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水泡脚有什么好处?所有人都适合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热水泡脚有什么好处?所有人都适合吗?,第1张

 很多人觉得用热水泡脚感觉很舒服,这是因为热水可以促进脚板神经舒畅,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热水泡脚的,下面是关于热水泡脚的好处与适宜人群

热水泡脚,缓解春夏之交孩子腿痛问题

  进入春天以后,很多孩子由于生长过快,膝部、踝部、胫骨、股骨等部位经常疼痛。专家表示,春季孩子腿痛多是儿童生长痛。

  儿童生长痛常间歇性发作,疼痛一般在下午或晚上发作,尤其在孩子白天活动过多后,晚上就容易出现疼痛。儿童生长痛,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行消失,家长不用太担心。

  儿童生长痛的治疗,最重要的是保证充足的休息。家长应注意,不要勉强孩子参加太多的运动;每天晚上睡觉前,可以用热水给孩子泡泡脚,适当做做腿部按摩,还可服用适量的维生素C。在生长发育时期,孩子常常会缺钙和锌,虽然这不是造成生长痛的主要原因,但往往会加重疼痛。所以,应注意在日常的饮食中给孩子补充钙和锌,多吃些含钙和锌较多的食物,如虾皮、贝类、绿色蔬菜等。

  晚上九点泡脚更养肾

  专家建议晚九点泡脚最能养肾。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同时,白天紧张了一天的神经,以及劳累了一天的肾脏,都可以通过泡脚在这个时候得到彻底放松和充分的调节,人也会因此感到舒适。

   热水泡脚不但可以起到滋肾明肝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如果泡完脚后,再适当做几分钟足底按摩,对身体的血液循环更好,脏腑器官也更能得到进一步的调节。泡脚后,建议不再进行其他活动,隔数分钟即入睡,补肾效果更佳

  上班族早上泡脚整天精力充沛

  之所以选择 早上泡脚,是因为夜间睡眠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血液循环不畅,早上泡泡,正好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系统。脚掌上的神经末梢与大脑相连,洗脚时用双手在温水中按摩脚心、脚趾间隙,能使大脑感到轻松、舒畅,使神清气爽,精力充沛,给一天的工作 加满油 。

  早上洗脚方法很简单,水温控制在40℃左右,以舒适不烫为宜,浸泡5分钟左右。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摩双脚涌泉穴各1分钟左右,再按摩两脚脚趾间隙半分钟左右。为保持水温,可分次加入适量热水,重复3 5次。如果时间不充裕,仅进行1次即可,或者仅做按摩,不用热水浸泡。

 哪些人不适宜热水泡脚

  一、婴幼儿不宜热水泡脚

  特别是婴幼儿,对温度的感觉和大人不一样,大人觉得水温稍热,对孩子来说已经是很烫了。但他们又不太会表达,所以很容易烫伤柔嫩的皮肤。从这个角度说,也不建议用热水泡脚。每天用温水把小脚好好洗洗就行,洗完后,可以轻轻捏捏脚,达到舒活筋骨的目的。

用温水洗脚家长要掌握好时间,不能太长,小孩子喜欢玩水,用脚扑腾扑腾,水就凉了,等于是在用冷水泡脚,比较容易感冒。

  本以为反对泡脚的西医,对待这个问题比较宽容。首先否定了热水泡脚可以拉伤韧带的说法,另外也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泡泡脚解解乏。但是有一个年龄限制,就是泡脚还是适合上学后的孩子,温度感觉接近成人,能明确表达水温是否适合。即使这样时间也不要太长,更不用像老年人那样烫得浑身大汗。

  二、太饱太饿时都不易泡脚

  泡脚时,避免在过饱、过饥或进食状态下,因为沐足会加快全身血液循环,容易出现头晕不适的情况。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泡脚,会影响胃部血液的供给。

  三、严重心脏病、低血压病人当心晕厥

  身体健康的人泡脚、泡温泉都没问题,但特殊人群要注意。例如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低血压、经常头晕的人,都不宜用太热的水泡脚或长时间泡温泉。

  因为用热水泡脚或泡温泉后,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全身血液会由重要脏器流向体表,这必将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对于有心脏病、低血压的人群来说,就会增加他们发病的危险。

  四、糖尿病患者千万留意水温

  糖尿病患者应特别留意水温的高低,因为这类患者末梢神经不能正常感知外界温度,即使水温很高,他们也感觉不到,容易被烫伤,从而引发非常严重的后果。

  五、脚气患者要小心感染

  患有脚气的人,病情严重到起疱时,就不宜用热水泡脚,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伤口感染。足部有炎症、皮肤病,外伤或皮肤烫伤者也不易泡脚

