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的同名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7收藏

周易参同契的同名古籍,第1张

魏真人自序

会国鄙夫,幽谷朽生,挟怀朴素,不乐权荣,栖迟僻陋,忽略利名,执守恬淡,希时安宁,宴然闲居,乃撰斯文。歌叙《大易》,三圣遗言,察其旨趣,一统共论。务在顺理,宣耀精神。施化流通,四海和平。表以为历,万世可循。叙以御政,行之不繁,引内养性,黄老自然,含德之厚,归根返元。近在我心,不离己身,抱一毋舍,可以长存。配以伏食,雄雌设陈。四物念护,五行旋循。挺除武都,八石弃捐。审用成物,世俗所珍。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非徒累句,谐偶斯文,殆有其真,砾硌可观。使予敷伪,却被赘愆。命《参同契》,微览其端,辞寡意大,后嗣宜遵。委时去害,依托丘山。循游寥廓,与鬼为邻。沦寂无声,化形而仙。百世而下,遨游人间。敷陈羽翮,东西南倾。汤遭厄际,水旱隔并。柯叶萎黄,失其华荣。吉人相乘负,安稳可长生。

乾坤坎离章第一

乾刚坤柔,配合相包。阳禀阴受,雌雄相须。偕以造化,精气乃舒。坎离冠首,光耀垂敷。玄冥难测,不可画图。圣人揆度,参序立基。四者混沌,径入虚无。馀六十卦,张布为舆。龙马就驾,明君御时。和则随从,路平不陂。邪道险阻,倾危国家,可不慎乎?

君臣御政章第二

御政之首,鼎新革故。管括微密,开舒布宝。要道魁柄,统化纲纽。爻象内动,吉凶外起,五纬错顺,应时感动。四七乖戾,誃离仰俯。文昌统录,诘责台辅,百官有司,各典所部。原始要终,存亡之绪,或君骄溢,充满违道;或臣邪佞,行不顺轨。弦望盈缩,乖变凶咎。执法讥刺,诘过贻主。辰极处正,优游任下。明堂布政,国无害道。

发号施令章第三

发号出令,顺阴阳节。藏器待时,勿违卦月。屯以子申,蒙用寅戍。六十卦用,各自有日。聊陈两象,未能究悉。在义设刑,当仁施德,逆之者凶,顺之者吉。按历法令,至诚专密。谨候日辰,审查消息。纤芥不正,悔吝为贼。二至改度,乖错为曲。隆冬大暑,盛夏霜雪。二分纵横,不应漏刻。风雨不节,水旱相伐,蝗虫涌沸,山崩地裂。天见其怪,群异旁出。孝子用心,感动皇极。近出己口,远流殊域。或以召祸,或以至福,或兴太平,或造兵革。四者之来,由乎胸臆。动静有常,奉其绳墨。四时顺宜,与炁相得。刚柔断矣,不相涉入。五行守界,不妄盈缩。易行周流,屈伸反覆。

坎离戊己章第四

言不苟造,论不虚生,引验见效,校度神明,推类结字,原理为证。日月为易,刚柔相当,坎戊月精,离己日光,土旺四季,罗络始终,青赤白黑,各居一方,皆禀中宫,戊己之功。幽潜沦匿,变化于中,包裹万物,为道纪纲,以无制有,器用者空,故推消息,坎离没亡。

晦朔合符章第五

晦朔之间,合符行中。混沌鸿蒙,牝牡相从。滋液润泽,施化流通。天地神明,不可度量。可用安身,隐形而藏。始于东北,箕斗之乡。旋而右转,呕轮吐萌。潜潭见象,发散精光。昂毕之上,震出为徵。阳炁造端,初九潜龙。阳以三立,阴以八通。三日震动,八日兑行。九二见龙,和平有明。三五德就,乾体乃成。九三夕惕,亏折神符。盛衰渐革,终还其初。巽继其统,固际操持。九四或跃,进退道危。艮主进止,不得逾时。二十三日,典守弦期。九五飞龙,天位加喜。六五坤承,结括终始。韫养众子,世为类母。上九亢龙,战德于野,用九翩翩,为道规矩。阳数已讫,讫则复起。推情合性,转而相与。循环璇玑,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难以察睹。故无常位,为易宗祖。

卦律终始章第六

朔旦为复,阳炁始通。出入无疾,立表微刚。黄钟建子,兆乃滋彰。播施柔暖,黎蒸得常。临炉施条,开路生光。光耀渐进,日以益长。丑之大吕,结正低昂。仰以成泰,刚柔并隆。阴阳交接,小往大来。辐辏于寅,运而趋时。渐历大壮,侠列卯门。榆荚堕落,还归本根。刑德相负,昼夜始分。夬阴以退,阳升而前。洗濯羽翮,振索宿尘。乾健盛明,广被四邻。阳终于巳,中而相干。姤始纪序,履霜最先。井底寒泉,午为蕤宾。宾伏于阴,阴为主人。遁世去位,收敛其精。怀德俟时,栖迟昧冥。否塞不通,萌芽不生。阴信阳诎,没阳姓名。观其权量,察仲秋情。任畜微稚,老枯复荣。荠麦牙孽,因冒以生。剥烂肢体,消灭其形。化炁既竭,亡失至神。道穷则返,归乎坤元。恒顺地理,承天布宣。玄幽远渺,隔阂相连。应度育种,阴阳之原。廖廓恍惚,莫知其端。先迷失轨,后为主君。无平不陂,道之自然。变易更盛,消息相因。终坤始复,如复连环。帝王承御,千载常存。

