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的书册制度
是指书籍的形式,再具体点可以说是单指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也不包括书籍的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是从卷子到册叶的过渡形式。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旋风叶进一步演变就成了“蝴蝶装”。到蝴蝶装书已不用长条木板印刷而改用长方块木板印刷,成为若干单页装订起来的书籍。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现加一条细线叫“双边”或“双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而绝无作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当然也不刻小注),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划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
蝴蝶装有个缺点,即由于书页的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平时打开书来,也往往遇上空白的背面,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反面对后面折起来(像后来的线装书那样),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里背装”。
现在的线装,是明代中期出现的。其所以出现,当是由于包背装在书背处易于破损,破损了光靠两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的右上右下两角卷起来很不美观。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即在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书衣而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前书后,然后在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所以叫线装。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书衣在明代多用蓝色(也称磁青色)和棕色(也称古色、古铜色),清代则棕色多一点,个别也用混金的,但清末民国时又喜用蓝色。绝大多数用纸裱两至三层,也有用绫或绢裱制的。在前后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纸,有时可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也有人称之为“看页”。
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雅一点也称之为“函”。用硬纸做亲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四边包起,用两个牙签插紧,只空出书头和书根,讲究的则不用蓝布而用锦,有时还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起来,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讲究的更把书头、书根的两块接边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但这些书套因为用桨糊裱 ,易被鼠咬,日子外了又易散坏,因此好多人喜欢用所谓“夹板”。这是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子,把书册夹住扎牢。木板要结实,多用梓木、楠木、花梨木、枣木、樟木之类。此外,还有些文物性的善本书除了用书套或夹板外还常做精致的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装起来,匣里或社会公德同上刻上书名、版本、册数以及收藏者姓名字号。
人类观察了鱼的尾巴之后,最早发明了“橹”,后来又发明了“舵”,随着技术的发展发明了“风向标”等等。
众所周知,鱼的尾巴的作用是推动身体前进和调节方向,保持身体在水里的平衡,提供前进的动力。人类发现鱼的尾巴的作用,将其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一原理被广泛地应用。
一、橹: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橹是一种古代发明的仿生鱼尾,安装在船尾,左右摆动可使舟船像鱼儿摆尾那样前进。安在船边像鱼鳍那样划动的船桨,古文献有时也称为“橹”。从中国古籍记载来考证,橹最早出现的年代至晚产生于汉代。据东汉刘熙《释名》一书,对橹字已作了解释,认为它产生的力沿着船脊方向。
二、舵:古代发明的安装在船尾,控制前进方向。按舵杆轴线在接近舵叶宽度上的位置不同可分为普通舵、平衡舵、半平衡舵和主动舵四种。
1、普通舵:也称为不平衡舵。这种舵的舵面积全部位于舵杆轴线的后方,转舵时,舵压力作用中心距舵杆轴线较远,因此需要有较大输出功率的舵机来提供足够的转舵力矩。不平衡舵的支承点有单销和多销两种形式,其中多销形式易于保证结构强度。
2、平衡舵:平衡舵的舵面积有部分位于舵杆轴线的前方,且整个舵的高度分布均匀,转舵时,舵压力作用中心距舵杆较近,因此所需的舵机输出功率明显地小于不平衡舵。
3、半平衡舵:半平衡舵与平衡舵显著不同的是舵杆轴线前的舵面积仅仅分布在舵叶的下半部分。半平衡舵所需的舵机功率介于不平衡舵和平衡舵之间,适用于无尾柱的船舶,其舵叶外形需根据船尾形状来确定。
4、主动舵:主动舵,设置在舵叶后部增设导管螺旋桨,它不依靠迎流水动力作用,而是依靠导管螺旋桨发出水流作用于舵。主动舵应用在海洋工程船,如布缆船上,用于满足布缆作业的不同需要。
按舵的固定方式分为支撑舵、半悬挂舵和悬挂舵三种;按舵叶剖面的形状可分为流线型和平板舵。
三、风向标:人们按照鱼尾巴的作用原理,用作风向标的尾翼,确定风力流动的方向。风向标是一个不对称形状的物体,重心点固定于垂直轴上。当风吹过,对空气流动产生较大阻力的一端便会顺风转动,显示风向。
早期发明的木制风向标外形可分为尾翼、平衡锤、指向杆、转动轴等四部分。后来金属风向标由风标、风轮、尾翼、动杆、主杆、底座等六部分组成。主体部分为优质不锈钢材料;风叶采用优质工程塑料制作,耐腐蚀性强;动杆部分采用优质双不锈钢防水轴承,灵敏度高,启动风速小,经久耐用。
随着科技发展风向标,开始使用风速传感器的变换器为码盘和光电组件。当风标随风向变化而转动时,通过轴带动码盘在光电组件缝隙中转动,产生的光电信号对应当时风向的格雷码输出。传感器的变换器可采用精密导电塑料电位器,从而在电位器活动端产生变化的电压信号输出。
《丰山集》
(明)孙存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刻本。
此书版刻精美,半叶十行十八字,白口,黑鱼尾,左右双边。卷首钤“拙者之庆”竖长方阳文印。《中国古籍善本总目》仅著录本馆有藏,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古文渊鉴》
(清)徐乾学等撰注,清康熙内府刻五色套印本。
此本为清代康熙内府朱墨黄绿蓝五色套印本,版式精美,色泽鲜豔。半叶九行二十字,粗黑口,双顺黑鱼尾,四周单边。
《广金石韵府》
(清)林尚葵辑,清康熙刻本。
此本为清康熙九年周亮工赖古堂朱墨套印本,刻印精良,半叶六行,字数不等,白口,四周单边。
《重刊明心宝鉴》
(元)范立本辑,明嘉靖刻本。
此书刻印精良,宽行大字,粗黑口,双对花鱼尾,有元刻之遗风,且保存完好,品相上乘。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
(唐)杜甫撰,(宋)王十朋集注,(宋)鲁訔编年并注,宋刻本。
此书版刻精美,纸墨优良。谢国桢先生认为其所刻字体、刀法、行款与宋黄善夫所刻《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蘇东坡先生诗》大致相同,断为南宋建阳麻沙坊刻本,刻于孝宗之後。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宋)欧阳修等撰,元刻明递修本。
此书具有典型元刻风格,书中有三页出现三黑鱼尾,上顺下对,原刻与递修本都有刻工。元刻遗留已罕,虽经递修,亦属难得,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版本价值。此本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唐)陆德明撰,明汲古阁影宋钞本。此书系明末汲古阁毛氏影宋钞本,墨妙笔精,与真刻无异。本叶钤有“席鉴之印”、“ 萸山珍本”等印记。此本已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本文2023-08-04 00:36:1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4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