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有哪些旅游景点
榆林有哪些旅游景点
1 丹霞地貌风景区
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南十里铺乡境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丹霞地貌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貌景观为主,包括了南北两个片区,北片区以红色砂岩丹霞地貌、石峁地貌和洼地地貌为特色,南片区以绝壁峰丹霞地貌为主。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大自然神秘而奇妙的景观。
2 汉阳陵遗址景区
汉阳陵遗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成吉思汗陵、太庙和南京明孝陵并称为中国四大陵墓之一。陵墓规模宏大,特点鲜明,于200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古代中国建造陵墓的艺术与技术成就,了解历史文化真谛。
3 榆林市博物馆
榆林市博物馆是榆林市重点文化设施之一,位于榆阳区文化路彩虹广场旁,馆内展出榆林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从史前文化、汉唐、明清、近现代等方面介绍了榆林地区的历史文化。馆内还有许多珍贵文物,让游客领略榆林地区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4 罗家峡景区
罗家峡景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境内,是一个绝佳的自然风景区,也是陕西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以峡谷风光为主要特色,水池、水迹、滑石、峰壁等景点互相呼应,构成了自然和谐的风貌。罗家峡景区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和摄影创作的理想之地。
5 榆林市人民广场
榆林市人民广场位于市中心位置,是市民文化生活和娱乐休闲的重要场所。人民广场以其宽敞的场地、绿化环境和景观建筑,成为城市文化交流的枢纽。广场内设有音乐喷泉、游客服务中心、儿童游乐区等,为游客提供家庭亲子游、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服务。
6 阳春关旅游区
阳春关旅游区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和清涧县交界处,是唐朝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旅游区以长城遗址、原始森林和民俗风情为主要特色,景点众多,涵盖了城墙、城楼、箭楼、堡垒、瞭望台、雉石山、天坛等。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长城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长城的壮丽的历史。
7 榆林市大佛寺
榆林市大佛寺位于榆阳区大佛寺街,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庙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其内供奉着历代名僧佛像和古籍文物,寺内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均为精美古建筑,为游客提供观光和参观的优质场所。
8 渭河公园
渭河公园是榆林市的城市公园,位于榆阳区北大街和良田镇之间。公园占地面积较大,景点丰富,草坪广阔,花木郁郁葱葱。市民及游客可以在此览古朴园林、品渭河文化、感受生态环保等,使您的旅游之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以上是榆林市的几个主要旅游景点,游客可以参照各景点特色做出相应选择,寻找适合自己的旅游娱乐方式。