  六、老人泡脚不要泡太久

  老年人,泡脚时间过长的话,会引发出汗、心慌等症状。所以,老人每日临睡前泡脚20分钟为佳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郁金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31 方名 32 组成 33 主治 3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35 制备方法 4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45 制备方法 5 《伤寒总病论》卷四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圣惠》卷四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用药禁忌 7 《圣惠》卷三十七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75 制备方法 8 《幼幼新书》卷十九引《万全方》 81 方名 82 组成 83 功效 84 主治 85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86 制备方法 9 《幼幼新书》卷八引《万全方》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95 制备方法 10 《圣惠》卷八十三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圣惠》卷六十四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圣惠》卷五十八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医学入门》卷六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理瀹》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医心方》卷五引《深师方》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圣济总录》卷七十 161 方名 162 郁金散的别名 163 组成 164 主治 165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166 制备方法 167 附注 17 《医统》卷八十三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18 《外科集腋》卷八 181 方名 182 组成 183 主治 18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185 制备方法 186 附注 19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191 方名 192 组成 193 主治 19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195 制备方法 20 《治痧要略》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杏苑》卷六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圣惠》卷十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主治 22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225 制备方法 23 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4 《圣济总录》卷一一○ 241 方名 242 组成 243 主治 24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245 制备方法 25 《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251 方名 252 组成 253 主治 25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255 制备方法 26 方出《丹溪心法》卷二,名见《李氏医鉴》卷八 261 方名 262 组成 263 主治 26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27 《普济方》卷六十一 271 方名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275 制备方法 28 《普济方》卷二一一 281 方名 282 组成 283 主治 28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285 制备方法 29 《普济方》卷二一五 291 方名 292 组成 293 主治 29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295 制备方法 30 《普济方》卷三六二 301 方名 302 组成 303 主治 30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305 制备方法 31 方出《袖珍》卷四引《经验方》,名见《便览》卷四 311 方名 312 郁金散的别名 313 组成 314 功效 315 主治 316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317 制备方法 318 附注 32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321 方名 322 组成 323 主治 32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325 制备方法 33 《圣济总录》卷一一八 331 方名 332 组成 333 主治 33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335 制备方法 34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341 方名 342 组成 343 主治 34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345 制备方法 35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351 方名 352 组成 353 主治 35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355 制备方法 36 《永类钤方》卷十一 361 方名 362 组成 363 主治 36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365 加减 366 制备方法 37 《医方类聚》卷二五八引《保童秘要》 371 方名 372 组成 373 功效 374 主治 375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376 制备方法 38 《直指》卷二十一 381 方名 382 组成 383 主治 38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385 制备方法 39 《朱氏集验方》卷九 391 方名 392 组成 393 主治 39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395 制备方法 40 《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401 方名 402 组成 403 主治 40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405 制备方法 41 《宣明论》卷十四 411 方名 412 郁金散的别名 413 组成 414 主治 415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416 制备方法 41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郁金散 1 拼音

yù jīn sǎn

2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郁金散

21 处方

郁金30克 莲实(去皮)黄耆(锉)各75克

22 制法

上药三味,捣罗为散。

23 功能主治

治吐血不止。

2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克,冷水调下,不计时候服。

25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八

3 《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31 方名

郁金散

32 组成

郁金1两,白附子(炮)半两,羌活(去芦头)3分,甘草(炙,锉)半两,黄连(去须)1分,黄芩(去黑心)半两,侧柏半两,大黄(锉,炒)半两,干蝎(去土,炒)半两。

33 主治

小肠实热,心下急痹,口舌生疮。

3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食后薄荷熟水调下;生姜蜜汤下亦得。

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4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41 方名

郁金散

42 组成

郁金3分,大黄(细锉,微炒)3分,山栀子仁3分,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锉)1分。

43 主治

伤寒阳盛发狂,大便不通,腹胀满欲走。

4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食后以葱豉汤调下。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5 《伤寒总病论》卷四 51 方名

郁金散

52 组成

郁金1枚(甘草1分,水半碗、煮干,去甘草,切片,焙干,为细末),真脑子(炒)半钱。

53 主治

斑痘始有白疱,忽搐入腹,渐作紫黑色,无脓,日夜叫,烦乱者。

5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以生猪血57滴,新汲水调下,不过2服,甚者毒气从手足心出,如痈状乃愈。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 《圣惠》卷四 61 方名

郁金散

62 组成

郁金1两,白附子3分(炮裂),羌活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连1两(去须),黄芩3分,川大黄1两(锉,微炒),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川升麻3分。

63 主治

小肠实热,心下急痹,口舌生疮。

6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后以麦门冬汤调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66 用药禁忌

忌炙煿、热面。

7 《圣惠》卷三十七 71 方名

郁金散

72 组成

郁金1两,木香1两,飞罗面1两,黄柏(锉)1两,甘草1两半(炙微赤,锉)。

73 主治

吐血、衄血不止。

7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青竹茹汤调下,不拘时候。

75 制备方法

上为散。以生地黄汁1大盏,旋旋拌药后,焙令干,又拌之,令地黄汁尽为度,再为细散。

8 《幼幼新书》卷十九引《万全方》 81 方名

郁金散

82 组成

郁金(皂角2挺,挼水1碗,慢火煮干)1两,天竺黄半两,马牙消半两,甘草(炙)半两,朱砂1分,龙脑1钱。

83 功效

镇心压涎。

84 主治

小儿风热。

85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麦门冬汤调下。

8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9 《幼幼新书》卷八引《万全方》 91 方名

郁金散

92 组成

郁金半两,天竹黄半两,马牙消半两,铅霜半两,龙脑1分。

93 主治

小儿惊热至甚。

9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以热水调下。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0 《圣惠》卷八十三 101 方名

郁金散

102 组成

郁金半两,腻粉1钱,巴豆12颗(以小便浸1宿,去皮出油,研如膏)。

103 主治

小儿中风,吐涎。

10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以橘皮汤调下,吐涎出即效。

105 制备方法

上研匀。

11 《圣惠》卷六十四 111 方名

郁金散

112 组成

郁金半两,赤小豆1合,甜葶苈半两,伏龙肝2两,川芒消半两,川大黄半两(生)。

113 主治

游肿攻头面,焮肿赤热疼痛。

11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以鸡子白并蜜少许,调令稀稠得所,涂之,干即更涂。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2 《圣惠》卷五十八 121 方名

郁金散

122 组成

郁金1两,瞿麦1两,生干地黄1两,车前叶1两,滑石1两,川芒消1两。

123 主治

血淋及尿血,水道涩痛。

12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如人行10里再服,以愈为度。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3 《医学入门》卷六 131 方名

郁金散

132 组成

郁金、桔梗、甘草、天花粉、葛根各等分。

133 主治

小儿初生身如丹涂者。

13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薄荷煎汤,入蜜调服。后用兰叶、浮萍、水苔同研绞汁,调朴消、土朱涂赤处。

13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4 《理瀹》 141 方名

郁金散

142 组成

郁金5钱,苍术2钱,川芎2钱,厚朴2钱,乌药2钱,青皮2钱,莪术2钱,草果2钱,玄胡2钱,槟榔2钱,没药(去油)2钱,香附(生熟各半)2钱,灵脂(生熟各半)2钱,黑丑头末2钱,白丑头末(皆生熟各半)2钱,丁香1钱,木香1钱,巴霜1钱,沉香5分(一方有黄连)。

