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王焘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中的王焘简介,第1张

王焘为(约670~755)唐代著名医学家、中医文献学家 。郿(今属陜西)人。出身世家,喜好医方,博览群书,收集医方。在弘文馆(国家图书馆)任职20多年内,有条件博览群书,采集诸家医方。后被贬至房陵,仍继续整理医学文献。撰《外台秘要》(《外台秘要方》)40卷,其中除《明堂灸法》一卷专载针灸外,还保存了崔知悌的灸痨法。《外台秘要》可称是集唐以前方书大成之作,成为中医重要文献之一。王焘生于公元670年,卒于公元755年。王焘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王珪是唐初杰出的宰相之一。他为官清廉善谏,与魏征齐名,曾是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的老师。王焘的父亲李敬直是南平公主的附马,也被封了爵位。王焘的两个儿子也都做了官,大儿子是大理寺少卿,次子担任了苏州刺使。王焘从小体弱多病,母亲南平公主身体也不好。他十分孝顺,不解衣带地照顾母亲,还阅读了大量医书,寻找灵方妙药,也渐渐地对医学产生了兴趣。王焘曾经担任徐州司马和邺郡太守,但是他为了有机会阅读医学书籍而到了当时的皇家图书馆——弘文馆任职。自此,他便如饥似渴地在那里阅读晋、唐以来的医学书籍。他在这里度过了20年的时间,在系统阅读大量医书的同时,他还认真的做了详尽的摘录,夜以继日,年复一年,积累了大量的医学资料。其中仅古方就有五、六十家之多。后来,他被贬职到房陵,遇赦后就近安置在大宁郡,当地气候炎热潮湿,百姓得了瘴气,十有六七难逃一死。他依照随身携带的验方施治,竟然把即将死去的人神奇地救了回来,由此,他便决心发愤编写医书。《外台秘要》他不存个人偏见,博采众家之长,在《外台秘要》中,他引用以前的医家医籍达60部之多,差不多所有的医家留下来的著作都是他论述的对象,可谓“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他不仅对《备急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之类的著作仔细研究,还对没什么名气,流传也不广泛的著作加以收集,如陈延之的《小品方》、张文仲的《张文仲方》等医著。

详见百科词条:王焘 [ 最后修订于2015/11/7 14:14:23 共115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刘宠 刘宠,字祖荣,东汉牟平人。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青年时期,刘宠因“明经”被举荐为孝廉,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政绩有声。后升任豫章、会稽太守,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政绩卓著。后升职入京,山阴县(会稽郡首县,今浙江绍兴)有五六位须眉皓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百文钱赠他。刘宠不肯接受,只从许多钱中挑选一个最大的收下,以作纪念,后人便称他为“一钱太守”。清代监察御史杨维乔在诗中写道:“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 刘宠入京后,历任宗正大鸿胪、司空、司徒太尉等职。一次他出京到外地,路经亭舍,想进去休息片刻,管亭舍的官吏拒而不纳,说:“我们这里特意整顿洒扫一番,专门等待刘宠大人的到来,你有什么资格来住呢!”刘宠听了,一言不发,悄然离去。时人称颂他是一位忠厚长者。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刘宠被免职,返回乡里。后卒于家中,葬牟平莒岛(现养马岛)。其一生清廉俭朴,在《后汉书·循吏传》中被奉为楷模。清代著名文人宋克智在诗中写道:“冷落东牟汉室亲,坚持清节作名臣。到今千有余年后,占得吾乡第一人。”

记得采纳啊

  吕文穆公①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太宗尤所眷遇。有一朝士,家藏古镜,自言能照二百里,欲因公弟献以求知。其弟伺间从容言之,公笑曰:“吾面不过碟于大,安用照二百里?”其弟遂不复敢言。闻者叹服,以为贤于李卫公②远矣。盖寡好而不为物累者,昔贤之所难也。