性命根宗章第七

将欲养性,延命却期。审息后末,当虑其先。今所秉躯,体本一无。元精流布,因炁托初。阴阳为度,魂魄所居。阳神日魂,阴神月魄。魂之与魄,互为室宅。性主处内,立置鄞鄂。情主营外,筑垣城郭。城郭完全,人物乃安。爰斯之时,情和乾坤。乾动而直,炁布精流;坤静而翕,为道舍庐。刚施而退,柔化以滋。九还七返,八归六居。男白女赤,金火相拘。则水定火,五行之初。上善若水,清而无瑕。道无形象,真一难图。变而分布,各自独居。类如鸡子,白黑相符,纵广一寸,以为始初。四肢五脏,筋骨乃俱。弥历十月,脱出其胞。骨弱可卷,肉滑若饴。

养己守母章第八

上德无为,不以察求。下德为之,其用不休。内以养己,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旁有垣阙,状似蓬壶。环匝关闭,四通踟蹰。守御密固,阏绝奸邪。曲阁相通,以戒不虞。知白守黑,神明自来,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阴阳之始,玄含黄芽。五金之主,北 方河车。故铅外黑,内怀金华,被褐怀玉,外为狂夫。金为水母,母隐子胎。水为金子,子藏母胞。真人至妙,若有若无。仿佛大渊,乍沉乍浮。进退分布,各守境隅。采之类白,造之则朱。炼为表卫,白里真居。方圆径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可以无思,难以愁劳。神炁满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动静休息,常与人俱。勤而行之,夙夜不休。伏食三载,轻举远游,跨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道成德就,潜伏俟时。太乙乃召,移居中洲,功满上升,膺籙受图。

日月含吐章第九

坎男为月,离女为日,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月受日化,体不亏伤。阳失其契,阴侵其明,晦朔薄蚀,掩冒相倾,阳消其形,阴凌灾生。男女相须,含吐以滋,雌雄错杂,以类相求。金化为水,水性周章,火化为土,水不得行。男动外施,女静内藏,溢度过节,为女所拘。魄以钤魂,不得*奢。不寒不暑,进退合时,各得其和,俱吐证符。

流珠金华章第十

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因,化为白液,凝而至坚。金华先倡,有倾之间,阳乃往和,情性自然。解化为水,马齿阑干,迫促时阴,拘蓄禁门,逐相衔咽,咀嚼相吞。慈母养育,孝子报恩,严父施令,教敕子孙。

三五至精章第十一

五行错王,相据以生,火性销金,金伐木荣。三五与一,天地至精,可以口诀,难以书传。子当右转,午乃东旋,卯酉界隔,主客二名。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贪并,荧惑守西,太白经天,杀炁所临,何有不倾。狸犬守鼠,鸟雀畏鹯,各得真性,何敢有声。

四象归土章第十二

丹砂木精,得金乃并,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混沌,列为龙虎,龙阳数奇,虎阴数偶。肝青为父,肺白为母,肾黑为子,心赤为女,脾黄为祖,子午为始。三物一家,都归戊己。

阴阳反覆章第十三

刚柔迭兴,更历分布。龙西虎东,建纬卯酉,刑德并会,相见欢喜,刑主杀伏,德主生起。二月榆落,魁临于卯,八月麦生,天罡据酉。子南午北,互为纲纪。一九之数,终而复始。含元虚危,播精于子。

以类相况章第十四

不得其理,难以妄言。竭殚家产,妻子饥贫,自古及今,好者亿人,讫不谐遇,希有能成。广求名药,与道乖殊。如审遭逢,睹其端绪。以类相况,揆物终始。

父母滋禀章第十五

五行相克,更为父母。母含滋液,父主禀与,凝精流形,金石不朽。审专不泄,得为成道。立竿见影,呼谷传响。岂不灵哉!天地至象。若以野葛一寸,巴豆一两,如喉辄僵,不能俯仰。当此之时,虽周文揲蓍,孔子占象,扁鹊操针,巫咸扣鼓,安能令苏,复起驰走?

姹女黄芽章第十六

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鬼隐龙匿,莫知所存。将欲制之,黄芽为根。物无阴阳,违天背元,牝鸡自卵,其雏不全。夫何故乎?配合未连,三五不交,刚柔离分。施化之道,天地自然,火动炎上,水流润下,非有师导,使其然也。资始统正,不可复改。观夫雌雄,交媾之时,刚柔相结,而不可解,得其节符,非有工巧,以制御之。男生而伏,女偃其躯,禀乎胞胎,受炁之初,非徒生时,著而见之,及其死也,亦复效之,此非父母,教令其然。本在交媾, 定置始先。