143 主治

气痛。

14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掺金仙膏贴,或缝袋装药横扎鼻上嗅之。

14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5 《医心方》卷五引《深师方》 151 方名

郁金散

152 组成

郁金2两,黄连2两,矾石2两。

153 主治

目盲。

15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卧时著目中如黍米大。

15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16 《圣济总录》卷七十 161 方名

郁金散

162 郁金散的别名

金光散

163 组成

郁金半两,甘草(炙)半两,青黛半两。

164 主治

衄血,汗血。

165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以鸡子白调下。

16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67 附注

金光散(《普济方》卷一八八)。

17 《医统》卷八十三 171 方名

郁金散

172 组成

片姜黄1钱,牡丹皮7分,莪术7分,红花7分,当归7分,赤芍药7分,川芎7分,桂心7分,延胡索7分。

173 主治

妇人血气撮痛,月水不通,预先呕吐,痛及腰腹胀。

17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1盏半,酒半盏,煎8分,温服,每日3次。

18 《外科集腋》卷八 181 方名

郁金散

182 组成

阿胶、蒲黄5钱(同炒),五灵脂(醋炒)5钱,降香5钱,郁金3钱。

183 主治

跌打瘀血作痛。

18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分,酒送下。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86 附注

方中阿胶用量原缺。

19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191 方名

郁金散

192 组成

郁金1两,槐花1两。

193 主治

溺血。

19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淡豉汤送下。

1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20 《治痧要略》 201 方名

郁金散

202 组成

细辛5钱,乌药3钱,障香2钱,沉香1钱,木香1钱,千金子1钱。

203 主治

过饮寒凉,致痧毒遏伏者。

20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分,砂仁汤稍调下。

2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1 《杏苑》卷六 211 方名

郁金散

212 组成

巴豆7粒(三生四熟,火烧存性),雄黄皂子大,郁金1枚。

213 主治

缠喉风,喉闭。

21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字,茶两呷调下。如口噤,用竹筒纳药在内,吹入喉中,须臾吐利为度。

215 制备方法

上药各为末,和匀。

22 《圣惠》卷十 221 方名

郁金散

222 组成

郁金3分,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栀子仁3分,柴胡半两(去苗),甘草1分(炙微赤,锉),犀角屑半两。

223 主治

伤寒发狂,谵语,大便不通,心腹胀满欲走。

22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葱豉汤调下。如人行10里再服,大便通利为度。

2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3 方出《圣惠》卷五十五,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 231 方名

郁金散

232 组成

郁金1两,牛胆1枚(干者),麝香(研)半钱。

233 主治

谷疸,唇口先黄,腹胀气急。

23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2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4 《圣济总录》卷一一○ 241 方名

郁金散

242 组成

郁金3两,新牛胆1枚,猪胆2枚,蛤粉(研)3两,大黄(锉,炒)半两,黄连(去须)半两,雄黄(研)1分。

243 主治

雀目,赤眼,气眼,疳眼。

24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小儿半钱匕,食后新汲水调下。

245 制备方法

上7味,将5味为细散,并猪胆拌和,和牛胆中填满,阴干,为细散。

25 《圣济总录》卷六十九 251 方名

郁金散

252 组成

郁金(锉)1两,甘草(炙,锉)1两。

253 主治

呕血。

25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井花水调下,不拘时候。

25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6 方出《丹溪心法》卷二,名见《李氏医鉴》卷八 261 方名

郁金散

262 组成

郁金末。

263 主治

呕血,衄血。

26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加姜汁、童便服。

27 《普济方》卷六十一 271 方名

郁金散

272 组成

郁金半两,天南星半两,宣连半两,蝎半两,巴豆(别研)2分半。

273 主治

喉闭,腮肿涎结成核,走马缠喉诸风欲死者。

27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壮者1钱,老少者半钱,生姜,蜜水调下。此药乃微有毒,须量人虚实加减服,凡服此药以泻为度。

275 制备方法

上除巴豆,余为末,和匀。

28 《普济方》卷二一一 281 方名

郁金散

282 组成

川郁金1分,槐花1分,甘草(炒)1分。

283 主治

一切热毒痢,下血不止。

28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食前豆豉汤调下。

2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9 《普济方》卷二一五 291 方名

郁金散

292 组成

生干地黄、郁金、蒲黄各等分。

293 主治

血淋。心头烦,水道中涩痛,小肠积热,尿血出者。

29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前以车前子叶汤调下;酒调下亦得。

29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30 《普济方》卷三六二 301 方名

郁金散

302 组成

郁金半两,南星半两,白附子半两,大半夏半两。

303 主治

滞颐,不问脾虚惊热。

30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薄荷蜜汤调下。

305 制备方法

上用生姜20片,皂角3条,水2盏,煎药同煮,以干为度。去皂角及生姜,以四味焙干,同雄猪胆1枚,以盏盛定,刺汁,以前药入胆汁内浸,炙干又浸,以胆汁尽为度。再用铁华粉半两、甘草3钱研匀同为末。

31 方出《袖珍》卷四引《经验方》,名见《便览》卷四 311 方名

郁金散

312 郁金散的别名

郁金灰散

313 组成

郁金(烧灰存性)。

314 功效

下胎。

315 主治

产后血上心已死。

316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米醋汤一呷调灌之。

317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18 附注

郁金灰散(《杏苑》卷八)。

32 《圣济总录》卷九十八 321 方名

郁金散

322 组成

郁金1两,滑石(研)半两,甘草(生)1分。

323 主治

卒小便淋涩不通。

32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热汤调下,不拘时候。

32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3 《圣济总录》卷一一八 331 方名

郁金散

332 组成

郁金半两,白矾(生研)1分,铅霜(研)1分,槟榔(锉)半两。

333 主治

口舌疮。

33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匕,食后冷熟水调下,1日2次。

33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4 《圣济总录》卷一六八 341 方名

郁金散

342 组成

郁金半两,蝉蜕40枚,龙胆半两,白附子(炮)半两,大黄(炒)1分,干蝎(炒)1分,甘草(炙)1分。

343 主治

小儿风热,胸膈烦闷,目涩多渴。

34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至半钱匕,空心薄荷汤调下。

34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5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351 方名