一直,韵雨的天气;一直,安宁的情绪。
独坐一隅,任陌上风寒,梧桐疏影飘零;素袂向暖,抚婉柔静曲,秋丝惹醉墨影。
闲暇时光,习惯觅一处幽静,一把便椅,一首静曲,一本古籍;或没入词里,或凝神静听,或枕字憩息;盈一怀素暖,享一沫清简,掬一捧笑意,缄默走旧光阴。
悠悠绵雨,落下,一整个秋季。我在深秋,静雅如菊;无需修饰与雕琢,无需金丸与璎珞,只浅倚岁月寂静的枝头,花开成画,花落成诗,优雅自芳华,馥郁一方独特而素洁的风景。
村上春树说:多数情况下,吸引人们关注的,与其说是处于静态时的相貌好坏,不如说是神采灵动时的优雅自然。张爱玲也说:心不怨则美丽,心存宽恕则圣洁。秋雨霏霏,墨染影醉,多么温柔的洗涤。
有时候,会安静的独自行走在黄昏的暮雨里。呼吸,不紧不慢;暮色,不昏不暗;等待,不近不远。总是觉得,暮雨里的路人,格外的安静,格外凄清,格外寂寞,有一种超脱红尘而又干净的唯美。雨丝斜斜的在空气中密织着;黄昏、烟雨、斜檐,勾起一纸江南。是喜欢落落薄凉的雨季的,匆匆走尽的背影,仿佛整座城都在雨中沉沉睡去,世界醉入了只有丁香姑娘的梦境:一把油纸伞,一位婀娜娉婷的丁香女子,在漾波如画的涟漪上,移步青石板越走越远,久久不愿苏醒。
天青涩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喜欢周杰伦守候烟雨的青花瓷,像极了徐志摩笔下: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悄偷窥,婷婷玉体,婉似浮波菡萏,涵露弄碎影。暮色与月光共醉,秋雨洒漫天如璃。天雾弥散,朦胧清涧。寂寂聆听岁月的声音,时光深处,轻柔的呼唤,开出一枚圣洁的安暖。撷一缕顾眸流盼,梦断江南;拈一指暗香寻欢,漫娑山间;也要撑一枝竹篙,搅碎相思海岸。
轻轻揽积过往飘散的记忆,恍如指尖流沙,终究散落干净,捡拾不起。秋风秋雨秋季,最是相思难停。然今日秋不似昨日秋,红枫绕肩愁已休。叹光阴调皮,刚一走进,便已然没了踪迹。秋雨霏霏,墨染影醉。这样纯素的光影里,喜欢上爱莲花的女子。清水出芙蓉般不染,处幽谷而独芳,即使凋零亦水墨入画,纯美安然,静雅素简。一抬头,一浅笑,倾城倾国,美丽覆水难收。懂得,是一种温柔,温柔到善良,便是一种慈悲。觉得但凡爱莲花的香息女子,必然皆慈悲静雅,抚琴竹轩,淡尽烟火,倾一世温柔,看枫红梅落,醉烟雨平生。然终究只身于红尘,虽心在红尘之外,却低眉浅笑而安。
当我孤独的时候,倚窗听雨,忧思便会在滴语声中没入沉寂的暮色里。岁月仿佛一位慈祥安宁的耄耋老人,凉凉的双手轻轻的抚摸过我走过的浮躁与多情。让我在任何慌惘无助的路口,都拥有一份美好与追寻,然后再顺其自然的明媚重逢。秋雨,没有春雨般缠绵温柔;亦没有夏雨般潇洒多变;却犹如莲花般典雅缱绻。是谁说:秋雨霏霏,飘飘洒洒。如丝,如绢,如雾,如烟。落在脸上凉丝丝,流进嘴里甜津津。像米酒,似蜂蜜,使人如醺,如梦,如痴,如醉。恋之不尽,爱之不已。
唐代李中说得好:竟日散如丝,吟看半掩扉。秋声在梧叶,润气逼书帏。曲涧泉承去,危檐燕带归。寒蛩悲旅壁,乱藓滑渔矶。爽欲除幽簟,凉须换熟衣。疏篷谁梦断,荒径独游稀。偏称江湖景,不妨鸥鹭飞。最怜为瑞处,南亩稻苗肥。聆听秋雨谱唱的天籁,仿佛看见秋收在田间曼妙舞蹈、热闹欢笑。一群妇人踏着雨丝,围坐在大捆大捆的辣椒枝旁,争相采收,谈笑风声,满脸欢喜甜蜜。风轻轻的,柔柔的,温和的,吹着。大地被熏染成大片大片的金**,在隐隐的薄雾里、在静静的流光中、在嬉戏的谈笑间,直把匆忙奔走的行人也迷得天花乱坠,满心甜甜蜜蜜。边看边笑,仿佛一切的红尘烦忧都不经意间被缱绻埋藏,而从这一刻开始,花落婉肩,爱留在了秋天。秋雨,无言;洒落一树甘甜。麦田边的辣椒枝眨眼间红满一片、硕果迎秋。田野上果实累累,这儿一片枫红,那儿一片橘黄,秋天仿佛一支五彩的画笔,将大地绘声绘色的描摹成了一幅色彩缤纷的唯美画卷。秋雨,就像一位身着**纱裙半遮面的仙子,迈着轻盈安宁的步伐,悄悄的将暖暖的珍爱和沉甸甸的丰收撒满了人间。收获的喜悦,混合着泥土的气息,夹带着人们甘甜的笑念;一丝丝、一缕缕缠绕在心间。盈盈秋色,硕果满满,素色锦年,止不住的笑脸,享不尽的狂欢。怎一个“恋”字,堪言?
