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整理的其他相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古籍整理的其他相关,第1张

整理古籍,需要专门的知识和专门的人才;出版古籍,也需要有专业的审稿和编辑人员。中央的指示中指出,“整理古籍,需要有一个几十年陆续不断的领导班子,保护连续的核心力量”;“从事整理古籍的人,不但要知识基础好,而且要有兴趣”。这对于出版古籍的出版社和古籍编辑来说,同样也是重要的。而要做一个胜任的古籍编辑,第一要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第二要有从事这项工作的兴趣与事业心。二者不可缺一。 经过整理和编辑加工的古籍,有两种形式:排印本和影印本。

排印本:分标点本、点校本、笺校本、新注本、选注本等;今译和索引也属于排印本。

影印本:分线装和平、精装两种形式。过去的影印本,大都采用线装,保持中国古书古雅的特色;但当代的趋势,要求影印的古书采用平装、精装的形式,这样价格可以低廉,又便于插架。影印的古籍也可以加以断句或校勘,有部分影印的古籍已是断句本或校勘本。

排印古籍与影印古籍,一般说各不相涉。但是过去商务印书馆创造了在一部丛书内排印与影印并举的格式,这就是古籍爱好者所熟悉的《丛书集成》(初集)。它收录 100种丛书,去其重复,有的排印(加黑点断句),有的影印。这个例子说明古籍整理出版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只要有一定的体例就行了。20世纪30年代的出版界,在这方面的创造性是应该肯定的。

标点、分段是古籍整理中最基本的一项工作,这就是将古籍加上新式标点,分出段落。标点中又分加专名线与不加专名线两种。专名线指人名、地名,也包括书名。加有专名线的标点本,比不加专名线的要高一个层次,因为判断一个人、地、书名该不该加专名线,需要较高的学识水平。从当前的古籍出版物来看,有直排与横排两种形式,采用横排形式的大都不加专名线,书名线则用尖角号(《 》)标明。

古籍的影印本主要是选好底本、配补缺页、残页,描修或换字、补字,这几项都是学术性与技术性密切结合的工作。影印书也常发生错误,原因主要出于学术性注意不够。 古书的文字比较艰深难读,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古书更是难以读懂。为了祖国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延续,发扬光大,所以今译也是当前古籍整理应该重视的工作。过去古诗方面的今译较多,散文方面的今译几乎没有,现在这种局面已经有所改变。当然今译要求做到准确、优美,达到信达雅的标准,难度也是相当大的。

索引是研究与使用古书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所以也应视作古籍整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日本和美国的汉学家有专门的研究人员,从事中国古籍索引的编制工作,做出了突出成绩。中国近年也开始重视古籍索引的编制工作。索引可以附在一部书的书后,篇幅大的则可以单行。古籍索引的检索,一般采用笔划方法和四角号码方法。

“九年规划”曾将部分近代和现代人对于古代文史哲的研究,包括对专书、专人、专题史的研究著作,列入古籍整理出版范围,如《中国天文学史》、《中国通史》等。这是就广义的古籍整理而言。

读罢文章题目,不知你是否会立刻联想到另外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个世纪前的中国人,如严复、辜鸿铭等,在学习资源短缺的情况下,仍旧能够学好英语?

可能会有人立刻得出答案:知识碎片化导致我们无法学好英语。这种答案看似有理,实则经不起仔细推敲。知识碎片化并非只在互联网时代存在;可以说,在任何时期,“知识”都不是以一种完整的形式存在的。我们常误以为英语学习体系有如一栋看得见摸得着的高楼般矗立于某处,只要我们走进这栋高楼里,就能够登堂入室学好英语。将英语学习物化成一孤立存在的个体,是英语学习者应该竭力避免的。否则,人人都会以为只要拿了一把钥匙,就能够走近楼里,拥有一切,最终把英语学习简化成某一种方法某一种途径,落入唯方法论的陷阱。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才是自我知识体系的建造者,这栋高楼的一沙一石是经过我们的合理安置,才最终建造成形的。在英语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方法、资源只是原材料,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以碎片的形式存在的,只有掺加进去个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成为像模像样的体系。所以,当我们再次审视为什么学不好英语这个话题时,我们不应抱怨互联网抱怨移动端,一味将原因归结在外界因素的不良影响上。我们更应该去思考“我”做的够不够,关注“我”的表现和付出。

