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著名的对联赏析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3收藏

古代著名的对联赏析有哪些,第1张

 对联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使用广泛,从古至今千年不衰。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著名对联赏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著名对联赏析一

 名楼名联相映辉

 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城门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为湖南著名形胜。相传岳阳楼原为三国时吴将鲁肃的阅兵台,唐代即建楼。宋朝庆历四年,岳州知州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其同年进士、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而在其上更不乏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这是清代嘉庆进士、陕西高陵人陈大纲,在巴陵知县任上所题。此联独辟蹊径,上联描写风景,言简意简,只在出句点破而已。下联笔锋突转,从四面湖山的空旷即而想到万家忧乐,所用词语典故“忧乐”,也是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全联的主题所在,立意也就在于此。作者若没有真挚的怜悯之心,是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联句的。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是清末贵州知府窦垿(兰泉)所题岳阳楼联。上联纵向论史,歌颂岳阳楼人文,用诗词人物典故;“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唐代诗人杜甫诗《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忧后乐”中的“忧”、“乐”两字。“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吕纯阳即古代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相传他曾三过岳阳楼,有醉戏美女的传说。以设问引出与岳阳楼有关的四位历史名人及传说人物,又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给人一种悲怆悠远之感悠悠历史,浩浩江水,抒发不胜感慨。下联横向写景,极言洞庭湖水势,描述岳阳楼及洞庭湖四周的景物。潴(zhu):水积聚的地方。洞庭湖为潴,扬子江为流,巴陵山为峙,岳州城为镇。下联末句设问,“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含无穷意蕴,耐人寻味。联语用排比、铺陈和当句自对等手法,由人及地,由古及今,从不同的角度有层次、全面、完整地表现了事物和道理,一人一事、一层一迭地反映出有关岳阳楼的佳话和四周形势景象,揭示了岳阳楼之所以著名而雄伟的原因。上下联文的照应关系,贯穿始终。联中重复用了四个虚字“耶”和“者”,对于调整对联的结构、增强对联的气势、表达作者的感情,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联有十一个分句,一气呵成,不完全拘于格律,全联节奏铿锵,气韵流转,汪洋恣肆,自成格调。读来大气磅礴,鼓舞人心。

古代著名对联赏析二

 唯楚有才斯为盛

 在湖南省长沙岳麓书院二门,有一副著名的对联:

 唯楚有才;

 於斯为盛。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郊岳麓山上,创办于唐末五代,为中国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及人文教育与思想辩论为一体的古代名迹。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张轼等人都曾到此讲习任教,影响很大。历经宋、元、明、清各代,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

 此联是清代嘉庆年间岳麓书院山长袁名耀、和该院学生张仁阶集句而成。上联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唯楚有才,晋实用之”一语。下联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一语。联句意思是指天下惟有楚地出人才,而以岳麓书院最为英才齐聚之所。

 袁名耀(—1835),字道南,号岘冈,湖南宁乡人。嘉庆辛酉进士,授编修,历官侍读。嘉庆十七年(1812)被聘为湖南岳麓书院山长,主教5年。以培养人才著称,有《吾庐草》。张仁阶,清代贡生,袁名耀的学生。据记载,清嘉庆十七至二十二年(1812—1817),袁名耀任岳麓书院山长。袁名耀初任山长时,门人请其撰题大门联,袁就以“惟楚有材”嘱诸生应对。众人沉思未就,贡生张仁阶应声对:“于斯为盛。”袁名耀非常高兴,认为属对工切,就令人将此联镌刻悬挂在书院大门口两边的门楹上。

 联语意境深远,气势豪迈。近代以来,湖南人文由于有王夫之、魏源等人的倡导,得风气之先,文人学子讲究品节,深究学问,并能经世致用,心怀天下。后来又有曾国藩、左宗棠、陈宝箴、谭嗣同等人,身体力行,影响士子。所以一时间湖湘大地,人物萃集,气象不凡,以致后来又毛泽东、刘少奇等***人也从此地向风而起,后来居上。这都是此联所以产生的背景和对其的印证。

 此联联中“惟”、“于”和“有”、“为”均为虚相对,“斯”为指示代词,用以和名词的“楚”相对,也算匹配;而以“材”对“盛”从词性的角度来看有所失对。虽然在上下联脚之字为上平下仄,有违对联之基本平仄规律,但不能因辞害义,尤其是对联在内容上非常恰切地表达了岳麓书院所在地理位置以及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洵为佳联名对。

