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螺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螺,在白垩纪以前就存在的一种腹足类(gastropod)动物,特别是指有一个封闭的壳,可以完全缩入其中以得保护的腹足类动物。没有壳的腹足类一般称为蛞蝓(slug)。此外,螺还有其他的歧义词解释,如螺髻、螺黛、螺呗等。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螺 门 :软体动物门 纲 :腹足纲 Gastropoda 亚纲 :前鳃亚纲 Prosobranchia 目 :中腹足目 Mesogastropoda 亚目 :中腹足目 Mesogastrop 科 :玉螺科(Naticidae)、田螺科 分布区域 :太平洋,加勒比海,大西洋、墨西哥等 基本资料,汉字,读音,释义,形态特征,出处,古籍解释,主要种类, 基本资料 汉字 螺 读音 luó 释义 <名> (又作蠃。形声。从虫,累声。本义:凡软体动物腹足类,被有旋线的硬壳都叫螺,种类繁多) ①一种腹足类(Gastropod)动物,特别是指有一个封闭的壳,可以完全缩入其中以得保护的腹足类动物。没有壳的腹足类一般称为蛞蝓(slug)。 同本义 [Spiral shell;Snail] 形态特征 螺壳圆锥形,坚厚,壳高约3厘米,壳顶尖,螺层7层,缝合线深,体螺层略大;壳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明显的生长纹及较粗的螺棱。壳口卵圆形,边缘完整。厣角质,黄褐色,卵圆形,平滑,上有同心环状排列的生长纹。体柔软,头部圆柱形,前端有突出的口吻;口基部有触角1对,每1触角基部的外侧,各有隆起的眼1个。足位于头部下方,形大,跖面宽阔。头和足能缩入壳内,缩入后,其厣即将螺蛳壳封闭。 出处 蠃,蜾蠃也。——《说文》。俗字作螺。 离…为蠃。——《易·说卦》 其民必移就蒲蠃于东海之滨。——《国语·吴语》。注:“蚌蛤之属。” 冠无觚蠃之理。——《淮南子·本经》 螺,蚌属。——《广韵》 舟形似螺,沈行海底。——王嘉《拾遗记·秦始皇》 又如:螺填(即螺钿);螺壳(海螺的外壳);螺壳钱(螺壳所制的货币);螺蚌(螺与蚌。亦泛指有贝壳的软体动物);螺甸(即螺钿);螺栓帽(即螺丝帽。也称螺母);螺舟(传说形状似螺、能潜行海底的船);螺首(刻在桃苻上端的螺形图案);螺钿(将螺壳磨治使薄,嵌于雕镂及髹漆的器具上,以作装饰,称为螺钿) ②螺髻的简称 [spiral-shaped coil]。如:螺髻(形似螺状的发髻;比喻峰峦的形状);螺鬟(形容螺状的发鬟) 形容深碧色的山石蟠旋似螺髻。借指青山 [green mountain]。如:螺髻(比喻耸起如髻的峰峦);螺冈(指青山);螺黛(喻指盘旋高耸的青山) ③螺子黛的省称 [black paint]。如:螺黛(古代妇女用来画眉的一种青墨色矿物颜料);螺眉(用螺黛画过的双眉);螺青(颜色名。一种近黑的青色) ④军中或僧道所用乐器法螺的省称 [conch]。如:螺钹(法螺和铙钹);螺呗(指寺庙中作法事时的法螺、梵呗之声);螺贝(古代雍羌乐器名);螺角(古代军用乐器。用大海螺壳做成的号角) ⑤螺旋形的指纹 [whorl]。如:螺纹;螺印(手指印。特指按在契约、证件等上面的指纹) ⑥螺:妇科名词。五不女之一。《广嗣纪要·择配篇》:“ 外纹如螺蛳样,旋入内。”属生殖器畸形,影响 与生育。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申集中虫部 螺 ·康熙笔画:17 ·部外笔画:11 《集韵》卢戈切,音骡。与蠃同。 主要种类 螺类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族群,有超过40,000个品种,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软体动物。体外包著锥形、纺锤形或椭圆形的硬壳,上有旋纹贝壳可以用来保护柔软的身体,身体分泌的液体可以帮助其很轻松地附着于光滑的表面,也可以分泌有害的混合物来阻挡掠视者。螺类是软体动物腹足纲的通称,是湿地生态系统大型无脊椎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蝾螺 英文名:Turbo Snail中文名:蝾螺 学名:Turbo fluctuosa 简介: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要求:温度24-27 sg 1020-1025;ph 81-84,dkh8-12 水族箱最大尺寸:5厘米 性情:温和 珊瑚:安全 食物:草食 产地:全世界 所属:蝾螺科 也叫旋螺。通常生活在岩礁的缝隙中。形状像陀螺,贝壳很厚实。因其生活区域很广,温度要求不严。非常适合饲养于有大量活石的水族箱中,不需要特殊喂食。也会帮助清理缸壁上的藻类,能有效控制水族箱中的藻类。因为其壳需要足够的钙来生长,所以在家庭水族箱中饲养要保证一定含量的钙。对含铜的药物和高硝酸盐很敏感。在水族箱中繁殖困难,公母很难区分。如果没有足够的藻类,追加一些干海藻也是不错的选择。