郁金散

352 组成

郁金(锉)半两,防风(去叉,切)1分,半夏(切)1分,巴豆(去壳)21枚,皂荚(锉)1挺。

353 主治

小儿一切咳嗽。

35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匕,生姜蜜熟水调下。

355 制备方法

以水1升,同于银石器内煮令干,去巴豆、皂荚不用。以温汤洗余三味,炼干,为末。

36 《永类钤方》卷十一 361 方名

郁金散

362 组成

大黄、荆芥穗、薄荷叶、郁金、朴消各等分。

363 主治

眼目赤肿疼痛。

36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用鸡子清或嫩苎(根白者,打烂)调贴眉眶上及肿处。加生地黄尤好。

365 加减

痛,加乳香、没药。

36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7 《医方类聚》卷二五八引《保童秘要》 371 方名

郁金散

372 组成

郁金1两(浆水1升煮,水尽为度),甘草(猪胆涂,炙)半两,马牙消半两,天竹黄半两,朱砂1分。

373 功效

去积热。

374 主治

小儿惊风。

375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薄荷汤调下。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37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8 《直指》卷二十一 381 方名

郁金散

382 组成

郁金、白芷、细辛各等分。

383 主治

齿出血,牙齿疼痛。

38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擦牙,仍以竹叶、竹皮浓煎,入盐少许,含咽,或炒盐敷亦可。

3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39 《朱氏集验方》卷九 391 方名

郁金散

392 组成

郁金1两,猪牙皂角1两。

393 主治

鼻中息肉。

39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食后以茶送下。

395 制备方法

上用水同浸1宿,火煮透,郁金烂为度。去皂角,留郁金焙干,次用北细辛半两同为末,入麝香、硇砂各1钱或半钱拌匀,炼蜜为丸,如茶子大。

40 《圣济总录》卷八十三 401 方名

郁金散

402 组成

郁金1两,大黄1两,白及1两,天南星1两,龙骨1两,白蔹1两,黄蜀葵花1两(并生锉)。

403 主治

风湿脚气,肿痛恶疮。

404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水调,敷肿痛处。

4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41 《宣明论》卷十四 411 方名

郁金散

412 郁金散的别名

一捻金散

413 组成

郁金1枚(大者),巴豆7个(去皮,不出油)。

414 主治

小儿急慢惊风。

415 郁金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字,煎竹叶汤放温下。把药抄盏唇上放,以汤冲下喉咽为妙。

41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17 附注

一捻金散(《普济方》卷三七五)。

古籍中的郁金散 《秘传眼科龙木论》:[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七十二问

、顺肝散(方见二问下)、秘传郁金散。秘传郁金散方郁金大黄朴硝(等分)上三味为末。用桃条、生地黄自然汁

《幼幼新书》:[卷第八]惊热第三

一小盏,煎五分温服。《万全方》治小儿惊热至甚。郁金散郁金天竺黄马牙硝铅霜(各半两)龙脑(一分)上捣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八诸血门]吐血不止(附论)

炒成珠)上等分为细末,乌梅汤调下。金光散(一名郁金散)治吐血不止。又方(出《圣惠方》)上以荆芥捣细

《医学纲目》:[卷之四·阴阳脏腑部]治上下法

事,用半生熟汤吐之。暗风病久不瘥,发过如旧,用郁金散吐之。疟久不瘥,发寒热无时,用常山散吐之。蛟龙

《普济方》:[卷四十一小肠腑门]小肠实(附论)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金匮要略》卷上方之黄芪桂枝五物汤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别名 32 处方 33 功能主治 34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用法用量 35 方解 36 运用 37 现代适应证 371 末梢神经炎 372 中风后遗症 373 皮炎 38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理作用 38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382 对细胞代谢和各种调节机制的影响 383 对心血管系统及血液的影响 384 镇痛、镇静和解热作用及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38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386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39 各家论述 310 附注 311 歌诀 312 摘录 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1 拼音

huáng qí guì zhī wǔ wù tāng

2 概述

黄芪桂枝五物汤记载于《金匮要略》卷上,其组成为黄芪9g、芍药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4枚,具有调养荣卫,益气温经,祛风散邪,补气通阳,养血除痹之功效,主治因素体营卫气血不足,复因劳而汗出、外感风邪客于血脉所致的血痹证,是治疗血痹证的代表方剂。[1]

3 《金匮要略》卷上方之黄芪桂枝五物汤

该方剂的突出特点是对免疫功能的促进和调节、对细胞代谢和各种调节机制的影响,对心血管及血液流变学的积极影响及其明显的镇静、镇痛作用,以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但是对于中风后遗症所致各种偏瘫、语言等功能障碍要想彻底治愈还应在发现早期积极治疗,西医溶栓、介入疗法及外科疗法不可忽视。对于有肢体麻木、疼痛等症状者可以用该方剂。对于皮肤炎症、末梢神经炎等由于本方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改善微循环及抗凝、镇痛作用,故可以应用。[2]

31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别名

黄耆五物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三)、桂枝五物汤(《赤水玄珠》卷十二)、黄耆汤、五物汤

32 处方

黄耆9克 芍药9克 桂枝9克 生姜18克 大枣12枚(一方有人参)

黄芪9g、芍药9g、桂枝9g、生姜18g、大枣4枚[1]

33 功能主治

调养荣卫,益气温经,祛风散邪,补气通阳,养血除痹。治血痹,症见脉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肌肤麻木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微紧[1] 。