牝牡相须章第十七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雄不独处,雌不孤居。玄武龟蛇,蟠虬相扶,以明牝牡,意当相须。假使二女共室,颜色甚姝,苏秦通言,张仪合媒,发辩利舌,奋舒美辞,推心调谐,合为夫妻,敝发腐齿,终不相知。若药物非种,名类不同,分两参差,失其纲纪,虽太乙执火,黄帝临炉,八公捣炼,淮南调治,立宇崇坛,玉为阶陛,麟脯凤脂,把籍长跪,祷祝神祗,请哀诸神,沐浴斋戒,妄有所冀,亦犹和胶补釜,以硇涂疮,去冷加冰,除热用汤,飞龟舞蛇,愈见乖张。

后序孔窍章第十八

惟昔圣贤,怀玄抱真,伏炼九鼎,化迹隐沦,含精养神,通德三元,津液腠理,筋骨致坚,众邪辟除,正炁长存,累积长久,变形而仙。忧悯后生,好道之伦,随傍风采,指画古文,著为图集,开示后昆,露见枝条,隐藏本根,托号诸名, 覆冒众文,学者得之,韫椟终身。子继父业,孙踵祖先,举世迷惑,竟无见闻,逐使宦者不仕,农夫失耘,商人弃货,志士家贫。吾甚伤之,定录此文,字约易思,事省不繁,披列其条,核实可观,分两有数,因而相循,故为乱辞,孔窍其门,智者审思,用意参焉。 徐从事传文序

《参同契》者,辞寡而道大,言微而旨深。列五帝以建业,配三皇而立政。若君臣差殊,上下无准,序以御政,不致太平。伏食其法,未能长生。学以养性,又不延年。至于剖析阴阳,合其铢两,日月弦望,八卦成象,男女施化,刚柔动静,米盐分判。以易为证,用意健矣。故为立法,以传后贤。惟晓大象,必得长生。强己益身,为此道者,重加意焉。

一、牡牝四卦章

乾坤者,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坎离匡廓,运毂正轴。牡牝四卦,互为橐龠。覆冒阴阳之道,犹御者之执衔辔,有准绳,正规矩,随轨辙。处中以制外,数在律历纪。月节有五六,经纬奉日使。兼并为六十,刚柔有表里。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晦爽,终则复更始。日月为期度,动静有早晚。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赏罚应春秋,昏明顺寒暑。爻辞有仁义,随时发喜怒。如是应四时,五行得其序。

二、乾坤二用章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设位者,阴阳配合之位也。易谓坎离。坎离者,乾坤二用。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

三、日月神化章

易者象也。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穷神以知化,阳往则阴来。辐辏而轮转,出入更卷舒。

四、发号施令章

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谓万乘之主,处九重之室。发号顺时令,勿失爻动时。上观河图文,下序地形流,中稽于人心,参考合三才。动则循卦节,静则观爻辞。乾坤用施行,天地然后治

五、朔受震符章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据爻摘符,符谓六十四卦。铢有三百八十四,亦应卦爻之数。晦至朔旦,震来受符。当斯之时,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掸持。雄阳播玄施,雌阴统黄化。混沌相交接,权舆树根基。经营养鄞鄂,凝神以成躯。众夫蹈以出,蠕动莫不由。于是仲尼赞乾坤,鸿濛德洞虚。稽古称元皇,关雎建始初。冠婚气相纽,元气乃芽滋。故易统天心,复卦建始初。长子继父体,因母立兆基。圣人不虚生,上观显天符。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消息应钟律,升降据斗枢。

六、药生象月章

日含五行精,月受六律纪。五六三十度,度竟复更始。三日出为爽,震庚受西方。八日兑受丁,上弦平如绳。十五乾体就,盛满甲东方。蟾蜍与兔魄,日月炁双明。蟾蜍视卦节,兔者吐生光。七八道已讫,屈折低下降。十六转受统,巽辛见平明。艮直于丙南,下弦二十三。坤乙三十日,东北丧其明。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乾。壬癸配甲乙,乾坤括始终。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当。四者合三十,易象索灭藏。象彼仲冬节,草木皆摧伤。佐阳诘商旅,人君深自藏。象时顺节令,闭口不用谈。天道甚浩广,太玄无形容。虚寂不可睹,匡郭以消亡。谬误失事绪,言还自败伤。别序斯四象,以晓后生盲。

七、八卦列曜章

八卦布列曜,运移不失中。元精渺难睹,推度效符征。居则观其象,准拟其形容。立表以为范,占候定吉凶。

八、上下有无章

上闭则称有,下闭则称无。无者以奉上,上有神德居。此两孔穴法,有无亦相须。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末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吾不敢虚说,仿效圣人文。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玉阳加黄芽。贤者能持行,不肖毋与俱。古今道由一,对谈吐所谋。学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我不欺。

九、二八弦气章

偃月作鼎炉,白虎为熬枢。汞日为流珠,青龙与之居。举东以合西,魂魄自相拘。上弦兑数八,下弦艮亦八。两弦合其精,乾坤体乃成。二八应一斤,易道正不倾。

十、金水含受章

金入于猛火,色不夺精光。自开辟以来,日月不亏伤。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金本从日生,朔旦日受符。金返归其母,月晦日相包。隐藏其匡郭,沉沦于洞虚。金复其故性,威光鼎乃喜。