古代著名对联赏析三

 骑墙名联息争端

 始建于魏晋时期的南阳武侯祠,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西卧龙岗上,是纪念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祠堂。南阳武侯祠虽然在名气上比不了四川成都武侯祠,但这里也有一副著名的联语,可以凭借着与诸葛亮的关系而名扬天下。

 联语作: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上联是说,诸葛亮一心为国,并不分君主是贤明的刘备还是昏庸的阿斗;下联说诸葛亮名垂千古,为天下传诵赞扬,又何必分辨什么他原来居住地是在襄阳、还是在南阳呢

 这副对联的作者是清代道光同治年间曾五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蘅。据说他当年写着副对联时,是为了了结一桩历史公案而作的。原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回忆自己未出茅庐时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南阳在河南省境内。但在《三国志》中又收了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所讲的治国方略。而隆中在湖北省襄阳境内。于是,明清时期南阳人和襄阳人为了争夺名人资源效应,都说诸葛亮是隐居在自己的家乡,文人学者是纷纷引经据典,互不相让,打起了笔墨官司。而南阳知府顾嘉蘅,是湖北东湖(今宜昌)人。为了既不得罪故乡人,又不刺伤为官地,只好来个“和稀泥”,写下了这副著名的骑墙折中对联,劝解大家不再分南阳襄阳,从而缓解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因此这副对联名噪一时,为人们竞相传诵。

金、青是凑意所用,并非说闺房是金色的,勉强理解成有钱人家的豪华。旧籍是指古籍,而新香只是香,加个新一是为了对偶,二是突显生机。朱、紫又是凑意的。联、散只是字面上的动词。鹭:鸟名。

总是结就是夸其家中殷实,书香门第而已。此联比喻新颖但无手法,略空洞无韵

1、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2、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3、檐下蜘蛛一腔丝意

庭前蚯满腹泥心

4、我俄人,骑奇马,张长弓,单戈成战,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

尔人你,伪为人,裘求衣,合手即拿,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在边

5、鸡犬过霜桥一路梅花竹叶

燕莺穿绣幕半窗玉剪金枝

6、人说之人被人说之人说人人被说不如不说

官管之管被官管之管管管管被管不如不管

7、冰冻兵船兵打冰冰开兵出

尼姑泥鞋尼洗泥泥落尼归

8、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湖

过南平卖蓝瓶蓝瓶得南平难得蓝瓶

9、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下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

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万年,月影万年

关于“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说法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孟昶撰

孟昶所书的这副对联是题写在桃符上的。题桃符乃古时风俗,元旦(即今春节)那天用桃木板写上传说中的“神荼”、“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驱鬼避邪。据《山海经》记载,传说神荼、郁垒兄弟俩住在度朔山上大桃树下,这桃树曲蟠三千里,万鬼出没于东北方的鬼门。神荼、郁垒见有恶鬼,便把他们绑去喂虎。于是自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便将神荼、郁垒视作“卫凶”的“门神”。直至孟昶在桃符上题写了对联后,桃符就由原来驱魔除鬼的字牌,变为作者用来表达某种主题思想的一种特殊文体,这便是“春联”的开端。一般认为,联语始于五代的后蜀。

关于此联,有四种说法:

《古今诗话》云:“昶子善书礼,因取本宫册府书云:‘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一联,文学于兹萌芽。”按此说,则联语为“天垂馀庆,地接长春”,作者乃孟昶之子孟喆。黄修复《茅亭客话》所载同此。

《洛中记异录》云:“孟蜀于宫城近侧,置一策勋府,时昶之子喆居之。昶以岁末自书桃符云:‘天降馀庆,圣祚长春。’喆拜受,置于寝门之左右。”按此说,则联语为“天降馀庆,圣祚长春”,作者乃孟昶本人。

《谈苑》云:“辛寅逊仕伪蜀孟昶,为学士。王师(注:宋军)将致讨之前岁岁除,昶令学士作诗两句,写桃符上。寅逊题曰:‘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按此说,则联语为“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作者乃辛寅逊。

《宋史·蜀世家》则云:“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辛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说联语与《谈苑》说同,但作者已非辛寅逊而是孟昶了。《宋史·五行志》和《蜀梼杌》所载同此。

明清以来,一般都采最后一说。“末年”,乃孟昶“归宋前”一年,即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从这时起,过春节贴联语,渐成一种民间习俗。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足以证明这一点。

这副对联的含义是什么呢?

