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高手能推荐一本古汉语词典?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哪位高手能推荐一本古汉语词典?,第1张

一座通往古代的语言桥梁——《故训汇纂》推介

王重阳

2006-07-13

大型辞书《故训汇纂》2003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此书凭借其自身厚重的学术价值博得学界及媒体的一片赞叹之声,誉之为继《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之后的第五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它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为什么要编写这样的一部书其价值到底何在适合什么样的人使用有必要向读者做一推介。

一、《故训汇纂》的编纂由来

中国古籍浩如烟海,但都是以古汉语记载的。语言是发展的,它使每一代人在阅读前人作品时都面临着语言障碍,因此每一代都会出现对前人作品进行解释的学问家,对前代古籍进行字词训释和文意串讲,这就是“训诂”。历史上集中的大量的训话工作有三个高峰期:汉朝、唐宋及清朝,这是语言渐进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出现比较本质的语言系统变化的结果,当整个语言系统在经历较长时间后发生了较本质的变化时就会出现较大规模的训释工作。汉代人对先秦作品的注释,其释语本身在隋唐时己非常不易懂了,需要对这些注释再加注释。发展到清朝时,情形亦然。这种承承相因的训释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代往后传递。一般说来,越是前人的注释,对原典的理解越是准确。历朝历代所层层积累的这些故训就成为后人研究阅读古代典籍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中国原典古籍既多,历代各家累积训诂更繁,为了研究的方便,将这些故训材料汇集成编,标明出处及用例,可使治学者免除烦琐的寻检之劳,大大便捷于他们的阅读和研究。这类“网罗前训”的工具书起于何时己难确考,流传至今的是清嘉庆年间由大学者阮元主持编写的《经籍籑诂》。

《经籍籑诂》和《康熙字典》是有清一代最重要的两部工具书。一般读者只知《康熙字典》而不知《经籍籑诂》,其实后者所起到的工具书价值是前者所不可替代的,它不仅使乾嘉时期注重考据的学者免去了许多“翻检之劳”,此后也一直是学者们研究我国古代语言文字和文学、历史、哲学等案头必备

的工具书。

《经籍籑诂》虽然重要,但毕竟成书于两百年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容和体例己越来越显现其局限性。早在20世纪之初,著名语言学家黄侃先生就指出:“清世阮元有《经籍籑诂》,为小学家常用之书。惜其以《佩文》韵分编,又载字先后毫无意义,至其搜辑亦有不备者。今若能通校一过暂用字典编制法编之,次为补其遗阙,此业若成,则材料几于全备矣。”这段话点明了《经籍籑诂》的三大缺陷:资料不全、体例不便、讹误甚多,也为后来《故训汇纂》的编写提供了理论依据。武汉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正是据黄先生此言才提出了编纂《故训汇纂》一书的计划,并很快被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立为重点项目,倾全所之力,历18年之久,终成此皇皇巨著。

二、《故训汇纂》的性质内容

学界将《故训汇纂》与《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并称为五大语文工具书,其实从辞典编纂理论上说它与其他四大辞书不属于同一性质。其他四大辞书是传统意义上所说的词典,即对所收列的字词条目提供准确而典型的形、音、义,一个字或词怎么写,怎么读,有哪些义项,一一列出。对于字词的释义,力求准确、概括。编纂者在分析众多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概括出某字词具有某意义,用明晰的语言表述出,并附以典型例证,供读者查阅使用。《故训汇纂》则不同,它是在字词条目下汇列前人许许多多的对此字词的训释材料,让这些材料以原始形态呈现出来,编者自己不进行分析概括,不加以主观判断和取舍。它是一种故训资料的大汇编,面向的是较高层次的传统文化的研究者,通过那些原汁原味的语言信息,研究者可以更好地咀嚼原典的意思,这种作用是传统辞典所不可替代的。