无脊椎动物牧食者能够影响湖泊水生植物群落的丰度和多样性。 马蹄螺 英文名:Margarita Snail 中文名:马蹄螺 学名:Margarites pupillus 简介: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要求:温度24-27 sg 1020-1025;ph 81-84,dkh8-12 水族箱最大尺寸:25厘米 性情:温和 珊瑚:安全 食物:草食 产地:东太平洋 所属:马蹄螺科也叫毡帽螺、珍珠螺。贝壳光滑,螺旋状。这种螺在分类学上有一些没解决的问题,大部分的珍珠螺类都生活在较冷的水里。在饲养中很受欢迎,是一种控制藻类的好帮手。适合饲养在有活石的水族箱中。对珊瑚很安全。不能忍受含铜药物及高硝酸盐。在水族箱中繁殖困难。 蟹守螺 英文名:Cerith Snail 中文名:蟹守螺 学名:Cerithium sp 简介: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要求:温度24-27 sg 1020-1025;ph 81-84,dkh8-12 水族箱最大尺寸:25厘米 颜色包括:黑色、绿色、白色 性情:温和 珊瑚:安全 食物:草食 产地包括:加勒比海、墨西哥 所属:蟹守螺科 蟹守螺是一种贝壳成螺旋锥形的小型食腐动物,贝壳通常为黑色带小白点。应该说是最理想的清道夫,帮助清理碎石缝,吃掉某些有害的藻类、食物碎屑、腐烂的有机体,非常适合饲养在珊瑚缸里。喜欢把自己埋在沙子里,可以帮助增加底层的含氧量。喜欢生活在有活石、沙底及良好的水质的水族箱。这种螺不能忍受高硝酸盐及含铜的药物。在水族箱中很难繁殖。 星螺 英文名:Astraea Conehead Snail 中文名:星螺 学名:Astraea tecta 简介: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要求:温度24-27 sg 1020-1025;ph 81-84,dkh8-12 水族箱最大尺寸:25厘米 颜色包括:橄榄色 性情:温和 珊瑚:安全 食物:草食 产地包括:加勒比海 所属:星螺科 也叫阿斯特来亚星螺或阿斯特来亚螺。外壳呈锥形;有一些有辐射型螺纹。如果有足够的藏身地点及空间,星螺会很适合饲养在水族箱中。如果能提供活石供其啃食藻类将会更好,它也会啃食缸壁上的藻类。特别说明一下,会吃掉蓝藻及硅藻。如果仰面掉下来,经常不能自己翻过身来,需要饲养者帮助。对含铜药物很敏感,不能忍受高硝酸盐环境。可以追加一些菠菜、生菜等蔬菜食物。 麦螺 英文名:Nassarius Snail 中文名:麦螺、白螺、甲锥螺 学名:Nassarius sp 简介: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要求:温度24-27 sg 1020-1025;ph 81-84,dkh8-12 水族箱最大尺寸:15厘米 颜色包括:灰、褐、白 性情:温和 珊瑚:安全 食物:草食 产地包括:全世界亚热带及热带地区 所属:织纹螺科麦螺是一种圆锥形外壳的小型食腐动物。非常适合用来做清道夫,可以迅速清理碎石,吃掉食物残渣、腐烂的有机体。喜欢躲藏在沙底里,可以帮助增加沙底的含氧量。适合饲养在有活石及沙底的水族箱中。对高硝酸盐及含铜药物很敏感。很难在水族箱中繁殖。 钟螺 英文名:Banded Trochus Snail 中文名:条纹钟螺 学名:Trochus sp 简介: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要求:温度24-27 sg 1020-1025;ph 81-84,dkh8-12 水族箱最大尺寸:25厘米 颜色包括:灰白、栗色 性情:温和 珊瑚:安全 食物:草食 产地包括:印度洋 所属:钟螺科形状像锥形、金字塔形。贝壳颜色为灰白色带栗色纹路,通常覆盖著藻类。有一些品种有不用的多余的一个脚,黑色、白色或褐色。如果提供足够的空间及食物,会很适应水族箱生活。活石就能提供足够的藻类、蓝藻及硅藻,可是说是清道夫,会清除包括缸壁在内的任何表面的藻类。对含铜类药物及高硝酸盐很敏感。雌雄很难辨别。它们会把结合体释放到水中,像奶白色的液体。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可以提供一些干海藻供其取食。 英文名:Super Tongan Nassarius Snail 中文名:汤加织纹螺 学名:Nassarius distortus 简介: 饲养难度:容易 饲养要求:温度24-27 sg 1020-1025;ph 81-84,dkh8-12 水族箱最大尺寸:25厘米 性情:温和 珊瑚:安全 食物:肉食 产地包括:汤加 所属:织纹螺科产自汤加的清道夫,卵圆锥状外壳,橄榄色。长管状吸管突出在贝壳外。理想的清道夫,非常适合饲养在珊瑚缸里。会很快地清理石头上的食物残渣、腐烂物及鱼吃剩的饵料。喜欢躲藏在沙子里,能帮助增加底层的含氧量。在织纹螺整个族系中,这个品种属于比较的品种,能达到25厘米。最好饲养在水质良好,有活石及底沙很深的水族箱中。对含铜药物及高硝酸盐很敏感。很难在水族箱中繁殖。在沙底的水族箱中一般不用追加食物。但,如果没有足够的食物,可以提供冷冻的食物,像虾、鱼或贝肉。