静栖陌上秋意浓,墨染影醉雨婉柔;清风尽惹凡尘事,红叶惜忆锁情愁;山间亦知笑丰年,天上人间谁还瘦?秋雨霏霏,墨染影醉,恋上暮秋,恋上美满与温柔。
历山,是中条山脉的一段,位于山西南部地区翼城、垣曲、阳城、沁水4县的交界处,现已列为山西省省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海拔高达2321米,是山西省南部地区的最高峰。历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592万亩。自然植被以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针叶林和落叶灌木为主。这里是山西省境内动植物资源种类、数量最多的地方。自然保护区内,栖息着猕猴、金雕、麝等多种珍稀动物。其中,猕猴是我国北方唯一的猴类动物,山溪中还有“娃娃鱼”。
历山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原始大森林风景区,被誉为“天然大公园”。这里奇峰异洞与青山碧流相辉映,形成“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绚丽景色。奇峰、怪石、清涧、溶洞、冰帘并称“五绝”,林涛、山风、冰雪、雾雨、光影、古迹、植物、动物、药材、村庄共名“十胜”。以大自然风光为主的:“绝胜”景观,构成旅游区的7个景区、100多个景点。
历山上,著名的舜王坪为诸景之冠。舜王坪,位于沁水县城西南的下川乡与垣曲、阳城、翼城的交界处,是历山的主峰。相传,舜曾在此耕耘,后人称其为“舜王坪”。舜王坪天然形成的一处“四十里跑马坪”坪内,铺满柔嫩的绿草。
历山境内,有苍松挺立的“迎客松”、“石松景”。石松景独立路旁,遍体无土,然而上有松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破石而入,土内,发芽生根,令人惊叹。
历山上,还有两条大峡谷,即东峡、西峡。峡底长度均达5公里多,都有一股清泉穿过其间。峡内,石叠石磊,水绕石行,往里行,“冰帘倒挂”、“一线天”景观诱人。
历山境内,有多处天然溶洞,现已开发出白云洞供游人观赏。白云洞深1500余米,高20余米,宽30米。洞内,有天然石柱、石鸟、石兽、石床、石书、石灯、石莲花等,极富观赏价值。
旅游区的中心下川村,海拔1575米,气候适中,凉爽宜人。交通条件除两条旅游专用公路之外,还有林区专用公路和乡村公路可直达个各风景小区,堪称理想的旅游和避暑胜地
耳环又称耳坠,是戴在耳朵的饰品,古代又称珥、珰。大部分耳环都是金属的,有些可能是石头、木、或其他相似的硬物料。耳环可以由金属、塑胶、玻璃、宝石等物料制成。有些是圈状的,有些是垂吊式的,有些是颗粒状。
垂吊式耳环耳环在世界上许多古今地方与文化中都会找到。在很多文化中,有给刚出生的女孩子穿耳的习惯,这种习俗备受争议,因为穿耳并非婴孩的意愿。
耳环,用金属或玉石制成的戴在耳垂上的装饰品。佩戴在耳垂上的耳饰。造型丰富,佩戴主要以妇女为主,个别男子也有佩戴。佩戴的方式通常有3 种:穿挂于耳孔;以簧片夹住耳垂;或以螺丝钉固定。一般用金银制成,也有镶嵌珠玉或悬挂珠玉镶成的坠饰。现代还流行以塑料或大理石、陶瓷等材料制成的耳饰,一般与服装相配套。耳环在一定程度上可显示出某种风俗、信仰、地位、财富等。
佩带缘由:佩戴耳环、耳环的由来,说法各异。有人认为它最早源于北方民族用于御寒防风的金属耳套,但比较可信的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耳环、耳环的出现,是人们对美的追求所产生的;另一种说法是,耳环、耳环最初是用于医疗治病的目的而出现的。第一种说法很好理解,不言而喻;第二种说法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讲,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佩戴耳环、耳环的耳垂的部位,恰是眼部的穴位。由此可知,佩戴耳环、耳环,对保护视力、防治眼病,特别是预防和治疗近视,是有一定辅助作用的。