《故训汇纂》与《经籍籑诂》一脉相承,但对它进行了实质性地改造和拓展,克服了原书资料不全及体例不便两大缺陷,是一次脱胎换骨的彻底改造。

首先是资料的扩展。《经籍籑诂》的资料截止于唐以前,征引资料书目只有80种,唐以后的训诂资料几成空白。《故训汇纂》的资料范围则扩展到清朝,征引资料的书目也增加到250多种。宋朝和清朝是训诂学史上的两大高潮时期,尤其是清朝乾嘉时期,高举汉唐旗帜,注重朴学,反对明末向壁虚造、师心自用的学风,小学昌盛,传统训诂学达于鼎盛,训诂资料异常丰富。《故训汇纂》征引资料的范围由传统的经部扩展到史部、子部及集部,甚至笔记小说及佛经的注释资料也无遗漏,可以说,古代有价值的语言训释资料网罗殆尽。收列字头约两万,凡传统古籍中有用例的字基本都被收列。编者们所做的原始卡片达70余万张,训诂材料约50万条,成书约1300万字,规模上是《经籍籑诂》的四倍。

其次是编排体例的改造。《经籍籑诂》按《佩文韵府》的韵目编次,这种传统的按韵分编的编排方法在当时的年代是切合实际的,但对于现代人来说,检索起来已非常不便。《故训汇纂》按照现代人的检索习惯,改用《康熙字典》的214部首排列法编排,另外还编制了《单字汉语拼音索引》和《难检字笔画索引》,实现了传统辞书的现代化改造。在注音上则按现代拼音、中古音和上古音三段标注,这继

承了《汉语大字典》的注音方法,集中概括了历代音韵学的研究成果,不但标明了列目字的现代读音,而且反映了该字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语音系统中的音韵地位,增强了其学术价值。

在征引资料的准确性上,《故训汇纂》也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校正了《经籍籑诂》的许多错讹。

三、《故训汇纂》的学术价值

作为一部编写体例科学、资料丰富完备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故训汇纂》的学术价值是可贵而且多方面的,兹举其大端如下:

1.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各学科的研究,没有能绕过研读古文献而空谈虚玄的捷径。治任何一科专门史,都必须从研读古籍开始。而研读古籍,又必须通过语言这块敲门砖。解读古籍,常因关键字词的理解差异而导致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比如《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汇编,是儒家最重要的原典,此后的儒门思想悉源于此。为解读孔圣人的“微言大义”,历代

注家无数,许多句子的解释都不同,有些句子的不同解释竟多达十几种,孰是孰非,不要说一般读者难以判断,就是专门学者也常常煞费脑筋。有些重要的哲学概念如“仁”“庸”“道”“天”等皆因词义理解的不同而被不同的学者赋予不同的内涵。“大义”的分歧皆因各家对“微言”的不同训释。《故训汇纂》汇辑了历代学者对这些字的训释,如“庸”字条注项132项,书证用例达400条,这些解释和用例都来自于朱熹、焦循、孙星衍、王念孙、刘宝楠等著名思想家和学者,积淀了历代国学大师的理解和思考,文化底蕴异常丰厚,为后代学者梳理这一哲学概念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可贵的线索。

2.对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的价值。《故训汇纂》汇聚了上起先秦下迄清季两千余年重要历史典籍的语言训释资料,既有如《说文》《尔雅》《释名》《方言》等古代专门辞典的释词材料,更收集了散见于各种典籍的历代学者的随文训释资料及丰富的例证,这些资料时间跨度大,地域分布广,是一个宝贵而丰富的历时性语义资料库,充分反映了汉语言在两千年间词义系统的发展变化,是研究古汉语发展史的最珍贵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传统语言学者,无论是对某一词义的考察,还是想对某一古汉语语法现象进行资料印证,都可以在此书中轻松找到资料。

3.对辞典编纂的价值。

《故训汇纂》的出版对已有辞典的修订及将来辞典的编纂提供非常扎实的资料保证。语文类辞典的编纂重在语言材料,只有充分占有了语言材料,才能很好地归纳义项,列举典型例证。比如《汉语大字典》和《故训汇纂》分别是对《康熙字典》和《经籍籑诂》的继承,但《汉语大字典》并没有实现完全取代《康熙字典》的效果,而《故训汇纂》则做到了。如果先有《故训汇纂》,后编《汉语大字典》,则有一个非常完备的资料基础,其编写质量当更臻完善。不惟《汉语大字典》如此,凡是涉及古汉语的辞典,《故训汇纂》都可对其起到资料补正作用。