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这样看来,此联只不过是迎春祈福之辞,没有什么新意。

严格说来,此联在平仄上也不甚合律。尽管人们都认为它是迄今所见记载最早的联语,但它如此出名,并非由于它是首创,更不是因为艺术水平高,而是宋人认为它是谶语,预示了宋将灭蜀。

公元964年春节,孟昶作此联,96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兵统一了后蜀,将孟昶等掳走,同时委用了一个名叫吕余庆的人去做成都(原是后蜀的都城)的地方长官。另外,宋太祖已于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将每年的农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即所谓“圣节”。孟昶降宋之时,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这种情况与联语是一种巧合,还是预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过,孟昶写下的这副春联在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却是无可否认的。

清代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 宋学义

  在我国文学史上,人们常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各个历史阶段最高文学成就。依我之见,清代也是对联发展的鼎盛时期。对联素有“诗中之诗”的美称,因而诗、词、曲的成熟为它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因此,到了清代,对联发展至鼎盛时期已成必然趋势。

  从对联专著来看,早期的联书有清·梁章巨《楹联丛话》、《楹联续话》、《楹联三话》、《巧对录》;清·粱恭辰《楹联四话》、《巧对续录》;清·林庆铨《楹联述录》、《楹联续录》;清·李伯元《南亭四话》。根据顾平旦、曾保泉《对联欣赏》中的《对联书目举要》所到举的对联专著中,清以前的有八种,而清代就有三十八种之多。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红楼梦》中,除章回的回目外,所写对联有二十七处之多,其诗、词、曲中更的连环联,联联不断,对联构成了《红楼梦》的骨架,像颗颗明珠镶嵌在宝玉之上,熠熠生辉,蔚为大观。这些联语大多出自曹雪芹笔下,他把山水、园林、亭榭、门室、图景,人物、事理塑造的栩栩如生,这也许是其他一切世界文学名著所不能比拟的地方之一。

  清代李渔(1611-1699),著名戏曲理论家)所著的《笠翁对韵》,更是对联的天地,集音韵、对仗、贼故等范例之大成,对后人古典诗词创作有巨大影响。就连曹雪芹的诗文,以词句结构及创作意境来看,似乎也与笠翁有笔法是一脉相承的。《笠翁对韵》与《红楼梦》两大名著诞生在清代,也可以说是对联发展史上的必然巧合。

  从清代传统的对联来看,其风格之多样,用场之广泛,大大超过了历代。像黄荣章《古今楹联拾趣》所收的一百八十八则联语故事中,有一百一十则属于清代。到清代康熙年间,对联艺术有很大提高,而乾隆年间对联则达到了纯熟的程度。乾隆本人就是对联的酷爱者与制作者绺,北京名胜楹联中,出版乾隆之手的就有一百七十九联。当时紫禁城中,宫门对联比比皆是。

  清代名人所作联语,成为千古之绝唱者,亦多于前代。如书画大家郑板桥的《六十自寿联》;道光年间对联名家何绍基的《岳阳楼题联》;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最负盛名,被誉为“天下第一长联”;钟云舫的江津长联长达一千六百一十二字,是名胜联中的最长者;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在定都南京后所写“重开尧舜之天”一联,气魄宏伟,激励人心。清代对联名家大师,不但有文人、学者、书画家,如李渔、俞曲园(即俞樾)、郑板桥、孙髯翁、何绍基、袁枚、宋湘、纪晓岚、顾复初、钟云舫、康有为等,而且还有文官武将台梁章巨、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在历代楹联名家中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可谓群星灿烂,高手辈出。

  总之,清代联语无论是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从质量到数量,还是从姿、香、韵、色到风格气质,均可谓集前代之大成,发展到空前繁荣的地步。与清代文学的其他三大分支——小说、散文、戏剧作比较,联语在清代的成就同样是辉煌的。我以为“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的后面应当是“清联”了,这正好形成自唐至清,中国古典诗歌的“五峰山”、“一条龙”。因而,清代也就形成了我国古典联语发展史上和黄金时代,亦即古联史上的鼎盛时期。当否,请方家教正。

原刊《对联》 发布日期:2008-07-16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