陶弘景

古代中药学的发展,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

陶弘景,字通明,因长期隐居自号华阳陶隐居,死后,溢号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生于南朝宋元嘉二十九年(公元四五二年),卒于梁大同二年(公元五三六年),经历了南朝的宋、齐、梁三个朝代,终年八十五岁。

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长大以后,"神仪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诸王侍读的官,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也不出。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画的内容是:纸上画了两头牛。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并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故当时人称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贵戚,"参候相续",干扰也很大。后来,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上",关门读书,与世无争。

陶弘景在医药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科学整理。《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共收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成上、中、下三品。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对各种药物如何配伍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药物知识农渐丰富起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汉代的这本《神农本草经》,不仅辗转传抄,"遗误相继,字义残缺",而且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因此,陶弘景便对本草学做了一次较全面的总结。他从自己名医别录编中挑选出了三百六十五种新品种附入《神农本草经》,使原书只有三百六十五种的药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种,并予以一一订正、调整、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

《本草经集注》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法。《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仅仅概括地指出药物有毒或无毒,较为粗糙,既不容易掌握药性,又难于寻检,容易造成治疗上的差错。陶弘景把三品分类发展到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一直被沿用,并加以发展。其次,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诸方面的论述,有显著提高。再次,总结了诸病通用的药物。例如祛风的药物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独活等,就归在同一类,叫做"诸病通用药"。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参考,对医药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此书问世后,影响很大,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药典-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订完成的。但《本草经集注》也存在不少问题。李时珍对其采取一分为二的评价,说"其书颇有裨补,亦多谬误"。

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原有的三百六十五种药,所作的订正、补充和说明,是有调查研究作为基础的。他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药物的采集和临床用药的经验,并经常深入药材产地,了解药物的形态、采制方法。在对各种药味进行研究时,他发现许多药物,虽被指为药用,其实有名无实,毫无价值。如石下、长卿、屈草、满阴实、扁青等等。他把这类药列为"有名无用"类。这种创见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获得的。遇到疑难就去调查研究,这是陶弘景在几十年治学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这里有个很生动的故事。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负(抱)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几句,就很不以为然。《诗经》的旧注说,蜾蠃(一种细腰蜂)有雄无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虫衔回窝里,叫那幼虫变成自己的样子,而成为后代。恰好一个朋友也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书本,书本说的跟《诗经》旧注的一模一样。他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书是查不出什么名堂了。我何不亲自到现场看个究竟呢?于是,陶弘景来到庭院里找到一窝蜾蠃。经过几次细心的观察,他终于发现,那螟蛉幼虫并非用来变蜾蠃的。而是蜾羸衔来放在巢里,等自己产下的卵孵出幼虫时,作为它们的"粮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蜾蠃衔螟蛉幼虫作子之谜,终于被陶弘景用调查研究的办法揭穿了。从这件事,他就得出一个结论:治学要重视调查研究,不能因为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由此可见他治学的严谨性。