  注:①吕文穆公:吕蒙正,宋太宗时任宰相,文穆是他死后的说号。②李卫公:唐初功臣李靖,曾封为卫国公。

译文:(朝士)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献给吕蒙正来求得(吕蒙正的)赏识(“因”可译为“通过”,“以”可译为“来”,“知”可译为“赏识”、“重用”等,“献”后省略的“之”(2)很少嗜好(或:嗜好很少)并且能够不被外物牵累,(这)是过去的贤人也很难做到的(“好”读hào根据语境可译为“爱好”、“嗜好”等;“为”一定要译为“被”,体现被动句式的特点;“累”读lèi,可译为“带累”、“牵累”等;“难”根据语境可译为“难以做到”等;“……者,……也”一定要译为“……,是……”。

刘宽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朝臣。他不仅是当时著名的朝臣,也是刘邦的后代。他也被认为是汉朝的族人。其父身居高位,到任后身居将军、司徒、东海等要职。他慷慨仁慈地治理国家,受到无数人的爱戴。

来自网络。

刘宽的性格很温柔善良,很少发脾气。即使他有时候很急,也不严厉的骂任何人。他老婆觉得刘宽的性格很奇怪,所以想试探一下刘宽的底线在哪里,想看看刘宽到底有多生气。有一次,刘宽准备上朝,在妻子的示意下,一个丫环端着肉汤进来了。她“不小心”打翻了肉汤,把刘宽新穿的朝服弄脏了。要知道,打官司是件大事,弄脏了很麻烦,但刘宽还是没生气。相反,她亲切地问女仆:“洒出来的肉汤烫伤你的手了吗?”这个故事传开后,全世界的人都非常尊敬他,称他为慷慨的长者。

刘宽的性格虽然很豪爽,但也是一个比较邋遢的人。他不喜欢洗手洗澡,也喜欢喝酒。所以当时他的手下并没有因为他喝酒而惩罚他。这是刘宽的一个小过错,但掩盖不了他的瑕疵,掩盖不了刘宽在权力上善良宽容的优点。

来自网络。

刘宽一生多次身居高位。在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他努力维护国家的稳定,甚至揭露了黄金的阴谋。因此,他被封为爵士。66岁,刘宽去世。当时著名学者蔡邕、林欢等为他题词,流传至今。

刘宽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大臣。他做官大半辈子有很多精彩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是他根本不在乎别人的过错。在古籍中,这个故事被称为刘宽的不守纪律。接下来,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刘宽性格豪爽,家世深厚,文化氛围很好。因此,少年时期的刘宽学习了很多古籍,在占卜、算术方面有独到的研究,得到了授课老师的肯定。而且刘宽人很好,一点也没有因为家世雄厚或者职位高而看不起别人。有一次,村里一个人丢了一头牛,看到刘宽赶的牛和自己家的很像,就说是自己家的。刘宽下了车,二话没说就回家了。没过多久,那人找到了自己的牛,亲自过来道歉,把刘宽的牛还给了刘宽。刘宽一点都不怪他。

来自网络。

刘宽治理政事,总是以仁慈宽厚为主。就像他的名字一样,他认为这个国家受到严厉的惩罚。虽然民不违刑,但总会有错,所以他几乎从不严惩别人。即使下属犯错,他也只是从轻处罚。此外,他还经常到处讲学,与当地的学者和学生交流知识,并经常征求他的同伴。因此,他受到许多人的尊敬。

因为刘宽脾气这么好,政风这么善良,所以为官这么多年,得到了很多好评。死时还被汉灵帝追赠,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城人。迁家到庐江的寻阳。陶侃很早成了孤儿,家境贫穷,后来

当了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征召他做督邮,因为有才能名声,升为主簿。一次夔妻有病,将到

