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针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针法、灸法的合称·针灸 5 书名·《针灸》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针灸 1 拼音

zhēn jiǔ

2 英文参考

acupuncture [朗道汉英字典]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针灸:1针法、灸法的合称;2书名。[1]

4 针法、灸法的合称·针灸

针灸是指针法、灸法的合称。《黄帝内经素问·病能论》:“有病项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针法是应用特种针具, 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灸法是以艾为主要材料,熏灼经络穴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通称针灸疗法[1]。

针灸是以针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针刺是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针,刺入穴位,炙法是点燃制成的艾绒熏灼穴位以达防治疾病的目的,两种方法常结合应用。针炙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历代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总结,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石器时代,人们就曾用砭石治病,青铜器时代出现了金属针具。炙法则是在人类掌握火之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初始是以烧热的石块、砂土等贴附在身体某部位,为原始的热熨疗法,此后则点燃树枝、干草等进行局部的温热 而逐渐形成了以艾绒为主的炙法。随着经络、腧穴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针炙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丰富的治疗经验的总结等使得针炙学在晋代已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此后,历代不断发展和提高。近代针炙的应用和理论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如在对经络实质研究方面,发现了经络可见现象、感传现象及经穴具有低电阻特性等。此外,针炙用具的研究应用更是丰富多采,除常用的传统不锈钢针外,还出现了电针、磁针、激光、微波、超声等现代 方法。针炙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目前针炙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并进行着有关的实验研究。针刺治疗目前仍以毫针为主,讲究进针手法、针刺手法、针感、留针和出针等基本技术。炙法则仍以艾绒为主要材料。分为艾炷炙、艾条炙及温针炙等炙法。针炙的治疗原理是基于针炙具有协调阴阳、扶正祛邪和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之作用,其治疗范围广及内、外、妇、儿和五官等各科疾患。针炙治疗原则为辨证施治及处方配穴,如实当泻,虚当补,热则疾,寒则留等,即为五法:补法、泻法、清法、温法、调法,须因病、因人、因时、因地选择应用,才可获得良好效果。针刺过程中应注意有可能发生的晕针、滞针、弯针等现象,某些部位还可能发生重要脏器损伤。除一般体针外,还有皮肤针、皮内针、耳针、头针、鼻针以及电针、火针、水针等。近代,根据针刺镇痛的原理创造出针刺麻醉,即选用适当的穴位针刺,经一定时间的诱导 ,使病人痛觉迟钝而施行外科手术。同时,应用先进实验方法和现代技术对经络、腧穴的实质、特性以及针炙对人体各系统的调节作用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

5 书名·《针灸》

《针灸》为书名。[1]

1.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展览会编。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

主穴指针灸处方中治疗主症,起主要作用的穴位。按照需要可用一个或几个。例如:疟疾的针灸治疗,一般取用大椎、后溪、液门、曲池等穴,其中以大椎为主穴,余穴为配穴,共同起和解少阳、祛邪截疟的作用。

详见百科词条:主穴 [ 最后修订于2015/5/28 9:25:15 共9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就背针灸大成里面的每一条经的穴位歌诀就可以了啊。

经穴歌——————(12经络经穴歌)记忆用

我从《针灸大成》整理下来的经穴歌,没事背着玩的。有喜欢的朋友,抄下来,每天背一条。

我还有几张高清晰的标准格式经络图,可惜太大了,600多k,超出论坛上传标准,有喜欢的,论坛短信我吧。

腑脏十二经穴起止歌

手肺少商中府起,大肠商阳迎香二。

足胃头维厉兑三,脾部隐白大包四。

手心极泉少冲来,小肠少泽听宫去。

膀胱睛明至阴间,肾经涌泉俞府位。

心包天池中冲随,三焦关冲耳门继。

胆家瞳子髎窍阴,厥肝大敦期门至。

十二经穴始终歌,学者铭于肺腑记。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决。

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

鱼际少商如韭叶。

手阳明大肠经穴歌

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

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顒巨骨当。

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

足阳明胃经穴歌

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

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

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

膺窗乳中延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

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

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

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

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

内庭历兑经穴终。

足太阴脾经穴歌

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指头。

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

漏谷地机阴陵穴,血海箕门冲门开。

府舍腹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

胸乡周荣大包随。

手少阴心经穴歌

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

灵道通里阴郄邃,神门少府少冲寻。

手太阳小肠经穴歌

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薮。

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

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

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与天容偶。

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

足太阳膀胱经穴歌

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

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上寸半承光。

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外。

大杼背部第二行,风门肺俞厥阴四。

心俞督俞膈俞强,肝胆脾胃俱挨次。

三焦肾七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

中膂白环仔细量,自从大杼到白环。

各各节外寸半长,上髎次髎中复下。

一空二空腰踝当,会阳阴尾骨外取。

附分侠脊第三行,魄户膏盲与神堂。

譩譆膈关魂门九,阳纲意舍仍胃仓。

盲门志室胞盲续,二十椎下秩边场。

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

委中合阳承筋是,承山飞扬踝附阳。

昆仑仆参连申脉,金门京骨束骨忙。

通谷至阴小指旁。

足少阴穴经穴歌

足少阴穴二十七,涌泉然谷太溪溢。

大钟水泉通照海,复溜交信筑宾实。

阴谷膝内跗骨后,以上从足走至膝。

横骨大赫联气穴,四满中注盲俞脐。

商曲石关阴都密,通谷幽门寸半辟。

折量腹上分十一,步廊神封膺灵虚。

神藏彧中彧府毕。

手厥阴心包络经穴歌

九穴心包手厥阴,天池天泉曲泽深。

郄门间使内关对,大陵劳宫中冲侵。

手少阳三焦经穴歌

二十三穴手少阳,关冲液门中渚旁。

阳池外关支沟正,会宗三阳四渎长。

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堂。

天牖翳风瘈脉青,颅息角孙丝竹张。

和髎耳门有常。(到耳门截止)