既然英语学习者自身的重要性得到了足够重视,那么我们就可以转入下一阶段的讨论了——我们该如何发挥自身主动性,学好英语。下面从四个角度简单谈一谈我个人的学习经验。

很多人批评当下中国英语的教授方式,不仅批评中学英语老师,还批评高校英语老师。如果用一句话归结所有的批评声音,也许就是:中国的很多老师把英语当作一门科学来教,而非语言。一旦英语被当成科学来教,语言学习就会变成语法规则的学习,甚至连文段本身也变成了一潭死水。此时,批评者就要寻找解决方案,比如提倡人文教育,让语言学习走向正轨。

但是,被众人批评的英语教育也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以我个人经验来看,我所接受的中学英语教育,给我打下了较为坚实的语法基础。很难想象,无论是初中英语老师,还是高中英语老师,他们在讲课时,总能找出合适的语法知识来给学生答疑解惑。语法知识的学习会让基础薄弱的初学者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帮助他们找出语言的规律。

后来,我在上外英语学院又学了四年的英语。大一时我们仍旧要上语法课,仍旧要关注语言背后的规律。回过头看,正是因为语法基础牢靠,我们才有可能阅读经典著作,才有可能确定自己写出的句子是没问题的,继而尝试英语写作。

英语语法的学习是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我之前曾在《不管学了多久的英语,都得经常回头搭建自己的语法体系》一文中推荐章振邦老师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我现在仍旧推荐这本语法书。语法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初学者不必过于纠结先看语法书还是先读文章,每日阅读间隙,都可捡拾语法知识,久而久之自然就熟络起来了。水平相对较高的学习者,仍旧有复习语法的必要,回顾时可能会有意外发现。

知识无穷无尽,也就会让人觉得知识随处可见,以碎片化形式存在。一个不太好的学习习惯就是把知识的收集当成学习本身。我还是大学新生时,曾花了很长时间搜寻各种知识和书单。为了“攫取”图书馆资源,我曾花好几日在松江校区图书馆找寻我感兴趣的书籍。

但我那时并不懂得适合而止的道理,因此在搜索资源上花费了太多时间。事实证明,与其穷尽搜索之技能,不妨先坐下静读一本书一篇文章。读书就像是多米诺骨牌,一环扣一环。如果你对一本书感兴趣,自然就会关心作者的其他著作,同时期其他作家的著作,其他国家与之风格相似的著作。至于寻找影视资料,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谓阅读要凭兴趣指引,大抵就是这样的道理。

对阅读的内容感兴趣,尤为重要,这样才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阅读兴趣所在,不妨找寻一部文学简史,或任何学科的简史。也不妨搜寻中外报刊媒体评选出的年度好书,两三小时的搜寻总会有人让你称心如意的结果。至于阅读方式,纸质版还是电子版,这都看个人喜好了。

英语初学者应相信自己的判断力,不要放弃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如果缺少选择阅读材料的过程,阅读就容易变成一项让人不悦的阅读任务。因此,不必过于迷恋书单了。所谓书单,可能是他人兴趣的集合体,也可能是票选之结果。不必再被“资源包”吸引了,动辄获取几千本电子书,并不会真正让你提高英语。

很多人学不好英语,并不只是英语没学好的问题,一部分原因还在于汉语基础差。英语有“语感”一说,汉语也有。读诗歌时我们能明显感受到汉语里的抑扬顿挫,感受到韵律之美,但是在学习现代白话文时,也应该注意白话文的美感。

网络对汉语的冲击,乃至对任何一种语言的冲击都不容小觑。程式化的语言与网络语言一样,也都会让人误以为汉语“就是如此”。平日里我们如果无法躲避各类汉语的出现,那么就应该在自己的头脑里建设好一套良好的汉语体系,时刻提醒自己多加阅读经典著作。