34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用法用量

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400毫升,分三次温服。

以水6升,煮取3升,温服7合,每日3次。

35 方解

血痹证由素体“骨弱肌肤盛”,劳而汗出,腠理开,受微风,邪遂客于血脉,致肌肤麻木不仁,状如风痹,但无痛,是与风痹之区别,而脉微涩兼紧,说明邪滞血脉,凝涩不通。故以益气温经,和血通痹而立法。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方药5味,配伍精当,共奏益气温经、和血通痹之效。本方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黄芪而成,旨在温通阳气,祛风散邪,调畅营卫,而通血痹。不仅适用于血痹,亦可用于中风之后,半身不遂,或肢体不用,或半身汗出,肌肉消瘦,气短乏力,以及产后、经后身痛等。[3]

本方中桂枝、芍药之比是1:1,以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二者相伍,调营卫而和表里。[1]

36 运用

1.本方是治疗血痹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肌肤麻木不仁,或疼痛、四肢不温、脉无力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2.加减法:若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加党参以益气固表;产后或月经后而见肌肤麻木者,加当归、川芎、鸡血藤以养血和血通络;阳虚肢冷者,加附子、细辛以温阳散寒;风邪偏盛者,加防风、防己以祛风通络;兼血瘀者,加桃仁、红花活血通络。[1]

3痹:张,形寒,手足痛,肌肉渐肿,劳力行走,阳气受伤,客邪内侵,营卫失和。仿《局方》“痹在四肢,汗出阳虚者,与黄耆五物汤”。黄耆、桂枝、茯苓、炙草、当归、煨姜、南枣。

4真中风:诊得两手脉厚而长,惟左手略兼弦象,两寸稍紧,脉厚者,得土之敦气,厚道足以载福,为长寿之征。但弦为风脉,紧为痛脉,今紧在两寸,主上半身有痹痛之患,据称手腕及臂上痛,时愈时作,已阅五年之久,且指尖时苦麻木,昔年尤甚,近年略减,细察此症,系风在关节而作痛,至其所以痛者,乃气血与风邪相抗拒,非同偏枯者之全不觉痛,其妙在于痛处,不难扶正以屏邪,书称中指麻木,三年内防患中风,以中指属手心经故也。今幸麻木之处以食指、拇指为甚,系肺与大肠气之不调,尚无大害,然风善行而变数,必须及早治之,然斯时若肥风药以预防中风,是适招风取中,无异借寇兵而齐盗粮,宜出诸郑重,切勿孟浪以图一逞,宜用黄耆五物汤。黄耆2钱,桂枝尖2钱,生白芍2钱,生姜4钱,大枣2枚,同煎服。

5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一老妪,证见右半身瘫痪,口眼斜,手足麻木,肌肉不仁,右半身自汗出。血压:150/100毫米汞柱。此乃营卫气血虚亏,阳气阻闭,经脉失于营养之证。予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共服15剂,血压:140/90毫米汞柱,脉舌正常。诸症蠲除,一如常人。四年后追访,终未再作。

6血痹:刘某,患四肢麻木一年余,夜晚尤甚。用维生素B12与维生素B1;肌肉注射60余日,疗效不明显。后改为针灸治疗,初针有小效,继之无效。证见气虚懒言,疲乏无力,四肢麻木以上肢较甚,臀部发凉。脉双沉细,舌质淡嫩,苔薄白。取黄耆桂枝五物汤治之。服15剂,诸证俱蠲。

7自汗:患者,女,31岁。工人。痢后继见汗出,已两年余。动则大汗淋漓,乍冷乍热,时时恶风,并出现肠鸣,进食不慎即泻,头晕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无力寸浮大。经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屡治罔效。遂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白术、五味子,水煎4剂,服后自汗明显改善,将桂枝减量,白术增制,使之外助黄耆以固表,内达健脾以收功。继进6剂,肠鸣消失。再进3剂,诸症悉除。

8胸痹:患者,女,51岁,干部。病初自觉胸闷气短,继则胸前区时感隐痛,并向左肩背放射,遇寒痛甚,已2年余。心电图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予黄耆桂枝五物汤加薤白、炙甘草,共服30余剂,胸痛诸证得以控制,心电图近于正常。

9胃脘痛:患者,女,42岁,工人。胃脘时感隐痛,逢劳遇寒尤甚,已5年许,钡餐透视诊为“胃窦炎”。曾屡服大剂辛热理气之品,渐致腹胀纳呆,大便时溏,周身乏力,舌淡润,脉沉弦迟。方用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炙甘草、干姜,服药后,胃痛顿解。酌去干姜,加腹皮与茯苓交替使用,予以健脾,因病陈久,宜缓缓图治。继服20余剂,诸证渐愈。

10低热:朱某某,女.35岁,教师。低热2年余,体温常在375℃左右,偶尔达38℃。伴有怯风怕冷,自汗津津,声低气短,纳谷不香,大便溏薄,周身乏力等证。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而胖,脉细缓无力。证属气虚身热。拟取甘温除热法,黄耆桂枝五物汤加焦白术、炙甘草。服上方12剂后,症状基本消失。改用补中益气丸调服半月以善后,随访至今未发。

37 现代适应证

[3]

适应证:用于皮炎、末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等见有肢体麻木疼痛、属气虚血滞,微感风邪者。

371 末梢神经炎

末梢神经炎即多发性神经病,是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障碍,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该病的常见病因是长期服用呋喃类和异烟肼等药物,重金属或化学品中毒,如砷中毒;糖尿病;尿毒症;营养性疾病如酒精中毒、慢性胃肠道疾病等;恶性肿瘤压迫或浸润;感染、疫苗接种、遗传。主要病理改变是轴索变性和阶段性脱髓鞘,周围神经远端明显。

372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一般是指脑栓塞及脑出血留下的后遗症,主要指偏身瘫痪。脑栓塞是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血管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脑功能障碍,其中心源性栓塞占60%~75%,其他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等引起的栓塞,来源不明的脑栓塞约占30%。栓塞多见于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相应少见。后遗症多因发病急性期抗凝治疗不及时导致相应脑组织坏死、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及感觉障碍或语言障碍等。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常见于高血压性脑出血,其他病因可见于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脑动脉炎、夹层动脉瘤等。脑出血后48小时并发脑水肿,如果出血及脑水肿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妥当,相应脑组织出现坏死即可留下后遗症,其临床表现依出血部位不同而不同,存活者以偏瘫或失语多见。