陶弘景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决不乱涂乱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赤字是本经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注释家就争相学习。

陶弘景整理医籍,细心、严谨、周密、实用,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不愧为一代名医,流传千古。

A 南朝名医陶弘景在 作文

陶弘景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自幼聪明异常,十五岁著《寻山志》。二十岁被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三十六岁梁代齐而立,隐居句曲山(茅山)。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的思想脱胎於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一定研究。曾整理古代的《神农百草经》,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原书已佚,现在敦煌发现残本)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另著有《真诰》、《真灵位业图》、《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陶隐居本草》、《药总诀》等。尧帝陶唐的后代,七世祖陶浚,三国时吴国的镇南将军,后降晋为尚书。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母东海郝夫人,精通佛法。弘景自幼聪明,十岁读葛洪《神仙传》,便立志养生。不足二十,作诸王侍读。虽在公门,不善交际,专心读书。三十六岁辞官隐居。梁武帝早年便与陶弘景认识,称帝之后,想让其出山为官,辅佐朝政。陶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梁武帝一见,便知其意,虽不为官,但书信不断,人称“山中宰相”。弘景为人,《梁书·处士传》称:“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又作浑天象,高三尺,刻有二十八宿度数,七曜行道,不但用于天文历法,对修道也有帮助。曾梦佛受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于是到阿育王塔自己发誓,受五大戒。大同二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一说八十一岁),颜色不变,屈申自如,香气满山,数日不散。先生学问渊博,著述丰富,今列于后:《学苑》一百卷,《孝经》`《论语》序注十二卷,《三礼序》一卷,注《尚书》`《毛诗传》一卷,〈〈老子内外集〉〉四卷,〈〈玉匮记〉〉三卷,〈〈三国志赞述〉〉一卷,〈〈抱朴子注〉〉二十卷,《世语阙字》二卷,《古今州郡记〉〉三卷,并造〈〈西域图〉〉一张,〈〈帝王年历〉〉五卷,〈〈续临川康王世说〉〉二卷,《太公孙吴书略注》二卷,〈〈员仪集要〉〉三卷,〈〈七曜新旧术数〉〉二卷,〈〈风雨水旱饥疫占要〉〉一卷,〈〈算术艺术杂事〉〉一卷,〈〈卜筮略要〉〉一卷,〈〈灵奇秘奥〉〉一卷,〈〈举百事吉凶历〉〉一卷,〈〈登真隐诀〉〉二十四卷,〈〈真诰〉〉十卷,〈〈合丹药诸法式节度〉〉一卷,〈〈本草经注〉〉七卷,〈〈肘后百一方〉〉三卷,〈〈梦书〉〉一卷,〈〈效验施用方〉〉五卷,〈〈集金丹药白方〉〉一卷,〈〈服云母诸石方〉〉一卷,〈〈服食草木杂药法〉〉一卷,〈〈断谷秘方〉〉一卷,〈〈消除三尸诸要法〉〉一卷,〈〈服气导引〉〉一卷,〈〈人间却灾患法〉〉一卷。另据唐李延寿〈〈南史〉〉:“撰而未讫又十部,唯弟子得之”,藏于敦煌石室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当是其中的一部。是现今为止,唯一记载〈〈汤液经法〉〉内容的医学文献,提出了五脏辩证的提纲,在《伤寒论》与《汤液经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经典巨著。他撰写的著作很多,除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陶弘景与《神农本草经》古代中药学的发展,继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者著--《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另一部重要文献,是《本草经集注》。它的作者是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他堪称得上是我国医药学史上对本草学进行系统整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的第一人。陶弘景小时候很聪明,也很勤奋。四五岁常以芦荻为笔,在灰沙上学写字。十岁看了葛洪的《神仙传》等著作,"昼夜研寻",深受影响。长大以后,"神仪明秀,朗目清眉",曾作诸王侍读的官,深受统治者的赏识。先是东阳郡守沈约,"累书邀之",他不至;接着,梁武帝"屡加礼聘",他也不出。梁武帝问他:"山中有什么,为什么不出山呢?"他先写了一首诗,后画了一幅画作为回答。诗为《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隐居集》)。画的内容是:纸上画了两头牛。一头散放水草之间,自由自在;一头锁着金笼头,被人用牛绳牵着,并用牛鞭驱赶。梁武帝看了诗和画,领会他的用意,就不再强迫他出来做官了。但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问",故当时人称之"山中宰相"。由于王公贵戚,"参候相续",干扰也很大。后来,他索性在山中建了一幢三层的楼房,"弘景处其上,弟子居其中,宾客至其上",关门读书,与世无争。陶弘景在医药方面的最大贡献,是对《神农本草经》的科学整理。《神农本草经》总结了汉代以前劳动人民积累的药物知识,共收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分成上、中、下三品。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的病症,都作了详细的记载。对各种药物如何配伍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药物知识农渐丰富起来。到了南北朝时期,汉代的这本《神农本草经》,不仅辗转传抄,"遗误相继,字义残缺",而且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因此,陶弘景便对本草学做了一次较全面的总结。他从自己名医别录编中挑选出了三百六十五种新品种附入《神农本草经》,使原书只有三百六十五种的药物增加到七百三十种,并予以一一订正、调整、分类注释,编成《本草经集注》一书。《本草经集注》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它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法。《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分类法,仅仅概括地指出药物有毒或无毒,较为粗糙,既不容易掌握药性,又难于寻检,容易造成治疗上的差错。