(《故训汇纂》,宗福邦、陈世饶、肖海波主编,商务印馆2003年出版本文作者单位系武汉崇文书局)

雕版印刷为扬州历史文化重要特色之一。清代扬州雕版印刷空前发展,刻印之书不可胜计,最值得一提的要数《全唐诗》,世称“中国雕版印刷第一书”。康熙年间皇帝命两淮盐政曹寅于扬州天宁寺内设扬州诗局,召集全国各地雕版印刷的能工巧匠前来效力,集中写刻印制,用将近两年的时间刻印完毕。《全唐诗》分装一百二十册,十二函。版式为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一个字,白口,双鱼尾,左右双边。全书写、刻、校、印皆精。工楷写刻,字体秀润,墨色均匀,用开花纸印刷,纸张坚韧洁白。康熙皇帝阅览进呈的样书后,大为赞赏,御笔朱批道:“刻的书甚好!”

清代扬州雕版刻印的书质量高,精品多,有学者认为金农刻本(1733雍正十一年)《冬心先生集》较《全唐书》更精美。或许从刻印的质量来看,《冬心先生集》的确较《全唐诗》更胜一筹,但笔者认为其历史文化意义远不可与《全唐诗》相比。因为《全唐诗》的刻印乃“钦定”,规模大,影响深远;《全唐诗》刻印较《冬心先生集》早近三十年,代表了当时雕版印刷最高成就,堪称雕版印刷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精湛、独特,在雕版印刷术基础上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也与扬州有着密切的联系。活字印刷由毕升在宋代庆历年间(1040—1048)发明,由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梦溪笔谈》又以扬州州学刻本得以面世。由此可知,没有毕升,就没有活字印刷。没有《梦溪笔谈》,活字印刷就得不到流传。而没有扬州州学,

《梦溪笔谈》就不能面世。活字印刷术出现后,扬州雕版印刷技艺由于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没有被活字印刷所取代。据《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载录,活字印刷《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刊行后,扬州淮南书局随之影刻《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以利于其更好保存。期间,扬州雕版印刷以空前辉煌的业绩跃居中国刻书名区之列。如今,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作为雕版印刷技艺的保护单位也积极致力于活字印刷技艺的传承、保护。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刻印社采用活字技术生产了大量线装书,如《唐诗三百首》《毛泽东诗词》《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周易》等,受到了各界的好评。

首先是中国古典语言学。了解古代文学和经典的编排和研究。它以古代文献和经典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其校对、标点、注释、鉴定、汇编、汇编等各个环节的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史以经典史为中心。经典成为古代文献学的中心。确定哪些异文必须注出,以示读者。从义理、考据两方面着眼,(异文)版本来源是重要方面。

其次是书籍版本。中国古籍是指1911年革命前出现的书籍。对于各种形式的古籍版本,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善本仅限于清朝乾隆60年,即古籍。1795年以前的书籍一般都是稀有书籍。现存的古籍中,有史迹、学术资料、艺术表现的,或虽不完整但只有一两本,且很少流传的,都可以算是珍本。周代末期出现的简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书。1930年在内蒙古发掘的居延汉简,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成册书籍。

再者中国电子文献数据库。内容包括经、史、子、藏四个部分,其中以史为主,经、字、藏为辅。如果按门类归类,又可分为宗教文献、医学文献、文献与收藏、政治书籍、阶级书籍和史料收藏。新书目),77246万字,几乎涵盖了所有重要经典。文字周围大多围以长方形边框或图案,刻书者用以申明版权以及广告宣传的一种特殊标识。

另外可以从汉学典藏数据库中学习。是面向中国图书馆、中国文化研究机构、专业研究人员和文史爱好者的中国古籍全文信息检索系统。它囊括了从先秦到民国2000多年所有以汉字为载体的古籍,也囊括了清代学者对当代相关古籍研究的重要成果。数据库包括古籍精选版本,即古籍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和精炼版本,基本涵盖了所有重要的古籍文献。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