如果要推荐容易获取的阅读书籍,我首先想到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中国短经典”丛书。这一系列丛书收集了当代中国诸多作家的短篇小说,虽然并非篇篇让读者称心如意,但作家们对于文字的把控是值得学习效仿的。为避免制造另一种书单,此处不再罗列作者姓名和书籍名称,有心的读者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内容。学习现代白话文,要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当然,鲁迅、梁实秋、林语堂的散文都是上等学习材料,这些都是读者熟知的了;近有钱锺书的小说、杨绛的杂文……如此再说下去,怕是又显得无趣。

如果要在现代白话与古代汉语之间找一桥梁,我会推荐王力的《诗词格律》。本书虽然谈的是中国诗词,但是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很多规律也可变相使用在白话文的学习和写作上。粗通格律,不仅可以更好认识诗词,也可以对古汉语有较好理解。古汉语的学习很难形成体系,我也无法详谈。此处只推荐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古籍今注今译系列”丛书,这一版本的《诗经》是我心目中最好的版本。儒家经典可读,诗话笔记也都可读,不再赘述。

有了汉语的基础,才可以再谈真正学好英语,或者学好翻译。举一简单例证。我们在阅读外刊时,如果对文章的理解都达到了百分之百的程度,如果某甲的汉语程度好过某乙,某甲的译文自然会获得更多肯定。换言之,如果英语水平都半斤八两,汉语基础的好坏也许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来;但是如果英语水平和理解力都臻于完美,最终能让你获取优势的当然是汉语了。

英语学习当然是有方法的,但听说读写的方法,翻来覆去也就是那么老生常谈的几点。以前的文章略有涉及,此处不论。

其实,很多学习方法只是不同种学习过程的展示而已。在英语语法基础不错的前提下,选择了感兴趣的材料之后,我们更要做的是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一个坏方法可以在不断重复后得到改善,一个好方法如果缺少坚持也沦为空谈。

最初我阅读文学作品时,未将词汇表达积累到一处,用的是贴纸,后来整理出了几百张纸片,也能让我学好英语。现在更加方便了,大家可以更加便捷地做阅读笔记了,但未必真能做到每天阅读。两种方式有差别吗?当然有。但是这种差别相比于日积月累的重要性,似乎就显得微乎其微了。

不知阅读之乐的人常常会把阅读当成庞然大物一般的事物,以为无法征服。这与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如出一辙。在阅读这件事上,我们要把它当成刷牙洗脸一样,每日习以为常。

英语学习不要急于求成。诚如阅读一般,听说读写译都贵在坚持。学习就像划船,一桨一桨不知所终,但回头一看,才发现我们去岸已远。

关于作者 | 胡学长,误入培训业的文学爱好者,上外英语学院文学学士,上外高翻学院翻译硕士。

致读者 | 如果本文对于你些许帮助,欢迎点赞/打赏/转发。你的认同对我很重要。

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开始,任继愈先生开始翻译《老子》,称为《老子今译》,由古籍出版社出版后来有所修订,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老子新译》任先生对《老子》的今译,根据的是王弼注《老子》,即《老子》通行本在任先生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并不是那些善本, 古本等稀见的版本,而是通行本不久,任先生又依据《老子》通行本,并参照在湖南长沙发现的帛书《老子》甲,乙本,把《老子》重译了一次,书名为《老子全译》此后,湖北荆门楚墓出土竹简本《老子》甲,乙,丙本,它体现了战国时期的《老子》面貌,任先生以《老子》通行本为底本,并参照楚墓出土竹简本,对《老子》进行第四次翻译,名《老子绎读》,2006年12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这时任继愈先生已经是九十岁的老人

