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是伏羲,伏羲是名字还是姓?另一说伏羲为风氏,其妹女娲名为风里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太昊是伏羲,伏羲是名字还是姓?另一说伏羲为风氏,其妹女娲名为风里希。,第1张

传说:少昊即金天氏风挚。少昊,己姓,一说嬴姓,名挚,号金天氏,又号青阳氏,又称“朱帝”、“白帝”、“西皇”、“穷桑氏”、“空桑氏”,在位84年,寿百岁崩,其后代郯子国尊为高祖(《春秋》),后人尊为祖先神帝。伏羲女娲政权的七任帝。他的祖辈是五任帝太昊,父辈是帝太昊的次子该,也就是史书上说的金天氏。他的母亲是女娲氏族的首领,称作皇娥。

少昊,也作“少皞”、“少皓”、“少颢”,是大华夏显宗康皇帝,又称青阳氏、金天氏、穷桑氏、云阳氏,或称朱宣,姓己(一说姓嬴),名玄嚣,为黄帝[1]长子,生于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北),建都于山东省曲阜市。因为他能继承太昊伏羲氏的德行,故称少昊或小昊。他曾以鸟作官名,并设有管理手工业和农业的官,主要活动于山东西南部一带(一说雷泽地区,今菏泽一带),擅于治水与农耕。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渊,甘水出焉”。

《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晋人郭璞在为《山海经》“甘渊”作注时说:“水积则成渊也。”珂案:大荒南经云:“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据宋本改)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经文“东南海之外”,北堂书抄卷一四九引无南字,无南字是也。大荒南经此节疑亦本当在此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之下,乃简策错乱,误脱于彼也。此经甘渊实当即大荒南经羲和浴日之甘渊,其地乃汤谷扶桑也。海外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鸟国建都之地。尸子(孙星衍辑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谓此也。则所谓甘渊、汤谷(扶桑)、穷桑,盖一地也。

吴玉丽教授在《从古文字看先民的美意识与图腾崇拜》一文中又说:“百鸟之王少昊,名鸷,是一只鸷鸟,更是鸟崇拜最典型的氏族部落,在其氏族部落内,各氏族全以鸟为名,《左传·昭公十七年》:“我高祖少嗥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的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谣者也。”自称为少昊后代的郯子把上述传说归化为历史,固然不足为信,但作为反映少昊之国丰富多彩的鸟图腾崇拜,则是确信无疑的。而且,根据考古发现并证实,鸤鸠为布谷,爽鸠为鹰,鹘鸠为鸟、枭、雕。当时,以鸷鸟为图腾的少昊之国,征服并包容了分别以凤鸟、玄鸟;伯赵鸟、青鸟、丹鸟及五鸠、五雉、九扈等鸟类为图腾的大小部落(氏族),并给各部落(氏族)首领按其势力和特氏分别授予不同权限和职能的官衔,共同管理天下政事”。

少昊在位期间,因修太昊之法,故称少昊。设工正、农正,分别管理手工业和农业,以发展生产。同时还“正度量”,即订立度量标准,并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发明乐器,创作乐曲,以鸟命官(其实是用不同的鸟作各少昊部落的图腾),少昊的图腾可能是燕子(嬴)。同时,还与炎黄集团建立了密切的交流关系,比如他收留、养育了黄帝的孙子颛顼接任自己东夷部族联盟首领的职务。《春秋命历序》说少昊传8世,500年,《易纬稽览图》说是400年,后期青阳氏强力四征,重兵苦之,遗之美女。青阳之君悦之,营域不治,大臣争权,远近不相听,国分为八(《逸周书·史记解》)。周朝时熊盈诸族、徐、群舒、赵、秦贵族多是其后代。

黄帝时的少昊名清,一说是黄帝儿子玄嚣青阳氏,《史记》说玄嚣不在帝位。

太昊亦作太皞、太皓,风姓,居于陈,相传是古代华夏族的首领。他曾以龙为图腾,并用作官名。春秋时期济水流域的任、宿等国,都是他的后代。一说他为五帝之一。有说太昊即为伏羲氏。有学者认为这当是误把太昊当作了其所在的伏羲氏族部落的先祖伏羲。

伏羲,又称宓羲、庖牺、包牺、牺皇、皇羲、太昊等,《史记》中称伏牺,传说中的中国古代君主。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中国神话中与女娲一样,龙身人首、蛇身人首。

伏羲,神农与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之一,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传正月十六为伏羲氏生日,我国甘肃天水市(伏羲故里)有伏羲文化节。