373 皮炎

皮炎病因太多,可以是局部感染,化学损伤、物理损伤或免疫损伤等,局部皮肤可以出现炎症,局部神经可出现麻木、疼痛。

38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药理作用

[4]

381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君药黄芪及其所含黄芪多糖、黄芪皂苷甲和其他成分对免疫系统具有广泛的影响,以免疫增强、免疫调节为主。分述如下:①黄芪煎剂可促进正常人及肿瘤病人的淋转率,能促进T细胞分化、成熟,并且显著提高其活性,进一步研究证明其有效成分为黄芪多糖,黄芪多糖可抑制抑制性T细胞,而其他T细胞亚群如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得以增强,并可完全拮抗泼尼松龙或环磷酰胺的抑制作用。②黄芪能明显促进正常机体特异性抗体形成,黄芪煎剂可显著提高抗原结合细胞数、抗体细胞数、溶血空斑数及抗体生成量。黄芪对抗体形成细胞发挥双相调节效应,反应低者黄芪能促进之,反应强者则抑制之。③黄芪有干扰素诱生作用,黄芪煎剂可诱生γ干扰素,上清液还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对多种干扰素诱生剂所致人干扰素的生成黄芪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黄芪这一作用可显示其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及对NK活性的促进,黄芪与干扰素还有协同的促进NK活性作用。④黄芪煎剂可显著增强NK细胞毒活性以及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的NK细胞毒活性,但浓度过高则反而呈现抑制效果。⑤黄芪可促进巨噬细胞酶蛋白合成系统功能,促进溶酶体生成,其有效成分是黄芪皂苷甲,可使巨噬细胞体积增大,吞噬体、溶酶体、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等大部分细胞器数量增多而呈激活状态;黄芪多糖则可直接 巨噬细胞,使之数量增加,增强其吞噬活性,并能明显拮抗环磷酰胺、泼尼松龙或荷瘤所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的抑制。⑥黄芪多糖及注射液可使脾脏增重,拮抗泼尼松龙、氢化可的松等所致小鼠脾脏、胸腺、淋巴结萎缩,显著降低人外周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含量,黄芪注射液可明显促进外周中性粒细胞的随机运动和趋化运动以及吞噬和杀菌功能。臣药白芍所含白芍总苷可显著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数,而且对巨噬细胞发挥双相调节作用;对T细胞功能呈机能和浓度依赖性双相调节作用,可促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调节细胞的诱导,对体液免疫的双相调节作用与白芍总苷与T调节性细胞的影响有关,即白芍总苷对抗体生成的正、负调节与其对TH及TS的调节有关,对B细胞的负调节作用还与其促进巨噬细胞释放PGE2有关。桂枝具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能抑制IgE所致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组胺等过敏介质的生成及释放。生姜具有拮抗5HT作用。大枣有提高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促进溶血素及溶血空斑,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分解,促进巨噬细胞TNFα、IL1、NO的分泌。临床证明,在大部分含有黄芪的复方制剂中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大多以黄芪的作用为主。

382 对细胞代谢和各种调节机制的影响

君药黄芪能增强细胞生命力和抵抗力,除与其富含硒有关外,还与其能抗自由基损伤及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黄芪及总黄酮、黄芪皂苷均能抑制氧自由基生成并显著清除之,显著提高SOD活性,降低LPO含量。黄芪能对抗多种非特异性损伤,在防治心、脑、肾疾病方面有意义,这与其含黄芪苷有关;黄芪能使体外培养的人胎肾细胞生长旺盛的生存时间增长,延长人胎肺二倍体细胞的自然衰老,使其衰老寿命由原来的61代延长至88~98代;心肌细胞经黄芪处理可见细胞内糖元颗粒增加;人胎肾细胞则可见髓样膜结构明显增加,糖元颗粒增加,线粒体呈光滞型,酸性磷酸酶、琥珀酸脱氢酶及糖元反应明显增强,因而黄芪有抗衰老作用;黄芪所含黄芪皂苷甲能显著促进机体的核酸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黄芪多糖则能增强RNase抑制因子并抑制RNase活力,使RNA分解代谢降低,从而引起RNA积累和合成速率降低;黄芪煎剂可显著促进3H亮氨酸掺入血清、肝脏蛋白,促进骨髓造血细胞DNA的合成;黄芪注射液可促进3H尿嘧啶核苷掺入体外培养的肝细胞,使肝脏细胞RNA合成增加;黄芪可通过对环核苷酸系统的调节而影响机体的广泛机能;黄芪还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黄芪能显著增强机体对冷冻、饥饿、缺氧、减压缺氧、氰化钾中毒、噪声 等多种劣性 的耐受能力;黄芪煎剂可使肾上腺重量显著增加,肾上腺束状带细胞脂质空泡含量显著增多,并能明显抑制衰竭时血浆皮质醇含量的降低,表明黄芪可显著增强机体应激的良性反应,明显延缓应激衰竭期的出现。臣药白芍能调节血清脂质、MDA及TC/LDL,高剂量白芍总苷可升高HDL;白芍水提取物具有明显地耐缺氧作用,可显著延长减压缺氧时小鼠的存活时间,降低整体耗氧量,并使体温降低;白芍所含丹皮总苷和白芍总苷对H2O2所致人RBC的损伤性溶血均有抑制作用,二者对超氧阴离子及羟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大枣含大量蛋白质、糖类、维生素C、维生素P、多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能增加体重和增强肌力。生姜可显著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及肝脏中胆固醇的含量,加强其从粪便排出,能清除自由基,抗脂质氧化反应。