古籍记载见于《石氏星经》,《石氏星经》后来失传,现存日本书书籍《巫女、诚心之受继者》篇章中有详细记载:旺夫,需四象之气有利于丈夫,古代有口诀称“朱雀玄武顺阴阳”如旺夫需要带橘子石手链这样可以做到顺和阴阳,之后要按照丈夫的生日在结印册上添加结印古代称作是“青龙白虎避不祥”农历3到5月出生的需添加“羽心,竹内古河,夕城”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的需添加“青竹丹枫,云月舞鹤,扶桑伞幡”3个结印。农历9到11月生的需添加“音无响子,云松,五音分金”3个结印。农历12到2月出生的需添加“竹雀,刳舟剡楫,赑屃”3个结印。古代人认为这样砂中金命可以化解丈夫的灾祸。 耳环配合蓝绒晶可以旺事业:唐代李凤《天文要录》记载:旺事业财运要女士需要带紫冰银镶嵌蓝绒晶项坠,男士需要带红竹石饰品。之后需要请阴阳道师傅用“影子石,蜜蜡石,赤鱬鳞,玫瑰金,法体盐”制作成石碑护身符放在身边,并按照农历生日在结印册上添加结印:农历3到5月出生的需添“木灵御币,千帆团扇,赑屃”3个结印。农历6到8月出生需添加“扶桑伞幡,八重冰梅,百目静”3个结印。农历9到11月出生需添加“青竹丹枫,夕城,羽心”3个结印。农历12到2月出生需添加“五音分金,羽心,刳舟剡楫”3个结印。饰品与石碑护身符和结印册三个组成的民俗风水中的“三才风水局”这样组合可以旺事业财运,缺一不可
“耳环”的由来已久。自古至今,从占卜守护到趋病除邪,从追求睿智到追逐时尚,从控'制卑贱奴'隶到新潮女性又到时尚男性,耳环历尽亘古,跨越时空,不断地发出永'恒的熠熠光'芒。“耳环的来历”,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1、佩戴耳环与古老的迷'信有关,传说中的魔'鬼和其他妖灵总想进'入人'体,强占人'体,因此人'体上所有可能进出的孔窍都必须特别守护。而耳环就是在耳朵上戴的幸'运符。2、在中'国古代,穿耳戴环曾经是“卑贱者”的标志。明代《留青日札》一书中说: “女子穿耳,带以耳环,盖自古有之,乃贱者之事。”原来穿耳的最初意义,并不在于装饰,而是为了起到警戒的作用。它本是兄弟民'族的一种风俗,因为有些妇女过于活跃,不甘居守,有人便想出在女子的耳上扎上一孔,并悬挂上耳珠,以提醒她们生活检点,行动谨慎。后来逐渐也变成了汉'族人的礼俗。但那个时候的女子对穿耳之举,并不像今天妇女那么热衷,而是处于被'迫的地位。到了宋明时期,由于礼教思想的抬头,妇女穿耳之风,空前流行;不说一般的妇女,就连皇后、嫔妃也不例外。时间一长,穿耳戴环便形成了风气。 3、在'世界上有些部落中,长耳'垂是美丽的象征。女孩自幼开始穿耳洞,随着年龄的增长,带越来越沉的耳环。使耳'垂愈拉愈长。如果耳'垂因承受不了长时期的沉重负担而不幸断裂,她的一切美也跟着顿时破碎。对于男人来说,耳朵是智慧的中心,聪明人必定有大耳朵,沉重的耳环会把耳'垂往下拉使它变得更长,相对的人也变得更睿智。4、最初带耳环的男人是水手们。他们相信穿耳洞能保护他们不至于溺水。之后戴耳环的男性不只是水手了,因为男性戴耳环被认为是同'性恋的标志,同时也产生了不少暗语,如左耳戴耳环代'表同'性恋,右耳戴耳环则是双性恋等等。随着摇滚歌手的大受欢迎,男性戴耳环已完全丧'失性方面的意义,但大多数仍是社'会底层的男人,或是在耳洞上挂起安全刀片、电灯泡等等,“耳饰不惊人死不休”的新潮人。 5、而现在,上流社'会也逐渐接受了男人戴耳环,如超级的职业运'动员们在签订高薪合约时,也会公开地在耳'垂上点缀一颗亮晶晶的钻石。这似乎证实,男性有权像女性一样费尽心思装扮自己。
钉状耳环:最流行,最普遍的一种。耳环的针穿过耳洞,在耳背用托固定。一般穿耳的时候,用的都是钉状耳环。
两粒钉状耳环悬垂式耳环:在耳珠垂下来,通常还有一串珠宝作点缀。长度不一,有些只有耳珠下2厘米,有些却可以长至肩膀。较长的悬垂式耳环,通常在较隆重的场合使用。
圈状耳环:一个360度的大圈,在中间开一个口,穿过耳洞。在中国古代有一种以有缺口玉环制成的圈状耳环,称为玉玦,有学者认为佩戴玉玦需要穿很大的耳洞,亦有学者认为这是夹式的。
悬挂式耳环:不用钉耳洞的设计,只挂在耳背上。这种悬挂式耳环也愈来愈流行。
夹状耳环及磁石耳环:为方便没有穿耳孔的人,部分圆环形耳环会设计成夹状,夹着耳珠。颗粒状或钉状的耳环一般无法设计成夹形,因此需要利用磁石的特性来夹着耳珠。磁石耳环分别为外方一颗连有磁铁的耳环,及内方一块带有相反磁性的迷你磁铁,两块磁铁将耳珠牢牢夹着。
