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的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的简介,第1张

“古”是相对于“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 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

(1)知识信息; (2)著作方式;

(3)文字;

(4)物质载体;

(5)文字制作技术;

(6)装订形式。

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著名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牍,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或“史记”。这些,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积累的档案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中国最早的书,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 学术观点:中国有6000年的文明史,图书作为重要的标志文明的牌记,与中国古老的文明社会并驾齐驱发展着。从壁石、钟鼎、竹简、尺牍、缣帛到纸张,无一不向社会传播文明,传递知识。但久经改朝换代、天灾人祸,能保留下的古书少之又少。所以,古书收藏爱好者认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较清晰。凡国内藏书只此一部的,未见各家收藏、著录的,一概称为国内孤本。珍本与善本的界定,历来为版本鉴定学者所争论。宋效先老师曾在1987年发表论文指出:“珍本是比较稀见或比较珍贵之本,善本是凡内容有用,流传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学术或艺术价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师的观点中认为:在西方人的观念里和词汇中,“善本”就是珍贵的、值钱的、罕见的传本,这实际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义。时代久远,传世孤罕的书籍,自然珍贵。甚至虽有明显的文字讹脱,反被视为珍贵版本,这在古今中外都有实例可举。本来“珍”并不等于“善”,罕见的东西并不一定真好,可是谁也不会把珍贵的东西视若粪土。这就在实际上把“珍”、“善”合流了。彭令先生认为,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的古籍精品,都应视为珍本;珍本与善本的核心价值都是文献价值,文物价值为基础,文物价值主要是在确定古籍的真赝、年代、版本的基础上得出的,艺术价值对于古籍来说是形式。文物价值、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都高的古籍,无疑是善本;有时候,对于某种价值特别突出的古籍,也应视为善本。 中国古籍传统的分类法采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四部下再细分为四十四类:

经部,以儒家经典及其释作为主,例如《御笔诗经图》,也收录古乐、文字方面的书籍。

史部,主要收录各种体裁的史书,另纳入地理、政书及目录类图书。

子部的范围比较广,诸子百家、算术、天文、生物、医学、军事、艺术、宗教、占卜、堪舆、命算、笔记、小说、类书等,皆入子部。 集部,则录诗文集、文学评论及词曲方面的著作;个人著作称“别集”,集体创作称“总集”(例如:《六家文选》)。 中国印刷术的演变:

雕版印刷发端于唐代,宋代以后成为传统中国图书制作生产重要方式。较早的雕版,一次只能印出一种颜色,称为“单印”;若将规格完全一样的几块版面,分别在不同的部位着上不同的颜色,重复迭印,就可产生二色、三色、四色,甚至五色的效果,称为“套印”;以套印技巧印制的书,就称为“套印本”,是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彩色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用铜铸或木造成一个个独立的字体,再拼成版面印刷(图4《御制数理精蕴》),乾隆皇帝将宫中以木活字印刷的书称为“聚珍版”。石板印刷是西洋技术,在清末传入中国,因有快速、价廉的优点,很快地通行起来。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修复技术规范228)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修复技术规范229)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修复技术规范29)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修复技术规范218)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衣。(修复技术规范219)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修复技术规范220)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修复技术规范224)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修复技术规范225)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修复技术规范221)又称为书首。

10.书根:(修复技术规范222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11.书角:天头和地脚右端。(修复技术规范227)

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登记”。出自汉司马迁《鸿门宴》籍吏民意思是登记了官吏、百姓。

拼音:jí,部首:竹,笔画:20, 繁体:籍,五笔:TDIJ。

释义: 

1、书;书册。

2、登记隶属关系的册簿。引申指隶属关系~。

3、祖居或本人出生的地方。

组词:书籍、祖籍、经籍、版籍、秘籍、寄籍、外籍、原籍、籍没、古籍。

扩展资料:

笔顺

1、书籍 [ shū jí ]   

装订成册的著作。 

2、祖籍 [ zǔ jí ]   

原籍。 

3、经籍 [ jīng jí ]   

经书。泛指图书(多指古代的)。 

4、版籍 [ bǎn jí ]   

登记户口、土地的簿册。泛指领土、疆域。书籍。 

5、秘籍 [ mì jí ]   

珍贵罕见的书籍。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古籍定义,"今"而来的,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皆可称之为古籍。当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将文字刻写在特定形式的材料上,借以记录知识、传播思想,图书才开始出现。在《中国古籍编撰史》中提出图书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构件:知识信息;著作方式;文字;物质载体;文字制作技术;装订形式。以这六条标准来衡量诸多图书起源的几种说法:"陶器说"过分强调陶文的作用,但陶文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河图洛书"只是出自荒古的神话传说,不足为凭;甲骨、青铜、石刻均不能称之为图书。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不能算书。中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读音jí

释义:“籍”是项羽的名,无实际意义。

出处:

《史记·刘邦项羽本纪》,高中课本有这篇文言文《鸿门宴》,这是项羽对刘邦说的

话“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翻译:

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对你呢?