十一、三性会合章

子午数合三,戊己数居五。三五结和谐,八石正纲纪。土游于四季,守界定规矩。呼吸相含育,停息为夫妇。黄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水以土为鬼,土镇水不起。朱雀为火精,执平调胜负。水盛火消灭,俱死归厚土。三性既会合,本性共宗祖。

十二、金水铢两章

以金为堤防,水入乃优游。金计十有五,水数亦如之。临炉定铢两,五分水有余。二者以为真,金重如本初。其三遂不入,火二与之俱。三物相含受,变化状若神。下有太阳气,伏蒸须臾间。先液而后凝,号曰黄舆焉。岁月将欲讫,毁性伤寿年。形体为灰土,状若明窗尘。铸治并合之,驰入赤色门。固塞其际会,务令致完坚。炎火张于下,龙虎声正勤。始初文可修,终竟武乃陈。候视加谨密,审查调寒温。周旋十二节,节尽更须亲。气索命将绝,体死亡魄魂。色转更为紫,赫然成还丹。服之以一丸,刀圭最为神。

十三、水火情性章

推演五行数,简约而不繁。举水以激火,奄然灭光明。日月相薄蚀,常在晦朔间(一作“望”)。水盛坎侵阳,火衰离昼昏。阴阳相饮食,交感道自然。名者以定情,字者缘性言。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

十四、二气感化章

阳燧以取火,非日不生光。方诸非星月,安能得水浆?二气玄且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征。

十五、关键三宝章

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旋曲以视听,开阖皆合同。为己之枢辖,动静不竭穷。离气内营卫,坎乃不用聪。兑合不以谈,希言顺鸿濛。三者既关键,缓体处空房。委志归虚无,无念以为常。证验自推移,心专不纵横。寝寐神相抱,觉寤候存亡。颜色浸以润,骨节益坚强。排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沸沸被谷中。反者道之验,弱者德之柄。芸锄宿污秽,细微得调畅。浊者清之路,昏久则昭明。

十六、同类伏食章

世人好小术,不审道浅深。弃正从邪径,欲速阏(音遏)不通。犹盲不挂杖,聋者听宫商。投水捕雉兔,登山索鱼龙。植麦欲获黍,运规以求方。竭力劳精神,终年不见功。欲知伏食法,事约而不繁。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冰雪得温汤,解释成太玄。金以砂为主,禀和于水银。变化由其真,始终自相因。欲作伏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黍,覆鸡用其卵。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椟。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是以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流不炎上,火动不润下。巨胜尚延年,还丹可入口。金性不败朽,故为万物宝。术士伏食之,寿命得长久。金砂入五内,雾散若风雨。熏蒸达四肢,颜色悦泽好。发白皆变黑,齿落生旧所。老翁复丁壮,耆妪成姹女。改形免世厄,号之曰真人。

十七、背道迷真章

世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才。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据按依文说,妄以言为之。端绪无因缘,度量失操持。捣治羌石胆,云母及矾磁。硫黄烧豫章,泥汞相炼冶。鼓铸五石铜,以之为辅枢。杂性不同类,安肯合体居?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侥幸讫不遇,圣人独知之。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管窥不广见,难以揆方来。是非历藏法,内观有所思。履斗步罡宿,六甲以日辰。阴道厌九一,浊乱弄元胞。食气鸣肠胃,吐正吸外邪。昼夜不卧寐,晦朔未尝休。身体日疲倦,恍惚状若痴。百脉鼎沸驰,不得清澄居。累土立坛宇,朝暮敬祭祀。鬼物见形象,梦寐感慨之。心欢意喜悦,自谓必延期。遽以夭命死,腐露其形骸。举措辄有违,悖道失枢机。诸术甚众多,千条有万余。前却违黄老,曲折戾九都。明者省厥旨,旷然知所由。

十八、三圣制作章

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卦,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循而演爻辞。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圣天所挺,迭兴更御时。优劣有步骤,功德不相殊。制作有所踵,推度审分铢。有形易忖量,无兆难虑谋。作事令可法,为世定斯书。素无前识资,因师觉悟之。皓若褰帷帐,瞋(一作“暝”)目登高台。《火记》不虚作,演《易》以明之。《火记》六百篇,所趣等不殊。文字郑重说,世人不熟思。寻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窃为贤者谈,曷敢轻为书?结舌欲不语,绝道获罪诛。写情著竹帛,又恐泄天符。犹豫增叹息,俯仰辄思虑。陶冶有法度,未可悉陈敷。略述其纲纪,枝叶见扶疏。 序文

《参同契》者,敷陈梗概。不能纯一,泛滥而说。纤微未备,阔略仿佛。今更撰录,补塞遗脱。润色幽深,钩连相逮。旨意等齐,所趋不悖。故复作此,命三相类,则《大易》之情性尽矣。《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枝茎花叶,果实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诚心所言,审而不误。