伏羲,又称太昊。生于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徙治陈仓,定都于陈宛丘(今河南淮阳)。相传伏羲教民结网,渔猎畜牧,制造八卦等,亦传说伏羲创文字、古琴。

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衍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灵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

另有一说,伏羲即盘古。学者以文字学的角度考证盘古,“盘”字古义为开端,“古”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黄帝部落兴起,炎帝、蚩尤等部落的一部分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以后,其先祖伏羲在传说中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演变出“盘古开天”的传说。

伏羲(xī)又作宓羲、庖牺(亦称庖牺氏)、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其实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创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图。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关于太昊伏羲氏的记载在古籍中常见,但又说法不一。

据部分古籍记载,伏羲出生于成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记载:“故渎东经成纪县,故帝太皞庖牺所生之处也。”司马贞:“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

女娲,凤姓,生于成纪,一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拥有人类女性的上半身,和蛇类的下半身。女娲为华夏之初的三皇之一。她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人类为她和其兄伏羲的后代。传说曰“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立极造物,别男女,通婚姻,造笙簧”。神话中说伏羲和女娲是兄妹,同时也是夫妻。在中国的图腾上更有女娲和伏羲交合的图像。

另有传说女娲灵魂后来升天,由神兽白螭和腾蛇保护着去了天宫,成为天神。女娲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复姓。中国古代有个著名的部落女首领名字为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埋葬在今中原河南省西华县。

女娲神话具有双系性。第一系就是作为创世女神的“女娲”,就是伏羲的妹妹,这个跟“女娲”是词源有关,女娲的娲字,在远古时代本意就是女神的意思。女娲是巫神教的主神。

第二系是古代英灵女娲,需要指出的是,远古时期叫女娲的女人并不是只有一个,只不过有个比较有名。就如后羿,古代也有两个比较有名的,一个是帝尧时代的人,一个是夏朝的其中一代天子。

女娲作为创始神之地位是无须质疑的,因为“娲”字本身就是女神之意。远古时代的人创造了一个象形字来描述他们心目中的主神。意即“女娲”这两个字在远古来说,相当于当代汉字“女神”之意。

女娲作为英灵神的地位也是符合逻辑的。伏羲的妹妹女娲出生的年代对古代来说,是传说时代,既然类似时代的黄帝,炎帝都已被神化了,因此伏羲与女娲被神话也是合理的。

在汉代画像石和帛画的伏羲女娲图中,规和矩画得十分清楚。伏羲执矩,女娲执规,他们是开天辟地的创世纪者。伏羲和女娲的创世纪神话,古书记载的有《易经·系辞下传》、《楚辞·天问》、《列子·黄帝篇》、《独异志》、《淮南子·览冥训》和《风俗通义》等。有的说他们是人类的始祖神,养儿育女,很近似西方亚当和夏娃的传说,而更多的是颂扬他们开辟了天地。伏羲和女娲执矩执规,是在“规天为图,取地为法”,因而天圆地方,一直是古代人们对宇宙的说法。

关于伏羲和女娲传说的记述,在汉文古籍中显得比较凌乱。根据《世本·帝系篇》的记载称:“太昊伏羲氏。”由此可知,华夏先民早就明确认为,伏羲即为太昊伏羲氏。而在汉文古籍中,太昊又被记作大昊、大皞、太皞;伏羲也可记作包羲、庖羲、疱牺、伏牺、宓牺、炮牺和伏戏等。

值得一提的是,伏羲的事迹有许多是和女娲的事迹,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如五代蜀杜光庭,在《录异记》卷八便记载了:“陈州不太昊之墟,东关城内,有伏羲女娲庙。”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炮牺”(《汉书·律历志下》)“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论语》《墨子》《左传》《国语》《孟子》等对伏羲未置一词。既便是记载神话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经》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史记》从黄帝记起,不为伏羲作传,所记伏羲有两处,均系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封禅书》中借管仲言:“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司马迁治史严谨,由于当时对伏羲传说语多谶误,难以辨识,虽不否认,但记之存疑。

东汉班固《汉书》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详见下析)《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认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白虎通义》言:“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是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业:“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我们注意到,皇甫谧说:“女娲氏……承庖牺制度。……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他一方面把伏羲当作一个古帝,另一方面将《庄子》中提到的一些名称统统纳入伏羲名下,“皆袭庖牺之号”,其实是把伏羲当成一个时代,这样,伏羲的赫赫功业,就未必是一人所创。