陶弘景把三品分类发展到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七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后来成为我国古代药物分类的标准方法,在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一直被沿用,并加以发展。其次,对于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和鉴别诸方面的论述,有显著提高。再次,总结了诸病通用的药物。例如祛风的药物有防风、防己、秦艽、川芎、独活等,就归在同一类,叫做"诸病通用药"。这种分类方法,便于临床参考,对医药学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此书问世后,影响很大,我国古代的第一部药典-唐代《新修本草》,就是在此书基础上进一步补充修订完成的。但《本草经集注》也存在不少问题。李时珍对其采取一分为二的评价,说"其书颇有裨补,亦多谬误"。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原有的三百六十五种药,所作的订正、补充和说明,是有调查研究作为基础的。他下了不少功夫取得了药物的采集和临床用药的经验,并经常深入药材产地,了解药物的形态、采制方法。在对各种药味进行研究时,他发现许多药物,虽被指为药用,其实有名无实,毫无价值。如石下、长卿、屈草、满阴实、扁青等等。他把这类药列为"有名无用"类。这种创见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获得的。遇到疑难就去调查研究,这是陶弘景在几十年治学的过程中养成的习惯。这里有个很生动的故事。一天,他读到《诗经·小宛》的"螟蛉有子,蜾蠃负(抱)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几句,就很不以为然。《诗经》的旧注说,蜾蠃(一种细腰蜂)有雄无雌。繁殖后代,是由雄的把螟蛉(青蜘蛛)的幼虫衔回窝里,叫那幼虫变成自己的样子,而成为后代。恰好一个朋友也来问这是怎么回事。他就先去查书本,书本说的跟《诗经》旧注的一模一样。他想:这些书尽是我抄你,你抄我的,查书是查不出什么名堂了。我何不亲自到现场看个究竟呢?于是,陶弘景来到庭院里找到一窝蜾蠃。经过几次细心的观察,他终于发现,那螟蛉幼虫并非用来变蜾蠃的。而是蜾羸衔来放在巢里,等自己产下的卵孵出幼虫时,作为它们的"粮食"。蜾蠃不但有雌的,而且有自己的后代。蜾蠃衔螟蛉幼虫作子之谜,终于被陶弘景用调查研究的办法揭穿了。从这件事,他就得出一个结论:治学要重视调查研究,不能因为别人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由此可见他治学的严谨性。陶弘景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决不乱涂乱改,也不信口雌黄,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如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赤字是本经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注释家就争相学习。陶弘景整理医籍,细心、严谨、周密、实用,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不愧为一代名医,流传千古。陶弘景与温州山中宰相”陶弘景与温州被称为“山中宰相”的南朝陶弘景,曾隐居永嘉楠溪和瑞陶山多年,留下不少遗迹和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属南京市)人。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家。他出生于书香家庭。祖父陶隆,为王府参军,父亲陶贞,曾任孝昌县令。弘景小时即表现奇特,四五岁就用荻干作笔在灰中学字,十岁开始研读葛洪的《神仙传》。他父亲是被妾害的,因此他终身不娶妻。读书破万卷,善琴棋,工草隶,通晓历代典章制度,不到20岁,召为南朝宋末诸王侍读。齐武帝永明十年(492),脱朝服挂神武门,辞官归隐茅山(今镇江市句容县)徘徊于山水之间,以听松涛、吟咏为乐,自号华阳陶隐居。沈约为东阳郡太守时,慕名多次寄信相邀,都不赴约。萧衍平建康(今南京),兵至新林,正是齐梁禅代之际,陶弘景派弟子取小道上表迎候,引用图谶,认为天下必归梁。梁武帝萧衍即位后,对他恩宠有加,每逢吉凶未卜或军国大事都要先问陶弘景,书信来往不绝,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陶弘景笃信老庄哲学和葛洪神仙理论体系,遍游名山大川,到处寻求灵异。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后东行浙越,至会稽大洪山,谒居士类慧明;到余姚太平山,谒居士杜京产;又到始宁(上虞)山,谒法师钟义山;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及诸宿旧道土,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对以往的葛洪金丹教,杨义的《上清》经篆道教以及陆修静的南天师道进行总结和改革,开创了有深远影响的道教茅山宗。他主张佛道双修,儒释道三教调和兼容并包,曾说“万物森罗,不离两仪,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茅山长沙馆碑》)。在养生问题上主张形神双修,养性与炼形并重。一生勤于著述,对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方物、医术、本草无不通晓,他也从事金丹烧炼。著作甚多。纂《真浩》、《隐诀》,注《老子》等书二百余卷。康熙《温州府志》载:“陶弘景栖茅山,一日梦人告曰,欲求还丹,三永之间。知是永嘉,永宁、永康、遂人摘溪青嶂山修道”。乾隆《温州府志》、光绪《永嘉县志》均有述及陶弘景在天下第十二福地大若岩,将广泛搜集到的杨、许三君(杨义、许谧、许)的遗迹,进行整理,编撰成道教最著名的经典《真诘》7篇20卷,故大若岩又名真诰岩。陶弘景在《答谢中书(谢征)书》所描绘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耸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过去人们以为这是陶氏写茅山的景色。现经查考,谢灵运的游踪并未涉及茅山,而他在永嘉却写过《登永嘉绿蟑山》、《石室山》、《过白岸亭》等多首诗篇。可见陶氏所云“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实指楠溪江。传说陶弘景尝在安固(今瑞安)福泉山结草为庐,采药种药种甘蔗(药用),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群众感其思德,将他住过的地方称“陶山”,种药的地方称“药齐”,山称“药齐项”,甘蔗称“陶蔗”。他练功的地方常有白云缭绕,陶诗有云“山中无所有,岭上多白云”。故这一带旧称“白云乡”。如今,陶山寺尚留有清人撰写的楹联:“六朝霸业成誓水,千古名山犹姓陶”。//ke/view/44799wtp=tt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芦竹的别名 4 来源 5 性味 6 功能主治 7 芦竹的用法用量 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芦竹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芦竹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芦竹 1 拼音