基本字义:

1 书,书册:古籍、书籍、经籍、典籍

2 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隶属关系:籍贯、户籍、国籍、学籍

3 登记:籍没(mò)、籍吏民

4 征收:籍田

5 籍籍a.形容纷扰很大;b.形容名声很大;c.形容纵横交错的样子。

6 古代各种捐税的统称。

问题一:籍籍无名是什么意思?? “籍籍”二字在《汉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 籍籍 jíjí (1) [indiscriminate]∶形容喧哗纷乱的样子。如:人声籍籍 (2) [intricate]∶纵横交错。如:尸骨籍籍 (3) [great reputation]∶形容名声盛大。如:籍籍声名 而“籍籍无名”、“藉藉无名”、“寂寂无名”这几个词在工具书过去看到过“藉藉无名”的用法,在港台武侠小说中也见过“在江湖上无籍籍之名”的说法。

上查不到。《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上海辞书版《成语大辞典》均无。

baikebaidu/view/1053466

问题二:籍籍无名啥意思? 藉藉无名:古书只有「无藉藉名」一词,解作「没有大名」。寂寂无名:沉寂,没有人识得,用作形容没有知名度、不为人知的人。”看来,“籍籍无名”无据,“藉藉无名”也不对,或者当为“无藉藉名”。似乎只有“寂寂无名”才是对的。

问题三:籍籍无名和薄有虚名的含义,急求! 15分 籍籍无名:默默无闻一点名气也没有

薄有虚名:有名无实、浪得虚名的意思

问题四:青春又醉倒在籍籍无名的怀什么意思 20分 拟人啦

比喻人的青春总是籍籍无名

问题五:在学历史时,我看到了“籍籍无名”“工心计”这两个词,我不明白他们分别是什么意思? 籍籍无名

“籍籍”二字在《汉典》中有以下三种解释:

籍籍 jíjí

(1) [indiscriminate]∶形容喧哗纷乱的样子。如:人声籍籍

(2) [intricate]∶纵横交错。如:尸骨籍籍

(3) [great reputation]∶形容名声盛大。如:籍籍声名

而“籍籍无名”、“藉藉无名”、“寂寂无名”这几个词在工具书上查不到。《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上海辞书版《成语大辞典》均无。 到底哪一个是对的呢?

某网站的解答:“籍籍无名:虽可解作「每本书也没有他的名字」,不过古时并没有这句说话。藉藉无名:古书只有「无藉藉名」一词,解作「没有大名」。寂寂无名:沉寂,没有人识得,用作形容没有知名度、不为人知的人。”看来,“籍籍无名”无据,“藉藉无名”也不对,或者当为“无藉藉名”。似乎只有“寂寂无名”才是对的。

过去看到过“藉藉无名”的用法,在港台武侠小说中也见过“在江湖上无籍籍之名”的说法。究竟哪一个是对的?

先来看看“籍籍”(或“藉藉”)是什么意思。在古籍中“籍”“藉”两字常常互用的。

“籍籍”,原来指众多、纷乱。司马相如《上林赋》:“它它籍籍,填坑满谷。”指杂乱众多。《汉书・江都易王非传》:“国中口语籍籍。”颜师古注:“籍籍,喧聒之意。”形容众口喧腾。

那么“籍籍”与声名有什么关系呢?除了由众口喧腾喧腾演变而来,恐怕还与“籍甚”一词有关。《汉书・陆贾传》:“贾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王先谦补注引周寿昌言:“籍甚,《史记》作‘藉甚’,盖‘籍’即‘藉’,用白茅之藉,言声名得所藉而益盛也。”何谓“白茅之藉”?《易・大过》:“藉用白茅。”藉是以物垫衬的意思。

韩愈《送僧澄观诗》:“借问经营本何人?道人澄观名籍籍。”苏轼《减字木兰花・赠润守许仲途》:“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籍籍”皆用来称赞对方的名声。

“籍籍”指有名,“无籍籍名”当然是指没有什么名声了,“籍籍无名”当为“无籍籍名”之误。

如果说“无籍籍名”因以讹传讹,约定俗成为“籍籍无名”,我以为不妥。“籍籍”既形容有名,又怎能形容无名呢?既不合情理,也不合语法,不符合汉语的造词规律。不能认可,只能判为误用。

至于“寂寂无名”,或许是有人见“籍籍无名”于理不合,遂改为“寂寂”,差强可解。字面来解释就是:工--就是精心地去做,于--就是在(哪一方面),心计--就是用心算计。也就是指一个人常常花大量时间去精心算计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一般有贬义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善于耍手腕。

问题六:无名是什么意思 籍籍无名:虽可解作「每本书也没有他的名字」,不过古时并没有这句说话。藉藉无名:古书只有「无藉藉名」一词,解作「没有大名」。寂寂无名:沉寂,没有人识得,用作形容没有知名度、不为人知的人。”看来,“籍籍无名”无据,“藉藉无名”也不对,或者当为“无藉藉名”。似乎只有“寂寂无名”才是对的。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