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第1张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古医籍流传既久,存在脱、衍、倒、误等方面的讹误。为了方便今人阅读、应用,应该对此予以纠正,恢复其原本面目,这就需要校勘,即:审定古籍版本,比勘章节异同,审定正文真伪,对误字、时间、病名、药名、剂量、讹脱、异说考证校正。古籍注释是加注说明古医籍中字词、音义训诂,有关人物情况及背景典故等。由于医学的特殊性,校勘、注释在古医籍整理工作中作用更大。古医书不经校勘而出版为害甚多,比如古今度量衡差异很大,而用药剂量是医疗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若不加说明校勘,今人“照本宣科”地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恶果。但现在出版的一些中医古籍书,有的根本没有校勘,有的虽然校过,但校而不精,该校的不校,以致错误百出,谬种流传。有的底本选择不佳,未用多种版本互校,不该删减的附图等。点校方面的失误则表现在:断句不当割裂词语,不明语词所属文句错乱,当属上而属下,当属下而属上等。据此可以看出,古医籍点、校、注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深厚的功力和科学的态度,并且慎之又慎。

整理古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人才;出版古籍,也需要有专业的审稿和编辑人员。中央的指示中指出,“整理古籍,需要有一个几十年陆续不断的领导班子,保护连续的核心力量”;“从事整理古籍的人,不但要知识基础好,而且要有兴趣”。这对于出版古籍的出版社和古籍编辑来说,同样也是重要的。而要做一个胜任的古籍编辑,第一要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第二要有从事这项工作的兴趣与事业心。二者不可缺一。 经过整理和编辑加工的古籍,有两种形式:排印本和影印本。

排印本:分标点本、点校本、笺校本、新注本、选注本等;今译和索引也属于排印本。

影印本:分线装和平、精装两种形式。过去的影印本,大都采用线装,保持中国古书古雅的特色;但当代的趋势,要求影印的古书采用平装、精装的形式,这样价格可以低廉,又便于插架。影印的古籍也可以加以断句或校勘,有部分影印的古籍已是断句本或校勘本。

排印古籍与影印古籍,一般说各不相涉。但是过去商务印书馆创造了在一部丛书内排印与影印并举的格式,这就是古籍爱好者所熟悉的《丛书集成》(初集)。它收录 100种丛书,去其重复,有的排印(加黑点断句),有的影印。这个例子说明古籍整理出版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有一定的体例就行了。20世纪30年代的出版界,在这方面的创造性是应该肯定的。

标点、分段是古籍整理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这就是将古籍加上新式标点,分出段落。标点中又分加专名线与不加专名线两种。专名线指人名、地名,也包括书名。加有专名线的标点本,比不加专名线的要高一个层次,因为判断一个人、地、书名该不该加专名线,需要较高的学识水平。从当前的古籍出版物来看,有直排与横排两种形式,采用横排形式的大都不加专名线,书名线则用尖角号(《 》)标明。

古籍的影印本主要是选好底本、配补缺页、残页,描修或换字、补字,这几项都是学术性与技术性密切结合的工作。影印书也常发生错误,原因主要出于学术性注意不够。 古书的文字比较艰深难读,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古书更是难以读懂。为了祖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延续,发扬光大,所以今译也是当前古籍整理应该重视的工作。过去古诗方面的今译较多,散文方面的今译几乎没有,现在这种局面已经有所改变。当然今译要求做到准确、优美,达到信达雅的标准,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索引是研究与使用古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所以也应视作古籍整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和美国的汉学家有专门的研究人员,从事中国古籍索引的编制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绩。中国近年也开始重视古籍索引的编制工作。索引可以附在一部书的书后,篇幅大的则可以单行。古籍索引的检索,一般采用笔划方法和四角号码方法。

“九年规划”曾将部分近代和现代人对于古代文史哲的研究,包括对专书、专人、专题史的研究著作,列入古籍整理出版范围,如《中国天文学史》、《中国通史》等。这是就广义的古籍整理而言。

  司马光勤学

  原文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释

  “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既:已

  “俟能讽诵乃已,……”俟:等到 讽诵:背诵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强志:记得牢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患:担心

  参考译文

  司马光是宋哲宗时期的宰相,曾经主编《资治通鉴》,是当时的名臣他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他却独自苦读,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他自己说:“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时间长了,就读遍了古籍,见多识广,记忆牢固,他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原文

  张无垢谪①横浦,寓②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③辄④执⑤书立窗下,就⑥明⑦而读如是⑧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⑨之迹隐然,至今犹⑩存

  注释: ①谪:把高级官员调到边远的地方去做官,这里指被贬官 ②寓:居住 ③昧爽:拂晓,破晓 ④辄:总是 ⑤执:拿 ⑥就:依靠 ⑦明:光亮 ⑧是:这样 ⑨趺:脚 ⑩犹:还

  译文

  张无垢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宝界寺他住的房间有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依靠着微弱的晨光读书他就像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之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隐约约可见,直到现在还存有

  ---------------------

  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

  逮:到,及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穿壁:在墙上找洞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大姓:富户

  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与:帮助

  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

  偿:值,指报酬

  怪:感到奇怪

  资:借

  大学:大学问家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

  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

  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文言知识]

  “感激”及其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

  译文:

  皇甫谧年龄到了二十岁,不爱好读书学习,到处游荡,不守规矩,有人认为他憨痴不懂事曾经弄到瓜果,他总是进献给过继的母亲任氏任氏说:“《孝敬》上说:‘只给父母牛、羊、猪的奉养,尚且是不孝’你今年二十多了,眼不看一点教化人的书,心思尚未进入正道,你没有什么能让我感到宽慰的啊”说到这里,任氏就叹息着又说:“唉,从前孟子的母亲三次搬迁居处而成就了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对小孩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居家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为什么你竟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修养自身,勤奋学习,是你自身的收获,与我有什么关系呢”说着说着就对着皇甫谧涕泣起来皇甫谧于是被感动而振作起来,跟着同村人席坦读书接受教育,勤勉努力从不懈怠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之类论著

  ----------------------

  孙权劝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起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与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

  七录

  原文: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毕朗读一遍,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钞:同“抄”

  如是:如此

  始:才

  已:停止

  管:泛指筒形、中空而细长的物体,这里指“笔管”

  皲:皮肤因寒冷或干燥而裂开

  沃:浸泡

  汤:热水

  斋:屋舍,常指书房、学舍、饭店或商店

  录:抄写

  译文: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要朗诵一遍,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次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都冻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

旧注的风格有时代的差异,即不同的时代其注释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可分为汉唐的风格、宋代的风格和清代的风格三类。 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清代注解的风格是能将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运用于注解之中,从材料出发,注重考据。

我在这罗列一些相关资料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作“传”。“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疏”是对注的解释。 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注:“注”指对古书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章句: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集解:选取各家注解通释经传的叫“集解”。 注解术语的作用 一曰,为,谓之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二谓 用“谓”的时候,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的作用是用后面的话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影射的事物。 三貌,之貌 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事物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 四犹,犹言 “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候,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 五之言,之为言,之犹言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是表示“声训”,注释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近似的词来作训解。 六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这几个术语都是用来注明音读的,“读为”和“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古书注解的基本体例主要有三类: ①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②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③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 ①释词;②通句;③疏释全章大意;④评说。一、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解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一种体例。 (2)、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一种体例。 (3)、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一种体例。 二、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种:释词、通句、疏释全章大意、评说。 三、古书注解的术语 曰,为,谓之 谓 貌,之貌 犹,犹言 之言,之为言 之犹言 读为,读曰 读若,读如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