足少阳胆经穴歌

少阳足经童子髎,四十四穴行迢迢。

听会上关颌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

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邀。

阳白临泣目窗辟,正营承灵脑空摇。

风池肩井渊液部,辄筋日月京门标。

带脉五枢维道续,居髎环跳风市招。

中渎阳关阳陵穴,阳交外丘光明宵。

阳辅悬钟丘墟外,足临泣地五侠溪。

第四指端窍阴毕。

足厥阴肝经穴歌

一十三穴足厥阴,大敦行间太冲侵。

中封蠡沟中都近,膝关曲泉阴包临。

五里阴廉羊矢穴,章门常对期门深。

任脉经穴歌

任脉三八起会阴,曲骨中极关元锐。

石门气海阴交仍,神阙水分下脘配。

建里中上脘相连,巨阙鸠尾蔽骨下。

中庭膻中慕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夜。

天突结喉是廉泉,唇下宛宛承浆舍。

督脉经穴歌

督脉中行二十七,长强腰俞阳关密。

命门悬枢接脊中,筋缩至阳灵台逸。

神道身柱陶道长,大椎平肩二十一。

哑门风府脑户深,强间后顶百会率。

前顶卤会上星圆,神庭素髎水沟窟。

兑端开口唇中央,龈交唇内任督毕。

1 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 难经校注 3 难经语译 4 难经本义 5 外科精义 6 温疫论 7 血证论 8 研经言 9 良方集腋 10 赤水玄珠全集 11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2 伤寒论校注 13 伤寒六书 14 金匮要略论注 15 厘正按摩要术 16 本草蒙筌 17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8 明医杂著 19 本草从新 20 圣济经 21 子和医集 22 辨证录 23 杨氏家藏方 24 活人书 25 简明医彀 26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27 针灸大全 28 伤寒论语译 29 病机汇论 30 本草崇原集说 31 经穴解 32 本草衍义 33 幼幼集成 34 诸病源侯论校注 35 针灸易学 36 疡医大全、 37 徐大椿医书全集 38 痘疹辨证 39 疯门全书 40 金匮玉函经二注 41 王旭高临证医案 42 读素问钞 43 妇人大全良方 44 广瘟疫论 45 海药本草 46 喉科指掌 点校本 47 问斋医案(无封面) 48 刘涓子鬼遗方 49 学古诊则 50 人身通考 5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52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53 伤寒瘟疫条辩 54 世医得效方 55 类证治裁 5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57 金匮要略校注 58 御药院方 5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 金镜内台方议 61 千金宝要 孙真人海上方 62 伤寒总病论 63 吴鞠通医案 64 形色外诊简摩 65 种福堂公选良方 66 疡科会粹 67 名医别录 68 幼幼新书 69 外科证治全生 70 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71 吴普本草 72 食物本草 73 中藏经语译 74 中藏经校注 75 脉经语译 76 针灸甲乙经校注(上下册) 77 本草易读 78 医学指归 79 胎产心法 女科辑要 80 外科证治全书 81 松峰说疫 82 医方考(附《脉语》)(校点本) 83 仁术便览 84 医灯续焰 85 医方考(附《脉语) 86 验方新编 上 87 验方新编 下 88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89 随息居饮食谱 90 医经溯洄集 91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下) 92 祖剂 93 易简方 94 医林改错 95 冯氏锦囊秘录 96 饮膳正要 97 不居集 98 寿世保元 99 古今医统大全(上下) 100 脉经校注 10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1册-医经注释(上册)(卷1—卷46) 10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2册-医经注释(下册)(卷47—卷70) 1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 第三册 诊断(卷71—卷92 ) 104 明目至宝 105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 106 蠢子医 107 刘纯医学全书 108 千金翼方校释 109 遵生八笺校注 110 难经正义 111 痰火点雪 112 续名医类案 113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114 医碥 115 本草经集注 辑校本 116 勉学堂针灸集成(PDF) 117 汤液本草 118 养生月览 119 饮食须知 1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1 小儿推拿广意 122 全生指迷方 洪氏集验方 123 孙真人千金方 附真本千金方 124 景岳全书 125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 126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127 调燮类编 128 本草求真 129 河间医集 130 小儿药证直诀 13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2 神农本草经辑注 133 痧胀玉衡 134 韩氏医通 135 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 136 温疫论补注 137 医门补要 138 医学读书记 139 医学纲目 140 证治准绳 14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4-12册)

中国古代著名医书有以下这些:

1《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2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

3《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古代中医方剂著作。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中医治疗学专著。8卷,70篇。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

4《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5《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针灸甲乙经》。西晋·皇甫谧撰,12卷,128篇,成书于公元282年。前六卷论述基础理论,后六卷记录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包括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取穴、治法和预后等。

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参考资料1:_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2:_金匮要略

参考资料3:_肘后备急方

参考资料4:_脉经

参考资料5:_针灸甲乙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