古时候,人们讲究“耳大如轮,眼大有神”,注重以貌取人,认为耳垂小了是没有福气的象征。
魏晋南北朝时,除北方少数民族仍旧佩挂耳坠以外,汉族妇女也开始佩戴,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也常有出土,如河北定县华塔遗址出土的一对,上部用金条作成圆环,下部为金丝编成圆柱,在圆柱的两端挂有五个缀有宝石的圆形金片,中间又挂着五个小球,在圆柱的下部,还连缀着六根金质链索,链索下端各垂一个金质的尖形锤饰,整件器物重166克,长9厘米左右。唐代妇女几乎都不戴耳坠,那是因为不尚穿耳的缘故。宋代妇女喜戴耳环,不喜戴耳坠。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所见甚少。
明代妇女既戴耳环,也戴耳坠。《天水冰山录》中就记载有多种耳坠:如"金累丝灯笼耳坠"、"金玉寿字耳坠"、"金厢猫睛耳坠"、"金摺丝楼阁耳坠"、"金宝琵琶耳坠"等。《金瓶梅词话》也叙及不少耳坠名称,只是将耳坠称之为"坠子",或称"坠儿,'。如"金坠儿"、"金灯笼坠子"、"金镶紫瑛坠子"、"玲珑坠儿"、"金镶假青石头坠子"、"宝石坠子"、"银镶坠儿"等等。不仅质料不同,造型也各各相异,反映了当时首饰制作工艺的进步。 这个时期的耳坠实物,以北京定陵明神宗孝端、孝靖二皇后墓所出土者最为精美。其中有一件玉兔耳坠,在金丝大圆环下缀以一只站立的玉兔,玉兔前肢持杵,作捣药状;在玉兔的脚下,还衬托着一片以金镶宝石制成的朵云。这是根据中国民间故事传说中"玉兔捣药"的故事设计制作的,玉兔向被视为月亮的象征,而月亮又象征着皇后,以此作为皇后的耳饰是最贴切不过了。
清代妇女也有戴耳坠的风尚。考究者还注意耳坠与服装色彩的搭配。富贵之家的妇女,往往拥有几十付甚至数百付耳坠,根据季节的不同和场合的不同,选择使用。替换方法十分简便,一般不用更换耳环,只要将耳坠连系在耳环上即可。 在满族妇女中,还流行着一个耳垂上悬挂三件坠饰的习俗,时谓"一耳三钳"。这是满族妇女固有的装饰习惯。乾隆时,一些新派妇女受汉族影响,也开始佩戴"一耳一钳",以至引起统治者的不满,因为这样一来,便失去本民族特有的妆饰习俗了。乾隆皇帝还专为此事下过诏谕,他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族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看包衣佐领之秀女,皆带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由于朝廷的干涉,这种现象才有了改变。我们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皇后朝服像上,就可以看到"一耳三钳"的形象。进入民国以后,在东北满族集居之地,仍保留着这一风习。
近代妇女曾因反对旧的封建礼教而废止过穿耳。为了使不穿耳的妇女也能用上耳饰,人们发明了一种新的耳坠。这种耳坠的上部,不再做成圆环,而是用金属加工成一种弓型轧头,轧头上制有螺纹,佩戴时只要松开轧头,套入耳垂,然后再将轧头旋紧即可。这种耳坠实物有大量传世。
元代耳环和金代基本相似,也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后面的弯钩和金代耳环几乎完全一样,区别主要在前半部分,通常以玛瑙、白玉或绿松石等制成各式花样。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古墓出土的耳环就作这种样式。陕西西安玉祥门外元墓出土的耳环也是如此,只是装饰部分用白玉雕凿出人形以代花卉。玉人和耳环的连系,则用极细的金丝。
明代耳环,大多以金银横压出花形,然后在花瓣或花叶部位镶嵌各种宝石,有的还在花蕊中间镶嵌上一颗珍珠。甘肃兰州上西圆明墓及上海肇嘉滨明墓出土的耳环,都是这种类型。在热衷诵经念佛的妇女中,还出现将佛像装饰在耳环上的情况。江苏无锡江溪陶店桥明墓就出土这种耳环实物,其制以金制成托座,上缀玉雕佛像,佛像的底座也用金片加工成莲花状;在佛像的顶部,还镶嵌着四颗珍珠。整件器物虽然不大,仅高3厘米,但佛像的面容神态,被塑造得惟妙惟肖。
