,图书先后出现了蝴蝶装包背装以及线装,这些装帧形式多样的书均由书页和前后封皮构成。

人们用纸或绢题写书名,粘贴在封皮上,称为“浮签”。在古籍里,“浮签”又被写作:“签”“面签”“签题”。

文澜阁《四库全书》,书皆抄本,“其面签皆用绢,经以绿,史以赤,子以碧,集经浅绛。”及至近代,精平装书开始盛行并取代了线装书的地位,书名直接印在封面上,无须再用标签粘贴。

贝加尔湖是在清时期通过尼布楚条约签给了俄国,对于贝加尔湖是属于我国的原有土地的意识,大多是是从苏武牧羊这篇文章开始的。文中苏武被流放到了北海去放羊,皇帝要求他当公羊产下了小羊时才被允许归国。这里面的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尔加湖。

但贝加尔湖最开始是属于匈奴统治下,当时的匈奴和中原地方是属于敌对的状态。一直到后来唐朝的繁盛,吸引了周边的小国纷纷归顺于唐朝,这时唐朝才在贝加尔湖所在的地区设立了州来进行统治,但是大多数的实际统治权还是掌握在当地的各个部落。

当唐朝最终解体的时候,中原地区对于贝加尔湖的管辖也就失去了,但是对应区域始终掌握在辽国、金国以及后面的蒙古帝国手中。到明朝的时候尽管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但是这一片区域没有掌握在当时的中原统治者明朝手中。到后来清朝打败了剩下的大元的剩余势力,从而接手了贝加尔湖等一片统治区。所以从漫长的历史来看,贝加尔湖这一片区域从有史书记载以来,都掌握中国的统治者手上。

到清朝入关之后,他更多的精力是放在了中原这一片富饶的地方。对于北方的地区,因为物质比较贫乏以及寒冷的气候,所以并没有放太多的精力在贝加尔湖附近。而此时俄国通过在远东地区修建城堡以及派遣少数的人,因此在这儿确立了统治,而此时清朝政府在和其他部落进行战斗,同时俄国也向清朝的互相发起进攻,为此清朝就和俄国签订了条约,将贝加尔湖一片区划分为俄国的统治,而同时将东北一片区域正式确定为是中国和俄国的边界。

管仲夷吾①者,颍上②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③,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④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⑤齐公子小白⑥,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⑦焉。鲍叔遂进⑧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⑨合诸侯,一匡天下⑩,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⑿,知我不遭⒀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⒁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⒂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

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⑴管仲(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春秋时的政治家,颍上(颍水之滨)人。

⑵颍(yǐng):颍河,发源于河南,流入安徽。

⑶游:交往。

⑷欺:这里是钱物不平均分而多占的意思。

⑸事:侍奉。

⑹小白:齐襄公的弟弟,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被杀,他与另一个兄弟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被杀,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⑺囚:被拘禁。

⑻进:荐进,推举。

⑼九:古汉语中“三”和“九”往往指多,非实指。下文中的“三仕而三见逐”中的“三”也指“多次”

⑽匡:纠正,扶正。

⑾贾:做生意,经商。

⑿不肖:不贤,无能。

⒀遭:遇。

⒁召忽:当初与管仲都是公子纠的手下。

⒂多:称赞。 管仲又名夷吾,颍上人。青年时经常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知道他有贤才。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用鲍叔的一部分财产,鲍叔却一直待他很好,不因这而生怨言。后来鲍叔服侍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侍公子纠。到了小白立为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鲍叔就向桓公保荐管仲。管仲被录用以后,在齐国掌理政事,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匡正天下,都是管仲的谋略。管仲说:“当初我贫困的时候,曾经同鲍叔一道做买卖,分财利往往自己多得,而鲍叔不将我看成贪婪的人,他知道我贫穷。我曾经替鲍叔出谋办事,结果事情给弄得更加处境恶劣,而鲍叔不认为我是愚笨的人,他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斥退,鲍叔不拿我当无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运。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退却,鲍叔不认为我是胆小鬼,他知道我家中还有老母。公子纠争王位失败之后,我的同事召忽为此自杀,而我被关在深牢中忍辱苟活,鲍叔不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会为失小节而羞,却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鲍叔荐举了管仲之后,甘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为相之后,凭借小小的齐国滨临大海的地理条件,流通货物,积累财富,富国强兵,与普通人同好同恶。所以他的著作中说:“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一般人所向往的,就因势而给予;一般人所不赞成的,就顺应而革除。管仲掌理政事,善于转祸为福,转败为功。十分注意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利害得失。桓公实在是恼恨小妻蔡姬,就南去袭击蔡国,管仲则趁机讨伐楚国,谴责不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征山戎,管仲却趁机让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盟会的时候,桓公打算背弃同曹沫所签订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却坚持归还,让鲁国信重齐国,天下诸侯也因此而归附于齐。所以说“懂得给予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政事的法宝。”

管仲的富足可以同诸侯王室相比,有三归,有反坫,齐国人并不因此而认为他奢侈。管仲死了以后,齐国遵循他的政教,常常强霸于诸侯之中。

太史公说:我读管子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他们说的都很详细。读过他们的书,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都能见到,因此不论述,只是论述他们的一些轶事。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相附。”这难道不是说的管仲吗?