大丹赋

法象莫大乎天地兮,玄沟数万里。河鼓临天纪兮,人民皆惊骇。晷影妄前却兮,九年被凶咎。皇上览视之兮,王者退自改。关键有低昂兮,周天遂奔走。江河无枯竭兮,水流注于海。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与午。寅申阴阳祖兮,出入终复始。循斗而招摇兮,执衡定元纪。升熬于甑山兮,炎火张于下。白虎唱导前兮,苍龙和于后。朱雀翱翔戏兮,飞扬色五彩。遭遇罗网施兮,压之不得举。嗷嗷声甚悲兮,婴儿之慕母。颠倒就汤镬兮,摧折伤毛羽。刻漏未过半兮,龙鳞狎猎起。五色象炫耀兮,变化无常主。潏潏鼎沸驰兮,暴涌不休止。接连重叠累兮,犬牙相错距。形似仲冬冰兮,琅玕吐钟乳。崔嵬而杂厕兮,交积相支拄。阴阳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青龙处房六兮,春华震东卯。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兑西酉。朱雀在张二兮,正阳离南午。三者俱来朝兮,家属为亲侣。本之但二物兮,末乃为三五。三五之与一兮,都集归一所。治之如上科兮,日数亦取甫。先白而后黄兮,赤色达表里。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若山泽气相通兮,兴云而为雨。泥竭遂成尘兮,火灭化为土。若檗染为黄兮,似蓝成绿组。皮革煮成胶兮,曲蘖化为酒。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惟斯之妙术兮,审谛不妄语。传于亿后世兮,昭然自可考。焕若星经汉兮,昺如水宗海。思之务令熟兮,反覆视上下。千周灿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或(一作“忽”)告人兮,心灵忽(一作“乍”)自悟。揣端索其绪兮,必得其门户。天道无适莫兮,常传与贤者。

鼎器歌

圆三五,径(一作“寸”)一分。口四八,两寸唇。长尺二,厚薄匀。腹齐(“脐”同)三(一作“三齐”),坐垂温。阴在上,阳下奔。首尾武,中间文。始七十,终三旬。二百六,善调均。阴火白,黄芽铅。两七聚,辅翼人。赡(一作“瞻”)理脑,定玄升。子处中,得安存?来去游,不出门。渐成大,情性纯。却归一,还本原。善爱敬,如君臣。至一周,甚辛勤。密防护,莫迷昏。途路远,极(一作“复”)幽玄。若达此,会乾坤。刀圭沾,净魄魂。得长生,居仙村。乐道者,寻其根。审五行,定铢分。谛思之,不须论。深藏守,莫传文。御白鹤,驾龙麟。游太虚兮,谒仙君。受图箓兮,号真人。

编者注:参同契所记载的,是千古秘传的龙虎金丹及外丹,学者不要以静坐清修牵强解释,否则只能是自欺欺人,害人害己。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五行 5 表里经脉 6 足太阴脾经属络的脏腑 7 足太阴脾经联络的器官 8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径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82 《脉书·十一脉》 83 《针灸学》 84 《中医大辞典》 85 《中国针灸学词典》 86 《中医药学名词(2004)》 9 足太阴脾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八脉交会穴 925 五输穴 926 交会穴 93 本 94 标 95 根(井) 96 结 10 足太阴脾经经脉病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102 《脉书·十一脉》 103 《针灸学》 104 《中医大辞典》 105 《中国针灸学词典》 11 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病证 12 经文互参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足太阴脾经 1 拼音

zú tài yīn pí jīng

2 英文参考

SP [中国针灸学词典]

spleen meridian or spleen channel of foot Taiyin [中国针灸学词典]

The Spleen Channel of FootTai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Taiyin Spleen Channel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Taiyin Spleen Meridian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足太阴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代号SP[2]。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1]。五行属土[1]。本经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上行通过横膈,流注心中,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3][1]。足太阴脾经是阴气最盛的经络,所有本经络穴善于对里寒里虚发挥效用。本经腧穴多用于治疗脾胃、心、肺、肝、肾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4]。例如胃脘痛、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及下肢内侧肿痛、厥冷等。

4 五行

足太阴脾经五行属土[1]。

5 表里经脉

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1]。

6 足太阴脾经属络的脏腑

属脾,络胃,流注心中[5]

7 足太阴脾经联络的器官

挟咽,连舌本,散舌下[5]

8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径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本经穴] 隐白(井), 大都(荥), 太白(输、原), 公孙(络), 商丘(经), 三阴交(足三阴之会), 漏谷, 地机(郄), 阴陵泉(合), 血海,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脾之大络)。

[交会穴]中府(手太阴), 期门(足厥阴), 日月(足少阳), 下脘、关元、中极( 任脉)。

语译

足太阴脾经:①从大趾末端开始(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公孙),②上向内踝前边(商丘),③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④上膝骨内侧前边(血海、箕门),⑤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⑥属于脾,络于胃(腹哀; 会下脘、日月、期门), ⑦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会中府),⑧连舌根,散布舌下。

腹部支脉:⑨从胃部分出,上过膈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

脾之大络:穴名大包,位在渊液下三寸,分布于胸胁。

8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 足泰阴脉: 出大指内廉骨际,出内踝上廉,循胻内廉,□膝内廉,出股内廉。

[阴阳本] 大(太)阴脉:是胃脉(也)。被胃,下出鱼股之阴下廉,腨上廉,出内踝之上廉。

足太阴脾经 循行路线:

起于大趾之端

上膝股

入腹

属脾络胃

上挟咽

连舌本,散舌下

足太阴脾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83 《针灸学》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上小腿,沿着胫骨后面,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于脾脏,联络胃,通过横膈上行,挟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

胃部支脉:向上通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见下图)。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径:

1.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

2.过核骨后

3.上内踝前廉

4.上踹(按:踹应作腨)内

5.循胫骨后

6.交出厥阴之前

7.上膝股内前廉

8.入腹

9.属脾络胃

10.上膈

11.挟咽

12连舌本散舌下

13.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

14.注心中

84 《中医大辞典》

足太阴脾经自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起始,经核骨(第一跖趾关节)后面,向上到达内踝骨的前边(商丘),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厥阴、足少阴两经交会,再沿胫骨内缘,向上交叉浅出于足厥阴肝经的前边,经过膝关节,沿大腿内侧前边,进入腹腔,入属脾脏,联络胃府,再向上贯穿膈肌,夹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膈肌,流注心中。脉气由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2]

85 《中国针灸学词典》

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蹠骨小头后的太白,向上到内踝前边的商丘,再上行于胫骨内侧后,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到足厥阴肝经之前,向上走在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脏,联络胃腑,向上贯穿膈肌,行于食道两旁,连系舌根,散布舌下;它的支脉,从胃部分出,通过横膈,流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1]

86 《中医药学名词(2004)》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舌本,散舌下。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经气于此与手少阴心经相接。[3]

9 足太阴脾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足太阴脾经左右各21穴[4]。主要分布在足大趾、内踝前、下肢内侧中部(内踝上8寸以下)及前部(内踝上8寸以上)、腹部第3侧线(前正中线旁开4寸)、胸部第1侧线(前正中线旁开6寸)、侧胸部[4]。首穴隐白,末穴大包,原穴为太白穴,络穴为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1]。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1]。

起自足大趾外侧趾甲角后之隐白穴(井穴),往后侧缘行至太白穴(原穴),上循经足大趾侧后方之公孙穴(疗穴),而行至足内踝骨下,微前方陷中之商邱穴(经穴),再向上至踝上三寸之三阴交(疗穴),三阴交上三寸为漏谷穴,上循膝内侧有一高而凸起胫骨内侧髁凹陷处为阴陵泉(合穴),膝膑上内廉为血海穴(疗穴),上至大腿内侧箕门穴。再上行经腹横骨两端约纹中动脉,去腹中行旁开三寸半是冲门穴,再上行经府舍、腹结至 直下与脐平之大横穴(疗穴),从腹哀穴上行三寸,离胸中线旁六寸(第五肋间)之食窦穴,上行第四肋间之天溪穴,上行第三肋间之胸乡穴,上行胸外缘至二肋间,离胸正中线六寸之同荣穴,至此再往外斜下行,止至第六肋腋中线处之大包穴。

足太阴脾经腧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太白

922 络穴

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1]。

923 郄穴

地机

924 八脉交会穴

公孙

925 五输穴

井穴(木):隐白

荥穴(火):大都

输穴(土):太白

经穴(金):商丘

合穴(水):阴陵泉

926 交会穴

腧穴

足太阴脾经

手太阴肺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少阳胆经

任脉

阴维脉

阳维脉

下脘

关元

中极

三阴交

冲门

府舍

大横

腹哀

中府

期门

日月

93 本

部位:中封前上4寸中

腧穴:三阴交

94 标

部位:背俞与舌本

腧穴:脾俞、廉泉

95 根(井)

隐白

96 结

太仓(胃)

10 足太阴脾经经脉病

患足太阴脾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胃肠疾病为主,有下列病候: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痛、腹胀、嗳气、便后或屁后腹中宽舒、身体粗重、面目身发黄、强迫久立则股膝内侧肿胀。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重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欠)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脾之大络……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皆纵。

语译

本经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舌根部发强,吃了就要呕,胃脘痛,腹胀,好嗳气,得到大便或放屁后就感到轻松,全身感到沉重无力。

本经穴主治“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体不能活动,吃不下,心胸烦闷,心窝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块,泄泻或小便不通,黄疸,不能安睡,想打呵欠而气不畅,大腿和小腿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能运用。脾大络病症:实证,浑身酸痛;虚证,百节松驰软弱。

102 《脉书·十一脉》

[足臂本]其病:病足大指废,内廉痛,股内痛,腹痛,腹胀,复□,不嗜食,善噫,心□,善肘()。诸病此物者,皆灸足泰阴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上当走心,使腹胀,善噫,食欲欧(呕),得后与气则快然衰。

是钜阴脉主治其所产病:独心烦,死;心痛与腹胀,死;不能食,不能卧,强吹(欠),三者同则死;溏泄,死;水与闭同则死;为十病。

103 《针灸学》

足太阴脾经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等症[6]。

104 《中医大辞典》

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舌根强痛,腹胀,嗳气,胃痛,呕吐,心烦,泄泻,黄疸,身体沉重,动作不利,不能卧,膝股内侧肿、厥冷,足大趾不用等。[2]