明代的笔记小记中也往往有关于耳环的记载。如《天水冰山录》记严蒿被籍没的家产中,有"金水晶仙人耳环"、"金点翠珠宝耳环"、"纯金方楞耳环"、"金厢四珠宝石古老钱耳环"、"金珠串楼台人物耳环"、"金厢玉灯笼耳环"及"金累丝灯笼耳环"等,共几十种。在《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等书中,也叙及不少耳环名目。其中有一种"丁香耳环"就很有特色。丁香是一种植物,它的果实很小,呈椭圆形。丁香耳环就是仿照其形状制作而成,在明代,这种小巧玲珑的耳环很受妇女欢迎。不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喜欢戴这种耳环。只是所用质料不同,贵者用金银珍宝,贫者以铜锡玉石。清代学者李渔在他的《闲情偶寄》一书中,曾谈及这种耳环:"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除耳环之外,古代妇女也用耳坠。耳坠是连属于耳环之下的一种饰物。它的上部即为耳环,下部悬挂着一组坠饰,因形而得名,故称"耳坠"。耳坠也来自于异族,本为男子所用,大约在晋六朝时传入中原,也为汉族妇女所采用。
目前能见到的耳坠,以内蒙古敖汉旗周家地古墓出土的一件年代为早。墓主人髡发,面覆麻布,出土时两耳均戴着耳环,其中左耳环下另用皮条系挂一个铜质坠饰。据文物工作者分析,这是一座东胡人的墓葬,入葬年代在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耳坠实物,在内蒙古境内的阿鲁柴登遗址以及准格尔旗西沟畔墓均有出土。如阿鲁柴登出土的一对,上部为金丝弯成的圆型耳环,耳环下缀有坠饰,坠饰上部由两头包金的绿松石构成,下部则垂悬着一组三角形金片;准格尔旗出土的一对也很有特色:其圆环上有钮,钮下的坠饰为金丝盘绕而成的两个圆锥体,其中一件还串有宝石。
金耳坠(商代):这对金耳坠其一长74厘米,宽66厘米,厚004厘米,重10克;其二长73厘米,宽55厘米,厚003厘米,重8克。耳坠呈扁平螺旋式,钩为倒V字形,薄厚均匀,光滑平坦,锤击成型(这是最原始的金属成型方法,它充分利用黄金延展性强这一特点,简单地敲打成型,它不用模具,有别于产生于西方,后传入我国的锤揲技法)。这种金耳坠在山西省石楼县的后兰家沟、桃花庄,永和县的下辛角,陕西清涧县的寺嫣村等地均有发现,这对耳坠于1982年陕西省淳化县出土,从出土的其它文物看,均属同一文化类型,是鬼方文化特有的文物。说明鬼方部落或方国的活动,在商代晚期由陕北等地进入了关中地区,这对研究商、周方国及鬼方势力在陕西的消长及双方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金耳坠(战国):长5厘米,共重173克,1979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西沟畔2号匈奴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螭龙纹玉耳坠(西汉):高65厘米,现藏伊克昭盟文物工作站,有金牌和玉坠两部分组成,外侧周边包金,此器出土于准格尔匈奴墓。
男式耳坠(清):长形坠通长17厘米、环形坠周长105厘米。藏族男式耳坠的形状,一种是长形坠,一种是环形坠。长形耳坠为前、后藏地区男子所佩戴,藏语称为“索其”。环形耳坠则为西藏腹地男子常戴的耳饰。西藏地方政府俗官和文人戴耳坠,可以显示自己的身份。
女式耳坠(清):通长17厘米、宽35厘米。这副女式耳饰,藏语称为“埃果尔”,以天蓝松石为主色,以黄金为骨架衬映,视觉效果相当强烈。耳饰上部以圆锥造型为主,下部饰花瓣蓓蕾。挂于耳前,即显妇女之纯真高贵,又衬托其貌美如花。
应为 “惟”
沁园春 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原注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文2023-08-04 03:29: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