对于书名,任先生有这样的说明:'绎',有阐发,注解,引伸的涵义,每一次关于《老子》的翻译都伴随着我的理解和阐释,因此,这第四次译《老子》称《老子绎读》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任先生的严谨治学精神 我喜欢读任先生的文章, 因为其中浸透着哲理性,促人思考在《老子绎读 后记》中,任先生说:哲学包罗万象,哲学的理论是高度抽象思维的精神产品,好像与现实生活不那么密切但是越是高度抽象的哲学,它的根基却深深地扎在中华大地的泥土之中将哲学思维,具体地说, 将老子的哲学思想与春秋战国时的历史联系起来,才能见 到《老子》在中国理论思维历史上的重大贡献任先生在《老子绎读 前言》中对此做了详细的阐发其主要观点是:《老子》文约而义丰,有很多精到的见解,值得很好钻研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流传广泛的哲学流派不少,号称百家,其实只有两家,一个是儒家,一个是道家……

老子一派以广大小自耕农为其社会基础又说:老子用诗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善于正话反说,善于用浅显比喻说明深奥的道理在《老子绎读》中,任继愈先生对老子思想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老子思想的来源有三:一是继承荆楚文化的特点,贵淳朴自然,反雕琢文饰;二是吸取古代文化遗产,总结前人经验,他在东周做过管理王室图书的工作,便于他接受并审视他以前的文化成果;三是来源于社会现实,他是春秋末期人,亲眼看到春秋时期社会的混乱,旧礼制的破坏和仁义口号的虚伪性任先生还分析了老子思想对于后代的重大影响一个是辩证法思想的影响,老子提出美丑,难易,长短,高下, 有无,损益,刚柔,强弱,祸福, 智愚,巧拙,大小,生死,胜败, 攻守,进退,轻重,荣辱,动静等的对立与统一再一个就是老子在宗教思想方面有深远的影响产生于东汉中叶的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老子》书为主要经典,对此做出宗教性解释,宣扬人们经过一定的修炼可以使精神,肉体二者长生永存,成为神仙还应当看到老子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封建王朝为恢复社会经济而采取的与民休息的政策,其指导思想多来自老子老子和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也有密切的关系总之,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大家,中国历史上有重大贡献的思想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道家学派的创始者 任先生在《老子绎读》中将《老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准确性,又注意今人的可读性,当然个别之处也有商量的余地,但从整体上看,这是学术性很强的译本请看《老子》第一章,原文是: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任先生的今译,请看: 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 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是天地的原始; 有名是万物的根本 所以, 经常从无形象处认识

道(无名)的微妙, 经常从有形象处来认识万物(有名)的终极 这两者(有形和无形)讲的一回事,而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深远的,极远极深,它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任先生的这种译法很好,但也留有一些商榷的空间在我的浅见看来,似可这样断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似可译为:无是天地的开始,有是万物的开端不知妥否《老子绎读》在体例上将古代人文经典的深厚学术内涵与今天一般读者所需要的普及性结合得很好,其中有前言,译例,译文,索引四部分; 索引中又分重要名词索引和内容分类索引两部分,这为读者提供了极为方便的检索条件全书有附录,一是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释文(甲,乙 本),二是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本),三是老学源流,四是我对《老子》认识的转变,五是寿命最短的黄老学派,效应长久的黄老思想这样完备的附录,有助于读者对于《老子》的理解 近些年来,人们关于我国古代人文经典的学术研究如何与这些经典的普及化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需要通过实践加以解决的问题显而易见的是,普及不能离开精深的学术研究;而学术研究又是多方面的,可以从文字学,训诂学, 历史文献学诸方面着眼,这些都是为了准确地理解古代人文经典的内容,挖掘其内在的义理;唯有义理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启发今人的智慧这种智慧既是原来的古人思想之反映,又适合于今人之理解这二者间的联结,要靠学人们的精深研究,才能结合得好,表达得好,从而对今人有益这样看来,古代人文经典的普及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艰巨的脑力劳动任继愈先生的《老子绎读》就是这方面的显例,值得向社会推荐

书名:老子新译

作者: 袁培智等著

出版社: 宗教文化社

品相: 10 成品相

库存量: 15 本

2003-12-01 第1版

2003-12-01 第1次印刷

开 本:32开 开 平装

页 数:565页

类 别: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一部长达47万字,旨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承袭古代文明的《老子新译》·[道德经]评注问世。这本书由北京国家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作者系新疆建设兵团农五师医院老中医袁培智所著。