383 对心血管系统及血液的影响

黄芪对心肌有正性肌力作用,其强心机制与洋地黄类同。实验证明黄芪强心作用机制可能在于对心肌磷二酯酶活性的抑制,从而升高cAMP量,激活了依赖cAMP的蛋白激酶,使钙通道蛋白磷酸化,导致钙内流增加;同时细胞内cAMP的增高也促进了肌浆网释放Ca2+,导致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过程增强,从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黄芪能扩张冠状动脉,对心肌缺血、坏死有保护作用,可改变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并能对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黄芪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心肌细胞对损伤性 的耐受能力;黄芪对血压有双相调节作用,当血压降至休克水平时黄芪能使之上升而保持稳定,对高血压则通过扩张血管而降低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黄芪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其黏附率降低,血栓干湿度减轻,从而抑制血栓形成,对于慢性心力衰竭者黄芪可使患者全血比黏度降低,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血液流变性改善;同时黄芪还有促进血细胞生成的作用。臣药白芍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拮抗垂体后叶素所致心肌缺血,抑制AD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减轻血小板湿重,抑制血栓形成。桂枝能使血管扩张,改善外周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抑制心肌LDH、CPK释放,提高SOD活性,减少LPO生成,拮抗缺血再灌注所致室颤的发生,改善心功能;抗凝血酶,抑制血小板聚集。生姜对心脏及血管运动中枢有兴奋作用,生姜所含6姜辣醇、8姜辣醇、10姜辣醇均为强心药,能增强心肌收缩力,对血压产生一过性降低、明显升高和持续性下降三相性作用。大多数脑栓塞的形成与心源性因素密切相关,该方剂的如上作用可有力地预防脑栓塞。

384 镇痛、镇静和解热作用及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君药黄芪有镇痛、镇静作用,黄芪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其抗应激能力。臣药白芍有明显的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白芍能明显改善大脑脑电活动,降低脑钙、钠、水含量,能抑制脑啡肽受体及α肾上腺素受体;白芍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具有双相调节作用。桂枝所含桂皮醛则有显著的镇静、镇痛、解热、抗惊厥作用。生姜能促进肾上

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并具有显著的镇静、镇痛、抗惊厥及解热作用。大枣则具有镇静、催眠作用。5.抗炎、抗氧化作用

黄芪所含黄芪皂苷甲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可显著降低炎性渗出液中PGE2含量,减少渗出液中IL8含量,降低渗出液及中性粒细胞PLA2活性,减少NO及盐自由基的生成,能抑制组胺、5羟色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和水肿。芍药有显著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性因子IL1、TNF、PGE2的过度分泌;降低MDA、NO、TNF水平,增强SOD及GSHPx活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其有效成分为芍药总苷,对实验性非特异性炎症及免疫性炎症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渗出、水肿、增生等不同环节有不同的抑制作用。桂枝对炎症的多个环节也有抑制作用,能抑制组胺生成及释放,抑制PGE2的生成与释放,增强SOD活力,清除自由基,降低LPO水平,因而对炎症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渗出、水肿及肉芽肿等不同过程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姜有抗炎、消肿作用,对炎症早期及晚期反应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生姜提取物能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抑制H2O2所致溶血,抑制MDA产生,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大枣能清除氧自由基,提高SOD、CAT活力,降低脑、肝、血浆中的LPO含量,具有显著的抗氧化作用。

385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黄芪煎剂对Sindbis病毒、新城疫病毒、滤泡性口腔炎病毒及流感病毒均有抑制作用;体外试验对志贺痢疾杆菌、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均有抗菌作用。白芍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白芍水煎剂对多种致病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除上述部分细菌外,对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霍乱弧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及大肠杆菌,特别是对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并且有直接抗病毒作用。桂枝除对上述部分细菌有抑制作用外,还对伤寒杆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及常见的皮肤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也有抑制作用。生姜对伤寒杆菌、金**及白色葡萄球菌、沙门菌、链球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霍乱弧菌、堇色毛癣菌、 滴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抑杀作用;生姜提取物对常见的皮肤真菌如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均有明显的抑杀作用,这对皮肤感染所致皮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还能拮抗HbsAg。

386 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黄芪所含黄芪苷及黄芪多糖具有显著的保肝作用,黄芪苷ASI、SK对CCL4及D半乳糖胺、醋胺酚等所致肝损伤可明显降低SGPT,并使肝细胞重度颗粒变性及空泡变性发生频率降低;其保肝作用与黄芪苷抗生物氧化、代谢调节、稳定细胞膜有关;黄芪多糖对内毒素所致肝细胞线粒体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黄芪多糖能促进ATP的恢复及抗生物氧化有关。臣药白芍对多种实验性肝损伤均有保护作用,能使SGPT降低,细胞病变及坏死恢复;芍药所含芍药苷、牡丹酚均有明显抗溃疡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芍药及芍药苷均能直接作用于肠管而发挥显著的解痉效果。桂枝所含桂皮醛能促进胃肠蠕动,使肠中腐败之气体得以排除,而不致引起下痢;桂皮酸则有利胆、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生姜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食欲,有镇吐作用,生姜煎剂能促进胃黏膜合成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内源性PG而具有抗溃疡作用;生姜能弱化胃蛋白酶作用,对胰酶有抑制作用,明显降低其对淀粉及脂肪的消化功能;6姜辣酚、6姜辣烯酮对肠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大枣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维生素C、维生素P等,因而具有保护肝脏的作用。该方剂5味药均对消化系统功能有积极影响。

39 各家论述

《金鉴》:以黄耆固卫;芍药养阴;桂枝调和营卫,托实表里,驱邪外出;佐以生姜宣胃;大枣益脾,为至当不易之治也。

310 附注

黄耆汤(《圣济总录》卷十九)、黄耆五物汤(《三因》卷三)、桂枝五物汤(《赤水玄珠》卷十二)、五物汤(《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

311 歌诀

桂枝汤中去甘草,加入黄芪名五物;益气温经和营卫,善治血痹肌麻木。[1]