当晏子伏在庄公尸体上哭吊他,并行完臣子的礼节之后才离开,这难道是所说的“见义不为就没有勇气”的人吗?至于他那些抗争劝阻的言论,触犯君主的面子,这便是《孝经》所说的“当政就想到竭尽忠心,在野就考虑弥补过失”的人啊!

道藏综合索引 书  名:云笈七签 编  著:张君房 卷  数:一百二十二卷 正统道藏:太玄部 字号 涵芬楼本第册 新文丰本第册 三家本第22册 道藏提要:编号 中华道藏:道教类书 第29册  

《云笈七签》,道教类书,宋真宗天禧年间(1017-1021)张君房编。《大宋天宫宝藏》修成后,张君房撮其精要编为《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

「云笈」在道教中指收藏经籍的书箱;「七签」即指七部,道书分类为三洞四辅,总称为七部。

其内容主要有:道德之旨、宇宙生成、道教缘起、经籍源流与传授系统、仙真传记、内外丹法、斋醮科仪、洞天福地、道教教理教义等。

多为摘录原文,分类汇编,今存《正统道藏》太玄部。这是部很有影响的大型道教类书,有「小道藏」之称,对于研究北宋以前的道教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祀汾阴之岁,臣隶职霜台,作句稽之吏。越明年秋,以鞫狱无状,谪掾于宁海。冬十月,会圣祖天尊降延恩殿,而真宗皇帝亲奉灵仪,躬承宝训,启绵鸿于帝系,濬清发于仙源。诞告万邦,凝休百世。于是天子锐意于至教矣。在先时,尽以秘阁道书、太清宝蕴出降于余杭郡。俾知郡故枢密直学士戚纶、漕运使今翰林学士陈尧佐、选道士冲素大师朱益谦、冯德之等,专其修较,俾成藏而进之。然其纲条漶漫,部分参差,与《琼纲》、《玉纬》之目舛谬不同。岁月坐迁,科条未究。适纶等上言,以臣承乏,委属其绩。时故相司徒王钦若总统其事,亦误以臣为可使之。又明年冬,就除臣著作佐郎,俾专其事。臣于时尽得所降到道书,并续取到苏州旧《道藏》经本千余卷、越州、台州旧《道藏》经本亦各千余卷,及朝廷续降到福建等州道书、《明使摩尼经》等,与诸道士依三洞纲条、四部录略,品详科格,商较异同,以铨次之,仅能成藏,都卢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起千字文「天」字为函目,终于「宫」字号得四百六十六字。且题曰:《大宋天宫宝藏》。距天禧三年春,写录成七藏以进之。臣涉道日浅,丁时幸深,讵期尘土之踪,坐忝神仙之职?蛙跳缺甃,积迷虷蟹之区;蚋泊浮滓,但局醯鸡之覆。虽年栖暮景,而宝重分阴。于是精究三乘,详观四辅,采摭机要,属类于文。探晨灯虹映之微,综玉佩金珰之说。泥丸、赤子、九宫爰系于一方;神室、婴儿、百道皆根于两半。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变十化之精,各探其门,互称要妙。刻舟求剑,体貌何殊?待兔守株,旨意宁远。因兹探讨,遂就编联,掇云笈七部之英,略宝蕴诸子之奥,总为百二十卷,事仅万条。习之可以阶云汉之游,览之可以极天人之际。考覈类例,尽著指归,上以酬真宗皇帝委遇之恩;次以备皇帝陛下乙夜之览;下以稗文馆校仇之职,外此而往,少畅玄风耳。臣君房谨序。[1]

注释 ↑ 张君房:《云笈七签》,〈云笈七签序〉,载《道藏》,第22册,页1。此引用《道藏》原文采用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三十六册影印本。 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第1021页。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二卷﹝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799-801页。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二卷﹝上海: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34-36页。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第230页。 李养正:《道教概说》﹝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81页。 朱越利:《道教要籍概论》﹝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第123─127页。 道藏源流 唐代 三洞琼纲 北宋 大宋天宫宝藏 | 云笈七签 | 万寿道藏 南宋 琼章宝藏 金代 大金玄都宝藏 元代 玄都宝藏 明代 正统道藏 | 万历续道藏 清代 道藏辑要 民国 道藏精华录 当代 道藏精华(1956至1979年) | 庄林续道藏(1975年) | 藏外道书(1992年)

中华续道藏(1999年) | 敦煌道藏(1999年) | 道书集成(1999年)

中华道藏(2004年)

篆文:乾隆摹刻淳化阁帖

底下楷体小字是:附释文 第九册

这是乾隆年间皇帝御敕的一套字帖,旧书市场可以淘到,多为民国时期的印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