《〈老子〉新译》认为《老子》原著作中的关键之辞“无为”、是无私的同义词。认为《老子》的治世政治韬略是无为而治。《〈老子〉新译》的体例亦甚有特点,以:导读、原文、注释、意译、疑似辨析、名句欣赏、评析七个步骤,条分类析、环环紧扣、步步深入,易于理解领会所诠释原著的经文旨趣、奥义内涵。 这部著作的原稿最初是2001年七、八月间,中国道教协会闵智亭会长让人送来给我看。实际上闵老此前已认真核阅了该稿,字里行间有他多处圈改的内容。他还围绕该著作写了一封千余字的信,与作者探讨有关“老学”中的问题。著作原拟名《我眼睛中的(老子)》,现在《(老子)新译》这个书名是闵老应作者所请改定,并赐墨题书。

真正认识袁培智先生是在接触稿子之后,他赴京参加一个中医专家会议,专门来白云观见面,以后常有书信和电话联系。培智先生原籍甘肃省,20世纪60年代自愿参加新疆建设兵团屯垦戍边。他是自学成才的专家,在杏林中更有成就,不仅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且多理论研究,著述颇丰。他给我总的印象是:为人平易谦和、论及学术却十分认真,不轻易苟同人言,实是我辈性情中人。

《老子》这部经典著作,社会各界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都知道是为中华古老的哲学著作,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著释《老子》者、据专家考证有一千五、六百家之多,见仁见智。《(老子)新释》则求得《老子》原著作中的关键之辞“无为”、是无私的同义词。认为《老子》的治世政治韬略是“无为而治”,其精神实质上就是无私而治,这是万古遵从的治世通则。《老予》思想的要义在倡公抑私,主线是公私斗争。以这一主题精神研究诠释《老子》,确是见解独特。《(老子)新译》的体例亦甚有特点,以:导读、原文、注释、意译、疑似辨析、名句欣赏、评析七个步骤,条分类析、环环紧扣、步步深入,使读者由浅入深,渐入佳境,易于理解领会所诠释原著的经文旨趣、奥义内涵。《老子》是道教最基本的经典,教内尊称为《道德真经》,以其为道教阐发教理教义的根据。

当与作者见面并对其经历有所了解之后,深佩他身在边陲、且心脏又有疾患,在较困难的环境中还笔耕不辍地努力。本拟争取一些海内外朋友的帮助,将他的书早日出版发行,但种种原因一拖再拖,最终还是作者自己的努力,才使这部著作有幸早日出版与读者见面。我生性愚钝,对《老子》义旨精神悟得浅薄,但赞赏培智先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努力,用自己的理解发掘老子哲学思想的奥义,他的研究创新精神,应该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值此大作出版之际,专门寄一封信函来,坚嘱为其著作讲几句话,却之不恭、故写以上如是语,是为序。

袁志鸿

2002年夏于北京

(本序作者为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兼教务部主任,中央国家机关青联常委,中国宗教学会理事) 《医古文》教材,选载《老子》数篇,所选第二章中,有“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句,系“无为”一词的首出处(全书“无为”计十余处)。句中的“不言之教”即无言的教化——身教,已为后世逐渐共识,就不需赘述了。然“无为”之义,至今尚不明其义,尚无中允的说法。陆贾在《新语、无为》中说:“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意思是说,道的功用很多,但与人类关系最大者是“无为”;人们的言行,最大者是谨敬“无为”来说话做事。鲁迅先生也说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意思是说,中华民族的精神灵魂,扎根于“道”的教化。由此可见,“无为”一词,乃《老子》的核心思想理论和关键词组,是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古今注解《老子》的学者,虽逾数千家,然于“无为”一词之蕴义,却众说纷纭,于吃紧处模糊,于收束处敷衍,或逢疑则默,使读者莫衷一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我虽非研究《老子》的学者,但对“无为”一词的含义究竟如何,却经常萦绕心怀,梦寐以求。我认为,“圣人处无为之事”,清楚表明,“无为”本身,就是教导人们如何正确做事的“事”,其含义自然要从人们做事的目的、态度的正确与否中去求义;自古以来,做事的是非标准,无非用有私、无私就可概之。