312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百会 5 经穴名·百会 51 百会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百会穴的定位 57 百会穴的取法 58 百会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百会穴的配伍 513 特效 514 文献摘要 515 百会穴研究进展 5151 对血压的调整作用 5152 退热作用 5153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515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5155 对痛阈的影响 5156 对胃分泌的影响 5157 对脑电图的调整作用 5158 治疗子宫脱垂 5159 治疗小儿脱肛 51510 治疗美尼尔综合征 51511 降低cGMP 51512 降低尿素氮含量 51513 对性激素的影响 51514 矫正胎位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百会 1 拼音

bǎi huì

2 英文参考

Bǎihuì GV20 [中国针灸学词典]

bǎihuì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V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U2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百会:1人体部位名;2经穴名。

4 人体部位名·百会

百会指巅上,相当于百会穴处。《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巅上一灸之。”王冰注:“百会穴也,在顶中央旋毛中陷容指,督脉、足太阳脉之交会。”

5 经穴名·百会

穴位 百会 汉语拼音 Baihui 罗马拼音 Paihui 美国英译名 Hundred Meetings 各

号 中国 GV20 日本 20 法

国 莫兰特氏 VG19 富耶氏 IVG19 德国 LG19 英国 Gv20 美国 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DU20)[1][2]。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属督脉[1]。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3]。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1]。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51 百会穴的别名

巅上(《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三阳五会(《针灸甲乙经》),三阳(《针灸大全》),五会(《针灸大全》),顶上(《脉经》),泥丸宫(《本事方》),天满(《针灸资生经》),维会(《针经标幽赋》)。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在前顶后一寸五分,顶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脉足太阳之会。

53 穴名解

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1]。

百,《说文》:“十十也”,乃众多之称。会,有会合之义。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脉百骸皆仰望朝会。《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也,故曰头为诸阳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4]

本穴曾名为昆仑。盖头为昆仑,以中国地势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巅首,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因之不传。[4]

54 特异性

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1][3]。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的交会穴[1]。

一说百会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5]。

55 所属部位

头顶[6]

56 百会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7]。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3]。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1]。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百会穴在督脉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百会穴在头顶部的位置

57 百会穴的取法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1]。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1]。正坐取之[1]。

正坐,于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前1寸处取穴,或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8]。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快速取穴:正坐,两耳尖与头正中线相交处,按压有凹陷处即是百会穴[9]。

58 百会穴穴位解剖

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1]。

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10]。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有滑车上神经和颞浅动脉分布[10]。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3]。

59 百会穴的功效与作用

百会穴具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的功效。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1]。

百会穴具有平肝熄风、醒神苏厥、升阳固脱的作用,故以治疗督脉病、神志病及气虚下陷证为主[5]。

百会穴又名三阳五会,手足少阳、足太阳三阳经,以及足厥阴经和督脉交会于此。本穴是治疗督脉病、神志病,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扰和风热上攻引起的头部疾患的要穴。[5]

督脉为“阳脉之海”,百会穴又位于头顶部,可升提阳气,且督脉起于胞中,经 部贯脊上行,足厥阴经筋结于阴器,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理,以及《黄帝内经灵枢·终始》“病在下者高取之”的治疗原则,百会穴是治疗气虚下陷证的常用穴。[5]

百会穴有清头散风、开窍醒神、回阳固脱之功,主治头痛,眩晕,耳鸣,鼻塞,中风失语,癫狂,脱肛,阴挺。[4]

百会穴处人身最上,四围各穴罗布有序,大有百脉朝宗之势,犹地理学之世界屋脊,在人身则总摄阳经之汇也。后世以为治疗头部诸病之总穴。但以其地位至高,不免有如《易经》所云之乾元亢九之弊。故有时虽用泻法,而反升提。何则?因人身血气循环有压力亦有浮力。热邪与浮力结合,故有时降之不下也。故针家治头部诸病,多用此穴,兼取列缺、昆仑,以及其他下行之穴以佐之。俱用泻法,襄其下降之力,乃克有济,即上病下取之义也。有谓中医病理医理不切实际,盖以术者不明此理也,至若右病取左,左病取右,循其经也。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顺其情也。用寒远寒,用热远热,避其势也。诸般大法,术者最须留意。[4]

510 百会穴主治病证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头痛,头胀,昏厥,眩晕,癫狂,痫证,癔症,瘛疭,阴挺,痔疮,中风失语,健忘,不寐,颠顶痛,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心烦,失眠,惊悸,久泻,痢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喘息,虚损,现代又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等。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1]。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3]。

百会穴主治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脱肛、泄泻、阴挺、健忘、不寐[10]。

百会穴主治颠顶痛,眩晕,耳聋,鼻塞,目不能视,鼻衄,面赤,垂涎,中风不语,口噤不开;癫狂,痫证,癔症,瘛疭,心烦,失眠,惊悸,健忘;脱肛,阴挺;久泻,痢疾,痔疾;小儿夜啼,小儿急慢惊风;恶风寒,疝气[8]。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1]。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3][1]。

平刺05~08寸[8][10],局部酸胀[8],可扩散至头顶部[8][8]。

注意: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1]。

百会位于颅顶矢状缝之间,对5岁以下小儿和顶骨愈合不好的小儿不应针刺本穴,对于脑积水的患儿更应注意[8]。

5112 灸法

可灸[1][10]。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可灸,强身保健可隔姜灸3~5壮,或温灸至局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度[8]。

512 百会穴的配伍

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1]。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1]。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1]。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百会配水沟、十宣、足三里、内关、涌泉,治昏厥[8]。

百会配中脘、气海、足三里,治中气不足[8]。

百会配二白、精宫、长强,治脱肛、久痔[8]。

百会配内关、水沟,治休克[8]。

百会配后顶、合谷,治头项俱痛[8]。

513 特效

两手中指叠压,按百会穴3分钟,长期坚持,可使人开慧增智、益寿延年[9]。

5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针灸甲乙经》:顶上痛,风头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顾,百会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小儿脱肛久不瘥,风痫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