105 《中国针灸学词典》

足太阴脾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病。如:呕吐、胃脘痛、腹胀、纳食减少、暖气、心烦、黄疸、腹中痞块、大便溏泄、小便不利、舌根强痛、体重、动作不利、不能安睡,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1]

11 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病证

足太阴脾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6]。

足太阴脾经腧穴临床多用于治疗脾胃、心、肺、肝、肾等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4]。

足太阴脾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隐白

趾端

腹胀、月经过多,癫狂

大都

腹胀、胃痛、热病

太白

腹胀、泄泻、胃癌

公孙

胃痛、呕吐,泄泻.腹痛,痢疾

商丘

腹胀、泄泻、便秘、足踝痛

三阴交

小腿

肠鸣,腹胀、月经不调、遗精、小便不利、遗尿、失眠

漏谷

小腿

腹胀,肠鸣,下肢痿痹

地机

小腿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阴陵泉

小腿

腹胀泄泻、小便不利、膝痛、水肿

血海

小腿

月经不调、瘾疹、湿疹

箕门

小腿

小便不利、遗尿

下肢部:脾胃病为主,其次为妇科、前阴疾患

冲门

腹痛,疝气

府舍

腹痛、疝气

腹结

腹痛、疝气

大横

便秘、泄泻、腹痛

腹哀

腹痛,消化不良、便秘.痢疾

腹部:胃、肠病为主

主治对比:

“”见于《外台秘要》;

“大”见于《针灸大成》。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本经是动病中有“舌本强”,所生病中有“舌本痛”,两者相合,仅见于《针灸大成》商丘主治症。舌本强,原意当是指吞咽不利,故其后接“食则呕”等。“食不下”在主治症中只有“不欲食”、“不嗜食”、“食不化”,意思相当。

“胃脘痛”、“心下急痛”,意指胃痛、心口痛,主治症中只有心痛、腹中痛、腹痛等,公孙则主其络病“肠中切痛”。

原文“腹胀、善噫……”都是形容腹部气胀,喜嗳气等症,主治中只有腹胀、腹满、气胀等,《针灸大成》等书记载较广。

“溏、瘕、泄”,《难经》载有“大瘕泄”,杨玄操注为“少腹有结而又下利”。由消化不良而见呕吐、溏泄,是本经主治的重点。

“水闭”可解释为小便不利,“淋”、“癃”可属之。

原文“黄疸”不见于主治中,商丘穴主“溺黄”,至《针灸大成》才记有“黄疸”,是符合其治理的。

“强欠,膝内痛”,见于漏谷主治症,可知原作“强立”者字误。

12 经文互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有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按:本篇分述五脏所藏及其虚实见症。)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皆调于三里(按:此篇论邪在五脏,脾胃合一,文已见前。)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脾胀者,善哕,四肢烦,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刺足太阴、阳明。(按:此篇论五脏热及治法。)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伤寒……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按: 此篇论六经热病。)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大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按: 此篇论足六经及五脏疟。)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按: 此篇论五脏风证。)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按: 此篇论五脏病虚实。)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满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太阴厥逆,胻急挛,心痛引腹。(按: 此篇论手足六经厥及厥逆。)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者,则肉先死。(按: 此篇论各阴阳经气绝见症。)

前几天去一个朋友家里,看到他书架上放了黄帝内经,伤寒论之类的书籍,我就奇怪了,你不是学金融的嘛

他说年纪大了,想学中医养养生。

我说你看得懂吗?

他说看不懂呀,不过大家不是说学中医都得看黄帝内经嘛。

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中医基础知识,就不要看黄帝内经之类的书籍了。

我就从我自己实际出发来谈一谈。

工作以来,我就没怎么看过黄帝内经。就算读书时代,也就看过两遍。看懂了吗,很多没看懂。

至于伤寒和金匮呢,我背了条文,会背但不会用呀。

所以,对于初学者而言,我是不建议看这些书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没有实践完全就是扯了。

不过我们得感谢那些名老中医,他们的经验就帮助我们成为一些优秀的中医。

所以,我从很久以前,就看很多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医案医话啥的,我从不觉得我比那些对黄帝内经倒背如流的中医医术差呀。

伤寒论看不懂没关系,我们可以郝万山的伤寒论讲稿,很多网上都能找到,我看了五六遍不止,个人感觉不错。

金匮看不懂也没事,看看胡希恕的金匮讲解,也是不错的,不过有一些录音缺失了,不过是很少的一部分。

当然黄煌医生的一些书籍也可以当做参考,读读也是很不错的。

我个人看的多的也有刘绍武医生的写的三部六病书籍,这些都是比较不错的。

黄帝内经我看的是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几千多页,看了我足足两个多页,有收获吗,要我说实话,收获不多。

后面我就看各个中医的经验,学术啥的,这些都是他们临床几十年的精华,学到一点就是很宝贵的财富,这些都是其实都来源于黄帝内经。所以看他们的经验就是在看黄帝内经呀。

中医书籍实在多,我觉得先学经验,学术就足够了,其他的古籍就不需要看了,一方面看不懂,一方面估计有些也是抄来抄去不一定准确。

我读大学期间,有一次莫名其妙被点名表扬了,因为我一个学期看了六七十本中医书,像什么景岳全书,万病回春啥的,看着好几百页,一般我的速度两三天就看完了。

当然随之而来的就是批评,一学期竟然旷了两百多节课。

不过我个人可以推荐几本书,医学衷中参西录以及秦伯未全集,这几本书是非常不错的。

有些人会推荐金元四大家的书籍,不是不好,我个人还是很推崇补土派的,但是问题是古文你看得懂嘛。现在很多名医的经验就有他们的影子,看现代文不更香吗?