《太一生水》之所谓的“太一”,《老子》之所谓的“道”,《周易》所谓的“太极”,均为宇宙初始时混沌无形的元气。《淮南子·天文》:“宇宙生元气。”《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元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元神”,应该就是伏羲。

考索于文字训诂可知,伏羲即为“元气”,其字本义是“司气”。《说文解字》释“伏”为:“伏,司也,从人从犬。臣铉等曰:司今作伺。”段注:“司者,臣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为俯伏。”“羲”,《说文解字》释为:“羲,气也。从兮,义声”。“羲”的义项可从“兮”字求索,《说文解字》释:“兮,语所稽也。从八,象气越亏也。”又释“亏”为:“亏,于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兮”字的本义是气息缓慢延长、越来越弱(故常作为语气词,用于语末表达语气)。因而“羲”的字义本源就是“气”,“羲”字读音也像吹气之声,所以段玉裁从音训上注“羲”为“谓气之吹嘘也。”至于伏羲又写为“伏戏”、“伏犠”等,皆为“羲”字的演化。

从音训上说,“混沌”与“葫芦”是对音关系,“混沌”犹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语中转为“葫芦”。《红楼梦》第四回回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意即为“糊涂僧”判断“糊涂案”。而闻一多考论“葫芦”即是“盘古“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这样,“混沌——葫芦——盘古——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则十分清楚。

在先秦可靠的典籍中,言太昊则不言伏羲,言伏羲则不言太昊,太昊与伏羲并无任何瓜葛。荀子当生于战国之末,他在《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两名共见一书,自非一人。

刘歆根据当时人们的古史观念,将古帝的代序从黄帝向上推,认为最古的帝王应是伏羲。同时按照他的五行相生的五德终始理论,帝王应从木德始。于是他从两个方面找到依据,一是《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来朝”,昭子问少皞氏鸟名官,何故?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刘歆据此而推:“言郯子据少昊受黄帝,黄帝受炎帝,炎帝受共工,共工受太昊,故先言黄帝,上及太昊。”以太昊为古帝之首。二是从《易传》中找到依据,《易传》曰:“帝出乎震”,震为东方之卦,五行属木。按五行相生之序,首为木,且太昊为东方之帝,“东方曰夷”,故太昊配木德。又《易·系辞下》有言:“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所以刘歆接着说:“炮牺氏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为帝太昊。”伏羲就是太昊。“稽之于《易》,炮牺、神农、黄帝相继之世可知。”太昊伏羲氏继天而立,神农、黄帝皆继太昊伏羲而立。

全面认识“风”、“骚”两种文学传统的不同特征及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与《楚辞》各以其自己的思想,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鲜明的特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后世诗人,一般说来,或主要接受了《诗经》的影响,或主要接受了《楚辞》的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不断前进,因此而发展、形成的我国诗歌的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就称为“诗”、“骚”传统,亦称为“风”、 “骚” 传统。 所谓“风”诗传统,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世代相传。

   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一般具有思想内容上和表现艺术上的特征。

   思想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

   表现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

   《诗经》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方面的上述主要特征,也就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主要特征。从《诗经》开始,我国的诗歌天地里就奔流出一条现实主义的滔滔长河。“风”指《国风》,“雅”指《大雅》和《小雅》。其含义是《国风》中两周民歌、二雅中文人讽谕诗这些富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是具有强烈现实性的优秀篇章,所以后人每每“风”、“雅”并称。

   《国风》民歌,“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广泛、深刻地展现了周代人民惨遭剥削、压迫的实际处境,抒发了他们对不合理社会现实的怨恨和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二雅”中的文人讽谕诗闵时伤乱,暴露、鞭挞了西周后期政治黑暗、民生凋敝、外族入侵、天灾人祸蜂出并作的社会状况。表现了诗人敢于用诗歌干预政治,针砭时局,讥刺朝廷,忧国忧民的积极态度和进步思想。

   这里所谓的“雅”,主要指《大雅》和《小雅》中的文人讽谕诗。从《诗经》开始,我国的诗歌天地里就奔流出一条现实主义的滔滔长河。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直接继承发展《诗经》优良传统的是两汉乐府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与“风”诗传统一脉相通;建安时期的文人诗出现了第一次现实主义创作热潮,“建安风骨”就是这一时期的创作特色;两晋六朝的北朝民歌,内容深厚,全面反映了北朝的社会情况,战斗性较强,酷似汉乐府。

   唐代陈子昂自觉继承“风雅比兴”,为唐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开辟了道路;杜甫诗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政治倾向、崇高的爱国爱民精神,素有“诗史”之称,使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白居易大力提倡和写作新题乐府,以他为首的“新乐府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理论、有实践的现实主义诗歌运动。