几百里地的地方请医生。此时正天寒下雪,几个管理事务的仆人都认为这件事很难而畏惧,

陶侃于是提出前去,众人全佩服他重道义。

后升为武昌太守,又升调广州刺史。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块砖搬到书房

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优游安

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他励志勤勉努力,都像这类事情。

升为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陶侃性情聪敏,勤于官吏职事。整天并膝端坐,统

兵在外事情很多,千头万绪,没有遗漏。远近的书信奏章,没有一件不亲手答复,笔写如流,

不曾阻塞停滞。他常对人们说:“大禹是圣人,竟珍惜寸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分阴,

怎么能安逸游乐放纵醉酒,活着对时代没有益处,死了在身后没有名声,这是自己抛弃自己

啊。”各位下属有的因为谈笑戏乐荒废政事,就命令人取来他们的酒器、樗蒱赌博的器具,

全都投到江里,对官吏、军将就惩罚鞭打,他说:“樗蒱是放猪人戏玩的,老庄浮华不切实

际,反对先王符合礼法的言论,是行不通的。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

止,怎么能有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而自认为广博通达的作法呢!”有人送来馈赠品,

他全都询问物品来处。如果是自己出力劳作得到的,即使微小一定很高兴,安慰赏赐多倍;

如果不是合理得到的,就非常严厉地呵斥羞辱,退还他的馈赠品。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

着一把未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做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

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却戏笑毁害别人的稻谷!”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

为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当时造船,木屑和竹头他全让人收起管好,人们全不

理解这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晴,大厅前雪化了还很湿,于是用木

屑布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地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钉组装船。他总揽事务细微缜

密,都是这样。

陶侃性情细致好问,曾督促几个军营栽种柳树。都尉夏施偷来公家的柳树栽到自己门前。陶侃后来见到,停车问道:“这是武昌西门前柳树,凭什么偷来这里栽?”夏施惊惧谢罪。当时武昌号称人才众多,聚会时,陶侃每次饮酒都有一定限度,常常是欢乐有余可是饮酒限度已尽,有人劝他再少饮些,陶侃内心悲伤很久说:“我年轻时曾因饮酒有过失,去世的母亲约束我,所以不敢越过限度。”

--------------------------------------------------------------------------------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召为督

邮,有能名,迁主簿。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①皆难之,侃乃请行,

众咸服其义。

迁武昌太守,左转广州刺史。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②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间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迁都督荆、雍、盖、梁州诸军事。侃性聪敏,勤于吏职。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③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 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⑤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呵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⑥,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侃性纤密好问,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时武昌号为多士,侃每次酒有定限,常欢有余而限已竭,或劝更少进,侃凄怀良久曰:“年少曾有酒失,亡亲见约,故不敢逾。”

原文:

侃在广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故自老耳”……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军府众事,检摄无遗,未尝少闲。常语人曰:“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佃,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作,家给人足。尝造船,其木屑竹头,侃皆令籍而掌之,人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听事前馀雪犹湿,乃以木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译文:

陶侃在广州,没有事的时候总是早朝把白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唯恐不能承担大事,所以才使自己辛劳罢了。”陶侃生性聪慧敏捷,恭敬有礼,为官勤恳,整天严肃端坐。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自上而下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有一次,陶侃外出,看见一个人手拿一把未熟稻谷,陶侃问:“你拿它做什么?”那人回答:“在路上看见的,就随意拿来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不种田,又拿别人的稻子戏耍!”陶侃抓住他鞭打他,因此百姓勤于农事,家中充足。造船的时候,陶侃命人把木屑和竹头都登记后收藏起来,人们都不明白这样做的原因。后来大年初一聚会时,地面积雪,太阳刚放晴,厅堂前积雪,地面还潮湿,陶侃于是用木屑铺散地面。等到桓温伐蜀时,又用陶侃保存的竹头作钉装船。陶侃综合料理事物极其细密

我连资料也给你打上了 一定要把我的评价为最佳啊 好好学习 多多了解 以后有问题我还会帮你解决的 只要我会 呵呵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