lú zhú

2 拼音名

Lú Zhú

3 芦竹的别名

芦荻竹、芦竹笋、芦竹根、楼梯杆

4 来源

禾本科芦竹属植物芦竹Arundo donax L,以根状茎及嫩笋芽入药。四季可采,将根头砍下,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5 性味

苦、甘,寒。

6 功能主治

清热泻火。用于热病烦渴,风火牙痛,小便不利。

7 芦竹的用法用量

1~2两。

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到中药芦竹的方剂 去感热注射液

eye标准编号:WS3B230197处方:芦竹根250g青蒿250g竹叶柴胡125g石膏100

更多用到中药芦竹的方剂

用到中药芦竹的中成药 去感热注射液

eye标准编号:WS3B230197处方:芦竹根250g青蒿250g竹叶柴胡125g石膏100

更多用到中药芦竹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芦竹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二卷果之四]茗

其芽和茶作之。故今南人输官茶,往往杂以众叶。惟茅芦竹箬之类不可入,自余山中草木芽叶,皆可和合,椿、柿

《目经大成》:[卷之二八十一证]凝脂翳变十一

开一缝,若可施钳,或竟镊去,下得一窝,窝底皮膜如芦竹之纸,风吹欲破,见辄令人吃惊。又初起现浓大白障,

《证类本草》:[卷第二十二下品](音噎)(乌红切)

蛛十余枚满中,仍塞口,以拟其子大为粮也。其一种入芦竹管中者,亦取草上青虫,一名蜾蠃。诗人云∶螟蛉有子

《证类本草》:[卷第二]序例下

风,水肿。臣)车前子(寒。止血。)当归(温。君)芦竹箨(寒。主金疮,止肉。使)桑灰汤(平。臣)蛇衔(

《本草乘雅半偈》:[第四帙]竹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