   自宋以下历代都出现了一些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如王禹偁、元好问;元代戏剧家关汉卿的戏剧是古代戏剧文学反映现实的杰出表率;清代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则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伟大著作,标志着我国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经过长期的发展,终于登上了它的“泰山极顶”“骚”诗传统指的是屈原奠定的我国古典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

   屈原和庄子同是浪漫主义文学,其性质和特征却明显不同。屈原浪漫主义的性质为积极浪漫主义,是“力图加强人的生活意志,在他的心中唤起他对现实和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其特征为“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而庄子浪漫主义的性质为消极浪漫主义,是为他的虚无主义、悲观厌世的人生观服务的,“使人逃避现实,徒然坠入自己内心世界的深渊,坠入‘不祥的人生之谜’”;其特征为“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充满了虚妄的故事。屈原点燃的积极浪漫主义火炬在代代相传,形成了和“风”诗传统面貌不同的另一大文学潮流。

   汉代贾谊的“骚体赋”《吊屈原赋》、《鵩鸟赋》,建安时期曹植的《白马篇》、《洛神赋》等,正始时期阮籍的《咏怀诗》,两晋六朝时的左思和鲍照的诗歌,北朝民歌《木兰诗》,南朝民歌《神弦曲》等,都是影响很大的浪漫主义作品。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扩大了浪漫主义领域,丰富了浪漫主义手法,标志着屈原开创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新阶段、新高度,也使李白成了历史上继屈原之后崛起的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唐的李贺学习屈、李而独树一帜,宋代的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实质是“浪漫派”。

   元明清三代将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为小说家发扬光大。吴承恩的《西游记》所幻想的神魔世界,交织着深厚的现实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的愤懑和他自己的社会理想;清人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通过花妖狐魅、阴曹地府的描写,寄托了作者的“孤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罪恶。明末陈子龙、夏完淳等抒写国破家亡的痛苦,凄楚激昂、悲壮淋漓,是继承屈“骚”精神的出色的爱国诗人。“风”诗传统的特征:

   思想内容上: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批判现实。艺术形式上:一是善于用朴素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巧妙的比兴,塑造出真实、自然而生动的形象,描绘出亲切感人的生活画面,来抒发情怀,反映现实;二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句式上:以四言为主,章法复沓。

   从《诗经》开始,我国的诗歌天地里就奔流出一条现实主义的滔滔长河。

   屈“骚”传统的特征:

   思想内容上:“其旨甚明”——表现进步理想,孜孜不倦地追求进步理想。表现手法上:“其思甚幻”、“其文甚丽”——一是采用丰富的神话素材,通过自由的幻想,构成奇特的情节和境界;二是善于利用、发展民歌的比兴手法,来象征诗人与楚国黑暗势力的斗争是真、善、美与假、恶、丑的斗争。语言句式上:“其言甚长”——诗句较长,句中或句尾带“兮”字。

   屈原点燃的积极浪漫主义火炬在代代相传,形成了和“风”诗传统面貌不同的另一大文学潮流。上编 第一章 《诗经》的编集、流传第一章 《诗经》的编集、流传

  

   献诗说、采诗说、孔子删诗说

  

   诗经部分的第一章是《诗经》的编集、流传,在这一章里,请大家重点掌握一下《诗经》的编集。《诗经》中的作品,从创作年代说,包括了上下五六百年;从产生地域上说,有的出于周天子的国都,有的出于各诸侯统治下的广大地区;从作者说,既有贵族的创作,更多民间的歌谣,那么,这些作品是如编集成书的呢?关于这个问题,古代主要有采诗说、献诗说两种说法。

  

   关于献诗说,先秦古籍中有很多对公卿献诗制度的记载,他们献诗的主要目的是运用诗歌进行讽谏或赞誉,表达对政治的评价,《诗经》中的一些作品也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内证。《大雅》、《小雅》、《国风》中的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可能就是通过这条途径搜集起来的。

  

   至于采诗说,先秦古籍中并没有明确提出,但是我们根据相关的记载,可以推断采诗制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在古代言语不通、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只有通过这种有目的的采集,《国风》、《小雅》中那些遍布黄河、长江流域的民歌才能够汇集到王廷中来。

  

1、《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中庸》:儒家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把“诚”看成是世界的本体,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3、《孟子》:《四书 》之一。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为孟子、孟子弟子所作。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4、《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5、《三字经》: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