还有人推崇黄元御,我个人是很推崇的,土枢四象,一气周流,我自己在开方的时候也会考虑进去,但是讲的人很少,我记得有个叫做紫什么先生讲过,还算可以吧。

黄元御的书籍我研究不深,讲不出什么新意,如果有厉害的老师,倒是可以给我们讲一讲,他的那些书我都看过,我觉得其理奥,其意博。最好有个启蒙老师给我们讲一讲,郝万山的伤寒论个人讲的好是因为和临床结合了,现在很多人讲一些课程讲的特别好,但是到了临床了,那就智者见智了。

再来说说扶阳派,我自己也比较重视阳气,因为我自己阳虚。小时候我隔三差五就生病。那时候就去诊所,给你一包药,啥药不清楚,反正一般吃个两三天就好了,所以父母觉得那诊所的医生特别厉害,一有感冒发热咳嗽啥的,就往那边送。现在当了医生想来,恐怕用了不少激素吧。所以现在体质还是偏虚的。

认识扶阳派这还得从我看刘力红写的思考中医说起,那本书让我知道了火神派。后面我就去看郑钦安的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这书就能看得懂了,写的不错,还是可以推荐看看的。当然也可以看看李可的书,写的不多,不过都是很好的临床经验,谁说中医不能治大病治急症,只是现在条条框框都圈住了。

温病学可以看看赵绍琴讲的,其实现在用的很多方子也是很多温病派的方子。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等,临床用的并不少哦。

现在我再来推荐一套书籍,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这套书是非常不错的。不过我这套书看完也花了足足五年。

中医里似乎要提一个名字,叫做倪海厦。他的人纪,天纪系列我都看过,有人说他骗子,有些人说他名医,从我个人的理解,有些想法理论有些偏颇了,不过还是一个值得尊敬的医生,有些学术思想让我有些启发吧。只是他的很多方子都没有公布,有些遗憾吧,不然倒是可以好好研究一下。

中医针灸就更加值得推荐了。我记得读研期间,一次咳嗽,本来想吃点头孢呋辛酯,不过那时候有个认识的针灸医生,他说试一试针灸吧,也行,我就试了一下,第二天竟然不药而愈了。

那时候感觉针灸不错,就开始重新拾起针灸书。现在很多开方的中医不会针灸,很多针灸的医生不会辩证,那我觉得已经不算合格的中医。中医就是辨证论治的,很多时候针灸的效果立起沉疴。

针灸书有什么推荐的,针灸现在真的被玩出了花,长针短针银针金针等等,还有我甚至看到过,一个手掌扎了几百根针,这是针灸吗。

针灸不应该和开方一样吗,辨证论治以后,寥寥十来根治病嘛。

针灸书我还是推荐刚才我推荐的那套书里的针灸学和针灸治疗学两本。

其他针灸之类的发挥,比如董氏针灸我不怎么用,效果不好判断,脐针用来治疗失眠我倒用过几次。其他的什么全息诊法,平衡针法等等我就不说了,没用过,也没啥经验。倒是可以让这方面的针灸老师来说一说。

推拿,拔罐,正骨,刮痧这些都是不错的,现在都在保健店了。自己学一点其实更好。

在我家里,银针和艾条都有的,做穴位贴敷的一系列东西也有,做丸剂膏方啥的我也会。网上一些拔罐仪也是不错的,我家就买了两个,一些按摩理疗的给我父母也买了,不过得会用,不会用还不如花钱找人做。

这个我得倒是可以说一下,记得我父母家附近有一家理疗馆,去做一次得一百多吧,我父母倒是很喜欢去做,说效果很好,我有一次去接我父母,都是一些基本的操作。所以如果你学会了,其实这也可以自主创业了吧。

学中医还得说到练功法,强身健体,我就用李少波的真气运行法,网上有视频,我感觉还可以,不过不要太着迷,也不要太迷信,改编的五禽戏之类,配合呼吸还是可以的,不会真气运行法,学学五禽戏也不错。

最后我补充三点,第一点,有些中医的学术思想很多都是他学生写的,当然我自己也帮助写过,所以这些学术思想也夹杂着他学生的学术思想,你在看的时候需要明辨是非。比如我给导师写的一篇论文,其实更多的是我的学术思想。

中医也是与时俱进的,所以多看看文献,文献查看要钱,你可以网上买个账号看看,这个我就不多说了,懂得都懂。

第三点,多实践,别人不敢,就给自己或者亲朋好友实践。如果你有男友,你就说,你爱我不,爱我就让我试一试针灸,用用中药。

有些人会说针灸危险,只要消好毒,一般不会出问题的。当然有个老师更好了。至于中药,配伍禁忌需要记住,当然有些也不可尽信。这个我就不多说,毕竟初学就以安全为主吧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