考现今的多种汉语词典,于“无为”词条,大都注解成这样:“无为,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或云顺其)自然,无所作为”。也有辞书似乎隐约认识到,用“无所作为”字目不妥,而改辞作“不必有所作为”。这种错误说法的认识来源,是将“无为”之“无”字,看成了一个否定词,没有把“无为”二字,看成是一个有特定含义的专用术语所致。因此,于“无为”一词,有学者说“无为”是“无所施为”;有说是“无妄为’’者;有说是“不妄为”者;有说是“无知”义者,说是“不用人为巧诈之智来治物”;有说是“不造作”者;有说是“不去刻意做事,,者;有引以原文避其不解者。特别是近有学者,将“无为之事,不言之教’’大加批判说:“根据老子的逻辑,‘为’之‘言’之,就会有矛盾,有是非,即‘无为’,也‘不言’,就没有矛盾,没有是非”。显而易见,这种批判论点,是把“不言之教”中的“不言”,错误地理解成了“不说话”;将“无为之事”中的“无为”,错误地理解成了“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原文旨义进行了错误理解基础上的误批错判。

也有学者解“无为”是“顺其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然社会的人事,毕竟与自然不同,自然尚有其严格的运行规律,若人失去组织和管束,都各行其是,则天下就会大乱,此绝非老子“无为”一词之本义。从老子的“行不言之教”的“教”字考稽,既然讲教化,就不存在任凭人们各行其是而不加干涉、不加约束的问题存在。也有学者说“无为”是通过弱的方式,而达到有为的目的。更有学者认为,“无为”若作为名词,就是指称那些原始的、不是人为生出来的行为;若作为动词,则是只去做那些本来就该做的、不是人为生出来的事情。这是操两可之说。以上诸多说法,实无精实之言,有如将读者推入迷雾之中,不知所云为何(恕不再引)。可以说“无为”的涵义,学者们各执己见,立论纷繁真义难显,使人无法遵从。现试对“无为”一词的蕴义,别开生面、另辟溪泾,解析如下,或可彰老子的光辉哲学思想,而造福于中华民族和全人类。P1-2 任继愈先生编写的《老子新译》的电子书专著:

《老子今译》(古籍出版社,1956年8月)

《汉唐佛教思想论集》(人民出版社,1973年)

《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3月;1985年又出修订本)

《中国哲学史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

《老子全译》(巴蜀书社,1992年)

《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

《墨子与墨家》(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

《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1月)

《任继愈禅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8月)

《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中华书局,2006年10月)

《老子绎读》(书目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

《庄子》最好的版本应该是中华书局1985年版曹础基的《庄子浅注》和中华书局1983年版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在出古籍方面是非常权威的,曹础基和陈鼓应也是研究庄子的名家,这两本是从前学诸子散文时老师推荐的版本,注释都比较精确而平易还有清末郭庆藩的《庄子集注》更深一层,也是中华书局的 一般来说,古籍还是中华书局的最好了,其次还有上海古籍出版社

扩展:《庄子浅注(修订重排本)》基本上是庄周(公元前369-前286年)及其后学所作的。全书现存三十三篇,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的思想、文风都比较一致,当属庄周自著。外、杂篇则兼有其后学之作,还羼入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因此,思想观点与内篇多有出入:政治上不仅主张绝对的无为,有时还主张上无为而下有为;在处世态度上,有宣扬混世的,也有赞成避世的;在人生观上,有提倡寡欲的,也有鼓吹纵欲的;在对待不同学派的态度上,有坚持混合齐同的,也有针锋相对的。这些分歧,与孔丘之后,儒分为八;墨翟之后,墨离为三,是完全一样的。表明了庄周之后,庄周学派也在发展、分化。反映了从战国中至秦汉间的社会变革及各种学派间的相互渗透。

如果是买实体书,建议去孔夫子旧书网搜索。直接搜索“十大文言短篇小说今译丛书》比较模糊,可能会漏掉一些不在商品名上打丛书名的选项,最好“书名 上海古籍”这样进行搜索。然后限制出版时间。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